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公伐邾婁,取叢」,《釋文》「叢」作「」,疏雲:「『叢』有作『鄒』字者。
」其作「散」者亦「」之譌。
二月 「胡毋侯楚 二月癸酉封」。
念孫案:「二月」當依《史表》作「十月」,自蒲領侯以下二十四侯,皆以元朔三年十月癸酉封,若此侯獨以二月封,則不當列於正月之前矣。
安意 「象氏節侯賀 侯安意嗣」。
念孫案:「安意」當作「安」。
「」,古「德」字,與「意」相似而誤。
《史表》正作「安德」,又《高後功臣表》有齊受玄孫安德。
脫二字 「建成侯拾」。
念孫案:《史表》索隱雲:「《表》在豫章。
」今本末一格脫「豫章」二字,當補入。
《地理志》建成屬豫章郡。
《水經·贛水注》雲:「濁水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爲侯國。
」是其證。
敦侯 敷侯 「臨樂敦侯光」。
師古曰:「『敦』字或音弋灼反,又作『敫』,古『穆』字。
」念孫案:「敦」字無弋灼反之音,「敫」亦非古「穆」字,此傳寫脫誤,當作「『敦』字或作『敫』,音弋灼反,又作『』,古『穆』字」。
《説文》「敫」讀若「龠」,正合弋灼反之音。
《玉篇》「『穆』古文作『』」,《集韻》雲「『穆』,古作『』」,皆其證。
《玉篇》作「」,與俗書「敦」字尤相似,「敦」與「敫」皆《周書·謚法》所無,《史記》亦作「敦」,《索隱》引《謚法》「善行不怠曰敦」,未詳所出。
則皆「」之譌也。
「」,古「穆」字,《謚法》曰「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是也。
下文「定敷侯越」,「敷」亦《謚法》所無,《史記》作「敫侯」。
「敫」爲「」之譌,「敷」又「敫」之譌耳。
今本《史記》「敫侯」作「敬侯」,後人以意改之也。
《索隱》單行本作「敫」,引《説文》「『敫』讀如『躍』」,則司馬所見本正作「敫」,而《謚法》無「敫」,則其爲「」字之譌可知。
今本《史記》既改「敫」爲「敬」,又改《索隱》雲「《漢表》作『敷』,《説文》雲『「敷」讀如「躍」』」,殊爲可笑。
或又謂《漢表》「敷」字爲「敬」字之譌,不知「敬」字左畔與「敷」字絶不相似,若本是「敬」字,無緣譌爲「敷」也。
「敫」字左畔與「敬」字亦不相似,又不得改「敫」爲「敬」也。
三十五年 「牟平共侯渫 元狩三年節侯奴嗣,三十五年薨,大始二年敬侯更生嗣」。
念孫案:「三十五年」當依景祐本作「二十五年」。
自元狩三年至大始二年凡二十六年,侯奴之薨在前一年,故曰「二十五年」。
歊 「歊安侯延年」。
師古曰:「『歊』音許昭反。
」念孫案:「歊」當依《史表》作「鄗」。
李奇注《韓信傳》曰:「『鄗』音『羹』之『』。
」《地理志》鄗縣屬常山,即《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鄗者也。
延年爲趙敬肅王子,故封於常山,鄗縣故城在今趙州柏鄉縣北。
後有鄗侯舟,亦敬肅王子,蓋延年以元鼎五年坐酎金失侯,故又封舟於鄗也。
鄗侯舟下書「常山」,則此亦當有「常山」二字,而寫者脫之。
「鄗」與「歊」字形相似而誤,師古望文爲音,失之矣。
乘丘 「乘丘節侯將夜」。
念孫案:「乘丘」當依《史表》作「桑丘」。
《史記·趙世家》「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正義曰:「《括地志》雲:『桑丘城在易州遂城縣界。
』」今保定府安肅縣西南有桑丘城,漢之北新城地也,《地理志》作北新成,屬中山國。
將夜爲中山靖王子,故封於中山。
若乘丘則屬泰山,故城在兖州府滋陽縣西北,去中山遠矣。
《水經·洙水注》雲:「洸水西南逕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
趙肅侯二十三年,韓將舉與齊、魏戰於乘丘,即此縣也。
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爲侯國。
」蓋所見《趙世家》《王子侯表》之「桑丘」皆誤爲「乘丘」,遂有此謬證矣。
隷書「桑」字作「桒」,「乘」字或作「」,見漢《安平相孫根碑》。
二形相似,故「桑」譌作「乘」耳。
又《史表》之桑丘,索隱雲「《表》在深澤」,蓋《地理志》深澤與北新成皆屬中山,地相近故也。
今末一格脫「深澤」二字,當補入。
脫一字 「柳宿夷侯蓋」。
念孫案:此條末一格有「涿」字,而今本脫之,《史表》柳宿,索隱雲「《表》在涿郡」,是其證。
涿與中山相連,此侯爲中山靖王子,故封邑在涿也。
蕢 脫二字 「蕢侯方」。
師古曰:「『蕢』音口怪反,字或作『費』,音扶未反,又音『祕』。
」念孫案:「蕢」字從艸貴聲,音求位、口怪二反,不音扶未反,亦不音「祕」,且不得與「費」通。
「蕢」當爲「蕡」,字之誤也。
隷書「賁」字或作「」,形與「貴」相近,故「蕡」譌作「蕢」。
《列子·楊朱篇》「宋國有田夫,常衣緼黂」,今本「黂」譌作「」。
《莊子·天運篇》「乃憤吾心」,「憤」本又作「憒」,皆其類也。
「蕡」字從艸賁聲,「賁」音「奔」,又音彼義反,故「蕡」音「墳」,又音扶未反,又音「祕」,聲與「費」同,故字亦相通。
《内則》「菽、麥、蕡、稻、黍、粱、秫」,釋文:「蕡,扶雲反,徐扶畏反。
」《爾雅》「黂,枲實」,釋文:「『黂』本或作『蕡』,符分反,或扶沸反。
」《方言》「蘇,周、鄭之閒謂之公蕡」,郭注曰:「蕡,音翡翠。
」皆其證也。
師古不知「蕢」爲「蕡」之譌,故音口怪反。
《史記》「蕡」作「費」,索隱曰:「『費』音『祕』,又扶味反。
」汲古閣所刻《索隱》單行本如是,今本《史記》作「蕢」。
《索隱》曰「或作費」,此後人據《漢書注》改之。
「蕡」與「費」字異而義同,即《地理志》之東海費縣也。
又《索隱》雲「《表》在琅邪。
」琅邪、東海二郡相連,故《志》在東海而《表》在琅邪,今本末一格脫「琅邪」二字,當補入。
瓡 「瓡節侯息」。
師古曰:「『瓡』即『瓠』字也,「瓠」音「狐」。
又音『孤』。
」《地理志》北海郡瓡,師古曰:「『瓡』即『瓠』字。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報侯劉息,今本「報」作「瓡」,乃後人據《漢書》改之。
集解:「徐廣曰:『一作瓡。
』」今本作「報」,亦後人轉改。
《索隱》單行本曰:「報,今本删此字。
縣名,《志》屬北海,《表》作『瓡』。
韋昭以『瓡』爲諸蟄反。
」「表作瓡」以下十一字,今本删。
念孫案:「瓡」與「報」皆「執」字之譌也。
隷書「執」字或作「」,見漢《淳于長夏承碑》。
故譌爲「瓡」,又譌爲「報」。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鈞丘侯劉執德,《漢表》「執」作「報」。
《家語·七十二弟子篇》「子
」其作「散」者亦「」之譌。
二月 「胡毋侯楚 二月癸酉封」。
念孫案:「二月」當依《史表》作「十月」,自蒲領侯以下二十四侯,皆以元朔三年十月癸酉封,若此侯獨以二月封,則不當列於正月之前矣。
安意 「象氏節侯賀 侯安意嗣」。
念孫案:「安意」當作「安」。
「」,古「德」字,與「意」相似而誤。
《史表》正作「安德」,又《高後功臣表》有齊受玄孫安德。
脫二字 「建成侯拾」。
念孫案:《史表》索隱雲:「《表》在豫章。
」今本末一格脫「豫章」二字,當補入。
《地理志》建成屬豫章郡。
《水經·贛水注》雲:「濁水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爲侯國。
」是其證。
敦侯 敷侯 「臨樂敦侯光」。
師古曰:「『敦』字或音弋灼反,又作『敫』,古『穆』字。
」念孫案:「敦」字無弋灼反之音,「敫」亦非古「穆」字,此傳寫脫誤,當作「『敦』字或作『敫』,音弋灼反,又作『』,古『穆』字」。
《説文》「敫」讀若「龠」,正合弋灼反之音。
《玉篇》「『穆』古文作『』」,《集韻》雲「『穆』,古作『』」,皆其證。
《玉篇》作「」,與俗書「敦」字尤相似,「敦」與「敫」皆《周書·謚法》所無,《史記》亦作「敦」,《索隱》引《謚法》「善行不怠曰敦」,未詳所出。
則皆「」之譌也。
「」,古「穆」字,《謚法》曰「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是也。
下文「定敷侯越」,「敷」亦《謚法》所無,《史記》作「敫侯」。
「敫」爲「」之譌,「敷」又「敫」之譌耳。
今本《史記》「敫侯」作「敬侯」,後人以意改之也。
《索隱》單行本作「敫」,引《説文》「『敫』讀如『躍』」,則司馬所見本正作「敫」,而《謚法》無「敫」,則其爲「」字之譌可知。
今本《史記》既改「敫」爲「敬」,又改《索隱》雲「《漢表》作『敷』,《説文》雲『「敷」讀如「躍」』」,殊爲可笑。
或又謂《漢表》「敷」字爲「敬」字之譌,不知「敬」字左畔與「敷」字絶不相似,若本是「敬」字,無緣譌爲「敷」也。
「敫」字左畔與「敬」字亦不相似,又不得改「敫」爲「敬」也。
三十五年 「牟平共侯渫 元狩三年節侯奴嗣,三十五年薨,大始二年敬侯更生嗣」。
念孫案:「三十五年」當依景祐本作「二十五年」。
自元狩三年至大始二年凡二十六年,侯奴之薨在前一年,故曰「二十五年」。
歊 「歊安侯延年」。
師古曰:「『歊』音許昭反。
」念孫案:「歊」當依《史表》作「鄗」。
李奇注《韓信傳》曰:「『鄗』音『羹』之『』。
」《地理志》鄗縣屬常山,即《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鄗者也。
延年爲趙敬肅王子,故封於常山,鄗縣故城在今趙州柏鄉縣北。
後有鄗侯舟,亦敬肅王子,蓋延年以元鼎五年坐酎金失侯,故又封舟於鄗也。
鄗侯舟下書「常山」,則此亦當有「常山」二字,而寫者脫之。
「鄗」與「歊」字形相似而誤,師古望文爲音,失之矣。
乘丘 「乘丘節侯將夜」。
念孫案:「乘丘」當依《史表》作「桑丘」。
《史記·趙世家》「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正義曰:「《括地志》雲:『桑丘城在易州遂城縣界。
』」今保定府安肅縣西南有桑丘城,漢之北新城地也,《地理志》作北新成,屬中山國。
將夜爲中山靖王子,故封於中山。
若乘丘則屬泰山,故城在兖州府滋陽縣西北,去中山遠矣。
《水經·洙水注》雲:「洸水西南逕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
趙肅侯二十三年,韓將舉與齊、魏戰於乘丘,即此縣也。
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爲侯國。
」蓋所見《趙世家》《王子侯表》之「桑丘」皆誤爲「乘丘」,遂有此謬證矣。
隷書「桑」字作「桒」,「乘」字或作「」,見漢《安平相孫根碑》。
二形相似,故「桑」譌作「乘」耳。
又《史表》之桑丘,索隱雲「《表》在深澤」,蓋《地理志》深澤與北新成皆屬中山,地相近故也。
今末一格脫「深澤」二字,當補入。
脫一字 「柳宿夷侯蓋」。
念孫案:此條末一格有「涿」字,而今本脫之,《史表》柳宿,索隱雲「《表》在涿郡」,是其證。
涿與中山相連,此侯爲中山靖王子,故封邑在涿也。
蕢 脫二字 「蕢侯方」。
師古曰:「『蕢』音口怪反,字或作『費』,音扶未反,又音『祕』。
」念孫案:「蕢」字從艸貴聲,音求位、口怪二反,不音扶未反,亦不音「祕」,且不得與「費」通。
「蕢」當爲「蕡」,字之誤也。
隷書「賁」字或作「」,形與「貴」相近,故「蕡」譌作「蕢」。
《列子·楊朱篇》「宋國有田夫,常衣緼黂」,今本「黂」譌作「」。
《莊子·天運篇》「乃憤吾心」,「憤」本又作「憒」,皆其類也。
「蕡」字從艸賁聲,「賁」音「奔」,又音彼義反,故「蕡」音「墳」,又音扶未反,又音「祕」,聲與「費」同,故字亦相通。
《内則》「菽、麥、蕡、稻、黍、粱、秫」,釋文:「蕡,扶雲反,徐扶畏反。
」《爾雅》「黂,枲實」,釋文:「『黂』本或作『蕡』,符分反,或扶沸反。
」《方言》「蘇,周、鄭之閒謂之公蕡」,郭注曰:「蕡,音翡翠。
」皆其證也。
師古不知「蕢」爲「蕡」之譌,故音口怪反。
《史記》「蕡」作「費」,索隱曰:「『費』音『祕』,又扶味反。
」汲古閣所刻《索隱》單行本如是,今本《史記》作「蕢」。
《索隱》曰「或作費」,此後人據《漢書注》改之。
「蕡」與「費」字異而義同,即《地理志》之東海費縣也。
又《索隱》雲「《表》在琅邪。
」琅邪、東海二郡相連,故《志》在東海而《表》在琅邪,今本末一格脫「琅邪」二字,當補入。
瓡 「瓡節侯息」。
師古曰:「『瓡』即『瓠』字也,「瓠」音「狐」。
又音『孤』。
」《地理志》北海郡瓡,師古曰:「『瓡』即『瓠』字。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報侯劉息,今本「報」作「瓡」,乃後人據《漢書》改之。
集解:「徐廣曰:『一作瓡。
』」今本作「報」,亦後人轉改。
《索隱》單行本曰:「報,今本删此字。
縣名,《志》屬北海,《表》作『瓡』。
韋昭以『瓡』爲諸蟄反。
」「表作瓡」以下十一字,今本删。
念孫案:「瓡」與「報」皆「執」字之譌也。
隷書「執」字或作「」,見漢《淳于長夏承碑》。
故譌爲「瓡」,又譌爲「報」。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表》鈞丘侯劉執德,《漢表》「執」作「報」。
《家語·七十二弟子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