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傳》①小序
關燈
小
中
大
,我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
一棍子打死人或作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作者有權利為自己的作品辯護。
對打棍子的人我隻提出一個要求:你們下棍子之前,請先把作品看懂。
我的作品有種種的缺點,但我看不出&ldquo荒謬的邏輯&rdquo在什麼地方。
我雖然重視謙虛,也不願在棍子下面低頭。
我還能保護自己,用不着在這裡饒舌了。
巴金1980年8月19日,上海。
①昭明版《巴金選集》,一九八○年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42&mdash44頁。
《巴金選集》(十卷本)①後記 一 我沒有上過大學,也不曾學過文學藝術。
為了消遣,我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凡是借得到的書,不管什麼流派,不管内容如何,我都看完。
數目的确不少。
後來在煩悶無聊的時候,在寂寞痛苦的時候,我就求助于紙筆,寫起小說來。
有些雜志願意發表我的作品,有些書店願意出版我的小說,有些讀者願意購買我寫的書,就這樣鼓勵我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讓我戴上了&ldquo作家&rdquo這頂帽子。
不管好壞,從一九二七年算起,我整整寫了四十五年。
并不是我算錯,十年浩劫中我就沒有寫過一篇文章。
在這曆史上少有的黑暗年代裡,我自己編選的《巴金文集》被認為&ldquo十四卷邪書&rdquo受到嚴厲批判。
在批判會上我和批判者一樣,否定了這些&ldquo大毒草&rdquo。
會後我回顧過去,寫&ldquo思想彙報&rdquo,又因為自己寫了這許多&ldquo邪書&rdquo感到悔恨,我真願意把它們全部燒掉!&hellip&hellip 所以在&ldquo四人幫&rdquo垮台、我得到&ldquo第二次的解放&rdquo以後,就公開地說:&ldquo我不會讓《文集》再版&rdquo。
我并不曾違背諾言,有幾年的事實作證。
那麼我是不是就承認我寫的全是&ldquo毒草&rdquo呢? 不,不是。
過去我否定過自己,有一個時期我的否定是真誠的,有一個時期是半真半假的。
今天我仍然承認我有種種缺點和錯誤,但是我的小說絕不是&ldquo邪書&rdquo或&ldquo毒草&rdquo。
我不想重印文集,我卻編選了一部十卷本的選集。
我嚴肅地進行這次的編輯工作,我把它當作我的&ldquo後事&rdquo之一,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好它。
照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保留我的真面目,讓後世的讀者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在給自己下結論,這十卷選集就是我的結論。
這裡面有我幾十年的腳印,我走過的并不是柏油馬路,道路泥濘,因此腳印特别深。
有這部選集在,萬一再有什麼運動,它便是罪證,我絕對抵賴不了。
我也不想抵賴。
二 不是說客氣話,對文學藝術我本是外行。
然而我寫了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也是事實。
這種矛盾的現象在文學界中是常見,而且像我這樣的&ldquo闖入者&rdquo為數也不會少。
對自己的作品我當然有發言權。
關于創作的甘苦,我也有幾十年的經驗。
我寫作絕非不動腦筋,我寫得多,想得也不會少。
别人用他們制造的尺來量我的作品,難道我自己就沒有一種尺度? 過去我在寫作前後常常進行探索。
前年我編寫《探索集》,也曾發表過五篇關于探索的随想。
去年我又說,我不同意那種說法:批評也是愛護。
從30年代起我就同批評家打交道,我就在考慮創作和評論的關系。
在寫小說之前我就熟習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評論家别林斯基的事情。
别林斯基讀完詩人涅克拉索夫轉來的《窮人》的原稿十分激動,要求涅克拉索夫盡快地把作者帶到他家裡去。
第二天陀思妥耶夫斯基見到
一棍子打死人或作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作者有權利為自己的作品辯護。
對打棍子的人我隻提出一個要求:你們下棍子之前,請先把作品看懂。
我的作品有種種的缺點,但我看不出&ldquo荒謬的邏輯&rdquo在什麼地方。
我雖然重視謙虛,也不願在棍子下面低頭。
我還能保護自己,用不着在這裡饒舌了。
巴金1980年8月19日,上海。
①昭明版《巴金選集》,一九八○年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42&mdash44頁。
《巴金選集》(十卷本)①後記 一 我沒有上過大學,也不曾學過文學藝術。
為了消遣,我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凡是借得到的書,不管什麼流派,不管内容如何,我都看完。
數目的确不少。
後來在煩悶無聊的時候,在寂寞痛苦的時候,我就求助于紙筆,寫起小說來。
有些雜志願意發表我的作品,有些書店願意出版我的小說,有些讀者願意購買我寫的書,就這樣鼓勵我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讓我戴上了&ldquo作家&rdquo這頂帽子。
不管好壞,從一九二七年算起,我整整寫了四十五年。
并不是我算錯,十年浩劫中我就沒有寫過一篇文章。
在這曆史上少有的黑暗年代裡,我自己編選的《巴金文集》被認為&ldquo十四卷邪書&rdquo受到嚴厲批判。
在批判會上我和批判者一樣,否定了這些&ldquo大毒草&rdquo。
會後我回顧過去,寫&ldquo思想彙報&rdquo,又因為自己寫了這許多&ldquo邪書&rdquo感到悔恨,我真願意把它們全部燒掉!&hellip&hellip 所以在&ldquo四人幫&rdquo垮台、我得到&ldquo第二次的解放&rdquo以後,就公開地說:&ldquo我不會讓《文集》再版&rdquo。
我并不曾違背諾言,有幾年的事實作證。
那麼我是不是就承認我寫的全是&ldquo毒草&rdquo呢? 不,不是。
過去我否定過自己,有一個時期我的否定是真誠的,有一個時期是半真半假的。
今天我仍然承認我有種種缺點和錯誤,但是我的小說絕不是&ldquo邪書&rdquo或&ldquo毒草&rdquo。
我不想重印文集,我卻編選了一部十卷本的選集。
我嚴肅地進行這次的編輯工作,我把它當作我的&ldquo後事&rdquo之一,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好它。
照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保留我的真面目,讓後世的讀者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在給自己下結論,這十卷選集就是我的結論。
這裡面有我幾十年的腳印,我走過的并不是柏油馬路,道路泥濘,因此腳印特别深。
有這部選集在,萬一再有什麼運動,它便是罪證,我絕對抵賴不了。
我也不想抵賴。
二 不是說客氣話,對文學藝術我本是外行。
然而我寫了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也是事實。
這種矛盾的現象在文學界中是常見,而且像我這樣的&ldquo闖入者&rdquo為數也不會少。
對自己的作品我當然有發言權。
關于創作的甘苦,我也有幾十年的經驗。
我寫作絕非不動腦筋,我寫得多,想得也不會少。
别人用他們制造的尺來量我的作品,難道我自己就沒有一種尺度? 過去我在寫作前後常常進行探索。
前年我編寫《探索集》,也曾發表過五篇關于探索的随想。
去年我又說,我不同意那種說法:批評也是愛護。
從30年代起我就同批評家打交道,我就在考慮創作和評論的關系。
在寫小說之前我就熟習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評論家别林斯基的事情。
别林斯基讀完詩人涅克拉索夫轉來的《窮人》的原稿十分激動,要求涅克拉索夫盡快地把作者帶到他家裡去。
第二天陀思妥耶夫斯基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