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鳥魚皆生於陰,而屬於陽」。
盧辯曰:「生於陰者,謂卵生也。
屬於陽者,謂飛遊於虛也。
」則無下「陰」字,明矣。
《文選·辯命論》注、《太平禦覽·羽族部一》引《淮南》皆無下「陰」字。
中濁 「河水中濁而宜菽」。
念孫案:「中濁」二字,義不相屬,「濁」本作「調」。
中調,猶中和也。
上文曰:「濟水通和而宜麥。
」義與此相近。
今作「中濁」者,涉上文「汾水濛濁」而誤。
《禮書》引此已誤。
《後漢書·馮衍傳》注引此作「河水調宜菽」。
《太平禦覽·百穀部五》引此作「河水中調而宜菽」。
宜竹 「漢水重安而宜竹」。
念孫案:《太平禦覽·地部二十三》《二十七》引此「竹」下皆有「箭」字,今本脫之。
《禮書》引此已無「箭」字。
古人言物産者,多竝稱「竹箭」,故曰「漢水重安而宜竹箭」。
《周官·職方氏》曰「其利金錫竹箭」,《楚語》曰「楚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皆是也。
決 「其人脩形《太平禦覽》引此作「隋形」。
兌上,大口決」。
念孫案:「」當爲「眦」,字之誤也。
《説文》:「眥,目厓也。
」鄭注《鄉射禮》曰:「決,猶開也。
」開眦,謂大目也。
「大口」、「決眦」意相近。
曹植《鼙舞歌》曰:「張目決眥。
」《太平禦覽·人事部四》引此正作「眦」。
寒水 「北方,寒水之所積也」。
念孫案:「寒水」當爲「寒冰」,字之誤也。
上文「北方曰積冰」,高注曰:「北方寒冰所積,因名爲積冰。
」是也。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寒冰」。
其人憃愚禽獸而夀 「其人翕形,短頸,大肩下尻,竅通於陰,骨榦屬焉,黑色主腎,其人憃愚,禽獸而夀」。
「憃」各本皆誤作「惷」,唯《道藏》本不誤。
《説文》「惷,亂也,從心,春聲」,引昭二十四年《左傳》「王室日惷惷焉」。
《玉篇》音充允切。
今《左傳》「惷」作「蠢」,杜注曰:「蠢蠢,動擾貌。
」又《説文》:「憃,愚也,從心,舂聲。
」《玉篇》音醜江、書容二切。
是「惷亂」之「惷」字從春,「憃愚」之「憃」字從舂,聲義絶不相同。
《周官·司刺》「三赦曰憃愚」,鄭注曰:「憃愚,生而癡騃童昬者。
」《士昬禮記》曰:「某之子憃愚。
」《哀公問》曰:「寡人憃愚冥煩。
」《表記》曰:「其民之敝,憃而愚。
」其字皆從舂,不從春,音醜江、書容二反,不音充允反。
此言「憃愚而壽」,則其字亦從舂注,故高注曰:「憃,讀人謂『憃然無知』之『憃』也。
」又《本經》《氾論》二篇皆言「愚夫憃婦」,義亦與此同。
又《道應篇》「憃乎若新生之犢」,其字亦從舂。
故《莊子·知北遊篇》作「瞳焉如新生之犢」,而《藏》本及各本「憃」字皆誤作「惷」,蓋俗讀「憃愚」之「憃」聲如「蠢」,故其字遂誤爲「惷」,他書且有誤爲「蠢」者。
今人動言愚蠢,其誤實由於此。
唯《三禮》「憃」、「愚」字皆不誤,則賴有《經典釋文》、《唐石經》故也。
念孫案:自「翕形短頸」以下六句,皆承上「其人」二字言之,則「憃愚」上不當更有「其人」二字。
上文「東方」、「南方」、「西方」皆無此二字,此即因上文「其人翕形」而誤衍也。
《太平禦覽》引此已誤。
又案:「禽獸」二字,妄人所加也。
「憃愚而夀」與上文「早知而不夀」,文正相對。
加入「禽獸」二字,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引無此二字。
中夏 「薺冬生,中夏死」。
念孫案:此本作「薺冬生而夏死」,後人以薺死於中夏,因改爲「中夏」。
不知上文「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皆但言其時,而不言其月,薺亦然也。
《藝文類聚·草部下》、《太平禦覽·百穀部一》《菜部五》引此竝作「薺冬生而夏死」。
三十六國 「凡海外三十六國」。
引之曰:《論衡·無形》《談天》二篇竝作「三十五國」。
今歷數下文自「脩股民」至「無繼民」,實止三十五國,「六」字誤也。
華丘 「崑崙華丘在其東南方,爰有遺玉,青鳥、舊本作「青馬」,劉據《山海經》改爲「青鳥」,今依劉本。
視肉、楊桃、甘樝、甘華百果所生」。
劉績曰:「『華丘』疑『丘』之誤,『』音『嗟』。
《山海經》:『丘,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
』」念孫案:此《海外東經》文也。
「」與「華」,形聲皆不相近,若本是「」字,無緣誤爲「華」。
今案:「華」字當是「蘋」字之誤。
「蘋」與「平」,古字通。
《堯典》「平秩東作」,馬融本「平」作「蘋」。
《周官·車僕》「蘋車之萃」,故書「蘋」作「平」。
《説文》「蒻,蒲子可以爲平席」,王肅注《顧命》作「蘋席」。
《海外北經》曰:「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
」此《淮南》所本也。
隷書「華」字或作「」,見漢《北海相景君碑陰》。
又作「」,見《桐柏淮源廟碑》。
竝與「蘋」相似,故「蘋」誤爲「華」矣
盧辯曰:「生於陰者,謂卵生也。
屬於陽者,謂飛遊於虛也。
」則無下「陰」字,明矣。
《文選·辯命論》注、《太平禦覽·羽族部一》引《淮南》皆無下「陰」字。
中濁 「河水中濁而宜菽」。
念孫案:「中濁」二字,義不相屬,「濁」本作「調」。
中調,猶中和也。
上文曰:「濟水通和而宜麥。
」義與此相近。
今作「中濁」者,涉上文「汾水濛濁」而誤。
《禮書》引此已誤。
《後漢書·馮衍傳》注引此作「河水調宜菽」。
《太平禦覽·百穀部五》引此作「河水中調而宜菽」。
宜竹 「漢水重安而宜竹」。
念孫案:《太平禦覽·地部二十三》《二十七》引此「竹」下皆有「箭」字,今本脫之。
《禮書》引此已無「箭」字。
古人言物産者,多竝稱「竹箭」,故曰「漢水重安而宜竹箭」。
《周官·職方氏》曰「其利金錫竹箭」,《楚語》曰「楚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皆是也。
決 「其人脩形《太平禦覽》引此作「隋形」。
兌上,大口決」。
念孫案:「」當爲「眦」,字之誤也。
《説文》:「眥,目厓也。
」鄭注《鄉射禮》曰:「決,猶開也。
」開眦,謂大目也。
「大口」、「決眦」意相近。
曹植《鼙舞歌》曰:「張目決眥。
」《太平禦覽·人事部四》引此正作「眦」。
寒水 「北方,寒水之所積也」。
念孫案:「寒水」當爲「寒冰」,字之誤也。
上文「北方曰積冰」,高注曰:「北方寒冰所積,因名爲積冰。
」是也。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寒冰」。
其人憃愚禽獸而夀 「其人翕形,短頸,大肩下尻,竅通於陰,骨榦屬焉,黑色主腎,其人憃愚,禽獸而夀」。
「憃」各本皆誤作「惷」,唯《道藏》本不誤。
《説文》「惷,亂也,從心,春聲」,引昭二十四年《左傳》「王室日惷惷焉」。
《玉篇》音充允切。
今《左傳》「惷」作「蠢」,杜注曰:「蠢蠢,動擾貌。
」又《説文》:「憃,愚也,從心,舂聲。
」《玉篇》音醜江、書容二切。
是「惷亂」之「惷」字從春,「憃愚」之「憃」字從舂,聲義絶不相同。
《周官·司刺》「三赦曰憃愚」,鄭注曰:「憃愚,生而癡騃童昬者。
」《士昬禮記》曰:「某之子憃愚。
」《哀公問》曰:「寡人憃愚冥煩。
」《表記》曰:「其民之敝,憃而愚。
」其字皆從舂,不從春,音醜江、書容二反,不音充允反。
此言「憃愚而壽」,則其字亦從舂注,故高注曰:「憃,讀人謂『憃然無知』之『憃』也。
」又《本經》《氾論》二篇皆言「愚夫憃婦」,義亦與此同。
又《道應篇》「憃乎若新生之犢」,其字亦從舂。
故《莊子·知北遊篇》作「瞳焉如新生之犢」,而《藏》本及各本「憃」字皆誤作「惷」,蓋俗讀「憃愚」之「憃」聲如「蠢」,故其字遂誤爲「惷」,他書且有誤爲「蠢」者。
今人動言愚蠢,其誤實由於此。
唯《三禮》「憃」、「愚」字皆不誤,則賴有《經典釋文》、《唐石經》故也。
念孫案:自「翕形短頸」以下六句,皆承上「其人」二字言之,則「憃愚」上不當更有「其人」二字。
上文「東方」、「南方」、「西方」皆無此二字,此即因上文「其人翕形」而誤衍也。
《太平禦覽》引此已誤。
又案:「禽獸」二字,妄人所加也。
「憃愚而夀」與上文「早知而不夀」,文正相對。
加入「禽獸」二字,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引無此二字。
中夏 「薺冬生,中夏死」。
念孫案:此本作「薺冬生而夏死」,後人以薺死於中夏,因改爲「中夏」。
不知上文「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皆但言其時,而不言其月,薺亦然也。
《藝文類聚·草部下》、《太平禦覽·百穀部一》《菜部五》引此竝作「薺冬生而夏死」。
三十六國 「凡海外三十六國」。
引之曰:《論衡·無形》《談天》二篇竝作「三十五國」。
今歷數下文自「脩股民」至「無繼民」,實止三十五國,「六」字誤也。
華丘 「崑崙華丘在其東南方,爰有遺玉,青鳥、舊本作「青馬」,劉據《山海經》改爲「青鳥」,今依劉本。
視肉、楊桃、甘樝、甘華百果所生」。
劉績曰:「『華丘』疑『丘』之誤,『』音『嗟』。
《山海經》:『丘,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
』」念孫案:此《海外東經》文也。
「」與「華」,形聲皆不相近,若本是「」字,無緣誤爲「華」。
今案:「華」字當是「蘋」字之誤。
「蘋」與「平」,古字通。
《堯典》「平秩東作」,馬融本「平」作「蘋」。
《周官·車僕》「蘋車之萃」,故書「蘋」作「平」。
《説文》「蒻,蒲子可以爲平席」,王肅注《顧命》作「蘋席」。
《海外北經》曰:「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
」此《淮南》所本也。
隷書「華」字或作「」,見漢《北海相景君碑陰》。
又作「」,見《桐柏淮源廟碑》。
竝與「蘋」相似,故「蘋」誤爲「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