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五

關燈
今本脫之也。

     烏孫男女 「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

    念孫案:「烏」字涉上下文「烏孫」而衍。

    孫男女三人者,公主之孫男、孫女共三人也。

    「孫」上不留有「烏」字。

    下文「公主卒,三孫留守墳墓」,是其證。

    《漢紀》有「烏」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

    《太平禦覽·禮儀部三十二》引此無「烏」字。

     不可乏 「食宜給足,不可乏」。

    念孫案:此承上文而言,既有美田可以種穀,又以錐刀、黃金、采繒易穀於他國,則食宜給足不乏也。

    「不乏」二字之間不當有「可」字,此涉上文「可以易穀」而衍。

    《日知録》雲「『不可乏』當作『可不乏』」,非也。

    既言「宜給足」,又言「可不乏」,則文義重複。

     匈奴困敗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

    《通典·邊防七》同。

    念孫案:「匈奴」上有「曰」字,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曰者,衆人之言也。

    《大過》九五《象傳》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故衆人皆曰「匈奴必困敗矣」。

    《漢紀·孝武紀》有「曰」字。

     卦諸將 「卦諸將,貳師最吉」。

    《通典》同。

    師古曰:「上遣諸將,而於卦中貳師最吉也。

    」念孫案:師古所説於文義不順。

    「卦」當作「蔔」,言蔔諸將孰吉,則貳師最吉也。

    下文雲「上漢軍,一將不吉」,即其證。

    今作「卦」者,涉上下文「卦」字而誤。

    《漢紀》正作「蔔」。

     狐胡 車師柳谷 「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

    念孫案:國名無上下二字同音者。

    狐胡,當依《太平禦覽》所引作「孤胡」,《四夷部十八》字之誤也。

    「孤胡」、「龜茲」皆國名之疊韻者。

    龜茲,應劭音「丘慈」。

    案:古讀「丘」如「欺」。

    又案:「孤胡」與「車師」異地,不當雲「治車師柳谷」,「師」字蓋涉下文「車師」而衍。

    《禦覽》作「治車柳谷」,無「師」字。

     表河曲 「迺表河曲,列四郡」。

    念孫案:「曲」當爲「西」,字之誤也。

    武帝所開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皆在河西,故雲「表河西,列四郡」。

    《食貨志》雲「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霍去病傳》雲「開河西酒泉之地」,《後漢書·西羌傳》雲「武帝開河西,列置四郡」,皆其證。

    四郡非在河曲中,不得言「表河曲」也。

    《漢紀·孝武紀》作「河曲」,乃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

    《通典·邊防八》《太平禦覽·四夷部十三》引此《贊》竝作「河西」。

     犀布 「故能睹犀布、瑇瑁,則建珠崖七郡」。

    念孫案:「犀布」連文,殊爲不類。

    「布」當爲「象」,「象」、「布」二字篆文下半相似,故「象」譌作「布」。

    「犀」「象」「瑇瑁」皆兩粵所産,故曰「睹犀、象、瑇瑁則建珠崖七郡」也。

    下文雲「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正與此「犀象」、「瑇瑁」相應,則當作「象」明矣。

    《太平禦覽·珍寶部六》引此已誤作「犀布」,《漢紀·孝武紀》《通典·邊防八》引此竝作「犀象」。

     外戚傳 適 「適稱皇後」。

    師古曰:「『適』讀曰『嫡』。

    」念孫案:此文本作「正適稱皇後」。

    後人以「適」即是「正」故,删去「正」字。

    案《大雅·大明》傳曰:「紂,殷之正適也。

    」《初學記·儲宮部》引《白虎通義》曰「周以天子之正嫡爲王後,秦稱皇後,漢因之」,是古書多以「正適」連文。

    《後漢書·皇後紀》注、《班固傳》注、《文選·西都賦》注、《後漢書·皇後紀·論》注、《藝文類聚·後妃部》《初學記·中宮部》《太平禦覽·皇親部一》及《十一》引此竝作「正適稱皇後」。

    《通典·職官十六》同。

     充依視千石 良人視八百石 「八子視千石,充依視千石」。

    念孫案:充依不當與八子同視千石,當依《漢紀》作「充依視九百石」,此涉上「千石」而誤。

    《文選注》《太平禦覽》引此皆誤。

    又下文「七子視八百石」,「良人視八百石」,案,良人亦不當與七子同視八百石,當依《漢紀》作「良人視七百石」,此亦涉上「八百石」而誤。

    《禦覽》引此亦誤。

    《文選注》引此正作「視七百石」。

     誅之 「乃召趙王誅之」。

    念孫案:「誅之」上有「欲」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此時趙王尚未至,不得遽言「誅之」也。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此正作「欲誅之」。

    《漢紀》同。

     脫三字 「孝惠張皇後,宣平侯敖尚帝姊魯元公主,有女」。

    念孫案:此文本作「孝惠張皇後,宣平侯敖女也。

    敖尚帝姊魯元公主,有女」,今本脫「女也敖」三字,則上下文義不貫。

    此因兩「敖」字相亂而脫去三字。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此有「女也敖」三字,又《皇親部十一》《人事部百三十五》引首二句皆有「女也」二字。

     即爲所爲 「大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壯即爲所爲」。

    師古曰:「爲其所爲,謂所生之母也。

    竝音于僞反。

    」念孫案:兩「爲」字皆讀平聲。

    爲所爲者,謂爲變也。

    爲變者,殺呂後以報母仇也,故下文雲「大後恐其作亂」。

    《史記》作「我壯即爲變」,尤其明證矣。

    若讀「爲」爲去聲,而雲「爲所生之母」,則詞不達意。

     觀津 「竇皇後親蚤卒,葬觀津」。

    師古曰:「觀津,清河之縣也。

    」念孫案:《地理志》觀津屬信都,不屬清河。

     逃匿 「女逃匿」。

    念孫案:「逃匿」下有「牀下」二字,而今本脫之。

    《太平禦覽·封建部五》引此正作「女逃匿牀下」。

    續《史記·外戚世家》亦雲「女亡匿内中牀下」。

     吐棄我意 「今見我毀壞,顔色非故,必畏惡,句吐棄我意,句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

    念孫案:「吐棄」上有「有」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此正作「有吐棄我意」。

    《漢紀》同。

     元始 「元始三年生昭帝」。

    念孫案:「元始」當依景祐本作「大始」。

     鉤弋 「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

    念孫案:「鉤弋」下原有「子」字。

    上文雲「生昭帝,號鉤弋子」,下文雲「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皆其證。

    「今鉤弋子亦然」,對上句「堯十四月而生」言之,下句雲「廼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其所生者,鉤弋子所生也。

    脫去「子」字,則上下句皆不可通矣。

    《太平禦覽·皇親部二》引此已脫「子」字。

    《漢紀·孝武紀》有「子」字。

     恐事急 「後人有上書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繫詔獄,劾不道。

    顯恐事急,即以狀具語光」。

    念孫案:「急」上本無「事」字,恐急者,既恐且急,猶言「惶遽」耳。

    言顯既恐且急,即具以毒殺許後之事告光也。

    《霍光傳》:「霍山謂顯曰:『聞民間讙言霍氏毒殺許皇後,寧有是邪?』顯恐急,即具以實告。

    」文義正與此同。

    後人不達而於「急」上加「事」字,失其旨矣。

    景祐本及《漢紀·孝宣紀》《通鑑·漢紀十六》皆無「事」字。

     署衍勿論 「其後奏上,署衍勿論」。

    李奇曰:「光題其奏也。

    」師古曰:「言之於帝,故解釋耳,光不自署也。

    」胡三省曰:「據《霍光傳》,光薨後帝始聞毒許後事,光於是時,安敢言之於帝邪?李説爲是。

    」 成君 「既使淳于衍陰殺許後,顯因爲成君衣補,治入宮具」。

    念孫案:「成君」上脫「女」字,則文義不明。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女成君」。

     禁闥扃 「應門閉兮禁闥扃」。

    師古曰:「扃,短關也。

    」念孫案:「扃」亦「閉」也。

    《淮南·主術篇》「中扃外閉」,亦以「扃」、「閉」對文。

     銅沓冒 「切皆銅沓冒黃金塗」。

    師古曰:「切,門限也。

    沓,冒其頭也。

    」念孫案:「冒」字涉注文而衍,景祐本無「冒」字,是也。

    冒即沓也。

    注訓「沓」爲「冒」,則正文無「冒」字明矣。

    《後漢書·班固傳》注、《文選·西都賦》注、《藝文類聚·居處部一》《太平禦覽·皇親部十》引此皆無「冒」字。

    《漢紀》及《續列女傳》亦無。

     不使 「少主幼弱則大臣不使」。

    師古曰:「不使,不可使從命也。

    」念孫案:注説稍迂。

    餘謂《爾雅》曰:「使,從也。

    」不使即不從也。

    《管子·小匡篇》曰「魯請爲關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史記·龜策傳》曰「大將不彊,卒不使令」,《春秋繁露·五行相勝篇》曰「將帥不親,士卒不使」,「不使」皆謂「不從」。

     妬媚 「誣汙先帝傾惑之過,成結寵妾妬媚之誅」。

    念孫案:「妬媚」二字義不相屬,「媚」當爲「媢」。

    鄭注《大學》雲:「媢,妬也。

    」《五行志》「桓有妬媢之心」,《史記·五宗世家》「王後以妬媢,不常侍病」,《黥布傳贊》「妬媢生患」,皆其證。

    隷書「眉」或作「」,見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

    與「冒」相似,故書傳中「媢」字或譌作「媚」。

    《顔氏家訓》已辯之。

     富平侯家 「成帝每微行出,常與張放俱,而稱富平侯家」。

    念孫案:「家」下當有「人」字。

    富平侯即張放,故帝與放俱,而稱「富平侯家人」也。

    脫去「人」字,則文義不明。

    《五行志》正作「稱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