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寵其妾,殺其妻,幾乎害子。
(丕先從操入邺,悅袁熙妻甄氏,操為聘焉。
生子叡,為平原王。
後納郭永女為貴嫔,有寵,适丕病,郭氏讒甄後有鎮魇之謀,遂殺甄後。
後死,故叡未建為嗣。
丕立郭氏為後,叡事後謹,後亦愛之。
郭後無子。
丕使郭母養叡。
丕後名郭女王) 獵圍中,聞泣谏,改念全恩。
(叡母被誅,适丕與叡獵,見子母鹿,丕射其母,命叡射其子。
叡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
丕恻然,遂立為太子) 魏明帝,料功能,容言納谏。
(丕卒,太子叡即位,是為明帝。
叡沈毅明敏,任心而行,簡功能,屏浮僞,雖犯言極谏,皆優容之無所摧戮。
嘗卒至尚書門,司空陳矯問曰:陛下何之?曰:欲案行文書耳。
矯曰:此自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
叡慚而反) 作都官,考課法,黜陟羣臣。
(叡深疾浮華之士,吏部尚書盧毓曰: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為進退,故真僞混雜,虛實相蒙。
叡納其言,诏散騎常侍劉邵作考課法。
邵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下百會議,黃門侍郎杜恕曰:明試以功,三考黜陟,帝王之盛制也。
然世有亂人而無亂法,今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
然後察舉,試辟公府,為親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增秩賜金,此最考課之急務也。
議久不決,事竟不行) 更可惜,薄宗藩,維城無衛。
(魏自黃初以來,諸侯王皆寄地空名國,不聽朝聘,設防輔監察之官以伺察之,雖有王侯之号,侪于匹夫。
法禁嚴切,吏察之急,親姻皆不相通問。
宗室曹冋上書曰:古王者建同姓以明親親,樹異姓以明賢賢,親疎并用,故能保其社稷;今州郡牧守,皆跨有千裡,而宗室子弟,王虛空之地,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不聽。
東阿王植疏曰:今陛下惠洽椒房,恩昭九族,至于臣者,禁锢明時,婚媾不通,兄弟乖隔;又以一切之制,永無朝觐之期。
願陛下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
乃令諸王及宗室、公侯朝明年正月,後如先帝令。
孫盛曰:魏明帝政自己出,優禮大臣,君人之量偉矣。
然不思建德垂風以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 侈宮室,空帑藏,鑄造銅人。
(叡好土功,先作許昌宮,又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殷,築總章觀,高十餘丈。
複立崇華殿,更名九龍,通引谷水過殿前,為玉井绮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
使博士馬鈞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作者三四萬人,起土山于芳林園,使公卿皆負土,樹雜木善草,捕禽獸實其中。
又徙長安鐘簴橐佗銅人承露盤于洛陽。
盤折,聲聞數十裡。
銅人重不可緻,大發銅鑄銅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馬門外。
又鑄黃龍鳳凰置内殿前。
尚書衛觊上疏曰:武皇帝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過錦繡,用能平定天下。
今宜計較府庫,量入為出,而工役不休,侈靡日崇,帑藏日竭。
昔漢武信神仙之道,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每所非笑。
今無求于露而空設之,靡費宜裁制也。
不聽。
芳林園,在河南府城東北隅) 立養子,齊王芳,爽懿共政。
(叡無子,養芳詢為己子,宮省事秘,人莫知其由來。
立芳為齊王、詢為秦王。
叡病笃,司馬懿入見,叡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
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恨矣。
召二王示懿,别指芳曰:此是也,君谛視之。
又教芳前抱懿項。
叡卒,芳嗣位,年八歲。
或雲芳,任城王楷之子也。
) 伏獸睡,突時發,何鄧骈刑。
(何晏鄧揚,素與曹爽善。
爽輔政,引為心腹。
時爽懿各更宿殿内,何鄧謂爽曰:重權不可委人。
爽從之,以懿為太傅,懿遂謝病屏居。
爽所親李勝,出刺荊州,過辭懿,懿令兩婢持衣,衣落,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流沾胸,語多錯亂,誤以荊為并者再。
勝退告爽曰:懿屍居餘氣,不足慮也。
爽不複設備。
時傅元與晏揚不睦,晏等每欲害之,時人莫肯共婿,嚴憲女鞾有淑德,元求為繼室,憲許之。
或曰:何鄧執權,必為元害,亦猶排山壓卵、以湯沃雪耳。
憲曰:晏等驕侈,必當自敗,司馬太傅獸睡耳,吾恐卵破雪消,行自有在。
後芳谒高平陵,爽等皆從,懿與子師昭謀,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奏爽棄顧命,亂國典,宜罷吏兵,以侯就第。
爽得奏,疑不決,投刀于地曰:孔亦不失作富家翁。
司農桓範勸爽以天子詣許昌,發四方兵自輔,爽不從,奉駕還宮。
懿奏爽與何晏鄧揚桓範等謀逆,族誅之。
高平陵,魏明帝墓,在孟津縣界。
何晏,字平叔。
傅元,字休奕。
鞾音委) 殺王淩,害曹彪,悉夷三族。
(魏王淩以将軍督揚州,其甥令狐愚為兖州刺史,甥舅并典重兵,陰謀以魏王制于強臣,楚王彪有智勇,欲立之,迎都許昌。
會愚卒,淩遣将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兖州剌史黃華,華弘連名白司馬懿,率軍乘水道讨淩。
淩勢窮面縛,被殺。
懿窮治其事,諸相連者,悉夷三族,發淩愚冢,剖棺暴屍。
賜楚王彪死。
) 司馬師,奪印绶,貶主藩臣。
(懿卒,以子師為撫軍大将軍,錄尚書事。
李豐為中書令,魏王芳數獨召豐語。
師知其議己,以刀镮築殺之,芳意不平。
師以太後令召羣臣議,以芳荒淫無度,亵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奏收玺绶,歸藩于齊,遷之河内。
河内,今河南懷慶府) 迎立起,高貴公,扶持六載。
(師欲立彭城王據,太後曰:彭城王,季叔也。
今來,我當何之?高貴鄉公,文帝長孫,明帝弟子,于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
師乃迎高貴鄉公髦于元城。
師使請玺绶迎之,太後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
欲以玺绶手授之。
髦至見太後,其日即位。
髦,明帝弟東海定王霖之子也。
在位六年。
高貴鄉,今元城縣,屬大名府) 慮時危,行戰讨,志殄權臣。
機不密,事無成,登車用劍。
血淋漓,成濟刃,做了寃魂。
(師卒,弟昭自為大都督。
髦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尚書王經、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自出讨之。
經曰: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且宿衛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禍殆不測?髦出懷中黃素诏投地曰:行之決矣。
朕複死何懼,況不必死也。
于是入白太後。
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
髦遂拔劍升辇,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中護官賈充入與髦戰南阙下。
髦自用劍,衆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雲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
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濟即抽戈刺髦,殒于車下。
昭入殿收經及家屬殺之。
昭言成濟大逆,滅三族) 常道公,平西蜀,纔方二載。
司馬炎,求禅位,孤寡欺淩。
(常道鄉公名奂,燕王宇之子也,年十五,司馬昭迎立之。
遣锺會鄧艾寇蜀,劉後主降。
後二年昭卒,子炎立,魏主禅位于晉,遷于金墉城,炎廢奂為陳留王。
奂至惠帝大安元年始卒。
後趙石勒曰: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寡婦孤兒,狐媚以取天下。
常道鄉故城,在順天府東安縣西北。
陳留,縣名,屬開封府。
金墉城,在河南府洛陽故城西北角。
魏明帝所築) 算曹氏,占中原,慌慌四紀。
(魏自曹丕篡漢,傳至陳留王奂,凡五主共五十六年。
) 敗将來,撐不住,付與他人。
(奂禅位于炎,而魏祚絕) 思往日,逞英雄,興風作浪。
轉回頭,如一夢,滅影潛形。
東吳主,孫仲謀,聰明智勇。
(吳主孫權,字仲謀,堅之子、策之弟也。
自策以來,據有江東,策死,權代領其衆。
操伐吳,權禦守月餘。
操見其軍伍嚴肅,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引還。
後權降曹丕,丕封權為吳王。
權遣中大夫趙咨謝丕,丕問曰:吳王何等主也?咨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問其狀,咨曰:納魯肅于凡品,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明也;獲于禁而不害,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智也;據三州虎視天下,雄也;屈身于陛下,略也。
趙咨,字文楚,胙城人。
) 父虎将,兄獅兒,奮起江東。
(權子堅。
初讨董卓,堅求糧于袁術,或謂術曰:孫堅江東虎将,若克董卓,猶除狼而得虎也。
術使堅擊劉表,為表軍射殺之。
堅子策年十七,見術,術以堅餘兵還策。
策說術曰:家有舊恩在江東,願助舅吳景讨橫江。
術許之。
策行收兵進攻橫江,拔之,旋渡浙,取會稽。
太守王朗降,诏以策為讨逆将軍,封吳侯。
策複襲廬江,敗之,狥豫章,太守華歆降。
曹操聞策強盛,歎曰:獅兒難與争鋒矣。
後操聞策死,即表權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
橫江,在和州城東南直釆石渡處。
廬江,縣名,在廬州。
華歆,字子魚) 父兄死,自軒昂,報雠黃祖。
(初,堅擊劉表,表将黃祖戰敗,令呂公設伏岘山射堅。
堅死,子策立,欲乘虛襲許,為許貢奴客因其出獵伏篁竹中射之,中頬,創甚,召張昭等曰:公等善相吾弟。
呼權佩以印绶。
至是權西擊黃祖,祖橫兩蒙沖夾守沔口,大绁系矴,千弩交射,軍不得前。
将軍董襲司馬淩統,各将敢死士百人,人被兩铠,乘大舸突入蒙沖裡,以刀斷绁,蒙沖乃橫流,大兵水陸并進,遂屠其城。
祖走,追斬之。
岘山,在襄陽府。
張昭,字子布。
矴,音釘,鎮舟石也) 奄荊揚,薄南海,霸據金陵。
(權霸據江東,操表為讨虜将軍,責權任子。
周瑜曰:楚國初封,不滿百裡,繼嗣賢能,遂據荊揚,至于南海。
今将軍承父兄餘資,兼六州之衆,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耶?權先自公安從都于鄂,更名鄂曰武昌,後因張纮言秣陵山川形勝,勸權為治所。
權于是作石頭城,徙治秣陵,改号建業。
金陵,今江南上元江甯二縣,昔楚威王以此地王氣,埋金以鎮之,名曰金陵,秦始皇改秣陵。
吳建業,宋建康,即今江甯府) 納魯肅,任周瑜,同心戮力。
(魯肅周瑜,先依袁術,知術無成,乃棄官渡江從策。
策卒,瑜自巴邱将兵赴襄,權留與張昭共掌衆事。
時雖有江東諸郡,然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為意。
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遂委心而服事焉,因薦肅于權,權引肅合榻對飲,問計大悅。
會劉表卒,二子不協,肅請奉命說劉備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操已下荊州,引兵東下,昭等請迎之,獨肅勸毋迎操。
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矢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肅勸召周瑜定計,瑜至,謂權曰:将軍當為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是夜瑜複見權,言人以操水步八十萬,俱各恐懼;甚不足畏,願将軍勿慮。
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二人贊孤也。
魯肅,字子敬,定遠人。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 戰三江,屯夏口,斫案峥嵘。
(時召周瑜會議,瑜謂擒操正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
權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複言迎操者,與此案同。
乃罷會,以瑜督三萬人出定水寨于三江口,與操遇于赤壁,大破之。
) 将親妹,鎖蛟龍,錦囊計拙。
(權既破操,權以備領荊州牧,瑜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立營于公安,權稍畏之,以妹妻備。
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執刀侍立。
備每入,心常凜凜。
後備以瑜所給地少,自詣權求都督荊州。
瑜上疏曰:劉備非久屈為人用者,宜徒備置吳,盛其宮室美女,娛其耳目,分羽飛各置一方。
今猥割地以資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三國演義載孔明以錦囊三個密授趙雲,臨期次第開囊,依計而行。
備與吳夫人俱馳歸荊州,瑜引兵追之,有周郎妙計高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诮,世謂之三氣周瑜。
此正史所不載) 争荊州,白衣橹,壞了同盟。
(周瑜卒,魯肅代瑜領兵,勸權以荊州借備,共拒曹操。
及備得益州,權令諸葛瑾求荊州,備不許。
會聞操攻漢中,備使求和于權,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初魯肅勸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雠,不可失也。
及呂蒙代肅,勸權取荊州以襲羽,蒙遂托病,以陸遜代蒙。
遜至陸口,為書與羽,深自謙抑,羽意大安,撒兵赴樊。
遜啟陳形狀,權遂發兵,以蒙為大督。
蒙至浔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羽将糜芳傅士仁,開門出降,蒙入江陵。
得羽将士家屬,皆撫慰之。
遂定荊州。
初,權使至荊州,備報曰:曹操方欲觀兵吳會,而同盟無故自相攻伐,使承其隙,非長計也。
權不聽。
李舜臣曰:荊州吳蜀之沖,孫劉争之,固也。
然當争于赤壁未戰之先。
奈何赤壁既勝,今日借荊州,明日索荊州;今日奪荊州,明日分荊州。
以一州之地,内自相攻,而中原國賊,置之度外,此果何為者哉?桂陽,州名,屬衡州。
南郡,即荊州府。
零陵,縣名,屬永州府。
武陵,縣名,屬常德府。
陸口,陸水之口,在武昌府通城縣北。
浔陽,今九江府德化縣。
《舟冓》《舟鹿》音溝鹿,船名) 呂蒙死,陸遜承,支吾元德。
(呂蒙既入江陵,未及受封,即發疾卒。
權以陸遜代之。
備痛羽沒,自将伐權,遣遜督兵拒守,戰于猇亭,大破之。
呂蒙,字子明) 孔明相,費祎來,吳蜀重親。
(漢昭烈帝卒,丞相諸葛亮遣鄧芝使吳,吳絕魏和漢。
及權稱帝,亮遣陳震賀吳,權與盟,約中分天下。
亮卒,以費祎為尚書令,遣宗預使吳,權折劍為誓。
費祎,字文偉) 丕觀濤,歎天限,屈身雄略。
(觀濤注見本卷要吞吳句下。
雄略注見本卷聰明智勇句下) 自稱尊,大皇帝,烈烈轟轟。
(漢帝禅建興七年,高王權稱皇帝,改元黃龍。
後子亮嗣位,谥權為大皇帝) 傳其子,會稽王,年方十六。
(權先立太子和,後潘夫人有寵,生少子亮,權愛之。
全公主與和有隙,欲豫自結,數稱亮美,權遂廢和為庶人,後封南陽王,居長沙,立亮為太子。
權卒,亮嗣位,年方十六。
後孫琳廢為會稽王。
全公主,全琮妻,權女也。
全公主,名魯班) 假惺惺,好問難,取怒孫琳。
(亮親政事,大将軍孫琳表奏,多見問難。
數出中書,視大帝時舊事,問左右曰:先帝數有特制,今大将軍問事,但令我書可耶。
琳于是稱疾不朝,亮惡之,陰與全公主将軍劉承謀誅之。
全後父尚為衛将軍,亮使尚子紀語尚,嚴整兵馬,且曰:勿令卿母知。
女人不曉大事,且琳姊也。
紀告尚,尚語紀母,母使人密語琳。
琳怒,遂圍宮。
亮大怒,上馬帶鞬,執弓欲出,曰:孤大皇帝适子,在位已五年,誰敢不從者?近臣牽止之,不得出。
琳使光祿勳孟宗告太廟,廢亮。
會稽謠言亮當還為天子,吳主黜亮為侯官侯,亮自殺。
侯官,縣名,屬福州府。
) 吳景帝,逼其亡,不能蔭子。
(琳廢亮,立琅琊王休。
休,權中子也,立子《雨/單》為太子。
休寝疾,口不能言,手書呼丞相濮陽興入,令子《雨/單》出拜,把興臂,指《雨/單》托之而卒,谥曰景帝。
吳人以蜀初亡,欲立長君,左典軍萬彧嘗為烏程令,與烏程侯皓相善,稱皓于興及左将軍張布,興布遂說朱太後,迎立皓。
《雨/單》音灣。
) 鳥程侯,頑且暴,怎保長存。
(休先封兄南陽王和子皓為烏程侯,休卒,皓即位。
皓麤暴驕盈,多忌諱,奸酒色,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
使諸将各上禦犬一犬,直缣數十匹,纓绁直錢一萬,以捕兔供廚。
有勝己者殺之,見惡者燒鋸斷其頭。
晉羊祜曰:孫皓之暴,過于劉禅。
将疑士困,一入其境,則長江非複所保也。
晉主使張華問策,祜曰: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
烏程,縣名,今屬浙江) 料難敵,陸鬬羊,交歡邊境。
(晉以羊祜都督荊州,吳以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督軍樂鄉。
祜與抗對境,使命常通。
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疾,求藥于祜,佑以成藥與之,抗即服。
人谏之,抗曰:豈有酖人羊叔子哉?抗告其邊戍曰: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
樂鄉,城名,在荊州府松滋縣。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陸抗,字幼節,遜之子。
) 更添着,鑿鼻眼,何等淫刑。
(皓惡人視之,羣臣莫敢舉目。
每宴,鹹令沉醉。
又置黃門郎十人為司過,宴後各奏阙失,或剝人面,或鑿人眼,由是上下離心。
後皓降晉,賈充問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此何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
充默然。
) 晉武帝,大興師,樓船直下。
(晉武帝炎,與羊祜謀伐吳,祜表王浚加龍骧将軍,大作舟艦。
浚遣别駕何攀作大艦,長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
以木為城,起樓橹,開四出門其上,可馳馬住來。
炎大舉兵,遣王渾杜預浚等分道伐吳。
預遣牙門周旨夜渡江襲樂鄉,吳都督孫歆懼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預進克江陵,于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廣州郡,皆望風送印绶。
浚攻武昌,降之,遂自武昌順流而下,徑造建業。
舟艦,戰船也,四方施闆以禦矢。
樓橹,城上守禦望樓也。
橹,露也,上無屋覆。
王浚,字士治,弘農人。
王渾,字符沖,晉陽人。
杜預,字符凱,封富陽侯。
朝野号曰杜武庫,京兆杜陵人) 石頭城,風威利,束手降臣。
(浚兵順流而下,皓遣将軍張象帥舟師禦之,望旗而降。
又遣陶浚乘大船以戰,未發而潰。
初,晉主诏浚至建業,受王渾節度。
浚舟師過三山,渾遣信要與論事,浚舉帆直指建業,報曰:風利不得泊也。
是日浚卒八萬,方舟百裡,鼓噪入于石頭。
皓面縛輿榇詣軍門降。
晉封為歸命侯。
石頭城,孫權所築,在江甯府西二裡。
三山,矶名,在太平府繁昌縣東北下流,去蕪湖二十五裡。
) 五十載,王氣銷,江沉鐵鎖。
(吳自權至皓,凡四主,共五十九年。
初,吳人于江碛要害處,并以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逆拒舟艦。
王浚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須臾融夜斷絕,船無所礙。
昔楚威王以金陵有王氣,吳建都改稱建業。
今浚至建業,皓降而吳亡矣。
) 盼黃旗,瞻紫蓋,谶兆成塵。
(初,吳人刀元,詐增谶文雲:黃旗紫蓋,見于東南。
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
皓喜,遂有兼并之心,舉兵出華裡,遇雪引還。
至是降晉而吳亡。
華裡,在江甯府西。
) 勞攘攘,幾千場,将軍戰馬。
絮叨叨,三國志,故紙遺文。
(三國志注見總說三國志句下) 司馬氏,總收拾,江山一統。
(魏篡漢滅蜀,晉篡魏滅吳,至太康元年,天下一統) 啟封疆,稱武帝,晉室龍興。
(司馬炎,昭之子,嗣位為晉王,廢魏主為陳留王,稱皇帝,是為武帝。
國号晉。
谥曰:剛強直理曰武) 火焚了,雉頭裘,留心儉約。
(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帝焚于殿前,诏毋得獻奇技異服。
帝承魏刻薄奢侈之後,欲矯以仁儉。
有言禦牛青絲纼斷,诏以青麻代之。
) 駕羊車,遊内苑,遽作荒淫。
(帝既平吳,頗事遊宴,怠于政事。
選吳妓妾八千人入宮,掖庭殆将萬人。
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最失策,銷兵備,養戎不徙。
(帝平吳後,悉罷州郡兵,诏曰:昔在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内親民事,外領兵馬;今天下為一,當韬戢幹戈。
刺史分職,當如漢氏故事。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交州牧陶璜上言: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仆射山濤極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
而不聽。
及永甯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天下遂亂。
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塞内諸郡,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漸為民害。
侍郎郭欽疏曰: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一或有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矣。
宜及平吳之威,漸徙内郡雜胡于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
不聽。
太子洗馬江統作徙戎論以警朝廷,不聽。
山濤,字巨源,河内人。
江統,字應元,陳留人) 賣官錢,入私室,反遜桓靈。
(帝問司隸校尉劉毅曰:朕可方漢何帝?對曰:桓靈。
帝曰:何至于此?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 傳授與,不才兒,南風穢烈。
(帝立子衷為太子,時朝野鹹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
帝亦知太子不才,然恃太子生子遹明慧,故無廢立意。
初,欲為太子娶衛瓘女,賈充妻郭槐賂楊後左右,使後說納其女。
帝曰:衛氏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賈氏種妬而少子,醜而短黑。
後固請,遂納賈氏為太子妃。
妃妬忌多權詐,太子嬖而畏之。
帝崩,衷即位,是為惠帝,立賈氏為皇後。
後諱南風,與太醫程據等亂,時洛中有南風烈烈吹黃沙之謠。
外史載:郊外有挽小車者,導一美少年入車中閉之。
挽而行,出則一曲房也,陳設非人間。
一主婦人年二十餘,身矮面黑,淫谑三晝夜,少年精力疲憊,婦人曰:君雖有貌,而無濟勝之具,奈何。
多納金珠,仍令卧車中送故處。
少年不解為何豪室也,歸與人言狀,有識者驚曰:此賈後也。
其淫亂如此。
楊後名豔,字瓊芝) 肉糜癡,蝦蟆蠢,木偶為心。
(帝戆騃。
時天下饑馑,帝曰:何不食肉糜?常在華林園,聞蝦蟆嗚,問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左右戲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
尹氏曰:晉惠之為君,動辄制于他人之手,特一木偶人而已。
魏明帝建芳林園,齊王芳改為華林園,在河南府城東北隅) 大臣宰,尚清談,人無遠慮。
(魏嘉平中,何晏好老莊書,與夏侯元荀粲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之糟粕。
由是天下士大夫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制。
帝以王戎為司徒,王衍為尚書令,樂廣為河南尹,皆善清談。
衍弟澄及阮鹹鹹從子修胡母輔之謝鲲王尼畢卓,皆以任放為曠達,當時争尚浮誕,廢職業。
呂東萊曰:永嘉之際,清言者滿朝,一觞一詠,傲睨萬物。
南山子曰:高枕茅廬,百無留念,肆志竹窗,一無用情。
元字太初。
王弼,字輔嗣。
王戎,字浚仲。
衍字夷甫,戎之從弟。
澄字平子,衍之弟。
樂廣,字彥輔。
阮鹹,字仲容。
修字宣子。
輔之字彥博。
謝鲲,字幼輿。
畢卓,字茂世) 衆親王,興禍亂,骨肉兵争。
(初,武帝懲曹氏孤立之敝,大封宗室,各擁重兵。
至永康元年,趙王倫謀篡位,遣齊王冋将百人排門西入,廢賈後,自為柱國。
淮南王允讨倫,不克而死。
倫遷帝于金墉,自稱皇帝。
冋及成都王穎河間王颙舉兵讨倫,誅之,迎帝複位。
以冋為大司馬輔政。
冋驕奢專權,颙表陳冋罪,使長沙王乂讨冋斬之,以穎輔政。
二年,颙穎嫌乂專政,舉兵反,帝以乂督軍讨之,為颙将張方所敗。
乂奉帝讨張方,不克,穎進逼京帥。
東海王越潛與殿中諸将夜收乂,置金墉城,使方炙殺乂。
颙表穎為皇太弟,越征颙為司徒,南陽王模邀殺之。
頓邱太守執穎送邺,範陽王虓幽之。
會虓卒,長史劉輿以穎素為邺人所附,殺穎。
後漢主劉聰問懷帝曰:卿家骨肉,何相殘如此?帝曰:大漢将應天受命,故自相驅除。
) 嵇侍中,血淋漓,蕩陰死節。
(初,皇太弟穎,僭侈日甚,大失衆望。
東海王越奉帝征穎,穎遣石超拒戰蕩陰,帝頰中三矢,百官侍禦皆散。
侍中嵆紹朝服登辇,以身衛帝,超遂殺紹,血濺帝衣。
帝堕于草中,亡六玺。
左右欲浣帝衣,帝曰:嵆侍中血,勿浣也。
蕩陰,縣名,屬彰德府。
嵆紹,字延祖。
父康,字叔夜。
先本上虞人,姓奚,以避怨,徙家嵆山,因氏焉) 東則東,西則西,中毒亡身。
(穎迎帝入邺,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東瀛公騰起兵讨穎。
穎奉帝還洛陽,顋将張方在洛久,剽掠殆竭,逼帝西遷長安。
帝泣從之,颙随廢穎。
東海王越以張方劫遷車駕,傳檄讨之,遣祁弘等入長安,奉帝東還,以越為太傅。
帝食餅,中毒崩。
或曰:太傅越之鸩也。
尹氏曰:晉惠制于他人之手,如嬰兒玩弄于股掌之上,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一木偶人。
夫以漢質帝之幼沖,食餅中毒,尚能急召大臣,了了言之。
今晉惠乃莫能一言。
故雖或曰越之所鸩,然綱目不明其故,直以中毒書之。
) 懷帝立,志有為,傳餐親政。
(懷帝名熾,武帝第二十五子。
惠帝無嗣,立熾為皇太弟,至是即位。
帝始遵舊制,于東堂聽政,每至宴會,辄與羣臣論衆務、考經籍。
黃門侍郎傅宣歎曰:今日複見武帝之世矣。
谥法:慈仁短折曰懷) 痛銅铊,委荊棘,受縛華林。
(惠帝時,關内侯索靖知天下将亂,指洛陽宮門外銅铊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漢主劉聰,使前軍大将呼延宴寇洛陽,石勒劉曜皆引兵會。
宴先克宣陽門入,帝出華林園門,欲奔長安。
漢兵追執之。
曜自西明入,殺太子诠,發諸陵,焚宮廟,納帝後羊氏。
遷帝于平陽,封平阿公。
後聰宴群臣于光極殿,使帝着青衣行酒。
庾珉王隽等号泣,聰殺珉隽等十餘人,并弒帝。
索靖,字幼安,炖煌人。
羊後名獻容。
) 愍帝立,勢難支,接踵系擄。
(愍帝名業,吳王宴之子,武帝之孫,初封秦王。
及懷帝被擄,賈疋奉為太子。
懷帝遇害,即位于長安。
漢劉曜攻陷長安外城,曲允索琳退守小城,内外斷絕,城中饑甚。
帝泣曰:今窮厄如此,外無救援,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
使侍中宗敞送箋,帝乘羊車,肉袒出降。
曜送帝于平陽。
谥法:在國遭憂曰愍。
曲允,金城人。
索琳,字巨秀,靖之子) 捧杯盤,執傘蓋,殒命胡廷。
(聰以帝為光祿大夫,封懷安侯。
後聰出畋,使帝戎服,執戟前導。
見者指之曰:此故長安天子也。
故老有垂泣者。
聰飨羣臣,使帝行酒洗爵,已而又使更衣執蓋。
尚書郎辛賓抱帝大哭,聰命引出斬之,帝遂遇害) 劉元海,亂倡先,五胡雲擾。
(劉淵,字符海,匈奴人。
武帝時為左部帥,後稱漢王,尋稱帝。
邱浚曰:晉之亡,大率中原半為夷居。
劉淵匈奴也,而居晉陽;石勒羯也,而居上黨;姚氏羌也,而居扶風;苻氏氐也,而居臨渭;慕容鮮卑也,而居昌黎。
種類日繁,樂鬬喜亂。
是以劉淵一倡,而并雍之胡乘時四起。
長淮之北,無複晉土,而以戰争之埸者幾二百年) 琅琊王,走江左,六代瓜分。
(琅琊王司馬睿,懷帝時以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軍,鎮建業。
後睿即位,由晉曆宋齊梁陳,俱都江左,與北魏共六代,南北瓜分,不能混一) 想西晉,創根基,謀心不善。
(司馬懿染指曹鼎,垂涎三世,至孫炎篡魏。
晉論曰:懿受遺輔政,屢遇廢置,是其創基立本,異于前代者也) 老仲達,無比賽,詭詐兇心。
(懿字仲達。
小學史斷曰:晉之興始于懿,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弱寡欺孤,恣行誅戮,脅制之威,同于莽卓) 螳後雀,蹑前蹤,曹瞞篡漢。
(曹操小名阿瞞。
史斷雲:自曹操肇謀,迄于亡國,五六十年間,與司馬氏相終始。
所謂黃雀利于螳螂,而不知挾彈者早已随其後也) 馬中牛,循往事,呂政承秦。
(元帝睿,乃琅琊王觐妃夏侯氏所生。
史載妃與小吏牛金通,生睿。
魏明帝青龍三年,張掖郡谷口水湧,寶石負圖,有石馬七及犧牛之象。
晉時又有牛繼馬後之謠。
自懿啟封于晉,傳至愍帝,而七帝之數終;睿以牛吏子承晉祚,而司馬之裔絕。
秦始皇名政,乃陽翟大賈呂不韋之子,冒姓嬴。
王妃夏侯光姬,字銅環。
▼璜按升庵外傳載晉書雲: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帝先飲其佳者,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生元帝。
今通鑒省其文,竟雲通小吏牛金而生元帝,可笑也。
又按唐元行沖,元魏之後,着魏典三十卷,雲瑞石有牛繼馬之像。
舊謂元帝本出牛氏,誣辭也。
魏主犍之孫道武帝繼晉受命,此其應也) 單逞縱,己之能,傳家計策。
不提防,天眼轉,果報相尋。
(尹氏曰:懿自殺爽之後,魏國在其掌握。
又殺彪而盡幽置諸曹于邺,甚于操之所為。
自曹丕篡漢,至是才三十載,天道好還,豈不昭昭哉!陳氏曰:司馬氏八王相繼屠戮,四十八王同時殲于排牆,皆所以報其逼害曹氏也) 翻滾滾,擁将來,雨摧黃潦。
渺茫茫,消散去,風卷殘雲。
從此後,洛陽天,無緣再覩。
割江東,半塊土,小小乾坤。
(元帝即位江東,為東晉。
五胡割裂中原,而晉卒不能恢複洛陽舊都) 東晉主,琅琊王,白闆天子。
(帝名睿,宣帝曾孫,琅琊恭王觐之子,懷帝時受诏鎮建業。
建興五年,劉聰弒愍帝于平陽,兇問至,遂即位為元帝。
帝不由太子承襲,劉曜石勒謂晉為白闆天子,以無玺也。
自洛陽視建康在東,故為東晉。
谥法:始建國曰元) 化龍後,賴人望,建業登宸。
(帝先同西陽王羕等五王渡江,童謠有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之語。
帝初鎮建業,以安東司馬王導為謀主,帝名譽素輕,吳人不附,導患之,語帝曰:賀循顧榮,皆吳人之望,宜引以結人心。
後二子應微,歸附者衆,帝業遂成。
以避愍帝諱,改建業為建康。
賀循,字彥先,山陰人。
顧榮亦字彥先,吳人) 劉越石,枕幹戈,聞雞起舞。
(司空劉琨,字越石,少與祖逖俱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聞雞嗚,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
嗣琨為并州刺史,聞逖為豫州剠史,移書親故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司州,今河南府) 祖士雅,渡江楫,誓掃煙塵。
(鎮西将軍祖逖,字士雅,範陽人。
元帝征為軍咨祭酒,勸帝複中原,帝以為豫州刺史。
将部曲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數破石勒,北地遂平。
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範陽,今涿州) 逆天理,害無辜,輕誅督運。
(帝為丞相時,聞長安不守,出師露次,刻日北征。
然帝本無北伐之志,以漕運稽期,斬督運令史淳于伯。
刑者以刀拭柱,血流上至柱末二丈餘而下,觀者鹹以為寃。
直司劉隗上言,伯罪不至死,王導等引咎請解職。
睿曰:刑政失中,皆吾闇塞所緻。
一無所問) 徒灑卻,新亭淚,玩愒因循。
(江東名士,遊宴新亭,司徒周顗中坐歎曰:食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相視流涕。
王導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耶?顧氏曰:化龍之後,宴安東南,玩日愒歲,迄不聞有勤王之舉。
新亭,在江甯府南一十五裡。
神州,中國名目赤縣神州。
又一書曰:王者所居吉地也。
周顗,字伯仁) 兼吳會,不能複,侵疆咫尺。
(陳止齋曰:晉元撫江東之勝,兼吳會之饒,而沒齒不能歸,侵疆咫尺。
一統志曰:世稱吳門為吳會,以其地本吳會二郡。
今按為吳東南一都會,即蘇州府。
正義曰:吳地為荊揚交廣之都會) 王與馬,共天下,反了王敦。
(帝始鎮江東,王敦與從弟導,帝推心任之。
敦總征讨,導專機政,子弟布列顯要,時人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後敦恃功驕恣,帝惡之,乃引劉隗刁協為心腹,稍抑王氏權。
敦不平,遂舉兵反。
刁協,字景純,滄洲人) 憂成病,喪身軀,傳之明帝。
(帝因敦反,憂憤成疾崩。
司空王導受遺诏輔政,太子紹即位,是為明帝。
谥法:谮愬不行曰明) 親決戰,除大憝,果斷剛明。
(帝加王導大都督讨敦,導聞敦疾笃,帥子弟為敦發哀。
衆以敦信死,鹹有奮志,乃騰诏列敦罪惡。
敦怒,病轉笃,使王含錢鳳帥衆向東師。
含奄至江甯,帝親率諸軍襲擊破之,敦尋卒,鳳伏誅,乃取敦屍斬之。
書法曰:明帝奮發剛斷,躬殄大憝。
可謂明也已矣) 恰三年,傳成帝,蘇峻稱亂。
(明帝在位三年崩,太子衍即位,是為成帝。
庾亮王導卞壸,同受顧命。
亮以蘇峻在曆陽,終為亂,下诏征峻。
峻不應命,知祖約怨朝廷,乃請共讨亮。
約以兵會峻,诏亮督軍讨之。
卞壸戰死,亮奔浔陽,峻入台城,自為骠騎錄尚書事,以約為太尉。
曆陽,今江南和州。
台城,在上元縣。
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卞壸,字望之。
) 元規塵,挑強賊,國母憂崩。
(尹氏曰:晉氏南渡,王蘇相繼内叛,幾不能保。
使當時處之以理,峻亦未敢遽反。
夫何庾亮輕淺無謀,橫挑強賊,自速其變?峻豈肯束手自詣耶?峻平後,亮求出為豫州刺史,然雖居外鎮,而遙執朝權。
王導不平,嘗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皇太後庾氏,以兄亮違衆議,首生厲階。
及督軍讨峻,兵敗身竄,恐禍及族,憂慮而崩,谥曰明穆皇後。
庾亮,字符規,谥文康,鄢陵人。
明帝後庾文君) 絕裾溫,運甓陶,入平禍難。
(溫峤初詣建康,母崔氏固止之,峤絕裾而去。
陶侃以錢鳳疾侃功,王敦左轉侃廣州刺史,在州無事,辄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内。
人問之,侃曰: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習勞耳。
及蘇峻亂,峤都督江州軍,侃都督荊襄軍。
峤聞建康不守,号痛,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侃赴難。
侃戎服登舟,晝夜趨進。
侃督水軍向石頭,峤率步兵從白石南上。
峻逆戰馬踬,斬之。
峻黨複立峻弟逸為主,建威長史滕含攻破石頭,獲逸斬之,亂遂平。
廣州,今府。
白石,山名,在和州含山縣南。
溫峤,字太真,封始安公。
陶侃,字士行,封長沙郡公。
) 王茂弘,求故節,見笑豪英。
(峻逸既誅,滕含步将曹據抱帝奔溫峤船。
羣臣見帝,号泣請罪,司徒導入石頭,令取故節,陶侃笑曰:蘇武節似不如是。
導有慚色。
王導,字茂弘,封始興公) 十七禩,康帝立,悤悤二載。
(成帝在位十七年崩,二子丕奕俱幼,庾冰說帝以國有強敵,宜立長君,以同母弟琅琊王嶽為嗣,是為康帝。
在位二年崩。
谥法:溫柔好樂曰康) 晉穆帝,襁褓立,無嗣相承。
(帝名聃,康帝太子,三歲即位,是為穆帝。
在位十七年卒,無嗣。
谥法:布德執義曰穆) 殷深源,負虛名,書空管葛。
(殷浩屏居十年,屢辭征辟,時人拟之管葛。
謝尚王蒙伺其出處,以蔔江左興亡。
相謂曰:深源不起,如蒼生何。
後會稽王昱遺浩書,浩乃出為揚州刺史,尋督揚豫等州。
與桓溫疑貳,護軍王羲之勸不聽,浩又疏請北伐,亦勸不聽,屢至覆敗。
桓溫請廢為庶人,徙信安。
浩既廢黜,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
信安,今衢州府西安縣。
殷浩,字深源。
謝尚,字仁祖。
王蒙,太原人。
羲之,字逸少,官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導從子也) 桓元子,總強兵,劫制朝廷。
(桓溫初都督荊梁等州軍事,帥師伐漢,拜表即行。
朝廷以蜀道險遠為憂,丹陽尹劉惔曰:溫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轉制專廷耳。
溫兵至成都,漢主李勢降。
論平蜀功,加溫為征西大将軍,封臨賀郡公。
威名大振,朝廷憚之。
會稽王昱以段浩有盛名,引為心膂,欲以抗溫。
溫忿之,雖有君臣之迹,羁糜而已。
八州士衆,資調不為國用。
屢表北伐,不聽。
至是帥衆三萬順流,軍武昌,朝廷大懼。
浩欲去位避溫,吏部尚書王彪之曰:且靜以待之,令相王手書為陳成敗,彼必旋師。
司馬高崧為昱草書緻溫,溫上疏緻謝,回軍還鎮。
後溫上疏廢浩,内外大權,一歸于溫矣。
臨賀,縣名,屬平樂府。
桓溫,字符子,生未期,溫峤見之曰:真英物也。
父彜以峤所賞,故名溫。
劉惔,字真長,宿州人。
彪之,字叔武) 晉哀帝,病纏身,四年彈指。
(穆帝無子,立成帝長子琅琊王丕,是為哀帝。
帝寝疾,褚太後攝政。
在位四年崩。
谥法:早孤短折曰哀) 海西公,剛六載,貶做藩臣。
(哀帝崩,琅琊王奕即位,是為帝奕,哀帝同母弟也。
大司馬桓溫,素蓄不臣之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
及帥師征燕,敗于枋頭,威名頓挫。
參軍郄超謂溫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無以立大威權。
溫遂與定議,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第易誣,乃揚言帝早有痿疾,嬖人朱靈寶等參侍内寝,三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移皇基。
溫入朝,諷褚太後請廢帝為東海王。
帝着白袷單衣,乘犢車出神虎門,兵衛送東海第。
溫又奏廢放之人,不可以臨黎元,東海王宜依昌邑故事,太後诏封海西縣公。
在位六年,廢後至武帝太元十一年薨。
郄超,字嘉賓。
康太後禇蒜子) 簡文帝,赧獻流,清談差勝。
(桓溫廢帝奕,迎會稽王昱即位,是為簡文帝。
帝美風儀,善容止,神識恬暢,然無經濟大略。
謝靈運以為赧獻之輩,謝安以為惠帝之流,但清談差勝耳。
谥法:平易不訾曰簡,慈惠愛民曰文。
靈運仕宋為永嘉太守,襲祖父元康樂縣公爵,故世稱謝康樂) 二年來,交付與,幼子儲君。
(簡文帝在位二年崩。
傳位太子曜,年十一歲,褚太後攝位) 孝武帝,相謝安,圍碁破敵。
(曜即位,是為孝武帝,以謝安總中書。
安薦兄子元監江北軍。
太元八年,苻堅入寇,發長安兵八十七萬,旗鼓相望千裡。
都下震恐,诏謝石謝元督軍八萬拒之。
元入問計,安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安命駕出遊山野,親朋畢集,與元圍碁賭墅。
安碁常劣于元,是日元懼,便為敵手,元又不勝。
安遊陟至夜乃還。
桓沖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安固卻之。
時衆心危懼,安每鎮以和靖。
後秦兵敗,安得驿書,方與客圍碁,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碁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按與安圍碁是張元,晉書去一張字,讀者誤為謝元。
張與謝元同名,人号南北二元。
谥法:剛強直理曰武。
謝安,字安石,封太保建昌公,谥文靖,太康人,寓越之上虞東山。
元字幼度,谥獻武,安兄子。
石,安弟,封南康郡公。
墅音樹,田廬也。
桓沖,字子幼,封豊城公) 八公山,風鶴唳,草木皆兵。
(初,堅大舉入寇,将軍粱成屯于洛澗,陰平公苻融遣朱序說謝石謝元降,序私與石約為内應,元遣廣陵相劉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斬之。
石等水陸繼進,秦王堅與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陳嚴整,又望見八公山草木,皆謂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
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陳,元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小卻。
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
衆遂大奔。
元等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川,野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死者十七八。
初,會稽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于鐘山之神。
及秦人望草木如人狀,神有力焉。
八公山,在壽州淝水北、淮水南,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登此山學仙,故名。
洛澗,二水名。
壽陽,今壽州。
淝水,在廬州府城南七十五裡,水出雞嗚山,北流二十裡,分為二,一入巢湖,一流入淮水。
八公,傳記不見姓名,高誘以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 甫能勾,幸免得,苻氐仆射。
(苻堅本姓蒲,堅祖蒲洪改姓苻,略陽渭氐人也。
初堅入寇,下诏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先為起第。
略陽,縣名,屬漢中府) 遽驕淫,貪酒色,杯酒長星。
(淝水捷後,帝遂溺于酒色,委政琅琊王道子。
道子亦嗜酒,與帝酣歌為事。
太元二十年,長星一見,帝惡之,于華林園舉酒祝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有萬歲天子耶!) 信佛法,敬僧尼,家居撞壞。
(帝崇尚浮屠,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諸沙門居之,親昵姏姆僧尼。
窮奢極欲。
近習弄權,公行賄賂。
尚書令陸納望宮阙歎曰:好家居,織兒欲撞壞之耶!僧曰浮屠。
袁宏曰:浮屠,佛也;佛者,覺也。
将以覺悟羣生也。
按魏書:浮屠正号曰佛陀。
聲相近也。
以華言譯之,為淨覺。
精舍,佛寺也,釋迦譜曰:息心所栖,精練行者之所居。
又講讀之所,亦曰精舍。
) 被蒙頭,清暑殿,戲犯陰人。
(帝貴人張氏,寵冠後宮。
年近三十,帝戲曰: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
已而醉寝清暑殿,貴人使婢以被蒙帝面而弒之,重賂左右,曰因魇暴崩。
清暑殿,在江南上元縣東北五裡台城内,乃孝武所建。
後宋孝武改曰嘉禾殿) 晉安帝,幼沖年,紀綱破碎。
(安帝名德宗,孝武太子,年十五,幼不慧,口不能言,寒暑饑飽不辨。
平北将軍王恭與殷仲堪桓元相結,上表罪狀仆射王國寶将軍王緒舉兵反,會稽王道子闇懦,即賜國寶死,斬緒于市,遣使謝恭,乃罷兵。
後恭與仲堪元楊佺期又反,元陷江州,上表讨王愉司馬尚之兄弟,朝廷憂懼。
恭司馬劉牢之執恭降,诏以元為江州刺史,佺期為雍州刺史,黜仲堪為廣州刺史,敕使回軍。
仲堪等又上疏申理王恭,求誅牢之,乃複以仲堪督荊益軍,優诏慰谕,乃罷兵還鎮。
尹氏曰:典午衰微,諸鎮哄亂,至敕使回軍,猶旅拒不從。
晉之無政可知矣。
顧氏曰:安帝即位,主暗臣驕,紀綱破碎。
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東西錄,專殺柄,反了孫恩。
(帝以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又以會稽世子元顯錄尙書事,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
東第門可張羅,西府車騎填湊。
元顯性尤苛刻,生殺任意。
孫恩乘民心騷動,進攻會稽,内史王凝之世奉道教,不設備,曰:我已請大道借鬼兵守津要,不足憂也。
恩遂陷會稽,殺凝之。
八郡皆殺長吏應之。
恩自稱征東将軍,号其黨曰長生人) 水仙妖,煽惑民,坑屠糜爛。
(初,妖人孫泰,學妖術于杜子恭,士民多奉之。
王雅薦于武帝,雲知養性之方,官新安太守。
泰收兵聚貨謀作亂,道子誘斬之,兄子恩逃入海。
愚民猶以為泰蟬蛻不死,就海中資給之。
恩乃聚合亡命,寇陷會稽,所過焚掠,刊木堙井。
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食則支解之。
劉牢之使參軍劉裕擊破之,恩又浮海
(丕先從操入邺,悅袁熙妻甄氏,操為聘焉。
生子叡,為平原王。
後納郭永女為貴嫔,有寵,适丕病,郭氏讒甄後有鎮魇之謀,遂殺甄後。
後死,故叡未建為嗣。
丕立郭氏為後,叡事後謹,後亦愛之。
郭後無子。
丕使郭母養叡。
丕後名郭女王) 獵圍中,聞泣谏,改念全恩。
(叡母被誅,适丕與叡獵,見子母鹿,丕射其母,命叡射其子。
叡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
丕恻然,遂立為太子) 魏明帝,料功能,容言納谏。
(丕卒,太子叡即位,是為明帝。
叡沈毅明敏,任心而行,簡功能,屏浮僞,雖犯言極谏,皆優容之無所摧戮。
嘗卒至尚書門,司空陳矯問曰:陛下何之?曰:欲案行文書耳。
矯曰:此自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
叡慚而反) 作都官,考課法,黜陟羣臣。
(叡深疾浮華之士,吏部尚書盧毓曰: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為進退,故真僞混雜,虛實相蒙。
叡納其言,诏散騎常侍劉邵作考課法。
邵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下百會議,黃門侍郎杜恕曰:明試以功,三考黜陟,帝王之盛制也。
然世有亂人而無亂法,今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
然後察舉,試辟公府,為親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增秩賜金,此最考課之急務也。
議久不決,事竟不行) 更可惜,薄宗藩,維城無衛。
(魏自黃初以來,諸侯王皆寄地空名國,不聽朝聘,設防輔監察之官以伺察之,雖有王侯之号,侪于匹夫。
法禁嚴切,吏察之急,親姻皆不相通問。
宗室曹冋上書曰:古王者建同姓以明親親,樹異姓以明賢賢,親疎并用,故能保其社稷;今州郡牧守,皆跨有千裡,而宗室子弟,王虛空之地,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不聽。
東阿王植疏曰:今陛下惠洽椒房,恩昭九族,至于臣者,禁锢明時,婚媾不通,兄弟乖隔;又以一切之制,永無朝觐之期。
願陛下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
乃令諸王及宗室、公侯朝明年正月,後如先帝令。
孫盛曰:魏明帝政自己出,優禮大臣,君人之量偉矣。
然不思建德垂風以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 侈宮室,空帑藏,鑄造銅人。
(叡好土功,先作許昌宮,又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殷,築總章觀,高十餘丈。
複立崇華殿,更名九龍,通引谷水過殿前,為玉井绮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
使博士馬鈞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作者三四萬人,起土山于芳林園,使公卿皆負土,樹雜木善草,捕禽獸實其中。
又徙長安鐘簴橐佗銅人承露盤于洛陽。
盤折,聲聞數十裡。
銅人重不可緻,大發銅鑄銅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馬門外。
又鑄黃龍鳳凰置内殿前。
尚書衛觊上疏曰:武皇帝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過錦繡,用能平定天下。
今宜計較府庫,量入為出,而工役不休,侈靡日崇,帑藏日竭。
昔漢武信神仙之道,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每所非笑。
今無求于露而空設之,靡費宜裁制也。
不聽。
芳林園,在河南府城東北隅) 立養子,齊王芳,爽懿共政。
(叡無子,養芳詢為己子,宮省事秘,人莫知其由來。
立芳為齊王、詢為秦王。
叡病笃,司馬懿入見,叡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
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恨矣。
召二王示懿,别指芳曰:此是也,君谛視之。
又教芳前抱懿項。
叡卒,芳嗣位,年八歲。
或雲芳,任城王楷之子也。
) 伏獸睡,突時發,何鄧骈刑。
(何晏鄧揚,素與曹爽善。
爽輔政,引為心腹。
時爽懿各更宿殿内,何鄧謂爽曰:重權不可委人。
爽從之,以懿為太傅,懿遂謝病屏居。
爽所親李勝,出刺荊州,過辭懿,懿令兩婢持衣,衣落,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流沾胸,語多錯亂,誤以荊為并者再。
勝退告爽曰:懿屍居餘氣,不足慮也。
爽不複設備。
時傅元與晏揚不睦,晏等每欲害之,時人莫肯共婿,嚴憲女鞾有淑德,元求為繼室,憲許之。
或曰:何鄧執權,必為元害,亦猶排山壓卵、以湯沃雪耳。
憲曰:晏等驕侈,必當自敗,司馬太傅獸睡耳,吾恐卵破雪消,行自有在。
後芳谒高平陵,爽等皆從,懿與子師昭謀,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奏爽棄顧命,亂國典,宜罷吏兵,以侯就第。
爽得奏,疑不決,投刀于地曰:孔亦不失作富家翁。
司農桓範勸爽以天子詣許昌,發四方兵自輔,爽不從,奉駕還宮。
懿奏爽與何晏鄧揚桓範等謀逆,族誅之。
高平陵,魏明帝墓,在孟津縣界。
何晏,字平叔。
傅元,字休奕。
鞾音委) 殺王淩,害曹彪,悉夷三族。
(魏王淩以将軍督揚州,其甥令狐愚為兖州刺史,甥舅并典重兵,陰謀以魏王制于強臣,楚王彪有智勇,欲立之,迎都許昌。
會愚卒,淩遣将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兖州剌史黃華,華弘連名白司馬懿,率軍乘水道讨淩。
淩勢窮面縛,被殺。
懿窮治其事,諸相連者,悉夷三族,發淩愚冢,剖棺暴屍。
賜楚王彪死。
) 司馬師,奪印绶,貶主藩臣。
(懿卒,以子師為撫軍大将軍,錄尚書事。
李豐為中書令,魏王芳數獨召豐語。
師知其議己,以刀镮築殺之,芳意不平。
師以太後令召羣臣議,以芳荒淫無度,亵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奏收玺绶,歸藩于齊,遷之河内。
河内,今河南懷慶府) 迎立起,高貴公,扶持六載。
(師欲立彭城王據,太後曰:彭城王,季叔也。
今來,我當何之?高貴鄉公,文帝長孫,明帝弟子,于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
師乃迎高貴鄉公髦于元城。
師使請玺绶迎之,太後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
欲以玺绶手授之。
髦至見太後,其日即位。
髦,明帝弟東海定王霖之子也。
在位六年。
高貴鄉,今元城縣,屬大名府) 慮時危,行戰讨,志殄權臣。
機不密,事無成,登車用劍。
血淋漓,成濟刃,做了寃魂。
(師卒,弟昭自為大都督。
髦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尚書王經、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自出讨之。
經曰: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且宿衛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禍殆不測?髦出懷中黃素诏投地曰:行之決矣。
朕複死何懼,況不必死也。
于是入白太後。
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
髦遂拔劍升辇,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中護官賈充入與髦戰南阙下。
髦自用劍,衆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雲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
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濟即抽戈刺髦,殒于車下。
昭入殿收經及家屬殺之。
昭言成濟大逆,滅三族) 常道公,平西蜀,纔方二載。
司馬炎,求禅位,孤寡欺淩。
(常道鄉公名奂,燕王宇之子也,年十五,司馬昭迎立之。
遣锺會鄧艾寇蜀,劉後主降。
後二年昭卒,子炎立,魏主禅位于晉,遷于金墉城,炎廢奂為陳留王。
奂至惠帝大安元年始卒。
後趙石勒曰: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寡婦孤兒,狐媚以取天下。
常道鄉故城,在順天府東安縣西北。
陳留,縣名,屬開封府。
金墉城,在河南府洛陽故城西北角。
魏明帝所築) 算曹氏,占中原,慌慌四紀。
(魏自曹丕篡漢,傳至陳留王奂,凡五主共五十六年。
) 敗将來,撐不住,付與他人。
(奂禅位于炎,而魏祚絕) 思往日,逞英雄,興風作浪。
轉回頭,如一夢,滅影潛形。
東吳主,孫仲謀,聰明智勇。
(吳主孫權,字仲謀,堅之子、策之弟也。
自策以來,據有江東,策死,權代領其衆。
操伐吳,權禦守月餘。
操見其軍伍嚴肅,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引還。
後權降曹丕,丕封權為吳王。
權遣中大夫趙咨謝丕,丕問曰:吳王何等主也?咨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問其狀,咨曰:納魯肅于凡品,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明也;獲于禁而不害,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智也;據三州虎視天下,雄也;屈身于陛下,略也。
趙咨,字文楚,胙城人。
) 父虎将,兄獅兒,奮起江東。
(權子堅。
初讨董卓,堅求糧于袁術,或謂術曰:孫堅江東虎将,若克董卓,猶除狼而得虎也。
術使堅擊劉表,為表軍射殺之。
堅子策年十七,見術,術以堅餘兵還策。
策說術曰:家有舊恩在江東,願助舅吳景讨橫江。
術許之。
策行收兵進攻橫江,拔之,旋渡浙,取會稽。
太守王朗降,诏以策為讨逆将軍,封吳侯。
策複襲廬江,敗之,狥豫章,太守華歆降。
曹操聞策強盛,歎曰:獅兒難與争鋒矣。
後操聞策死,即表權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
橫江,在和州城東南直釆石渡處。
廬江,縣名,在廬州。
華歆,字子魚) 父兄死,自軒昂,報雠黃祖。
(初,堅擊劉表,表将黃祖戰敗,令呂公設伏岘山射堅。
堅死,子策立,欲乘虛襲許,為許貢奴客因其出獵伏篁竹中射之,中頬,創甚,召張昭等曰:公等善相吾弟。
呼權佩以印绶。
至是權西擊黃祖,祖橫兩蒙沖夾守沔口,大绁系矴,千弩交射,軍不得前。
将軍董襲司馬淩統,各将敢死士百人,人被兩铠,乘大舸突入蒙沖裡,以刀斷绁,蒙沖乃橫流,大兵水陸并進,遂屠其城。
祖走,追斬之。
岘山,在襄陽府。
張昭,字子布。
矴,音釘,鎮舟石也) 奄荊揚,薄南海,霸據金陵。
(權霸據江東,操表為讨虜将軍,責權任子。
周瑜曰:楚國初封,不滿百裡,繼嗣賢能,遂據荊揚,至于南海。
今将軍承父兄餘資,兼六州之衆,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耶?權先自公安從都于鄂,更名鄂曰武昌,後因張纮言秣陵山川形勝,勸權為治所。
權于是作石頭城,徙治秣陵,改号建業。
金陵,今江南上元江甯二縣,昔楚威王以此地王氣,埋金以鎮之,名曰金陵,秦始皇改秣陵。
吳建業,宋建康,即今江甯府) 納魯肅,任周瑜,同心戮力。
(魯肅周瑜,先依袁術,知術無成,乃棄官渡江從策。
策卒,瑜自巴邱将兵赴襄,權留與張昭共掌衆事。
時雖有江東諸郡,然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為意。
瑜謂權可與共成大業,遂委心而服事焉,因薦肅于權,權引肅合榻對飲,問計大悅。
會劉表卒,二子不協,肅請奉命說劉備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操已下荊州,引兵東下,昭等請迎之,獨肅勸毋迎操。
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矢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肅勸召周瑜定計,瑜至,謂權曰:将軍當為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是夜瑜複見權,言人以操水步八十萬,俱各恐懼;甚不足畏,願将軍勿慮。
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二人贊孤也。
魯肅,字子敬,定遠人。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 戰三江,屯夏口,斫案峥嵘。
(時召周瑜會議,瑜謂擒操正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
權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複言迎操者,與此案同。
乃罷會,以瑜督三萬人出定水寨于三江口,與操遇于赤壁,大破之。
) 将親妹,鎖蛟龍,錦囊計拙。
(權既破操,權以備領荊州牧,瑜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立營于公安,權稍畏之,以妹妻備。
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執刀侍立。
備每入,心常凜凜。
後備以瑜所給地少,自詣權求都督荊州。
瑜上疏曰:劉備非久屈為人用者,宜徒備置吳,盛其宮室美女,娛其耳目,分羽飛各置一方。
今猥割地以資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三國演義載孔明以錦囊三個密授趙雲,臨期次第開囊,依計而行。
備與吳夫人俱馳歸荊州,瑜引兵追之,有周郎妙計高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诮,世謂之三氣周瑜。
此正史所不載) 争荊州,白衣橹,壞了同盟。
(周瑜卒,魯肅代瑜領兵,勸權以荊州借備,共拒曹操。
及備得益州,權令諸葛瑾求荊州,備不許。
會聞操攻漢中,備使求和于權,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初魯肅勸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雠,不可失也。
及呂蒙代肅,勸權取荊州以襲羽,蒙遂托病,以陸遜代蒙。
遜至陸口,為書與羽,深自謙抑,羽意大安,撒兵赴樊。
遜啟陳形狀,權遂發兵,以蒙為大督。
蒙至浔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羽将糜芳傅士仁,開門出降,蒙入江陵。
得羽将士家屬,皆撫慰之。
遂定荊州。
初,權使至荊州,備報曰:曹操方欲觀兵吳會,而同盟無故自相攻伐,使承其隙,非長計也。
權不聽。
李舜臣曰:荊州吳蜀之沖,孫劉争之,固也。
然當争于赤壁未戰之先。
奈何赤壁既勝,今日借荊州,明日索荊州;今日奪荊州,明日分荊州。
以一州之地,内自相攻,而中原國賊,置之度外,此果何為者哉?桂陽,州名,屬衡州。
南郡,即荊州府。
零陵,縣名,屬永州府。
武陵,縣名,屬常德府。
陸口,陸水之口,在武昌府通城縣北。
浔陽,今九江府德化縣。
《舟冓》《舟鹿》音溝鹿,船名) 呂蒙死,陸遜承,支吾元德。
(呂蒙既入江陵,未及受封,即發疾卒。
權以陸遜代之。
備痛羽沒,自将伐權,遣遜督兵拒守,戰于猇亭,大破之。
呂蒙,字子明) 孔明相,費祎來,吳蜀重親。
(漢昭烈帝卒,丞相諸葛亮遣鄧芝使吳,吳絕魏和漢。
及權稱帝,亮遣陳震賀吳,權與盟,約中分天下。
亮卒,以費祎為尚書令,遣宗預使吳,權折劍為誓。
費祎,字文偉) 丕觀濤,歎天限,屈身雄略。
(觀濤注見本卷要吞吳句下。
雄略注見本卷聰明智勇句下) 自稱尊,大皇帝,烈烈轟轟。
(漢帝禅建興七年,高王權稱皇帝,改元黃龍。
後子亮嗣位,谥權為大皇帝) 傳其子,會稽王,年方十六。
(權先立太子和,後潘夫人有寵,生少子亮,權愛之。
全公主與和有隙,欲豫自結,數稱亮美,權遂廢和為庶人,後封南陽王,居長沙,立亮為太子。
權卒,亮嗣位,年方十六。
後孫琳廢為會稽王。
全公主,全琮妻,權女也。
全公主,名魯班) 假惺惺,好問難,取怒孫琳。
(亮親政事,大将軍孫琳表奏,多見問難。
數出中書,視大帝時舊事,問左右曰:先帝數有特制,今大将軍問事,但令我書可耶。
琳于是稱疾不朝,亮惡之,陰與全公主将軍劉承謀誅之。
全後父尚為衛将軍,亮使尚子紀語尚,嚴整兵馬,且曰:勿令卿母知。
女人不曉大事,且琳姊也。
紀告尚,尚語紀母,母使人密語琳。
琳怒,遂圍宮。
亮大怒,上馬帶鞬,執弓欲出,曰:孤大皇帝适子,在位已五年,誰敢不從者?近臣牽止之,不得出。
琳使光祿勳孟宗告太廟,廢亮。
會稽謠言亮當還為天子,吳主黜亮為侯官侯,亮自殺。
侯官,縣名,屬福州府。
) 吳景帝,逼其亡,不能蔭子。
(琳廢亮,立琅琊王休。
休,權中子也,立子《雨/單》為太子。
休寝疾,口不能言,手書呼丞相濮陽興入,令子《雨/單》出拜,把興臂,指《雨/單》托之而卒,谥曰景帝。
吳人以蜀初亡,欲立長君,左典軍萬彧嘗為烏程令,與烏程侯皓相善,稱皓于興及左将軍張布,興布遂說朱太後,迎立皓。
《雨/單》音灣。
) 鳥程侯,頑且暴,怎保長存。
(休先封兄南陽王和子皓為烏程侯,休卒,皓即位。
皓麤暴驕盈,多忌諱,奸酒色,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
使諸将各上禦犬一犬,直缣數十匹,纓绁直錢一萬,以捕兔供廚。
有勝己者殺之,見惡者燒鋸斷其頭。
晉羊祜曰:孫皓之暴,過于劉禅。
将疑士困,一入其境,則長江非複所保也。
晉主使張華問策,祜曰: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
烏程,縣名,今屬浙江) 料難敵,陸鬬羊,交歡邊境。
(晉以羊祜都督荊州,吳以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督軍樂鄉。
祜與抗對境,使命常通。
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疾,求藥于祜,佑以成藥與之,抗即服。
人谏之,抗曰:豈有酖人羊叔子哉?抗告其邊戍曰: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
樂鄉,城名,在荊州府松滋縣。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陸抗,字幼節,遜之子。
) 更添着,鑿鼻眼,何等淫刑。
(皓惡人視之,羣臣莫敢舉目。
每宴,鹹令沉醉。
又置黃門郎十人為司過,宴後各奏阙失,或剝人面,或鑿人眼,由是上下離心。
後皓降晉,賈充問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此何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
充默然。
) 晉武帝,大興師,樓船直下。
(晉武帝炎,與羊祜謀伐吳,祜表王浚加龍骧将軍,大作舟艦。
浚遣别駕何攀作大艦,長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
以木為城,起樓橹,開四出門其上,可馳馬住來。
炎大舉兵,遣王渾杜預浚等分道伐吳。
預遣牙門周旨夜渡江襲樂鄉,吳都督孫歆懼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預進克江陵,于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廣州郡,皆望風送印绶。
浚攻武昌,降之,遂自武昌順流而下,徑造建業。
舟艦,戰船也,四方施闆以禦矢。
樓橹,城上守禦望樓也。
橹,露也,上無屋覆。
王浚,字士治,弘農人。
王渾,字符沖,晉陽人。
杜預,字符凱,封富陽侯。
朝野号曰杜武庫,京兆杜陵人) 石頭城,風威利,束手降臣。
(浚兵順流而下,皓遣将軍張象帥舟師禦之,望旗而降。
又遣陶浚乘大船以戰,未發而潰。
初,晉主诏浚至建業,受王渾節度。
浚舟師過三山,渾遣信要與論事,浚舉帆直指建業,報曰:風利不得泊也。
是日浚卒八萬,方舟百裡,鼓噪入于石頭。
皓面縛輿榇詣軍門降。
晉封為歸命侯。
石頭城,孫權所築,在江甯府西二裡。
三山,矶名,在太平府繁昌縣東北下流,去蕪湖二十五裡。
) 五十載,王氣銷,江沉鐵鎖。
(吳自權至皓,凡四主,共五十九年。
初,吳人于江碛要害處,并以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逆拒舟艦。
王浚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須臾融夜斷絕,船無所礙。
昔楚威王以金陵有王氣,吳建都改稱建業。
今浚至建業,皓降而吳亡矣。
) 盼黃旗,瞻紫蓋,谶兆成塵。
(初,吳人刀元,詐增谶文雲:黃旗紫蓋,見于東南。
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
皓喜,遂有兼并之心,舉兵出華裡,遇雪引還。
至是降晉而吳亡。
華裡,在江甯府西。
) 勞攘攘,幾千場,将軍戰馬。
絮叨叨,三國志,故紙遺文。
(三國志注見總說三國志句下) 司馬氏,總收拾,江山一統。
(魏篡漢滅蜀,晉篡魏滅吳,至太康元年,天下一統) 啟封疆,稱武帝,晉室龍興。
(司馬炎,昭之子,嗣位為晉王,廢魏主為陳留王,稱皇帝,是為武帝。
國号晉。
谥曰:剛強直理曰武) 火焚了,雉頭裘,留心儉約。
(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帝焚于殿前,诏毋得獻奇技異服。
帝承魏刻薄奢侈之後,欲矯以仁儉。
有言禦牛青絲纼斷,诏以青麻代之。
) 駕羊車,遊内苑,遽作荒淫。
(帝既平吳,頗事遊宴,怠于政事。
選吳妓妾八千人入宮,掖庭殆将萬人。
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最失策,銷兵備,養戎不徙。
(帝平吳後,悉罷州郡兵,诏曰:昔在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内親民事,外領兵馬;今天下為一,當韬戢幹戈。
刺史分職,當如漢氏故事。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交州牧陶璜上言: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仆射山濤極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稱之曰:天下名言也。
而不聽。
及永甯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天下遂亂。
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塞内諸郡,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漸為民害。
侍郎郭欽疏曰: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一或有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矣。
宜及平吳之威,漸徙内郡雜胡于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
不聽。
太子洗馬江統作徙戎論以警朝廷,不聽。
山濤,字巨源,河内人。
江統,字應元,陳留人) 賣官錢,入私室,反遜桓靈。
(帝問司隸校尉劉毅曰:朕可方漢何帝?對曰:桓靈。
帝曰:何至于此?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 傳授與,不才兒,南風穢烈。
(帝立子衷為太子,時朝野鹹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
帝亦知太子不才,然恃太子生子遹明慧,故無廢立意。
初,欲為太子娶衛瓘女,賈充妻郭槐賂楊後左右,使後說納其女。
帝曰:衛氏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賈氏種妬而少子,醜而短黑。
後固請,遂納賈氏為太子妃。
妃妬忌多權詐,太子嬖而畏之。
帝崩,衷即位,是為惠帝,立賈氏為皇後。
後諱南風,與太醫程據等亂,時洛中有南風烈烈吹黃沙之謠。
外史載:郊外有挽小車者,導一美少年入車中閉之。
挽而行,出則一曲房也,陳設非人間。
一主婦人年二十餘,身矮面黑,淫谑三晝夜,少年精力疲憊,婦人曰:君雖有貌,而無濟勝之具,奈何。
多納金珠,仍令卧車中送故處。
少年不解為何豪室也,歸與人言狀,有識者驚曰:此賈後也。
其淫亂如此。
楊後名豔,字瓊芝) 肉糜癡,蝦蟆蠢,木偶為心。
(帝戆騃。
時天下饑馑,帝曰:何不食肉糜?常在華林園,聞蝦蟆嗚,問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左右戲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
尹氏曰:晉惠之為君,動辄制于他人之手,特一木偶人而已。
魏明帝建芳林園,齊王芳改為華林園,在河南府城東北隅) 大臣宰,尚清談,人無遠慮。
(魏嘉平中,何晏好老莊書,與夏侯元荀粲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之糟粕。
由是天下士大夫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制。
帝以王戎為司徒,王衍為尚書令,樂廣為河南尹,皆善清談。
衍弟澄及阮鹹鹹從子修胡母輔之謝鲲王尼畢卓,皆以任放為曠達,當時争尚浮誕,廢職業。
呂東萊曰:永嘉之際,清言者滿朝,一觞一詠,傲睨萬物。
南山子曰:高枕茅廬,百無留念,肆志竹窗,一無用情。
元字太初。
王弼,字輔嗣。
王戎,字浚仲。
衍字夷甫,戎之從弟。
澄字平子,衍之弟。
樂廣,字彥輔。
阮鹹,字仲容。
修字宣子。
輔之字彥博。
謝鲲,字幼輿。
畢卓,字茂世) 衆親王,興禍亂,骨肉兵争。
(初,武帝懲曹氏孤立之敝,大封宗室,各擁重兵。
至永康元年,趙王倫謀篡位,遣齊王冋将百人排門西入,廢賈後,自為柱國。
淮南王允讨倫,不克而死。
倫遷帝于金墉,自稱皇帝。
冋及成都王穎河間王颙舉兵讨倫,誅之,迎帝複位。
以冋為大司馬輔政。
冋驕奢專權,颙表陳冋罪,使長沙王乂讨冋斬之,以穎輔政。
二年,颙穎嫌乂專政,舉兵反,帝以乂督軍讨之,為颙将張方所敗。
乂奉帝讨張方,不克,穎進逼京帥。
東海王越潛與殿中諸将夜收乂,置金墉城,使方炙殺乂。
颙表穎為皇太弟,越征颙為司徒,南陽王模邀殺之。
頓邱太守執穎送邺,範陽王虓幽之。
會虓卒,長史劉輿以穎素為邺人所附,殺穎。
後漢主劉聰問懷帝曰:卿家骨肉,何相殘如此?帝曰:大漢将應天受命,故自相驅除。
) 嵇侍中,血淋漓,蕩陰死節。
(初,皇太弟穎,僭侈日甚,大失衆望。
東海王越奉帝征穎,穎遣石超拒戰蕩陰,帝頰中三矢,百官侍禦皆散。
侍中嵆紹朝服登辇,以身衛帝,超遂殺紹,血濺帝衣。
帝堕于草中,亡六玺。
左右欲浣帝衣,帝曰:嵆侍中血,勿浣也。
蕩陰,縣名,屬彰德府。
嵆紹,字延祖。
父康,字叔夜。
先本上虞人,姓奚,以避怨,徙家嵆山,因氏焉) 東則東,西則西,中毒亡身。
(穎迎帝入邺,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東瀛公騰起兵讨穎。
穎奉帝還洛陽,顋将張方在洛久,剽掠殆竭,逼帝西遷長安。
帝泣從之,颙随廢穎。
東海王越以張方劫遷車駕,傳檄讨之,遣祁弘等入長安,奉帝東還,以越為太傅。
帝食餅,中毒崩。
或曰:太傅越之鸩也。
尹氏曰:晉惠制于他人之手,如嬰兒玩弄于股掌之上,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一木偶人。
夫以漢質帝之幼沖,食餅中毒,尚能急召大臣,了了言之。
今晉惠乃莫能一言。
故雖或曰越之所鸩,然綱目不明其故,直以中毒書之。
) 懷帝立,志有為,傳餐親政。
(懷帝名熾,武帝第二十五子。
惠帝無嗣,立熾為皇太弟,至是即位。
帝始遵舊制,于東堂聽政,每至宴會,辄與羣臣論衆務、考經籍。
黃門侍郎傅宣歎曰:今日複見武帝之世矣。
谥法:慈仁短折曰懷) 痛銅铊,委荊棘,受縛華林。
(惠帝時,關内侯索靖知天下将亂,指洛陽宮門外銅铊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漢主劉聰,使前軍大将呼延宴寇洛陽,石勒劉曜皆引兵會。
宴先克宣陽門入,帝出華林園門,欲奔長安。
漢兵追執之。
曜自西明入,殺太子诠,發諸陵,焚宮廟,納帝後羊氏。
遷帝于平陽,封平阿公。
後聰宴群臣于光極殿,使帝着青衣行酒。
庾珉王隽等号泣,聰殺珉隽等十餘人,并弒帝。
索靖,字幼安,炖煌人。
羊後名獻容。
) 愍帝立,勢難支,接踵系擄。
(愍帝名業,吳王宴之子,武帝之孫,初封秦王。
及懷帝被擄,賈疋奉為太子。
懷帝遇害,即位于長安。
漢劉曜攻陷長安外城,曲允索琳退守小城,内外斷絕,城中饑甚。
帝泣曰:今窮厄如此,外無救援,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
使侍中宗敞送箋,帝乘羊車,肉袒出降。
曜送帝于平陽。
谥法:在國遭憂曰愍。
曲允,金城人。
索琳,字巨秀,靖之子) 捧杯盤,執傘蓋,殒命胡廷。
(聰以帝為光祿大夫,封懷安侯。
後聰出畋,使帝戎服,執戟前導。
見者指之曰:此故長安天子也。
故老有垂泣者。
聰飨羣臣,使帝行酒洗爵,已而又使更衣執蓋。
尚書郎辛賓抱帝大哭,聰命引出斬之,帝遂遇害) 劉元海,亂倡先,五胡雲擾。
(劉淵,字符海,匈奴人。
武帝時為左部帥,後稱漢王,尋稱帝。
邱浚曰:晉之亡,大率中原半為夷居。
劉淵匈奴也,而居晉陽;石勒羯也,而居上黨;姚氏羌也,而居扶風;苻氏氐也,而居臨渭;慕容鮮卑也,而居昌黎。
種類日繁,樂鬬喜亂。
是以劉淵一倡,而并雍之胡乘時四起。
長淮之北,無複晉土,而以戰争之埸者幾二百年) 琅琊王,走江左,六代瓜分。
(琅琊王司馬睿,懷帝時以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軍,鎮建業。
後睿即位,由晉曆宋齊梁陳,俱都江左,與北魏共六代,南北瓜分,不能混一) 想西晉,創根基,謀心不善。
(司馬懿染指曹鼎,垂涎三世,至孫炎篡魏。
晉論曰:懿受遺輔政,屢遇廢置,是其創基立本,異于前代者也) 老仲達,無比賽,詭詐兇心。
(懿字仲達。
小學史斷曰:晉之興始于懿,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弱寡欺孤,恣行誅戮,脅制之威,同于莽卓) 螳後雀,蹑前蹤,曹瞞篡漢。
(曹操小名阿瞞。
史斷雲:自曹操肇謀,迄于亡國,五六十年間,與司馬氏相終始。
所謂黃雀利于螳螂,而不知挾彈者早已随其後也) 馬中牛,循往事,呂政承秦。
(元帝睿,乃琅琊王觐妃夏侯氏所生。
史載妃與小吏牛金通,生睿。
魏明帝青龍三年,張掖郡谷口水湧,寶石負圖,有石馬七及犧牛之象。
晉時又有牛繼馬後之謠。
自懿啟封于晉,傳至愍帝,而七帝之數終;睿以牛吏子承晉祚,而司馬之裔絕。
秦始皇名政,乃陽翟大賈呂不韋之子,冒姓嬴。
王妃夏侯光姬,字銅環。
▼璜按升庵外傳載晉書雲: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帝先飲其佳者,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生元帝。
今通鑒省其文,竟雲通小吏牛金而生元帝,可笑也。
又按唐元行沖,元魏之後,着魏典三十卷,雲瑞石有牛繼馬之像。
舊謂元帝本出牛氏,誣辭也。
魏主犍之孫道武帝繼晉受命,此其應也) 單逞縱,己之能,傳家計策。
不提防,天眼轉,果報相尋。
(尹氏曰:懿自殺爽之後,魏國在其掌握。
又殺彪而盡幽置諸曹于邺,甚于操之所為。
自曹丕篡漢,至是才三十載,天道好還,豈不昭昭哉!陳氏曰:司馬氏八王相繼屠戮,四十八王同時殲于排牆,皆所以報其逼害曹氏也) 翻滾滾,擁将來,雨摧黃潦。
渺茫茫,消散去,風卷殘雲。
從此後,洛陽天,無緣再覩。
割江東,半塊土,小小乾坤。
(元帝即位江東,為東晉。
五胡割裂中原,而晉卒不能恢複洛陽舊都) 東晉主,琅琊王,白闆天子。
(帝名睿,宣帝曾孫,琅琊恭王觐之子,懷帝時受诏鎮建業。
建興五年,劉聰弒愍帝于平陽,兇問至,遂即位為元帝。
帝不由太子承襲,劉曜石勒謂晉為白闆天子,以無玺也。
自洛陽視建康在東,故為東晉。
谥法:始建國曰元) 化龍後,賴人望,建業登宸。
(帝先同西陽王羕等五王渡江,童謠有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之語。
帝初鎮建業,以安東司馬王導為謀主,帝名譽素輕,吳人不附,導患之,語帝曰:賀循顧榮,皆吳人之望,宜引以結人心。
後二子應微,歸附者衆,帝業遂成。
以避愍帝諱,改建業為建康。
賀循,字彥先,山陰人。
顧榮亦字彥先,吳人) 劉越石,枕幹戈,聞雞起舞。
(司空劉琨,字越石,少與祖逖俱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聞雞嗚,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
嗣琨為并州刺史,聞逖為豫州剠史,移書親故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司州,今河南府) 祖士雅,渡江楫,誓掃煙塵。
(鎮西将軍祖逖,字士雅,範陽人。
元帝征為軍咨祭酒,勸帝複中原,帝以為豫州刺史。
将部曲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數破石勒,北地遂平。
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範陽,今涿州) 逆天理,害無辜,輕誅督運。
(帝為丞相時,聞長安不守,出師露次,刻日北征。
然帝本無北伐之志,以漕運稽期,斬督運令史淳于伯。
刑者以刀拭柱,血流上至柱末二丈餘而下,觀者鹹以為寃。
直司劉隗上言,伯罪不至死,王導等引咎請解職。
睿曰:刑政失中,皆吾闇塞所緻。
一無所問) 徒灑卻,新亭淚,玩愒因循。
(江東名士,遊宴新亭,司徒周顗中坐歎曰:食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相視流涕。
王導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耶?顧氏曰:化龍之後,宴安東南,玩日愒歲,迄不聞有勤王之舉。
新亭,在江甯府南一十五裡。
神州,中國名目赤縣神州。
又一書曰:王者所居吉地也。
周顗,字伯仁) 兼吳會,不能複,侵疆咫尺。
(陳止齋曰:晉元撫江東之勝,兼吳會之饒,而沒齒不能歸,侵疆咫尺。
一統志曰:世稱吳門為吳會,以其地本吳會二郡。
今按為吳東南一都會,即蘇州府。
正義曰:吳地為荊揚交廣之都會) 王與馬,共天下,反了王敦。
(帝始鎮江東,王敦與從弟導,帝推心任之。
敦總征讨,導專機政,子弟布列顯要,時人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後敦恃功驕恣,帝惡之,乃引劉隗刁協為心腹,稍抑王氏權。
敦不平,遂舉兵反。
刁協,字景純,滄洲人) 憂成病,喪身軀,傳之明帝。
(帝因敦反,憂憤成疾崩。
司空王導受遺诏輔政,太子紹即位,是為明帝。
谥法:谮愬不行曰明) 親決戰,除大憝,果斷剛明。
(帝加王導大都督讨敦,導聞敦疾笃,帥子弟為敦發哀。
衆以敦信死,鹹有奮志,乃騰诏列敦罪惡。
敦怒,病轉笃,使王含錢鳳帥衆向東師。
含奄至江甯,帝親率諸軍襲擊破之,敦尋卒,鳳伏誅,乃取敦屍斬之。
書法曰:明帝奮發剛斷,躬殄大憝。
可謂明也已矣) 恰三年,傳成帝,蘇峻稱亂。
(明帝在位三年崩,太子衍即位,是為成帝。
庾亮王導卞壸,同受顧命。
亮以蘇峻在曆陽,終為亂,下诏征峻。
峻不應命,知祖約怨朝廷,乃請共讨亮。
約以兵會峻,诏亮督軍讨之。
卞壸戰死,亮奔浔陽,峻入台城,自為骠騎錄尚書事,以約為太尉。
曆陽,今江南和州。
台城,在上元縣。
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卞壸,字望之。
) 元規塵,挑強賊,國母憂崩。
(尹氏曰:晉氏南渡,王蘇相繼内叛,幾不能保。
使當時處之以理,峻亦未敢遽反。
夫何庾亮輕淺無謀,橫挑強賊,自速其變?峻豈肯束手自詣耶?峻平後,亮求出為豫州刺史,然雖居外鎮,而遙執朝權。
王導不平,嘗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皇太後庾氏,以兄亮違衆議,首生厲階。
及督軍讨峻,兵敗身竄,恐禍及族,憂慮而崩,谥曰明穆皇後。
庾亮,字符規,谥文康,鄢陵人。
明帝後庾文君) 絕裾溫,運甓陶,入平禍難。
(溫峤初詣建康,母崔氏固止之,峤絕裾而去。
陶侃以錢鳳疾侃功,王敦左轉侃廣州刺史,在州無事,辄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内。
人問之,侃曰: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習勞耳。
及蘇峻亂,峤都督江州軍,侃都督荊襄軍。
峤聞建康不守,号痛,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侃赴難。
侃戎服登舟,晝夜趨進。
侃督水軍向石頭,峤率步兵從白石南上。
峻逆戰馬踬,斬之。
峻黨複立峻弟逸為主,建威長史滕含攻破石頭,獲逸斬之,亂遂平。
廣州,今府。
白石,山名,在和州含山縣南。
溫峤,字太真,封始安公。
陶侃,字士行,封長沙郡公。
) 王茂弘,求故節,見笑豪英。
(峻逸既誅,滕含步将曹據抱帝奔溫峤船。
羣臣見帝,号泣請罪,司徒導入石頭,令取故節,陶侃笑曰:蘇武節似不如是。
導有慚色。
王導,字茂弘,封始興公) 十七禩,康帝立,悤悤二載。
(成帝在位十七年崩,二子丕奕俱幼,庾冰說帝以國有強敵,宜立長君,以同母弟琅琊王嶽為嗣,是為康帝。
在位二年崩。
谥法:溫柔好樂曰康) 晉穆帝,襁褓立,無嗣相承。
(帝名聃,康帝太子,三歲即位,是為穆帝。
在位十七年卒,無嗣。
谥法:布德執義曰穆) 殷深源,負虛名,書空管葛。
(殷浩屏居十年,屢辭征辟,時人拟之管葛。
謝尚王蒙伺其出處,以蔔江左興亡。
相謂曰:深源不起,如蒼生何。
後會稽王昱遺浩書,浩乃出為揚州刺史,尋督揚豫等州。
與桓溫疑貳,護軍王羲之勸不聽,浩又疏請北伐,亦勸不聽,屢至覆敗。
桓溫請廢為庶人,徙信安。
浩既廢黜,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
信安,今衢州府西安縣。
殷浩,字深源。
謝尚,字仁祖。
王蒙,太原人。
羲之,字逸少,官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導從子也) 桓元子,總強兵,劫制朝廷。
(桓溫初都督荊梁等州軍事,帥師伐漢,拜表即行。
朝廷以蜀道險遠為憂,丹陽尹劉惔曰:溫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轉制專廷耳。
溫兵至成都,漢主李勢降。
論平蜀功,加溫為征西大将軍,封臨賀郡公。
威名大振,朝廷憚之。
會稽王昱以段浩有盛名,引為心膂,欲以抗溫。
溫忿之,雖有君臣之迹,羁糜而已。
八州士衆,資調不為國用。
屢表北伐,不聽。
至是帥衆三萬順流,軍武昌,朝廷大懼。
浩欲去位避溫,吏部尚書王彪之曰:且靜以待之,令相王手書為陳成敗,彼必旋師。
司馬高崧為昱草書緻溫,溫上疏緻謝,回軍還鎮。
後溫上疏廢浩,内外大權,一歸于溫矣。
臨賀,縣名,屬平樂府。
桓溫,字符子,生未期,溫峤見之曰:真英物也。
父彜以峤所賞,故名溫。
劉惔,字真長,宿州人。
彪之,字叔武) 晉哀帝,病纏身,四年彈指。
(穆帝無子,立成帝長子琅琊王丕,是為哀帝。
帝寝疾,褚太後攝政。
在位四年崩。
谥法:早孤短折曰哀) 海西公,剛六載,貶做藩臣。
(哀帝崩,琅琊王奕即位,是為帝奕,哀帝同母弟也。
大司馬桓溫,素蓄不臣之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
及帥師征燕,敗于枋頭,威名頓挫。
參軍郄超謂溫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無以立大威權。
溫遂與定議,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第易誣,乃揚言帝早有痿疾,嬖人朱靈寶等參侍内寝,三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移皇基。
溫入朝,諷褚太後請廢帝為東海王。
帝着白袷單衣,乘犢車出神虎門,兵衛送東海第。
溫又奏廢放之人,不可以臨黎元,東海王宜依昌邑故事,太後诏封海西縣公。
在位六年,廢後至武帝太元十一年薨。
郄超,字嘉賓。
康太後禇蒜子) 簡文帝,赧獻流,清談差勝。
(桓溫廢帝奕,迎會稽王昱即位,是為簡文帝。
帝美風儀,善容止,神識恬暢,然無經濟大略。
謝靈運以為赧獻之輩,謝安以為惠帝之流,但清談差勝耳。
谥法:平易不訾曰簡,慈惠愛民曰文。
靈運仕宋為永嘉太守,襲祖父元康樂縣公爵,故世稱謝康樂) 二年來,交付與,幼子儲君。
(簡文帝在位二年崩。
傳位太子曜,年十一歲,褚太後攝位) 孝武帝,相謝安,圍碁破敵。
(曜即位,是為孝武帝,以謝安總中書。
安薦兄子元監江北軍。
太元八年,苻堅入寇,發長安兵八十七萬,旗鼓相望千裡。
都下震恐,诏謝石謝元督軍八萬拒之。
元入問計,安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安命駕出遊山野,親朋畢集,與元圍碁賭墅。
安碁常劣于元,是日元懼,便為敵手,元又不勝。
安遊陟至夜乃還。
桓沖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安固卻之。
時衆心危懼,安每鎮以和靖。
後秦兵敗,安得驿書,方與客圍碁,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碁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按與安圍碁是張元,晉書去一張字,讀者誤為謝元。
張與謝元同名,人号南北二元。
谥法:剛強直理曰武。
謝安,字安石,封太保建昌公,谥文靖,太康人,寓越之上虞東山。
元字幼度,谥獻武,安兄子。
石,安弟,封南康郡公。
墅音樹,田廬也。
桓沖,字子幼,封豊城公) 八公山,風鶴唳,草木皆兵。
(初,堅大舉入寇,将軍粱成屯于洛澗,陰平公苻融遣朱序說謝石謝元降,序私與石約為内應,元遣廣陵相劉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斬之。
石等水陸繼進,秦王堅與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陳嚴整,又望見八公山草木,皆謂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
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陳,元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小卻。
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
衆遂大奔。
元等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川,野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死者十七八。
初,會稽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于鐘山之神。
及秦人望草木如人狀,神有力焉。
八公山,在壽州淝水北、淮水南,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登此山學仙,故名。
洛澗,二水名。
壽陽,今壽州。
淝水,在廬州府城南七十五裡,水出雞嗚山,北流二十裡,分為二,一入巢湖,一流入淮水。
八公,傳記不見姓名,高誘以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 甫能勾,幸免得,苻氐仆射。
(苻堅本姓蒲,堅祖蒲洪改姓苻,略陽渭氐人也。
初堅入寇,下诏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先為起第。
略陽,縣名,屬漢中府) 遽驕淫,貪酒色,杯酒長星。
(淝水捷後,帝遂溺于酒色,委政琅琊王道子。
道子亦嗜酒,與帝酣歌為事。
太元二十年,長星一見,帝惡之,于華林園舉酒祝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有萬歲天子耶!) 信佛法,敬僧尼,家居撞壞。
(帝崇尚浮屠,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諸沙門居之,親昵姏姆僧尼。
窮奢極欲。
近習弄權,公行賄賂。
尚書令陸納望宮阙歎曰:好家居,織兒欲撞壞之耶!僧曰浮屠。
袁宏曰:浮屠,佛也;佛者,覺也。
将以覺悟羣生也。
按魏書:浮屠正号曰佛陀。
聲相近也。
以華言譯之,為淨覺。
精舍,佛寺也,釋迦譜曰:息心所栖,精練行者之所居。
又講讀之所,亦曰精舍。
) 被蒙頭,清暑殿,戲犯陰人。
(帝貴人張氏,寵冠後宮。
年近三十,帝戲曰: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
已而醉寝清暑殿,貴人使婢以被蒙帝面而弒之,重賂左右,曰因魇暴崩。
清暑殿,在江南上元縣東北五裡台城内,乃孝武所建。
後宋孝武改曰嘉禾殿) 晉安帝,幼沖年,紀綱破碎。
(安帝名德宗,孝武太子,年十五,幼不慧,口不能言,寒暑饑飽不辨。
平北将軍王恭與殷仲堪桓元相結,上表罪狀仆射王國寶将軍王緒舉兵反,會稽王道子闇懦,即賜國寶死,斬緒于市,遣使謝恭,乃罷兵。
後恭與仲堪元楊佺期又反,元陷江州,上表讨王愉司馬尚之兄弟,朝廷憂懼。
恭司馬劉牢之執恭降,诏以元為江州刺史,佺期為雍州刺史,黜仲堪為廣州刺史,敕使回軍。
仲堪等又上疏申理王恭,求誅牢之,乃複以仲堪督荊益軍,優诏慰谕,乃罷兵還鎮。
尹氏曰:典午衰微,諸鎮哄亂,至敕使回軍,猶旅拒不從。
晉之無政可知矣。
顧氏曰:安帝即位,主暗臣驕,紀綱破碎。
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東西錄,專殺柄,反了孫恩。
(帝以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又以會稽世子元顯錄尙書事,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
東第門可張羅,西府車騎填湊。
元顯性尤苛刻,生殺任意。
孫恩乘民心騷動,進攻會稽,内史王凝之世奉道教,不設備,曰:我已請大道借鬼兵守津要,不足憂也。
恩遂陷會稽,殺凝之。
八郡皆殺長吏應之。
恩自稱征東将軍,号其黨曰長生人) 水仙妖,煽惑民,坑屠糜爛。
(初,妖人孫泰,學妖術于杜子恭,士民多奉之。
王雅薦于武帝,雲知養性之方,官新安太守。
泰收兵聚貨謀作亂,道子誘斬之,兄子恩逃入海。
愚民猶以為泰蟬蛻不死,就海中資給之。
恩乃聚合亡命,寇陷會稽,所過焚掠,刊木堙井。
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食則支解之。
劉牢之使參軍劉裕擊破之,恩又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