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弟四

關燈
在楚,季武子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此諸侯大夫印稱璽者也。

    衞宏曰:『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

    』」以上《獨斷》。

    然則自周以前,璽爲上下通稱,故特别言之曰「天子之璽」。

    而今本無此文,則後人不知古義而删之也。

    鈔本《北堂書鈔·儀飾部一》「璽」下出「置天子坐」四字,注引《周書》曰:「湯取天子之璽,置之天子之坐左,古「退」字。

    而再拜,從諸侯之位。

    」《藝文類聚·帝王部二》《人部五》、《太平禦覽·皇王部八》《人事部六十四》所引竝與《書鈔》同。

     「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

    案:《類聚》《禦覽》竝引作「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諸侯莫敢即位」。

    今本「讓」上無「三」字,「諸侯」二字又不疊,皆寫者脫之。

     朕則名女 《周祝篇》:「朕則生女,朕則刑女,朕則經女,朕則亡女,朕則壽女,朕則名女。

    」念孫案:名者,成也。

    《廣韻》引《春秋説題辭》曰:「名,成也。

    」《廣雅》同。

    《法言·五百篇》「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猶《中庸》言「及其成功,一也」。

    李軌注以「名」爲「名譽」之「名」,失之。

    始言生女,終言名女,是名爲成也。

    孔雲「名汝善惡」,失之。

     在□言 「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在□言」。

    念孫案:此闕文本在「在」字上,今在「在」字下,誤也。

    考其原文本作「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故在言」,言山之所以受傷者,以其有玉;人之所以緻患者,故在言也。

    「故」今通作「固」。

    上文雲「文之美而以身剝,自謂智者故不足」,各本「者」上衍「也」字,今删。

    文義正與此同。

    《文子·符言篇》「石有玉,傷其山。

    黔首之患固在言」,即用《周書》之文。

     勤以徙 「時之行也勤以徙,不知道者福爲禍」。

    念孫案:「勤」當爲「動」,字之誤也。

    言時之行也,變動而遷徙,人不知變動以從時,則曏之爲福者,今反爲禍也。

    今本「動」作「勤」,則非其旨矣。

    《文子》作「動以徙」,是其證。

    下文「時之徙也勤以行」,「勤」亦「動」之誤。

     焚其草木 「故澤有獸而焚其草木,大威將至不可爲巧」。

    引之曰:「木」字後人所加,下文「焚其草木」同。

    獸依草而居,故曰「澤有獸而焚其草」,不當兼言木也。

    且「草」與「巧」爲韻,加一「木」字,則失其韻矣。

    上下文皆用韻,則此二句無不韻之理。

     時之還 「故時之還也無私貌,日之出也無私照」。

    孔注曰:「還,謂至也。

    」念孫案:諸書無訓「還」爲至者。

    「還」當爲「遝」,「遝」與「逮」同。

    《爾雅》:「逮,及也。

    」及亦至也,故孔雲「遝,謂至也」。

    又雲「時至竝應,日出普照」。

    以「日出」比「時至」,則當言時之逮,不當言時之還也。

    古字多以「遝」爲「逮」,與「還」字相似,故諸書「遝」字多誤作「還」。

    説見《漢書·天文志》「大白還之」下。

     須國 屠 「故平國若之何?須國、覆國、事國、孤國、屠,孔注:「屠,謂爲人分裂也。

    」皆若之何」。

    念孫案:「須」字義不可通,疑「頃」字之誤。

    《荀子·性惡篇》:「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

    」楊注:「頃,本或爲須。

    」「頃」與「傾」同。

    傾,危也。

    見《晉語》、《越語》注。

    「傾國」與「覆國」義相近。

    「屠」下亦當有「國」字。

     剛柔 「故惡姑幽?惡姑明?惡姑陰陽?惡姑短長?惡姑剛柔」。

    念孫案:「剛柔」當爲「柔剛」,此倒文以協韻也。

    正文用韻,故言「柔剛」;注文不用韻,故言「剛柔」。

    而後人遂以注文改正文矣。

    不知《説卦傳》之「疊用柔剛」,《西山經》之「五色發作,以和柔剛」,皆倒文協韻也。

    凡古書之倒文協韻者,後人多改之。

    説見《荀子》「有鳳有皇」下。

     奚可刻 「故海之大也而魚何爲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爲可服?人智之邃也奚爲可測?跂動噦息而奚爲可牧?玉石之堅也奚可刻」。

    念孫案:末句亦當有「爲」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且與上文不協。

     生事 「故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詐」。

    孔注曰:「生事,謂變也。

    」念孫案:此文本作「故忌而不得是生故,句欲而不得是生詐」。

    注本作「生故,謂生變也」。

    「忌而不得是生故」者,「故」謂變故也。

    言忌人而不得逞,則變故從此而生。

    故注雲:「生故,謂生變也。

    」今本注文「變」上脫「生」字。

    後人誤以「故欲而不得」連讀,遂於上句加「事」字,并改注文之「生故」爲「生事」矣。

    不知「生故」與「生詐」對文,而下句内本無「故」字也。

    此篇之文,皆以一「故」字統領,下文未有連用兩「故」字者,且「故」與「詐」爲韻,詐,古音莊助反。

    説見《唐韻正》。

    若增入「事」字,而以「故」字屬下讀,則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韻矣。

     以觀人情利有等 「天爲古,地爲久,察彼萬物,名於始。

    左名左,右名右,視彼萬物,數爲紀。

    紀之行也,利而無方,行而無止,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