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廿一史彈詞注 成都楊慎用修編着 漢陽張三異禹木增定 男仲璜别麓注伯琮鶴湄訂叔珽鹄岩參 孫坦含坤章坦麟畫臣坦骢青禦坦熊男祥同校 廿一史彈詞注舊序 廿一史彈詞注序 明紀彈詞序 彈詞注序 彈詞注凡例 卷一第一段總說 卷二第二段說三代 卷三第三段上說秦漢 卷三第三段下說秦漢 卷四第四段說三分兩晉 卷五第五段說南北史 卷六第六段說五胡 卷七第七段說隋唐二代 卷八第八段說五代史 卷八第八段下說五代史 卷九第九段說宋遼金夏 卷九第九段下說宋遼金夏 卷十第十段說元史 明紀彈詞注卷上 明紀彈詞注卷下 彈詞注後跋 廿一史彈詞舊序 世傳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發為兩角髻,行歌市中。

    餘竊疑之,謂賢達何放廢如是?及得用修廿一史彈詞,喟然歎曰:用修行吟自廢,豈無意欤!夫世之删史者,不過節約其文與事,備勸戒、便觀覽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聲歌,繼之以序說,雜以裡語街談,檃括參差,自然成韻,似正似諧,似俗似雅,似近似遠,其意豈徒以自廣已哉!蓋痛古今之須臾,悲興亡之倏忽,而橫目之民悠悠以難悟也,故為曼聲以送之,使言者足以感、聞者易以思。

    殆懷屈子沉湘之志,而複能自脫于莊列達生之旨,不失真正,而亦不傷其生者乎!夫用修以元輔子,擢制策首,其一時寵遇,豈不盛哉?及一朝遣戍,終老南裔,無望賜環,彼聰明才悟,殆有過人者也。

    見夫菀枯華落,陵谷變遷,轉眼無定,不以此一死生齊物化,而徒怨歎感憤,以怼君父,而夭其生,則似愚矣。

    故托往事藏來者短詠長歌,傀儡千古,披發行吟,以自全而不以為恥。

    嗟夫,世何常語,亦何常談,言解紛利在微中!世有奸雄,懷禍亂而不悔,如焚原烈澤,不可向迩;一旦庸夫孺子巷陌之謠,片言入耳,向日兇焰,辄煙銷灰冷,不待黃泉而氣息已盡。

    何哉?誠有以動其心也。

    凡人暗于自見,未有不明于見人,今觀用修所述累累萬餘言,上自鴻龐,下迄勝國,其間皇帝王伯,忠孝賢聖之驅馳,亂臣賊子之縱橫,戎狄盜賊之生滅,靡不兼總條貫。

    其詞可竹可絲,可語可笑,至于重複悲慨,凄其斷絕,令人一而歎再而悔,如雍門之哦,一市人皆泣;如越石之嘯,羗胡皆涕泗沾衣,投戈北去,而不自知其哀痛之何從也。

    是真所謂情深于騷,而用廣于騷者欤!時初夏,餘方晝卧北窗下,聽黃鹂歌金縷,忽忽睡去,夢身至堯禹所,左右臂化為臯夔共驩,轉屬遷換,下至莽操懿溫,尿溺轉化,與同作賊,旋複剖心出視,變為祢衡諸烈士。

    又變作庭前舞馬,殿下孫供奉,興兵仗劍,撾鼓掀衣,殺賊罵賊,城郭山川罔不遍曆,侯王将相東讨西征,屠戮誅夷,生死死生,不可勝數。

    旋及爪發毛毫,反複變化,覺帝王聖賢所為甚苦,欲旦暮解脫,不可即得。

    又覺莽操懿溫,亦無樂境,刀鋸焚炙,無有苦惱。

    俯視北邙高墳卑冢,白骨枯骸,皆身受享所過,不複悲憶。

    辄複歌曰:将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遍地愁。

    忽然驚寤,則兒子鼎持此詩話歌且讀于旁也。

    推枕而起,黃鹂在樹,花影當庭,拭眼悲悔,謂聲塵不淨,耳受乃為身受,夢作即同真作,因歎黃粱一夢,果不欺人,鼠肝蟲臂,俱為蝶化。

    慨然有赤松安期之想。

    噫,人生若朝露将晞,古今三百二十七萬八千餘年,亦剎那間事,但聖賢豪傑于夢中得好光景耳。

    若漢唐宋來亂臣賊子、朋黨交傾,正如迷人夢入惡境,颠倒呻吟,不能自醒。

    昔用修既放,一時諸臣多貴盛者,爾時君臣相得,不啻魚水,然其賢者既憂讒畏譏,不肖旋被褫斥,甚而藁街為戮,名在丹書,凄涼千載,悲夫賢愚共盡,黃土悠悠。

    以視用修傅粉悲歌、漁樵唱和,猶赢得一場清夢也!時天啟癸亥九日古吳宋鳳翔羽皇題 廿一史彈詞注序 文體之有正變,謂非時遇之順逆使然乎。

    何以明其然哉?時際休隆,珥筆纂述,則即以胸中瑰玮發為文章,彤管流徽,赓揚盛事,此遇之順而文之正也;不幸而為孤臣孽子,憂讒畏譏,或招沉湘,或悲賦鵩,緻寄慨于蟲魚,因寓情于草木,其遇則逆,其文則變,所固然也。

    然遇有順逆,文有正變,而皆以不外勸懲扶正人心者,乃足歌詠于不衰。

    餘居恒披史,每思數十家之浩繁,讀者猝難竟業,思得一指南捷訣,俾羲軒而下、元明以上,條分縷析,言約旨該,觀者了如指掌,誦者洋洋盈耳,于以引掖兒輩、秘之家塾,卒戛戛乎難之。

    乃偶于書肆斷簡中,得用修楊先生廿一史彈詞,而竊歎先生之先獲我心也。

    先生以元輔令嗣,舉制科大元,為天下第一聞人,不幸以議大禮放廢,著書一百零九種見行海内。

    而彈詞一書,胡未之載?或曰:此先生不得志于時之所為也。

    零裁雲錦,碎剪冰紋,恐類诙諧、涉嘲谑,故秘而不傳,未可知也。

    予曰:不然,文體雖變,而大義不渝,即如虞書府事,嘗着功于九歌;毛詩三百,皆不離乎風雅。

    況先生博綜記載,檃括微言,褒貶一法春秋,而不必有知罪之懼;論列無殊班馬,而不必操著作之權。

    故變幻參差,縱橫絕續,止借裡謠巷詠,以抒其吊古談今之懷,意不主于诙諧,而實藉以提撕告誡;語非取于嘲谑,而有裨于羣怨興觀。

    其聲可供絲竹,而其義可作箴銘;其讴吟悲慨,可醒愚婦愚夫,而禾黍流連,亦可悟賢君賢相,欷歔往古,接引将來。

    先生雖不顯居其名,而其功遂出全史下哉?倘後之讀史者,不為昭揭而使珠玉沉埋,謂非表章者之責乎!幸秀水諸公,什襲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負作者苦心,并可為讀史者之津梁矣。

    獨是先生以曠世逸才,擅一代著作手,極往古來今興亡治亂之推遷,以及正閏咱竊之升沉,數十百家,言人人殊,而先生按節諧聲、引商刻羽,出之一唱三歎,寓至微于至顯之中,藏至奇于至平之内,是非全史博通、五車淹貫,能窺此乎?第恐初學涉獵未周,達此失彼,将先生為勸為懲、扶正人心之意,把卷茫然欲卧者矣。

    爰命璜兒一一詳為注釋,務使事實可稽,義蘊昭晰。

    曆寒暑、數易稿,而書始成,雖全史蘊藉未易表着,而屬詞比事,先生之苦心庶幾若睹矣。

    嗣有知者,謂先生約衆史之班駁,為便覽之新聲,俾讀者事半功倍,以為扶誘之功臣,可也。

    若謂揉全史之莊重,作豔绮之柔詞,為涑水鄱陽毘陵諸公之罪人,則不可也。

    謂斯注釋發明隐義,為古學片筏,作彈詞演義,可也。

    若謂援古引經,小處明晰,斷章取義,序次井然,于勸懲大義,可為前賢後哲之功臣,則不敢也。

    而餘因是,竊有感矣:夫人生境遇順逆,亦何常之有?向使先生遇際其順,亦不過為卿為相,澤被一時已耳,烏能感慨淋漓、低徊于萬千年之變遷、百數十君之得失,渾括于三萬言内,而唱歎無餘與;龍門涑水同其俯仰,可立言不朽也哉!然則先生之遇逆也,而未始不順也;先生之文變也,而仍不失其正也。

    烏得以類诙諧、涉嘲谑,莫為之後,緻有美弗彰乎?因是梓而行之,為之序,以公同好雲。

    康熙甲寅長至月漢陽張三異禹木題于西泠客舍 明紀彈詞序 彈詞以三萬餘言檃括廿一史,光祿之才,豈後人所可及哉!乃猶有遺漏,俟王子季延補苴之。

    予觀其所遺數事,不過萬中之一二,補苴易易耳。

    至若有明一代全史,概未得纂集,先生才雖大,勢不能留其身于百年後,以續前詞,豈非憾事乎?餘與璜兒既為先生注其已着之詞,而弗續其未備之詞,不同一憾事乎?因不揣固陋,追繹先生之心,廣搜明紀諸書,合二祖十四宗之迹,撮要敷陳,比音葉節,雖東施效颦,才非先生之才,而心則猶是先生之心也。

    先生生明武宗朝,上溯洪武,曆一百四十四年,更十君。

    其間治亂安危,自開國以至遜國,自仁宣以至土木之變,自弘治以至宸濠之叛,皆先生所已知者。

    其為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皆先生所亟欲播之聲歌,而孤臣直筆,不欲以微詞掩也。

    自世廟下逮懷宗,閱九十五年,更六主,其間由嚴嵩竊柄,以至庚戌之危;由江陵秉政,以至黨議之興;由魏珰稔惡,以至流賊之破碎山河;閹寺複用,以至甲申殉難、社稷淪亡于赤眉黃巾,一切佥壬亂政、傷心慘目之象,皆先生所未睹記者。

    使先生而在,有不效屈子之行吟、似賈生之流涕、綜一代興亡之颠末、寄之一唱三歎者乎!乃先生不能留其身于百年後,以輯明詞,而其心則昭然若揭也!予亦第為先生抒其不容已之心而已。

    代斫傷手,诮奚容辭?書成,爰命璜兒并加詳注,勿滋遺漏之咎。

    因竊念廿一史皆數千萬年已往事,布之街談巷詠,有知者有不知者。

    若明代始嚴于法網,繼慘于靖亂,厥後元氣喪于權珰,禍亂釀于門戶,而沉陸中原,煙銷于闖獻二賊,父老猶有能道其轶事者,一聆此詞,有不如耳所習聞、道所見慣者乎?雖聖朝屢勅詞臣纂修明史,固有藏之石室、懸為金鑒者,若以此草野新聲,當江天日晚、林下風清,雜之漁歌樵唱中,使愚夫愚婦聞之,知若者為忠臣,若者為義士,若者為亂臣賊子,于以油然興、惕然醒焉,亦廉頑立懦之一征也。

    況前事為後事之師,後車鑒前車之覆,今曆曆指陳,較若列眉,即據以考鏡得失,謂非古今來殷憂啟聖之一助耶?請以是質之光祿,其心或亦可無遺憾也已。

    漢陽張三異禹木題于武林之儲祉堂 彈詞注序 彈詞注一書,餘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

    今付諸剞劂,有謂箧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何居?曰:不欲梓者,餘之心;不能不梓者,餘仰體先大夫之心也。

    先大夫于癸醜冬解組會稽,旅寓西湖,日手彈詞一編,詠歌不辍,又以明代缺如,因綜有明三百年事,續着彈詞。

    顧謂餘曰:楊先生放廢滇南,時其胸中抑郁,一往忠君愛國之心,無可寄,寄之歌詞,一彈再鼓,隐寓夫勸懲來世、扶正人心之旨。

    予并續明詞,俾無缺漏。

    惟是詞意檃括,恐讀者按詞忘事,其于勸懲之旨,終覺展卷茫然。

    汝其綜此兩書,詳注而急梓之,以公同好,可耳。

    予聞命,跪而請曰:大人不以璜之不肖,命注彈詞,敢不奉嚴命?然竊思之,古者聖作明述,有經必有傳,有是書必有是書之箋注。

    但後儒學尚訓诂,雖六經皆有注疏,每多失經之本旨。

    即如三傳有功于春秋,而馬融不能無異同之疑;合注有功于左氏,而杜預且引為一人之癖。

    古人著述之難類如此,況升庵彈詞,揉全史為十段,采用宏博;大人續補明詞,并驅不朽?倘搜羅未廣,考核未詳,遽登梨棗,贻笑通儒,非大人所以命璜之意也。

    敢請緩之。

    先子曰:然。

    古人十年而成一賦,注書豈厭詳慎?汝其勉之!餘唯唯而退。

    由是篝燈起稿,翻閱羣書,根究事迹,悉其原委,曆寒暑而注幾成,可以梓矣。

    而未遽梓者,不敢謂已得古人之旨也,故曰不欲梓者餘之心也。

    嗣是歸裡,暇日猶數易稿,請正先大人。

    大人命匠計工,亟圖授梓,緣辛酉以前餘事制舉萟,未得全力搜讨;及于役梧江,匏系雞肋,校雠無人,授梓之意終不果,而先子遂于辛未見背矣。

    徒跣奔旋,雞骨支床,潦倒疾病,諸事俱廢。

    遷延又十九載。

    今自顧須發霜盈,桑榆影逼,倘過此不能付梓成書,懼無以見先人于地下。

    而謂予能已于授梓乎?昔龍門馬遷,繼父談書,不忘執手之泣;扶風班固,就父彪業,克成漢史之詳;思廉表遺言而續梁陳二書,延壽終先志而撰南北二史。

    古人著書,堂構相承,比比然矣。

    餘不才,去古人何啻天淵,而其不忍忘先人之心,與先人望予之心,則一也。

    乃今閱三十七年,而始謀授梓,方以曠日滋戾,而猶敢逡巡乎哉?故曰不能不梓者,餘仰體先大夫之心也。

    獨是前後兩書注成,授梓有期,其于闡發勸懲之旨,未知果能仰酬先志與否?而歲月遷移,先大人不獲目擊校正,則撫編摩挲,是又餘之滋戚也夫!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嘉平月漢陽張仲璜别麓題 彈詞注凡例 一彈詞一書,義宗經傳,詞類風騷,自開辟以來流傳世代君臣賢否、國運短長,統在數十頁内,洵讀史便捷法門也。

    維揚董昭侯舊有刊本,桐川陳上儀、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訂正,重镌行世,閱者鹹知。

    是書之功不在全史下,而服習者恒少,良由博極羣書,語多不解。

    璜承父命,按詞批注,考證詳晰,如四書之有集注,讀者源委悉明,講者尋繹不倦,俾一部廿一史從容漸漬,淹貫于胸中,所記約而所通博,是詞之有功史學良非尠已。

     一是書将遷固以後、宋濂王諱以前汗牛之史,縮為一冊,而浩博之才,更于正史外,無書不供采取。

    今遵廿一史逐詞細注,其正史所無,亦必于引用諸書,考核根據,确有載籍出處者,方敢入注。

    惟每段之開場詞調詩句及結束詠歎數行,系作者詞外流連低徊不盡之意,無關正史,故略而不注。

     一本詞每行三句,句共十字。

    有十字一事者,有三句分三事者,有一句兼二三事者。

    作者語有根原,字非泛設,注亦事事詳釋,不敢忽略一字。

     一詞分十段,一總說,二三代,三秦漢,四三分兩晉,五南北,六五胡,七隋唐,八後五代十一國,九宋遼金夏,十元史。

    如某段說某朝,先于是段詞前總說是朝世次、共享國若幹年,今更于世次之下分注各主在位年數,至漢武帝後,并附注正閏年号,俾初學順便一覽即知曆代改元建号,并知各主年數多寡,目省而功倍。

    間有在位年數注與詞異,緣注遵綱目編年,亦不附會本詞,是在讀者再加考證。

     一曆代疊興,改易郡邑,建置迥殊。

    詞内封爵事實,戰争之處所,載地名止據史書,各随朝代郡縣随地列名。

    有漢是而晉非、唐因而宋革者,若不考前代廢興何名、近日隸轄何省,則茫不知其所在。

    今璜搜考方輿勝覽、廣輿記、廣皇輿考、一統志諸書,于圈外附注逐條之後,庶讀者随注考地,知某朝某郡邑都鄙。

    即今某省府州縣衛所下及邊荒僻壤一水一山,亦必考證新舊方名。

    間有輿圖查檢無據者,則于注末直書曰未詳,以備考核閱者鑒之。

     一曆代盛衰事故,作者止憑己意論斷,原不計事之前後連貫。

    有一事而時曆兩朝,一人而略前詳後者,若止就詞演事,未免有尾無首。

    今每注一事必遡厥初若何、要終若何,或以先是雲雲、至是雲雲,俾其端委畢悉,庶無挂漏。

     一注依正史,務期闡發詞義,不至含糊。

    其史句文義間有深晦難解,及名号今古不同,事實典故正史本文未經縷析者,又必于圈外再加補注,總期無義不悉,展卷了然。

     一詞内間有前朝事實誤入後代,及引用有戾正史者,由縱筆疾書,采用偶訛。

    今不便将某事改歸某代,仍于本詞注明此事原委,止雲按史如何雲雲,而于注末駁正曰疑誤。

     一詞内有一語而稱述前後重出者,不便一注再注,即于本詞下注明:注見第幾段某句下。

    有一事而前道其始,隔數行而後述其終,其此事文義,不便割裂兩截,則于詞之後句一總注釋,止于前詞句下書曰:注見下。

    以省重複。

     一史書所載各異,如三皇五帝、仲丙外壬之類,所傳近誣;如以呂易嬴、以牛易馬之類,以及附會傳疑如燭影斧聲之類,不一而足。

    璜于本事注後,或采昔人論斷,或據近日新編,間附己見,一破野史荒謬。

    或亦考古論世者所樂聞也。

     一帝王谥法及後妃公主名字足稽者,附詳注後。

    字有難識者,并為音釋,以免訛錯。

     一引用古人名号,有稱名稱字稱号、或稱别号,及所居縣名與書院名并稱;其封爵谥号一人而數易其稱,頗為難記。

    今于各朝詞内之賢相名臣忠孝廉節,古今聲施不朽者,皆于注後标明字某、号某、某處人、某爵、某谥,以為博古之一助。

    但裡居一仍各朝舊日地名,不敢易舊從新,恐引用反疑悖古。

    或人有重見者,名不重标,若其爵谥,雖有人不足錄者,概略不書。

     一彈詞止于元末,其明紀彈詞一書,系先子乙卯于武林續着。

    因時近事繁,不比往古,概可簡略,故詞務精詳。

    璜謹注釋成卷,綴于十段詞後,亦為一段,分作上下兩卷。

    奈明史尚無成書,祇據明紀、編年、崇信錄、鴻猷錄、史竊、通紀、廣彙、紀事本末、昭代紀略、曆代小史諸書,采用成詞。

    恐曆朝頗多缺略,是非或有謬誤,尚希鴻筆駁正。

    是則彈詞之幸,而璜與先子之厚望也。

    晴川張仲璜别麓謹識 彈詞注後跋 先王父汲古嗜學,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史,簿書之暇,手不停披。

    宦遊所至,未嘗不以全史自随。

    生平訓子弟,必援據史傳,舉古忠臣孝子以為法。

    嘗謂升庵先生彈詞一書,言簡而義該,其入人也深,其感人也易,一唱三歎,有遺音者矣。

    顧其書終于元末,間采明紀續勒成編,猶恐讀之者之習其詞而遺其事,聆其聲而昧其義也,命先君子博采羣書,合正續二編,細加注釋,片言必揭其詳,轶事必探其要,夫而後人人可讀彈詞,不啻人人與讀全史矣。

    書成,藏弆家塾者三十年。

    先君子解組歸裡,檢閱刊行,江漢人士珍賞同心,購求者如布帛菽粟焉。

    坦麟奉使兩淮,重授之梓,敢雲肯構,亦使先人津逮後學一片苦心,差共質于海内也。

    自惟鈍拙無似,蚤玷科名,通籍以來,過庭之訓,尊聞行知,阙焉未逮。

    兩世遺編,亦未由繼述。

    而是書則幼而學之,凡忠臣之所以事其君,孝子之所以事其親,與夫廟朝之上、闾巷之間,一切可歌可泣、可興可觀者,胥于是乎在。

    先入之言,主之久矣,頃以菲才,辱聖天子知遇隆恩,不次擢用,委任皆繁劇及财賦重地,辨明而起,夜分而寐,束書不暇觀覽,而古今成敗利鈍,時隐隐心目間,即所以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師先王父與先君子服官莅政之道于萬一,以幸免于罪戾者,亦胥于此書是賴。

    刻成之日,展卷怃然,手澤如存。

    謹跋數語于卷末,以識不忘雲。

    時雍正五年四月朔日孫男坦麟敬書于維揚之茱萸灣舟次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一 第一段總說西江月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

    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凄涼廢冢荒台。

    萬般回首化塵埃,隻有青山不改。

     詩曰: 為愛青山日倚樓,白雲紅樹兩悠悠。

    秋鴻社燕催人老,野草閑花徧地愁。

     野草閑花徧地愁,龍争虎鬬幾時休。

    舉頭吳越齊秦楚,回首梁唐晉漢周。

    概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邱。

     八句罷談詩少賣,且将今古事評論。

    詩詞隻可譚風月,今古還堪警世人。

    博覽經書尋故典,傍搜史傳綴新文。

    零裁錦繡篇篇好,碎剪冰霜字字精。

    按捺奸邪尊有道,贊揚忠孝獎賢能。

    丁當擊玉敲金字,剔透蟠龍繡虎紋。

    清似釣舟聞夜雨,壯如軍壘發秋聲。

    助添豪傑英雄氣,感動忠臣烈士心。

    短舞長歌思妙曲,高山流水待知音。

    當場告禀知音者,忙裡偷閑試一聽。

     竊聞誦詩讀書,要知今古;撫琴彈劍,須待賞音。

    昔者太極初分,鴻蒙始判,有大聖人盤古出世,能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

    自後三皇五帝,世代相傳。

    按史記:盤古之後,有天地人三皇。

    春秋元命苞曰:開辟以來至春秋魯哀公十四年獲麟之歲,凡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年,分為十紀。

    索隐曰: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年,分為十紀。

    雖有參差,大概是世遠不能詳考,不必細推。

    但要知所謂十紀者: 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叙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禅通紀疏仡紀 自人皇氏至叙命氏,凡八十三君,又一書雲:一百八十三君。

    十紀之最着,有所謂: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陸氏骊連氏渾沌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共工氏神農氏有熊氏 此等皆系上古。

    世稱伏羲為太昊[在位一百一十五年],神農為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軒轅為黃帝[在位一百年],謂之三皇。

    繼之以少昊[在位八十四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高辛[在位七十年]、唐堯[在位七十二年]、虞舜[在位四十八年],謂之五帝。

    (▼璜按雙湖胡氏曰:三皇之号,昉于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而不指其名。

    漢孔安國書序,始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堯舜為五帝,不知果何所本。

    至宋五峯胡氏,直斷以孔子易大傳,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為五帝,不信傳而信經。

    其論始定。

    渭上南軒着資治通鑒前編,首列三皇五帝辨疑,亦本之易,參之胡氏,以定五帝之世。

    則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之号,五帝之名,當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為是。

    胡一桂,字廷芳,婺源人,号雙湖先生。

    孔安國,字子固,作書傳,漢谏議大夫,宋追封曲阜伯。

    胡宏,字仁仲,胡安國季子,稱五峯先生。

    ) 三皇五帝,始有文字。

    相傳堯讓舜,舜讓禹。

    那時知有義讓,不知有争。

    莊子曰:君如标枝,民如野鹿。

    風俗淳美敦樸。

    此後禹傳家,湯放桀,武王伐纣,所以幹戈競起,詭詐日生。

    自此五霸争強,以至春秋列國,互相吞并,千有餘年。

    按元會運世圖雲[邵子以自有天地至于窮盡,謂之一元。

    一元有十二會。

    一會有一萬八百年。

    盤古三皇正在寅會中,自寅會箕一度至午會星一度,該四萬五千餘年,正唐堯起甲辰時也。

    ]:夏禹王治世,先天六會已過,時當午會,陽極陰生,所以治日常少,亂日常多。

    應後天六會也。

    至于七國争雄,強秦獨霸,楚漢争鋒,王莽篡朝,奸雄逞志,陰盛陽衰之氣候。

    雖有聖人複起,無可奈何。

    後來光武中興,三分割據,五胡雲擾,六代瓜分,南北相吞,隋唐混一,流傳五代,粉碎中原。

    宋太祖纔得削平,又有遼金西夏,虎狼蛇蠍,轉展相吞,直至元朝,暫時甯帖。

    上下十九史。

    按夏禹八年甲子至今洪武十七年甲子,凡三千六百年。

    夏商周三代,共占一千九百年。

    中間自魯隐公元年已未入春秋,至哀公十四年庚申,凡二百四十二年。

    哀公十五年辛酉至周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入通鑒,至五代之末己未,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宋太祖另起不在通鑒者,又四百年至元末。

    中間賢愚不等,善惡不同,是幾個一場創業開基,幾個一場龍争虎鬬,誰弱誰強,誰是誰非,恰似一枕南柯,都打入漁樵話裡。

    今将曆代史書大略編成一段攢十字詩詞,雖然言語粗疎,僅可略知大概,少資談論,以奉知音。

     盤古生,一出世,初分天地。

    (相傳首出禦世者曰盤古氏,生于大荒,莫知其始。

    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理,是為三才首君。

    用靜軒曰:盤古氏出,由是天地始為天地,人物始為人物,而混茫開矣。

    ▼璜按锺伯敬補輯捷錄,亦主曆說。

    謂盤古始分天地人物。

    近日朱青岩綱鑒輯略雲:盤古之時,庶類漸繁,設無統禦,何成世道。

    盤古首出,而明天尊地卑之義,以君臨天下。

    故俗傳曰,盤古分天地。

    不兼言分人物。

    雖與周說不同,然萬世君道之立,自盤古始。

    語不荒唐,此較近理。

    ) 至三皇,傳五帝,漸剖乾坤。

    (盤古既立君臣之道,自此而聖作物覩。

    至三皇傳五帝,而氣運日開,文明日啟。

    三皇五帝名号。

    注見前) 天皇氏,定幹支,陰陽始判。

    (天皇取天開于子之義,一姓十三人,始制幹支之名。

    十幹曰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疆圉丁、着雍戊、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元黓壬、昭陽癸。

    十二支曰困敦子、赤奮若醜、攝提格寅、單阏卯、執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戌、大淵獻亥。

    其歲紀以攝提為首,以定歲之所在。

    而陰陽始判。

    阏,音谒。

    黓,音亦。

    牂,音莊。

    涒,音吞。

    噩,音嶽) 地皇氏,明氣候,序列三辰。

    (地皇取地辟于醜之義,一姓十一人,爰定日月星三辰。

    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

    十一月為冬至,鈞旋毂轉,周而複始) 人皇氏,相山川,君臣定位。

    (人皇取人生于寅之義,一姓九人,相厥山川,分為九區。

    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 有巢氏,辨人獸,物類區分。

    (太古之民,穴居野處,與物相友。

    迨後爪牙角毒物始為敵。

    有巢氏構木為巢,教民居之,以避其害。

    飲禽獸之血而茹其毛,取其皮以蔽前後) 隧人氏,治熟食,鑽燧取火。

    (民未知熟食,燧人氏作,覩星辰而察五行,知空有火,麗木則明。

    于是始鑽木取火,别五木以改火。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教民烹饪免腥臊,而民利之) 女娲氏,補蒼天,複立昆侖。

    (共工氏與祝融氏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

    天柱折,地維缺。

    女娲氏煉五色石以補蒼天阙。

    斷鳌足,以立四極。

    淮南子注雲:天不足西北,故補之。

    天廢傾,以鳌足柱之。

    十洲記雲:昆侖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去岸十三萬裡。

    山高平地三萬六千裡。

    出日月之上。

    乃天地之根紐也。

    神異經雲:昆侖有銅柱,其高入天。

    所謂天柱也。

    圍三千裡,圓周如削。

    銅柱下有迥屋焉。

    辟方百丈。

    郭璞贊曰:昆侖月精,水之靈府。

    惟帝下都,西羌之宇。

    嵘然中峙,号曰天柱。

    此共工名康回,非堯時共工也。

    今鄖陽府竹山縣有女娲山,相傳煉石補天處。

    郭璞,字景純,聞喜人。

    得青囊書九卷,洞知五行天文蔔筮之術。

    晉元帝以為著作郎。

    ▼璜按共工氏身即長大,安能頭觸山崩?況山海經雲:四海之外,昆侖山西北,有山名曰不周。

    是不周山在昆侖之西北。

    不周即崩,安能并昆端之天柱而俱折耶?荒唐甚矣。

    又按羅氏路史,謂外紀載煉石補天,非真有是事也。

    是時共工俶亂天常,肆殃下土,女娲戮共工以祛害,都于中皇之山。

    是謂女皇。

    本紀謂其功高而充三皇,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則其複天常而奠地維,其功大矣。

    後人頌之謂之補天,猶所謂旋乾轉坤,補天浴日雲爾,豈乾坤真可旋轉,天日真可補浴哉。

    宋羅泌,字長源,廬陵人。

    有路史行世。

    ) 有名号,泯相承,循蜚疏仡。

    (循蜚疏仡,十紀中之二紀名也。

    循蜚紀自巨靈氏至次民氏雖世次可紀,而事不經見。

    疏仡紀則自黃帝以迄于周) 說赫胥,談栗陸,概出傳聞。

    (赫胥栗陸,禅通紀中之二氏也。

    赫胥之世,人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

    栗陸傲愎自用,其臣東裡子谏而被殺,無下叛貳,栗陸遂亡。

    十紀自五龍紀五氏至疏仡紀帝摯,皆出荒史。

    故謂傳聞。

    ) 紀年數,雲三百,二十七萬。

    (自天地開辟,至魯哀公十四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分為十紀) 掌世界,共一百,八十餘君。

    (自九頭紀至叙命紀,共一百八十三君) 伏羲氏,木德王,始畫八卦。

    (伏羲生于成紀,以木德王,放風姓。

    時有龍馬負圖出河,其文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帝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中觀萬物之情,始畫八卦。

    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卦六十有四。

    以通神明之德,而蔔筮從此生焉。

    索隐曰:木德春令,故易稱帝出于震。

    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

    成紀,地名,漢置成紀縣,今省入秦州,屬鞏昌府。

    ) 通婚姻,制琴瑟,禮樂繇興。

    (上古男女無别,帝始制嫁娶。

    以俪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

    民始不渎而禮由是興。

    又斵桐為琴,繩絲為弦,弦二十有七絙。

    桑為三十六弦之瑟,而樂由是興) 造書契,代結繩,命臣蒼颉。

     天雨粟,鬼夜哭,鑿破蒙芚。

    (上古未有文字,大事則大結其繩,小事則小結其繩以記之。

    帝造書契,刻木畫字,以代結繩之政。

    書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

    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是時天雨粟,鬼夜哭。

    ▼璜按伏羲造書契,則畫卦時已有文字,何先儒乃謂有畫而無文也?外紀以史皇氏為蒼帝,名颉,創文字。

    蒼颉時靈龜負書,丹甲青文,蒼帝受之掌指而創文字,鬼為夜哭。

    又謂黃帝命蒼颉為左史,颉見鳥獸蹄迒之迹,體類象形而制字,字為六義。

    升庵以蒼颉為伏羲臣,俱不可考。

    王充嘗辨雨粟鬼哭之妄,雲蒼颉制文字,天地出圖書,乃聖明之瑞,何非何惡而鬼為之哭?漢書緯書雲乃兔夜哭,憂其毫将為筆也。

    蒼颉。

    南樂人,有四目) 神農氏,火紀官,教民耒耜。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更旺相生。

    太昊首以木德王,神農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神農氏帝以火紀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鹑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

    古者民茹草木之實,食禽獸之肉,未知耕稼。

    帝乃因天時,相地宜,擇五谷之種,斵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民藝五谷,而農事興焉) 作方書,嘗百草,救濟生靈。

    (帝徧味草木,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作方書以療民疾。

    咨于岐伯,作内經。

    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

    巫彭桐君,處方餌。

    由是民無夭折,而醫道立焉) 軒轅氏,制舟車,阪泉三戰。

    (帝姓公孫,國于有熊,生于軒轅之邱,因名軒轅。

    始制器用,命共鼓化狐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

    邑夷作大辂,以行四方,由是車制備,服牛乘馬,引重緻遠,而天下利矣。

    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炎帝楡罔不能制,軒轅習用幹戈,以征不享。

    諸侯鹹來賓從,楡罔欲侵陵諸侯,軒轅修德振兵,以與楡罔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阪泉,地名,今延慶州有阪山,雲軒轅戰阪泉處。

    軒轅邱在開封府新鄭縣。

    有熊,即新鄭。

    ▼璜按史稱軒轅與榆罔阪泉三戰,當時蚩尤攻榆罔于空桑,軒轅征師以誅蚩尤。

    若又與榆罔戰,則猶是蚩尤矣。

    且炎帝是時避蚩尤之攻,遜居涿鹿,亦安能侵陵諸侯乎?史載軒轅誅蚩尤還,天下諸侯共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

    因其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黃帝。

    使三戰而後得志,是以兵力取天下,尚得為五帝之世耶?) 擒蚩尤,涿鹿野,妖霧開昏。

    (蚩尤,炎帝之裔,作刀戟大弩,攻榆罔于空桑。

    榆罔遜居涿鹿,軒轅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

    蚩尤作大霧,軍士皆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殺蚩尤于涿鹿。

    指南車,車上有樓,刻仙人于上,車雖回轉,手常指南。

    或曰,車上用子午盤針,以定四方。

    蚩尤冢在東平州,常有赤氣出,名蚩尤旗。

    涿鹿,今順天府涿州。

    空桑,地名,今開封府陳留縣) 命大撓,及容成,曆編甲子。

    (帝立星官,命大撓占鬥綱所建,以十幹配十二支,作為六十甲子,相配以名目,而定之以納音。

    又命容成作蓋天,着周天曆度,作調曆,以建寅正月與歲首。

    複迎日推策,作十六神曆,積邪分以置閏,于是時惠而辰從矣。

    蓋天,即渾天儀也。

    邪,音餘。

    ) 制冕裳,造算數,律建伶倫。

    (帝始作冕,乖旒充纩,為元衣黃裳,以象天地之正色。

    旁觀翚翟草木之華,染畫五采為文章,以表貴賤。

    命隸首作算數,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衡量由是成也。

    又命伶倫取竹于嶰溪之谷。

    長九寸,圍九分而吹之,為黃鐘之宮。

    又制十二筩,以象鳳凰之鳴,而别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

    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主宮商角征羽之聲。

    算數,九章算法也。

    律,律呂也,陽六為律,陰六為呂。

    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陽聲也;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陰聲也。

    嶰溪,在昆侖山北。

    翚,音揮) 金天氏,誕星虹,諸祥畢至。

    (金天氏姓己,名摯,黃帝之子元嚣也。

    帝以金德王,位在西方,象曉日之明,故号少昊金天氏。

    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渚而生。

    帝即位後,五鳳适至,元鳥遺書,長庚輝日,後土錫符,諸祥之物畢至) 九黎亂,巫史起,恐動人神。

    (少昊氏衰黎氏九侯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

    家以巫史,無有要質,民渎于祀,禍災薦臻。

    ▼璜按少昊乃一代之通稱,後世始衰,非少昊金天帝之世即衰也) 颛顼氏,命五官,無為而治。

    (颛顼,姬姓。

    以水德紹金天氏政。

    初國高陽,名颛顼,故号颛顼高陽氏。

    帝以少昊之子重為木世,曰勾芒;該為金正,曰蓐收;修及熙相代為水正,曰元冥;以炎帝之子為土正,曰勾龍;帝之孫黎為火正,曰祝融。

    是時九黎之亂既革,神人不雜,物序民安。

    帝無為而治焉。

    張晏曰:高陽高辛,皆因受封所興之地為氏。

    颛顼帝喾,皆以名為号。

    上古質樸故也。

    高陽,縣名,今屬保定府,古迹有高陽城,颛顼所築。

    今開封府杞縣,亦有高陽城,乃高陽氏封此也。

    顼音蓄。

    張晏,字子傅,中山人,着有西漢音釋四十卷。

    ) 高辛氏,有四後,俱産奇兒。

    (帝喾高辛氏,姬姓。

    名夋,受封于辛,故号高辛氏。

    帝有四後,元後有邰氏女曰姜嫄,生棄,其後為周;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契,其後為商;三妃陳鋒氏女曰慶都,生堯,是為陶唐氏;四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摯,帝崩,子摯嗣立。

    夋音親。

    娵,音疽) 唐堯氏,智如神,存心天下。

    (帝姬姓,帝喾之子,帝摯之弟,年十三,受封于陶。

    年十五,複封于唐,為唐侯,故号陶唐氏。

    摯屍位九年而廢,諸侯尊弟放勳,踐位平陽,以火德王。

    家語曰:陶唐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說苑曰:帝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

    陶唐,今太原府清源縣東南有陶唐城。

    ▼璜按太史公以放勳重華文命,為堯舜禹之名。

    孔安國書傳,則以堯舜禹為名。

    蔡氏書傳,謂放勳重華文命,皆稱述功德之詞。

    至馬融諸儒,乃以堯舜禹為谥,謬矣。

    應以安國之說為是。

    蔡沉,字仲默,元定子。

    作書傳,從祀孔廟) 命義和,欽曆象,觀覽星辰。

    (帝不忘重黎之舊,使其後複典之,是謂羲和氏,命以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分為四序,敬授人時。

    羲仲居嵎夷,理東作,以殷仲春;羲叔居南交,理南訛,以正夏至;和仲居昧谷,理西成,以殷仲秋;和叔居朔方,理朔易,以正冬至。

    既已四時推候皆合矣。

    積一期而天有餘度,岩有餘日,于是又置閏法,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嵎夷南交昧谷朔方,四方至極之地,蓋官在國都而測候之所在四方也) 殺猰貐,斬修蛇,庭生蓂莢。

    (帝時,十日并出,焦禾殺稼。

    又有大風猰貐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帝使羿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下射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時有草生于庭,曰蓂莢。

    十五日前,日生一葉,十五日後日落一葉,月小盡則一葉厭而不落。

    觀之可以知旬朔,又名曆草。

    猰貐,獸也。

    封豨,大豕。

    修蛇,長蛇也。

    大風,風伯也。

    青邱,澤名,在青州府樂安縣境内,齊景公畋于青邱即此。

    莢,音劫。

    ▼璜按趙雪航曰,堯時豈有十日焦禾之妖?況日在天,離地萬裡,雖千鈞之力,豈能射及萬裡之日乎?且日火也,雖中安能滅之?蓋淮南王與賓客方士作内外書,此言出于外書鴻烈解,作史者收于外紀。

    荒唐之言,豈可為實) 訪巽位,揚側陋,厘降娥英。

    (帝以年老,丹朱嚣訟,不可授以天下,乃授許由,由不受,乃訪巽位之人于四嶽。

    曰,明明揚側陋。

    嶽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我其試哉。

    乃厘降二女娥皇女英于沩汭,嫔于虞。

    沩汭水,在今蒲州,源出曆山,下流入于河。

    許由,字武仲,登封人。

    沩音規,汭音芮,水南流者為沩,北流者為汭。

    東西相距二百裡,合流入黃河) 虞舜氏,起曆山,躬行孝弟。

    (舜生于姚墟,居于沩汭。

    虞其有國之号,故号有虞氏。

    母握登氏死,繼母生弟象,父瞽瞍頑,母嚣,弟傲,嘗欲殺舜。

    舜克盡孝弟之道,年二十以孝聞,耕于曆山,人皆讓畔;漁于雷澤,人皆讓居;陶于河濱,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三十乃登庸。

    姚墟在東昌府濮州。

    曆山,山西平陽府蒲州有曆山,又山東東昌府濮州,亦有膳山,為舜耕處。

    舊有廟碑碣尚存,以濮州曆山為是。

    雷澤,蒲州首陽山下有雷澤,又山東兖州府曹州亦有雷澤,史記謂舜漁于此,亦當以曹州為是。

    又曹州定陶西南有陶邱亭,相傳為舜陶處。

    ) 罪四兇,登元恺,觐獄歸仁。

    (帝鴻氏子曰渾沌,是為驩兜;少昊氏子曰窮奇,是為共工;颛顼氏子曰梼杌,是為鲧。

    缙雲氏子曰饕餮,是謂三苗,謂之四兇。

    舜放驩兜于崇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竄三苗于三危,四罪而天下鹹服。

    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敱、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謂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謂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濟其美。

    舜舉八恺,使主後土;舉八元,使敷五教,天下鹹服其明。

    及堯崩,舜避堯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朝觐訟獄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舜歸乃格于文祖,即帝位。

    崇山,南裔,今嶽州府慈利縣。

    幽州,北裔,今奉天府遼陽地。

    羽山,東裔,今淮安府贛榆縣。

    三危,西裔,今陝西肅州衛有三危山。

    饕餮,音滔鐵。

    敱,艾平聲。

    戭音引。

    ) 彈五弦,歌南風,阜财解愠。

    (舜恭己無為,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共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弦,絲屬,長三尺三寸六分,先制五弦,後加文武二弦為弦) 躬巡狩,崩蒼梧,禹避陽城。

    (舜薦禹于天,命禹攝政總師。

    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

    天下歸禹,乃即位。

    蒼梧,山名,一名九嶷,在永州府甯遠縣。

    陽城,今河南府登封縣。

    嶷,音夷。

    ▼璜按家語史記,皆言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焉。

    南軒據孟子曰,卒于嗚條。

    謂無南巡之說。

    舜既命禹攝天子矣,胡為又自遠巡南裔?禹既宗舜矣,胡為聽其遠葬而不歸榇于北都也?應以崩鳴條為是) 崇伯子,蓋前愆,九疇錫洛。

    (帝堯時,洪水為患。

    堯咨四嶽有能俾乂,四嶽舉高陽氏子伯鲧,堯命為司空,封鲧為崇伯,使治水。

    九歲績用弗成,舜殛鲧于羽山,舉禹使續父業。

    胡氏曰:禹傷父以治水殛死,故直以此自任,卒之建立偉績,克蓋前愆。

    前編曰:禹非惟克勤于邦以為忠,而補前人之愆以濟天下,乃所以為大孝也。

    時神龜出洛,負文列于背,有數自一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關子明曰: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洛水,一名洛汭,在河南府城南。

    經偃師宜陽永甯鞏縣界。

    ▼璜按圖書俱出伏義之世,至禹時又因神龜負文而衍其義為九章大法,非至禹時而洛書始出也。

    ) 奠山川,作貢賦,天地平成。

    (禹平水土,奠高山大川。

    水患既息,任土作貢,成賦中邦。

    于是地平天成,錫圭告成) 懸鐘鼓,置铎鼗,下車泣罪。

    (禹以五音聽治,懸鼓鐘盤铎鼗以待四方之士。

    曰:導以道者擊鼓,谕以義者擊鐘,告以事者振铎,啟以憂者擊磬,有訟獄者搖鼗。

    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左右曰:罪人不順道,何為痛之?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寡人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鑄九鼎,象方物,天雨黃金。

    (左傳:王孫滿曰: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胡氏曰:左氏以為鼎者圖象百物而為之備,誣矣。

    禹所鑄者,别九州島之分野,差田土之高下,定貢賦之式度,立井田封建之經界,鑄于鼎以為萬世凖耳。

    贊甯要言曰:禹鼎不止圖山川猛鸷之物,每州民戶暨地裡寬狹,皆可知也。

    故得九鼎,知九州島戶籍圖書,所以曆代寶之欤。

    是時天雨黃金三日。

    ▼璜按後世銘功鐘鼎之象,義本乎此) 龍負舟,一生死,蝘蜓齊視。

    (禹濟江,黃龍負舟,舟中人懼。

    禹仰天歎曰:吾受命于天,蝸力以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

    予何憂于龍?視龍猶蝘蜓,顔色不變。

    須臾龍俛首低尾而去。

    在壁曰蝘蜓,草上曰蜥蜴。

    江水出今茂州岷山,合漢入海) 集會稽,戮防風,萬國鹹甯。

    (禹即位後,會諸侯于塗山,承唐虞之盛,執玉帛者萬國。

    後八歲,命諸侯計功于越,命曰會稽。

    防風氏後至,禹戮之。

    禹崩于會稽,因葬焉。

    會稽縣,屬今紹興府。

    防風氏國,今湖州府武康縣。

    塗山,今鳳陽府) 堯讓舜,舜讓禹,相傳有道。

    (堯舜禹以天下相讓禅,蓋聖人大公無我,惟有道者傳之耳。

    ) 為生靈,輸苦役,非戀尊榮。

    (堯舜禹以愛天下鹞心,無所系念于其間,所謂五帝公天下也) 從此後,禹傳家,子承父業。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故禹以天下傳之子) 夏商周,相仿效,直到如今。

    (所謂三王家天下也。

    三代至今皆傳子孫)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帝。

    (夏自禹至桀凡一十七主,共天下四百五十八年) 殷湯氏,三十帝,六百餘春。

    (湯建國号曰商,後盤庚改為殷。

    自湯至纣,凡三十主,共天下六百四十四年。

    ) 成周氏,八百年,三十七世。

    (周自武至赧王,凡三十七主,共天下八百六十七年) 九州島中,諸列國,并入強秦。

    (周室既衰,七雄各霸。

    秦始皇滅二周而吞六國,遂有天下) 秦無道,十五年,止傳二世。

    (秦始皇十三年,二世三年) 六國人,并楚漢,起義争衡。

    (燕韓趙魏齊楚為六國,又楚項羽,漢劉邦,俱起兵攻秦)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三帝。

    (高祖平秦滅楚而定天下,傳至孺子嬰,凡十三主,是為西漢。

    )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酖君。

    (西漢共天下二百一十年,王莽酖平帝,弒孺子嬰,篡位一十八年) 漢光武,複中興,一十二帝。

    (光武誅莽中興。

    傳至獻帝幾十二主,是為東漢。

    ) 二百年,劉備起,漢室三分。

    (東漢共天下一百九十五年。

    獻帝崩,昭烈即位西蜀,天下三分。

    西蜀,今四川)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

    (蜀魏吳為三國。

    蜀漢正統四十三年。

    漢亡又十六年吳亡。

    武帝時,陳壽撰三國志,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漢降于曹,曹禅于晉,晉又滅吳。

    而天下始盡歸于晉) 司馬晉,五十年,五胡大亂。

    (晉自司馬炎有天下,傳至愍帝,凡四主,共五十三年,是為西晉。

    其時五胡擾亂,懷愍後蒙塵。

    五胡者,鮮卑匈奴氐羌羯五等胡人也。

    氐音邸,又音低。

    羌音腔。

    羯音結。

    )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西晉亡,司馬睿渡江即位,傳至恭帝。

    凡十一主,共一百零四年,是為東晉) 南北朝,兩相持,不能混一。

    (宋齊梁後梁陳為南朝。

    元魏西魏東魏北齊後周為北朝) 氣相吞,力厮并,一百餘春。

    (南北兩朝共一百六十九年)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

    (宋劉裕篡晉,傳八主,六十年。

    齊蕭道成篡宋,傳七主,二十四年。

    梁蕭衍篡齊,傳四主,五十六年。

    陳陳霸先篡梁,傳五主,三十三年。

    俱都金陵。

    又後梁蕭詧,稱帝江陵,傳三主,三十年。

    隋滅之。

    金陵,今江南江甯府上元縣。

    江陵,今荊州府江陵縣。

    )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元魏拓跋珪,匈奴索頭沙漠汗之後。

    傳十六主,一百六十年。

    孝武時,高歡奉靜帝居邺都,為東魏;宇文泰奉文帝都長安,為西魏。

    後歡子洋奪東魏為北齊,泰子覺奪西魏為後周。

    北齊傳五主,二十六年。

    後周傳五主,二十八年。

    索頭,鮮卑别部也,姓拓拔氏,其俗以索辮發,因号索頭。

    邺,今河南彰德府臨漳縣。

    長安,今陝西西安府長安縣) 周并齊,隋篡周,平陳一統。

    (周武帝滅齊。

    隋楊堅篡周,又南平陳後主,而天下一統,盡歸于隋矣) 四十年,彈指過,海内風塵。

    (隋自楊堅傳至恭帝,凡三主,三十八年)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唐李淵受隋禅而有天下,傳至哀帝,凡二十一主) 三百年,捱不到,付與朱溫。

    (唐共二百八十九年,為朱溫所滅。

    ) 朱溫起,号梁朝,歸于李氏。

    (後梁朱溫,共十六年,為唐李存勖所滅。

    ) 李唐亡,石晉繼,劉漢相承。

    (唐李存勖前後四主,共十四年,為晉石敬瑭所篡。

    晉兩主,共十一年,為北番所擄。

    晉臣劉智遠乘晉滅稱帝為漢,父子共四年。

    ) 郭氏周,緊相連,通稱五代。

    (後周郭威滅漢,無嗣,傳妻兄子柴榮,凡三主二姓,共十年。

    合梁唐晉漢周,謂之五代。

    ) 五十年,十三帝,流水浮雲。

    (五代起梁朱溫,終周恭帝,凡十三主,共五十三年。

    ) 宋太祖,占中原,無多日月。

    (宋太祖趙匡胤,受周禅而有天下。

    在位十七年) 西北邊,遼金夏,不相住争。

    (大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傳至宣宗,幾十主,二百一十年。

    大金阿骨打滅遼稱帝,傳末帝,凡九主一百一十九年。

    西夏李曩霄,傅至南平主,凡十主,一百九十年。

    中間又有西遼耶律大石,因大遼滅而稱帝,傳至天禧帝,凡五主七十一年) 三百載,十八君,汴杭閩廣。

    (宋自太祖至帝昺,幾十八主,共三百一十七年。

    都汴,為北宋。

    自高宗南渡,都杭州,為南宋。

    後帝昺航海至閩、廣而亡) 到頭來,元世祖,一鼓而吞。

    (宋亡,天下歸于元矣。

    ) 胡元氏,并宋金,中華一統。

    (元蒙古人,姓奇渥溫氏。

    世祖忽必烈,并宋平金,混一南北而有天下) 急慌慌,忙過了,九十三春。

    (元自世祖至順帝,凡十主,九十三年) 廿一史,笑談間,從頭數徧。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晔後漢書、陳壽三國志、唐太宗晉書、沈約南宋、蕭子顯南齊、姚思廉梁書陳書、李百藥北齊、魏收北魏、令狐德棻周書、魏征隋書、李延壽南史北史、劉煦宋祁唐書、歐陽修五代史、元脫脫宋遼金三史、宋濂王祎元史,謂之廿一史。

    司馬遷班固,注見後史記漢書句下。

    陳壽注見前三國志句下。

    班固為西漢書。

    南宋元嘉初,範晔删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又謂之東漢書。

    唐太宗貞觀中,诏太子司議郎敬播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考證類例,鹹出敬播。

    齊沈約修南宋書;裴子野删為宋略三十卷,言宋史者,以裴略為上,沈書次之。

    初江淹受诏為齊志,沈約複着齊紀,蕭子顯自表于梁武帝修齊書。

    梁史官姚察初錄梁陳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問之,察因以所議着篇,成辄上奏,又不克就。

    且死,屬子思廉繼其業。

    唐貞觀中,思廉表父遺言,有诏聽續,因采謝旻顧野王等諸書,總括為梁陳二書。

    李德林在齊預修國史,創紀傳書二十卷,至開皇中續撰,增多至三十八篇。

    唐貞觀初,敕其子百藥仍其舊錄,雜采他書,演為北齊書五十卷。

    初,齊天保中,诏魏收修魏書,收納金增減善惡,且黨北朝,貶江左。

    于是衆口喧然,号為穢史。

    隋開皇中,诏魏澹别成魏史,斷自道武,下迄恭帝,為紀及列傳合九十二篇。

    令狐德棻為唐秘書丞,武德中建言:唐承南北五代,無正史,請加撰次。

    乃诏德棻陳叔達等共成周史。

    唐貞觀中,诏顔師古孔穎達修述隋史,魏征總其事,序論皆征作。

    李延壽父太師,嘗以宋齊梁陳同隋,欲拟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追終先志,更依馬遷體,總序八代,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一百七十年,為南北二史。

    劉煦,石晉宰相也,因唐常述舊史,增損為帝紀二十、列傳一百五十,凡二百卷。

    謂之舊唐書。

    其書煩略不均,是非失實,至宋仁宗時,诏歐陽修宋祁删修唐史,紀表志修主之,列傳祁主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謂之新唐書。

    開寶中,诏扈蒙與盧多遜等修梁漢周史,史成而褒貶失真。

    仁宗命歐陽修重加修定,為五代史。

    元元統六年,脫脫為中書右丞相,诏修宋遼金三史,召翰林歐陽元為總裁。

    發凡舉例,凡論贊表奏,皆元屬筆。

    明洪武中,诏宋濂王祎修元史。

    範晔,字蔚宗,順陽人。

    沈約,字休文,武康人,谥隐,仕齊為步兵校尉;梁武帝受禅,拜尚書仆射,加侍中,遷丹陽尹。

    所著有晉書百卷、南宋書、齊紀、梁武帝紀若幹卷。

    蕭子顯,字景陽。

    李百藥,字重規,定州人,官宋正卿。

    魏收,字伯起,曲陽人,北朝官仆射。

    劉煦,字日輝,涿州歸義人。

    宋祁,字子京,号小宋,谥景文。

    歐陽元,字原功。

    ) 是和非,長共短,細有評論。

     要知就裡分明處細簡殘篇着意聽。

     滾滾龍争虎鬬,匆匆兔走烏飛。

    席前花影坐間移,百歲光陰有幾。

    說古談今話本,圖王霸業兵機。

    要知成敗是和非,都在漁樵話裡。

    西江月 明朝有意來相訪綠水青山别是春。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二 第二段說三代南鄉子 攜酒上吟亭,滿目江山列畫屏。

    賺得英雄頭似黴,功名。

    虎嘯龍吟幾戰争。

    一枕夢魂驚,落葉西風别換聲。

    誰弱誰強都罷手,傷情。

    打入漁樵話裡聽。

     詩曰: 混沌初分氣候淳,标枝野鹿看君臣。

    三皇五帝賓天去,辛苦阇浮世上人。

     世上生靈作業多,功名富貴反成魔。

    常懷杞國憂天悶,不見康衢擊壤歌。

    仗劍提刀争日月,伏屍流血換山河。

    白頭釣叟秋江上,笑指清鷗下碧波。

     詩出大才閑遣興,話談今古便驚人。

    沙金璞玉求良匠,流水高山待賞音。

    玉在石中誰辨寶,金藏沙裡未為真。

    淘金必索披沙揀,取玉須教破璞尋。

    琴對子期彈雅操,馬逢伯樂長千金。

    龍光未識思雷煥,奇字難知問子雲。

    美酒要逢知己飲,好詩須向會家吟。

    講談盡合周公禮,褒貶鹹遵孔聖文。

    斷簡殘篇藏故典,冰弦玉轸播新聞。

    高人滿座垂清聽,始信書生用意深。

     适間提說曆代總要,不曾開列君臣大體賢愚、國運短長、流傳世次,今将三皇五帝之後,從夏禹傳家以至商周二代,直至戰國七雄,略陳大概。

     夏後氏者,禹王受虞舜禅位為天子,建有天下之号曰夏[在位二十七歲],傳一十七帝。

    其名曰: 啟[在位九歲]太康[在位二十九歲]仲康[在位十八歲]帝相[在位二十七歲]少康[在位二十二歲]帝杼[在位十七歲]帝槐[在位二十六歲]帝芒[在位十八歲]帝洩[在位十六歲]帝不降[在位五十九歲]帝扃[在位二十一歲]帝廑[在位二十一歲]帝孔甲[在位三十一歲]帝臯[在位十一歲]帝發[在位十三歲]帝桀[在位五十二年]放于南巢,天下歸商。

    共享國四百五十八年。

     商湯氏者,代夏伐桀,撫有天下[在位十三祀]。

    傳十三君,其名曰: 外丙[在位二祀]仲壬[在位四祀]太甲[在位三十三祀](按孟子曰:湯崩,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史記曰:湯在位十有三祀而崩,太子太丁早卒,次子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崩。

    太丁之子太甲立。

    程子曰:古人謂歲為年,湯崩時,外丙方二歲,仲壬方四歲,太甲差長,故立之。

    今考皇極經世史,無外丙仲壬名世,且通鑒編年:丁未三十祀,王崩,嫡孫太甲踐位,戊申商王太宗太甲元祀。

    湯以丁未崩,甲以戊申立,曆數甚明。

    外丙仲壬之時辨矣。

    ) 沃丁[在位二十九祀]太庚[在位二十五祀]小甲[在位一十七祀]雍己[在位一十二祀]太戊[在位七十五祀]仲丁[在位一十三祀]外壬[在位一十五祀]河亶甲[在位九祀]祖乙[在位一十九祀]祖辛[在位一十六祀]沃甲[在位二十五祀]祖丁[在位三十二祀]南庚[在位二十五祀]陽甲[在位七祀]盤庚[在位二十八祀]小辛[在位二十一祀]小乙[在位二十八祀]武丁[在位二十九祀]祖庚[在位七祀]祖甲[在位三十三祀]廪辛[在位六祀]庚丁[在位二十一祀]武乙[在位四祀]太丁[在位三祀]帝乙[在位三十七祀]帝辛[在位三十二祀]帝辛者,纣也,周師入,衣寶自焚,天下歸周。

    共享國六百四十四年。

     周武王者,父曰文王,纣時封為西伯,至武王伐纣,而有天下[在位七年]。

    傳三十七君,其名曰: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康王[在位二十六年]昭王[在位五十一年]穆王[在位五十二年]共王[在位一十二年]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孝王[在位一十五年]夷王[在位一十六年]厲王[在位五十一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幽王[在位一十一年]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桓王[在位二十三年]莊王[在位一十五年]厘王[在位五年]惠王[在位二十五年]襄王[在位三十三年]頃王[在位六年]匡王[在位六年]定王[在位二十一年]簡王[在位一十四年]靈王[在位二十七年]景王[在位二十五年]悼王[無紀年]敬王[在位四十四年]元王[在位六年]真定王[在位二十八年]哀王[在位三月]思王[在位五月]考王[在位一十五年]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安王[在位二十六年]烈王[在位七年]顯王[在位四十八年]慎靓王[在位七年]赧王[在位五十九年],共享國八百六十七年,天下歸秦。

     通計三代,共一千九百七十年。

    夏禹、商湯、周武,為三代開基聖主。

    啟賢繼禹,少康中興;合商有三宗: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謂之賢聖之君。

    周自成康繼武、宣王中興,其餘者或長或短,各有事迹。

    今按史記,寫入詞文。

     話說起,三代君,尊稱夏禹。

    (三代,夏商周也。

    堯封禹于有夏,故建有天下之号曰夏,禹為夏開基聖祖。

    夏,今山西平陽府夏縣。

    ) 姓姒氏,乃軒轅,黃帝元孫。

    (堯賜禹姓姒氏。

    禹,黃帝軒轅氏元孫。

    軒轅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于僰道之石紐鄉。

    姒,詞上聲。

    一書雲:禹母吞薏苡而生,因姓。

    僰音蔔) 其父鲧,帝堯時,廷推治水。

    (堯時洪水為災,四嶽舉崇伯鲧可治水。

    堯曰:鲧方命圮族。

    不可用。

    嶽曰:試可,乃已。

    帝用之,戒曰,欽哉) 為無功,身得罪,殛死黃熊。

    (鲧障洪水,九載無功,堯命舜殛于羽山。

    人物考雲:殛鲧投水,化為黃熊,因為羽淵之神) 續父業,任司空,躬乘四載。

    (鲧治水無功,殛死,舜舉禹使續父業,任為司空。

    禹傷父功不成,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水乘舟,陸乘車,泥乘橇,山乘攆,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