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下江東梁蕭銑亡國戰洺南劉黑闼喪師
關燈
小
中
大
刺史田世康,又下梁五州四鎮。
李靖遂獻取梁十策,上達唐廷。
高祖即命趙郡王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整練舟師,李靖為行軍總管,兼孝恭屬下長史,委以軍事。
武德四年秋八月,孝恭閱兵夔州,巧值秋汛暴漲,江水泛濫,靖勸孝恭速即進兵,諸将多以為非。
靖勃然道:“用兵全尚神速,今我軍初集,銑尚未知,若乘着江漲,順流東下,掩他不備,我料銑不及施防,定為我所擒了。
”觀李靖言,才知前日阻兵,并非有意逗留。
孝恭大為贊賞,便奏請出師日期,自率戰艦二千餘艘,與李靖等即日東下,越荊門宜都二鎮,直抵彜陵。
銑将林士弘,駐兵清江,毫不設備,被舟師一鼓搗入,獲住戰艦三百艘。
士弘踉跄走脫,由唐軍追奔至百裡洲,再與士弘接戰,又得大勝,長驅入北江。
江州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來降。
銑方罷兵營農,聞唐師猝至,倉猝征兵,一時未能遽集,隻好調齊宿衛兵士,前來拒戰。
孝恭将與交鋒,靖力言不可,偏諸将一齊請戰,靖說道:“銑為救敗計,悉銳來拒,此鋒殆不可當。
不若泊舟南岸,堅持不動,待他銳氣已衰,或分兵歸守,那時出去奮擊,庶可得志。
”秦王世民善用此策,李靖所言亦然,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自率銳師出戰,果然敗走,退保南岸。
銑衆散駛江心,收掠軍資,靖見他艦隊散亂,獨請往攻,孝恭方悔不用靖言,至此自然照行,遂令靖督兵出擊。
銑兵正四散掠取,不意唐軍殺來,大家逃命要緊,還有何心戀戰?靖縱兵追逐,殺敵無算,乘勝直抵江陵,沖入外郛,分兵拔水城,大獲戰艦,盡令散擲江中。
諸将又動起疑來,共來語靖道:“所得敵艦,正足利用,奈何棄擲江流,反為敵有?”靖笑道:“諸君有所未知,今蕭銑屬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懸軍深入,若攻城未破,援兵四集,我且表裡受敵,進退兩難,雖有舟楫,亦無用處。
今将敵舟散擲,令沿江而下,彼遠來援兵,必疑是江陵已破,未敢輕進,往來探伺,動淹旬日,待彼察悉,我已早拔此城了。
”的是妙計。
遂下令圍城。
銑在城中,日望援兵到來,哪知援兵已中靖計,望見沿流舟楫,果然懷疑不進,交州總管邱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等,來朝江陵,因見全城被圍,吓得倒退,竟詣孝恭處請降。
銑内外阻絕,惶急萬分,商諸岑文本,文本勸銑出降。
銑乃語群下道:“天不祚梁,勢難再支,若必待力屈乃降,恐滿城生靈,必遭塗炭,奈何為我一人,贻害百姓?罷罷!不如早日出降便了。
”群下都相顧無言。
銑乃以太牢入告太廟,然後下令出降,守陴皆哭。
銑率群臣缌缞布帻,至唐營谒見孝恭,慘然道:“有罪惟銑一人,百姓無罪,請免殺掠!”婦人之仁。
孝恭滿口答應,及入城,諸将竟欲大掠,孝恭亦模棱兩可,岑文本入白孝恭道:“江南人民,遭隋虐政,更兼群雄相争,受苦不堪,日夜延踵跂頸,仰望真主,今王師到此,所以蕭氏君臣,決計歸命,為民息肩,今若縱兵俘掠,士民失望,恐從此以南,處處阻礙,無複向化了。
”孝恭稱善,乃嚴申軍令,禁止殺掠。
諸将又言:“敵将拒鬥,死有餘辜,應籍沒家資,賞給軍士。
”李靖亟勸阻道:“王師入境,應使義聲載道,彼為主而死,實是忠臣,奈何與叛逆同科呢?”恭孝亦依言申禁,城中安堵,雞犬不驚,南方州縣,聞風款附。
援兵來了十數萬,亦皆解甲歸降。
孝恭乃送銑至長安,高祖面加诘責,銑長歎道:“隋朝失鹿,群雄共逐,銑無天命,因緻失算,若以為罪,也無所逃死了。
”比王窦二人,恰高出一籌。
高祖竟命斬都市。
總計銑建國号梁,五年而亡。
孝恭受命為荊州總管,靖得封永康縣公,兼上柱國,招撫嶺南。
銑部将劉洎李砻志等,皆舉城率衆,乞降靖前,連南方酋領馮盎等,亦多令子弟入谒,南方悉平。
杜伏威歸唐後,助世民平王世充,見第八回。
唐授伏威為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兼江淮安撫大使,仍封吳王。
聞唐又平定南方,更欲借公濟私,屢出兵擊李子通。
子通沂州人,素業漁獵,有膂力,先依長白山盜左才相,得部衆萬人,才相敗死,了過左才相。
子通南奔,渡淮依杜伏威,嗣與伏威有嫌,自往海陵,潛兵襲伏威營。
伏威敗走,子通複移衆攻江都,逐去太守陳棱,自稱皇帝,建元明政。
伏威記念前仇,嘗遣輔公祐攻子通,陷丹陽,進屯溧水,子通率衆迎戰,一再失利,并因糧食已盡,遂棄了江都,走保京口,嗣複轉入太湖,收集散卒二萬人,往襲沈法興。
法興曾為吳興郡守,因隋亂起事,糾衆掩入毗陵,再下江表十餘州,自署江南道總管。
武德二年,僭号梁王,改元延康。
平時橫行殺戮,将士離心,突聞子通兵至,相率嘩散。
法興不得已,退奔吳郡。
賊帥聞人遂安,遣部将葉孝辯往迎,法興随孝辯趨會稽,忽萌悔意,竟欲襲殺孝辯,孝辯偏已覺着,麾衆圍住法興,法興無法可施,投江溺死。
自法興起兵至此,僅曆三年。
李子通得據有法興屬地,餘威複振。
伏威又遣王雄誕往擊。
雄誕為伏威養子,素有勇名,與子通交戰蘇州,子通走保獨松嶺,雄誕命偏将陳當世,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間縛炬林中,照徹山谷,吓得子通晝夜不安,毀營南走,退入餘杭,雄誕進薄城下,四面猛撲,子通料不可守,開城出降,被雄誕執送伏威,伏威轉獻唐廷,高祖赦子通罪
李靖遂獻取梁十策,上達唐廷。
高祖即命趙郡王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整練舟師,李靖為行軍總管,兼孝恭屬下長史,委以軍事。
武德四年秋八月,孝恭閱兵夔州,巧值秋汛暴漲,江水泛濫,靖勸孝恭速即進兵,諸将多以為非。
靖勃然道:“用兵全尚神速,今我軍初集,銑尚未知,若乘着江漲,順流東下,掩他不備,我料銑不及施防,定為我所擒了。
”觀李靖言,才知前日阻兵,并非有意逗留。
孝恭大為贊賞,便奏請出師日期,自率戰艦二千餘艘,與李靖等即日東下,越荊門宜都二鎮,直抵彜陵。
銑将林士弘,駐兵清江,毫不設備,被舟師一鼓搗入,獲住戰艦三百艘。
士弘踉跄走脫,由唐軍追奔至百裡洲,再與士弘接戰,又得大勝,長驅入北江。
江州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來降。
銑方罷兵營農,聞唐師猝至,倉猝征兵,一時未能遽集,隻好調齊宿衛兵士,前來拒戰。
孝恭将與交鋒,靖力言不可,偏諸将一齊請戰,靖說道:“銑為救敗計,悉銳來拒,此鋒殆不可當。
不若泊舟南岸,堅持不動,待他銳氣已衰,或分兵歸守,那時出去奮擊,庶可得志。
”秦王世民善用此策,李靖所言亦然,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自率銳師出戰,果然敗走,退保南岸。
銑衆散駛江心,收掠軍資,靖見他艦隊散亂,獨請往攻,孝恭方悔不用靖言,至此自然照行,遂令靖督兵出擊。
銑兵正四散掠取,不意唐軍殺來,大家逃命要緊,還有何心戀戰?靖縱兵追逐,殺敵無算,乘勝直抵江陵,沖入外郛,分兵拔水城,大獲戰艦,盡令散擲江中。
諸将又動起疑來,共來語靖道:“所得敵艦,正足利用,奈何棄擲江流,反為敵有?”靖笑道:“諸君有所未知,今蕭銑屬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懸軍深入,若攻城未破,援兵四集,我且表裡受敵,進退兩難,雖有舟楫,亦無用處。
今将敵舟散擲,令沿江而下,彼遠來援兵,必疑是江陵已破,未敢輕進,往來探伺,動淹旬日,待彼察悉,我已早拔此城了。
”的是妙計。
遂下令圍城。
銑在城中,日望援兵到來,哪知援兵已中靖計,望見沿流舟楫,果然懷疑不進,交州總管邱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等,來朝江陵,因見全城被圍,吓得倒退,竟詣孝恭處請降。
銑内外阻絕,惶急萬分,商諸岑文本,文本勸銑出降。
銑乃語群下道:“天不祚梁,勢難再支,若必待力屈乃降,恐滿城生靈,必遭塗炭,奈何為我一人,贻害百姓?罷罷!不如早日出降便了。
”群下都相顧無言。
銑乃以太牢入告太廟,然後下令出降,守陴皆哭。
銑率群臣缌缞布帻,至唐營谒見孝恭,慘然道:“有罪惟銑一人,百姓無罪,請免殺掠!”婦人之仁。
孝恭滿口答應,及入城,諸将竟欲大掠,孝恭亦模棱兩可,岑文本入白孝恭道:“江南人民,遭隋虐政,更兼群雄相争,受苦不堪,日夜延踵跂頸,仰望真主,今王師到此,所以蕭氏君臣,決計歸命,為民息肩,今若縱兵俘掠,士民失望,恐從此以南,處處阻礙,無複向化了。
”孝恭稱善,乃嚴申軍令,禁止殺掠。
諸将又言:“敵将拒鬥,死有餘辜,應籍沒家資,賞給軍士。
”李靖亟勸阻道:“王師入境,應使義聲載道,彼為主而死,實是忠臣,奈何與叛逆同科呢?”恭孝亦依言申禁,城中安堵,雞犬不驚,南方州縣,聞風款附。
援兵來了十數萬,亦皆解甲歸降。
孝恭乃送銑至長安,高祖面加诘責,銑長歎道:“隋朝失鹿,群雄共逐,銑無天命,因緻失算,若以為罪,也無所逃死了。
”比王窦二人,恰高出一籌。
高祖竟命斬都市。
總計銑建國号梁,五年而亡。
孝恭受命為荊州總管,靖得封永康縣公,兼上柱國,招撫嶺南。
銑部将劉洎李砻志等,皆舉城率衆,乞降靖前,連南方酋領馮盎等,亦多令子弟入谒,南方悉平。
杜伏威歸唐後,助世民平王世充,見第八回。
唐授伏威為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兼江淮安撫大使,仍封吳王。
聞唐又平定南方,更欲借公濟私,屢出兵擊李子通。
子通沂州人,素業漁獵,有膂力,先依長白山盜左才相,得部衆萬人,才相敗死,了過左才相。
子通南奔,渡淮依杜伏威,嗣與伏威有嫌,自往海陵,潛兵襲伏威營。
伏威敗走,子通複移衆攻江都,逐去太守陳棱,自稱皇帝,建元明政。
伏威記念前仇,嘗遣輔公祐攻子通,陷丹陽,進屯溧水,子通率衆迎戰,一再失利,并因糧食已盡,遂棄了江都,走保京口,嗣複轉入太湖,收集散卒二萬人,往襲沈法興。
法興曾為吳興郡守,因隋亂起事,糾衆掩入毗陵,再下江表十餘州,自署江南道總管。
武德二年,僭号梁王,改元延康。
平時橫行殺戮,将士離心,突聞子通兵至,相率嘩散。
法興不得已,退奔吳郡。
賊帥聞人遂安,遣部将葉孝辯往迎,法興随孝辯趨會稽,忽萌悔意,竟欲襲殺孝辯,孝辯偏已覺着,麾衆圍住法興,法興無法可施,投江溺死。
自法興起兵至此,僅曆三年。
李子通得據有法興屬地,餘威複振。
伏威又遣王雄誕往擊。
雄誕為伏威養子,素有勇名,與子通交戰蘇州,子通走保獨松嶺,雄誕命偏将陳當世,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間縛炬林中,照徹山谷,吓得子通晝夜不安,毀營南走,退入餘杭,雄誕進薄城下,四面猛撲,子通料不可守,開城出降,被雄誕執送伏威,伏威轉獻唐廷,高祖赦子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