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四

關燈
》「其次緻曲」,注曰:「曲,猶小小之事也。

    」《淮南·繆稱篇》「察一曲者」,高誘注曰:「一曲,一事也。

    」《主術篇》曰:「不偏一曲,不黨一事。

    」「事爲之制」、「曲爲之防」相對爲文,則「曲」非委曲之謂。

     未嘗 「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念孫案:「未嘗」下脫「有」字,則文義不明,當依《董仲舒傳》補。

     夀何以不若高宗 「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夀何以不若高宗」。

    師古曰:「高宗享國五十九年,故雲夀。

    」念孫案:《古文尚書》「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今文尚書》作「百年」。

    《漢書》所引皆《今文》,此雲「夀若高宗」,正謂享國百年也。

    《漢石經》正作「百年」。

    《五行志》曰:「高宗緻百年之夀」,劉向、杜欽《傳》亦雲「百年」。

    《論衡·氣夀篇》曰:「高宗享國百年,周穆王享國百年,并未享國之時,皆出百三四十歲矣。

    」皆與《漢石經》同,則皆用《今文尚書》也。

    師古不見今文,又未旁考他書,故引古文「五十九年」以釋之,實與王吉所引不合。

    上文言「中宗享國七十五年」,若高宗享國五十九年,則年數不及中宗矣。

    吉何以不言中宗而言高宗乎?又《王吉傳》「夀何以不若高宗」,師古曰:「高宗享國百年。

    」此則承用《漢書》舊注,是以不誤也。

     大不備 「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大不備或莫甚焉」。

    師古曰:「大不備者,事之虧失,莫甚於此。

    」念孫案:此文兩言「大不備」,語意重複,下「大不備」當是衍文。

    「或」,古「惑」字,言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僃,惑莫甚於此也。

    注非。

     以功定天下 「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念孫案:「功」上脫「武」字,則文義不明,《白帖》六十一引此正作「以武功定天下」,《漢紀》及《風俗通義·聲音篇》今本無「武」字,乃後人依《漢書》删之,《意林》引有。

    《通典·樂一》竝同。

     詩語 「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

    念孫案:自漢以前無以「詩語」二字連文者,「詩語」當爲「詩謌」,字之誤也。

    《説文》「歌」,或作「謌」,《五行志》「怨謗之氣發於謌謡」。

    上文曰「和親之説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又引《堯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此文「音聲足以動耳」承上「聲律八音」而言,「詩歌足以感心」承上「詩謌」而言,則「語」爲「謌」字之誤明矣。

    《漢紀·孝惠紀》正作「詩謌足以感心」。

    上文「詩歌詠言」,《漢紀》亦作「謌」,蓋此篇内「歌」字本皆作「謌」,後人多見「歌」少見「謌」,故皆改爲「歌」也。

    此「謌」字若不誤爲「語」,則後人亦必改爲「歌」矣。

     鄭衞宋趙 「桑閒、濮上、鄭、衞、宋、趙之聲竝出」。

    念孫案:《漢紀》「趙」作「楚」,是也。

    自「設兩觀,乘大路」以下皆述春秋時事,春秋時未有趙也。

    下文「至於六國」以下,乃及六國時事耳。

    此以「楚」從疋,「趙」從走,二形相似而誤。

     營亂富貴之耳目 爲妻妾役使所營 「巧僞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

    師古曰:「營,猶回繞也。

    」念孫案:師古訓「營」爲「回繞」,所謂望文生義者也。

    營者,惑也,言惑亂富貴之耳目也。

    「營」字本作「」,《説文》曰:「,惑也。

    從目,熒省聲。

    」《玉篇》唯并、胡亭二切,或作「熒」,通作「營」,又通作「榮」,《漢紀》作「榮亂富貴之耳目」。

    《否·象傳》「不可榮以祿」,虞翻本「榮」作「營」,言不可惑以祿也。

    説見《經義述聞》。

    《莊子·人閒世篇》「而目將熒之」,向、崔本「熒」作「營」。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煩亂以事而志不營。

    」又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

    」《楚策》曰:「好利,可營也。

    」《荀子·宥坐篇》曰:「言談足以飾邪營衆。

    」是「營」與「惑」同義。

    《呂氏春秋·尊師篇》「心則無營」,《淮南·原道篇》「精神亂營」,高注竝曰:「營,惑也。

    」「亂營」猶「營亂」耳。

    《李尋傳》「爲妻妾役使所營」,亦謂爲其所惑也。

    師古訓「營」爲「繞」,誤與此同。

    「營」訓爲「惑」,故或謂之「營惑」。

    説見後「連語」下。

     永至 「皇帝入廟門,奏《永至》」。

    《通典·樂一》同。

    念孫案:「永至」二字於義無取,《漢紀》作「禮至」是也。

    上言「大祝迎神于廟門,奏《嘉至》」,嘉神之至也。

    此言「皇帝入廟門,奏《禮至》」,謂皇帝以禮至于廟中,故下文雲「以爲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

    「禮」字古文作「禮」,「永」字隷書作「」,二形相似,又涉下文「永安之樂」而誤。

     高祖廟 「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念孫案:「高祖廟」「祖」字涉上下文而衍,景祐本作「高廟」,是也。

    高祖廟之但稱高廟,猶孝文帝、孝武帝廟之但稱孝文、孝武廟也。

    《漢書》凡稱「高祖廟」者皆曰「高廟」。

    《景紀》曰「高廟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文義正與此同,其他不可枚舉。

    《後漢書·章帝紀》注、鈔本《北堂書鈔·樂部三》陳禹謨本依俗本《漢書》增「祖」字。

    《初學記·樂部上》《通典·樂一》引此皆無「祖」字。

     曰 「《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

    念孫案:此不當有「曰」字,蓋涉下文「更名曰」而衍,《通典》有「曰」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

    《續漢書·禮儀志》注、《後漢書·明帝紀》注、《藝文類聚·樂部三》《太平禦覽·樂部十二》引此皆無「曰」字,《漢紀》同。

    下文雲「《五行》舞者,本周舞也」,亦無「曰」字。

     明示 「《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示天下之安和也。

    蓋樂已所自作,明有制也。

    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

    念孫案:上一「明」字涉下兩「明」字而衍,上言「示」下言「明」,「明」亦「示」也,無庸更加「明」字。

    景祐本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無「明」字。

    宋祁亦曰:「邵本無『明』字。

    」《通典》所引與二本同。

    上文雲「以示不相襲也」,亦無「明」字。

     慶陰陰 「靈之至,慶陰陰」。

    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念孫案:「慶」讀爲「羌」,發聲也。

     帝臨中壇 制數以五 後土富媪 「帝臨中壇,四方承宇」。

    師古曰:「言天神尊者來降中壇,四方之神各承四宇也。

    」劉攽曰:「予謂此『帝』指天子耳。

    」念孫案:《郊祀志》雲「具泰一祠壇,五帝壇環居其下」,猶此歌之言「帝臨中壇」也。

    又雲「其下四方地,爲腏食」,猶此歌之言「四方承宇」也。

    若如劉説以「帝」爲天子,則與「四方承宇」句義不相屬。

    第十五章雲「神之揄,臨壇宇」,此雲「帝臨中壇,四方承宇」,文義相同,則顔説是也。

    又下文「制數以五」,即《月令》所雲「其神後土,其數五」,張晏以爲祭後土之歌,是也。

    劉雲謂武帝改服色而尚黃,數用五,亦非。

    《郊祀志》:「有司議曰:『陛下親祠後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而從祠衣上黃。

    』」又雲:「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衣上黃。

    」故此歌雲「後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優遊,嘉服上黃」也。

    劉謂漢以土德,故言「後土富媪」,亦非。

    信如劉説,則非祭後土之歌矣,何以列於《郊祀》之二章乎? 壧處 「霆聲發榮,壧處頃聽」。

    晉灼曰:「壧,穴也,謂蟄蟲驚聽也。

    」師古曰:「『壧』與『巖』同,言靁霆始發,草木舒榮,注則蟄蟲處巖崖者莫不傾聽而起。

    『頃』讀曰『傾』。

    」念孫案:晉説是也。

    古書多以「巖穴」連文,故《説文》「夐」字注及《楚辭·七諫》注竝雲「巖,穴也」。

    蟄蟲皆穴處,故曰「霆聲發榮,壧處頃聽」。

    師古以「壧」爲巖崖,非也,蟄蟲處處皆有,不當獨指山崖言之。

     西顥 「《郊祀歌》:西顥沆碭,秋氣肅殺」。

    韋昭曰:「西顥,西方少昦也。

    」師古曰:「沆碭,白氣之皃也。

    」念孫案:韋以顥爲少昦,非也。

    西顥謂西方顥天也。

    《呂氏春秋·有始覽》「西方曰顥天」,高注曰:「金色白,故曰顥天。

    」《淮南·天文篇》作「晧天」,高注同。

    《説文》「顥,白皃」,《楚詞》曰「天白顥顥」,故曰「西顥沆碭,秋氣肅殺」。

    師古以沆碭爲白氣,是也。

    《四時之歌》春青陽,夏朱明,秋西顥,冬玄冥,則「顥」爲白色明矣。

    《爾雅》曰:「春爲青陽,夏爲朱明,秋爲白藏,冬爲玄英。

    」彼言「白藏」,猶此言「西顥」也。

    若「少昦」則對「大昦」以立名,非白色之義矣。

     遠姚 「五音六律,依韋饗昭。

    雜變竝會,雅聲遠姚」。

    師古曰:「姚,僄姚,言飛揚也。

    」念孫案:「姚」讀爲「遙」。

    「遙」亦「遠」也,古人自有複語耳。

    昭二十五年《左傳》:「遠哉遙遙。

    」《荀子·榮辱篇》「其功盛姚遠矣」,案:「盛」與「成」同。

    「成」亦「功」也。

    説見《荀子》。

    楊倞曰:「『姚』與『遙』同。

    」是其證。

    注非。

     闢流離 「闢流離,抑不詳」。

    師古曰:「流離不得其所者,爲開道路,使之安集。

    違道不祥善者,則抑黜之,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