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傳》①小序
關燈
小
中
大
了别林斯基,這個青年作者①《巴金選集》(十卷本),一九八二年七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後來在《作家日記》中這樣寫着: 他漸漸地興奮起來,眼睛發亮,熱烈地講起來了:&ldquo可是您自己明白您所寫的什麼嗎!您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藝術家,才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
然而您完全明白您所描寫的可怕的真實嗎?像您這樣的年輕人是不可能完全懂的!您那個小公務員是那樣卑屈,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處境悲慘。
他認為哪怕一點點抱怨都是膽大妄為。
他不承認像他這樣的人有&lsquo痛苦的權利&rsquo。
然而這是一個悲劇!您一下子就懂得了事物的真相!我們批評家說明一切事物的道理,而你們藝術家憑想象竟然接觸到一個人靈魂的深處。
這是藝術的奧妙,藝術家的魔術!您有才華!好好地珍惜它,您一定會成為大作家。
&rdquo 這是從一本意大利人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書中摘錄下來的。
書裡面引用的大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話,回憶、日記和書信,中間也有少數幾篇他的夫人和朋友寫的回憶。
編輯者把它們集在一起編成一本一百三十六頁的書,①反映了小說家六十年艱辛的生活,他的經曆的确不平凡:給綁上了法場,臨刑前才被特赦,在西伯利亞做了四年的苦工,過着長期貧困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放松手中的筆。
想到他,我的眼前就出現一個景象:在暴風雪的襲擊之下,在泥濘的道路上,一個瘦弱的人昂着頭不停地前進。
生活虧待了他,可是他始終熱愛生活。
他僅次于托爾斯泰,成為十九世紀全世界兩個最大的作家之一,可是他的生平比作品更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正如意大利編者所說&ldquo加強了對生活的信心&rdquo。
他不是讓衙門、讓沙皇的寵幸培養出來的,倒是艱苦的生活、接連的災難培養了他。
《窮人》的作者同批評家接觸的機會不多,别林斯基當時已經患病,過兩三年就離開了人世,接着年輕小說家也被捕入獄。
陀思妥耶夫斯基後來那些重要著作都和别林斯基的期望相反。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被稱為&ldquo可怕的和殘酷的批評家&rdquo的别林斯基對《窮人》的作者講的那段話,他是以平等的态度對待作家、對待青年作者的。
三十四歲的批評家并沒有叫二十四歲的青年作者跟着他走,他隻是勸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糟蹋自己的才華。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作家和批評家,兩種人,兩種職業,兩種分工&hellip&hellip 如此而已。
作家不想改造批評家,批評家也改造不了作家。
最好的辦法是:友好合作,共同前進。
本來嘛,作家和批評家都是文藝工作者,同樣為人民、為讀者服務;不同的是作家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而批評家卻取材于作家和作品,他們借用别人來說明自己的主張。
批評家論述作家和作品,不會用作家用的尺度來衡量,用的是他們用慣了的尺度。
幾十年來我不曾遇見一位别林斯基,也沒有人用過我的尺度來批評我的作品。
不了解我的生活經驗,不明白我的創作甘苦,怎麼能夠&ldquo愛護&rdquo我? 批評家有權批評每一個作家或者每一部作品,這是他的職責,他的工作,他得對人民負責,對讀者負責。
但是絕不能說他的批評就是愛護。
我不相信作家必須在批評家的朱筆下受到磨練。
我也不相信批評家是一種代表讀者的&ldquo長官&rdquo,是美是醜,由他說了算數。
有人說&ldquo作品需要批評&rdquo。
讀者不是阿鬥,他們會出來講話。
作家也有權為自己的作品辯護,要是巧辯,那也隻會揭露他自己。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45&mdash49頁。
①見尼可拉·莫斯卡爾德裡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一九三六年米蘭版。
後來在《作家日記》中這樣寫着: 他漸漸地興奮起來,眼睛發亮,熱烈地講起來了:&ldquo可是您自己明白您所寫的什麼嗎!您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藝術家,才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
然而您完全明白您所描寫的可怕的真實嗎?像您這樣的年輕人是不可能完全懂的!您那個小公務員是那樣卑屈,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處境悲慘。
他認為哪怕一點點抱怨都是膽大妄為。
他不承認像他這樣的人有&lsquo痛苦的權利&rsquo。
然而這是一個悲劇!您一下子就懂得了事物的真相!我們批評家說明一切事物的道理,而你們藝術家憑想象竟然接觸到一個人靈魂的深處。
這是藝術的奧妙,藝術家的魔術!您有才華!好好地珍惜它,您一定會成為大作家。
&rdquo 這是從一本意大利人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書中摘錄下來的。
書裡面引用的大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話,回憶、日記和書信,中間也有少數幾篇他的夫人和朋友寫的回憶。
編輯者把它們集在一起編成一本一百三十六頁的書,①反映了小說家六十年艱辛的生活,他的經曆的确不平凡:給綁上了法場,臨刑前才被特赦,在西伯利亞做了四年的苦工,過着長期貧困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放松手中的筆。
想到他,我的眼前就出現一個景象:在暴風雪的襲擊之下,在泥濘的道路上,一個瘦弱的人昂着頭不停地前進。
生活虧待了他,可是他始終熱愛生活。
他僅次于托爾斯泰,成為十九世紀全世界兩個最大的作家之一,可是他的生平比作品更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正如意大利編者所說&ldquo加強了對生活的信心&rdquo。
他不是讓衙門、讓沙皇的寵幸培養出來的,倒是艱苦的生活、接連的災難培養了他。
《窮人》的作者同批評家接觸的機會不多,别林斯基當時已經患病,過兩三年就離開了人世,接着年輕小說家也被捕入獄。
陀思妥耶夫斯基後來那些重要著作都和别林斯基的期望相反。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被稱為&ldquo可怕的和殘酷的批評家&rdquo的别林斯基對《窮人》的作者講的那段話,他是以平等的态度對待作家、對待青年作者的。
三十四歲的批評家并沒有叫二十四歲的青年作者跟着他走,他隻是勸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糟蹋自己的才華。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作家和批評家,兩種人,兩種職業,兩種分工&hellip&hellip 如此而已。
作家不想改造批評家,批評家也改造不了作家。
最好的辦法是:友好合作,共同前進。
本來嘛,作家和批評家都是文藝工作者,同樣為人民、為讀者服務;不同的是作家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而批評家卻取材于作家和作品,他們借用别人來說明自己的主張。
批評家論述作家和作品,不會用作家用的尺度來衡量,用的是他們用慣了的尺度。
幾十年來我不曾遇見一位别林斯基,也沒有人用過我的尺度來批評我的作品。
不了解我的生活經驗,不明白我的創作甘苦,怎麼能夠&ldquo愛護&rdquo我? 批評家有權批評每一個作家或者每一部作品,這是他的職責,他的工作,他得對人民負責,對讀者負責。
但是絕不能說他的批評就是愛護。
我不相信作家必須在批評家的朱筆下受到磨練。
我也不相信批評家是一種代表讀者的&ldquo長官&rdquo,是美是醜,由他說了算數。
有人說&ldquo作品需要批評&rdquo。
讀者不是阿鬥,他們會出來講話。
作家也有權為自己的作品辯護,要是巧辯,那也隻會揭露他自己。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45&mdash49頁。
①見尼可拉·莫斯卡爾德裡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一九三六年米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