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幹之墓。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偃革爲軒,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爲。
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以上七問七荅,皆張良一人之語,亦與此同也。
《墨子·耕柱篇》「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
可以富國家、衆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
《孟子·告子篇》「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亦是一人之語,自爲問荅。
衣焦不申頭塵不去 「季梁衣焦不申,頭塵不去」。
鮑注曰:「行路犯風日,故焦,焦故不申。
」吳曰:「焦,卷也。
」念孫案:吳説近之。
「焦」讀爲「癄」。
《廣雅》「癄,縮也」,曹憲音子笑反,謂衣縮而不申之也。
「頭塵不去」,吳曰:「《文選》『去』作『浴』。
」阮籍《詠懷詩》注。
念孫案:作「浴」者是也。
凡從谷、從去之字,隷書往往相亂。
隷書「去」字或作「」,形與「谷」相似,易緻譌舛。
《廣雅》:「渡,去也。
」「去」譌作「谷」。
「袪,開也。
」「袪」譌作「裕」。
皆其類也。
此是「浴」字譌爲「法」,《列子·説符篇》「白公遂死於浴室」,《呂氏春秋·精諭篇》作「法室」。
後人因改爲「去」耳。
請出西説秦 「唐且謂魏王曰:『老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念孫案:「請」下不當有「出」字,此涉下文「出」字而誤衍耳。
《史記·魏世家》《新序·雜事篇》俱無「出」字。
《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策》文亦無。
誤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
王曰:『何爲涕出?』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
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兇惡,而得爲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所得魚也,今本「所」上有「前」字。
案:「曩」即「前」也。
上既言「曩」,下不得復言「前」,此因上文「臣前之所得」而誤衍耳。
《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資産部》及《文選·阮籍〈詠懷詩〉》注、《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注引此竝無「前」字。
臣亦將棄矣。
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
』」鮑注曰:「以不告爲誤。
」吳曰:「『誤』字當句。
然恐是『譆』字譌。
」引之曰:吳以「誤」爲「譆」之譌,近之。
然「誤」與「譆」字不相似,「譆」字無緣譌作「誤」。
「誤」當爲「誒」,形近而譌也。
「矣」字隷或作「」,「吳」字隷或作「」,二形相似,故「誒」譌爲「誤」。
《漢書·韋賢傳》注曰:「誒,歎聲,音許其反。
」是「誒」與「譆」同。
韓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於韓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
』」念孫案:「大成午從趙來」,「來」字後人所加也。
「大成午從趙謂申不害於韓」作一句讀,謂大成午在趙,申不害在韓,而大成午寄言於申不害,非謂從趙來韓而與之言也。
後人不曉文義,故於「從趙」下加「來」字耳。
《韓子·内儲説篇》正作「大成午從趙謂申不害於韓」。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姚曰:「《顔氏家訓》引作『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鮑曰:「沈括辨以爲『雞屍牛從』。
今案秦稱『牛後』,蓋以惡語侵韓,故昭王怒而從之。
雞屍牛從,誤也。
」吳曰:「《索隱》引延篤雲:『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屍,雞中主也。
從,牛子也。
』沈説亦有所本。
」念孫案:《顔氏家訓·書證篇》曰:「《太史公記》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案延篤《戰國策音義》曰:『屍,雞中之主。
從,牛子。
』然則『口』當爲『屍』,『後』當爲『從』,俗寫誤也。
」《文選·爲曹公與孫權書》「昔蘇秦説韓,羞以牛從」,李善本如此,今本作「牛後」,乃後人依五臣本改之。
李善注曰:「《戰國策》『寧爲雞屍,不爲牛從』,延叔堅注曰:『屍,雞中主也。
從,牛子也。
』『從』或爲『後』,非也。
」是《策》文本作「寧爲雞屍,不爲牛從」,故顔、李、小司馬所引竝同。
而今本作「寧爲雞口,無爲牛後」,則後人依《史記》改之也。
《史記》作「雞口牛後」,亦傳寫之誤,顔氏已辨之矣。
又案蘇秦説趙王曰:「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雞屍喻臣人也,牛從喻臣於人也。
」故下文曰:「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從乎?」而《史記正義》乃雲「雞口雖小猶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其説甚爲迂曲。
鮑襲取其義,謂蘇秦以惡語侵韓,謬矣。
虎摯 貫頤 「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念孫案:《史記·張儀傳》「虎摯」作「虎賁」,是也。
此蓋「賁」譌爲「贄」,又譌爲「摯」耳。
《太平禦覽·兵部》引此《策》正作「虎賁之士」。
《楚策》亦雲:「秦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
」鮑、吳皆讀「摯」爲「前有摯獸」之「摯」,鮑又改「摯」爲「鷙」。
望文生義,近於皮傅矣。
「跿跔科頭,貫頤奮戟」,《史記索隱》曰:「貫頤,謂兩手捧頤而直入敵。
」鮑曰:「貫人之頤。
」吳曰:「鮑説與上文不類。
《索隱》以『貫頤』爲『捧頤』,亦不通。
劉辰翁雲:『貫頤謂見射猶奮戟,不顧死也。
』則此連下文『奮戟』爲義。
」引之曰:諸説皆有未安。
「貫」讀爲「彎弓」之「彎」,《史記·伍子胥傳》「伍胥貫弓執矢嚮使者」,索隱曰:「劉氏音『貫』爲『彎』,謂滿張弓也。
」《陳涉世家贊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幹之墓。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偃革爲軒,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爲。
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以上七問七荅,皆張良一人之語,亦與此同也。
《墨子·耕柱篇》「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
可以富國家、衆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
《孟子·告子篇》「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亦是一人之語,自爲問荅。
衣焦不申頭塵不去 「季梁衣焦不申,頭塵不去」。
鮑注曰:「行路犯風日,故焦,焦故不申。
」吳曰:「焦,卷也。
」念孫案:吳説近之。
「焦」讀爲「癄」。
《廣雅》「癄,縮也」,曹憲音子笑反,謂衣縮而不申之也。
「頭塵不去」,吳曰:「《文選》『去』作『浴』。
」阮籍《詠懷詩》注。
念孫案:作「浴」者是也。
凡從谷、從去之字,隷書往往相亂。
隷書「去」字或作「」,形與「谷」相似,易緻譌舛。
《廣雅》:「渡,去也。
」「去」譌作「谷」。
「袪,開也。
」「袪」譌作「裕」。
皆其類也。
此是「浴」字譌爲「法」,《列子·説符篇》「白公遂死於浴室」,《呂氏春秋·精諭篇》作「法室」。
後人因改爲「去」耳。
請出西説秦 「唐且謂魏王曰:『老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念孫案:「請」下不當有「出」字,此涉下文「出」字而誤衍耳。
《史記·魏世家》《新序·雜事篇》俱無「出」字。
《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引《策》文亦無。
誤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
王曰:『何爲涕出?』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
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兇惡,而得爲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所得魚也,今本「所」上有「前」字。
案:「曩」即「前」也。
上既言「曩」,下不得復言「前」,此因上文「臣前之所得」而誤衍耳。
《藝文類聚·人部》《太平禦覽·資産部》及《文選·阮籍〈詠懷詩〉》注、《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注引此竝無「前」字。
臣亦將棄矣。
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
』」鮑注曰:「以不告爲誤。
」吳曰:「『誤』字當句。
然恐是『譆』字譌。
」引之曰:吳以「誤」爲「譆」之譌,近之。
然「誤」與「譆」字不相似,「譆」字無緣譌作「誤」。
「誤」當爲「誒」,形近而譌也。
「矣」字隷或作「」,「吳」字隷或作「」,二形相似,故「誒」譌爲「誤」。
《漢書·韋賢傳》注曰:「誒,歎聲,音許其反。
」是「誒」與「譆」同。
韓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於韓 「大成午從趙來,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
』」念孫案:「大成午從趙來」,「來」字後人所加也。
「大成午從趙謂申不害於韓」作一句讀,謂大成午在趙,申不害在韓,而大成午寄言於申不害,非謂從趙來韓而與之言也。
後人不曉文義,故於「從趙」下加「來」字耳。
《韓子·内儲説篇》正作「大成午從趙謂申不害於韓」。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姚曰:「《顔氏家訓》引作『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鮑曰:「沈括辨以爲『雞屍牛從』。
今案秦稱『牛後』,蓋以惡語侵韓,故昭王怒而從之。
雞屍牛從,誤也。
」吳曰:「《索隱》引延篤雲:『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屍,雞中主也。
從,牛子也。
』沈説亦有所本。
」念孫案:《顔氏家訓·書證篇》曰:「《太史公記》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案延篤《戰國策音義》曰:『屍,雞中之主。
從,牛子。
』然則『口』當爲『屍』,『後』當爲『從』,俗寫誤也。
」《文選·爲曹公與孫權書》「昔蘇秦説韓,羞以牛從」,李善本如此,今本作「牛後」,乃後人依五臣本改之。
李善注曰:「《戰國策》『寧爲雞屍,不爲牛從』,延叔堅注曰:『屍,雞中主也。
從,牛子也。
』『從』或爲『後』,非也。
」是《策》文本作「寧爲雞屍,不爲牛從」,故顔、李、小司馬所引竝同。
而今本作「寧爲雞口,無爲牛後」,則後人依《史記》改之也。
《史記》作「雞口牛後」,亦傳寫之誤,顔氏已辨之矣。
又案蘇秦説趙王曰:「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雞屍喻臣人也,牛從喻臣於人也。
」故下文曰:「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從乎?」而《史記正義》乃雲「雞口雖小猶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其説甚爲迂曲。
鮑襲取其義,謂蘇秦以惡語侵韓,謬矣。
虎摯 貫頤 「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念孫案:《史記·張儀傳》「虎摯」作「虎賁」,是也。
此蓋「賁」譌爲「贄」,又譌爲「摯」耳。
《太平禦覽·兵部》引此《策》正作「虎賁之士」。
《楚策》亦雲:「秦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
」鮑、吳皆讀「摯」爲「前有摯獸」之「摯」,鮑又改「摯」爲「鷙」。
望文生義,近於皮傅矣。
「跿跔科頭,貫頤奮戟」,《史記索隱》曰:「貫頤,謂兩手捧頤而直入敵。
」鮑曰:「貫人之頤。
」吳曰:「鮑説與上文不類。
《索隱》以『貫頤』爲『捧頤』,亦不通。
劉辰翁雲:『貫頤謂見射猶奮戟,不顧死也。
』則此連下文『奮戟』爲義。
」引之曰:諸説皆有未安。
「貫」讀爲「彎弓」之「彎」,《史記·伍子胥傳》「伍胥貫弓執矢嚮使者」,索隱曰:「劉氏音『貫』爲『彎』,謂滿張弓也。
」《陳涉世家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