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依《漢書》作「泗上」。
此涉《正義》「泗水」而誤也。
案:正文作「泗上」,故《正義》釋之曰:「高祖爲泗水亭長也。
」若本作「泗水」,則無庸更釋矣。
《藝文類聚·帝王部》《太平禦覽·皇王部》引《史記》竝作「泗上」。
呂後本紀 犂明孝惠還 「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
太後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
犂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集解》:「徐廣曰:犂,猶比也。
」念孫案:帝晨出射,則天將明矣。
及既射而還,則在日出之後,不得言「犂明孝惠還」也。
「犂明孝惠還」當作「犂孝惠還」,「犂」猶「比」也。
言比及孝惠還,而趙王已死也。
《漢書·外戚傳》作「遲帝還,趙王死」。
「遲」、「犂」聲相近,「遲帝還」,比帝還也。
凡《史記》言「犂明」,《漢書》言「遲明」者,皆謂「比明」也。
説見《漢書·高祖紀》「遲明」下。
「遲」下無「明」字,則《史記》亦無「明」字可知。
後人不解「犂孝惠還」之意,故於「犂」下加「明」字,而不知與上文不合也。
《晉世家》:「重耳謂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
』其妻笑曰:『犂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
』」「犂二十五年」與「犂孝惠還」同義,故徐廣曰「犂,猶比也」。
後人既於「犂」下加「明」字,又於《集解》内增注雲:「諸言犂明者,將明之時。
」不知將明乃帝晨出射之時,非還宮時也。
劉氏危 「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彊授我妃」。
念孫案:「危」本作「微」,謂劉氏衰微也。
今作「危」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微」字古今同音,故與「妃」爲韻。
若「危」字,則古音魚戈反,不得與「妃」爲韻。
《逸周書·本典篇》「其上乃不危」,與「宜」、「和」爲韻,「宜」古音「俄」。
説見《唐韻正》。
《管子·形勢篇》「雖安必危」,與「和」爲韻,《小問篇》「不得則危」,與「禾」爲韻。
《淮南·説林篇》「讒賊閒之,而父子相危」,與「和」爲韻。
皆在歌部,不在脂部。
又《管子·侈靡篇》「重予之官而危之」,與「隨」爲韻。
《版法解篇》「雖高不危」,與「墮」爲韻。
《墨子·小取篇》「行而異,轉而危」,與「離」爲韻。
《説苑·説叢篇》「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爲,勿爲,以避其危」,「言」「患」爲韻,「爲」「危」爲韻。
《太玄·釋·測》「失下危也」,與「爲」爲韻。
《莊子·漁父篇》「苦心勞形,以危其真」,釋文:「危,或作僞。
」「隨」、「墮」、「離」、「爲」、「僞」五字,古音亦在歌部也。
説見《唐韻正》。
又案:《晉語》「直不輔曲,明不規闇,榣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曲」、「闇」非韻,則「危」、「埤」亦非韻。
《荀子·解蔽篇》引《道經》「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亦非韻。
《唐韻正》「危」音魚葵反,引此二條爲證,其説疏矣。
《漢書·高五王傳》正作「劉氏微」。
呂氏立三王 「劉氏所立九王,呂氏立三王」。
念孫案:「呂氏」下脫「所」字。
《索隱》本有「所」字,《漢書》《漢紀》竝同。
孝文本紀 謂天下何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
索隱曰:「言何以謂於天下也。
」念孫案:「謂」猶「如」也。
言如天下何也。
《禮書》曰:「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律書》曰:「謂百姓遠方何?」義竝與此同。
《禮書》又曰:「孝文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
」言禮貌不足恃,但問躬化如何耳。
正義曰:「躬化節儉,謂何嫌耳。
」非是。
《儒林傳》申公對武帝曰:「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語意與此同。
古者謂「如何」爲「謂何」。
《邶風·北門篇》:「天實爲之,謂之何哉!」言如之何也。
僖二十八年《左傳》:「救而棄之,謂諸侯何?」言如諸侯何也。
成二年《傳》:「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將謂君何?」言將如君何也。
十七年《傳》:「君實有臣而殺之,其謂君何?」言其如君何也。
《齊策》曰:「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言獨如先王何也。
故高注曰:「謂何,猶奈何也。
」「奈」亦「如」也。
《魏策》曰:「殺之亡之,無謂天下何。
内之,無若羣臣何。
」言無如天下何、無如羣臣何也。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徧觀是邪謂何?」晉灼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 申屠嘉 「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
念孫案:「屠」字宋本、遊本皆作「徒」,此本謂王延喆本。
初刻作「徒」,後改爲「屠」。
「屠」字獨小於衆字,剜改之迹顯然。
而各本皆從之,蓋未達假借之旨也。
《酷吏傳》有「勝屠公」,索隱引《風俗通義》曰:「勝屠,即申徒。
」注《通志·氏族略》亦引《風俗通義》曰:「申徒氏,隨音改爲申屠氏。
」 建國千餘歲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
念孫案:「歲」字因上文「治安皆千餘歲」而衍,此言「千餘」者,謂千餘國,非謂千餘歲也。
下文「各守其地」,即指「千餘國」而言,則「千餘」下本無「歲」字明矣。
《漢書·文帝紀》無「歲」字。
置傳 「大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置傳」。
念孫案:「置傳」當爲「傳置」。
《索隱》本出「傳置」二字,引如淳曰:「律,四馬高足爲傳置,四馬中足爲馳置,下足爲乘置,一馬二馬爲軺置。
」則作「傳置」者是也。
《漢書》亦作「傳置」。
歷日長 「歷日長」。
念孫案:「」當爲「緜」,字之誤也。
隷書「」字或作「」,「緜」字或作「」。
二形相似,故「緜」誤爲「」。
漢《緜竹令王君神道》「緜」字作「」,是其證也。
《淮南·本經篇》「緜聯房植」,「緜」字亦誤作「」。
《漢書》作「歷日彌長」,「彌」亦「緜」也。
故文十四年《穀梁傳》「緜地千裡」,範寧注曰:「緜,猶彌漫也。
」《賈子·壹通篇》「彌道數千」,猶「緜道數千」也。
「緜」與「彌」聲近而義同,故「緜」或作「彌」。
《賈生傳》「彌融爚」,《漢書》作「偭蟂獺」。
「偭」、「緜」古同聲,「彌」之通作「偭」,猶「彌」之通作「緜」也。
若「」與「彌」,則聲遠而不可通矣。
孝景本紀 深者二尺 「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念孫案:「深者二尺」,「者」字因上句而誤衍也。
雹有大小,故言「大者五寸」。
若「深二尺」,則平地皆然,不得言「深者二尺」也。
《秦始皇紀》「二十一年,大雨雪,深二尺五寸」,《漢書·五行志》「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皆不言「深者二尺五寸」也。
又《五行志》「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齊楚地大雪,深五尺」,不言「深者五尺」也。
《初學記》《太平禦覽·天部》引《史記》竝無「者」字。
注 制字作剬,《史記正義論字例》後有「此之般流」四字。
注 卬,原作「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大,原作「太」,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王,《史記》無。
注 勝屠即申徒,《史記》作「勝屠,即申屠」。
此涉《正義》「泗水」而誤也。
案:正文作「泗上」,故《正義》釋之曰:「高祖爲泗水亭長也。
」若本作「泗水」,則無庸更釋矣。
《藝文類聚·帝王部》《太平禦覽·皇王部》引《史記》竝作「泗上」。
呂後本紀 犂明孝惠還 「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
太後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
犂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集解》:「徐廣曰:犂,猶比也。
」念孫案:帝晨出射,則天將明矣。
及既射而還,則在日出之後,不得言「犂明孝惠還」也。
「犂明孝惠還」當作「犂孝惠還」,「犂」猶「比」也。
言比及孝惠還,而趙王已死也。
《漢書·外戚傳》作「遲帝還,趙王死」。
「遲」、「犂」聲相近,「遲帝還」,比帝還也。
凡《史記》言「犂明」,《漢書》言「遲明」者,皆謂「比明」也。
説見《漢書·高祖紀》「遲明」下。
「遲」下無「明」字,則《史記》亦無「明」字可知。
後人不解「犂孝惠還」之意,故於「犂」下加「明」字,而不知與上文不合也。
《晉世家》:「重耳謂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
』其妻笑曰:『犂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
』」「犂二十五年」與「犂孝惠還」同義,故徐廣曰「犂,猶比也」。
後人既於「犂」下加「明」字,又於《集解》内增注雲:「諸言犂明者,將明之時。
」不知將明乃帝晨出射之時,非還宮時也。
劉氏危 「諸呂用事兮劉氏危,迫脅王侯兮彊授我妃」。
念孫案:「危」本作「微」,謂劉氏衰微也。
今作「危」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微」字古今同音,故與「妃」爲韻。
若「危」字,則古音魚戈反,不得與「妃」爲韻。
《逸周書·本典篇》「其上乃不危」,與「宜」、「和」爲韻,「宜」古音「俄」。
説見《唐韻正》。
《管子·形勢篇》「雖安必危」,與「和」爲韻,《小問篇》「不得則危」,與「禾」爲韻。
《淮南·説林篇》「讒賊閒之,而父子相危」,與「和」爲韻。
皆在歌部,不在脂部。
又《管子·侈靡篇》「重予之官而危之」,與「隨」爲韻。
《版法解篇》「雖高不危」,與「墮」爲韻。
《墨子·小取篇》「行而異,轉而危」,與「離」爲韻。
《説苑·説叢篇》「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爲,勿爲,以避其危」,「言」「患」爲韻,「爲」「危」爲韻。
《太玄·釋·測》「失下危也」,與「爲」爲韻。
《莊子·漁父篇》「苦心勞形,以危其真」,釋文:「危,或作僞。
」「隨」、「墮」、「離」、「爲」、「僞」五字,古音亦在歌部也。
説見《唐韻正》。
又案:《晉語》「直不輔曲,明不規闇,榣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曲」、「闇」非韻,則「危」、「埤」亦非韻。
《荀子·解蔽篇》引《道經》「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亦非韻。
《唐韻正》「危」音魚葵反,引此二條爲證,其説疏矣。
《漢書·高五王傳》正作「劉氏微」。
呂氏立三王 「劉氏所立九王,呂氏立三王」。
念孫案:「呂氏」下脫「所」字。
《索隱》本有「所」字,《漢書》《漢紀》竝同。
孝文本紀 謂天下何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
索隱曰:「言何以謂於天下也。
」念孫案:「謂」猶「如」也。
言如天下何也。
《禮書》曰:「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律書》曰:「謂百姓遠方何?」義竝與此同。
《禮書》又曰:「孝文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
」言禮貌不足恃,但問躬化如何耳。
正義曰:「躬化節儉,謂何嫌耳。
」非是。
《儒林傳》申公對武帝曰:「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語意與此同。
古者謂「如何」爲「謂何」。
《邶風·北門篇》:「天實爲之,謂之何哉!」言如之何也。
僖二十八年《左傳》:「救而棄之,謂諸侯何?」言如諸侯何也。
成二年《傳》:「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將謂君何?」言將如君何也。
十七年《傳》:「君實有臣而殺之,其謂君何?」言其如君何也。
《齊策》曰:「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言獨如先王何也。
故高注曰:「謂何,猶奈何也。
」「奈」亦「如」也。
《魏策》曰:「殺之亡之,無謂天下何。
内之,無若羣臣何。
」言無如天下何、無如羣臣何也。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徧觀是邪謂何?」晉灼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 申屠嘉 「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
念孫案:「屠」字宋本、遊本皆作「徒」,此本謂王延喆本。
初刻作「徒」,後改爲「屠」。
「屠」字獨小於衆字,剜改之迹顯然。
而各本皆從之,蓋未達假借之旨也。
《酷吏傳》有「勝屠公」,索隱引《風俗通義》曰:「勝屠,即申徒。
」注《通志·氏族略》亦引《風俗通義》曰:「申徒氏,隨音改爲申屠氏。
」 建國千餘歲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
念孫案:「歲」字因上文「治安皆千餘歲」而衍,此言「千餘」者,謂千餘國,非謂千餘歲也。
下文「各守其地」,即指「千餘國」而言,則「千餘」下本無「歲」字明矣。
《漢書·文帝紀》無「歲」字。
置傳 「大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置傳」。
念孫案:「置傳」當爲「傳置」。
《索隱》本出「傳置」二字,引如淳曰:「律,四馬高足爲傳置,四馬中足爲馳置,下足爲乘置,一馬二馬爲軺置。
」則作「傳置」者是也。
《漢書》亦作「傳置」。
歷日長 「歷日長」。
念孫案:「」當爲「緜」,字之誤也。
隷書「」字或作「」,「緜」字或作「」。
二形相似,故「緜」誤爲「」。
漢《緜竹令王君神道》「緜」字作「」,是其證也。
《淮南·本經篇》「緜聯房植」,「緜」字亦誤作「」。
《漢書》作「歷日彌長」,「彌」亦「緜」也。
故文十四年《穀梁傳》「緜地千裡」,範寧注曰:「緜,猶彌漫也。
」《賈子·壹通篇》「彌道數千」,猶「緜道數千」也。
「緜」與「彌」聲近而義同,故「緜」或作「彌」。
《賈生傳》「彌融爚」,《漢書》作「偭蟂獺」。
「偭」、「緜」古同聲,「彌」之通作「偭」,猶「彌」之通作「緜」也。
若「」與「彌」,則聲遠而不可通矣。
孝景本紀 深者二尺 「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念孫案:「深者二尺」,「者」字因上句而誤衍也。
雹有大小,故言「大者五寸」。
若「深二尺」,則平地皆然,不得言「深者二尺」也。
《秦始皇紀》「二十一年,大雨雪,深二尺五寸」,《漢書·五行志》「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皆不言「深者二尺五寸」也。
又《五行志》「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齊楚地大雪,深五尺」,不言「深者五尺」也。
《初學記》《太平禦覽·天部》引《史記》竝無「者」字。
注 制字作剬,《史記正義論字例》後有「此之般流」四字。
注 卬,原作「印」,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大,原作「太」,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王,《史記》無。
注 勝屠即申徒,《史記》作「勝屠,即申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