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二

關燈
民利,利乃勸,勸則告」。

    劉曰:「『告』,當作『吉』,對下『兇』字。

    注非。

    」 言易政利民也 「故曰:讂充末衡,言易政利民也」。

    念孫案:「言」字涉下文「言中正以蓄慎也」而衍,此復述上文「讂充末衡,易政利民」之語,不當有「言」字。

     美色淫聲 「外淫于馳騁田獵,内縱于美色淫聲」。

    念孫案:「美色淫聲」,當從宋本、朱本作「美好音聲」,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美好音聲」,即美色淫聲,且與「馳騁田獵」對文,後人之改謬矣。

     心怨 「國家煩亂,萬民心怨」。

    引之曰:「心怨」,當爲「懟怨」。

    上文曰「萬民懟怨」,又曰「煩亂以亡其國家」,此文即承上言之。

     可沈可浮 「可淺可深,可沈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

    引之曰:「可沈可浮」,當從上文作「可浮可沈」,「深」、「沈」爲韻,「直」、「默」爲韻。

     名爲之説 「聖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爲之治,而計其意。

    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爲之説而況其功」。

    念孫案:「名」,當爲「各」。

    事不可兼,故必各爲之説而後備。

    上言「博爲之治」,下言「各爲之説」,其義一也。

    下文曰:「此各事之儀,其詳不可盡也。

    」是其證。

    尹注非。

     半星辰序各有其司 「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

    念孫案:「半星辰序」二句,即承「夜有昏晨」言之。

    「半星」者,中星也。

    《説文》:「半,物分中也。

    」《玉篇》:「中,半也。

    」是「半」與「中」同義。

    中星居天之半,故曰「半星」。

    「辰序」,十二辰之序也。

    「司」,主也。

    十二辰之昏中旦中,各有其序,以主十二月,故曰「半星辰序,各有其司」。

    尹注非,孫説同。

     審别良苦 「可正而視,言察美惡,審别良苦,不可以不審」。

    念孫案:「察美惡」、「别良苦」相對爲文,「别」上「審」字涉下「審」字而衍。

     章書 「深而迹,言明墨章書,道德有常,則後世人人循理而不迷」。

    今本「循」作「脩」,非,辯見前「循誤爲脩」下。

    念孫案:「書」,當爲「畫」,字之誤也。

    此言君子之道德有常,如工之明其繩墨,章其規畫,則後人皆循其理而不迷也。

    《楚辭·九章》「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王注曰:「言工明於所畫,念其繩墨,循前人之法不易其道,以言人遵先王之法度,循其仁義,不易其行。

    」語意略與此同。

    此釋上文「深而迹」之意,「而」,汝也,「墨」與「畫」,所謂「迹」也,「明墨章畫」,所謂「深而迹」也。

    今本「章畫」作「章書」,則義不可通矣。

     萬物之橐也 「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

    「有」與「又」同。

    念孫案:「也」字衍。

    「天地萬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已見上文,此復舉上文而釋之,不當有「也」字。

     下泉於地之下 「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

    引之曰:「泉」字義不可通。

    「泉」當爲「」。

    「」,古「暨」字也。

    《説文》:「,衆與詞也,從乑,自聲。

    《虞書》曰:『咎繇。

    』」暨,及也,至也。

    《周語注》。

    《禹貢》「朔南暨」,《漢書·地理志》作「朔南」。

    言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至於地之下也。

    「」與「泉」字相似,後人多見「泉」,少見「」,故「」譌爲「泉」矣。

     而山 「散之至于無間,不可名而山」。

    劉曰:「『山』乃『止』字誤,注非。

    」 樞 言 貴在 「帝王者審所先所後,先民與地則得矣,先貴與驕則失矣,是故先王慎貴在所先所後」。

    念孫案:「貴在」二字涉下文「慎貴在舉賢」而衍。

     將戰士 「王主積于民,霸主積于將戰士」。

    念孫案:「將」字後人所加。

    霸主欲彊兵必重戰士之賞,故曰「霸主積于戰士」。

    據尹注雲:「卒勇奮。

    」則無「將」字明矣。

    朱本删「戰」字,尤非。

     與人相胥 胥令而動 「人進亦進,人退亦退,人勞亦勞,人佚亦佚,進退勞佚,與人相胥」。

    尹注曰:「胥,視也。

    常視人,與之俱進退勞佚也。

    」念孫案:諸書無訓「胥」爲「視」者。

    胥,待也,言與人相待也。

    《君臣篇》「胥令而動者也」,尹注:「胥,視也。

    」亦非。

     宗至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賢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權」。

    念孫案:「至」當依宋本作「室」,言不恃宗室,不恃外權,而唯恃誠信也。

     衍文六句 「衆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

    唯賢者不然」。

    念孫案:此六句皆涉下文而衍。

    下文雲:「衆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

    其事親也,妻子具,則孝衰矣。

    其事君也,有好業,家室富足,則行衰矣。

    爵祿滿,則忠衰矣。

    唯賢者不然。

    」此則重出而脫其太半矣。

    又下文尹氏有注而此無注,若果有此六句,則尹氏何以注於後而不注於前,然則尹所見本無此六句明矣。

     梁池 「故善遊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念孫案:「梁」即橋也,非池之類,且與「善遊」意不相屬。

    「梁」當爲「渠」,字之誤也。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表》「煇渠,忠侯僕多」,《廣韻》引《風俗通》「煇渠」作「渾梁」。

    《衛將軍驃騎傳》「膺庇爲煇渠侯」,《正義》曰:「『煇渠』,《表》作『順梁』。

    」《漢書·地理志》「《禹貢》北條荊山下有彊梁原」,《水經·渭水注》作「荊渠原」。

    《後漢書·安帝紀》「敗五原郡兵於高渠谷」,注:「《東觀記》曰:『戰九原高梁谷』。

    」「渠」、「梁」相類,必有誤也。

    「渠」,溝也,言善遊者死于溝池。

     未嘗之有 「無善事而有善治者,自古及今,未嘗之有」。

    引之曰:「未嘗之有」,當作「未之嘗有」。

    《五輔篇》:「古之聖主,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

    」文義與此同。

     衍文一句 「故先王不滿也」。

    在「唯賢者不然」下。

    念孫案:此句與上文義不相屬,亦涉下文而衍也。

    下文雲:「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故先王不滿也。

    」此亦重出而脫其太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