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詩外傳》:「《詩》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急時辭也,是故稱之日月也。
」《説苑·辯物篇》作「甚焉故稱日月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閑雅甚都」,《史記》「甚」作「是」。
《説文》:「尟,是少也。
從是少。
」今俗作「尠」。
「是之喜」與「莫之媒」相對爲文,「喜」讀平聲,與「媒」爲韻也。
《堯典》「庶績鹹熙」,楊雄《劇秦美新》及《膠東令王君碑》竝作「庶績鹹喜」。
《家人》九三「婦子嘻嘻」,釋文曰:「陸作『喜喜』。
」《爾雅》「廞、熙,興也」,《學記》正義引作「歆、喜,興也」。
《晉語》「妹喜」,《楚辭·天問》作「妹嬉」,《呂氏春秋·慎大篇》《漢書·古今人表》竝作「末嬉」。
《荀子》無「詩曰」以下三句,《外傳》有之。
《外傳》每章之末必引《詩》爲證,若《戰國策》則無此例也。
「詩曰」以下三句,蓋後人取《外傳》附益之耳。
又案:《菀柳》之詩曰:「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毛傳曰:「蹈,動也。
」正義曰:「言王心無恒,數變動也。
」此引《詩》「上帝」作「上天」,因與上文「嗚呼上天」相涉而誤。
「甚蹈」作「甚神」,「神」者,「慆」之壞字,故《外傳》引《詩》作「上帝甚慆」。
《一切經音義》五曰:「《詩》雲『上帝甚陶』,陶,變也。
」義與毛《傳》、孔《疏》同。
「陶」、「慆」、「蹈」古同聲而通用也。
「瘵焉」作「瘵也」,亦是傳寫之誤。
《外傳》亦作「瘵焉」。
《集傳》據此《策》,遂謂《詩》之「蹈」字當作「神」,竊所未安。
大息 「汗明見春申君,談卒,春申君大説之。
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僕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
』」鮑注曰:「異於小休。
」念孫案:鮑説甚謬。
「先生息矣」,猶孟嘗君言「先生休矣」。
「息」上不當有「大」字,此因上文「大」字而誤衍耳。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無「大」字。
楚君雖欲攻燕將道何哉 「所道攻燕,非齊則魏。
魏、齊新怨楚,楚君雖欲攻燕,將道何哉」。
鮑改「楚君」爲「楚軍」。
念孫案:「君」字因上下文而誤衍耳,鮑改非也。
「將道何哉」當作「將何道哉」。
道,從也,見《禮器》注。
言楚欲攻燕,兵何從出也。
置「道」字於「何」字之上,則文不成義矣。
趙 董閼安于 「夫董閼安于,簡主之才臣也」。
念孫案:「閼」與「安」一字也。
定十三年《左傳》及《晉語》《呂氏春秋·愛士篇》《史記·趙世家》《漢書·古今人表》竝作「董安于」,《韓子·十過篇》及《鴻烈·道應篇》竝作「董閼于」,是「閼于」即「安于」也。
「安」與「焉」古同聲而通用。
「閼于」之爲「安于」,猶「閼逢」之爲「焉逢」也。
《爾雅》「大歲在甲曰閼逢」,釋文:「閼,烏割反,又於虔反。
」《史記·曆書》作「焉逢」。
今作「董閼安于」者,一本作「閼」,一本作「安」,而後人誤合之耳。
君之不用也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爲輔氏」。
念孫案:「君之不用」、「言之不聽」語意相複。
此本作「知過見言之不聽」,其「君之不用也」五字衍文耳。
《文選·爲曹公與孫權書》注、《後漢書·蘇竟傳》注引此竝作「智果見言之不聽」,《韓子·十過篇》作「智過見其言之不聽也」,皆無「君之不用」句。
報知氏之讎 「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念孫案:「之讎」二字,後人所加也。
「吾其報知氏」者,承上「爲知己者死」言之,謂報知氏之恩,非謂報知氏之讎也。
下文曰「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又曰「而可以報知伯矣」,竝與此句同義。
後人以下文多言爲知伯報讎,故加「之讎」二字,不知彼自言報讎,此自言報恩也。
《史記·刺客傳》曰:「今智伯知我,我必爲報讎而死,以報智伯。
」此雖兼報讎言之,而「報智伯」三字仍謂報恩,非謂報讎也。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策》有「之讎」二字,則所見本已誤。
《文選·報任少卿書》注引此正作「吾其報知氏矣」。
吞炭爲啞 「豫讓漆身爲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爲啞,變其音」。
《史記》作「漆身爲厲,吞炭爲啞」。
念孫案:此《策》原文本作「又吞炭以變其音」,今本「爲啞」二字,乃後人據《史記》加之也。
不知「爲啞」即是「變其音」,故《戰國策》言「變音」而不言「爲啞」,《史記》言「爲啞」而不言「變音」也。
《史記索隱》引此《策》曰「豫讓吞炭以變其音」,《呂氏春秋·恃君篇》曰「豫讓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以變其音」,《鴻烈·主術篇》曰「豫讓漆身爲厲,吞炭變音」,皆其明證也。
曲吾 「今魯句注,「魯」字義未詳,鮑據《史記》改爲「踰」。
禁常山而守,三百裡通於燕之唐、曲吾」。
鮑改「曲吾」爲「曲遇」。
吳曰:「『吾』當作『逆』。
史注,中牟、曲遇、聚,鄭州縣,非此所指。
按《齊策·權之難章》雲:『燕戰勝兵罷,注趙可以取唐、曲逆。
』唐即唐縣;曲逆,蒲陰縣,竝屬中山,此『曲』下必『逆』字也。
」念孫案:吳説是矣,而未盡也。
《釋名》曰:「逆,遻也。
「遻」音「窹」。
遻不從其理,則生殿遻不順也。
」《韓詩外傳》曰:「孔子出衞之東門,逆姑布子卿。
」「逆」與「遻」同,是「逆」字古讀若「遻」,「逆」從屰聲,「屰」與「遻」古亦同聲,故「」從屰聲,而「遻」又從聲,「」從屰聲,而「」、「」又從聲也。
與「吾」聲相近,故「曲逆」或作「曲吾」,不煩改「吾」爲「逆」也。
「逆」與「吾」形不相似,若非古聲相通,「逆」字無緣誤作「吾」也。
城市之邑七十 「馮亭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内之於王。
』」吳曰:「『七十』,《史》作『十七
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急時辭也,是故稱之日月也。
」《説苑·辯物篇》作「甚焉故稱日月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閑雅甚都」,《史記》「甚」作「是」。
《説文》:「尟,是少也。
從是少。
」今俗作「尠」。
「是之喜」與「莫之媒」相對爲文,「喜」讀平聲,與「媒」爲韻也。
《堯典》「庶績鹹熙」,楊雄《劇秦美新》及《膠東令王君碑》竝作「庶績鹹喜」。
《家人》九三「婦子嘻嘻」,釋文曰:「陸作『喜喜』。
」《爾雅》「廞、熙,興也」,《學記》正義引作「歆、喜,興也」。
《晉語》「妹喜」,《楚辭·天問》作「妹嬉」,《呂氏春秋·慎大篇》《漢書·古今人表》竝作「末嬉」。
《荀子》無「詩曰」以下三句,《外傳》有之。
《外傳》每章之末必引《詩》爲證,若《戰國策》則無此例也。
「詩曰」以下三句,蓋後人取《外傳》附益之耳。
又案:《菀柳》之詩曰:「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毛傳曰:「蹈,動也。
」正義曰:「言王心無恒,數變動也。
」此引《詩》「上帝」作「上天」,因與上文「嗚呼上天」相涉而誤。
「甚蹈」作「甚神」,「神」者,「慆」之壞字,故《外傳》引《詩》作「上帝甚慆」。
《一切經音義》五曰:「《詩》雲『上帝甚陶』,陶,變也。
」義與毛《傳》、孔《疏》同。
「陶」、「慆」、「蹈」古同聲而通用也。
「瘵焉」作「瘵也」,亦是傳寫之誤。
《外傳》亦作「瘵焉」。
《集傳》據此《策》,遂謂《詩》之「蹈」字當作「神」,竊所未安。
大息 「汗明見春申君,談卒,春申君大説之。
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僕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
』」鮑注曰:「異於小休。
」念孫案:鮑説甚謬。
「先生息矣」,猶孟嘗君言「先生休矣」。
「息」上不當有「大」字,此因上文「大」字而誤衍耳。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無「大」字。
楚君雖欲攻燕將道何哉 「所道攻燕,非齊則魏。
魏、齊新怨楚,楚君雖欲攻燕,將道何哉」。
鮑改「楚君」爲「楚軍」。
念孫案:「君」字因上下文而誤衍耳,鮑改非也。
「將道何哉」當作「將何道哉」。
道,從也,見《禮器》注。
言楚欲攻燕,兵何從出也。
置「道」字於「何」字之上,則文不成義矣。
趙 董閼安于 「夫董閼安于,簡主之才臣也」。
念孫案:「閼」與「安」一字也。
定十三年《左傳》及《晉語》《呂氏春秋·愛士篇》《史記·趙世家》《漢書·古今人表》竝作「董安于」,《韓子·十過篇》及《鴻烈·道應篇》竝作「董閼于」,是「閼于」即「安于」也。
「安」與「焉」古同聲而通用。
「閼于」之爲「安于」,猶「閼逢」之爲「焉逢」也。
《爾雅》「大歲在甲曰閼逢」,釋文:「閼,烏割反,又於虔反。
」《史記·曆書》作「焉逢」。
今作「董閼安于」者,一本作「閼」,一本作「安」,而後人誤合之耳。
君之不用也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爲輔氏」。
念孫案:「君之不用」、「言之不聽」語意相複。
此本作「知過見言之不聽」,其「君之不用也」五字衍文耳。
《文選·爲曹公與孫權書》注、《後漢書·蘇竟傳》注引此竝作「智果見言之不聽」,《韓子·十過篇》作「智過見其言之不聽也」,皆無「君之不用」句。
報知氏之讎 「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念孫案:「之讎」二字,後人所加也。
「吾其報知氏」者,承上「爲知己者死」言之,謂報知氏之恩,非謂報知氏之讎也。
下文曰「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又曰「而可以報知伯矣」,竝與此句同義。
後人以下文多言爲知伯報讎,故加「之讎」二字,不知彼自言報讎,此自言報恩也。
《史記·刺客傳》曰:「今智伯知我,我必爲報讎而死,以報智伯。
」此雖兼報讎言之,而「報智伯」三字仍謂報恩,非謂報讎也。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此《策》有「之讎」二字,則所見本已誤。
《文選·報任少卿書》注引此正作「吾其報知氏矣」。
吞炭爲啞 「豫讓漆身爲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爲啞,變其音」。
《史記》作「漆身爲厲,吞炭爲啞」。
念孫案:此《策》原文本作「又吞炭以變其音」,今本「爲啞」二字,乃後人據《史記》加之也。
不知「爲啞」即是「變其音」,故《戰國策》言「變音」而不言「爲啞」,《史記》言「爲啞」而不言「變音」也。
《史記索隱》引此《策》曰「豫讓吞炭以變其音」,《呂氏春秋·恃君篇》曰「豫讓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以變其音」,《鴻烈·主術篇》曰「豫讓漆身爲厲,吞炭變音」,皆其明證也。
曲吾 「今魯句注,「魯」字義未詳,鮑據《史記》改爲「踰」。
禁常山而守,三百裡通於燕之唐、曲吾」。
鮑改「曲吾」爲「曲遇」。
吳曰:「『吾』當作『逆』。
史注,中牟、曲遇、聚,鄭州縣,非此所指。
按《齊策·權之難章》雲:『燕戰勝兵罷,注趙可以取唐、曲逆。
』唐即唐縣;曲逆,蒲陰縣,竝屬中山,此『曲』下必『逆』字也。
」念孫案:吳説是矣,而未盡也。
《釋名》曰:「逆,遻也。
「遻」音「窹」。
遻不從其理,則生殿遻不順也。
」《韓詩外傳》曰:「孔子出衞之東門,逆姑布子卿。
」「逆」與「遻」同,是「逆」字古讀若「遻」,「逆」從屰聲,「屰」與「遻」古亦同聲,故「」從屰聲,而「遻」又從聲,「」從屰聲,而「」、「」又從聲也。
與「吾」聲相近,故「曲逆」或作「曲吾」,不煩改「吾」爲「逆」也。
「逆」與「吾」形不相似,若非古聲相通,「逆」字無緣誤作「吾」也。
城市之邑七十 「馮亭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内之於王。
』」吳曰:「『七十』,《史》作『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