談看書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叛變中一共隻說了這兩句話。
大号救生艇已經坐滿了人。
克利斯青又指名叫回三個人,一個修理槍械的,兩個小木匠,少了他們不行,職位較高的又不放心。
三人隻得又走上跳闆。
“反正已經坐不下了,”布萊安慰他們,“小子,别怕,我隻要有一天回到英國,我要替你們說話。
” 傅萊亞要求讓他也留下來,布萊也叫他不要走,但是克利斯青硬逼着他下去。
布萊最後向克利斯青說:“你這樣對待我,還報我從前對你的友誼,你認為是應當的?” 克利斯青感到困擾,臉上看得出猶疑的神氣。
“這——布萊船長——就是!就是這一點!——我實在痛苦——。
”布萊知道再也沒有别的話可說,默然下船。
這最後兩句對白值得玩味。
如果他們有過同性戀關系,布萊又還想利用職權逼他重溫舊夢,他還會感念舊恩?早已抵銷了。
書中在他回答之前加上一段心理描寫:他困惑,因為報複的代價太高,同船友伴極可能死掉一半,另一半也永遠成了亡命者,但是底下答複的語氣分明是對布萊負疚,扯不到别人身上。
李察浩似乎也覺得這一節對白證明他們沒有同性戀,推翻了他的理論,因此不得不加以曲解。
撇開同性戀,這本書其實把事件的來由已經解釋得相當清楚。
叛變與事後自相殘殺同是楊唆使。
書中稱為“這陰暗的人物”,隻是一個黑色剪影。
他是這批人裡面唯一的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在辟坎島上把能記憶的書全都寫了下來。
近代名著《凱恩号叛變》裡面也有個類似的角色,影片中由弗萊·麥克茂萊演,是個文藝青年,在戰艦上任職,私下從事寫作。
大家背後抱怨船長神經病,他煽動這些青年軍官中職位最高的一個——範強生飾——鼓勵他叛變,後來在軍事法庭上受審,竟推得幹幹淨淨。
這本書雖然是套邦梯案,比李察浩的書早二十年,不會知道楊的事,純是巧合,不過是諷刺知識分子誇誇其談,不負責任。
楊比他複雜,為了朋友,把自己也葬送在裡面,後來也是因為失去了這份友誼而銜恨。
不知道是否與他的西印度血液受歧視有關? 叛變固然是楊的主意,在這之前克利斯青已經準備逃亡。
問題依舊是他與布萊之間的局面,何至于此? 這條船特别擠,船身不到九丈長,中艙全部辟作花房,因為盆栽的面包果樹濺上一滴海水就會枯萎。
剩下地方不多,擠上差不多五十個人。
現代港台一帶的機帆船也許有時候更擠,但是航程短,大概隻有潛水艇與太空船上的情形可以比拟。
布萊唠叨,在這狹小的空間内被他找上了,真可以把人嘀咕瘋了。
克利斯青人緣奇佳,布萊一向不得人心,跟庫克的時候也就寡言笑,三句不離本行。
同性的朋友也往往是“異性相吸”,個性相反相成。
布萊規定傅萊亞與醫生跟他一桌吃飯,顯然也需要年紀較大、閱曆深些的人作伴,無奈他實在跟人合不來,非得要像克利斯青這樣的圓融的青年迎合着他,因此師徒關系在他特别重要。
當然也是克利斯青能吃苦,粗細一把抓,沒有公子哥兒習氣,他自己行伍出身的人,自然另眼看待。
但是邦梯号一出大西洋就破格提升,李察浩認為是他們這時候發生了更進一層的關系,其實是針對傅萊亞。
如莫禮遜劄記中所說,越過傅萊亞頭上,是一種侮辱。
一到塔喜堤,布萊什麼都交給下屬。
也不去查考——也許是避免與他們那些女人接觸——連救生艇蛀穿了也直到叛變那天才發覺。
他非常欣賞當地的女人,而一人向隅,看不得大家狂歡半年,一上船就收拾他們。
對克利斯青卻是在塔喜堤就罵,想必因為是他的人,所以更氣他。
克利斯青“爬得高跌得重”,分外羞憤。
恩怨之間本來是微妙的,很容易就一翻身倒了個過。
至于有沒有同性戀的暗流,那又是一回事,即有也是雙方都不自覺的。
三○年間諾朵夫等二人寫《叛艦喋血記》,叛逆性沒有現在時髦,所以替克利斯青掩飾,再三聲明他原意隻是把布萊手鐐腳铐押送回國法辦。
“手鐐腳铐”是傅萊亞提出的處置布萊的辦法,但是當然沒有建議克利斯青送他回國自投羅網。
改為克利斯青的主張,把他改成了個渾小子,腦筋不清楚。
這本書最大的改動是加上一個虛構的白顔,用他作第一人稱,篇幅也是他占得最多,是主角身份,不僅是叙述者。
曆史小說用虛構的人物作主角,此後又有“永遠的琥珀”,但那是公認為低級趣味的,而《叛艦喋血記》在通俗作品中評價很高。
自序裡說明白顔是根據海五德創造的。
海五德為什麼不合适,沒提,當然是因為他在事變中态度暧昧,理由是年幼沒經過事。
他十六歲,但是很聰明,後來在塔喜堤住了兩年,還編字典。
那天的短暫癡呆症似是劇烈的内心鬥争,暫時癱瘓了意志。
也許是想參加叛變而有顧慮,至少希望置身事外。
白顔就完全是冤獄,本來是跟布萊走的,不過下去理行李的時候,想抓住機會打倒看守奪槍,所以來遲一步,救生艇已經坐滿了人。
布萊叫他不要下船,答應回國代為分說。
這是借用其他三個人的事,小木匠等三人已經上了小船又被克利斯青喚回。
被喚回是沒辦法,換了遲到的人,布萊多少有點疑心,不會自動答應代為洗刷,而又食言。
兩位作者為了補這漏洞,又加上事變前夕布萊恰巧聽見白顔與克利斯青在甲闆上談話,又偏隻聽見最後一句“那我們一言為定”,事後思量,誤以為是約定謀反,因此回國後不履行諾言,将白顔列入叛黨内。
叛變兩章根據在場諸人口述,寫得生龍活虎,隻有這一段是敗筆,異常拙劣牽強。
我看的是普及本,沒有序,所以直到最近看見李察浩的書,船員名單上沒有白顔,才知道原來沒有這個人。
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所有白顔正傳的部分都特别沉悶乏味:寡母請吃飯,初見布萊;母子家園玫瑰叢中散步談心;案發後,布萊一封信氣死了美而慧的母親;出獄回家,形單影隻,感慨萬千,都看得人昏昏欲睡。
邦梯号上人才濟濟,還有個現成的叙述者莫禮遜,許多史料都來自他的劄記。
他約有三十多歲,在水手中算老兵了,留着長長的黑發。
傅萊亞顯然信任他,一出事就跟他商量“反叛變”,他根據常識回答:“已經太晚了。
”但是他第一個動手幫助船長一行人,向救生艇上投擲器材食物,扛擡食水。
那天他的客觀冷靜大膽,簡直像個現代派去的觀察者。
在法庭上雖然不像海五德有人撐腰,兩人都應對得當,判絞獲赦。
但是在小說家看來,這些人統不合格,必須另外編造一個定做的小紙人,為安全便利起見,長篇大論寫他,都是任誰也無法反對的事,例如把海五德年紀加大三歲,到了公認可以談戀愛的年齡,不緻于辜負南海風光,使讀者失望。
但是就連這場戀愛也無味到極點,足夠向當時美國社會各方都打招呼,面面俱到。
船員中隻有他與塔喜堤女人結婚,而他這樣母子相依為命,有沒有顧慮到母親是否贊成,竟一字不提。
雖然是土俗婚禮,法律上不生效,也并沒有另外結婚,而她也識相,按照電影與通俗小說中土女與東方女性的不成文法,及時死去,免得偕同回國害他為難。
他二十年後才有機會回塔喜堤,聽見說她早已亡故,遺下他的一個女兒,就是那邊走來的一個高大的少婦,抱着孩子。
一時百感交集,沒認女兒外孫,怕受不了——也避免使有些讀者起反感。
一段極盡扭捏之緻。
不過是一本過時的美國暢銷書,老是锲而不舍的細評起來,迹近無聊。
原因是大家都熟悉這題材,把史實搞清楚之後,可以看出這部小說是怎樣改,為什麼改,可見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同時可以看出原有的故事本身有一種活力,為了要普遍的被接受,而削足适履。
它這一點非常典型性,不僅代表通俗小說,也不限西方。
續集《辟坎島》沒有另起爐竈換個虛構的主角,就不行。
雖然口口聲聲稱绮薩貝拉為克利斯青太太——大概是依照亞當斯晚年的潔本的口吻——言語舉止也使人絕對不能想象她跳草裙舞,但還是改得不夠徹底,還有這樣的句子:克利斯青反對威廉斯獨占土人妻,建議另想辦法,說:“你難道沒有個朋友肯跟你共他的女人?”令人失笑。
并不是諾朵夫等隻會寫男童故事;二人合著的南太平洋羅曼斯還有《飓風》,寫早期澳洲的有《植物學灣》,制成影片都是賣座的名片。
辟坎島的故事苦于太不羅曼谛克,又自有一種生命力,駕馭不了它。
在李察浩書中這故事返樸歸真,簡直可能是原子時代大破壞後,被隔離的一個小集團,在真空中,社會制度很快的一一都崩潰了,退化到有些獸類社團的階段,隻能有一個強大的雄性,其餘的雄性限未成年的。
辟坎島人最後靠宗教得救,也還是剩下的唯一的一個強大的雄性制定的。
近來又出了部小說《再會,克利斯青先生!》寫布萊垂涎海五德,妒忌克利斯青與海五德同性戀愛。
辟坎島上土人起事,克利斯青重傷未死,逃了出來,多年後一度冒險回英國,在街上重逢海五德,沒有招呼。
此後仍舊潛返辟坎島與妻兒團聚,在他常去的崖頂山洞裡獨住,不大有人知道。
男色是熱門題材,西方最後的一隻禁果,離《叛艦喋血記》的時代很遠了,書也半斤八兩,似乎銷路也不錯。
雖然同是英國出版,作者顯然沒有來得及看見李察浩的書。
弗洛依德的大弟子榮(Jung)給他的信上談心理分析,說有個病例完全像易蔔生的一出戲,又說:“凡是能正式分析的病例都有一種美,審美學上的美感。
”——見《弗洛依德、榮通信集》,威廉麥桧(McGuire)編——這并不是病态美,他這樣說,不過因為他最深知精神病人的曆史。
别的生老病死,一切人的事也都有這種美,隻有最好的藝術品能比。
大号救生艇已經坐滿了人。
克利斯青又指名叫回三個人,一個修理槍械的,兩個小木匠,少了他們不行,職位較高的又不放心。
三人隻得又走上跳闆。
“反正已經坐不下了,”布萊安慰他們,“小子,别怕,我隻要有一天回到英國,我要替你們說話。
” 傅萊亞要求讓他也留下來,布萊也叫他不要走,但是克利斯青硬逼着他下去。
布萊最後向克利斯青說:“你這樣對待我,還報我從前對你的友誼,你認為是應當的?” 克利斯青感到困擾,臉上看得出猶疑的神氣。
“這——布萊船長——就是!就是這一點!——我實在痛苦——。
”布萊知道再也沒有别的話可說,默然下船。
這最後兩句對白值得玩味。
如果他們有過同性戀關系,布萊又還想利用職權逼他重溫舊夢,他還會感念舊恩?早已抵銷了。
書中在他回答之前加上一段心理描寫:他困惑,因為報複的代價太高,同船友伴極可能死掉一半,另一半也永遠成了亡命者,但是底下答複的語氣分明是對布萊負疚,扯不到别人身上。
李察浩似乎也覺得這一節對白證明他們沒有同性戀,推翻了他的理論,因此不得不加以曲解。
撇開同性戀,這本書其實把事件的來由已經解釋得相當清楚。
叛變與事後自相殘殺同是楊唆使。
書中稱為“這陰暗的人物”,隻是一個黑色剪影。
他是這批人裡面唯一的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在辟坎島上把能記憶的書全都寫了下來。
近代名著《凱恩号叛變》裡面也有個類似的角色,影片中由弗萊·麥克茂萊演,是個文藝青年,在戰艦上任職,私下從事寫作。
大家背後抱怨船長神經病,他煽動這些青年軍官中職位最高的一個——範強生飾——鼓勵他叛變,後來在軍事法庭上受審,竟推得幹幹淨淨。
這本書雖然是套邦梯案,比李察浩的書早二十年,不會知道楊的事,純是巧合,不過是諷刺知識分子誇誇其談,不負責任。
楊比他複雜,為了朋友,把自己也葬送在裡面,後來也是因為失去了這份友誼而銜恨。
不知道是否與他的西印度血液受歧視有關? 叛變固然是楊的主意,在這之前克利斯青已經準備逃亡。
問題依舊是他與布萊之間的局面,何至于此? 這條船特别擠,船身不到九丈長,中艙全部辟作花房,因為盆栽的面包果樹濺上一滴海水就會枯萎。
剩下地方不多,擠上差不多五十個人。
現代港台一帶的機帆船也許有時候更擠,但是航程短,大概隻有潛水艇與太空船上的情形可以比拟。
布萊唠叨,在這狹小的空間内被他找上了,真可以把人嘀咕瘋了。
克利斯青人緣奇佳,布萊一向不得人心,跟庫克的時候也就寡言笑,三句不離本行。
同性的朋友也往往是“異性相吸”,個性相反相成。
布萊規定傅萊亞與醫生跟他一桌吃飯,顯然也需要年紀較大、閱曆深些的人作伴,無奈他實在跟人合不來,非得要像克利斯青這樣的圓融的青年迎合着他,因此師徒關系在他特别重要。
當然也是克利斯青能吃苦,粗細一把抓,沒有公子哥兒習氣,他自己行伍出身的人,自然另眼看待。
但是邦梯号一出大西洋就破格提升,李察浩認為是他們這時候發生了更進一層的關系,其實是針對傅萊亞。
如莫禮遜劄記中所說,越過傅萊亞頭上,是一種侮辱。
一到塔喜堤,布萊什麼都交給下屬。
也不去查考——也許是避免與他們那些女人接觸——連救生艇蛀穿了也直到叛變那天才發覺。
他非常欣賞當地的女人,而一人向隅,看不得大家狂歡半年,一上船就收拾他們。
對克利斯青卻是在塔喜堤就罵,想必因為是他的人,所以更氣他。
克利斯青“爬得高跌得重”,分外羞憤。
恩怨之間本來是微妙的,很容易就一翻身倒了個過。
至于有沒有同性戀的暗流,那又是一回事,即有也是雙方都不自覺的。
三○年間諾朵夫等二人寫《叛艦喋血記》,叛逆性沒有現在時髦,所以替克利斯青掩飾,再三聲明他原意隻是把布萊手鐐腳铐押送回國法辦。
“手鐐腳铐”是傅萊亞提出的處置布萊的辦法,但是當然沒有建議克利斯青送他回國自投羅網。
改為克利斯青的主張,把他改成了個渾小子,腦筋不清楚。
這本書最大的改動是加上一個虛構的白顔,用他作第一人稱,篇幅也是他占得最多,是主角身份,不僅是叙述者。
曆史小說用虛構的人物作主角,此後又有“永遠的琥珀”,但那是公認為低級趣味的,而《叛艦喋血記》在通俗作品中評價很高。
自序裡說明白顔是根據海五德創造的。
海五德為什麼不合适,沒提,當然是因為他在事變中态度暧昧,理由是年幼沒經過事。
他十六歲,但是很聰明,後來在塔喜堤住了兩年,還編字典。
那天的短暫癡呆症似是劇烈的内心鬥争,暫時癱瘓了意志。
也許是想參加叛變而有顧慮,至少希望置身事外。
白顔就完全是冤獄,本來是跟布萊走的,不過下去理行李的時候,想抓住機會打倒看守奪槍,所以來遲一步,救生艇已經坐滿了人。
布萊叫他不要下船,答應回國代為分說。
這是借用其他三個人的事,小木匠等三人已經上了小船又被克利斯青喚回。
被喚回是沒辦法,換了遲到的人,布萊多少有點疑心,不會自動答應代為洗刷,而又食言。
兩位作者為了補這漏洞,又加上事變前夕布萊恰巧聽見白顔與克利斯青在甲闆上談話,又偏隻聽見最後一句“那我們一言為定”,事後思量,誤以為是約定謀反,因此回國後不履行諾言,将白顔列入叛黨内。
叛變兩章根據在場諸人口述,寫得生龍活虎,隻有這一段是敗筆,異常拙劣牽強。
我看的是普及本,沒有序,所以直到最近看見李察浩的書,船員名單上沒有白顔,才知道原來沒有這個人。
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所有白顔正傳的部分都特别沉悶乏味:寡母請吃飯,初見布萊;母子家園玫瑰叢中散步談心;案發後,布萊一封信氣死了美而慧的母親;出獄回家,形單影隻,感慨萬千,都看得人昏昏欲睡。
邦梯号上人才濟濟,還有個現成的叙述者莫禮遜,許多史料都來自他的劄記。
他約有三十多歲,在水手中算老兵了,留着長長的黑發。
傅萊亞顯然信任他,一出事就跟他商量“反叛變”,他根據常識回答:“已經太晚了。
”但是他第一個動手幫助船長一行人,向救生艇上投擲器材食物,扛擡食水。
那天他的客觀冷靜大膽,簡直像個現代派去的觀察者。
在法庭上雖然不像海五德有人撐腰,兩人都應對得當,判絞獲赦。
但是在小說家看來,這些人統不合格,必須另外編造一個定做的小紙人,為安全便利起見,長篇大論寫他,都是任誰也無法反對的事,例如把海五德年紀加大三歲,到了公認可以談戀愛的年齡,不緻于辜負南海風光,使讀者失望。
但是就連這場戀愛也無味到極點,足夠向當時美國社會各方都打招呼,面面俱到。
船員中隻有他與塔喜堤女人結婚,而他這樣母子相依為命,有沒有顧慮到母親是否贊成,竟一字不提。
雖然是土俗婚禮,法律上不生效,也并沒有另外結婚,而她也識相,按照電影與通俗小說中土女與東方女性的不成文法,及時死去,免得偕同回國害他為難。
他二十年後才有機會回塔喜堤,聽見說她早已亡故,遺下他的一個女兒,就是那邊走來的一個高大的少婦,抱着孩子。
一時百感交集,沒認女兒外孫,怕受不了——也避免使有些讀者起反感。
一段極盡扭捏之緻。
不過是一本過時的美國暢銷書,老是锲而不舍的細評起來,迹近無聊。
原因是大家都熟悉這題材,把史實搞清楚之後,可以看出這部小說是怎樣改,為什麼改,可見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同時可以看出原有的故事本身有一種活力,為了要普遍的被接受,而削足适履。
它這一點非常典型性,不僅代表通俗小說,也不限西方。
續集《辟坎島》沒有另起爐竈換個虛構的主角,就不行。
雖然口口聲聲稱绮薩貝拉為克利斯青太太——大概是依照亞當斯晚年的潔本的口吻——言語舉止也使人絕對不能想象她跳草裙舞,但還是改得不夠徹底,還有這樣的句子:克利斯青反對威廉斯獨占土人妻,建議另想辦法,說:“你難道沒有個朋友肯跟你共他的女人?”令人失笑。
并不是諾朵夫等隻會寫男童故事;二人合著的南太平洋羅曼斯還有《飓風》,寫早期澳洲的有《植物學灣》,制成影片都是賣座的名片。
辟坎島的故事苦于太不羅曼谛克,又自有一種生命力,駕馭不了它。
在李察浩書中這故事返樸歸真,簡直可能是原子時代大破壞後,被隔離的一個小集團,在真空中,社會制度很快的一一都崩潰了,退化到有些獸類社團的階段,隻能有一個強大的雄性,其餘的雄性限未成年的。
辟坎島人最後靠宗教得救,也還是剩下的唯一的一個強大的雄性制定的。
近來又出了部小說《再會,克利斯青先生!》寫布萊垂涎海五德,妒忌克利斯青與海五德同性戀愛。
辟坎島上土人起事,克利斯青重傷未死,逃了出來,多年後一度冒險回英國,在街上重逢海五德,沒有招呼。
此後仍舊潛返辟坎島與妻兒團聚,在他常去的崖頂山洞裡獨住,不大有人知道。
男色是熱門題材,西方最後的一隻禁果,離《叛艦喋血記》的時代很遠了,書也半斤八兩,似乎銷路也不錯。
雖然同是英國出版,作者顯然沒有來得及看見李察浩的書。
弗洛依德的大弟子榮(Jung)給他的信上談心理分析,說有個病例完全像易蔔生的一出戲,又說:“凡是能正式分析的病例都有一種美,審美學上的美感。
”——見《弗洛依德、榮通信集》,威廉麥桧(McGuire)編——這并不是病态美,他這樣說,不過因為他最深知精神病人的曆史。
别的生老病死,一切人的事也都有這種美,隻有最好的藝術品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