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下
關燈
小
中
大
楚 辭
餘雖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離騷》「餘雖脩姱以鞿羈兮,今本「脩」上有「好」字。
臧氏用中《拜經日記》曰:「王注雲:『言己雖有絶遠之智、姱好之姿。
』『絶遠之智』釋『脩』字,『姱好之姿』釋『姱』字,不言『好脩』。
『餘雖脩姱以鞿羈兮』,與上『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同一句法。
舊本『脩』上有『好』字者,因下文多言『好脩』而衍。
」今依臧説删。
謇朝誶而夕替」,王注曰:「鞿羈,言爲人所係累也。
誶,諌也。
替,廢也。
言己雖有絶遠之智、姱好之姿,然已爲讒人所鞿羈而係累矣,故朝諫謇謇於君,夕暮而身廢棄也。
」念孫案:「雖」與「唯」同。
言餘唯有此脩姱之行,以緻爲人所係累也。
「唯」字古或借作「雖」,《大雅·抑篇》曰:「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
」言女唯湛樂之從也。
《無逸》曰:「惟耽樂之從。
」《管子·君臣篇》「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言唯有明君能如此也。
《莊子·庚桑楚篇》「唯蟲能蟲,唯蟲能天」,釋文曰:「一本『唯』作『雖』。
」皆其證也。
「謇」讀《惜誦》「謇不可釋」之「謇」。
謇,詞也。
非上文「謇謇爲患」之「謇」。
長餘佩之陸離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王注曰:「陸離,猶參差衆貌也。
」念孫案:「陸離」有二義,一爲參差貌,一爲長貌。
下文雲:「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司馬相如《大人賦》雲:「攢羅列聚叢以蘢茸兮,衍曼流爛痑以陸離。
」皆參差之貌也。
此雲「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岌岌」爲高貌,則「陸離」爲長貌,非謂參差也。
《九章》雲:「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義與此同。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王注曰:「啟,禹子也。
《九辯》《九歌》,禹樂也。
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纘敘其業,育養品類,故九州之物,皆可辯數,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左氏傳》曰:『六府三事,謂之九功。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夏康,啟子太康也。
娛,樂也。
縱,放也。
圖,謀也。
言太康不遵禹、啟之樂,而更作淫聲,放縱情欲,以自娛樂,不顧患難,不謀後世,卒以失國,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也。
《尚書序》曰:『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此佚篇也。
」洪氏補曰:「《山海經》雲:『夏後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注雲:『皆天帝樂名。
啟登天而竊以下,用之。
』《天問》亦雲:『啟棘賓商,《九辯》《九歌》。
』王逸不見《山海經》,故以爲禹樂。
巷,裡中道也。
此言太康娛樂放縱,以至失邦耳。
五子之失乎家巷,太康實使之。
」戴先生《屈原賦注》曰:「言啟作《九辯》《九歌》,示法後王,而夏之失德也,康娛自縱,以緻喪亂。
」「康娛」二字連文,篇内凡三見。
引之曰:洪釋《九辯》《九歌》,戴釋「康娛」,皆郅確矣。
其以夏爲「夏後氏」之「夏」,則與王注同。
今案:「夏」當讀爲「下」,《左氏春秋·僖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公羊》《穀梁》皆作「夏陽」。
即《大荒西經》所謂「夏後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始得歌《九招》」者也。
郭璞注引《開筮》曰:「不得竊《辯》與《九歌》以國於下。
」亦其證也。
自「啟《九辯》與《九歌》」以下,皆謂啟之失德耳。
言啟竊《九辯》《九歌》於天,因以康娛自縱於下也。
詒謀不善,子姓姦回,故下文有「不顧難以圖後」雲雲也。
《墨子·非樂篇》引《武觀》曰:「啟乃淫溢康樂于野,飲食將將,銘筦磬以力,湛濁于酒,渝食于野,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天用弗式。
」《竹書》:「帝啟十年,帝巡守,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皆所謂「下康娛以自縱」者也。
解者誤以「啟《九辯》與《九歌》」爲美啟之詞,又誤以夏爲「夏後氏」之「夏」,是以詰爲病矣。
又案:「五子用失乎家巷」,「失」字因王注而衍。
注内「失國」、「失尊位」乃釋「家巷」二字之義,非以文中有「失」字而解之也。
五子用乎家巷者,用乎之文與用夫、用之同。
下文雲「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長」是也。
若雲「五子用失乎家巷」,則是所失者家巷矣。
注何得雲「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乎?《文選》李周翰注雲:「五弟失尊位,家於閭巷。
」「失尊位」三字在「五弟」之下,則唐本已誤衍「失」字。
楊雄《宗正箴》曰:「昔在夏時,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
」「降」與「巷」古同聲而通用,亦足證「家巷」之文爲實義而「用乎」之文爲語詞也。
「巷」讀《孟子》「鄒與魯鬨」之「鬨」。
劉熙曰:「鬨,構也。
構兵以鬬也。
」五子作亂,故雲家鬨。
義見下。
家,猶内也,若《詩》雲「蟊賊内訌」矣。
「鬨」,字亦作「」。
《呂氏春秋·慎行篇》「崔杼之子,相與私」,高誘曰:「,鬬也。
」私,猶言家鬨。
「鬨」之爲「」,猶「鬨」之爲「巷」也。
「鬨」之通作「巷」,猶「巷」之通作「鬨」。
《法言·學行篇》「一鬨之市」,「鬨」即「巷」字。
《宗正箴》作「五子家降」,「降」亦「鬨」也。
《呂氏春秋·察微篇》:「楚卑梁公舉兵攻吳之邊邑,吳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吳、楚以此大隆。
」「大隆」,謂大鬬也。
「隆」與「降」通。
《書大傳》「隆谷」,鄭注曰:「『隆』讀如『厖降』之『降』。
」《荀子·天論篇》「隆禮尊賢而王」,《韓詩外傳》「隆」作「降」。
《齊策》「歲八月降雨下」,《風俗通義·祀典篇》「降」作「隆」。
是「隆」與「降」通也。
《呂氏春秋》「吳楚大隆」,高誘曰:「『隆』當作『格』。
格,鬬也。
」案:「隆」亦格鬬之名,字可不改。
《逸周書·嘗麥篇》曰:「其在殷之五子,「殷」當作「夏」。
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兇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
」五子胥興作亂,所謂家鬨也。
五子,即五觀也。
《楚語》曰:「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元德也,而有姦子。
」五觀,或曰武觀。
《竹書》:「帝啟十年,帝巡守,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
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即《周書》所謂「彭夀」。
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
」《墨子》引《武觀》亦言「啟淫溢康樂于野」,是五觀之作亂,實啟之康娛自縱有以開之,故雲「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乎家巷」也。
王注以「家巷」爲「家居閭巷」,失之矣。
五子家巷,即當啟之世。
楊雄《宗正箴》及王注以爲太康時,亦失之矣。
又何芳之能祗 「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幹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王注曰:「祗,敬也。
言苟欲自進,求入於君,身得爵祿而已,復何能敬愛賢人而舉用之也?」引之曰:「祗」之言「振」也。
言幹進務入之人,委蛇從俗,必不能自振其芬芳,非不能敬賢之謂也。
上文雲:「蘭茝變而不芳。
」意與此同。
《逸周書·文政篇》「祗民之死」,謂振民之死也。
「祗」與「振」聲近而義同,故字或相通。
《臯陶謨》「日嚴祗敬六德」,《史記·夏本紀》「祗」作「振」。
《粊誓》「祗復之」,《魯世家》「祗」作「敬」,徐廣曰:「一作振。
」《内則》「祗見孺子」,鄭注曰:「祗,或作振。
」 簫鍾兮瑤簴 《九歌》:「縆瑟兮交鼓,簫鍾兮瑤簴,鳴兮吹竽。
」「簫」,一作「蕭」。
「簫鍾」句,王氏無注。
洪補曰:「瑤簴,以美玉爲飾也。
」洪邁《容齋續筆》曰:「洪慶善注《東君篇》『簫鍾』,一蜀客過而見之曰:『一本「簫」作「」。
《廣韻》訓爲「擊」也。
蓋是擊鍾,正與「縆瑟」爲對耳。
』」念孫案:讀「簫」爲「」者是也。
《廣雅》曰:「,擊也。
」《玉篇》音所育切,《廣韻》又音「蕭」。
「」與「簫」、「蕭」古字通也。
「瑤」讀爲「搖」。
搖,動也。
《招魂》曰「鏗鍾搖簴」,王注曰:「鏗,撞也。
搖,動也。
」《文選》張銑注曰:「言擊鍾則搖動其簴也。
」義與此同。
作「瑤」者,借字耳。
「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對爲文。
若以「瑤」爲美玉,則與上下文不類矣。
不能固臧 羌不知餘之所臧 《天問》「白蜺嬰茀,胡爲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王注曰:「茀,白雲逶移若蛇者也。
臧,善也。
言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僑,子僑化爲白蜺而嬰茀,持藥與崔文子,崔文子驚怪,引戈擊蜺,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僑之屍也。
故言得藥不善也。
」念孫案:如王所述崔文子事,則「臧」字當讀爲「藏」。
古無「藏」字,借「臧」爲之。
《説文》無「藏」字。
《魯語》曰:「掩賊者爲臧。
」《管子·侈靡篇》曰:「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
」《墨子·耕柱篇》曰:「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
」《荀子·解蔽篇》曰:「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
」《漢書·禮樂志》「臧於理官」,顔師古曰:「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漢書》例爲『臧』耳。
」漢《敦煌長史武班碑》「勳臧王府」、《衞尉衡方碑》「用行舍臧」,竝以「臧」爲「藏」。
崔文子引戈擊蜺而墮其藥,故雲「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若訓「臧」爲「善」,則義與「固」字不相屬矣。
又《九章》雲:「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餘之所臧。
」「臧」亦讀爲「藏」,謂美在其中而人不知也。
下文雲「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意與此同也。
王訓「臧」爲「善」,亦失之。
設張辟以娛君兮 《九章》「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設張辟以娛君兮,願側身而無所」,王注曰:「辟,法也。
言讒人設張峻法以娛樂君。
」念孫案:此以「張辟」連讀,非以「設張」連讀。
「張」讀「弧張」之「張」,《周官·冥氏》「掌設弧張」,鄭注曰:「弧張,罿罦之屬,所以扃絹禽獸。
」「辟」讀「機辟」之「辟」,《墨子·非儒篇》曰:「大寇亂,盜賊將作,若機辟將發也。
」《莊子·逍遙遊篇》曰:「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司馬彪曰:「辟,罔也。
」「辟」疑與「繴」同。
《爾雅》「繴謂之罿。
罿,罬也。
罬謂之罦。
罦,覆車也」,郭璞曰:「今之翻車也。
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山木篇》曰:「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鹽鐵論·刑德篇》曰:「罻羅張而縣其谷,辟陷設而當其蹊。
」《楚辭·哀時命》曰:「外迫脅於機臂兮,上牽聯於矰隿。
」「機臂」與「機辟」同。
王注以「機臂」爲弩身,失之。
此承上文「矰弋」、「罻羅」而言,則「辟」非「法」也。
心絓結而不解兮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不釋」,王注曰:「絓,懸也。
蹇産,詰屈也。
」念孫案:絓,亦結也。
《廣韻》:「絓,絲結也。
」《史記·律書》曰:「秦二世結怨匈奴,絓禍於越。
」是「絓」與「結」同義。
「絓結」,雙聲也。
「蹇産」,疊韻也。
凡雙聲疊韻之字,皆上下同義。
悲江介之遺風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王注曰:「遠涉大川,民俗異也。
」念孫案:上文雲「欸秋冬之緒風」,王注:「欸,歎也。
」下文雲:「悲秋風之動容兮。
」又雲:「悲回風之搖蕙兮。
」則此雲「悲江介之遺風」,亦謂「風雨」之「風」,非「風俗」之「風」也。
《文選·聖主得賢臣頌》「追奔電,逐遺風」,李善曰:「遺風,風之疾者。
」楊雄《甘泉賦》:「輕先疾雷而馺遺風。
」曹植《雜詩》「江介多悲風」,義本於此。
願搖起而橫奔兮 「願搖起而橫奔兮」,王注曰:「欲搖動而奔走。
」念孫案:搖起,疾起也。
「疾起」與「橫奔」,文正相對。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漢書·郊祀志》曰:「興輕舉。
」「」與「搖」通。
彼言「興」,猶此言「搖起」矣。
説見《漢書》。
懲連改忿兮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王注曰:「懲,止也。
言止己留連之心,改其忿恨。
」念孫案:連,當從《史記·屈原傳》作「違」,字之誤也。
違,恨也。
言止其恨,改其忿也。
「恨」與「忿」義相近。
若雲「留連之心」,則非其類矣。
班固《幽通賦》「違世業之可懷」,曹大家曰:「違,恨也。
」《漢書·敘傳》「違」作「愇」。
《廣雅》:「愇,恨也。
」《無逸》曰:「民否則厥心違怨。
」《邶風·谷風篇》「中心有違」,《韓詩》曰:「違,很也。
」「很」亦「恨」也。
《廣雅》:「很,恨也。
」 曾傷爰哀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王注曰:「爰,於也。
」引之曰:王訓「爰」爲「於」,曾傷於哀,則爲不詞矣。
今案:「爰哀」,謂哀而不止也。
「爰哀」與「曾傷」相對爲文。
《方言》曰:「凡哀泣而不止曰咺。
」又曰:「爰、喛,哀也。
」「爰」、「喛」、「咺」古同聲而通用。
《齊策》「狐咺」,《漢書·古今人表》作「狐爰」,是其證也。
逢此世之俇攘 《九辯》「悼餘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王注曰:「卒遇譖讒而遽惶也。
」念孫案:俇攘,亂貌。
「逢此世之俇攘」,言與亂世相遭也。
《哀時命》曰「摡塵垢之枉攘兮」,王注曰:「枉攘,亂貌。
」「枉攘」與「俇攘」同。
此注以爲遇讒而惶遽,失之。
不能復用巫陽焉乃下招曰 《招魂》:「巫陽對曰:『掌。
上帝其難從。
若必筮予之,恐後謝之,謝之,一本作「之謝」,非。
不能復用。
』」王注曰:「謝,去也。
巫陽言如必欲先筮問求魂魄所在,然後與之,恐後世怠懈,必去蔔筮之法,不能復脩用。
」《文選》呂延濟注略同。
下文「巫陽焉乃下招曰」,王注曰:「巫陽受天帝之命,因下招屈原之魂。
」念孫案:此則「不能復用」爲句,「巫陽焉乃下招曰」爲句明矣。
「焉乃」者,語詞。
猶言巫陽於是下招耳。
王注「因下招屈原之魂」,「因」字正釋「焉乃」二字。
《遠遊篇》「焉乃逝以俳佪」是其證。
《列子·周穆王篇》「焉迺觀日之所入」,「」與「乃」同。
今本《楚辭》及《文選》皆以「不能復用巫陽焉」爲句,非也。
「不能復用」者,謂不用蔔筮,非謂不用巫陽。
且「用」字古讀若「庸」,與「從」字爲韻。
《小雅·小閔篇》「不臧覆用」,與「從」、「邛」爲韻。
《管子·樞言篇》「坦坦之備不爲用」,與「功」爲韻。
《趙策》「士爲知己者用」,與「容」爲韻。
《堯典》「徵庸三十」注,《論衡·氣壽篇》引此「庸」作「用」。
《臯陶謨》「五刑五用哉」,《後漢書·梁統傳》引此「用」作「庸」。
若以「不用巫陽」連讀,則失其韻矣。
今據王、呂二注訂正。
氾崇蘭些 「光風轉蕙,氾崇蘭些」,王注曰:「崇,充也。
言充實蘭蕙,使之芬芳。
」《文選》呂延濟注曰:「崇,高也。
」念孫案:二説均有未安。
崇蘭,猶叢蘭耳。
《文子·上德篇》:「叢蘭欲茂,秋風敗之。
」《説文》:「叢,聚也。
」《廣雅》:「崇,聚也。
」《酒誥》曰:「矧曰其敢崇飲。
」《大雅·鳬鷖篇》曰:「福祿來崇。
」隱六年《左傳》曰:「芟夷蕰崇之。
」是「崇」與「叢」同義。
蒻阿拂壁 「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王注曰:「蒻,蒻席也。
阿,曲隅也。
拂,薄也。
言以蒻席、薄牀、四壁及與曲隅,復施羅幬也。
」念孫案:王以「阿」爲牀隅,則上與「蒻」字不相承,下與「拂壁」二字不相連屬矣。
今案:「蒻」與「弱」同。
阿,細繒也。
言以弱阿拂牀之四壁也。
弱阿,猶言弱緆,《淮南·齊俗篇》曰「弱緆羅紈」是也。
「阿」字或作「」。
《廣雅》曰:「,練也。
」《史記·李斯傳》曰:「阿縞之衣,錦繡之飾。
」徐廣以「阿」爲東阿縣,非是。
辯見《史記》。
《淮南·脩務篇》「衣阿錫,曳齊紈」,高注曰:「阿,細縠。
錫,細布。
」《漢書·禮樂志》「曳阿錫,佩珠玉」,如淳曰:「阿,細繒。
錫,細布。
」《司馬相如傳》「被阿錫,揄紵縞」,張揖注與如淳同。
臑若芳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王注曰:「腱,筋頭也。
臑若,熟爛也。
言取肥牛之腱爛熟之,則肥濡美也。
」念孫案:臑,熟也。
若,猶而也。
言既熟而且芳也。
顧懽《老子義疏》曰:「若,而也。
」《夬》九三曰:「遇雨若濡。
」言遇雨而濡也。
《金縢》曰:「予仁若考。
」言予仁而巧也。
説見《經義述聞》。
莊二十二年《左傳》曰:「幸若獲宥,及於寬政。
」言幸而獲宥也。
「而」、「若」,語之轉耳。
「若」無熟義,不得與「臑」同訓。
不沾薄隻 《大招》「吳酸蒿蔞,不沾薄隻」,王注曰:「沾,多汁也。
薄,無味也。
言其味不濃不薄,適甘美也。
」念孫案:王以「沾」爲「多汁」,非也。
沾,亦薄也。
言其味不薄也。
《廣雅》曰:「沾,也。
」曹憲音他縑反。
「」與「薄」同。
《漢書·魏其傳》注雲:「今俗言薄沾沾。
」 察篤夭隱 「察篤夭隱,孤寡存隻」,王注曰:「篤,病也。
早死爲夭。
隱,匿也。
言察知萬民之中,被篤疾病早夭死,及隱逸之士,存視孤寡而振贍之也。
」洪補曰:「篤,厚也。
」念孫案:二説均有未安。
「篤」與「督」同。
昭二十二年《左傳》「晉司馬督」,《漢書·古今人表》作「司馬篤」。
《漢書·張騫傳》「身毒國」,李奇曰:「一名天篤。
」《後漢書·文苑傳》作「天督」。
《鹽鐵論·詔聖篇》:「渫篤責而任誅斷。
」篤責,即督責。
《説文》曰:「督,察也。
」是「督」與「察」同義。
隱,窮約也。
昭二十五年《左傳》「隱民多取食焉」,杜注曰:「隱約窮困。
」定三年《傳》:「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棄國家。
」言察督夭死及窮約之人,存視孤寡也。
昭質既設 「昭質既設,大侯張隻」,王注曰:「昭質,謂明旦也。
明旦既設禮,張施大侯,使衆射之。
」引之曰:「昭」讀爲「招」。
「招質」,謂射埻旳也。
「埻」通作「準」。
《呂氏春秋·本生篇》曰:「萬人操弓,共射一招。
」高注曰:「招,埻旳也。
」《盡數篇》曰:「射而不中,反循于招,何益於中?」《别類篇》曰:「射招者,欲其中小也。
」《小雅·賓之初筵篇》「發彼有旳」,毛傳曰:「旳,質也。
」《荀子·勸學篇》曰:「質旳張而弓矢至焉。
」是埻旳謂之質,又謂之招,合言之則曰招質。
《魏策》曰:「今我講難於秦,兵爲招質。
」謂以趙兵爲秦之招質也。
《韓子·存韓篇》曰:「秦必爲天下兵質矣。
」《説林篇》曰:「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爲智氏質乎?」是其明證也。
作「昭」者,假借字耳。
《春秋·襄二十八年》「楚子昭」,《史記·楚世家》作「招」。
《管蔡世家》「司徒招」,索隱曰:「或作昭。
」設,謂設昭質,非謂設禮。
昭質在侯之中,故即繼之以大侯。
猶《詩》言「大侯既抗」,而繼之以「發彼有旳」也。
若以昭質爲明旦,則義與下文不相屬。
且明旦謂之質明,不謂之昭質也。
正法弧而不公 《七諫》「邪説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王注曰:「弧,戾也。
言世俗之人,推佞以爲賢,進富以爲能,故君之正法,膠戾不用,衆皆背公而曏私也。
」念孫案:「正法弧而不公」,「公」與「容」同。
謂己之正法戾於流俗而不見容,非謂君之正法膠戾不用,亦非謂衆皆背公而曏私也。
衆背公而曏私已在上句内,此但言己之不容於世耳。
「邪説飾而多曲」,即所謂邪曲害公也。
「正法弧而不容」,即所謂方正不容也。
「容」與「公」古同聲而通用。
故「容貌」之「容」本作「頌」,從頁,公聲。
「容受」之「容」古作「」,從宀,公聲。
《淮南·主術篇》「萬民之所容見也」,「容」與「公」同。
《齊俗篇》「望君而笑是公也」,「公」與「容」同。
款冬而生兮 《九懷》「款冬而生兮,凋彼葉柯」,王注曰:「物叩盛陰,不滋育也。
」引之曰:《急就篇》「款東貝母薑狼牙」,顔師古曰:「款東,即款冬,亦曰款凍。
以其淩寒叩冰而生,故爲此名。
」師古以「款凍」爲「叩冰」,義本於王注也。
然反復《九懷》文義,實與王注殊指。
其曰「款冬而生兮,凋彼葉柯。
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鉛刀厲禦兮,頓棄太阿」,總言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耳。
款冬、瓦礫、鉛刀以喻小人,葉柯、隨和、太阿以喻君子。
《七諫》雲:「鉛刀進禦兮,遙棄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
」彼言玄芝,猶此言葉柯也。
彼言芋荷,猶此言款冬也。
鉛刀、太阿取譬,正與此同。
此言陰盛陽窮之時,款冬微物乃得滋榮,其有名材柯葉茂美者,反凋零也。
款冬而生,指款冬之草,不得以爲物叩盛陰。
草之名款冬,其聲因顆涷而轉。
《爾雅》「菟奚,顆涷」,郭璞曰:「款冬也。
」更不得因文生訓。
《爾雅·釋魚》「科鬥,活東」,舍人本作「顆東」。
科鬥非冬生之物而亦名顆東,則謂取淩寒叩冰之意者謬矣。
傅鹹《款冬花賦》雲:「維茲奇卉,款冬而生。
」亦仍王注之誤。
行叩誠而不阿兮 《九歎》「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王注曰:「叩,擊也。
言己心不容非,以好叩擊人之過,故遂爲讒佞所排逐也。
」念孫案:王訓「叩」爲「擊」,則「叩誠」二字,義不相屬。
今案:叩誠,猶言款誠。
《廣雅》曰:「款,誠也。
」「款」與「叩」一聲之轉。
款誠之爲叩誠,猶叩門之爲款門也。
重言之則曰叩叩。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緻叩叩,香囊繫肘後。
」《廣雅》曰:「叩叩,誠也。
」轉之則又爲「款款」矣。
巡陸夷之曲衍兮 「巡陸夷之曲衍兮」,王注曰:「大阜曰陸。
夷,平也。
衍,澤也。
言巡行陵陸,經歷曲澤之中。
」念孫案:「巡陸夷」及注内「大阜曰陸」,兩「陸」字皆當作「陵」。
義見
臧氏用中《拜經日記》曰:「王注雲:『言己雖有絶遠之智、姱好之姿。
』『絶遠之智』釋『脩』字,『姱好之姿』釋『姱』字,不言『好脩』。
『餘雖脩姱以鞿羈兮』,與上『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同一句法。
舊本『脩』上有『好』字者,因下文多言『好脩』而衍。
」今依臧説删。
謇朝誶而夕替」,王注曰:「鞿羈,言爲人所係累也。
誶,諌也。
替,廢也。
言己雖有絶遠之智、姱好之姿,然已爲讒人所鞿羈而係累矣,故朝諫謇謇於君,夕暮而身廢棄也。
」念孫案:「雖」與「唯」同。
言餘唯有此脩姱之行,以緻爲人所係累也。
「唯」字古或借作「雖」,《大雅·抑篇》曰:「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
」言女唯湛樂之從也。
《無逸》曰:「惟耽樂之從。
」《管子·君臣篇》「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言唯有明君能如此也。
《莊子·庚桑楚篇》「唯蟲能蟲,唯蟲能天」,釋文曰:「一本『唯』作『雖』。
」皆其證也。
「謇」讀《惜誦》「謇不可釋」之「謇」。
謇,詞也。
非上文「謇謇爲患」之「謇」。
長餘佩之陸離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王注曰:「陸離,猶參差衆貌也。
」念孫案:「陸離」有二義,一爲參差貌,一爲長貌。
下文雲:「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司馬相如《大人賦》雲:「攢羅列聚叢以蘢茸兮,衍曼流爛痑以陸離。
」皆參差之貌也。
此雲「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岌岌」爲高貌,則「陸離」爲長貌,非謂參差也。
《九章》雲:「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義與此同。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王注曰:「啟,禹子也。
《九辯》《九歌》,禹樂也。
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纘敘其業,育養品類,故九州之物,皆可辯數,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左氏傳》曰:『六府三事,謂之九功。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夏康,啟子太康也。
娛,樂也。
縱,放也。
圖,謀也。
言太康不遵禹、啟之樂,而更作淫聲,放縱情欲,以自娛樂,不顧患難,不謀後世,卒以失國,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也。
《尚書序》曰:『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此佚篇也。
」洪氏補曰:「《山海經》雲:『夏後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注雲:『皆天帝樂名。
啟登天而竊以下,用之。
』《天問》亦雲:『啟棘賓商,《九辯》《九歌》。
』王逸不見《山海經》,故以爲禹樂。
巷,裡中道也。
此言太康娛樂放縱,以至失邦耳。
五子之失乎家巷,太康實使之。
」戴先生《屈原賦注》曰:「言啟作《九辯》《九歌》,示法後王,而夏之失德也,康娛自縱,以緻喪亂。
」「康娛」二字連文,篇内凡三見。
引之曰:洪釋《九辯》《九歌》,戴釋「康娛」,皆郅確矣。
其以夏爲「夏後氏」之「夏」,則與王注同。
今案:「夏」當讀爲「下」,《左氏春秋·僖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公羊》《穀梁》皆作「夏陽」。
即《大荒西經》所謂「夏後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始得歌《九招》」者也。
郭璞注引《開筮》曰:「不得竊《辯》與《九歌》以國於下。
」亦其證也。
自「啟《九辯》與《九歌》」以下,皆謂啟之失德耳。
言啟竊《九辯》《九歌》於天,因以康娛自縱於下也。
詒謀不善,子姓姦回,故下文有「不顧難以圖後」雲雲也。
《墨子·非樂篇》引《武觀》曰:「啟乃淫溢康樂于野,飲食將將,銘筦磬以力,湛濁于酒,渝食于野,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天用弗式。
」《竹書》:「帝啟十年,帝巡守,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皆所謂「下康娛以自縱」者也。
解者誤以「啟《九辯》與《九歌》」爲美啟之詞,又誤以夏爲「夏後氏」之「夏」,是以詰爲病矣。
又案:「五子用失乎家巷」,「失」字因王注而衍。
注内「失國」、「失尊位」乃釋「家巷」二字之義,非以文中有「失」字而解之也。
五子用乎家巷者,用乎之文與用夫、用之同。
下文雲「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長」是也。
若雲「五子用失乎家巷」,則是所失者家巷矣。
注何得雲「兄弟五人,家居閭巷,失尊位」乎?《文選》李周翰注雲:「五弟失尊位,家於閭巷。
」「失尊位」三字在「五弟」之下,則唐本已誤衍「失」字。
楊雄《宗正箴》曰:「昔在夏時,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
」「降」與「巷」古同聲而通用,亦足證「家巷」之文爲實義而「用乎」之文爲語詞也。
「巷」讀《孟子》「鄒與魯鬨」之「鬨」。
劉熙曰:「鬨,構也。
構兵以鬬也。
」五子作亂,故雲家鬨。
義見下。
家,猶内也,若《詩》雲「蟊賊内訌」矣。
「鬨」,字亦作「」。
《呂氏春秋·慎行篇》「崔杼之子,相與私」,高誘曰:「,鬬也。
」私,猶言家鬨。
「鬨」之爲「」,猶「鬨」之爲「巷」也。
「鬨」之通作「巷」,猶「巷」之通作「鬨」。
《法言·學行篇》「一鬨之市」,「鬨」即「巷」字。
《宗正箴》作「五子家降」,「降」亦「鬨」也。
《呂氏春秋·察微篇》:「楚卑梁公舉兵攻吳之邊邑,吳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吳、楚以此大隆。
」「大隆」,謂大鬬也。
「隆」與「降」通。
《書大傳》「隆谷」,鄭注曰:「『隆』讀如『厖降』之『降』。
」《荀子·天論篇》「隆禮尊賢而王」,《韓詩外傳》「隆」作「降」。
《齊策》「歲八月降雨下」,《風俗通義·祀典篇》「降」作「隆」。
是「隆」與「降」通也。
《呂氏春秋》「吳楚大隆」,高誘曰:「『隆』當作『格』。
格,鬬也。
」案:「隆」亦格鬬之名,字可不改。
《逸周書·嘗麥篇》曰:「其在殷之五子,「殷」當作「夏」。
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兇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
」五子胥興作亂,所謂家鬨也。
五子,即五觀也。
《楚語》曰:「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元德也,而有姦子。
」五觀,或曰武觀。
《竹書》:「帝啟十年,帝巡守,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
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即《周書》所謂「彭夀」。
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
」《墨子》引《武觀》亦言「啟淫溢康樂于野」,是五觀之作亂,實啟之康娛自縱有以開之,故雲「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乎家巷」也。
王注以「家巷」爲「家居閭巷」,失之矣。
五子家巷,即當啟之世。
楊雄《宗正箴》及王注以爲太康時,亦失之矣。
又何芳之能祗 「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幹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王注曰:「祗,敬也。
言苟欲自進,求入於君,身得爵祿而已,復何能敬愛賢人而舉用之也?」引之曰:「祗」之言「振」也。
言幹進務入之人,委蛇從俗,必不能自振其芬芳,非不能敬賢之謂也。
上文雲:「蘭茝變而不芳。
」意與此同。
《逸周書·文政篇》「祗民之死」,謂振民之死也。
「祗」與「振」聲近而義同,故字或相通。
《臯陶謨》「日嚴祗敬六德」,《史記·夏本紀》「祗」作「振」。
《粊誓》「祗復之」,《魯世家》「祗」作「敬」,徐廣曰:「一作振。
」《内則》「祗見孺子」,鄭注曰:「祗,或作振。
」 簫鍾兮瑤簴 《九歌》:「縆瑟兮交鼓,簫鍾兮瑤簴,鳴兮吹竽。
」「簫」,一作「蕭」。
「簫鍾」句,王氏無注。
洪補曰:「瑤簴,以美玉爲飾也。
」洪邁《容齋續筆》曰:「洪慶善注《東君篇》『簫鍾』,一蜀客過而見之曰:『一本「簫」作「」。
《廣韻》訓爲「擊」也。
蓋是擊鍾,正與「縆瑟」爲對耳。
』」念孫案:讀「簫」爲「」者是也。
《廣雅》曰:「,擊也。
」《玉篇》音所育切,《廣韻》又音「蕭」。
「」與「簫」、「蕭」古字通也。
「瑤」讀爲「搖」。
搖,動也。
《招魂》曰「鏗鍾搖簴」,王注曰:「鏗,撞也。
搖,動也。
」《文選》張銑注曰:「言擊鍾則搖動其簴也。
」義與此同。
作「瑤」者,借字耳。
「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對爲文。
若以「瑤」爲美玉,則與上下文不類矣。
不能固臧 羌不知餘之所臧 《天問》「白蜺嬰茀,胡爲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王注曰:「茀,白雲逶移若蛇者也。
臧,善也。
言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僑,子僑化爲白蜺而嬰茀,持藥與崔文子,崔文子驚怪,引戈擊蜺,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僑之屍也。
故言得藥不善也。
」念孫案:如王所述崔文子事,則「臧」字當讀爲「藏」。
古無「藏」字,借「臧」爲之。
《説文》無「藏」字。
《魯語》曰:「掩賊者爲臧。
」《管子·侈靡篇》曰:「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
」《墨子·耕柱篇》曰:「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
」《荀子·解蔽篇》曰:「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
」《漢書·禮樂志》「臧於理官」,顔師古曰:「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漢書》例爲『臧』耳。
」漢《敦煌長史武班碑》「勳臧王府」、《衞尉衡方碑》「用行舍臧」,竝以「臧」爲「藏」。
崔文子引戈擊蜺而墮其藥,故雲「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若訓「臧」爲「善」,則義與「固」字不相屬矣。
又《九章》雲:「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餘之所臧。
」「臧」亦讀爲「藏」,謂美在其中而人不知也。
下文雲「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意與此同也。
王訓「臧」爲「善」,亦失之。
設張辟以娛君兮 《九章》「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設張辟以娛君兮,願側身而無所」,王注曰:「辟,法也。
言讒人設張峻法以娛樂君。
」念孫案:此以「張辟」連讀,非以「設張」連讀。
「張」讀「弧張」之「張」,《周官·冥氏》「掌設弧張」,鄭注曰:「弧張,罿罦之屬,所以扃絹禽獸。
」「辟」讀「機辟」之「辟」,《墨子·非儒篇》曰:「大寇亂,盜賊將作,若機辟將發也。
」《莊子·逍遙遊篇》曰:「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司馬彪曰:「辟,罔也。
」「辟」疑與「繴」同。
《爾雅》「繴謂之罿。
罿,罬也。
罬謂之罦。
罦,覆車也」,郭璞曰:「今之翻車也。
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山木篇》曰:「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鹽鐵論·刑德篇》曰:「罻羅張而縣其谷,辟陷設而當其蹊。
」《楚辭·哀時命》曰:「外迫脅於機臂兮,上牽聯於矰隿。
」「機臂」與「機辟」同。
王注以「機臂」爲弩身,失之。
此承上文「矰弋」、「罻羅」而言,則「辟」非「法」也。
心絓結而不解兮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産而不釋」,王注曰:「絓,懸也。
蹇産,詰屈也。
」念孫案:絓,亦結也。
《廣韻》:「絓,絲結也。
」《史記·律書》曰:「秦二世結怨匈奴,絓禍於越。
」是「絓」與「結」同義。
「絓結」,雙聲也。
「蹇産」,疊韻也。
凡雙聲疊韻之字,皆上下同義。
悲江介之遺風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王注曰:「遠涉大川,民俗異也。
」念孫案:上文雲「欸秋冬之緒風」,王注:「欸,歎也。
」下文雲:「悲秋風之動容兮。
」又雲:「悲回風之搖蕙兮。
」則此雲「悲江介之遺風」,亦謂「風雨」之「風」,非「風俗」之「風」也。
《文選·聖主得賢臣頌》「追奔電,逐遺風」,李善曰:「遺風,風之疾者。
」楊雄《甘泉賦》:「輕先疾雷而馺遺風。
」曹植《雜詩》「江介多悲風」,義本於此。
願搖起而橫奔兮 「願搖起而橫奔兮」,王注曰:「欲搖動而奔走。
」念孫案:搖起,疾起也。
「疾起」與「橫奔」,文正相對。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漢書·郊祀志》曰:「興輕舉。
」「」與「搖」通。
彼言「興」,猶此言「搖起」矣。
説見《漢書》。
懲連改忿兮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王注曰:「懲,止也。
言止己留連之心,改其忿恨。
」念孫案:連,當從《史記·屈原傳》作「違」,字之誤也。
違,恨也。
言止其恨,改其忿也。
「恨」與「忿」義相近。
若雲「留連之心」,則非其類矣。
班固《幽通賦》「違世業之可懷」,曹大家曰:「違,恨也。
」《漢書·敘傳》「違」作「愇」。
《廣雅》:「愇,恨也。
」《無逸》曰:「民否則厥心違怨。
」《邶風·谷風篇》「中心有違」,《韓詩》曰:「違,很也。
」「很」亦「恨」也。
《廣雅》:「很,恨也。
」 曾傷爰哀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王注曰:「爰,於也。
」引之曰:王訓「爰」爲「於」,曾傷於哀,則爲不詞矣。
今案:「爰哀」,謂哀而不止也。
「爰哀」與「曾傷」相對爲文。
《方言》曰:「凡哀泣而不止曰咺。
」又曰:「爰、喛,哀也。
」「爰」、「喛」、「咺」古同聲而通用。
《齊策》「狐咺」,《漢書·古今人表》作「狐爰」,是其證也。
逢此世之俇攘 《九辯》「悼餘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王注曰:「卒遇譖讒而遽惶也。
」念孫案:俇攘,亂貌。
「逢此世之俇攘」,言與亂世相遭也。
《哀時命》曰「摡塵垢之枉攘兮」,王注曰:「枉攘,亂貌。
」「枉攘」與「俇攘」同。
此注以爲遇讒而惶遽,失之。
不能復用巫陽焉乃下招曰 《招魂》:「巫陽對曰:『掌。
上帝其難從。
若必筮予之,恐後謝之,謝之,一本作「之謝」,非。
不能復用。
』」王注曰:「謝,去也。
巫陽言如必欲先筮問求魂魄所在,然後與之,恐後世怠懈,必去蔔筮之法,不能復脩用。
」《文選》呂延濟注略同。
下文「巫陽焉乃下招曰」,王注曰:「巫陽受天帝之命,因下招屈原之魂。
」念孫案:此則「不能復用」爲句,「巫陽焉乃下招曰」爲句明矣。
「焉乃」者,語詞。
猶言巫陽於是下招耳。
王注「因下招屈原之魂」,「因」字正釋「焉乃」二字。
《遠遊篇》「焉乃逝以俳佪」是其證。
《列子·周穆王篇》「焉迺觀日之所入」,「」與「乃」同。
今本《楚辭》及《文選》皆以「不能復用巫陽焉」爲句,非也。
「不能復用」者,謂不用蔔筮,非謂不用巫陽。
且「用」字古讀若「庸」,與「從」字爲韻。
《小雅·小閔篇》「不臧覆用」,與「從」、「邛」爲韻。
《管子·樞言篇》「坦坦之備不爲用」,與「功」爲韻。
《趙策》「士爲知己者用」,與「容」爲韻。
《堯典》「徵庸三十」注,《論衡·氣壽篇》引此「庸」作「用」。
《臯陶謨》「五刑五用哉」,《後漢書·梁統傳》引此「用」作「庸」。
若以「不用巫陽」連讀,則失其韻矣。
今據王、呂二注訂正。
氾崇蘭些 「光風轉蕙,氾崇蘭些」,王注曰:「崇,充也。
言充實蘭蕙,使之芬芳。
」《文選》呂延濟注曰:「崇,高也。
」念孫案:二説均有未安。
崇蘭,猶叢蘭耳。
《文子·上德篇》:「叢蘭欲茂,秋風敗之。
」《説文》:「叢,聚也。
」《廣雅》:「崇,聚也。
」《酒誥》曰:「矧曰其敢崇飲。
」《大雅·鳬鷖篇》曰:「福祿來崇。
」隱六年《左傳》曰:「芟夷蕰崇之。
」是「崇」與「叢」同義。
蒻阿拂壁 「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王注曰:「蒻,蒻席也。
阿,曲隅也。
拂,薄也。
言以蒻席、薄牀、四壁及與曲隅,復施羅幬也。
」念孫案:王以「阿」爲牀隅,則上與「蒻」字不相承,下與「拂壁」二字不相連屬矣。
今案:「蒻」與「弱」同。
阿,細繒也。
言以弱阿拂牀之四壁也。
弱阿,猶言弱緆,《淮南·齊俗篇》曰「弱緆羅紈」是也。
「阿」字或作「」。
《廣雅》曰:「,練也。
」《史記·李斯傳》曰:「阿縞之衣,錦繡之飾。
」徐廣以「阿」爲東阿縣,非是。
辯見《史記》。
《淮南·脩務篇》「衣阿錫,曳齊紈」,高注曰:「阿,細縠。
錫,細布。
」《漢書·禮樂志》「曳阿錫,佩珠玉」,如淳曰:「阿,細繒。
錫,細布。
」《司馬相如傳》「被阿錫,揄紵縞」,張揖注與如淳同。
臑若芳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王注曰:「腱,筋頭也。
臑若,熟爛也。
言取肥牛之腱爛熟之,則肥濡美也。
」念孫案:臑,熟也。
若,猶而也。
言既熟而且芳也。
顧懽《老子義疏》曰:「若,而也。
」《夬》九三曰:「遇雨若濡。
」言遇雨而濡也。
《金縢》曰:「予仁若考。
」言予仁而巧也。
説見《經義述聞》。
莊二十二年《左傳》曰:「幸若獲宥,及於寬政。
」言幸而獲宥也。
「而」、「若」,語之轉耳。
「若」無熟義,不得與「臑」同訓。
不沾薄隻 《大招》「吳酸蒿蔞,不沾薄隻」,王注曰:「沾,多汁也。
薄,無味也。
言其味不濃不薄,適甘美也。
」念孫案:王以「沾」爲「多汁」,非也。
沾,亦薄也。
言其味不薄也。
《廣雅》曰:「沾,也。
」曹憲音他縑反。
「」與「薄」同。
《漢書·魏其傳》注雲:「今俗言薄沾沾。
」 察篤夭隱 「察篤夭隱,孤寡存隻」,王注曰:「篤,病也。
早死爲夭。
隱,匿也。
言察知萬民之中,被篤疾病早夭死,及隱逸之士,存視孤寡而振贍之也。
」洪補曰:「篤,厚也。
」念孫案:二説均有未安。
「篤」與「督」同。
昭二十二年《左傳》「晉司馬督」,《漢書·古今人表》作「司馬篤」。
《漢書·張騫傳》「身毒國」,李奇曰:「一名天篤。
」《後漢書·文苑傳》作「天督」。
《鹽鐵論·詔聖篇》:「渫篤責而任誅斷。
」篤責,即督責。
《説文》曰:「督,察也。
」是「督」與「察」同義。
隱,窮約也。
昭二十五年《左傳》「隱民多取食焉」,杜注曰:「隱約窮困。
」定三年《傳》:「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棄國家。
」言察督夭死及窮約之人,存視孤寡也。
昭質既設 「昭質既設,大侯張隻」,王注曰:「昭質,謂明旦也。
明旦既設禮,張施大侯,使衆射之。
」引之曰:「昭」讀爲「招」。
「招質」,謂射埻旳也。
「埻」通作「準」。
《呂氏春秋·本生篇》曰:「萬人操弓,共射一招。
」高注曰:「招,埻旳也。
」《盡數篇》曰:「射而不中,反循于招,何益於中?」《别類篇》曰:「射招者,欲其中小也。
」《小雅·賓之初筵篇》「發彼有旳」,毛傳曰:「旳,質也。
」《荀子·勸學篇》曰:「質旳張而弓矢至焉。
」是埻旳謂之質,又謂之招,合言之則曰招質。
《魏策》曰:「今我講難於秦,兵爲招質。
」謂以趙兵爲秦之招質也。
《韓子·存韓篇》曰:「秦必爲天下兵質矣。
」《説林篇》曰:「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爲智氏質乎?」是其明證也。
作「昭」者,假借字耳。
《春秋·襄二十八年》「楚子昭」,《史記·楚世家》作「招」。
《管蔡世家》「司徒招」,索隱曰:「或作昭。
」設,謂設昭質,非謂設禮。
昭質在侯之中,故即繼之以大侯。
猶《詩》言「大侯既抗」,而繼之以「發彼有旳」也。
若以昭質爲明旦,則義與下文不相屬。
且明旦謂之質明,不謂之昭質也。
正法弧而不公 《七諫》「邪説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王注曰:「弧,戾也。
言世俗之人,推佞以爲賢,進富以爲能,故君之正法,膠戾不用,衆皆背公而曏私也。
」念孫案:「正法弧而不公」,「公」與「容」同。
謂己之正法戾於流俗而不見容,非謂君之正法膠戾不用,亦非謂衆皆背公而曏私也。
衆背公而曏私已在上句内,此但言己之不容於世耳。
「邪説飾而多曲」,即所謂邪曲害公也。
「正法弧而不容」,即所謂方正不容也。
「容」與「公」古同聲而通用。
故「容貌」之「容」本作「頌」,從頁,公聲。
「容受」之「容」古作「」,從宀,公聲。
《淮南·主術篇》「萬民之所容見也」,「容」與「公」同。
《齊俗篇》「望君而笑是公也」,「公」與「容」同。
款冬而生兮 《九懷》「款冬而生兮,凋彼葉柯」,王注曰:「物叩盛陰,不滋育也。
」引之曰:《急就篇》「款東貝母薑狼牙」,顔師古曰:「款東,即款冬,亦曰款凍。
以其淩寒叩冰而生,故爲此名。
」師古以「款凍」爲「叩冰」,義本於王注也。
然反復《九懷》文義,實與王注殊指。
其曰「款冬而生兮,凋彼葉柯。
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鉛刀厲禦兮,頓棄太阿」,總言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耳。
款冬、瓦礫、鉛刀以喻小人,葉柯、隨和、太阿以喻君子。
《七諫》雲:「鉛刀進禦兮,遙棄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
」彼言玄芝,猶此言葉柯也。
彼言芋荷,猶此言款冬也。
鉛刀、太阿取譬,正與此同。
此言陰盛陽窮之時,款冬微物乃得滋榮,其有名材柯葉茂美者,反凋零也。
款冬而生,指款冬之草,不得以爲物叩盛陰。
草之名款冬,其聲因顆涷而轉。
《爾雅》「菟奚,顆涷」,郭璞曰:「款冬也。
」更不得因文生訓。
《爾雅·釋魚》「科鬥,活東」,舍人本作「顆東」。
科鬥非冬生之物而亦名顆東,則謂取淩寒叩冰之意者謬矣。
傅鹹《款冬花賦》雲:「維茲奇卉,款冬而生。
」亦仍王注之誤。
行叩誠而不阿兮 《九歎》「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王注曰:「叩,擊也。
言己心不容非,以好叩擊人之過,故遂爲讒佞所排逐也。
」念孫案:王訓「叩」爲「擊」,則「叩誠」二字,義不相屬。
今案:叩誠,猶言款誠。
《廣雅》曰:「款,誠也。
」「款」與「叩」一聲之轉。
款誠之爲叩誠,猶叩門之爲款門也。
重言之則曰叩叩。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緻叩叩,香囊繫肘後。
」《廣雅》曰:「叩叩,誠也。
」轉之則又爲「款款」矣。
巡陸夷之曲衍兮 「巡陸夷之曲衍兮」,王注曰:「大阜曰陸。
夷,平也。
衍,澤也。
言巡行陵陸,經歷曲澤之中。
」念孫案:「巡陸夷」及注内「大阜曰陸」,兩「陸」字皆當作「陵」。
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