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三

關燈
》「馮」作「每」;《司馬相如傳》「葴橙若蓀」,《漢書》「橙」作「持」。

    此皆蒸、之二部相通之證。

     鴠鳥 「大雪之日,鴠鳥不鳴」。

    盧雲:「鴠鳥,鶡旦也。

    《禦覽》『鴠』作『鶡』,《時序十三》亦可通。

    本或作『鴞』,或作『鶚』,皆誤。

    」引之曰:《書傳》無謂「鶡旦」爲「鴠鳥」者,「鴠鳥」本作「鶡旦」,《唐月令》避睿宗諱,改「鶡旦」爲「鶡鳥」。

    校《逸周書》者依《唐月令》亦改爲「鶡鳥」,《禦覽》所引者是也。

    《藝文類聚》作於睿宗以前,而引《月令》亦作「鶡鳥」,則唐人依《唐月令》追改之。

    案:《説文》:「鴠,渴鴠也。

    」「渴鴠」與「鶡旦」同。

    又雲「鶡似雉,出上黨」,是「鶡旦」與「鶡」異。

    唐人改「鶡旦」爲「鶡鳥」,則與似雉之鶡無别。

    校《周書》者依《唐月令》作「鶡鳥」,非也。

    今本作「鴠」、作「鴞」、作「鶚」,則又「鶡」之譌矣。

    當從《月令》原文作「鶡旦」,然後復《周書》之舊。

     仁義所在 《謚法篇》:「仁義所在曰王。

    」孔注曰:「民往歸之。

    」盧曰:「『在』,《史記正義》作『往』,非。

    」念孫案:「往」字是也。

    後人不解「仁義所往」之語,故改「往」爲「在」。

    予謂《廣雅》「歸,往也。

    迋,歸也」,「迋」與「往」同。

    「仁義所往」,猶言天下歸仁耳。

    古者「王」、「往」同聲而互訓。

    莊三年《穀梁傳》:「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呂氏春秋·下賢篇》:「王也者,天下之往也。

    」《漢書·刑法志》:「歸而往之,是爲王矣。

    」《大雅·闆篇》「及爾出王」,毛傳:「王,往也。

    」《呂氏春秋·順説篇》「桓公則難與往也」,高注:「往,王也。

    」是「王」與「往」聲同義同,而字亦相通。

    故曰「仁義所往曰王」。

    若雲「仁義所在」,則非古人同聲互訓之旨。

    天下皆以仁義歸之,則天下皆往歸之矣,故孔曰「民往歸之」。

    若雲「仁義所在」,則又與孔注不合。

     長弟 「愛民長弟曰恭」。

    孔注曰:「順長接弟。

    」念孫案:孔言「順長接弟」,則以「長弟」爲長幼,失其旨矣。

    予謂「長弟」者,仁愛之意。

    《齊語》曰:「不慈孝於父母,不長弟於鄉裡。

    」《吳語》曰:「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韋注:「弟,猶幼也。

    言晉不帥長幼之節。

    」亦失之。

    是「長弟」爲仁愛之義,故曰「愛民長弟曰恭」。

    倒言之則曰「弟長」,《鄉飲酒義》曰:「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焉」字屬下讀,説見《釋詞》。

    「弟長而無遺」,言德厚之徧及於衆也。

    《正義》曰:「弟,少也。

    」亦失之,説見《經義述聞》。

    《墨子·非命篇》曰:「入則孝慈於親戚,出則弟長於鄉裡。

    」《趙策》曰:「窮有弟長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

    」 不二 「純行不二曰定」。

    孔注曰:「行壹不傷。

    」念孫案:「不傷」與「不二」異義,若正文作「不二」,則注不得訓爲「不傷」。

    今考「不二」本作「不爽」。

    《爾雅》曰:「爽,差也。

    爽,忒也。

    」《衞風·氓篇》「女也不爽」,《小雅·蓼蕭篇》「其德不爽」,毛傳竝雲:「爽,差也。

    」故曰「純行不爽曰定」,「定」即不爽之謂。

    而孔以「不爽」爲「不傷」者,本篇雲:「爽,傷也。

    」《淮南·精神篇》:「五味亂口,使口厲爽。

    」今本「厲爽」作「爽傷」,非。

    辯見《淮南》。

    高注雲:「厲爽,病傷滋味也。

    」是「爽」又訓爲「傷」,與此「爽」字異義。

    孔以「不爽」爲「不傷」,其誤實由於此。

    然據此知正文之本作「爽」矣,後人改「爽」爲「二」,則與孔注不合。

    《史記正義》引此正作「純行不爽」,《後漢書·蔡邕傳》注「純行不差曰定」,「差」亦「爽」也,義即本於《周書》。

     叡圉 「叡圉克服曰莊」。

    孔注曰:「通邊圉使能服也。

    」念孫案:「叡」與「邊圉」義不相屬。

    雖「叡」可訓爲「通」,而「通邊圉」不可謂之「叡圉」也。

    予謂圉者,彊也。

    下文曰:「威德剛武曰圉。

    」《大雅·烝民篇》「不畏彊禦」,《漢書·王莽傳》作「強圉」。

    《楚辭·離騷》「澆身被服強圉兮」,王注曰:「強圉,多力也。

    」是「圉」與「彊」同義。

    「叡圉克服」者,既叡智而又彊圉能服人也。

    叡、圉二字,兼智勇言之。

    《繫辭傳》曰:「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

    」《楚語》曰:「謂之睿聖武公。

    」上文曰「威彊叡德曰武」,此文曰「叡圉克服曰莊」,其義一也。

    「莊」之言「壯」也,「兵甲亟作曰莊,叡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征殺伐曰莊」,五「莊」字竝與「壯」同義,故「莊」、「壯」古字通。

    《晉語》「趙簡子問於壯馳茲」,舊音「壯」,本或作「莊」。

    《檀弓》「衞有大史曰柳莊」,《漢書·古今人表》作「柳壯」。

    《莊子·天下篇》「不可與莊語」,釋文:「莊,一本作壯。

    」《鄘風·君子偕老》箋「顔色之莊」,釋文:「莊,本又作壯。

    」若斯之類,不可枚舉。

     從處 「恐懼從處曰悼」。

    孔注曰:「從處,言險圮也。

    」念孫案:「險圮」二字與「從處」義不相近,未解注意雲何。

    「從」,疑當讀爲「聳」。

    聳,懼也。

    成十四年《左傳》曰:「大夫聞之,無不聳懼。

    」又襄四年《傳》「邊鄙不聳」、昭十九年《傳》「駟氏聳」,杜注竝曰:「聳,懼也。

    」《説文》本作「愯」,或作「」,又作「悚」、「竦」。

    「恐懼聳處」者,謂居處不安,聳然而懼也。

    作「從」者,借字耳。

    《漢紀·孝武紀》「一方有急,四面皆聳」,《漢書·嚴助傳》「聳」作「從」。

    《爾雅》「竦、恐、慴,懼也」,郭注曰:「慴,即懾也。

    」《趙策》曰:「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彼言「懾處」,猶此言「聳處」矣。

    《説文》:「悼,懼也。

    陳、楚謂懼曰悼。

    」《莊子·山木篇》曰:「振動悼慄。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