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脫八字
「江陽康侯蘇息」。
《史表》作「蘇嘉」。
念孫案:此條第三格内當有「四月壬申封三年薨」八字。
「四月」者,景帝六年四月也。
至中元年凡三年,而康侯息薨,其中二年則爲懿侯盧之元年。
《史表》雲「六年四月壬申,康侯蘇嘉元年」,是其證。
其「中二年懿侯盧嗣」雲雲則當在第四格内。
今本第三格内脫去八字,而第四、第五、第六三格内之字皆以次移上一格,當改正。
陸彊 「逎侯陸彊」。
念孫案:「陸彊」,《史表》作「隆彊」,《釋名》謂車蓋弓爲「隆強」,雲「隆強,言體隆而強也」。
《索隱》本作「李隆彊」,案:今本《史》《漢》表及《水經注》皆無「李」字。
而不言《漢表》作「陸彊」,則今本作「陸」者,譌也。
《水經·巨馬河注》雲:「淶水東南流逕逎縣故城東。
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彊爲侯國。
」字亦作「隆」。
擕侯徐盧 「容城擕侯徐盧」。
念孫案:「擕」當爲「唯」,且當在「侯」字下。
「容城侯唯徐盧」者,「唯徐」其姓也,「盧」其名也。
《史表》作「侯唯徐盧」。
宋本、王本、遊本、毛本皆如是,或改「唯」爲「擕」者,非。
《水經·易水注》曰:「易水東逕容城縣故城南。
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盧爲侯國。
」《百官表》曰:「太始三年容城侯唯塗光爲太常。
」「唯塗」即「唯徐」,光乃盧之孫也。
或以《謚法》「息政外交曰攜」,而謂「攜」爲謚,非也。
此字各本皆作「擕」不作「攜」,乃是「唯」之誤字耳,後人既誤以「擕」爲謚,又誤以「徐盧」二字爲上姓下名,遂改「侯擕徐盧」爲「擕侯徐盧」,而不自知其謬也。
「容城侯唯徐盧」與上文之安陵侯于軍、桓侯賜、「桓」《史表》作「垣」,縣名也。
逎侯陸疆,下文之易侯僕、翕侯邯鄲皆匈奴降王,而皆無謚,唯範陽侯代、亞谷侯盧它之有謚耳。
又《周勃傳》「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師古曰:「《功臣表》雲睢徐。
」案:彼文「徐盧」上脫「唯」字,《史記》同。
而注文之「睢徐盧」即「唯徐盧」之誤,則此文之本作「唯徐盧」益明矣。
引之曰:「徐」疑當作「塗」,「塗」與「塗」同,故《百官表》作「唯塗」。
「塗」、「徐」字形相似,世人多見「徐」少見「塗」,故「塗」譌爲「徐」矣。
範代 「範陽靖侯範代」。
念孫案:下「範」字衍,《史表》作「靖侯代」,《水經·易水注》曰:「易水逕範陽縣故城南。
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爲侯國。
」皆無「範」字。
《史記·孝景紀》正義引《漢表》亦無「範」字。
上文之桓侯賜、下文之翕侯邯鄲皆不書姓,則匈奴降王固有不書姓者。
舞陽 「親陽侯月氏舞陽」。
念孫案:「舞陽」當作「舞陰」,此涉下文「舞陽」而誤也。
《史表》索隱雲「《漢表》在舞陽」,則所見本已誤。
「親」與「瀙」同,《説文》《地理志》《水經》竝言瀙水出南陽舞陰,今本《説文》譌作「舞陽」,據《漢志》《水經》改。
此侯所封在瀙水之北、舞水之南,故曰「瀙陽侯」,而其地則屬於舞陰也。
舞陰與瀙水皆在舞水之南,今瀙水出南陽府泌陽縣東北,漢舞陰故城在泌陽縣西北。
而舞陽乃在舞水之北,舞陽故城在今舞陽縣西。
則瀙陽之不屬舞陽審矣。
安樂 昌 「安樂侯李蔡昌」。
念孫案:「安樂」當爲「樂安」,《地理志》樂安屬千乘郡,《水經·濟水注》曰:「濟水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
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爲侯國。
」《史表》《百官公卿表》及《史》《漢》李廣傳、衞青傳皆作「樂安」,唯此《表》作「安樂」,故《李廣傳》注以此爲誤也。
「昌」上當有「博」字,寫者脫之耳。
《索隱》引此已誤。
《地理志》博昌、樂安竝屬千乘,樂安故城在今青州府博興縣北,博昌故城在博興縣南。
二縣本相近,蓋封於樂安,而食邑在博昌,故上書「樂安侯」而下書「博昌」,小司馬以爲琅邪之昌縣,非也。
軹 陟軹 「軹侯李朔」。
念孫案:「軹」上有「涉」字,而寫者脫之,據《表》雲在西安。
《地理志》西安屬齊郡,則非河内之軹縣也。
《史表》及《衞將軍傳》竝作「涉軹」,本書《衞青傳》作「陟軹」,字之誤耳。
「涉軹」乃侯名,非縣名。
《史表》索隱雲:「涉軹,猶從驃,皆當時意也。
故上文有涉安侯。
」 匈奴河 「從票侯趙破奴 元封三年以匈奴河將軍擊樓蘭,封浞野侯」。
念孫案:「奴」字涉上下文「匈奴」而衍,《史表》無「奴」字,《武紀》雲「遣匈河將軍趙破奴出令居」,薛瓚曰:「匈河,水名,在匈奴中,去令居千裡,見《匈奴傳》。
」《匈奴傳》:「從票侯趙破奴將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裡,至匈河水。
」今本「匈」下亦衍「奴」字。
《衞霍傳》亦雲趙破奴「爲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
《史記》同,
《史表》作「蘇嘉」。
念孫案:此條第三格内當有「四月壬申封三年薨」八字。
「四月」者,景帝六年四月也。
至中元年凡三年,而康侯息薨,其中二年則爲懿侯盧之元年。
《史表》雲「六年四月壬申,康侯蘇嘉元年」,是其證。
其「中二年懿侯盧嗣」雲雲則當在第四格内。
今本第三格内脫去八字,而第四、第五、第六三格内之字皆以次移上一格,當改正。
陸彊 「逎侯陸彊」。
念孫案:「陸彊」,《史表》作「隆彊」,《釋名》謂車蓋弓爲「隆強」,雲「隆強,言體隆而強也」。
《索隱》本作「李隆彊」,案:今本《史》《漢》表及《水經注》皆無「李」字。
而不言《漢表》作「陸彊」,則今本作「陸」者,譌也。
《水經·巨馬河注》雲:「淶水東南流逕逎縣故城東。
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彊爲侯國。
」字亦作「隆」。
擕侯徐盧 「容城擕侯徐盧」。
念孫案:「擕」當爲「唯」,且當在「侯」字下。
「容城侯唯徐盧」者,「唯徐」其姓也,「盧」其名也。
《史表》作「侯唯徐盧」。
宋本、王本、遊本、毛本皆如是,或改「唯」爲「擕」者,非。
《水經·易水注》曰:「易水東逕容城縣故城南。
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盧爲侯國。
」《百官表》曰:「太始三年容城侯唯塗光爲太常。
」「唯塗」即「唯徐」,光乃盧之孫也。
或以《謚法》「息政外交曰攜」,而謂「攜」爲謚,非也。
此字各本皆作「擕」不作「攜」,乃是「唯」之誤字耳,後人既誤以「擕」爲謚,又誤以「徐盧」二字爲上姓下名,遂改「侯擕徐盧」爲「擕侯徐盧」,而不自知其謬也。
「容城侯唯徐盧」與上文之安陵侯于軍、桓侯賜、「桓」《史表》作「垣」,縣名也。
逎侯陸疆,下文之易侯僕、翕侯邯鄲皆匈奴降王,而皆無謚,唯範陽侯代、亞谷侯盧它之有謚耳。
又《周勃傳》「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師古曰:「《功臣表》雲睢徐。
」案:彼文「徐盧」上脫「唯」字,《史記》同。
而注文之「睢徐盧」即「唯徐盧」之誤,則此文之本作「唯徐盧」益明矣。
引之曰:「徐」疑當作「塗」,「塗」與「塗」同,故《百官表》作「唯塗」。
「塗」、「徐」字形相似,世人多見「徐」少見「塗」,故「塗」譌爲「徐」矣。
範代 「範陽靖侯範代」。
念孫案:下「範」字衍,《史表》作「靖侯代」,《水經·易水注》曰:「易水逕範陽縣故城南。
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爲侯國。
」皆無「範」字。
《史記·孝景紀》正義引《漢表》亦無「範」字。
上文之桓侯賜、下文之翕侯邯鄲皆不書姓,則匈奴降王固有不書姓者。
舞陽 「親陽侯月氏舞陽」。
念孫案:「舞陽」當作「舞陰」,此涉下文「舞陽」而誤也。
《史表》索隱雲「《漢表》在舞陽」,則所見本已誤。
「親」與「瀙」同,《説文》《地理志》《水經》竝言瀙水出南陽舞陰,今本《説文》譌作「舞陽」,據《漢志》《水經》改。
此侯所封在瀙水之北、舞水之南,故曰「瀙陽侯」,而其地則屬於舞陰也。
舞陰與瀙水皆在舞水之南,今瀙水出南陽府泌陽縣東北,漢舞陰故城在泌陽縣西北。
而舞陽乃在舞水之北,舞陽故城在今舞陽縣西。
則瀙陽之不屬舞陽審矣。
安樂 昌 「安樂侯李蔡昌」。
念孫案:「安樂」當爲「樂安」,《地理志》樂安屬千乘郡,《水經·濟水注》曰:「濟水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
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爲侯國。
」《史表》《百官公卿表》及《史》《漢》李廣傳、衞青傳皆作「樂安」,唯此《表》作「安樂」,故《李廣傳》注以此爲誤也。
「昌」上當有「博」字,寫者脫之耳。
《索隱》引此已誤。
《地理志》博昌、樂安竝屬千乘,樂安故城在今青州府博興縣北,博昌故城在博興縣南。
二縣本相近,蓋封於樂安,而食邑在博昌,故上書「樂安侯」而下書「博昌」,小司馬以爲琅邪之昌縣,非也。
軹 陟軹 「軹侯李朔」。
念孫案:「軹」上有「涉」字,而寫者脫之,據《表》雲在西安。
《地理志》西安屬齊郡,則非河内之軹縣也。
《史表》及《衞將軍傳》竝作「涉軹」,本書《衞青傳》作「陟軹」,字之誤耳。
「涉軹」乃侯名,非縣名。
《史表》索隱雲:「涉軹,猶從驃,皆當時意也。
故上文有涉安侯。
」 匈奴河 「從票侯趙破奴 元封三年以匈奴河將軍擊樓蘭,封浞野侯」。
念孫案:「奴」字涉上下文「匈奴」而衍,《史表》無「奴」字,《武紀》雲「遣匈河將軍趙破奴出令居」,薛瓚曰:「匈河,水名,在匈奴中,去令居千裡,見《匈奴傳》。
」《匈奴傳》:「從票侯趙破奴將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裡,至匈河水。
」今本「匈」下亦衍「奴」字。
《衞霍傳》亦雲趙破奴「爲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
《史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