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七
關燈
小
中
大
與「盲」、「聾」、「狂」、「妨」爲韻。
而《莊子·天地篇》「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趣舍滑心,使性飛揚」,即《淮南》所本也。
且「爽」即是「傷」,若雲「使口爽傷」,則是使口傷傷矣。
《文子·九守篇》作「使口生創」,亦是後人所改。
乃既改正文之「厲爽」爲「爽傷」,又改注文之「厲爽」爲「爽病」,甚矣其謬也。
諸書無訓「爽」爲「病」者,又高注「不明,視而昬也」、「不聰,聽無聞也」、「厲爽,病傷滋味也」、「飛揚,不從軌度也」,皆先列正文而後釋其義。
今改「厲爽」爲「爽病」,則與上下注文不類矣。
孰知 「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
天下茫茫,孰知」。
念孫案:「孰知」下有脫文。
劉本作「孰知之哉」,此以意補,不可從。
諸本及莊本同。
心之暴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
念孫案:「暴」當依《文子·九守篇》作「累」,字之誤也。
上文曰「好憎者使人之心勞」,故曰「好憎者,心之累也」,作「暴」,則非其指矣。
《原道篇》曰:「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語意略與此同。
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
念孫案:「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本作「與陰合德」、「與陽同波」,後人以《原道篇》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故據彼以改此也。
不知「波」與「化」爲韻,自「其生也天行」至「不敢越也」,皆隔句用韻。
若如後人所改,則失其韻矣。
《文子·九守篇》「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即用《淮南》之文。
《莊子·天道篇》「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刻意篇》同。
又《淮南》所本也。
正肝膽 「正肝膽,遺耳目」。
念孫案:「正」當爲「亡」,字之誤也。
「亡」與「忘」同。
《邶風·緑衣》箋:「亡之言忘也。
」《荀子·勸學篇》「怠慢忘身」,《大戴禮》作「亡」。
《呂氏春秋·權勳篇》「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韓子·十過篇》作「亡」。
又《韓子·難二》「晉文公慕於齊女而亡歸」,《齊策》「老婦已亡矣」,《趙策》「秦之欲伐韓、梁,東闚於周室,甚惟寐亡之」,竝與「忘」同。
「忘肝膽,遺耳目」,「遺」亦「忘」也。
若雲「正肝膽」,則義與下句不類矣。
《莊子·大宗師篇》「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即《淮南》所本。
《俶真篇》又雲:「忘肝膽,遺耳目。
」 如景之放 「如光之耀,如景之放」。
劉績依《文子·九守篇》改「放」爲「效」。
念孫案:劉改是也。
「如景之效」,謂如景之效形也。
「效」與「燿」爲韻,若作「放」,則失其韻矣。
石礫醜 「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醜也」。
今本注曰:「,頭也。
方相氏黃金四目,衣赭,稀世之貌,非生人也,但其像耳目。
醜,言極醜也。
」此注既經後人妄改,又多譌脫,辯見下。
引之曰:「石礫」本作「礫石」。
《説文》:「礫,小石也。
」《逸周書·文傳篇》雲:「礫石不可穀。
」《楚辭·惜誓》「相與貴夫礫石」,王注雲:「相與貴重小石也。
」《韓詩外傳》雲:「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
」皆其證也。
「石」與「客」、「魄」爲韻,若作「石礫」,則失其韻矣。
古韻「石」在鐸部,「礫」在藥部,兩部絶不相通,此非精於三代、秦漢之音者,不能辯也。
「醜」本作「倛魄」,此「魄」誤爲「醜」,「醜」與「魄」草書相似。
後人又改「倛」爲「」耳。
後人以《荀子·非相篇》「面如蒙倛」,楊倞曰「倛,方相也」,《周官·方相氏》注雲「如今魌頭」,「魌」與「」、「倛」同。
遂誤以「倛」爲倛頭之「倛」。
又以《説文》「倛頭」字作「」,故改「倛」爲「」。
不知「倛醜」本作「倛魄」,乃請雨之土人,非逐疫之頭也。
「倛魄」一作「欺魄」,又作「欺」。
《列子·仲尼篇》「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張湛曰:「欺魄,土人也。
」釋文曰:「魄,片各反,字書作欺。
」《文選·應璩〈與岑文瑜書〉》注曰:「《淮南子》曰:『視西施毛嬙猶倛魄也。
』高誘曰:『倛魄,請雨土人也。
』」皆其明證矣。
視毛嬙、西施如倛魄者,謂視如土偶
而《莊子·天地篇》「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趣舍滑心,使性飛揚」,即《淮南》所本也。
且「爽」即是「傷」,若雲「使口爽傷」,則是使口傷傷矣。
《文子·九守篇》作「使口生創」,亦是後人所改。
乃既改正文之「厲爽」爲「爽傷」,又改注文之「厲爽」爲「爽病」,甚矣其謬也。
諸書無訓「爽」爲「病」者,又高注「不明,視而昬也」、「不聰,聽無聞也」、「厲爽,病傷滋味也」、「飛揚,不從軌度也」,皆先列正文而後釋其義。
今改「厲爽」爲「爽病」,則與上下注文不類矣。
孰知 「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
天下茫茫,孰知」。
念孫案:「孰知」下有脫文。
劉本作「孰知之哉」,此以意補,不可從。
諸本及莊本同。
心之暴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
念孫案:「暴」當依《文子·九守篇》作「累」,字之誤也。
上文曰「好憎者使人之心勞」,故曰「好憎者,心之累也」,作「暴」,則非其指矣。
《原道篇》曰:「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語意略與此同。
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
念孫案:「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本作「與陰合德」、「與陽同波」,後人以《原道篇》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故據彼以改此也。
不知「波」與「化」爲韻,自「其生也天行」至「不敢越也」,皆隔句用韻。
若如後人所改,則失其韻矣。
《文子·九守篇》「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即用《淮南》之文。
《莊子·天道篇》「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刻意篇》同。
又《淮南》所本也。
正肝膽 「正肝膽,遺耳目」。
念孫案:「正」當爲「亡」,字之誤也。
「亡」與「忘」同。
《邶風·緑衣》箋:「亡之言忘也。
」《荀子·勸學篇》「怠慢忘身」,《大戴禮》作「亡」。
《呂氏春秋·權勳篇》「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韓子·十過篇》作「亡」。
又《韓子·難二》「晉文公慕於齊女而亡歸」,《齊策》「老婦已亡矣」,《趙策》「秦之欲伐韓、梁,東闚於周室,甚惟寐亡之」,竝與「忘」同。
「忘肝膽,遺耳目」,「遺」亦「忘」也。
若雲「正肝膽」,則義與下句不類矣。
《莊子·大宗師篇》「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即《淮南》所本。
《俶真篇》又雲:「忘肝膽,遺耳目。
」 如景之放 「如光之耀,如景之放」。
劉績依《文子·九守篇》改「放」爲「效」。
念孫案:劉改是也。
「如景之效」,謂如景之效形也。
「效」與「燿」爲韻,若作「放」,則失其韻矣。
石礫醜 「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醜也」。
今本注曰:「,頭也。
方相氏黃金四目,衣赭,稀世之貌,非生人也,但其像耳目。
醜,言極醜也。
」此注既經後人妄改,又多譌脫,辯見下。
引之曰:「石礫」本作「礫石」。
《説文》:「礫,小石也。
」《逸周書·文傳篇》雲:「礫石不可穀。
」《楚辭·惜誓》「相與貴夫礫石」,王注雲:「相與貴重小石也。
」《韓詩外傳》雲:「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
」皆其證也。
「石」與「客」、「魄」爲韻,若作「石礫」,則失其韻矣。
古韻「石」在鐸部,「礫」在藥部,兩部絶不相通,此非精於三代、秦漢之音者,不能辯也。
「醜」本作「倛魄」,此「魄」誤爲「醜」,「醜」與「魄」草書相似。
後人又改「倛」爲「」耳。
後人以《荀子·非相篇》「面如蒙倛」,楊倞曰「倛,方相也」,《周官·方相氏》注雲「如今魌頭」,「魌」與「」、「倛」同。
遂誤以「倛」爲倛頭之「倛」。
又以《説文》「倛頭」字作「」,故改「倛」爲「」。
不知「倛醜」本作「倛魄」,乃請雨之土人,非逐疫之頭也。
「倛魄」一作「欺魄」,又作「欺」。
《列子·仲尼篇》「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張湛曰:「欺魄,土人也。
」釋文曰:「魄,片各反,字書作欺。
」《文選·應璩〈與岑文瑜書〉》注曰:「《淮南子》曰:『視西施毛嬙猶倛魄也。
』高誘曰:『倛魄,請雨土人也。
』」皆其明證矣。
視毛嬙、西施如倛魄者,謂視如土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