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策,馬捶。
端有針以刺馬,謂之錣。
」「錣」音竹劣、竹芮二反。
錣之言鋭也,其末鋭也。
《韓子·喻老篇》作「白公勝倒杖策,而鋭貫頤」。
《氾論篇》「是猶無鏑銜策錣而禦馯馬也」,注雲:「錣,椯頭箴也。
」《説文》:「椯,箠也。
」義竝與此注同。
《脩務篇》雲:「良馬不待冊錣而行。
」「冊」與「策」同。
《韓子·外儲説右篇》雲:「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前則有錯飾,後則有利錣,進則引之,退則策之。
」《列子·説符篇》「白公勝倒杖策,錣上貫頤」,釋文曰:「許慎注《淮南子》雲:『馬策端有利鍼,所以刺不前也。
』」義亦與高注同。
錣爲策末之箴,故「勁策」與「利錣」連文。
今本「錣」作「鍛」,則義不可通矣。
高注「錣,箠末之箴也」,《道藏》本作「未之感也」,此是「末」誤作「未」,「箴」誤作「感」,又脫去「錣箠」二字耳。
茅一桂本改「未之感也」爲「末世之禦」,而莊伯鴻本從之,斯爲謬矣。
「焫」音如劣反,聲與「錣」相近,故曰:「『錣』讀『焫燭』之『焫』。
」焫燭,燒燭也。
《郊特牲》曰:「焫蕭合羶薌。
」《秦策》「秦且燒焫獲君之國」,《史記·張儀傳》作「燒掇」,是其例也。
今本作「『鍛』,讀『炳燭』之『炳』」,則不可通矣。
陰陽爲禦 「四時爲馬,陰陽爲禦。
乘雲陵霄,與造化者俱。
縱志舒節,以馳大區。
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
顧氏寧人《唐韻正》曰:「『禦』本作『騶』。
『騶』古音則俱反,與『俱』、『區』、『驟』爲韻。
《説文》:「騶,從馬、芻聲。
」《曲禮》「車驅而騶」,釋文:「騶,仕救反,又七須反。
」《荀子·禮論篇》「趨中韶護」,《正論篇》「趨」作「騶」。
注『騶,禦也』,『禦』字正釋『騶』字,而今本爲不通音者竟改本文『騶』字爲『禦』。
案:《韻補》引此正作『騶』。
」念孫案:顧説是也。
今本作「禦」者,後人依《文子·道原篇》改之耳。
《太平禦覽·天部八》《兵部九十》引此,竝作「騶」。
霄雿 無垠 「上遊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高注曰:「霄雿,高峻貌也。
無垠,無形狀之貌。
」念孫案:霄窕者,虛無寂漠之意。
《俶真篇》曰「虛無寂漠,蕭條霄雿」是也。
上言「霄雿」,下言「無垠鄂」,義本相近。
高以正文言上遊,遂以霄雿爲高峻貌,非其本指也。
「無垠」下有「鄂」字,今本正文及注皆脫去。
《漢書·楊雄傳》「紛被麗其亡鄂」,顔師古曰:「鄂,垠也。
」「垠鄂」與「霄窕」相對爲文。
《文選·西京賦》「前後無有垠鄂」,李善注:「《淮南子》曰『出於無垠鄂之門』,許慎曰:『垠鄂,端崖也。
』」《七命》注同。
是許本有「鄂」字。
《太平禦覽·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無垠鄂之門』,高誘曰:『無垠鄂,無形之貌也。
』」是高本亦有「鄂」字。
四支不動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埓」。
念孫案:「動」當爲「勤」,字之誤也。
《齊語》「天下諸侯知桓公之爲己動也」,《管子·小匡篇》「動」作「勤」。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楚堵敖囏」徐廣曰「囏,一作勤」,今本「勤」誤作「動」。
《脩務篇》「四胑不勤」,即其證。
「四支不勤,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埓」,即上文所謂「遠而不勞」也。
「不勤」即「不勞」,意與「不損」相近,若「不動」,則意與「不損」相遠矣。
且「搖」、「勞」爲韻,「勤」、「損」爲韻,若作「動」,則失其韻矣。
秉其要歸之趣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爲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
念孫案:「秉其要歸之趣」當作「秉其要趣而歸之」。
秉,執也。
要趣,猶要道也。
言執其要道而萬變皆歸也。
此與「因其自然而推之」相對爲文,且「歸」與「推」爲韻,今作「秉其要歸之趣」,則句法參差,而又失其韻矣。
《文子·道原篇》正作「秉其要而歸之」。
默然 「是故響不肆應,而景不一設,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念孫案:《廣韻·去聲五十九鑑》「」字注雲:「叫呼仿佛,然自得。
音黯,去聲。
」所引即《淮南》之文,而今本作「默然自得」,疑後人少見「」字而以意改之也。
莫敢 「以其無争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争」。
念孫案:「莫敢」本作「莫能」,此後人依《文子·道原篇》改之也。
唯不與萬物争,故莫能與之争,所謂柔弱勝剛彊也。
若雲「莫敢」,則非其指矣。
下文曰:「攻大堅,莫能與之争。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又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皆其證也。
魏徵《羣書治要》引此正作「莫能與之争」。
棊衛之箭 淇衛箘簵 引之曰:《廣雅》:「箘、簬、,箭也。
」《禹貢》曰:「惟箘、簵、楛。
」「簵」與「簬」同。
戴凱之《竹譜》曰:「,細竹也。
《出蜀志》:『薄肌而勁,中三續射博箭。
』『』音『衛』,見《三倉》。
」以上《竹譜》。
字通作「衛」。
《原道篇》曰:「射者扜烏號之弓,「扜」讀若「紆」。
今本「扜」誤作「扞」,辯見《韓子·扞弓》下。
彎棊衛之箭。
」《兵略篇》曰:「栝淇衛箘簵。
」「淇」與「棊」同。
「淇衛」、「箘簵」對文,皆箭竹之名也。
《方言》曰:「簙或謂之箭裏,或謂之棊。
」《竹譜》曰:「竹中博箭。
」是與棊,一物也。
以爲博箭謂之棊,以爲射箭則亦謂之棊耳。
棊者,箭莖之名。
《説文》曰:「萁,豆莖也。
」豆莖謂之萁,箭莖謂之棊,聲義竝同矣。
乃高注《原道篇》雲:「棊,美箭所出地名也。
衛,利也。
」注《兵略篇》雲:「淇衛、箘簵,箭之所出也。
」《竹譜》引《淮南》而釋之雲:「淇園,衛地,《毛詩》所謂『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是也。
」案:「淇」乃衛之水名,先言「淇」而後言「衛」,則不詞矣。
晉有澤曰董,蒲之所出也,然不得曰「董晉之蒲」。
楚有藪曰雲,竹箭之所生也,然不得曰「雲楚之竹箭」。
且淇水之地,去堯都非甚遠,當禹作貢時,何反不貢箘簵,而貢者乃遠在荊州乎? 罟 「張天下以爲之籠,《初學記》《太平禦覽》引此竝無「之」字。
因江海以爲罟,又何亡魚失鳥之有哉」。
高注曰:「罟,魚網也。
《詩》雲:『施罟濊濊。
』」念孫案:正文、注文内「罟」字皆當爲「罛」。
「罛」、「罟」聲相近,又涉上文「網罟」而誤也。
凡魚及鳥獸之網皆謂之罟,而罛則爲魚網之專稱。
《爾雅》:「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麋罟謂之罞,彘罟謂之羉,魚罟謂之罛。
」《衛風·碩人篇》「施罛濊濊」,毛傳曰:「罛,魚罟。
」此皆高注所本。
若專訓「罟」爲「魚網」,則失其義矣。
「罛」字必須訓釋,故引《詩》爲證。
若「罟」字,則不須訓釋。
上文「網罟」二字無注,即其證。
且此文「失鳥」二字,承上「籠」字言之,「亡魚」二字,則承上「罛」字言之。
若變「罛」言「罟」,則又非其指矣。
《呂氏春秋·上農篇》「罛罟不敢入於淵」,高彼注雲:「罛,魚罟也。
《詩》雲:『施罛濊濊。
』」正與此注同,足正今本之誤。
《初學記·武部·漁類》《太平禦覽·資産部·罛類》引此竝作「因江海以爲罛」。
繳不若無形之像 「故矢不若繳,繳不若無形之像」。
念孫案:《初學記》引此作「矢不若繳,繳不若網,網不若無形之像」,是也。
上文言「射者不能與羅者競多」,故曰「繳不若網」。
又言「張天下以爲籠,因江海以爲罛,又何亡魚失鳥之有」,故曰「網不若無形之像」。
且「網」與「像」爲韻,今本脫去四字,則失其韻矣。
三仞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
念孫案:「三仞」,《藝文類聚·居處部三》《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十》竝引作「九仞」,是也。
《初學記·居處部》引《五經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此謂鯀作高城而諸侯背之,則當言「九仞」,不當言「三仞」也。
欲寅之心 自穴之獸 「是故鞭噬狗、策蹏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欲寅之心亡於中,則飢虎可尾,何況狗、馬之類乎」。
念孫案:「欲寅之心」,「寅」當爲「」,字之誤也。
「」與「肉」同。
《幹祿字書》雲:「、肉,上俗下正。
」《廣
端有針以刺馬,謂之錣。
」「錣」音竹劣、竹芮二反。
錣之言鋭也,其末鋭也。
《韓子·喻老篇》作「白公勝倒杖策,而鋭貫頤」。
《氾論篇》「是猶無鏑銜策錣而禦馯馬也」,注雲:「錣,椯頭箴也。
」《説文》:「椯,箠也。
」義竝與此注同。
《脩務篇》雲:「良馬不待冊錣而行。
」「冊」與「策」同。
《韓子·外儲説右篇》雲:「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前則有錯飾,後則有利錣,進則引之,退則策之。
」《列子·説符篇》「白公勝倒杖策,錣上貫頤」,釋文曰:「許慎注《淮南子》雲:『馬策端有利鍼,所以刺不前也。
』」義亦與高注同。
錣爲策末之箴,故「勁策」與「利錣」連文。
今本「錣」作「鍛」,則義不可通矣。
高注「錣,箠末之箴也」,《道藏》本作「未之感也」,此是「末」誤作「未」,「箴」誤作「感」,又脫去「錣箠」二字耳。
茅一桂本改「未之感也」爲「末世之禦」,而莊伯鴻本從之,斯爲謬矣。
「焫」音如劣反,聲與「錣」相近,故曰:「『錣』讀『焫燭』之『焫』。
」焫燭,燒燭也。
《郊特牲》曰:「焫蕭合羶薌。
」《秦策》「秦且燒焫獲君之國」,《史記·張儀傳》作「燒掇」,是其例也。
今本作「『鍛』,讀『炳燭』之『炳』」,則不可通矣。
陰陽爲禦 「四時爲馬,陰陽爲禦。
乘雲陵霄,與造化者俱。
縱志舒節,以馳大區。
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
顧氏寧人《唐韻正》曰:「『禦』本作『騶』。
『騶』古音則俱反,與『俱』、『區』、『驟』爲韻。
《説文》:「騶,從馬、芻聲。
」《曲禮》「車驅而騶」,釋文:「騶,仕救反,又七須反。
」《荀子·禮論篇》「趨中韶護」,《正論篇》「趨」作「騶」。
注『騶,禦也』,『禦』字正釋『騶』字,而今本爲不通音者竟改本文『騶』字爲『禦』。
案:《韻補》引此正作『騶』。
」念孫案:顧説是也。
今本作「禦」者,後人依《文子·道原篇》改之耳。
《太平禦覽·天部八》《兵部九十》引此,竝作「騶」。
霄雿 無垠 「上遊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高注曰:「霄雿,高峻貌也。
無垠,無形狀之貌。
」念孫案:霄窕者,虛無寂漠之意。
《俶真篇》曰「虛無寂漠,蕭條霄雿」是也。
上言「霄雿」,下言「無垠鄂」,義本相近。
高以正文言上遊,遂以霄雿爲高峻貌,非其本指也。
「無垠」下有「鄂」字,今本正文及注皆脫去。
《漢書·楊雄傳》「紛被麗其亡鄂」,顔師古曰:「鄂,垠也。
」「垠鄂」與「霄窕」相對爲文。
《文選·西京賦》「前後無有垠鄂」,李善注:「《淮南子》曰『出於無垠鄂之門』,許慎曰:『垠鄂,端崖也。
』」《七命》注同。
是許本有「鄂」字。
《太平禦覽·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出乎無垠鄂之門』,高誘曰:『無垠鄂,無形之貌也。
』」是高本亦有「鄂」字。
四支不動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埓」。
念孫案:「動」當爲「勤」,字之誤也。
《齊語》「天下諸侯知桓公之爲己動也」,《管子·小匡篇》「動」作「勤」。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楚堵敖囏」徐廣曰「囏,一作勤」,今本「勤」誤作「動」。
《脩務篇》「四胑不勤」,即其證。
「四支不勤,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埓」,即上文所謂「遠而不勞」也。
「不勤」即「不勞」,意與「不損」相近,若「不動」,則意與「不損」相遠矣。
且「搖」、「勞」爲韻,「勤」、「損」爲韻,若作「動」,則失其韻矣。
秉其要歸之趣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爲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
念孫案:「秉其要歸之趣」當作「秉其要趣而歸之」。
秉,執也。
要趣,猶要道也。
言執其要道而萬變皆歸也。
此與「因其自然而推之」相對爲文,且「歸」與「推」爲韻,今作「秉其要歸之趣」,則句法參差,而又失其韻矣。
《文子·道原篇》正作「秉其要而歸之」。
默然 「是故響不肆應,而景不一設,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念孫案:《廣韻·去聲五十九鑑》「」字注雲:「叫呼仿佛,然自得。
音黯,去聲。
」所引即《淮南》之文,而今本作「默然自得」,疑後人少見「」字而以意改之也。
莫敢 「以其無争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争」。
念孫案:「莫敢」本作「莫能」,此後人依《文子·道原篇》改之也。
唯不與萬物争,故莫能與之争,所謂柔弱勝剛彊也。
若雲「莫敢」,則非其指矣。
下文曰:「攻大堅,莫能與之争。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又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皆其證也。
魏徵《羣書治要》引此正作「莫能與之争」。
棊衛之箭 淇衛箘簵 引之曰:《廣雅》:「箘、簬、,箭也。
」《禹貢》曰:「惟箘、簵、楛。
」「簵」與「簬」同。
戴凱之《竹譜》曰:「,細竹也。
《出蜀志》:『薄肌而勁,中三續射博箭。
』『』音『衛』,見《三倉》。
」以上《竹譜》。
字通作「衛」。
《原道篇》曰:「射者扜烏號之弓,「扜」讀若「紆」。
今本「扜」誤作「扞」,辯見《韓子·扞弓》下。
彎棊衛之箭。
」《兵略篇》曰:「栝淇衛箘簵。
」「淇」與「棊」同。
「淇衛」、「箘簵」對文,皆箭竹之名也。
《方言》曰:「簙或謂之箭裏,或謂之棊。
」《竹譜》曰:「竹中博箭。
」是與棊,一物也。
以爲博箭謂之棊,以爲射箭則亦謂之棊耳。
棊者,箭莖之名。
《説文》曰:「萁,豆莖也。
」豆莖謂之萁,箭莖謂之棊,聲義竝同矣。
乃高注《原道篇》雲:「棊,美箭所出地名也。
衛,利也。
」注《兵略篇》雲:「淇衛、箘簵,箭之所出也。
」《竹譜》引《淮南》而釋之雲:「淇園,衛地,《毛詩》所謂『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是也。
」案:「淇」乃衛之水名,先言「淇」而後言「衛」,則不詞矣。
晉有澤曰董,蒲之所出也,然不得曰「董晉之蒲」。
楚有藪曰雲,竹箭之所生也,然不得曰「雲楚之竹箭」。
且淇水之地,去堯都非甚遠,當禹作貢時,何反不貢箘簵,而貢者乃遠在荊州乎? 罟 「張天下以爲之籠,《初學記》《太平禦覽》引此竝無「之」字。
因江海以爲罟,又何亡魚失鳥之有哉」。
高注曰:「罟,魚網也。
《詩》雲:『施罟濊濊。
』」念孫案:正文、注文内「罟」字皆當爲「罛」。
「罛」、「罟」聲相近,又涉上文「網罟」而誤也。
凡魚及鳥獸之網皆謂之罟,而罛則爲魚網之專稱。
《爾雅》:「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麋罟謂之罞,彘罟謂之羉,魚罟謂之罛。
」《衛風·碩人篇》「施罛濊濊」,毛傳曰:「罛,魚罟。
」此皆高注所本。
若專訓「罟」爲「魚網」,則失其義矣。
「罛」字必須訓釋,故引《詩》爲證。
若「罟」字,則不須訓釋。
上文「網罟」二字無注,即其證。
且此文「失鳥」二字,承上「籠」字言之,「亡魚」二字,則承上「罛」字言之。
若變「罛」言「罟」,則又非其指矣。
《呂氏春秋·上農篇》「罛罟不敢入於淵」,高彼注雲:「罛,魚罟也。
《詩》雲:『施罛濊濊。
』」正與此注同,足正今本之誤。
《初學記·武部·漁類》《太平禦覽·資産部·罛類》引此竝作「因江海以爲罛」。
繳不若無形之像 「故矢不若繳,繳不若無形之像」。
念孫案:《初學記》引此作「矢不若繳,繳不若網,網不若無形之像」,是也。
上文言「射者不能與羅者競多」,故曰「繳不若網」。
又言「張天下以爲籠,因江海以爲罛,又何亡魚失鳥之有」,故曰「網不若無形之像」。
且「網」與「像」爲韻,今本脫去四字,則失其韻矣。
三仞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
念孫案:「三仞」,《藝文類聚·居處部三》《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十》竝引作「九仞」,是也。
《初學記·居處部》引《五經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此謂鯀作高城而諸侯背之,則當言「九仞」,不當言「三仞」也。
欲寅之心 自穴之獸 「是故鞭噬狗、策蹏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欲寅之心亡於中,則飢虎可尾,何況狗、馬之類乎」。
念孫案:「欲寅之心」,「寅」當爲「」,字之誤也。
「」與「肉」同。
《幹祿字書》雲:「、肉,上俗下正。
」《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