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話書摘抄十二則①
關燈
小
中
大
:
又有好久不見面了,很想念。
我前些時候患感冒,有半個多月一直不舒服,連翻譯也停了下來,最近才重搞赫爾岑,因此感到更加吃力。
你來,當然很歡迎,但想到車子上的擁擠,也頗感到抱歉。
你談到注釋魯迅先生《南腔北調集》的三位同志想來找我,我剛剛翻了一下《南腔北調集》的篇目,覺得我并不比你多知道什麼,你談過了,我不會有什麼補充。
我擔心的是我談不出什麼。
所以我覺得他們不來也罷。
倘使他們一定要繼續調查訪問,就請他們到舊作協(仍在巨鹿路675号)聯系,單位門口沒有挂牌子,但機關還不曾正式取消。
我每周星期二、三、六上午在單位學習,他們通過單位找我談話比較好。
隻是我知道的并不多,而且已經記不太清楚。
摘自1975年3月14日緻黃源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349頁。
九 河清兄: 二十四日的信收到了。
我這裡一切如常,感冒也好了。
隻是眼睛有時不大舒服,也不要緊。
翻譯工作進行得很慢,《回憶錄》還談不上“定稿”,不過抄了五萬字光景,以後還要修改。
魯迅先生緻增田信,我已買到。
你說有彩色版的,我奇怪彩色在這裡有什麼用處? 我今天買了一本《中山大學學報》,準備你來時送給你。
這期《學報》上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慶祝滬甯克複的那一邊》,是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在廣州寫的,發表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五日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上面,從未收在集子裡,全集裡也沒有。
文中四次提到列甯,并引用了列甯的一段語錄。
的确是篇重要的好文章。
摘自1975年6月28日緻黃源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350頁。
一○ 德明同志: 兩封信都收到。
沒有能早寫回信,請原諒。
文章還是想寫,但沒有時間。
最近準備寫幾篇後記,要看看書。
您問起“文學叢刊”及“小叢刊”、“文季叢書”①的封面的事,分别答複如下: “文學叢刊”是我設計,由麗尼修改決定的。
“小叢刊”和“文季叢書”都是我參考《少年讀物叢刊》的封面設計的。
其實所謂設計也很簡單。
我們有兩本蘇聯早期和舊俄書籍裝幀設計的書,書上有不少封面設計圖樣。
《少讀叢刊》的圖樣就是從那書上挑選的。
我編的兩本叢刊的封面圖樣也是從那書上挑出來制版的。
“烽火小叢書”是我設計的。
字是請錢君匋寫的,圖是從别的書上找來或者是《烽火》①上用過的圖。
聽說明年要開書籍裝幀展覽會,提倡一下,總會起促進的作用。
摘自1978年9月8日緻姜德明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257頁。
一一 德明同志: 信收到。
《烽火》七期紀念魯迅先生的短文②是我寫的,那幾期雜志是我編的。
《烽火》複刊詞也是我寫的,當時茅公在香港編《文藝陣地》(在廣州排印),他有時來廣州看校樣,我請他作《烽火》的發行人,還拉他去照了一張登記照。
《呐喊》是茅公編的,《呐喊》出到二期,被工部局查禁,但改名《烽火》。
我還到巡捕房去辦理登記手續後,他們才讓《烽火》在租界裡發行。
我在《火》第一部第七章中描寫的馮文淑的活動就借用了我這個經驗。
摘自1980年11月1日緻姜德明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261頁。
①從1935年11月到1949年6月,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共出十集,每集十六冊。
“文學小叢刊”從1939年4月到1948年6月,由巴金主編,共出三集,共十七冊。
“文季叢書”從1939年4月到1949年1月,由巴金主編,共出二十六冊。
以上各書都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
①《烽火》雜志由茅盾、巴金主編,1937年8月在上海創刊,原名《呐喊》。
1938年10月在廣州停刊。
《烽火》和“烽火小叢書”均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②指1937年10月17日出版的《烽火》第七期,巴老以“同人”名義發表的《紀念魯迅先生》。
一二 陀氏書可以介紹,此人在西歐影響很大。
也可以說,對現代世界文學都有影響。
不過在我國會有人不滿意。
但韋譯《罪與罰》最近重版已大半年,并未受到注意。
您一本一本慢慢地編譯選集,也不會有人注意。
可是對後代的讀者它們會有益處。
從文的房子解決了,我替他高興。
您的房子未退回,我沒有能幫忙解決,很不安。
但我隻要活着,我還是要講下去,為您、為許嚴①的住房說話。
下旬我要赴京,但不一定能見面。
這次退熱後在醫院小住幾天,倒是真的休息。
不寫了。
摘自1980年6月8日緻汝龍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77頁。
①即散文家麗尼夫人。
我前些時候患感冒,有半個多月一直不舒服,連翻譯也停了下來,最近才重搞赫爾岑,因此感到更加吃力。
你來,當然很歡迎,但想到車子上的擁擠,也頗感到抱歉。
你談到注釋魯迅先生《南腔北調集》的三位同志想來找我,我剛剛翻了一下《南腔北調集》的篇目,覺得我并不比你多知道什麼,你談過了,我不會有什麼補充。
我擔心的是我談不出什麼。
所以我覺得他們不來也罷。
倘使他們一定要繼續調查訪問,就請他們到舊作協(仍在巨鹿路675号)聯系,單位門口沒有挂牌子,但機關還不曾正式取消。
我每周星期二、三、六上午在單位學習,他們通過單位找我談話比較好。
隻是我知道的并不多,而且已經記不太清楚。
摘自1975年3月14日緻黃源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349頁。
九 河清兄: 二十四日的信收到了。
我這裡一切如常,感冒也好了。
隻是眼睛有時不大舒服,也不要緊。
翻譯工作進行得很慢,《回憶錄》還談不上“定稿”,不過抄了五萬字光景,以後還要修改。
魯迅先生緻增田信,我已買到。
你說有彩色版的,我奇怪彩色在這裡有什麼用處? 我今天買了一本《中山大學學報》,準備你來時送給你。
這期《學報》上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慶祝滬甯克複的那一邊》,是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在廣州寫的,發表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五日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上面,從未收在集子裡,全集裡也沒有。
文中四次提到列甯,并引用了列甯的一段語錄。
的确是篇重要的好文章。
摘自1975年6月28日緻黃源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350頁。
一○ 德明同志: 兩封信都收到。
沒有能早寫回信,請原諒。
文章還是想寫,但沒有時間。
最近準備寫幾篇後記,要看看書。
您問起“文學叢刊”及“小叢刊”、“文季叢書”①的封面的事,分别答複如下: “文學叢刊”是我設計,由麗尼修改決定的。
“小叢刊”和“文季叢書”都是我參考《少年讀物叢刊》的封面設計的。
其實所謂設計也很簡單。
我們有兩本蘇聯早期和舊俄書籍裝幀設計的書,書上有不少封面設計圖樣。
《少讀叢刊》的圖樣就是從那書上挑選的。
我編的兩本叢刊的封面圖樣也是從那書上挑出來制版的。
“烽火小叢書”是我設計的。
字是請錢君匋寫的,圖是從别的書上找來或者是《烽火》①上用過的圖。
聽說明年要開書籍裝幀展覽會,提倡一下,總會起促進的作用。
摘自1978年9月8日緻姜德明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257頁。
一一 德明同志: 信收到。
《烽火》七期紀念魯迅先生的短文②是我寫的,那幾期雜志是我編的。
《烽火》複刊詞也是我寫的,當時茅公在香港編《文藝陣地》(在廣州排印),他有時來廣州看校樣,我請他作《烽火》的發行人,還拉他去照了一張登記照。
《呐喊》是茅公編的,《呐喊》出到二期,被工部局查禁,但改名《烽火》。
我還到巡捕房去辦理登記手續後,他們才讓《烽火》在租界裡發行。
我在《火》第一部第七章中描寫的馮文淑的活動就借用了我這個經驗。
摘自1980年11月1日緻姜德明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第261頁。
①從1935年11月到1949年6月,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共出十集,每集十六冊。
“文學小叢刊”從1939年4月到1948年6月,由巴金主編,共出三集,共十七冊。
“文季叢書”從1939年4月到1949年1月,由巴金主編,共出二十六冊。
以上各書都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
①《烽火》雜志由茅盾、巴金主編,1937年8月在上海創刊,原名《呐喊》。
1938年10月在廣州停刊。
《烽火》和“烽火小叢書”均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②指1937年10月17日出版的《烽火》第七期,巴老以“同人”名義發表的《紀念魯迅先生》。
一二 陀氏書可以介紹,此人在西歐影響很大。
也可以說,對現代世界文學都有影響。
不過在我國會有人不滿意。
但韋譯《罪與罰》最近重版已大半年,并未受到注意。
您一本一本慢慢地編譯選集,也不會有人注意。
可是對後代的讀者它們會有益處。
從文的房子解決了,我替他高興。
您的房子未退回,我沒有能幫忙解決,很不安。
但我隻要活着,我還是要講下去,為您、為許嚴①的住房說話。
下旬我要赴京,但不一定能見面。
這次退熱後在醫院小住幾天,倒是真的休息。
不寫了。
摘自1980年6月8日緻汝龍信。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77頁。
①即散文家麗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