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六

關燈
ot陰興傳》汝南之鮦陽注『「鮦」音「紂」』,《廣韻》『鮦』字下雲又直冢、直柳二切,此皆《地理志》注之『音紂紅』,而訛失其下『紅反』二字也。

    」錢氏曉徵《漢書攷異》曰:「《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敬侯劉到曾孫鮦陽公乘鹹』,師古曰:『「鮦」音「紂」。

    』按『鮦』從魚同聲,不得有『紂』音。

    《地理志》鮦陽,孟康曰:『「鮦」音紂紅反。

    』正合同聲。

    俗儒不通翻切,妄謂『鮦』有『紂』音,大可怪也。

    」引之曰:孟康但音「鮦」爲「紂」,「紂」下「紅反」二字乃後人妄加之也,請列七證以明之:《玉篇》「鮦,直壟切,又直久切」,直久正切「紂」字,而獨無紂紅之音,若孟康音紂紅反,則自魏以來相承之音,不應缺畧。

    今《玉篇》有直久而無紂紅,則孟康音「紂」可知,其證一也。

    《廣韻·平聲一東》「鮦,徒紅切」,引《爾雅》「鰹大鮦」,《上聲二腫》「鮦,直隴切,魚名」,皆未引鮦陽縣,至《四十四有》「鮦,除柳切」,始雲「鮦陽縣,在汝南」。

    《集韻》《類篇》竝與《廣韻》同,則是《地理志》之鮦陽,孟康但音「紂」,其證二也。

    顔師古注《高紀》曰:「鮦陽音『紂』,蓮勺音『酌』。

    」當時所呼别有意義,豈得即定其字以爲正音乎?然則「鮦陽音『紂』」,師古方不解其意,則其爲孟康之音,而非師古所創甚明,其證三也。

    《後漢書·陰興傳》「汝南之鮦陽」,《吳祐傳》「鮦陽侯相」,李賢注竝曰「『鮦』音『紂』」,《晉書·地理志》「汝陰郡鮦陽」,何超《音義》曰「『鮦』音『紂』」。

    若孟康音紂紅反而師古音「紂」,二子不應舍自古相承之音而從近代一人之臆見,即不以音「紂」爲非,亦當兼存紂紅之音,而「紂」外更無他音,則孟康與師古竝音「紂」,其證四也。

    《太平禦覽·州郡部·河南道》引《漢志》「鮦陽屬汝南郡,『鮦』音『紂』」,此是引孟康之音,非引師古之音,而「紂」下亦無「紅反」二字,其證五也。

    襄四年《左傳》釋文曰:「鮦陽,孟康音『紂』,直九反。

    」若孟康音紂紅反,《釋文》何得言「孟康音『紂』,直九反」?其證六也。

    又考景祐本、汪本《地理志》「『鮦』音『紂』」下原無「紅反」二字,則此二字之妄加寔自明監本始,其證七也。

    汲古閣本亦無「紅反」二字,蓋從舊本也。

    説者皆謂「鮦」從同聲,不當音「紂」,不知「紂」字古音在幽部,同字古音在東部,東部多與幽部相通。

    如《大戴禮·勸學篇》以「從」、「由」爲韻,《楚辭·天問》以「龍」、「遊」爲韻。

    又《齊風·南山篇》「衡從其畞」,韓《詩》「從」作「由」。

    昭五年《左傳》「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師」,《韓子·説林篇》「由」作「融」。

    《説文》「東北曰融風」,《易通卦驗》「融」作「調」,見隱五年《左傳》正義。

    「調」從周聲,古讀若「稠」,而《小雅·車攻篇》《楚辭·離騷》《七諫》《韓子·揚搉篇》竝以「同」與「調」韻,「銅」從同聲。

    而《史記·衞青傳》「大當戶銅離」,徐廣曰:「一作『稠離』。

    」《漢書》作「調雖」,「同」與「調」「稠」同聲,則與「紂」聲相近,故「鮦」從同聲,而亦讀如「紂」。

    《説文》「鮦讀若絝襱」,「襱」從衣龍聲,或作「襩」,從衣賣聲。

    「賣」字古音在幽部,「龍」字古音在東部,則「襱」字即是東、幽兩通之字。

    「鮦」讀若「襱」,固宜其轉入幽韻而音「紂」矣。

    《洪範》「曰雺」之「雺」音武工反,而其字以矛爲聲;「尻」字以九爲聲,而《呂氏春秋·觀表篇》注「讀如穹窮之『穹』」,此諧幽部之聲而讀入東部也。

    「牢」字古讀若「留」,而《説文》從冬省聲;「峱」字從狃聲,古讀與「狃」近,而《齊風》「遭我乎峱之閒兮」,《漢書·地理志》引作「嶩」,其字以農爲聲,此諧東部之聲而讀入幽部也。

    又何疑於「鮦」之音「紂」乎? 樂家 「博陽,莽曰樂家」。

    念孫案:「樂家」,《水經·潁水注》作「樂嘉」,於義爲長。

     脫四字 「定陵。

    高陵山,汝水出,「出」上脫「所」字,説見前「伊水出」下。

    東南至新蔡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裡」。

    念孫案:此下脫「莽曰定城」四字。

    《水經·汝水注》曰:「汝水又東南,逕定陵縣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定城。

    」是其證。

     北筮山 「南陽郡宛,縣南有北筮山」。

    念孫案:宛縣故城爲今南陽府治,其地無北筮山,「山」當爲「聚」,「筮」即「澨」字也。

    《水經·淯水注》曰:「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

    澨者,水側之濆。

    《楚辭·九歌》注:「澨,水涯也。

    」聚在淯陽之東北。

    」下文「育陽有南筮聚」,則此當爲「北筮聚」明矣。

     蔡 「舞陰,中陰山,《説文》作「中陽」。

    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

    念孫案:「蔡」上脫「上」字,上蔡屬汝南郡,沛郡有下蔡,故加「上」。

    《水經》雲「瀙水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是其證。

    今瀙水東北過上蔡縣界,又東南過汝陽縣入汝。

    漢上蔡故城在今上蔡縣西。

     比陽 「比陽」。

    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今本《水經》作「泚水」,雲「泚水出泚陽東北大胡山」。

    趙氏東潛曰:「案泚陽《漢志》《續志》皆作『比陽』,誤也。

    應劭曰『比水東入蔡』,或是傳寫之譌,《後漢書·光武紀》『與甄阜、梁丘賜戰于沘水西』,章懷注雲:『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南,廬江灊縣亦有沘水,與此别也。

    「沘」音「比」。

    』竟作『比』字矣,大非。

    」念孫案:作「比」者正字,作「沘」者或字,作「泚」者譌字也。

    若《志》文本作「泚陽」,則當音且禮反,今注内無音,則其爲「比」字甚明,何得指爲傳寫之譌乎?洪氏《隷釋》載漢《北軍中候郭仲奇碑》雲「舉廉,比陽長」,又《吉成侯州輔碑陰》有「比陽張超」,其字皆作「比」,豈亦傳寫之譌乎?《水經》曰:「比水東南過比陽縣南,今本作「泚」,非。

    據新校本改。

    洩水從南來注之。

    」善長駁之雲:「比陽無洩水,蓋誤引夀春之沘洩耳。

    」「比」與「沘」同音,故《水經》誤以爲夀春之沘水,若字本作「泚」,則不得有斯誤,以此知《水經》之本作「比」也。

    又比水或謂之泌水,唐置泌陽縣,即因水以立名。

    漢比陽故城即在今泌陽縣西。

    「比」「泌」一聲之轉,猶夀春之沘水或謂之水也。

    若本名泚水,則不得轉而爲「泌」矣。

    《後漢書·和帝紀》《劉聖公傳》《東海恭王傳》《清河孝王傳》「比陽」字皆不誤,而《章德竇皇後紀》《桓帝鄧皇後紀》《竇融傳》《鮑昱傳》皆譌作「泚陽」。

    「比」或作「沘」,因譌而爲「泚」。

    《呂氏春秋·處分篇》今本「分」譌作「方」,據篇内三「分」字改。

    「章子與荊人夾沘水而軍」,今本亦譌作「泚水」,蓋後人多見「泚」少見「沘」,故「沘」譌作「泚」,然各史志中之比陽縣則無作「泚陽」者,《漢志》《續志》《晉志》《宋志》《後魏志》皆作「比陽」,正與漢碑相合。

    《光武紀》作「沘」,章懷注雲「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南,音『比』」,其言亦必有所據。

    乃趙氏皆以爲非,而唯誤本《水經》是從,傎矣。

     有長城 「葉,楚葉公邑。

    有長城,號曰方城」。

    念孫案:「有長城」上原有「南」字,而今本脫之。

    《史記·齊世家》「楚方城以爲城」,索隱曰:「《地理志》葉縣南有長城,號曰方城。

    」是其證。

    《左傳·僖四年》注亦雲「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

     魯山 「魯陽魯山,滍水所出」。

    念孫案:「魯山」當爲「堯山」,此涉上文「魯山」而誤。

    《説文》曰:「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

    」《水經》曰:「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

    」皆本《地理志》。

    今滍水出魯山縣西界之堯山,若魯山則在縣東,非滍水所出。

     脫四字 「又有昆水,東南至定陵入汝」。

    念孫案:此下脫「莽曰魯山」四字,縣在魯山之陽,故曰魯陽,王莽因改爲魯山。

    《水經注》曰:「滍水又東逕魯陽縣故城南,王莽之魯山也。

    」是其證。

     淮水出 「廬江郡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

    「出」上脫「所」字,説見前「伊水出」下。

    念孫案:「淮」當爲「灌」,即下文「灌水北至蓼入決」者也。

    《水經·決水注》曰:「灌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舊本此下有「即淮水也」四字,乃後人惑於誤本《漢書》而妄加之,近時全氏、趙氏皆爲其所惑,今依新校本删。

    許慎曰『出雩婁縣』,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江灌之閒嘉林之中,今《史記·龜策傳》作在「江南嘉林」中,乃後人所改,辯見《史記》。

    蓋謂此水也。

    灌水東北逕蓼縣故城西,而北注決水也,故《地理志》曰:『決水北至蓼入淮,灌水亦於蓼入決。

    』」據此則「淮水」爲「灌水」之誤明矣。

    今灌水自商城縣流入固始縣界,北流入決水。

    大蘇山在商城縣東南。

    雩婁,廢縣,在商城縣東北。

    蓼縣故城在固始縣東北。

    全氏謝山、趙氏東潛竝以爲班《志》原是「淮」字,「淮水」即「灌水」,非出桐柏之淮水也。

    餘案《説文》「灌,水,出廬江雩婁,北入淮」,若灌水一名淮水,則是淮水入淮也。

    且信如全、趙之説,則《志》文上言「淮水出東陵鄉」,下言「灌水入決」,一水而上下異名,學者何以知淮水之即爲灌水乎?世人多聞淮水,寡聞灌水,故「灌」誤爲「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