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皇帝(1)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第一回便明文告知讀者,此書所述的雖是“親自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所以書中雖寫到“當今”,即在世皇帝,那的确是個虛構的形象,無法與作者在世前的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對榫。
《紅樓夢》裡的這個皇帝,他在位時,前任皇帝還健在,他上面還有個太上皇。
在第十六回賈琏講述省親之準的來曆時說:“……當今自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後,尚不能略盡孝意……”清朝入關一統天下後,順治、康熙、雍正都是死後才由一位兒子繼位,誰也沒有當過太上皇,隻有乾隆,他在坐滿了六十年帝位後,于公元1796年将帝位讓給了他兒子嘉慶皇帝,但那時曹雪芹應已去世三十二三年了,無法得知也不必預見,所以,曹雪芹顯然是故意讓書中的皇帝上面還有太上皇,這樣,他就作到了“真事隐”,可以從容地講“假語村言”,寫下“滿紙荒唐言”了。
《紅樓夢》第一回還通過“空空道人”的“思忖”,再次申明其書“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查其文本,也幾乎如此,如第二回寫到賈雨村當了知府以後,“雖才幹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結果被上司參了一本,“龍顔大怒,即批革職”,體現出“當今”吏治的峻嚴;而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提及“當年賈代善臨終上一本,皇上因體恤先臣,即時令長子襲官外,問還有幾子,立刻引見,遂額外賜了這政老爹一個主事之銜……”更體現出“當今”的恩懷慈臆;第十六回更明頌“當今”的“至孝純仁,體天格物”;第五十五回則交代說:“隻因當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宮中有一位老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為之減膳卸妝,不獨不能省親,亦且将宴樂俱免”,第六十三回寫到賈敬吞丹殒命,禮部請旨,“原來天子極是仁孝過天的”,雖賈敬系一白衣,還是額外下了恩旨;類似這樣的叙述都确實并無諷刺意味,是真的在“稱功頌德”。
唯一有間接“惡攻”之嫌的,是第十五接寫“賈寶玉路谒北靜王”時,寫到北靜王将“前日聖上親賜鹡鸰香念珠一串,權為賀敬之禮”,送給了寶玉。
第十六回又寫到寶玉将此鹡鸰香念珠“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
”“遂擲而不取”。
故事裡的黛玉大概并沒聽清那香念珠的來源,所以其對香珠的亵渎還不一定是有意地“犯上”,但著書人作這樣的叙述,大有肯定黛玉的嬌嗔作派之意,卻是“該當何罪”?!細想起來,那北靜王将皇帝的賜物随便贈予一個乳毛未幹的“無職外男”,已屬悖逆,因此,著書人心中對皇帝究竟是否真的充滿“眷眷無窮”的崇敬,實可懷疑。
這都還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
真正值得一再玩味的是第十六回開頭的描寫:一日甯榮二府正齊集慶賀賈政的生日,忽有門吏忙忙進來,至席前報說有六宮都太監夏老爺來降旨,“唬的賈赦賈政等一幹人不知是何消息”,手忙腳亂起來,而賈政等奉旨進宮後,“賈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賈母尤其地“心神不定”……直到确證非禍乃福——賈元春“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又加封了“賢德妃”,賈母等“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氣盈腮”……這段文字的表層意思,顯而易見是藝術地概括出了皇權社會中,為臣者“伴君如伴虎”的處境;我曾有另文分析出了這段文字内裡的一層隐情:由于賈府曾藏匿收養庇護了“當今”政敵(類似“義忠親王老千歲”
《紅樓夢》裡的這個皇帝,他在位時,前任皇帝還健在,他上面還有個太上皇。
在第十六回賈琏講述省親之準的來曆時說:“……當今自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後,尚不能略盡孝意……”清朝入關一統天下後,順治、康熙、雍正都是死後才由一位兒子繼位,誰也沒有當過太上皇,隻有乾隆,他在坐滿了六十年帝位後,于公元1796年将帝位讓給了他兒子嘉慶皇帝,但那時曹雪芹應已去世三十二三年了,無法得知也不必預見,所以,曹雪芹顯然是故意讓書中的皇帝上面還有太上皇,這樣,他就作到了“真事隐”,可以從容地講“假語村言”,寫下“滿紙荒唐言”了。
《紅樓夢》第一回還通過“空空道人”的“思忖”,再次申明其書“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查其文本,也幾乎如此,如第二回寫到賈雨村當了知府以後,“雖才幹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結果被上司參了一本,“龍顔大怒,即批革職”,體現出“當今”吏治的峻嚴;而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提及“當年賈代善臨終上一本,皇上因體恤先臣,即時令長子襲官外,問還有幾子,立刻引見,遂額外賜了這政老爹一個主事之銜……”更體現出“當今”的恩懷慈臆;第十六回更明頌“當今”的“至孝純仁,體天格物”;第五十五回則交代說:“隻因當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宮中有一位老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為之減膳卸妝,不獨不能省親,亦且将宴樂俱免”,第六十三回寫到賈敬吞丹殒命,禮部請旨,“原來天子極是仁孝過天的”,雖賈敬系一白衣,還是額外下了恩旨;類似這樣的叙述都确實并無諷刺意味,是真的在“稱功頌德”。
唯一有間接“惡攻”之嫌的,是第十五接寫“賈寶玉路谒北靜王”時,寫到北靜王将“前日聖上親賜鹡鸰香念珠一串,權為賀敬之禮”,送給了寶玉。
第十六回又寫到寶玉将此鹡鸰香念珠“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
”“遂擲而不取”。
故事裡的黛玉大概并沒聽清那香念珠的來源,所以其對香珠的亵渎還不一定是有意地“犯上”,但著書人作這樣的叙述,大有肯定黛玉的嬌嗔作派之意,卻是“該當何罪”?!細想起來,那北靜王将皇帝的賜物随便贈予一個乳毛未幹的“無職外男”,已屬悖逆,因此,著書人心中對皇帝究竟是否真的充滿“眷眷無窮”的崇敬,實可懷疑。
這都還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
真正值得一再玩味的是第十六回開頭的描寫:一日甯榮二府正齊集慶賀賈政的生日,忽有門吏忙忙進來,至席前報說有六宮都太監夏老爺來降旨,“唬的賈赦賈政等一幹人不知是何消息”,手忙腳亂起來,而賈政等奉旨進宮後,“賈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賈母尤其地“心神不定”……直到确證非禍乃福——賈元春“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又加封了“賢德妃”,賈母等“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氣盈腮”……這段文字的表層意思,顯而易見是藝術地概括出了皇權社會中,為臣者“伴君如伴虎”的處境;我曾有另文分析出了這段文字内裡的一層隐情:由于賈府曾藏匿收養庇護了“當今”政敵(類似“義忠親王老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