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一扱再祭』之『扱』。
」釋文:「初洽反。
」是「接」有「插」音,故與「插」通也。
上文雲「事刃於公之腹」,李奇曰:「東方人以物臿地中爲事。
」「臿」與「插」同。
此雲「接刃於公之腹」,是「事」與「插」同義,「插」與「接」同字。
《史記》「接刃」作「倳刃」,是其明證也。
「倳」與「事」同。
而「接」字師古無音,則是誤讀爲「交接」之「接」矣。
墮肝膽 「臣願披心腹,墮肝膽」。
師古曰:「墮,毀也。
」念孫案:墮者,輸也。
謂輸肝膽以相告也。
昭四年《左傳》「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服虔曰:「墮,輸也。
」言將輸受宋之幣於宗廟。
是古謂「輸」爲「墮」也。
《史記·淮陰侯傳》作「披腹心,輸肝膽」,尤其明證矣。
又《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義與此同,師古亦誤訓爲「毀」。
數行 「河東、上黨與河内、趙國界者通谷數行」。
如淳曰:「其谿谷可得通行者有數處。
」念孫案:如以「行」爲「可得通行」,則「數行」二字義不相屬,故增字以釋之曰:「可得通行者有數處。
」殆失之迂矣。
餘謂《爾雅》《毛傳》竝雲:「行,道也。
」「通谷數行」,言谿谷之可通者有數道也。
被服冠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
宋祁曰:「浙本『冠』字上有『衣』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既言「被服」則當有「衣」字,下文「衣紗縠襌衣」即承此「衣」字言之。
脫去「衣」字,則上與「被服」不相屬,下與「襌衣」不相應矣。
《太平禦覽·居處部一》引此無「衣」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删之。
其《人事部二十》《布帛部三》引此皆有「衣」字。
東崖 「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匈奴飲馬於渭水」。
師古曰:「『東崖』,謂東海之邊也。
『嘄』,古『叫』字。
」念孫案:「東崖」猶東方耳,非必東海之邊也。
《廣雅》曰:「厓,方也。
」是「厓」與「方」同義,故《文選·蘇武〈詩〉》曰:「各在天一方。
」《古詩》曰「各在天一涯」,李善注引《廣雅》:「涯,方也。
」「厓」、「涯」竝與「崖」通。
文三王傳 猥自發舒 猥被以大罪 「案事者迺驗問惡言。
何故猥自發舒」。
師古曰:「『猥』,曲也。
」念孫案:「猥」猶「猝」也。
言案事者所問乃怨望朝廷之言耳。
若淫亂之事,問所不及,何故猝自發舒也。
《月令》「寒氣總至」,鄭注曰:「『總』,猶猥卒也。
」「卒」與「猝」同。
《廣雅》曰:「猥,頓也。
」「頓」亦「猝」也。
成十八年《公羊傳疏》引《春秋説》曰:「厲公猥殺四大夫。
」言猝殺四大夫也。
馬融《長笛賦》曰:「山水猥至。
」言猝至也。
又《王莽傳》:「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騶,高句驪侯名。
正有它心。
「正」猶「即」也,説見《終軍傳》。
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
』」言今若猝加以大罪,則恐其遂畔也。
師古曰:「猥,多也,厚也。
」亦失之。
賈誼傳 更奏之 「迺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奏之」。
念孫案:「悉更奏之」當依《史記》作「悉更秦之法」。
「秦」、「奏」相似而誤,又脫「法」字耳。
「色尚黃」以下三句皆是更秦之法,故言此以總之。
若謂奏之於上,則但當言「奏」,不當言「更奏」也。
師古所見本正作「更秦之法」,故雲「更改」也,亦謂改秦法,非謂改奏。
遙增擊而去之 「鳳皇翔于千仞兮,覽德煇而下之。
見細德之險徵兮,遙增擊而去之」。
如淳曰:「遙,遠也。
增,高高上飛意也。
」李奇曰:「增,益也。
」竝見《文選注》。
師古曰:「增,重也,言重擊其羽而高去。
」念孫案:如以「增」爲「高高上飛」之意是也。
《梅福傳》曰:「夫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知士深退。
」「增逝」與「深退」對文,是「增」爲高也。
「增」,或作「曾」。
《淮南·覽冥篇》「鳳皇曾逝萬仞之上」,高注曰:「曾,猶高也。
」高擊謂上擊也。
宋玉《對楚王問》曰「鳳皇上擊九千裡」是也。
李訓「增」爲「益」,顔訓爲「重」,皆失之。
遙者,疾也。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又曰:「遙,疾行也。
」《楚辭·九章》曰:「願搖起而橫奔兮。
」《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搖」與「遙」通。
此言鳳皇必覽德煇而後下,若見細德之險徵則速高擊而去之也。
如訓「遙」爲「遠」,亦失之。
來崪 「異物來」。
孟康曰:「音萃。
萃,聚集也。
」念孫案:上文衹有一服,不得言「聚集」也。
「」者,止也。
其字從止,故上文言「止於坐隅」。
《廣雅》:「,待也。
」「止、待,逗也。
」「逗」亦「止」也。
見《説文》。
《楚辭·天問》:「北至回水,萃何喜?」王注雲:「萃,止也。
」《史記》「」作「集」,「集」亦「止」也,見《唐風·鴇羽》傳、《晉語》注。
非「聚集」之謂。
怵迫 「怵迫之徒。
或趨西東」。
孟康曰:「怵,爲利所誘訹也。
迫,迫貧賤,西東趨利也。
」師古曰:「『誘訹』之『訹』則音『戌』。
或曰,『怵』,怵惕也,音醜出反。
其義兩通。
」念孫案:孟説是也。
《管子·心術篇》曰:「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
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惡。
」然則「怵迫」者,怵乎利、迫乎害也。
「趨西東者」,趨利避害也。
不得以「怵」爲「怵惕」明矣。
意變 「大人不曲,意變齊同」。
念孫案:「意」讀「億萬年」之「億」。
《説文》本作「」。
《史記》正作「億」。
「億變」猶上文言「千變萬化」也。
「億變齊同」即莊子「齊物」之旨。
作「意」者,借字耳。
《文選》劉良注雲「意與變化齊同」,失之。
好惡積意 「衆人惑惑,好惡積意」。
李奇曰:「所好所惡,積之萬億也。
」薛瓚曰:「言衆懷好惡,積之心意也。
」師古曰:「瓚説是也。
」念孫案:李薛二説皆非也。
意者,滿也。
言好惡積滿於中也。
「意」字本作「」,或作「億」,《文選》作「好惡積億」。
又作「臆」。
《説文》曰:「,滿也。
」《方言》曰:「臆,滿也。
」《小雅·楚茨篇》曰:「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億」亦「盈」也。
説見《經義述聞》。
襄二十五年《左傳》曰:「今陳介恃楚衆以馮陵我敝邑,不可億逞。
」「億逞」即「億盈」,言其欲不可滿盈也。
「盈」與「逞」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
「」、「億」、「臆」竝與「意」同。
不治 「此時而欲爲治安,雖堯舜不治」。
宋祁曰:「浙本『治』字上有『能』字,存『能』則語成文。
」念孫案:當作「此時而欲爲治安,雖堯舜不能。
」浙本作「不能治」,「治」字蓋涉上句而衍,各本則又脫「能」字矣。
《賈子·宗首篇》作「雖堯舜不能」,無「治」字。
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爲安,以亂爲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
念孫案:「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賈子》同。
《漢紀·孝文紀》作「將能九合諸侯而一匡天下乎」。
今案:作「將能」者是也。
言文帝得位乘時,尚不能安危治亂,假令居齊桓之處,必不能一匡九合也。
下文曰:「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能」與「不能」,上下正相應。
下文又曰:「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虖?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又曰:「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爲治虖?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語意竝與此同。
《賈子》作「將不」,恐後人據《漢書》改之也。
迺在 「長沙迺在二萬五千戶耳」。
念孫案:「在」讀爲「纔」。
《廣韻》:「纔,僅也。
」言僅二萬五千戶也。
字或作「財」,《文紀》:「大僕見馬遺財足。
」又作「裁」,《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裁什二三。
」《説文》「在」從才聲,故與「纔」、「財」、「裁」通用,而「在」字師古無音,則讀如本字矣。
《賈子·藩彊篇》正作「乃纔二萬五千戶」。
制從 「令海内之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通鑑·漢紀六》同。
念孫案:「制從」當爲「從制」,謂莫不從其節制也。
今本作「制從」,則文義不順。
《賈子·五美篇》《漢紀·孝文紀》竝作「莫不從制」。
病非徒瘇盭 「病非徒瘇也,又苦盭」。
念孫案:「病非徒」當作「非徒病」,「病」與「苦盭」對文,則「病」字當在「」字上,不當在「非徒」上。
《賈子·大都篇》亦誤作「病非徒尰」。
《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引此正作「非徒病」。
下文雲:「臣故曰:『非徒病也,又苦盭。
」此尤其明證矣。
下文又雲:「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師古曰:「,古『蹠』字也。
音之石反。
足下曰『蹠』,今所呼腳掌是也。
『盭』,古『戾』字,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
」《攷異》曰:「案《説文》無『』字,小顔讀爲『蹠』,恐亦臆説。
當是『』字之譌。
《説文》:『,脛肉,一曰曲脛,讀若「逵」。
』『盭』謂足脛反戾不便行動。
」念孫案:《説文》:「跖,足下也。
」作「蹠」者借字,《説文》:「楚人謂跳躍曰蹠。
」作「」者别體耳,或從石聲,或從庶聲,或從炙聲,一也。
「石」與「炙」聲相近,「石」與「庶」聲亦相近,故「盜跖」或作「盜蹠」。
「庶」與「炙」聲亦相近,故《小雅·楚茨篇》「或燔或炙」與「爲豆孔庶」爲韻。
《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史記》曰:「申包胥晝夜馳驅,足腫蹠盭。
」是古有「蹠盭」之語,即此傳之「盭」。
師古讀「」爲「蹠」,非臆説也。
腳掌反戾,故曰「盭」。
《賈子·大都篇》亦作「盭」。
錢以「」爲「」字之譌,非也。
《説文》以「」爲「曲脛」,《廣雅》曰:「盭,曲也。
」是「」、「盭」皆有曲義。
上既言「」,則下不得復言「盭」。
《史記》《漢書》之字固有不見於《説文》者,必别指一字以當之,則鑿矣。
廉愧 「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念孫案:古無以「廉愧」二字連文者,「愧」當爲「醜」,字之誤也。
「廉醜」即「廉恥」,語之轉耳,故《賈子·時變篇》作「廉恥」。
又下文「棄禮誼,捐廉恥,禮義廉恥,是謂四維」,《賈子·俗激篇》竝作「廉醜」。
凡《賈子》書「恥」字多作「醜」,《逸周書》亦然。
《呂氏春秋·不侵篇》「秦昭王欲醜之以辭」,高注:「醜,或作恥。
」《莊子·讓王篇》「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呂氏春秋·慎人篇》「恥」作「醜」。
《韓子·説難篇》「在知飾所説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史記·韓非傳》「恥」作「醜」。
《燕策》「雪先王之恥」,《新序·雜事篇》「恥」作「醜」。
《淮南·脩務篇》「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賈子·勸學篇》「恥」作「醜」。
故知此「廉愧」爲「廉醜」之誤。
因恬而不知怪 「而大臣持以
」釋文:「初洽反。
」是「接」有「插」音,故與「插」通也。
上文雲「事刃於公之腹」,李奇曰:「東方人以物臿地中爲事。
」「臿」與「插」同。
此雲「接刃於公之腹」,是「事」與「插」同義,「插」與「接」同字。
《史記》「接刃」作「倳刃」,是其明證也。
「倳」與「事」同。
而「接」字師古無音,則是誤讀爲「交接」之「接」矣。
墮肝膽 「臣願披心腹,墮肝膽」。
師古曰:「墮,毀也。
」念孫案:墮者,輸也。
謂輸肝膽以相告也。
昭四年《左傳》「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服虔曰:「墮,輸也。
」言將輸受宋之幣於宗廟。
是古謂「輸」爲「墮」也。
《史記·淮陰侯傳》作「披腹心,輸肝膽」,尤其明證矣。
又《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義與此同,師古亦誤訓爲「毀」。
數行 「河東、上黨與河内、趙國界者通谷數行」。
如淳曰:「其谿谷可得通行者有數處。
」念孫案:如以「行」爲「可得通行」,則「數行」二字義不相屬,故增字以釋之曰:「可得通行者有數處。
」殆失之迂矣。
餘謂《爾雅》《毛傳》竝雲:「行,道也。
」「通谷數行」,言谿谷之可通者有數道也。
被服冠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
宋祁曰:「浙本『冠』字上有『衣』字。
」念孫案:浙本是也。
既言「被服」則當有「衣」字,下文「衣紗縠襌衣」即承此「衣」字言之。
脫去「衣」字,則上與「被服」不相屬,下與「襌衣」不相應矣。
《太平禦覽·居處部一》引此無「衣」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删之。
其《人事部二十》《布帛部三》引此皆有「衣」字。
東崖 「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匈奴飲馬於渭水」。
師古曰:「『東崖』,謂東海之邊也。
『嘄』,古『叫』字。
」念孫案:「東崖」猶東方耳,非必東海之邊也。
《廣雅》曰:「厓,方也。
」是「厓」與「方」同義,故《文選·蘇武〈詩〉》曰:「各在天一方。
」《古詩》曰「各在天一涯」,李善注引《廣雅》:「涯,方也。
」「厓」、「涯」竝與「崖」通。
文三王傳 猥自發舒 猥被以大罪 「案事者迺驗問惡言。
何故猥自發舒」。
師古曰:「『猥』,曲也。
」念孫案:「猥」猶「猝」也。
言案事者所問乃怨望朝廷之言耳。
若淫亂之事,問所不及,何故猝自發舒也。
《月令》「寒氣總至」,鄭注曰:「『總』,猶猥卒也。
」「卒」與「猝」同。
《廣雅》曰:「猥,頓也。
」「頓」亦「猝」也。
成十八年《公羊傳疏》引《春秋説》曰:「厲公猥殺四大夫。
」言猝殺四大夫也。
馬融《長笛賦》曰:「山水猥至。
」言猝至也。
又《王莽傳》:「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騶,高句驪侯名。
正有它心。
「正」猶「即」也,説見《終軍傳》。
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
』」言今若猝加以大罪,則恐其遂畔也。
師古曰:「猥,多也,厚也。
」亦失之。
賈誼傳 更奏之 「迺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奏之」。
念孫案:「悉更奏之」當依《史記》作「悉更秦之法」。
「秦」、「奏」相似而誤,又脫「法」字耳。
「色尚黃」以下三句皆是更秦之法,故言此以總之。
若謂奏之於上,則但當言「奏」,不當言「更奏」也。
師古所見本正作「更秦之法」,故雲「更改」也,亦謂改秦法,非謂改奏。
遙增擊而去之 「鳳皇翔于千仞兮,覽德煇而下之。
見細德之險徵兮,遙增擊而去之」。
如淳曰:「遙,遠也。
增,高高上飛意也。
」李奇曰:「增,益也。
」竝見《文選注》。
師古曰:「增,重也,言重擊其羽而高去。
」念孫案:如以「增」爲「高高上飛」之意是也。
《梅福傳》曰:「夫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知士深退。
」「增逝」與「深退」對文,是「增」爲高也。
「增」,或作「曾」。
《淮南·覽冥篇》「鳳皇曾逝萬仞之上」,高注曰:「曾,猶高也。
」高擊謂上擊也。
宋玉《對楚王問》曰「鳳皇上擊九千裡」是也。
李訓「增」爲「益」,顔訓爲「重」,皆失之。
遙者,疾也。
《方言》曰:「搖,疾也。
《廣雅》同。
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閒曰搖。
」又曰:「遙,疾行也。
」《楚辭·九章》曰:「願搖起而橫奔兮。
」《淮南·原道篇》曰:「疾而不搖。
」「搖」與「遙」通。
此言鳳皇必覽德煇而後下,若見細德之險徵則速高擊而去之也。
如訓「遙」爲「遠」,亦失之。
來崪 「異物來」。
孟康曰:「音萃。
萃,聚集也。
」念孫案:上文衹有一服,不得言「聚集」也。
「」者,止也。
其字從止,故上文言「止於坐隅」。
《廣雅》:「,待也。
」「止、待,逗也。
」「逗」亦「止」也。
見《説文》。
《楚辭·天問》:「北至回水,萃何喜?」王注雲:「萃,止也。
」《史記》「」作「集」,「集」亦「止」也,見《唐風·鴇羽》傳、《晉語》注。
非「聚集」之謂。
怵迫 「怵迫之徒。
或趨西東」。
孟康曰:「怵,爲利所誘訹也。
迫,迫貧賤,西東趨利也。
」師古曰:「『誘訹』之『訹』則音『戌』。
或曰,『怵』,怵惕也,音醜出反。
其義兩通。
」念孫案:孟説是也。
《管子·心術篇》曰:「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
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惡。
」然則「怵迫」者,怵乎利、迫乎害也。
「趨西東者」,趨利避害也。
不得以「怵」爲「怵惕」明矣。
意變 「大人不曲,意變齊同」。
念孫案:「意」讀「億萬年」之「億」。
《説文》本作「」。
《史記》正作「億」。
「億變」猶上文言「千變萬化」也。
「億變齊同」即莊子「齊物」之旨。
作「意」者,借字耳。
《文選》劉良注雲「意與變化齊同」,失之。
好惡積意 「衆人惑惑,好惡積意」。
李奇曰:「所好所惡,積之萬億也。
」薛瓚曰:「言衆懷好惡,積之心意也。
」師古曰:「瓚説是也。
」念孫案:李薛二説皆非也。
意者,滿也。
言好惡積滿於中也。
「意」字本作「」,或作「億」,《文選》作「好惡積億」。
又作「臆」。
《説文》曰:「,滿也。
」《方言》曰:「臆,滿也。
」《小雅·楚茨篇》曰:「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億」亦「盈」也。
説見《經義述聞》。
襄二十五年《左傳》曰:「今陳介恃楚衆以馮陵我敝邑,不可億逞。
」「億逞」即「億盈」,言其欲不可滿盈也。
「盈」與「逞」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
「」、「億」、「臆」竝與「意」同。
不治 「此時而欲爲治安,雖堯舜不治」。
宋祁曰:「浙本『治』字上有『能』字,存『能』則語成文。
」念孫案:當作「此時而欲爲治安,雖堯舜不能。
」浙本作「不能治」,「治」字蓋涉上句而衍,各本則又脫「能」字矣。
《賈子·宗首篇》作「雖堯舜不能」,無「治」字。
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爲安,以亂爲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
念孫案:「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虖」,《賈子》同。
《漢紀·孝文紀》作「將能九合諸侯而一匡天下乎」。
今案:作「將能」者是也。
言文帝得位乘時,尚不能安危治亂,假令居齊桓之處,必不能一匡九合也。
下文曰:「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能」與「不能」,上下正相應。
下文又曰:「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虖?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又曰:「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爲治虖?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語意竝與此同。
《賈子》作「將不」,恐後人據《漢書》改之也。
迺在 「長沙迺在二萬五千戶耳」。
念孫案:「在」讀爲「纔」。
《廣韻》:「纔,僅也。
」言僅二萬五千戶也。
字或作「財」,《文紀》:「大僕見馬遺財足。
」又作「裁」,《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裁什二三。
」《説文》「在」從才聲,故與「纔」、「財」、「裁」通用,而「在」字師古無音,則讀如本字矣。
《賈子·藩彊篇》正作「乃纔二萬五千戶」。
制從 「令海内之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通鑑·漢紀六》同。
念孫案:「制從」當爲「從制」,謂莫不從其節制也。
今本作「制從」,則文義不順。
《賈子·五美篇》《漢紀·孝文紀》竝作「莫不從制」。
病非徒瘇盭 「病非徒瘇也,又苦盭」。
念孫案:「病非徒」當作「非徒病」,「病」與「苦盭」對文,則「病」字當在「」字上,不當在「非徒」上。
《賈子·大都篇》亦誤作「病非徒尰」。
《太平禦覽·疾病部三》引此正作「非徒病」。
下文雲:「臣故曰:『非徒病也,又苦盭。
」此尤其明證矣。
下文又雲:「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師古曰:「,古『蹠』字也。
音之石反。
足下曰『蹠』,今所呼腳掌是也。
『盭』,古『戾』字,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
」《攷異》曰:「案《説文》無『』字,小顔讀爲『蹠』,恐亦臆説。
當是『』字之譌。
《説文》:『,脛肉,一曰曲脛,讀若「逵」。
』『盭』謂足脛反戾不便行動。
」念孫案:《説文》:「跖,足下也。
」作「蹠」者借字,《説文》:「楚人謂跳躍曰蹠。
」作「」者别體耳,或從石聲,或從庶聲,或從炙聲,一也。
「石」與「炙」聲相近,「石」與「庶」聲亦相近,故「盜跖」或作「盜蹠」。
「庶」與「炙」聲亦相近,故《小雅·楚茨篇》「或燔或炙」與「爲豆孔庶」爲韻。
《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史記》曰:「申包胥晝夜馳驅,足腫蹠盭。
」是古有「蹠盭」之語,即此傳之「盭」。
師古讀「」爲「蹠」,非臆説也。
腳掌反戾,故曰「盭」。
《賈子·大都篇》亦作「盭」。
錢以「」爲「」字之譌,非也。
《説文》以「」爲「曲脛」,《廣雅》曰:「盭,曲也。
」是「」、「盭」皆有曲義。
上既言「」,則下不得復言「盭」。
《史記》《漢書》之字固有不見於《説文》者,必别指一字以當之,則鑿矣。
廉愧 「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念孫案:古無以「廉愧」二字連文者,「愧」當爲「醜」,字之誤也。
「廉醜」即「廉恥」,語之轉耳,故《賈子·時變篇》作「廉恥」。
又下文「棄禮誼,捐廉恥,禮義廉恥,是謂四維」,《賈子·俗激篇》竝作「廉醜」。
凡《賈子》書「恥」字多作「醜」,《逸周書》亦然。
《呂氏春秋·不侵篇》「秦昭王欲醜之以辭」,高注:「醜,或作恥。
」《莊子·讓王篇》「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呂氏春秋·慎人篇》「恥」作「醜」。
《韓子·説難篇》「在知飾所説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史記·韓非傳》「恥」作「醜」。
《燕策》「雪先王之恥」,《新序·雜事篇》「恥」作「醜」。
《淮南·脩務篇》「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賈子·勸學篇》「恥」作「醜」。
故知此「廉愧」爲「廉醜」之誤。
因恬而不知怪 「而大臣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