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上

關燈
焉」字之義,而讀「信不足焉」爲一句,故又加「焉」字於下句之末,以與上句相對,而不知其謬也。

    又王弼本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河上公本亦有下「焉」字。

    案河上公注雲:「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君以不信也。

    」與十七章注正同,則正文亦以「焉有不信」爲句明矣。

    乃後人既以「信不足焉」爲句,而加「焉」字於下句之末,又移此注於「信不足焉」之下,而改注内「應君以不信」爲「應君以不足」,甚矣其謬也。

    又案王弼注十七章雲:「信不足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

    」「則有不信」即「焉有不信」,是王弼亦以「焉有不信」爲句。

    今本王注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焉」字亦後人所加。

    二十三章注雲:「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永樂大典》本如此。

    今本「也」字作「焉」,亦後人所改。

    此皆由不曉「焉」字之義而讀「信不足焉」爲一句,故訓詁失而句讀亦舛,既於下句末加「焉」字,遂不得不改注文以就之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釋文:「佳,善也。

    」河上雲:「飾也。

    」念孫案:「善」、「飾」二訓皆於義未安。

    古所謂兵者,皆指五兵而言,故曰「兵者不祥之器」。

    見下文。

    若自用兵者言之,則但可謂之不祥,而不可謂之不祥之器矣。

    今案:「佳」當作「隹」,字之誤也。

    「隹」,古「唯」字也。

    「唯」,或作「惟」,又作「維」。

    唯兵爲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

    上言「夫唯」,下言「故」,文義正相承也。

    八章雲「夫唯不争,故無尤」,十五章雲「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又雲「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二十二章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皆其證也。

    古鐘鼎文「唯」字作「隹」,石鼓文亦然。

    又夏竦《古文四聲韻》載《道德經》,「唯」字作「」。

    據此則今本作「唯」者,皆後人所改。

    此「隹」字若不誤爲「佳」,則後人亦必改爲「唯」矣。

     爲天下正 王弼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河上公本「貞」作「正」,注雲:「爲天下平正。

    」念孫案:《爾雅》曰:「正,長也。

    」《廣雅》曰:「正,君也。

    」《呂氏春秋·君守篇》「可以爲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

    」「爲天下正」猶《洪範》言「爲天下王」耳。

    下文「天無以清,地無以寧」,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言之。

    又雲「侯王無以貴高」,「貴高」二字正承「爲天下正」言之,是「正」爲君長之義,非平正之義也。

    王弼本「正」作「貞」,借字耳。

     唯施是畏 五十三章「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王弼曰:「唯施爲之是畏也。

    」河上公注略同。

    念孫案:二家以「施爲」釋「施」字,非也。

    「施」讀爲「迆」,迆,邪也。

    言行於大道之中,唯懼其入於邪道也。

    下文雲「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河上公注:「徑,邪不正也。

    」是其證矣。

    案「徑」即上文所謂「施」也。

    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

    王注曰:「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爲以塞大道之中乎?」於正文之外又增一義,非是。

    《説文》「迆,衺行也」,引《禹貢》「東迆北會于匯」。

    《孟子·離婁篇》「施從良人之所之」,趙注曰:「施者,邪施而行。

    」丁公著音「迆」。

    《淮南·齊俗篇》「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

    」《要略篇》「接徑直施」,高注曰:「施,邪也。

    」是「施」與「迆」通。

    《禹貢》「東迆北會于匯」,馬融曰:「迆,靡也。

    」《文選·甘泉賦》「封巒石關,迆靡乎延屬」,《漢書·楊雄傳》「迆」作「施」。

    《史記·賈生傳》「庚子日施兮」,《漢書》「施」作「斜」。

    「斜」亦「邪」也。

    《韓子·解老篇》釋此章之義曰:「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

    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

    所謂徑也者,佳麗也。

    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

    」此尤其明證矣。

     莊 子 培風 《逍遙遊篇》「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釋文曰:「培,重也。

    本或作陪。

    」念孫案:「培」之言「馮」也。

    馮,乘也。

    見《周官·馮相氏》注。

    風在鵬下,故言負;鵬在風上,故言馮。

    必九萬裡而後在風之上,在風之上而後能馮風,故曰「而後乃今培風」。

    若訓「培」爲「重」,則與上文了不相涉矣。

    「馮」與「培」聲相近,故義亦相通。

    《漢書·周緤傳》「更封緤爲城侯」,顔師古曰:「,呂忱音『陪』,而《楚漢春秋》作『馮城侯』。

    『陪』、『馮』聲相近。

    」是其證也。

    「馮」字古音在蒸部,「陪」字古音在之部,之部之音與蒸部相近,故「陪」、「馮」聲亦相近。

    《説文》曰:「陪,滿也。

    」王注《離騷》曰:「馮,滿也。

    」「陪」、「馮」聲相近,故皆訓爲「滿」。

    文穎注《漢書·文帝紀》曰:「陪,輔也。

    」張晏注《百官公卿表》曰:「馮,輔也。

    」《説文》曰:「倗,輔也。

    」「陪」、「馮」、「倗」聲竝相近,故皆訓爲「輔」。

    《説文》曰:「倗,從人朋聲,讀若陪位。

    」「,從邑崩聲,讀若陪。

    」《漢書·王尊傳》「南山羣盜傰宗等」,蘇林曰:「傰音朋。

    」晉灼曰:「音倍。

    」《墨子·尚賢篇》「守城則倍畔」,《非命篇》「倍」作「崩」,皆其例也。

     朝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釋文:司馬雲:「『朝菌,大芝也。

    天陰生糞上,見日則死。

    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終始也。

    』支遁雲:『一名舜,朝生暮落。

    』潘尼雲:『木槿也。

    』」引之曰:《淮南·道應篇》引此「朝菌」作「朝秀」,今本《淮南》作「朝菌」,乃後人據《莊子》改之。

    《文選·辯命論》注及《太平禦覽·蟲豸部六》引《淮南》竝作「朝秀」,今據改。

    《廣雅》作「朝蜏」。

    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蟲也。

    生水上,狀似蠶蛾,一名孶母。

    」據此則「朝秀」與「蟪蛄」皆蟲名也。

    「朝秀」、「朝菌」語之轉耳,非謂芝菌,亦非謂木槿也。

    上文雲「之二蟲又何知」,謂蜩與學鳩;此雲「不知晦朔」,亦必謂朝菌之蟲。

    蟲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

    若草木無知之物,何須言不知乎? 蚉僕緣 《人閒世篇》「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適有蚉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向秀解「蚉僕緣」曰:「僕僕然蚉緣馬,稠穊之貌。

    」崔譔曰:「僕,禦。

    」念孫案:向、崔二説皆非也。

    「僕」之言「附」也,言蚉附緣於馬體也。

    「僕」與「附」聲近而義同,《大雅·既醉篇》「景命有僕」,毛傳曰:「僕,附也。

    」鄭箋曰:「天之大命,又附著於女。

    」《文選·子虛賦》注引《廣雅》曰:「僕謂附著於人。

    」案今《廣雅》無此語,《廣雅》疑《廣倉》之譌。

     診其夢 「匠石覺而診其夢」,向秀、司馬彪竝雲:「診,占夢也。

    」念孫案:下文皆匠石與弟子論櫟社之事,無占夢之事。

    「診」當讀爲「畛」,《爾雅》「畛,告也」,郭注引《曲禮》曰:「畛於鬼神。

    」「畛」與「診」古字通。

    此謂匠石覺而告其夢於弟子,非謂占夢也。

     與造物者爲人 不與化爲人 《大宗師篇》「彼方且與造物者爲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應帝王篇》「予方將與造物者爲人」,郭象曰:「任人之自爲。

    」《天運篇》「久矣夫丘注不與化爲人」,郭曰:「夫與化爲人者,任其自化者也。

    」引之曰:郭未曉「人」字之義。

    人者,偶也。

    「爲人」猶「爲偶」也。

    《中庸》「仁者,人也」,鄭注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

    」《檜風·匪風》箋曰:「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

    」《聘禮》注曰:「每門輒揖者,以相人偶爲敬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每曲揖及當碑揖,相人偶。

    」是「人」與「偶」同義,故漢時有「相人偶」之語。

    《淮南·原道篇》「與造化者爲人」,義與此同。

    高注:「爲,治也。

    」非是。

    互見《淮南》。

    《齊俗篇》曰:「上與神明爲友,下與造化爲人。

    」是其明證也。

     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應帝王篇》「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釋文曰:「『出經』絶句。

    司馬雲:『出,行也。

    經,常也。

    』崔雲:『出,典法也。

    』『式義度人』絶句。

    式,法也。

    崔雲:『式,用也。

    用仁義以法度人也。

    』」念孫案:此當以「以己出經式義度」爲句,「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爲句。

    「義」讀爲「儀」,「儀」與「義」古字通。

    《説文》:「義,己之威儀也。

    」《文侯之命》「父義和」,鄭注:「義讀爲儀。

    」《周官·肆師》「治其禮儀」,鄭注:「故書『儀』爲『義』,鄭司農雲:『義讀爲儀,古者書儀但爲義,今時所爲義爲誼。

    』」《小雅·楚茨篇》「禮儀卒度」,《韓詩》作「義」。

    《周官·大行人》「大客之儀」,《大戴禮·朝事篇》作「義」。

    《樂記》「制之禮義」,《漢書·禮樂志》作「儀」。

    《周語》「示民軌儀」,《大射儀》注引作「義」。

    儀,法也。

    見《周語》注、《淮南·精神篇》注、《楚辭·九歎》注。

    「經」、「式」、「儀」、「度」皆謂法度也。

    解者失之。

     波流 「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

    因以爲弟靡,因以爲波流」,郭象曰:「變化穨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釋文曰:「波流,崔本作『波隨』。

    雲常隨從之。

    」念孫案:作「波隨」者是也。

    「蛇」、「何」、「靡」、「隨」爲韻。

    蛇,古音徒禾反。

    「委蛇」之「委」,古音於禾反。

    「委蛇」,疊韻字也。

    《召南·羔羊篇》「委蛇委蛇」,與「皮」、「紽」爲韻。

    皮,古音婆。

    《莊子·庚桑楚篇》「與物委蛇」,與「爲」、「波」爲韻。

    「爲」古音「譌」。

    「委蛇」,或作「委佗」。

    《鄘風·君子偕老篇》「委委佗佗」,與「珈」、「河」、「宜」、「何」爲韻。

    「宜」古音「俄」。

    「靡」古音「摩」。

    《中孚》九二「吾與爾靡之」,與「和」爲韻。

    《莊子·知北遊篇》「安與之相靡」,與「化」、「多」爲韻。

    成二年《左傳》「師至于靡笄之下」,「靡」,一音「摩」。

    《史記·蘇秦傳》「期年以出揣摩」,鄒誕本作「揣靡」。

    「隨」古亦音徒禾反。

    「波隨」,疊韻字。

    《詩序》「男行而女不隨」,《老子》「前後相隨」,《管子·白心篇》「天不始不隨」,《呂氏春秋·審應篇》「人先我隨」,《韓子·解老篇》「大姦作,則小盜隨」,《淮南·泰族篇》「上動而下隨」,《史記·太史公自序》「主先而臣隨」,竝與「和」爲韻。

    又《呂氏春秋·任數篇》「無先有隨」,與「和」、「多」爲韻。

    《賈子·道術篇》「有端隨之」,與「和」、「宜」爲韻。

    《淮南·原道篇》「禍乃相隨」,與「多」爲韻。

    《説文》:「隨,從辵,隋聲。

    隋,音他果反。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端兌」,索隱曰:「隨,音他果反。

    」 擢德塞性 《駢拇篇》:「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念孫案:「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爲「搴」。

    「擢」、「搴」皆謂拔取之也。

    《廣雅》曰:「搴,取也,《楚辭·離騷》注及《史記·叔孫通傳》索隱引許慎竝與《廣雅》同。

    《方言》作「攓」,雲:「取也,南楚曰攓。

    」《説文》作「」,雲:「拔取也。

    」拔也。

    」樊光注《爾雅》及李奇注《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竝與《廣雅》同。

    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務爲仁義以收名聲。

    非謂塞其性也。

    《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學,擢德攓性,内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豪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

    」又曰:「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

    」皆其證也。

    隷書「手」字或作「」,若「擧」字作「舉」、「拳」字作「奉」之類。

    故「搴」字或作「」,形與「塞」相似,因譌而爲「塞」矣。

     刻之雒之 《馬蹄篇》「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

    』」司馬彪曰:「雒謂羈絡其頭也。

    」念孫案:「雒」讀爲「鉻」,音「落」。

    字或作「」,通作「雒」,又通作「落」。

    鉻之言落也,剔去毛鬣爪甲謂之鉻。

    《説文》曰:「鉻,也。

    」《廣雅》曰:「,剔也。

    」《吳子·治兵篇》説畜馬之法雲:「刻剔毛鬣,謹落四下。

    」此雲「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語意略相似。

    司馬以「鉻」爲「羈絡」,非也。

    下文「連之以羈馽」,乃始言羈絡耳。

     仁義存焉 義士存焉 《胠篋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引之曰:「存焉」當爲「焉存」。

    焉,於是也。

    言仁義於是乎存也。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

    」言發氣於是盈容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

    」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備具于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

    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

    言天子於是始乘舟也。

    《晉語》曰:「焉始爲令。

    」言於是始爲令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

    」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

    《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

    《荀子》多用此字。

    」「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

    《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羣帝焉取藥。

    」言羣帝於是取藥也。

    《管子·揆度篇》曰:「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

    」言賦斂於是不窮也。

    《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衆以鄉有夏之境。

    」言湯於是敢伐夏也。

    《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爲客。

    」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

    」言於是洋洋而爲客,於是舒情而抽信也。

    又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

    是「焉」與「於是」同義。

    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是「於是」與「焉」同義。

    此四句以「誅」、「侯」爲韻,「門」、「存」爲韻,其韻皆在句末。

    《史記·遊俠傳》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

    《盜跖篇》「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

    諸侯之門,義士存焉」,「存焉」亦當作「焉存」。

    此皆後人不曉「焉」字之義而妄改之耳。

     鉤餌 「鉤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

    念孫案:「鉤」本作「釣」,「釣」即「鉤」也。

    今本作「鉤」者,後人但知「釣」爲「釣魚」之「釣」,而不知其又爲「鉤」之異名,故以意改之耳。

    今案:《廣雅》曰:「釣,鉤也。

    」《田子方篇》曰:「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

    」以上六「釣」字,唯「其釣」與「持其釣」兩「釣」字指「鉤」而言,餘四「釣」字皆讀爲「釣魚」之「釣」。

    《鬼谷子·摩篇》曰:「如操釣而臨深淵。

    」《淮南·説山篇》曰:「操釣上山,揭斧入淵。

    」《説林篇》曰:「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鳥;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

    」東方朔《七諫》曰:「以直鍼而爲釣兮,又何魚之能得?」是古人謂「鉤」爲「釣」也。

    又案《釋文》雲:「餌,如志反。

    罾,音曾。

    笱,音苟。

    」此是釋「餌」、「罾」、「笱」三字之音。

    下又雲:「釣,鉤也。

    餌,魚餌也。

    《廣雅》雲:『罟謂之網。

    罾,魚網也。

    』《爾雅》雲:『嫠婦之笱謂之罶。

    』」此是釋「釣」、「餌」、「網」、「罟」、「罾」、「笱」六字之義,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爲「鉤」,又改《釋文》「笱,音苟。

    釣,鉤也」六字爲「笱,音鉤。

    釣,鉤也」,其失甚矣。

    又《外物篇》「任公子爲大鉤巨緇」,釋文「鉤,本亦作釣」,亦當以作「釣」者爲是。

    《文選·七啟》注、傅鹹《贈何劭王濟詩》注、謝靈運《七裡瀨詩》注及《太平禦覽·資産部十四》引此竝作「釣」也。

    又《列子·湯問篇》「詹何以芒鍼爲釣」,後人改「釣」爲「鉤」,不知《禦覽》引此正作「釣」也。

    又下文「投綸沈釣」,今本「釣」作「鉤」,亦是後人所改。

    《韻府羣玉》「釣」字下引《列子》「投綸沈釣」,則所見本尚作「釣」也。

    又《齊策》「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釣不能牽」,後人改「釣」爲「鉤」,不知《禦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釣」,《淮南·人閒篇》亦作「釣」也。

    又《淮南·説山篇》「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釣」,高注雲:「釣,鉤也。

    」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爲「鉤」,又改注文爲「鉤,釣也」,則其謬滋甚。

    蓋後人不知「釣」爲「鉤」之異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而古義寖亡矣。

     吐爾聰明 《在宥篇》:「墮爾形體,吐爾聰明。

    」引之曰:「吐」當爲「咄」。

    「咄」與「黜」同。

    《徐無鬼篇》「黜耆欲」,司馬本作「咄」。

    韋昭注《周語》曰:「黜,廢也。

    」「黜」與「墮」義相近。

    《大宗師篇》「墮枝體,黜聰明」,即其證也。

    隷書「出」字或省作「士」,若「」省作「」,「」省作「賣」,「」省作「款」之類。

    故「咄」字或作「」,形與「吐」相似,因譌而爲「吐」矣。

    「咄」之譌作「吐」,猶「吐」之譌作「咄」,《漢書·外戚傳》「必畏惡吐棄我」,《漢紀》「吐」譌作「咄」。

     天下功 《天道篇》「天不産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郭象曰:「功自彼成。

    」念孫案:如郭解,則「功」下須加「成」字而其義始明。

    不知「功」即「成」也,言無爲而天下成也。

    《中庸》曰:「無爲而成。

    」《爾雅》曰:「功,成也。

    」《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爲有功。

    」《周官·稾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

    」《管子·五輔篇》曰:「大夫任官辯事,官長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

    」「功材」謂成材也。

    《荀子·富國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

    」謂待之而後成也。

    「萬物化」、「萬物育」、「天下功」相對爲文,是「功」爲「成」也。

     蠆 《天運篇》「其知憯於蠆之尾」,釋文曰:「,敕邁反,又音『例』。

    本亦作厲。

    郭音『賴』,又敕介反。

    蠆,許謁反,或敕邁反。

    或雲:『依字上當作蠆,下當作蠍。

    』」引之曰:陸讀「」爲「蠆」,讀「蠆」爲「蠍」,皆非也。

    「」音「賴」,又音「例」。

    陸雲「本亦作厲」,即其證也。

    「蠆」音敕邁反,「蠍」音許謁反。

    「」、「蠆」皆蠍之異名也。

    《廣雅》曰:「蠆、,蠍也。

    」今本《廣雅》脫「」字。

    《一切經音義》卷五引《廣雅》「蠆、,蠍也」,《集韻》引《廣雅》「,蠆也」,今據補。

    「」音盧達反。

    「蠆」、「」皆毒螫傷人之名。

    「蠆」之言「」,「」音「哲」。

    《一切經音義》卷十引《字林》曰:「,螫也。

    」僖二十二年《左傳》正義引《通俗文》曰:「蠍毒傷人曰。

    」「」之言「瘌」也。

    「瘌」音盧達反。

    郭璞注《方言》曰:「瘌,辛螫也。

    」字或作刺,左思《魏都賦》曰:「蔡莽螫刺,昆蟲毒噬。

    」《廣雅·釋詁》雲:「毒、、瘌,痛也。

    」是其義矣。

    「」與「」古同聲,《莊子》作「」,《廣雅》作「」,其實一字也。

    《史記·秦本紀》「厲共公」,《始皇紀》作「刺龔公」。

    「刺」之通作「厲」,猶「」之通作「」矣。

     井鼃 《秋水篇》:「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引之曰:「鼃」本作「魚」,後人改之也。

    《太平禦覽·時序部七》《鱗介部七》《蟲豸部一》引此竝雲「井魚不可以語於海」,則舊本作「魚」可知。

    且《釋文》於此句不出「鼃」字,直至下文「埳井之鼃」始雲「鼃,本又作蛙,戶蝸反」,引司馬注雲「鼃,水蟲,形似蝦蟇」,則此句作「魚」不作「鼃」明矣。

    若作「鼃」,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於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

    再以二證明之:《鴻烈·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梁張綰文「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水經·贛水注》雲:「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

    」皆用《莊子》之文,則《莊子》之作「井魚」益明矣。

    《井》九三「井谷射鮒」,鄭注曰:「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鮒魚耳。

    」見劉逵《吳都賦注》。

    《困學紀聞》卷十引《禦覽》所載《莊子》曰:「用意如井魚者,吾爲鉤繳以投之。

    」《呂氏春秋·諭大篇》曰:「井中之無大魚也。

    」此皆「井魚」之證。

    後人以此篇有「埳井鼃」之語,而《荀子》亦雲「坎井之鼃,不可與語東海之樂」,見《正論篇》。

    遂改「井魚」爲「井鼃」,不知井自有魚,無煩改作鼃也。

    自有此改,世遂動稱井鼃夏蟲,不復知有「井魚」之喻矣。

     拘於虛 崔譔注「拘於虛」曰:「拘於井中之空也。

    」念孫案:崔訓「虛」爲「空」,非也。

    「虛」與「墟」同,故《釋文》雲:「虛,本亦作墟。

    」《廣雅》曰:「墟,凥也。

    」凥,古「居」字。

    《文選·西征賦》注引《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