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五卷 第02章 這個将毀滅那個

關燈
和各個民族的思想都離開建築藝術而去了!這種冷落在十五世紀還幾乎覺察不出來,那時印刷機還過于幼弱,最多隻從強大的建築藝術悄悄汲取一點過剩的生命力而已。

    可是從十六世紀起,建築藝術的病症便顯而易見,基本上已不能再表達社會思潮了,怪可憐見地成為古典藝術,從高盧風格、歐洲風格、本地風格蛻變成希臘和羅馬風格,從真實和現代的風格成為假冒的古代風格。

    正是這種沒落,卻被稱為文藝複興。

    話說回來,這種沒落倒也不失其壯麗,因為古老哥特風格的精靈,這輪沉落在美因茲巨大印刷機背後的夕陽,卻有時以其餘晖,仍然照射着那拉丁式拱廊和考林辛式柱廊互相混雜的整堆建築物。

     這明明是夕陽殘照,我們卻當做黎明的曙光。

     而且,自從建築藝術隻是普普通通像其他任何藝術,自從它不再是包羅萬象的藝術、至高無尚的藝術、獨霸天下的藝術,它便沒有力量再阻攔其他藝術了。

    于是其他藝術紛紛得到解放,粉碎建築師的枷鎖,各奔一方。

    每種藝術都在這分離中得到益處。

    各自分離,整體也就壯大了。

    雕刻變成了雕塑藝術,彩畫變成了繪畫藝術,卡農①變成了音樂。

    這好比一個帝國在其亞曆山大死後分崩離析,每個省份各立為王國。

     于是出現了拉斐爾·米凱朗琪羅、讓·古戎②、帕列斯特裡納③這些在燦爛十六世紀赫赫有名的藝術家。

     ①帕列斯特裡納(約1525—1594)意大利作曲家。

    
②讓·古戎(1510—約1566),法國雕刻家、畫師和建築師。

    
③指早期複調的宗教樂曲,後演變為西洋音樂。

    
在藝術解放的同時,思想也四處獲得解放。

    中世紀的異端先輩們早把天主教打開了巨大的缺口,十六世紀把宗教的一統天下粉碎了。

    印刷術出現之前,宗教改革無非是教派的分裂,有了印刷術,宗教改革卻成了一場革命。

    若沒有印刷機,異端邪說就會軟弱無力。

    不論是注定也罷,天意也罷,反正古騰堡是路德①的先驅。

     然而,中世紀的太陽已經完全沉落,哥特藝術的精靈已在藝術的天際殒滅,這時候,建築藝術遂日益暗淡褪色*,逐漸消失了。

    印刷的書籍——建築物的蛀蟲——,便吮吸其血液,啃蛀其骨肉。

    建築藝術随之像樹木一樣,樹皮剝落,樹葉紛墜,明顯地幹癟下去,成了庸俗,貧乏,毫無價值。

    它再也不能表達什麼,甚至連表示對一個時代藝術的回憶都不可能了。

    人類思想抛棄了它,其他各門藝術也就把它摒棄了,它淪落到孤家寡人的境地,由于沒有藝術家問津,隻得求助于工匠。

    于是,普通的白玻璃代替了教堂窗戶上的彩繪玻璃,石匠接替了雕塑家。

    什麼活力啦,特色*啦,生命力啦,智慧啦,統統喪失殆盡了。

    建築藝術成為可憐巴巴的工場乞丐,專靠模仿抄襲,賴以苟延殘喘。

    早在十六世紀,米凱朗琪羅大概就感到建築藝術正在衰亡,最後靈機一動,孤注一擲,這位藝術巨人把萬神祠堆砌在巴特農神廟上面,建造了羅馬的聖彼得教堂。

    這座教堂堪稱至今仍是舉世無雙的偉大作品,是建築藝術史上最後的獨創,是一位藝術泰鬥在那本行将合上的宏偉石頭史冊下端留下的簽名。

    米凱朗琪羅去世後,建築藝術在幽靈和-陰-影狀态中苟延殘喘,悲慘不堪,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它就照搬聖彼得教堂,原封不動加以抄襲,不倫不類加以模仿。

    這成了一種怪癖,真是怪可悲的。

    這樣一來,每個世紀各有其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十七世紀有聖恩谷教堂,十八世紀有聖日芮維埃芙教堂。

    每個國家也各有其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倫敦有倫敦的,彼得堡有彼得堡的,巴黎有巴黎的兩三座。

    這是一種衰老的偉大藝術臨終前返回童年時代的最後谵語,毫無意義的遺言。

     ①即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諸如剛才提到的這些特點鮮明的古老建築物,我們姑且不談,隻對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藝術概貌稍加考察,便會發覺同樣衰頹和敗落的現象。

    自從弗朗索瓦二世起,建築物的藝術形式便逐漸消失了,崛起的是幾何形式,那樣子真像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病人的骨架。

    建築藝術的優美線條,讓位給幾何圖形那種冷漠無情的線條。

    建築物不再成為一座建築物,而是一個多面體。

    不過,為了掩飾這種赤身**的醜态,建築藝術倒也煞費苦心。

    不妨看一看,羅馬式的三角楣當中鑲嵌着那希臘式的三角楣,或者相互錯雜。

    千篇一律老是萬神祠混和着巴特農神廟,老是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式樣。

    不妨再看一看亨利四世時代那種邊角用石頭砌成的磚房、王宮廣場、太子廣場。

    再看一後路易十三時代的那些教堂,胖嘟嘟,矮墩墩,扁塌塌,蜷縮一團,還加上一大圓頂,活像一個駝背一樣。

    再瞧一瞧那馬紮蘭①式的建築藝術,那座四邦大學②真是意大利式的劣制品。

    瞧一瞧路易十四時代的那些宮殿,堪稱朝臣們的長排營房,死闆,-陰-森、令人生厭。

    最後,還再瞧一下路易十五時代的宮殿,飾滿菊苣花形和通心粉似的細條紋,古老的建築藝術本來已是風燭殘年,缺牙豁口,卻要打扮得花裡花俏,加上那般疣子和黴菌,結果反而面目皆非了。

    從弗朗索瓦二世到路易十五,建築藝術的病症正以幾何級數劇增,藝術隻成了裹在骨頭上的一層皮而已,悲慘地奄奄一息了。

     ①四邦大學指索邦大學,即巴黎大學的前身。

    
②馬紮蘭(1602—1661),意大利人,紅衣主教,曾被路易十三任為首相。

    
與此同時,印刷術的景況又如何呢?全部離開建築藝術的生命力,都來歸附于印刷術。

    随着建築藝術每況愈下,印刷術擴展壯大了。

    人類思想本來花費在建築上面的大批力量,從此全用于書籍。

    于是從十六世紀起,在建築藝術敗落的同時而壯大起來的印刷術,便與它進行角逐,并把它置于死地。

    到了十七世紀,印刷術的天下已定,大功告成,坐穩了江山,可以歡天喜地,向世界宣告一個偉大文藝世紀的到來。

    到了十八世紀,在路易十四宮廷裡長期得到休養的印刷術,重新操起路德的古劍,武裝了伏爾泰,氣勢洶洶地猛沖過去,向古老的歐洲發起進攻,其實,印刷術早已把歐洲的建築表現方式消滅了。

    到了十八世紀行将結束時,印刷術已摧毀了一切。

    直到十九世紀,重建才開始了。

     然而,我們不妨現在要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