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的“散文”①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些讀者寫信來,要我告訴他們小說與散文的特點。
也有人希望我能夠說明散文究竟是什麼東西。
還有兩三位雜志編輯出題目要我談談關于散文的一些問題。
我沒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為我實在講不出來。
前些時候有一位遠方的讀者來信罵我,一定要我講出來散文與小說的區别。
我隻好硬着頭皮挨罵,因為我實在懂得太少,我不是一部字典或其他辭書。
我并非故意在這裡說假話,也不是過分謙虛。
三十年來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雜記》②還是在我寫第一部小說之前寫成的。
最近我仍然在寫類似散文的東西。
怎麼我會講不出“散文”的特點呢?其實說出來,理由也很簡單:我寫文章,因為有話要說。
我向雜志投稿,也從沒有一位編輯先考問我一遍,看我是否懂得文學。
我說這一段話,并非跑野馬,開玩笑。
我隻想說明一件事情:一個人必須先有話要說,才想到寫文章;一個人要對人說話,他一定想把話說得動聽,說得好,讓人家相信他。
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聲調,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完全一樣。
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和體裁并不能夠限制活人。
我寫文章的時候,常常沒有事先想到我這篇文章應當有什麼樣的特點,我想的隻是我要在文章裡說些什麼話,而且怎樣把那些話說得明白。
我剛才說過我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
其實這二十本都是薄薄的小書,而且裡面什麼文章都有。
有特寫,有随筆,有遊記,有書信,有感想,有回憶,有通訊報道……總之,隻要不是詩歌,又沒有故事,也不曾寫出什麼人物,更不是專門發議論講道理,卻又不太枯燥,而且還有一點點感情,像這樣的文章我都叫做“散文”。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樣叫法似乎把散文的範圍搞得太大了。
其實我倒覺得把它縮小了。
照歐洲人的說法,除了韻文就是散文,連長篇小說也包括在内。
我前不久買到一部德國作家霍普特曼的四卷本《散文集》,裡面收的全是長短篇小說。
而且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有時候也不大容易給一篇文章戴上合式的帽子,派定它為“小說”或“散文”。
例如我的《短篇小說選集》裡面有一篇《廢園外》,不過一千二三百字,寫作者走過一座廢園,想起幾天前敵機轟炸昆明,炸死園内一個深閨少女的事情。
我剛寫完它的時候,我把它當作“散文”。
後來我卻把它收在《短篇小說選集》裡,我還在《序》上說:“拿情調來說,它接近短篇小說了。
”但是怎樣“接近”,我自己也說不出來。
不過我也讀過好些篇歐美或日本作家寫的這一類沒有故事的短篇小說。
日本森鷗外的《沉默之塔》(魯迅譯)就比《廢園外》更不像小說。
但是我們可以在《現代日本小說集》裡找到它。
我的一位蘇聯朋友彼得羅夫同志翻譯過我好幾個短篇,其中也有《廢園外》。
我去年十一月在莫斯科見到他。
他說他特别喜歡《廢園外》。
這說明也有人承認它是小說了。
又如我一九五二年從朝鮮回來寫了一篇叫做《堅強戰士》的文章。
我寫的是“真人真事”,可是我把它當作小說發表了。
後來《志願軍英雄傳》編輯部的一位同志把這篇文章拿去找獲得“堅強戰士”稱号的張渭良同志仔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五八年五月《萌芽》第九期。
②我後來還寫過不少這一類的旅行記。
這種平鋪直叙、毫無修飾的文章并非足以傳世的佳作,但是它們保存了某個時間、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中間的一點點真實生活。
倘使有人拿它們當“資料”看,也許不會上大當。
細研究了一番。
張渭良同志提了一些意見。
我根據他的意見把我那篇文章改得更符合事實。
文章後來收在《志願軍英雄傳》内,徐遲同志去年編《特寫選》又把它選進去了。
小說變成了特寫。
固然稱《堅強戰士》為“特寫”也很适當,但是我如果仍然叫它做“短篇小說”,也不能說是錯誤。
蘇聯作家波列伏依的好多“特寫”就可以稱為短篇小說。
我過去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第二集裡面有一篇《我的眼淚》,要是把它編進“散文集”,也許更恰當些,因為它更像散文。
我這些話無非說明文章的體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東西,主要的還是内容。
有人認為必須先弄清楚了“散文”的特點才可以動筆寫“散文”。
我就不同意這種說法。
我從前在私塾裡念書的時候,我的确學過作文。
老師出題目要我寫文章。
我或者想了一天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不大通順,老師就叫我到他面前告訴我文章應當怎樣寫,第一段寫什麼,第二段寫什麼……最後又怎樣結束
也有人希望我能夠說明散文究竟是什麼東西。
還有兩三位雜志編輯出題目要我談談關于散文的一些問題。
我沒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為我實在講不出來。
前些時候有一位遠方的讀者來信罵我,一定要我講出來散文與小說的區别。
我隻好硬着頭皮挨罵,因為我實在懂得太少,我不是一部字典或其他辭書。
我并非故意在這裡說假話,也不是過分謙虛。
三十年來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雜記》②還是在我寫第一部小說之前寫成的。
最近我仍然在寫類似散文的東西。
怎麼我會講不出“散文”的特點呢?其實說出來,理由也很簡單:我寫文章,因為有話要說。
我向雜志投稿,也從沒有一位編輯先考問我一遍,看我是否懂得文學。
我說這一段話,并非跑野馬,開玩笑。
我隻想說明一件事情:一個人必須先有話要說,才想到寫文章;一個人要對人說話,他一定想把話說得動聽,說得好,讓人家相信他。
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聲調,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完全一樣。
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和體裁并不能夠限制活人。
我寫文章的時候,常常沒有事先想到我這篇文章應當有什麼樣的特點,我想的隻是我要在文章裡說些什麼話,而且怎樣把那些話說得明白。
我剛才說過我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
其實這二十本都是薄薄的小書,而且裡面什麼文章都有。
有特寫,有随筆,有遊記,有書信,有感想,有回憶,有通訊報道……總之,隻要不是詩歌,又沒有故事,也不曾寫出什麼人物,更不是專門發議論講道理,卻又不太枯燥,而且還有一點點感情,像這樣的文章我都叫做“散文”。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樣叫法似乎把散文的範圍搞得太大了。
其實我倒覺得把它縮小了。
照歐洲人的說法,除了韻文就是散文,連長篇小說也包括在内。
我前不久買到一部德國作家霍普特曼的四卷本《散文集》,裡面收的全是長短篇小說。
而且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有時候也不大容易給一篇文章戴上合式的帽子,派定它為“小說”或“散文”。
例如我的《短篇小說選集》裡面有一篇《廢園外》,不過一千二三百字,寫作者走過一座廢園,想起幾天前敵機轟炸昆明,炸死園内一個深閨少女的事情。
我剛寫完它的時候,我把它當作“散文”。
後來我卻把它收在《短篇小說選集》裡,我還在《序》上說:“拿情調來說,它接近短篇小說了。
”但是怎樣“接近”,我自己也說不出來。
不過我也讀過好些篇歐美或日本作家寫的這一類沒有故事的短篇小說。
日本森鷗外的《沉默之塔》(魯迅譯)就比《廢園外》更不像小說。
但是我們可以在《現代日本小說集》裡找到它。
我的一位蘇聯朋友彼得羅夫同志翻譯過我好幾個短篇,其中也有《廢園外》。
我去年十一月在莫斯科見到他。
他說他特别喜歡《廢園外》。
這說明也有人承認它是小說了。
又如我一九五二年從朝鮮回來寫了一篇叫做《堅強戰士》的文章。
我寫的是“真人真事”,可是我把它當作小說發表了。
後來《志願軍英雄傳》編輯部的一位同志把這篇文章拿去找獲得“堅強戰士”稱号的張渭良同志仔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五八年五月《萌芽》第九期。
②我後來還寫過不少這一類的旅行記。
這種平鋪直叙、毫無修飾的文章并非足以傳世的佳作,但是它們保存了某個時間、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中間的一點點真實生活。
倘使有人拿它們當“資料”看,也許不會上大當。
細研究了一番。
張渭良同志提了一些意見。
我根據他的意見把我那篇文章改得更符合事實。
文章後來收在《志願軍英雄傳》内,徐遲同志去年編《特寫選》又把它選進去了。
小說變成了特寫。
固然稱《堅強戰士》為“特寫”也很适當,但是我如果仍然叫它做“短篇小說”,也不能說是錯誤。
蘇聯作家波列伏依的好多“特寫”就可以稱為短篇小說。
我過去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第二集裡面有一篇《我的眼淚》,要是把它編進“散文集”,也許更恰當些,因為它更像散文。
我這些話無非說明文章的體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東西,主要的還是内容。
有人認為必須先弄清楚了“散文”的特點才可以動筆寫“散文”。
我就不同意這種說法。
我從前在私塾裡念書的時候,我的确學過作文。
老師出題目要我寫文章。
我或者想了一天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不大通順,老師就叫我到他面前告訴我文章應當怎樣寫,第一段寫什麼,第二段寫什麼……最後又怎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