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尚有幾所」,顔師古曰:「幾所猶言幾許也。
」是其證。
下文曰「要事之三年所」,又曰「今慶已死十年所」,又曰「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又曰「十八日所而病愈」,《續滑稽傳》曰「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漢書·遊俠傳》曰「原涉居谷口半歲所」,《檀弓》注「封高四尺所」,正義曰「所是不定之辭」,義竝與此同。
蹷人中 前溲 「齊郎中令循病,衆醫皆以爲蹷人中,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
令注人不得前後溲。
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病愈。
』」今本「病」誤作「疾」,據宋本及《太平禦覽》引改。
念孫案:「蹷人中」,「人」當爲「入」,字之誤也。
「蹷」亦作「厥」,《釋名》曰「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脇也」,故曰「蹷入中」。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正作「蹷入中」。
下文「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衆醫皆以爲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旁光,難於前後溲』」,事與此相類也。
又案:「一飲得前溲」,「前」下當有「後」字,言一飲而前後溲始通,再飲則大溲也。
「大溲」二字兼前、後言之,則上句原有「後」字明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一飲得前後溲」。
下文「齊王太後病,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事與此相類也。
順清 「并陰者脈順清而愈」。
念孫案:「清」讀爲動靜之「靜」。
上文「肝氣濁而靜」,徐廣曰「一作清」,下文「病重而脈順清」,「清」竝與「靜」同。
流汗出 「病得之流汗出。
者,去衣而汗晞也」。
「」劉伯莊音「巡」。
引之曰:「」當爲「滫」,讀與「脩」同。
《王風·中谷有蓷篇》「嘆其脩矣」,毛傳曰:「脩,且乾也。
」《釋名》曰:「脯又曰脩,脩,縮也,乾燥而縮也。
」《小雅·湛露》傳曰:「晞,乾也。
」是脩、晞皆乾也。
作「滫」者,假借字耳。
「流汗出滫」者,流汗出而乾也。
故下文曰「滫者,去衣而汗晞也」。
隷書「循」、「脩」二字相似,故「滫」譌作「」。
《繫辭傳》「損德之脩也」,釋文曰:「脩,馬作循。
」《莊子·大宗師篇》「以德爲循」,釋文:「循,本亦作脩。
」《史記·曆書》「朕唯未能循明也」,《漢志》「循」作「脩」。
《商君傳》「湯武不循古而王」,索隱曰:「《商君書》作『脩古』。
」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故行都昌台丘暹」,《金石録》曰:「案:《後漢書·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丘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
豈『循』、『脩』字畫相近,遂緻訛謬邪?」《隷續》曰:「『』、『』二字,隷法隻争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
」考《説文》《玉篇》《廣韻》皆無「」字。
《集韻》「,松倫切,流皃」,引《史記》「汗出」,「」既誤沿劉氏之音,又誤以「」二字連讀而訓爲「流皃」,其失甚矣。
關内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各本脫「臣」字,據宋本補。
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髮而色澤,脈不衰,此文有脫誤。
此亦關内之病也」。
念孫案:「關内」當爲「内關」,上文「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曰『此内關之病也』」,此文雲「此亦内關之病也」,「亦」字即承上文言之。
下文「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望其色有病氣,即告宦者平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
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内關』,内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
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炙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事與此相類。
以上三人皆内關之病,内關之病死不治,故三人皆如期而死。
「内關」猶「内閉」也。
《靈樞經·終始篇》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爲内關,内關不通,死不治」,此之謂也。
諸客坐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諸客坐」。
念孫案:「諸客」上脫「與」字,《太平禦覽》引此作「與諸客坐」。
即弄之 「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
念孫案:「即弄之」三字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引此作「取弄之」,於義爲長。
病蟯 寒薄吾 「臨菑氾裡女子薄吾病甚,臣意診其脈曰:『蟯瘕。
』病蟯得之於寒溼」。
念孫案:「病蟯」之「蟯」因上文而誤衍也。
凡篇内稱「病得之於某事」者,皆不言其病名,竝見上下文。
以病名已見於上文也。
又下文「臣意所以知寒薄吾病者」,「寒」字亦因上文而衍。
凡篇内稱「所以知某之病」者,皆不言其緻病之由,亦見上下文。
亦以緻病之由已見上文也。
或謂「寒」字當在「薄吾」下,非也。
宋本無「寒」字。
皆異之 「病名多相類,不可知。
有數者皆異之,無數者同之」。
念孫案:「皆」當從宋本作「能」,字之誤也。
此言病同名而異實,唯有數者能異之,無數者則不能也。
《索隱》本作「能異之」,注曰「謂有術數之人乃可異其狀也」,是其證。
古傳方 「臣意聞菑川唐裡公孫光善爲古傳方」。
念孫案:「古傳方」當作「傳古方」。
《索隱》曰「謂好能傳得古方也」,《正義》曰「謂全傳寫得古人之方書」,皆其證。
邪逆順 「及氣當上下出入,邪逆順」。
念孫案:「邪」下脫「正」字,《太平禦覽》引此作「邪正逆順」。
吳王濞列傳 益鑄錢 「濞則招緻天下亡命者益鑄錢」。
念孫案:「益鑄錢」當依《正義》作「盜鑄錢」,字之誤也。
《文選·吳都賦》《蕪城賦》注引此竝作「盜」,《漢書》亦作「盜」。
億亦 「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
念孫案:「億」讀爲「抑與之與」之「抑」,《文王世子》注「億可以爲之也」,正義曰:「億是發語之聲。
」「億亦」即「抑亦」也。
《漢書》作「意亦」,《繫辭傳》作「噫亦」,竝字異而義同。
説見《經義述聞》「噫亦」下。
及 「王苟以錯不善,何不以聞?及未有詔虎符,擅發兵擊義國」。
念孫案:「及」當爲「乃」,言王何不以聞,而乃擅發兵也。
《漢書》亦誤作「及」。
又《朝鮮傳》「將率不能,前及使衞山諭降右渠」,「及」亦當爲「乃」,言前以將帥不相能,乃使衞山往諭右渠也。
《漢書》正作「乃」。
魏其武安列傳 子姪 「蚡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
引之曰:古者唯女子謂昆弟之子爲「姪」,男子則否。
「子姪」當依《漢書》作「子姓」,顔師古曰「姓,生也。
言同子禮,若己所生」,是也。
淩稺隆反以「姓」爲「姪」之譌,謬甚。
古謂子孫曰「姓」,或曰「子姓」,説見《呂氏春秋》「子姪」下。
郡國諸侯 「天下士、郡國、諸侯愈益附武安」。
念孫案:「國」字後人所加,「郡、諸侯」謂郡與諸侯也。
《漢書·百官表》曰「列侯所食縣曰國」,此言「郡、諸侯」,即是「郡國」,若既言「諸侯」,而又言「國」,則文不成義矣。
《索隱》本出「士郡、諸侯」四字,注曰:「謂仕諸郡及仕諸侯王國者,猶言仕郡國也。
」則正文内無「國」字明矣。
《漢書》亦作「郡、諸侯」,顔師古曰「郡及諸侯猶言郡國也」,是其證。
徐孚遠曰:「《索隱》説小曲。
天下士,士人也。
郡國諸侯,列侯也。
言此兩種皆附武安。
」案:徐以「士」爲士人,是也。
而不知正文内本無「國」字,且雲「郡國諸侯,列侯也」,斯爲謬矣。
李將軍列傳 大軍誘之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誘之,「大軍」本或作「大將軍」,非,《史詮》已辯之。
必不敢擊我」。
念孫案:「大軍誘之」當作「大軍之誘」,言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敵者,不敢擊我也。
上文曰「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是也。
若雲「大軍誘之」,則非其指矣。
《漢書·李廣傳》正作「大軍之誘」。
如 「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爲庶人。
廣軍功自如,無賞」。
念孫案:「自如」者,「自當」也。
謂廣爲匈奴所敗,又能敗匈奴,其軍功與過自相當,故無賞也。
《漢書》「自如」作「自當」,是其證。
又《匈奴傳》「匈奴自度戰不能如漢兵」,亦謂不能當漢兵也。
《漢書》作「不能與漢兵」,「如」、「與」聲相近,「與」亦「當」也。
説見《漢書·朝鮮傳》「恐不能與」下。
古者「如」「與」「當」同義。
《衞策》曰:「夫宋之不足如梁也。
寡人知之矣。
」高注曰:「如,當也。
」《漢書·董仲舒傳》:「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言民不能當之也。
軍曲折 「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正義曰:「言委曲而行迴折,使軍後大將軍也。
」念孫案:「軍曲折」,「軍」上當有「失」字。
廣、食其軍與大將軍軍相失,故曰「失軍」。
「報失軍曲折」者,報失軍之委曲情狀也。
《漢書》作「失軍曲折」,師古曰「曲折,猶言委曲」是也。
《正義》謂「委曲而行迴折」,失其指矣。
注 ,原作「舍」,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汩,原作「汨」,據《史記》《楚辭》改。
注 殺龍,原作「龍殺」,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令,原作「合」,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是其證。
下文曰「要事之三年所」,又曰「今慶已死十年所」,又曰「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又曰「十八日所而病愈」,《續滑稽傳》曰「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漢書·遊俠傳》曰「原涉居谷口半歲所」,《檀弓》注「封高四尺所」,正義曰「所是不定之辭」,義竝與此同。
蹷人中 前溲 「齊郎中令循病,衆醫皆以爲蹷人中,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
令注人不得前後溲。
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病愈。
』」今本「病」誤作「疾」,據宋本及《太平禦覽》引改。
念孫案:「蹷人中」,「人」當爲「入」,字之誤也。
「蹷」亦作「厥」,《釋名》曰「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脇也」,故曰「蹷入中」。
《太平禦覽·方術部》引此正作「蹷入中」。
下文「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衆醫皆以爲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旁光,難於前後溲』」,事與此相類也。
又案:「一飲得前溲」,「前」下當有「後」字,言一飲而前後溲始通,再飲則大溲也。
「大溲」二字兼前、後言之,則上句原有「後」字明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一飲得前後溲」。
下文「齊王太後病,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事與此相類也。
順清 「并陰者脈順清而愈」。
念孫案:「清」讀爲動靜之「靜」。
上文「肝氣濁而靜」,徐廣曰「一作清」,下文「病重而脈順清」,「清」竝與「靜」同。
流汗出 「病得之流汗出。
者,去衣而汗晞也」。
「」劉伯莊音「巡」。
引之曰:「」當爲「滫」,讀與「脩」同。
《王風·中谷有蓷篇》「嘆其脩矣」,毛傳曰:「脩,且乾也。
」《釋名》曰:「脯又曰脩,脩,縮也,乾燥而縮也。
」《小雅·湛露》傳曰:「晞,乾也。
」是脩、晞皆乾也。
作「滫」者,假借字耳。
「流汗出滫」者,流汗出而乾也。
故下文曰「滫者,去衣而汗晞也」。
隷書「循」、「脩」二字相似,故「滫」譌作「」。
《繫辭傳》「損德之脩也」,釋文曰:「脩,馬作循。
」《莊子·大宗師篇》「以德爲循」,釋文:「循,本亦作脩。
」《史記·曆書》「朕唯未能循明也」,《漢志》「循」作「脩」。
《商君傳》「湯武不循古而王」,索隱曰:「《商君書》作『脩古』。
」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故行都昌台丘暹」,《金石録》曰:「案:《後漢書·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丘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
豈『循』、『脩』字畫相近,遂緻訛謬邪?」《隷續》曰:「『』、『』二字,隷法隻争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
」考《説文》《玉篇》《廣韻》皆無「」字。
《集韻》「,松倫切,流皃」,引《史記》「汗出」,「」既誤沿劉氏之音,又誤以「」二字連讀而訓爲「流皃」,其失甚矣。
關内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各本脫「臣」字,據宋本補。
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髮而色澤,脈不衰,此文有脫誤。
此亦關内之病也」。
念孫案:「關内」當爲「内關」,上文「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曰『此内關之病也』」,此文雲「此亦内關之病也」,「亦」字即承上文言之。
下文「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望其色有病氣,即告宦者平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
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内關』,内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
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炙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事與此相類。
以上三人皆内關之病,内關之病死不治,故三人皆如期而死。
「内關」猶「内閉」也。
《靈樞經·終始篇》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爲内關,内關不通,死不治」,此之謂也。
諸客坐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諸客坐」。
念孫案:「諸客」上脫「與」字,《太平禦覽》引此作「與諸客坐」。
即弄之 「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
念孫案:「即弄之」三字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引此作「取弄之」,於義爲長。
病蟯 寒薄吾 「臨菑氾裡女子薄吾病甚,臣意診其脈曰:『蟯瘕。
』病蟯得之於寒溼」。
念孫案:「病蟯」之「蟯」因上文而誤衍也。
凡篇内稱「病得之於某事」者,皆不言其病名,竝見上下文。
以病名已見於上文也。
又下文「臣意所以知寒薄吾病者」,「寒」字亦因上文而衍。
凡篇内稱「所以知某之病」者,皆不言其緻病之由,亦見上下文。
亦以緻病之由已見上文也。
或謂「寒」字當在「薄吾」下,非也。
宋本無「寒」字。
皆異之 「病名多相類,不可知。
有數者皆異之,無數者同之」。
念孫案:「皆」當從宋本作「能」,字之誤也。
此言病同名而異實,唯有數者能異之,無數者則不能也。
《索隱》本作「能異之」,注曰「謂有術數之人乃可異其狀也」,是其證。
古傳方 「臣意聞菑川唐裡公孫光善爲古傳方」。
念孫案:「古傳方」當作「傳古方」。
《索隱》曰「謂好能傳得古方也」,《正義》曰「謂全傳寫得古人之方書」,皆其證。
邪逆順 「及氣當上下出入,邪逆順」。
念孫案:「邪」下脫「正」字,《太平禦覽》引此作「邪正逆順」。
吳王濞列傳 益鑄錢 「濞則招緻天下亡命者益鑄錢」。
念孫案:「益鑄錢」當依《正義》作「盜鑄錢」,字之誤也。
《文選·吳都賦》《蕪城賦》注引此竝作「盜」,《漢書》亦作「盜」。
億亦 「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
念孫案:「億」讀爲「抑與之與」之「抑」,《文王世子》注「億可以爲之也」,正義曰:「億是發語之聲。
」「億亦」即「抑亦」也。
《漢書》作「意亦」,《繫辭傳》作「噫亦」,竝字異而義同。
説見《經義述聞》「噫亦」下。
及 「王苟以錯不善,何不以聞?及未有詔虎符,擅發兵擊義國」。
念孫案:「及」當爲「乃」,言王何不以聞,而乃擅發兵也。
《漢書》亦誤作「及」。
又《朝鮮傳》「將率不能,前及使衞山諭降右渠」,「及」亦當爲「乃」,言前以將帥不相能,乃使衞山往諭右渠也。
《漢書》正作「乃」。
魏其武安列傳 子姪 「蚡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
引之曰:古者唯女子謂昆弟之子爲「姪」,男子則否。
「子姪」當依《漢書》作「子姓」,顔師古曰「姓,生也。
言同子禮,若己所生」,是也。
淩稺隆反以「姓」爲「姪」之譌,謬甚。
古謂子孫曰「姓」,或曰「子姓」,説見《呂氏春秋》「子姪」下。
郡國諸侯 「天下士、郡國、諸侯愈益附武安」。
念孫案:「國」字後人所加,「郡、諸侯」謂郡與諸侯也。
《漢書·百官表》曰「列侯所食縣曰國」,此言「郡、諸侯」,即是「郡國」,若既言「諸侯」,而又言「國」,則文不成義矣。
《索隱》本出「士郡、諸侯」四字,注曰:「謂仕諸郡及仕諸侯王國者,猶言仕郡國也。
」則正文内無「國」字明矣。
《漢書》亦作「郡、諸侯」,顔師古曰「郡及諸侯猶言郡國也」,是其證。
徐孚遠曰:「《索隱》説小曲。
天下士,士人也。
郡國諸侯,列侯也。
言此兩種皆附武安。
」案:徐以「士」爲士人,是也。
而不知正文内本無「國」字,且雲「郡國諸侯,列侯也」,斯爲謬矣。
李將軍列傳 大軍誘之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誘之,「大軍」本或作「大將軍」,非,《史詮》已辯之。
必不敢擊我」。
念孫案:「大軍誘之」當作「大軍之誘」,言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敵者,不敢擊我也。
上文曰「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是也。
若雲「大軍誘之」,則非其指矣。
《漢書·李廣傳》正作「大軍之誘」。
如 「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爲庶人。
廣軍功自如,無賞」。
念孫案:「自如」者,「自當」也。
謂廣爲匈奴所敗,又能敗匈奴,其軍功與過自相當,故無賞也。
《漢書》「自如」作「自當」,是其證。
又《匈奴傳》「匈奴自度戰不能如漢兵」,亦謂不能當漢兵也。
《漢書》作「不能與漢兵」,「如」、「與」聲相近,「與」亦「當」也。
説見《漢書·朝鮮傳》「恐不能與」下。
古者「如」「與」「當」同義。
《衞策》曰:「夫宋之不足如梁也。
寡人知之矣。
」高注曰:「如,當也。
」《漢書·董仲舒傳》:「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言民不能當之也。
軍曲折 「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正義曰:「言委曲而行迴折,使軍後大將軍也。
」念孫案:「軍曲折」,「軍」上當有「失」字。
廣、食其軍與大將軍軍相失,故曰「失軍」。
「報失軍曲折」者,報失軍之委曲情狀也。
《漢書》作「失軍曲折」,師古曰「曲折,猶言委曲」是也。
《正義》謂「委曲而行迴折」,失其指矣。
注 ,原作「舍」,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汩,原作「汨」,據《史記》《楚辭》改。
注 殺龍,原作「龍殺」,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注 令,原作「合」,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