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皇帝(2)

關燈
特别有趣的是,第十六回寫到賈府大管家賴大從宮裡趕回來向賈母報信,是這樣說的:“小的們隻是在臨敬門外伺候,裡頭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後來還是夏太監出來道喜……後來老爺出來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爺又往東宮去了……”也就是說,賈政在這樣一樁大事發生之後,并未回家,便趕往東宮即太子的居所見太子去了!這裡的“東宮”所影射的,當然不可能是被康熙立而又廢的,并為雍正所嫉恨,後在幽禁中悒悒而死的那位前太子,而隻能是雍正所立的太子,亦即曹雪芹寫書時正當盛年的那個乾隆皇帝。從小說故事的邏輯發展來說,賈政此時此刻的此為是并不怎麼合理的,他隻不過是個工部員外郎,怎可與“東宮”交厚?而且,他女兒剛被皇帝冊封,他該有多少“正經事”要忙着做,怎麼卻都“暫且抛開”,直奔“東宮”而去呢?曹雪芹寫這一筆,究竟是出于什麼樣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我以為很值得深思。

    曹家在雍正一朝遭受到沉重打擊,但也還不是一塌糊塗敗到了底,在乾隆之初,還曾小有起色,甚或頗為中興,但沒過多久,就徹底敗落了,“家亡人散各奔騰”,“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折射到《紅樓夢》中,就是所謂“東宮”到頭來竟不給賈府一點面子一隙餘地,賈家就算有意無意地得罪過“當今”,可從來不敢也确實不想得罪“東宮”啊——真是巴結、感恩、效力還來不及呢!但“東宮”轉入“正宮”之後,類似“江南秦”“鐵網山”那樣的敵對力量,還在觊觎他的寶座,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他可就顧不得許多了,必得“接二連三,牽五挂四”地動一次大手術,并且盡量少留痕迹,“幹實事,去虛文”,剪除盡淨,“冤冤相報實非輕”!一個賈家對他算得個什麼!一陣狂風,便可使其“忽喇喇似大廈傾”;一聲震怒,便可使其“回首相看已成灰”!在我們現在無從看到的後幾十回中,書中的皇帝一定還會幾次出現,并是作為賈家無可抗拒的毀滅者,作為一個隐形主角而貫穿全書的。

    但曹雪芹著《紅樓夢》絕不是為了“罵皇帝”,或“反皇權”,他的思想,超越于這個層面之上,他寫了許多有才能的人,尤其是許多美麗的青年女子被毀滅的悲劇,他把我們的思緒,引向帶有終極性的思考:浮生着甚苦奔忙?

    這是真的:我們今天不雲作者癡,我們努力地品其中味,但這“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榄”,我們幾時得以真解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