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劉麟同志(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書信雖是一種文體,但我的信函卻缺乏文彩,至多隻能作為一點供研究用的資料而已。
二、書信集的編輯工作是您代做的,因此請您寫一篇編輯說明。
巴金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60—61頁。
①《巴金書信集》,一九九一年七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談《滅亡》①(摘錄) 《滅亡》當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而且我的寫作方法也大有問題。
這不像一個作家在進行創作,倒像一位電影導演在拍攝影片。
其實電影導演拍故事片,也是胸有成竹。
我最後決定認真寫這本小說,也不過做些剪接修補的工作。
我以後寫别的小說,不論是短篇、中篇、長篇,有的寫得順利,幾乎是一口氣寫完,有的時寫時辍,但它們都是從開頭依次序寫下去的。
例如我的第二部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就是一口氣寫下去的。
這部作品的初稿我曾經投給《小說月報》,但很快就被退回,說是寫得不好。
編者的處理是很公平的。
《死去的太陽》的失敗并非由于一氣呵成,而是生活單薄。
更重要的原因是:硬要寫小說,這裡面多少有點為做作家而寫小說的味道了。
這個中篇初稿的題名是《新生》,退回以後,我就把它鎖在抽屜裡,過了幾個月偶然想起,拿出來改寫一遍。
那時我翻譯的阿·托爾斯泰的劇本《丹東之死》剛出版,我就引用了《丹東之死》中的一段話放在小說前面,根據這段話改寫了小說的結尾,而且把書名改作了《死去的太陽》。
但是即使做了這些加工的工作,我仍然沒法給我的失敗的作品添一點光彩。
為了退稿,我至今還感激《小說月報》的編者。
一個人不論通過什麼樣的道路走進“文壇”,他需要的總是辛勤的勞動、刻苦的鍛煉和認真的督促。
任何的“捧場”都隻能助長一個人的驕傲而促成他不斷地後退。
但這都是題外的話了。
《滅亡》出版以後我讀到了讀者們的各種不同的意見。
我也常常在分析自己的作品。
我常常講起我的作品中的“憂郁性”,我也曾虛心地研究這“憂郁性”來自什麼地方。
我知道它來自我前面說過的那些矛盾。
我的思想中充滿着矛盾,自己解決不了的矛盾。
所以我的作品裡也有相當濃的“憂郁性”。
倘使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參加了火熱的實際鬥争,我便不會再有矛盾了,我也不會再有“憂郁”了。
《滅亡》的主人公杜大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在他的遺著中有着這樣的一句話:“矛盾,矛盾,矛盾構成了我的全部生活。
” 他的朋友李冷說:“他的滅亡就是在消滅這種矛盾。
”(見《新生》)杜大心沒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消滅他的矛盾,所以他選擇了死亡。
他疲倦了。
“他想休息,他想永久地休息”。
他覺得“隻有死才能夠帶來他心境的和平,隻有死才能夠使他享受安靜的幸福”。
他自然地會采取用暴力毀滅自己生命的一條路:報仇、洩憤,殺人、被殺。
杜大心并非一般人所說的“浪漫的革命家”,他隻是一個患着第二期肺病的革命者。
我寫杜大心患肺病,也許因為我自己曾經害過肺病,而且當時我的身體也不大好,我自己也很容易激動,容易憤怒。
倘使杜大心不患肺病,倘使他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例如說找到了共産黨,他就不會感覺到“他是一個最孤獨的人”,他是在單獨地進行絕望的鬥争;他就不會“憎恨一切的人”,甚至憎恨他自己。
因為孤獨,因為絕望,他的肺病就不斷地加重。
他的肺病加重,他更容易激動,更容易憤怒,更不能夠冷靜地考慮問題。
倘使有一個組織在領導他,在支持他,他決不會感到孤獨,更不會感到絕望,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矛盾,更不會用滅亡來消滅矛盾。
我不能說杜大心的身上就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們兩個人(作者和他的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也不太多。
杜大心是單獨地在進
二、書信集的編輯工作是您代做的,因此請您寫一篇編輯說明。
巴金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60—61頁。
①《巴金書信集》,一九九一年七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談《滅亡》①(摘錄) 《滅亡》當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而且我的寫作方法也大有問題。
這不像一個作家在進行創作,倒像一位電影導演在拍攝影片。
其實電影導演拍故事片,也是胸有成竹。
我最後決定認真寫這本小說,也不過做些剪接修補的工作。
我以後寫别的小說,不論是短篇、中篇、長篇,有的寫得順利,幾乎是一口氣寫完,有的時寫時辍,但它們都是從開頭依次序寫下去的。
例如我的第二部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就是一口氣寫下去的。
這部作品的初稿我曾經投給《小說月報》,但很快就被退回,說是寫得不好。
編者的處理是很公平的。
《死去的太陽》的失敗并非由于一氣呵成,而是生活單薄。
更重要的原因是:硬要寫小說,這裡面多少有點為做作家而寫小說的味道了。
這個中篇初稿的題名是《新生》,退回以後,我就把它鎖在抽屜裡,過了幾個月偶然想起,拿出來改寫一遍。
那時我翻譯的阿·托爾斯泰的劇本《丹東之死》剛出版,我就引用了《丹東之死》中的一段話放在小說前面,根據這段話改寫了小說的結尾,而且把書名改作了《死去的太陽》。
但是即使做了這些加工的工作,我仍然沒法給我的失敗的作品添一點光彩。
為了退稿,我至今還感激《小說月報》的編者。
一個人不論通過什麼樣的道路走進“文壇”,他需要的總是辛勤的勞動、刻苦的鍛煉和認真的督促。
任何的“捧場”都隻能助長一個人的驕傲而促成他不斷地後退。
但這都是題外的話了。
《滅亡》出版以後我讀到了讀者們的各種不同的意見。
我也常常在分析自己的作品。
我常常講起我的作品中的“憂郁性”,我也曾虛心地研究這“憂郁性”來自什麼地方。
我知道它來自我前面說過的那些矛盾。
我的思想中充滿着矛盾,自己解決不了的矛盾。
所以我的作品裡也有相當濃的“憂郁性”。
倘使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參加了火熱的實際鬥争,我便不會再有矛盾了,我也不會再有“憂郁”了。
《滅亡》的主人公杜大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在他的遺著中有着這樣的一句話:“矛盾,矛盾,矛盾構成了我的全部生活。
” 他的朋友李冷說:“他的滅亡就是在消滅這種矛盾。
”(見《新生》)杜大心沒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消滅他的矛盾,所以他選擇了死亡。
他疲倦了。
“他想休息,他想永久地休息”。
他覺得“隻有死才能夠帶來他心境的和平,隻有死才能夠使他享受安靜的幸福”。
他自然地會采取用暴力毀滅自己生命的一條路:報仇、洩憤,殺人、被殺。
杜大心并非一般人所說的“浪漫的革命家”,他隻是一個患着第二期肺病的革命者。
我寫杜大心患肺病,也許因為我自己曾經害過肺病,而且當時我的身體也不大好,我自己也很容易激動,容易憤怒。
倘使杜大心不患肺病,倘使他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例如說找到了共産黨,他就不會感覺到“他是一個最孤獨的人”,他是在單獨地進行絕望的鬥争;他就不會“憎恨一切的人”,甚至憎恨他自己。
因為孤獨,因為絕望,他的肺病就不斷地加重。
他的肺病加重,他更容易激動,更容易憤怒,更不能夠冷靜地考慮問題。
倘使有一個組織在領導他,在支持他,他決不會感到孤獨,更不會感到絕望,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矛盾,更不會用滅亡來消滅矛盾。
我不能說杜大心的身上就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們兩個人(作者和他的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也不太多。
杜大心是單獨地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