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之禍,桧之大罪未正于朝,緻使其黨複出為惡,竊為陛下憂之。
浚又言請幸建康,以圖進兵。
尋诏浚視師江淮,思退諷右正言尹穑劾罷浚,判福州。
浚既去,朝廷遂決棄地求和之議。
思退奏遣魏杞複如金議和,書稱侄大宋皇帝某再拜,奉于叔大金皇帝。
歲币二十萬。
思退猶以帝悔悟,恐事不成,陰遣孫造谕敵以重兵脅和,金仆散忠義等遂渡淮,與纥石烈志甯分兵自清河口攻陷楚州。
後杞至金,金主許損歲币,不發歸正人。
命罷兵分戍,正敵國禮而還。
海泗,今淮安海州鳳陽泗州。
清河口,今淮安清河縣) 滿朝中,皆婦女,歎殺豪英。
(兵部侍郎胡铨言:金不可和,倘幹網獨斷,追回使者,省數千億之歲币。
專意武備,足食足兵,無書名之恥,無事大之辱,無拜之屈。
書曰:毋用婦人之言。
今舉朝之士,皆婦人也!不聽) 德壽宮,親奉養,極其孝順。
(上皇居德壽宮二十六年,帝孝養備至,升遐之日,哀慕尤切,終喪二年,力行古禮。
群臣屢請遵易月之令,不從) 南北和,臣改侄,保境安民。
(先是國書,大來去大字,皇帝去皇字,書用君臣之禮,有再拜等語。
金使至,則起立問金主起居,降坐受書,奉使者自同陪臣,伴屬皆拜來使。
至是始稱帝為宋皇帝,正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币,減十萬之數,地界如紹興時。
帝銳意恢複,值金主賢明仁恕,無可乘之釁,南北講好,與隻休息焉) 宋光宗,惑李後,婦原将種。
(孝宗傳位于太子惇,惇即位,是為光宗。
尊孝宗為壽皇聖帝,立皇後李氏。
後安陽人,慶遠節度使道之女。
道帥湖北,聞道士皇甫坦善相人,乃出諸女拜之,坦見後驚,不敢受拜,曰:此女當母天下。
坦言于高宗,遂聘為恭王妃,生嘉王擴。
妃性妬悍,常訴帝左右于高宗及壽皇,高宗不怿,謂吳後曰:是婦将種,吾為皇甫坦所誤。
壽皇亦屢訓敕,後怨之。
皇甫坦,夾江人) 重華宮,一二載,不見嚴親。
(時壽皇居重華宮,帝惑于李後之言,久不往朝。
紹熙三年二月,帝疾稍平,詣重華宮起居,四年重陽節,以疾不過宮,群臣連疏乞請,不聽。
給事謝深甫極谏,帝感悟,辄命駕往朝重華宮,百官班立以俟。
帝已出至禦屏,李後挽帝回,曰:天寒,官家且進一杯酒。
百僚侍衛皆失色,中書舍人陳傅良,趨進引帝裾,請毋入,随至禦屏後。
李後叱之曰:這裡甚去處,秀才要砍頭耶?竟傳旨還内。
壽皇怏怏。
一日登朝堂露台,聞委巷小兒争闘,呼趙官家者,壽皇曰:朕呼之尚不至,爾枉自叫。
凄然不樂,自此浸不豫。
傅良,字君舉,端安人,學者稱止齋先生,谥文節) 宮人手,煮成羹,齋壇告變。
宦官言,搬出禍,感病傷心。
(初,帝違豫,壽皇至南内,督過左右之人,近習懼,遂謀離間三宮。
會帝得心疾,壽皇購得良藥,欲因帝至宮授之,宦者遂訴于皇後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不虞,奈宗社何。
頃之内宴,後請立嘉王擴為太子,壽皇不許。
後退,持嘉王泣訴于帝,謂壽皇有廢立意,帝惑之,遂不朝壽皇。
一日,帝浣手宮中,覩宮人手白,悅之,他日後遣人送食盒于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
後又以苗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宿齋宮,後殺貴妃,以暴卒聞。
帝聞貴妃無疾而殒,哭泣無節,翌日,合祭天地,丙夜将臨,星月尚皎,方入大次服衮冕,始搢大圭,烈風倏起,霹靂一聲,燎火禦幙皆仆,在位者辟易,上亦驚僵。
而雨電交擊,黃壇燭盡滅,衆皆暗中自救,莫能措手。
神位玉帛牲牢皆狼藉,稍霁則已曙,不能成禮而罷。
聖體遂苦風眩,一時策命宰臣望祀,車駕亟歸療病。
一書雲貴妃張氏) 躬定策,立甯宗,太皇太後。
(壽皇崩,光宗稱疾不出。
丞相留正與樞密趙汝愚議,以皇帝有疾,暫就宮中成服。
然喪不可以無主,太後壽皇之母,請攝行祭禮。
于是尊太後為太皇太後,正複率宰執入奏,請建太子,禦批雲甚好。
明日同旨拟以進,是夕禦劄付丞相雲:曆事歲久,念欲遠閑。
正大懼,逃去,人心益搖。
會光宗臨朝,忽仆于地,汝愚與尚書左選郎官葉适等謀白内禅于太皇太後,适與知合門事韓仛冑定計,仛冑因所善内侍省關禮具告之,禮入見太後泣請,許之。
時嘉王谒告不入臨,将禅祭,汝愚曰:禅祭重事,王不可不出。
翼日,羣臣入,王亦入,汝愚率百官詣梓宮前,太後垂簾,汝愚奏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嘉王為太子,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旨,取太皇太後處分。
太後曰: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汝愚袖出所拟太後指揮以進,雲皇帝以疾,未能執喪,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帝。
太後覽畢曰:甚善。
乃命汝愚谕旨,扶皇子詣幾筵殿,哭盡哀,遂衮服出就重華殿登位,是為甯宗。
留正字仲至。
葉适,字正則,永嘉人,學者号水心先生。
汝愚,字子直,餘幹人,追封沂公,谥忠定。
仛音托) 韓仛冑,弄國柄,貶竄宗臣。
(韓仛胄,皇後季父也,仛冑欲推定策功,趙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也,何可言功?但遷仛冑防禦使。
仛冑大失望,然以傳導诏旨,浸見親幸,時時乘間竊弄威福,遂謀去汝愚。
以京镗與汝愚有隙,引居政府,镗曰:彼宗姓也,誣以謀危社稷,則一網打盡矣。
仛冑然之,以秘書監李沭嘗有怨于汝愚,使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罷其位。
遂罷汝愚,出知福州,中丞謝深甫等又論汝愚冒居相位,今既罷免,乞令奉祠請咎,命提舉洞霄宮,仛胄尤必欲寘汝愚于死,禦史胡纮遂上言汝愚倡引為徒,謀為不軌,因條奏其十不遜,複竄汝愚于永州。
汝愚至衡州,衡守錢鍪承仛冑密谕,窘辱百端,汝愚暴卒,天下寃之) 用内批,禁僞學,驅除正士。
(初,韓仛冑謀去趙汝愚,問計于知閣事劉弜,弜曰:惟有用台谏耳。
仛冑問若何而可,弜曰:禦筆批出是也。
仛胄遂以内批,拜給事中謝深甫為中丞,複用内批,以其黨劉德秀為禦史,由是言路皆仛冑之人,排斥正士。
侍講朱熹,因進講畢,極言陛下即位未旬月,而進退宰臣,移易台谏,中外鹹謂左右或竊其柄,臣恐主威下移矣。
仛胄大怒,以内批罷熹。
自程颢程頤傳孔孟之學,其徒楊時傳之羅從彥,從彥傳之李侗,熹師侗,緻知力行,其學大振,流俗醜正,多不便之,遂有道學之名,陰以攻诋。
及仛冑用事,士大夫素為清議所擯者,乃教以凡相與異者,皆道學之人也,陰疏熹門人姓名授之,俾以次斥逐。
或又為言,以道學目之,則有何罪。
當名曰僞學,由是善類皆不自安。
博士孫元卿袁燮、國子正陳武皆罷,司業汪達辨之亦被斥,以學士葉翥知貢舉,翥奏言:僞學之魁,以匹夫竊人主之柄,乞将語錄之類,盡行除毀;是科取士,梢涉義理者,悉皆黜落;六經語孟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
遂诏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并于奏牍前聲說非僞學之人。
會鄉試漕司前期取家狀,必令書以不是僞學五字。
胡纮與熹有隙,為疏草授禦史沈繼祖,評熹十罪,且言熹剽竊張載程頤之餘谕,簧鼓後進,收召四方無行義之徒,以益其黨;其徒蔡元定,佐熹為妖,乞送别州編管。
熹落職罷祠,竄元定于道州,尋以知綿州。
王沇上疏,乞置僞學之籍,于是得以着籍者,趙汝愚劉正周必大王蔺四人為之首,朱熹彭龜年汪逵蔡元定呂祖泰等,凡五十九人。
道州,今屬永州府。
綿州,今屬成都府。
朱熹父松,字喬年,婺源人。
熹字符晦,居崇安,扁讀書室曰紫陽書堂,複築室建陽,号雲谷老人。
其草堂曰晦庵,自号曰晦翁,晚居考亭精舍,号滄洲病叟,最後号遯翁。
封徽國公,谥曰文。
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學者稱西山先生,谥文節。
必大,字洪通,吉水人,谥文節。
龜年,清江人,谥忠肅) 衆讒谄,繩附膻,犬吠雞鳴。
(仛胄封平原郡王,加太傅太師,時政府樞密台谏侍從皆出其門,羣小滿朝,競為讒谄,如許及之之由窦尚書屈膝,執政陳自強之稱恩主恩父,陳松獻妾名曰松壽,仛冑曰:奈何與大谏同名?曰:欲使賤名嘗達鈞聽耳。
而蘇師旦周筠,又仛胄厮役,亦得預聞國政。
仛冑愛妾張譚王陳四人,皆封郡夫人,其次有名位者又十人。
或獻北珠冠四枚,仛冑以遺四人,其十人亦欲得北珠冠,知臨安府趙師《睾廾》,亟市北珠制十冠以獻,十人喜,為求遷官,拜工部侍郎。
仛冑嘗過南園山莊,顧竹籬草舍曰:此真田舍間氣象,但欠犬吠雞鳴耳。
俄聞犬嗥叢薄,視之乃師《睾廾》也。
仛冑大笑,聞者鄙之。
顧氏曰:小人附韓氏以求美官,種種然若蒼蠅之觸曉窗) 歡樂極,悲哀來,朝堂生故。
(顧氏曰:邊鄙告甯,則朝堂生故,不至于極敗大壞不已) 伐金诏,思立着,蓋世功名。
(時金為北鄙阻《革業》等部所擾,兵連禍結,國勢日弱,有勸仛冑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恢複之議遂起,聚财募卒,出封椿庫,黃金萬兩,以待賞功。
乃降诏,略曰: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蠢茲醜虜,猶托要盟,朘生靈之資,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謂之當然。
含垢納污,在人情而已極;聲罪緻讨,屬胡運之将傾。
兵出有名,師直為壯。
言乎遠,言乎近,孰無忠義之心;為人子,為人臣,當念祖宗之憤。
直學士院李璧之詞也) 蜀吳曦,獻地圖,通金背叛。
(吳曦,璘孫珽子也,時為殿前副都指揮使,自以世守西蜀,為國藩屏,而身留行都,不得如志,乃以賄賂宰輔,規圖帥蜀。
仛冑許之,以為興州都統制。
曦至興州,譛副都統制王大節罷之,兵權悉歸于曦,異志遂成。
會仛胄定議伐金,仡命曦練兵西蜀,以程松為四川宣撫使,曦副之。
曦陰遣其客姚淮源獻關外階成和鳳四州于金,求封蜀王,因持重按兵河池。
仛冑日夜望其進兵,使者相繼。
曦恐謀洩,乃遣人攻秦隴,與金人力戰,以堅仛冑之心。
金人許封之,約曰:若按兵閉境,使其師東下,無西顧之憂,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康王故事。
因命完顔綱經略之。
曦陰遣人送款于綱,綱遣張仔會之,曦言願附金之情,仔請曦告身為報,曦盡出以附仔,綱乃以金主璟命,遣馬良顯持诏書金印立曦為蜀王。
曦密受之,遂還興州,遣任辛奉表,獻蜀地圖及吳氏譜牒于金。
興州,今漢中府沔縣。
階,今州。
成,今縣。
和,今西和縣,俱屬鞏昌府。
鳳,今鳳縣。
屬漢中府。
秦隴,今秦州隴西縣。
興元,今漢中府) 賴安丙,誅逆黨,克複階成。
(吳曦遣将利吉,引金兵入鳳州,以四郡付之。
曦即興州為行宮,自稱蜀王,召随軍轉運使安丙為丞相長史。
丙度不能脫,乃陽與而陰圖之。
監興州合江倉楊巨源,謀讨曦,丙屬眉州人陳夢錫以書緻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為逆賊丞相長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奮起,必得豪傑,乃滅此賊。
巨源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會興州中軍正将李好義,亦結軍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等,謀誅曦,欲奉丙主事,巨源往與約,遂定計。
好義等突入僞宮,大呼曰:奉朝廷密诏,以安長史為宣撫,令我誅反賊。
曦衛兵千餘聞有诏,皆棄挺而走。
巨源持诏,乘馬自稱奉使入内戶,曦啟戶欲逸,李貴即前執之,刃中曦頰,曦反撲貴仆于地,好義急呼王換斧其腰,曦始縱貴,貴遂斫其首,馳告丙,宣诏撫定城中,盡收曦黨殺之,傳首臨安。
衆推丙權四州宣撫使,巨源好義謂丙曰:曦死,賊破膽矣,關外四州,為蜀要害,盍乘勢複取之?丙乃分遣好義等複西和階成鳳州及大散關。
合江,今縣,屬泸州。
眉州,今四川直隸州。
大散關,在今寶雞縣南五十二裡,通褒斜大路) 安豐破,江淮騷,追求首禍。
(仛冑以諸路兵伐金,招撫使郭倪攻宿州,大敗;副使皇甫斌,敗績于唐州;江州都統王大節攻蔡州亦潰。
金仆散揆遂分兵九道南下,揆引兵至淮,遣人密測淮水,惟八疊灘可涉,揚兵下蔡,聲言欲渡。
守将何汝勵,悉衆屯花靥以備之,揆乃遣賽不等潛師渡八疊,官軍不虞其至,潰走,揆遂奪穎口,陷安豐軍,進圍和州,屯于瓦梁河,以控真揚諸州之沖,乃張旗幟于沿江上下,江表大震。
金纥石烈于仁複陷滁州,入真州,寇六合,郭倪遣兵救之,敗績,倪棄揚州走,淮西鎮縣,皆沒于金。
仛冑以師出屢敗,谕督視江淮軍馬丘崈遣劉佑持書币議和于揆。
揆曰:稱臣割地,獻首禍之臣,乃可。
崈複遣王文往,言用兵乃蘇帥旦等所為,今已貶黜。
揆曰:仛胄若無意用兵,師旦豈敢專擅?文還,仛冑複使方信儒如金議和,金複書曰:若能稱臣,即以江淮之間取中為界,且斬元謀奸臣,函首以獻,及添歲币并犒師銀,方可。
信儒還報,言敵所欲者五事:一割兩淮,二增歲币,三索歸正人,四犒軍銀,五不敢言。
仛冑固問之,信儒徐曰:欲得太師頭耳。
仛冑大怒,貶信儒官,複遣右司郎中王柟如金。
安豐,今鳳陽府壽州。
唐州,今山西平陽府。
蔡州,今汝甯新蔡縣。
和州,今江南直隸州。
滁州,今屬廬州府。
六合,今縣,屬江甯府) 本希榮,反重辱,函首胡庭。
史彌遠,誅仛冑,結交楊後。
(自興兵以來,公私力屈,仛冑以金人欲罪首謀,乃複銳意出師,中外憂懼。
禮部侍郎史彌遠入對,請誅仛冑以安邦。
皇後楊氏亦怨仛冑初不欲立己,使皇子榮王俨具疏,言仛冑再啟兵端,将不利于社稷。
帝不答,後從旁力贊之,帝始允可,乃命後兄楊次山與彌遠共圖之,彌遠自懷中出禦批雲:韓仛冑久任國柄,輕啟兵端,使南北生靈枉罹兇害,可罷平章軍國事。
仍命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以兵三百防護。
翌日仛冑入朝,震以兵擁至玉津園,殛殺之,遣使即韶州誅蘇師旦。
後王柟還,持金書,求函仛冑首以贖淮南,诏百官議,尚書樓鑰曰:和議重事,待此而決,奸宄已斃之首,又何足惜。
命臨安府斵棺取首枭之,遂以仛冑及師旦之首付柟,送金師,以易淮陝侵地。
柟以首至金,金主璟懸二首,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于軍器庫,乃命罷兵。
仛胄既誅,彌遠遂擅權用事,楊後内專國政,彌遠表裡相結,權勢熏灼,宰執待從台谏藩阃,皆所引薦,莫敢誰何) 使心機,壞家法,易置儲君。
(帝太子詢卒,國本未立,命選太祖十世孫教育宮中,于是立沂王嗣子貴和為皇子,更名竑。
初,燕懿王德昭之後,希瓐之子與莒母全氏,家于山陰,慶元人餘天錫為史彌遠府童子師,告還鄉秋試,彌遠以帝未有儲嗣,而沂王近屬亦未有後,欲借沂王置後為名,陰擇宗室中可立者,以備皇子之選,乃密語之曰:今沂王無後,宗子賢厚者,幸俱以來。
天錫渡浙,舟抵越西門,過全保長家避雨,保長知其為丞相客,具雞黍,甚肅,二子侍立。
天錫問之,保長曰:此吾外孫趙與莒與芮也。
天钖憶彌遠言,及還臨安,告之,彌遠使天錫密谕保長,還撫于其父家,遂載至臨安。
及貴和立為皇子,乃補與莒秉義郎,賜名貴誠,立為沂王後。
時楊後專政,彌遠擅權,皇子心不平,嘗書楊後及彌遠之事于幾上,曰:彌遠當決配八千裡。
又嘗呼彌遠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則恩州也。
彌遠聞之,思以處竑,而竑不知。
一日與國子學錄鄭清之曰:皇子不堪負荷,聞後沂邸者甚賢,今欲擇講官,君其善訓導之,事成,彌遠坐,郎君坐也,然言出于彌遠之口,入于君之耳,一洩則族矣。
清之許之。
彌遠日媒孽竑之失言于帝,觊帝廢竑立貴誠,而帝不悟。
慶元,今甯波府) 元太祖,起幽燕,中原膽碎。
(蒙古奇渥溫鐵木真,金授為察兀秃魯,猶中國之招讨使也。
至是兵勢浸強,稱帝于斡難河,是為元太祖。
時金主衛王永濟即位,有诏至蒙古,傳言當拜受。
鐵木真問曰:新君為誰?使者曰:衛王也。
鐵木真遽南面唾曰: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遂與金絕,數侵掠金西北地境,其勢大盛,金人皇皇。
蒙古遂取金西京及恒撫州,複遣其子窩闊台等,分取雲内東勝武朔豐靖等州。
由是西北諸州,皆降蒙古,未幾,陷金燕京) 金宣宗,渡淮水,殺氣憑陵。
(金胡沙虎弑其主永濟,而立升王玽,是為宣宗。
時宋以金有蒙古之難,遂與金絕,罷金歲币。
金有王世安者,獻取盱眙楚州之策,金主以為淮南招撫使,遂有南侵之謀。
朮虎高琪複勸侵宋,以廣疆土,金主遂命鳥古論慶壽完顔賽不,帥師南侵,遂渡淮,犯光州慶壽,分兵犯樊城,圍棗陽光化軍。
盱眙,今縣,屬鳳陽府。
樊城,在今襄陽府城北,與襄陽對峙。
棗陽光化,今二縣俱屬襄陽府) 宋理宗,沂王子,中宮策立。
(甯宗疾笃,史彌遠矯诏以貴誠為皇子,改名昀,甯宗崩,彌遠遣皇後兄子谷石以廢立事白後,後不可,谷等一夜七往返,後終不許,谷等拜泣曰:内外皆巳歸心,苟不立之,禍變必生,則楊氏無噍類矣。
後良久曰:其人安在?彌遠即于禁中遣快行宣昀,令之曰:今所宣,是沂靖惠王府皇子,非萬歲巷皇子。
昀入宮見後,後拊其背曰:汝今為吾子矣。
彌遠引昀至柩前舉哀畢,遂即位,尊楊後曰皇太後,垂簾專聽政。
沂王名柄,孝宗孫。
昀音鈞) 害濟王,貪聚斂,委政奸臣。
(帝既即位,封竑為濟王,出居湖州。
史彌遠忌之,詐言竑有疾,令餘天錫召醫人往視之,天錫至,逼竑缢于州治,以疾薨聞。
人以濟王不得其死,論者紛起,彌遠遂專任憸壬以居台谏,一時君子,貶斥殆盡。
帝德其立己,悉委政彌遠,拜太師左丞相,封會稽郡王。
後帝以諸路用兵,國用不足,遂務為聚歙,而民生蹙,國勢傾矣) 焚楚州,寇揚州,李全作亂。
賴兩趙,奮兵擊,收複淮城。
(初,金濰州李全,起兵于金為亂,率衆來歸,以功遷京東河北鎮撫副使,驕暴難制,潛蓄異心。
朝廷以許國為淮東制置使,兼知楚州,國至鎮,痛抑北軍。
全自青州來谒,國端坐受拜,全大怒,既而全欲往青州,恐國苛留,自計曰:彼所争者,拜耳。
更折節為禮。
國大喜曰:吾折伏此虜矣。
全往青州,遣劉慶福還楚作亂,國晨起視事,忽露刃充庭,國厲聲曰:不得無禮。
矢已及颡,流血蔽面而走,亂兵害其家,兩司積蓄,盡為賊有。
明日國缢于途,朝廷不問。
後全為蒙古圍于青州,遂降蒙古。
朝廷改楚州為淮安軍,全自青州複入淮安,外恭順朝廷以就錢糧,陰以貿貨輪蒙古,朝廷亦以全往來山東,得以少寬北顧之憂,遣饷不絕。
全欲先據揚州以渡江,分兵狥通泰以趨海,其下皆曰:通泰鹽場在焉,莫若先取為家計。
全乃徑搗鹽城入據之。
時朝廷以趙方之子趙範趟葵,節制鎮江滁州軍馬。
通判攝州事趙璥夫,亟迓趙範于鎮江,範亦刻日約葵,葵帥軍赴之。
時全攻泰州,知州宋濟迎降。
全将趨揚,聞範葵已入揚城,乃曰:我計先取揚州渡江,爾曹勸我取通泰。
今二趙已入揚州,江其可渡耶?既而曰:今惟有徑搗揚州耳。
遂悉衆寇揚州。
至灣頭,據運河之沖,宗雄武獻策于全曰:城中素無薪,若築長圍,三城自困。
全乃列砦圍三城,以持久困官軍。
全張蓋奏樂于平山堂,布置築圍,範葵悉精銳數千而西,取官軍素為賊所易者,張其旗幟以易之。
全望見果喜。
範麾兵并進,葵親搏戰,賊欲走入土城,官軍已塞其甕門,全窘,從數十騎北走,葵蹙之,全趨新塘。
新塘淖深數尺,會久晴,浮戰塵如燥壤,全騎過之,皆陷淖中,不能自拔。
葵軍追及,奮長鎗亂剌之,全死。
餘黨欲還淮安,奉全妻楊氏為主,範葵追擊,大破之,乃散去。
範葵複帥步騎攻鹽城,屢收賊衆,遂薄淮安城,殺賊萬計,淮安五城俱破。
淮北賊歸赴援,舟師又剿擊,焚其水栅,賊始懼。
全妻楊氏謂鄭衍德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也。
遂絕淮而去。
其黨即遣馮垍等納款軍門,淮安始平。
濰州,今登州府濰縣。
通泰二州,屬揚州府。
鹽城,今縣,屬淮安府。
灣頭,即茱萸灣,在揚州城東北九裡。
平山堂,在蜀岡上,宋郡守歐陽修建。
趙範,字武仲,衡山人。
楊氏名妙真) 仗胡馬,掃邊塵,謀吞西夏。
(宋寶慶三年,蒙古鐵木真伐夏,盡克夏城邑,夏主睍出降,遂絷以歸,而西夏亡) 孟無庵,身百戰,并力平金。
(以孟宗政子珙為京西兵馬钤轄,蒙古遣王檝來京湖議夾攻金,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以聞,朝臣皆以為可遂複雠之舉,帝命嵩之報使許之。
時蒙古攻汴,金主守緒出奔河北,複由歸德走蔡州,蒙古都元帥塔察兒使檝至襄陽,約攻蔡州。
嵩之命珙等帥師赴之,塔察兒遣張柔帥精兵薄城,柔中流矢如猬,珙救之,挾柔以出。
明旦珙殊死戰,進逼柴潭,立栅潭上,命諸将拔柴潭樓。
蔡州恃潭為固,外即汝河,珙鑿堤,潭決入汝水,寔以薪葦,蒙古亦決練河,兩軍皆濟,攻其外城,破之。
兩軍合攻西城,克之,隊堕其城。
先是金尚書右丞完顔忽斜虎築寨浚濠為備,及西城堕,軍未能入,但于城上立栅自蔽,忽斜虎日夕禦戰,珙下令銜枚,師向南門,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萬衆競登,大戰城上。
金鳥古論鎬及其将帥二百人迎降,乃四面夾攻,南面守門者棄門走,門西開,珙招塔察兒等之師以入,金主自缢。
諸将舉火焚之,珙乃與塔察兒分其骨以還,金遂亡。
珙凡身親百戰,以緻平金,其臨将吏,面色凜然,無敢涕唾者,退則焚香掃地,隐幾危坐,若蕭然事外者。
自号無庵承士,拜甯武節度使,封漢東公。
及卒,谥忠襄。
柴潭,在汝甯府城外。
孟珙,字璞玉,棗陽人) 纔滅金,先敗盟,元兵又至。
(時南北盟好已定,趙範趙葵欲因滅金之後,乘時撫定中原,建守河據收複三京之議。
乃命趙範移司黃州,刻日進兵。
範參議官邱嶽曰:方興之敵,新盟而退,甯肯捐所得以與人耶?範不聽,帝複诏知廬州全子才,合淮西兵萬人赴汴。
金故将李伯淵等誅崔立以降,葵将楊誼等帥兵入洛陽。
蒙古聞之,引兵南下,至洛陽,誼軍潰。
葵子才皆棄汴而歸,蒙古使王檝來言曰:何為而敗盟也。
自是河淮之間,無甯日矣。
後蒙古改國号曰大元) 據西湖,一窪水,怎濟蒼生。
(是時川蜀襄漢之地,無歲不幹戈,瘡痍滿目。
元已盡有西北中原,宋止據江浙一隅,宋亡之勢,于此已成。
西湖,在杭州府城西,周回三十裡。
窪,深水也,又曲也) 史嵩之,毒賓僚,每遭堂食。
(史嵩之久在相位,心術回邪,蹤迹詭秘。
時以終喪去位,元耆舊德,次第收召。
杜範入相,八十日而卒。
範延徐元傑議政,多所裨益。
六月朔,元傑當侍立。
先一日,谒丞相範锺歸,是夕熱大作,夜四鼓,指爪忽裂以死。
左司谏劉漢弼,亦每以奸邪未盡屏汰為慮,未幾而腫疾暴死。
時謂諸公皆中毒,堂食無敢下筯者。
初,嵩之從子璟卿嘗上書谏嵩之,言甚切至,居無何,璟卿暴卒,相傳亦嵩之緻毒雲) 丁大全,逐宰相,夜調台兵。
(時帝年寝高,閻貴妃專寵,頗預國政。
右司谏丁大全,谄事内嬖,竊弄威福,右丞相董槐惡其為人,大全遣客私于槐,槐曰:吾聞人臣無私交,幸為謝丁君。
大全度槐終不容己,乃日求槐短。
槐入對,極言大全邪佞,大全益怨之,乃上章劾槐。
章未下,大全夜半以台檄調隅兵,露刃圍槐第,驅迫之出,绐令與槐至大理寺,欲以此脅之。
須臾出北關,棄槐而散,槐徐步入大理寺,罷相之制始下,物論大駭。
大全既逐槐,益恣橫用事) 表章着,諸大儒,關閩濂洛。
(周敦頤,道州營道人,博學力行,得孔孟之本原。
神宗朝,曆知南康軍,築室于蓮花峯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學者稱為濂溪先生。
程颢,河南人,敦頤為南安司理時,父晌為通判使,颢與弟頤往受業,得聞道于敦頤。
神宗召寫宗正寺丞,未至而卒,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頤學本于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标指,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
着易春秋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為諸儒倡。
平素誨人不倦,故學者多出其門,哲宗時累官至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學者稱為伊川先生。
張載,長安人,少喜談兵,又訪釋老,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與颢頤論道學之要,渙然自得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神宗以為崇文院校書,尋辭歸,與諸生講學,每告以變化氣質之道。
其學以易為宗。
後召同知太常禮院卒。
載學古力行,為關中人士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
南劍将樂人楊時,聞颢兄弟講孔孟絕學于河洛,遂以師禮見颢于穎昌。
及歸,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及颢卒,又師頤于洛,後四方之士,不遠千裡從之,号曰龜山先生。
高宗時為侍郎兼侍講,時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而伊洛之學始入于閩。
後以龍圖合直學士緻仕卒。
南劍羅從彥,徒步往從,見時三日,曰:不至此,幾虛度一生矣。
延平李侗,又學于從彥,得伊洛之正。
徽州婺源朱熹,初為泉州同安主簿,罷歸,從侗學焉。
其學窮理緻知,反躬實踐,而以居敬為主。
築室武夷山下,四方道學之士,從之者加市。
學者稱為晦庵先生,天下仰之,如泰山北鬥。
曆仕高孝光甯,官至秘閣修撰卒。
至是帝表章先哲,追崇大儒,诏曰:孔子之道,自孟轲後不得其傳,至我朝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真見實踐,深探聖域,千載絕學,始有指歸。
中興以來,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裡渾融,使大學論孟中庸之書,本末洞徹,孔子之道益以大明。
朕每觀五臣論著,啟沃良多,今視學有日,其令學官列諸從祀,以示崇獎之意。
遂加封敦頤汝南伯,載郿伯,颢河南伯,頤伊陽伯,熹徽國公。
營道,山名,營水出焉,在永州府道州。
南康軍,今江西南康府。
蓮花峯,在廬山。
湓江,一名湓浦,在九江府。
濂溪,在道州,今九江府城南有溪,亦名濂溪。
南劍,今延平府。
婺源,今縣,屬徽州府。
同安,今縣,屬泉州府。
武夷山,在建甯府崇安縣,有神降此,自稱武夷君,列仙傳:篯铿二子,長曰武,次曰夷。
敦頤,字茂叔,追封道國公,谥曰元。
程颢父晌,字伯溫,洛陽人。
颢字伯淳,谥曰純。
頤字正叔,谥曰正。
張載,字子厚,郿人,谥曰明。
楊時,字中立,谥文靖。
從彥,字仲素,木沙縣人,徙家陽平,學者稱豫章先生,谥文貞。
李侗,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谥文靖) 朱紫陽,繼春秋,綱目書成。
(神宗元豐七年,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戊寅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周恭帝己未,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至孝宗隆興八年,朱熹因之,作通鑒綱目,仿春秋大書以為之綱,三傳分注以為之目,凡五十九卷。
至是帝诏經筵,兼進講通鑒綱目,并诏以通鑒綱目送國子監刊進。
春秋三傳,左邱明為魯太史,受經于仲尼,為經作傳為左傳;公羊受經于子夏,為公羊傳;谷梁亦受經于子夏,為谷梁傳。
邱明,魯人。
公羊名高,齊人。
谷梁名淑,字符始,一名赤,魯人) 賈似道,把朝權,通降誤國。
(賈似道,賈貴妃弟也,恃寵不檢。
帝以貴妃故,累遷至京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
時蒙古主入寇,忽必烈将兵渡淮,尋帥衆渡江,圍鄂州,中外大震。
帝拜似道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援鄂,蒙古攻城甚急,城中死傷者至萬三幹人,似道大懼,乃密遣宋京詣蒙古營,請稱臣納币。
忽必烈不許,會蒙古主蒙哥卒于台州城下,合州守臣王堅使阮思聰踔急流走鄂,以訃聞,忽必烈亦聞阿藍塔兒等謀立阿裡不哥,乃急圖解歸襲位。
适似道再遣京至,請稱臣,割江南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許之,遂拔砦而去,留張傑閻旺以偏師候湖南兀良合台之兵。
兀良合台亦解潭州圍,引兵趨湖北,傑旺作浮橋于新生矶,兀良合台亦至,傑等濟師北還。
似道命夏貴以舟師攻斷浮橋,殺殿卒百七十人,乃匿議和稱臣納币之事,以所殺獲俘卒殿兵,上表言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
以似道有再造功,召入朝,加少師,封衛國公。
似道于是權傾中外矣。
乃令其客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頌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
會忽必烈既立,欲來修好,乃以學士郝經來告即位,且征前日請和之議。
似道恐經至謀洩,竟拘留于真州之忠勇軍營。
經上表曰:願附魯連之義,排難解紛;豈知唐儉之徒,款兵誤國。
又數上書,極陳和戰利害,且請入見及歸國,皆不報,卒至元兵大舉,國至于亡) 買公田,立關會,害殺生靈。
(賈似道以國計困于造楮,富民困于和籴,思有以變法,而未得其說。
知臨安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獻買公田之策,似道乃命殿中侍禦史陳堯道等上疏,請行祖宗限田之制,将官戶田産逾限之數,抽三分之一,回貴以充公田,但得一千萬畝之數,則每歲可收六七百萬石之米。
其于軍饷,沛然有餘,可免和籴,可以饷軍,可以住造楮币,可平物價,可安富室。
一事而五利興矣。
帝從之,诏買公田,置官田所,以良貴提領。
初買田,猶有抑強嫉富之意,繼而敷派,除二百畝以下者免,餘各買三分之一,其後雖百畝之家亦不免。
立價以租一石,償十八界會子四十,而浙西之田,石租至有直千缗者,亦就此價。
浙西六處買田三百五十餘萬畝。
初買之時,務欲數多,不計田之美惡,及收租之時,田畝或少或瘠,佃人或貧或頑,凡有不足,悉取償于田主,于是六郡之人,莫不破家失業矣。
自甯宗之世,會子壅滞,物價踴甚,至是似道以物貴由于楮賤,楮賤由于楮多,乃更造銀關,每一準十八界會之三,自制其印如賈字狀行之,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會于官,廢十七界會不用,銀關行,物益貴,楮益賤) 宋度宗,不知機,仍尊師相。
(度宗名禥,榮王與芮之子,理宗崩即位。
帝以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每朝,必答拜,稱之曰師臣而不名) 觑襄樊,如草芥,棄與他人。
(蒙古主謀入寇,命阿朮與劉整經略襄陽,阿朮駐馬虎頭山,顧漢棗白河口曰:若築壘于此,以斷宋饷道,襄陽可圖。
遂城其地,又造船五千艘,日習水軍,得練卒七萬,遂築圜城以逼襄陽。
又築長圍,起萬山包百丈山,令南北不通。
又築岘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亘諸堡,以立久駐必取之基。
尋圍樊城,遂城鹿門。
襄樊之圍日急,而賈似道或累月不朝,有用邊事者,辄加貶斥。
一日,帝問曰:襄陽之圍,已三年矣,奈何?似道曰:北兵已退,陛下何從得此言?帝曰:适有女嫔言之。
似道诘其人,誣以他事賜死。
由是邊事雖日急,無敢言者。
襄樊被圍四年,守将範天順牛富,力戰不為衂。
初襄樊兩城,漢水出其間,知襄陽府呂文煥,植木江中,鏁以鐵絚,上造浮橋,以通援兵,樊亦恃此為固。
至是阿朮以機鋸斷木,以斧斷絚,燔其橋,襄兵不能援,乃以兵截江,而出銳師薄樊城,城遂破,天順等死之。
襄陽亦久困援絕,文煥每一巡城,南望恸哭而後下;每告急于朝,似道累上書請行邊,而陰使台谏上章留己,卒無援襄之意。
至是蒙古阿裡海涯至城下招論文煥,文煥遂以襄陽叛。
襄樊既失,則東南不可守矣。
虎頭山,在襄陽府西南八裡。
白河,在府城東北。
萬山,在府城西一十裡。
百丈山,在府城南三十裡。
岘山,在府城南七裡。
鹿門山,在府城東南三十裡) 半閑堂,鬬蟋蟀,蕪湖潰敗。
(初,襄樊圍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閑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
取宮人葉氏及娼尼有美色者為妾,日即淫樂,與博徒縱博。
嘗與群妾踞地鬬蟋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耶?時蒙古改國号曰元,阿朮自襄樊既下,與阿裡海涯同請南侵,元主乃下诏數似道背盟拘使之罪,命伯顔總諸道兵,與阿朮呂文煥劉整等大舉入寇,漢陽鄂州黃州江州安慶,皆降于元,朝廷大懼。
羣臣上疏,以為非師相親出不可,似道不得已,始開都督府于臨安,以孫虎臣總統諸軍,然畏劉整,不敢發。
會整死于無為軍,似道喜曰:吾得天助也。
乃上表出師,抽諸路精兵十三萬人以行,金帛辎重之舟,舳舻相銜百餘裡。
由新安池口以進,次于蕪湖,複使宋京如元軍,請稱臣,奉歲币,如開慶約。
伯顔答書曰:欲和則來面議。
似道不答,乃以精銳七萬餘人,盡屬虎臣,軍于池州下流之丁家洲。
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似道自将後軍軍魯港。
伯顔分步騎夾岸而進,麾戰艦合勢沖虎臣軍,阿朮以劃船數千乘風直進,虎臣前鋒将姜才方接戰,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
衆見之,讙曰:步帥遁矣。
軍遂亂。
貴不戰而走,以扁舟掠似道船,呼曰:彼衆我寡,勢不支矣。
似道錯愕失措,遽鳴钲收軍。
諸軍回棹前走,伯顔以步騎左右犄之,殺溺死者,不可勝計,水為之赤,軍資器械,盡為元所獲。
似道乃與虎臣單舸奔還揚州。
葛嶺,在杭州府武林山,葛洪曾居此。
無為軍,今廬州府無為州。
新安,今徽州府。
池口,即池州府貴池。
丁家洲,在今銅陵縣東北二十裡。
魯港,即魯明江,在蕪湖縣西南三十裡) 木綿庵,遭鄭虎,結子收成。
(樞密陳宜中,初附似道,得驟登政府。
及堂吏翁應龍自軍中以都督府印還,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宜中意其已死,即上疏乞誅似道,以正誤國之罪。
太皇太後謝氏不許,止罷平章都督府。
台谏皆疏乞誅之,乃降似道三官,婺州居住。
婺人聞似道至,率衆為露布逐之,複诏徙于建甯府,禦史孫嵘叟等又疏劾之,乃诏赍授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
遣使監押之貶所。
會稽縣尉鄭虎臣,以其父嘗為似道所配,欣然請行。
似邁時寓建甯之開元寺,侍妾尚數十人,虎臣悉屏去,撤轎蓋,暴行秋日中,窘辱備至。
及至漳州木綿庵,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恨。
遂拘其子與妾于别館,即廁上拉其胸殺之。
後陳宜中至福州,捕虎臣斃于獄。
初,似道嘗齋雲水千人,有一道士至門求齋,主者以數足辭之,道士堅求不去,于門側齋焉。
覆其缽于案,衆舉之不動,似道自往舉之,有詩雲:得好休時即好休,收花結子在綿州。
果有木綿之驗。
虎臣,字廷翰,福安人) 顯昰昺,軟脽脽,弟兄三個。
(《顯-頁》昰昺,皆度宗子也。
度宗崩,次子顯立,是為恭帝。
顯北狩,庶兄益王昰立,是為端宗。
昰崩,弟昺立,是為帝昺) 人心離,天命去,閩廣飄零。
(元伯顔入臨安,執恭帝北行。
顯母楊淑妃與其弟楊亮節,負帝與廣王昺如溫州,航海至福州。
陳宜中張世傑等奉昰即位于福州,封昺為衛王。
元分道寇閩廣,世傑等奉帝航海至泉州,複走潮州惠州,崩于嶺南之碙州。
羣臣多欲散去,陸秀夫曰:度宗一子尚在。
乃奉昺于碙州即位,又遷舟廣州新會之厓山。
碙州,在今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一百四十裡,屹立海中,乃雷化犬牙處。
厓山,在今新會縣南八十裡海内,延袤八十餘裡,山巅有元将張弘範紀功刻石) 錢塘潮,偏生的,三日不至。
(錢塘江潮,每日夜二至。
至是元兵分駐江沙上,杭人多幸之,而錢塘潮汐三日不至。
錢塘,今縣,屬杭州府,其江在将城東南錢塘門外,源發自徽州,曲折而東以入海,故名浙江。
每歲八月十八日,杭人競出觀潮,善泅者泝濤出沒,謂之弄潮) 兩大星,中天鬬,南者先沉。
(恭帝德佑元年,有二星鬬于中天,一星隕。
帝昺時有大星南流,隕海中,小星千餘随之) 李潭州,守孤城,合門受刃。
(湖南提刑李芾,遣兵入援,恭帝以芾知潭州。
芾至潭,元遊騎已入湘陰益陽諸縣,城中守卒不滿三千。
芾栅江修壁,及元兵至,芾慷慨登陴,與諸将分地而守,日以忠義勉将士,死傷相籍,人猶飲血乘城,殊死戰。
元阿裡海涯督戰益急,次湟水以樹梯沖城,城中大窘,力不能支。
元兵蟻附而上,知衡州尹谷,時寓城中,合家自焚。
芾命酒酹之,因留賓佐會飲,夜傳令,猶手書盡忠字為号。
飲達旦,諸賓佐出,芾坐熊湘閣,召帳下沈忠,遺之金,曰:吾力竭,分當死。
吾家人亦不可辱,汝盡殺之,而後殺我。
忠辭不能,芾固命之,忠泣,乃取酒飲家人盡醉,徧刃之。
芾引頸受刃。
忠縱火焚其居,還家殺妻子,複至火所大恸,自刎。
潭民聞之,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缢林木者相望。
湘陰益陽二縣,俱屬長沙府。
湟水,在今桂陽州。
熊湘閣,在長沙府城内) 徐太學,同男女,焚死梯雲。
(太學生徐應镳,與其子琦松女元娘,登經德齋梯雲樓,縱火自焚。
作詩曰:二男并一女,從我上梯雲。
學仆覺之,滅火,應镳遂與二男一女俱赴井死。
應镳,江山人,谥正節先生) 元伯顔,下江南,三川席卷。
(初,元以伯顔總諸道兵,直下江南,所在迎降。
恭帝遣禦史楊應奎上傳國玺以降,伯顔受之,遂入臨安) 半逃城,半獻冊,趙氏無人。
(初,伯顔南下,知漢陽軍王儀以城降,張宴然以鄂州降,陳奕以黃州降,呂師夔以江州降,範文虎以安慶降,池守王起元棄城遁,都統張林以池州降。
及似道之師潰于蕪湖江上,于是鎮江甯國隆興江陰守臣棄城遁,太平和州無為軍俱降,行宮留守趙溍棄建康而遁,都統徐旺榮迎降,知常州趙與鑒遁,州人王良臣等以城降。
元兵既近,臨安戒嚴,樞密曾淵子左司谏潘文卿等數十人皆遁,朝中為之蕭然。
太皇太後诏牓朝堂雲: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工,未嘗有出一言以救國者,内而庶僚畔官離次,外而守令委印棄城,生何面目對人?死亦何以見先帝?然亦不能禁也) 李庭芝,張世傑,鐵心不改。
(初,元兵東下,所過迎降,制置使兼知揚州李庭芝,率勵所部固守。
元阿朮遣李虎持招降榜入城,庭芝殺虎,焚其榜,人人感激自奮。
阿朮築長圍困之,城中食盡,死者枕籍,而庭芝之志益堅。
會伯顔至灣頭,乃議深入,徑趨臨安。
及臨安陷,元以恭帝北行,至瓜州,庭芝與守将姜才,涕泣誓将士出奪之,乃将兵夜搗瓜州,衆擁帝避去。
才追戰至浦子市,夜猶不退,卒不克而止。
阿朮以太皇太後诏賜庭芝曰: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準守之?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之,阿朮複遣使持元主诏招之,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其诏于陴上。
會福州使至,端宗召庭芝為右丞相,才為保康軍承宣使,庭芝乃命制置朱煥守揚,而自與才将兵趨泰州,将東入海。
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阿朮帥兵追庭芝及之,庭芝走入泰州,會才疽發背,不能戰,泰州守将孫貴等,開北門納元兵。
庭芝赴蓮池中,水淺不死,遂與才俱被執。
阿朮皆殺之。
張世傑初屯郢州,及诏勤王,乃将兵入衛,伯顔進次臯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等白太後遣使迎降,世傑與文天祥請移三宮入海,而己帥衆背城一戰。
宜中不許。
世傑以不戰而降,遂去至定海。
及二王走溫州,召之,世傑以所部兵來,遂入閩,奉益王即位,以世傑為樞密副使。
元軍寇閩,世傑奉帝航于海。
及元将劉深襲帝于潮州之淺灣,世傑戰不利,奉帝走秀山,複遷碙州。
及帝崩,世傑與陸秀夫複奉衛王即位,而厓山在新會巨海中,與奇石山相對,世傑以為天險,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駐。
元都元帥張弘範由潮陽港入海,至甲子門,獲斥堠将,知帝所在,乃至厓山。
世傑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
遂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海中,中舻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居其間,為死計。
弘範由山東轉南入大洋,世傑力戰禦之。
世傑有甥韓,在元軍,弘範三使韓招之,世傑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義不可移耳。
弘範乃四分其軍,令李恒乘早潮攻其北,世傑殊死戰。
至午潮上,弘範以舟攻其南,世傑南北受敵,遂大潰。
乃斷維,以十六舟奪港而去。
将趨占城,土豪強之還廣東,乃回舟舣南恩之海陵山,散潰稍集。
謀入廣,飓風大作,将士勸世傑登岸,世傑曰:無以為也。
登柁樓露香祝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
一君亡,複立一君,今又亡。
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别立趙氏,以存祀耳。
若天不欲我存趙氏,則大風覆我舟。
舟遂覆,世傑溺死。
保康軍,今鄖陽府保康縣。
臯亭山,在杭州城東北。
定海,今縣,屬甯波府。
占城,即占城國。
海陵山,在肇慶府陽江縣西南七十裡大海中。
庭芝,字祥甫,先汴人,後徙随之應山縣。
世傑,範陽人) 陳文龍,謝枋得,義骨芳馨。
(元兵入閩,知興化軍陳文龍,發民固守。
阿剌罕遣使招之,文龍斬之,使部将林華伺元兵于境上。
華反導元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欲降之。
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不屈。
械送杭州,不食死。
元呂師夔狥江東,知信州謝枋得迎戰,敗績,棄家變姓名,奔建陽之唐石山。
元人入信州,執枋得之妻李氏,及二子一女,李氏不屈死,二子熙之定之得還,母夫人以老得免。
後元使侍禦史程文海至江南訪求人才,薦遺士三十人,枋得亦在列。
枋得方居母喪,遺書文海曰:某所以不死者,以母在耳。
先妣已終,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
卒不行。
時枋得設蔔肆于建陽驿傍,福建參政魏天佑朝京,佯召枋得入城蔔易,逼以北行,枋得知不可免,即不食。
二十餘日不死,乃複食,惟茹少蔬果,積數月困殆。
及至燕,問太後攢所及瀛國公所在,再拜恸哭,疾甚。
留夢炎使醫持藥雜米飲進之,枋得怒,擲之地,不食五日死。
文龍莆田人。
枋得,字君直,弋陽人,世稱疊山先生,谥文節。
年三十,與文天祥同榜) 陸秀夫,義不辱,負君投海。
(時播越海濱,簽書樞密陸秀夫,獨俨然正笏,立如治朝。
或時在行間,凄然泣下,以朝衣收淚,衣盡濕,左右無不悲恸。
至是張世傑與元人戰于厓山,軍潰,秀夫走帝舟,帝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先驅其妻子人海,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即負帝同溺。
後宮諸臣從死者衆。
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因得帝屍。
楊太後聞帝崩,大恸曰:我忍死出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亦赴海死。
秀夫,字君實,鹽城人。
年十九,與天祥同榜) 文天祥,歌正氣,柴市成仁。
(初,理宗拔文天祥進士第一,度宗時官直學士,以與賈似道不合罷之。
後為江西提刑,聞勤王之诏,将兵赴阙。
恭帝遣楊應奎請降于元,應奎還言伯顔欲執政面議,乃以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往元軍。
伯顔顧其舉動不常,留之軍中,遣随祈請使北行。
天祥自鎮江亡入真州,遂由通州浮海如溫州,以求二王。
端宗即位,天祥至行都,以為樞密使,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敗元軍于雩都,複吉贛諸縣,進圍贛州。
元李恒遣兵援贛,而自将襲天祥于興國。
天祥潰走循州,收兵出海豐縣,複次麗江浦。
衛王即位,加天祥少保信國公。
天祥屯潮陽,讨劇盜陳懿劉興于潮,興死,懿遁,以海舟導元張弘範兵濟潮陽。
天祥帥麾下走海豐,先鋒将張弘正追之,天祥方飯五坡嶺,弘正兵突至,衆不及戰,天祥遂被執。
至潮陽,弘範釋其縛,以客禮之,天祚固請死,弘範不許。
及厓山破,弘範謂天祥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泣曰:國亡不能救,死有餘罪,況敢貳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赴燕。
道經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猶生,乃複貪。
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寝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守之。
元丞相博羅等召見于樞密院,欲使拜,天祥長揖不屈。
博羅欲殺之,元主不可,乃囚于獄。
作正氣歌,略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溟。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将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哭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洌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何足論。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單送窮北,鼎錐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缪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會元至元
浚又言請幸建康,以圖進兵。
尋诏浚視師江淮,思退諷右正言尹穑劾罷浚,判福州。
浚既去,朝廷遂決棄地求和之議。
思退奏遣魏杞複如金議和,書稱侄大宋皇帝某再拜,奉于叔大金皇帝。
歲币二十萬。
思退猶以帝悔悟,恐事不成,陰遣孫造谕敵以重兵脅和,金仆散忠義等遂渡淮,與纥石烈志甯分兵自清河口攻陷楚州。
後杞至金,金主許損歲币,不發歸正人。
命罷兵分戍,正敵國禮而還。
海泗,今淮安海州鳳陽泗州。
清河口,今淮安清河縣) 滿朝中,皆婦女,歎殺豪英。
(兵部侍郎胡铨言:金不可和,倘幹網獨斷,追回使者,省數千億之歲币。
專意武備,足食足兵,無書名之恥,無事大之辱,無拜之屈。
書曰:毋用婦人之言。
今舉朝之士,皆婦人也!不聽) 德壽宮,親奉養,極其孝順。
(上皇居德壽宮二十六年,帝孝養備至,升遐之日,哀慕尤切,終喪二年,力行古禮。
群臣屢請遵易月之令,不從) 南北和,臣改侄,保境安民。
(先是國書,大來去大字,皇帝去皇字,書用君臣之禮,有再拜等語。
金使至,則起立問金主起居,降坐受書,奉使者自同陪臣,伴屬皆拜來使。
至是始稱帝為宋皇帝,正為叔侄之國,易歲貢為歲币,減十萬之數,地界如紹興時。
帝銳意恢複,值金主賢明仁恕,無可乘之釁,南北講好,與隻休息焉) 宋光宗,惑李後,婦原将種。
(孝宗傳位于太子惇,惇即位,是為光宗。
尊孝宗為壽皇聖帝,立皇後李氏。
後安陽人,慶遠節度使道之女。
道帥湖北,聞道士皇甫坦善相人,乃出諸女拜之,坦見後驚,不敢受拜,曰:此女當母天下。
坦言于高宗,遂聘為恭王妃,生嘉王擴。
妃性妬悍,常訴帝左右于高宗及壽皇,高宗不怿,謂吳後曰:是婦将種,吾為皇甫坦所誤。
壽皇亦屢訓敕,後怨之。
皇甫坦,夾江人) 重華宮,一二載,不見嚴親。
(時壽皇居重華宮,帝惑于李後之言,久不往朝。
紹熙三年二月,帝疾稍平,詣重華宮起居,四年重陽節,以疾不過宮,群臣連疏乞請,不聽。
給事謝深甫極谏,帝感悟,辄命駕往朝重華宮,百官班立以俟。
帝已出至禦屏,李後挽帝回,曰:天寒,官家且進一杯酒。
百僚侍衛皆失色,中書舍人陳傅良,趨進引帝裾,請毋入,随至禦屏後。
李後叱之曰:這裡甚去處,秀才要砍頭耶?竟傳旨還内。
壽皇怏怏。
一日登朝堂露台,聞委巷小兒争闘,呼趙官家者,壽皇曰:朕呼之尚不至,爾枉自叫。
凄然不樂,自此浸不豫。
傅良,字君舉,端安人,學者稱止齋先生,谥文節) 宮人手,煮成羹,齋壇告變。
宦官言,搬出禍,感病傷心。
(初,帝違豫,壽皇至南内,督過左右之人,近習懼,遂謀離間三宮。
會帝得心疾,壽皇購得良藥,欲因帝至宮授之,宦者遂訴于皇後曰:太上合藥一大丸,俟宮車過即投藥,萬一不虞,奈宗社何。
頃之内宴,後請立嘉王擴為太子,壽皇不許。
後退,持嘉王泣訴于帝,謂壽皇有廢立意,帝惑之,遂不朝壽皇。
一日,帝浣手宮中,覩宮人手白,悅之,他日後遣人送食盒于帝,啟之,則宮人兩手也。
後又以苗貴妃有寵,因帝祭太廟宿齋宮,後殺貴妃,以暴卒聞。
帝聞貴妃無疾而殒,哭泣無節,翌日,合祭天地,丙夜将臨,星月尚皎,方入大次服衮冕,始搢大圭,烈風倏起,霹靂一聲,燎火禦幙皆仆,在位者辟易,上亦驚僵。
而雨電交擊,黃壇燭盡滅,衆皆暗中自救,莫能措手。
神位玉帛牲牢皆狼藉,稍霁則已曙,不能成禮而罷。
聖體遂苦風眩,一時策命宰臣望祀,車駕亟歸療病。
一書雲貴妃張氏) 躬定策,立甯宗,太皇太後。
(壽皇崩,光宗稱疾不出。
丞相留正與樞密趙汝愚議,以皇帝有疾,暫就宮中成服。
然喪不可以無主,太後壽皇之母,請攝行祭禮。
于是尊太後為太皇太後,正複率宰執入奏,請建太子,禦批雲甚好。
明日同旨拟以進,是夕禦劄付丞相雲:曆事歲久,念欲遠閑。
正大懼,逃去,人心益搖。
會光宗臨朝,忽仆于地,汝愚與尚書左選郎官葉适等謀白内禅于太皇太後,适與知合門事韓仛冑定計,仛冑因所善内侍省關禮具告之,禮入見太後泣請,許之。
時嘉王谒告不入臨,将禅祭,汝愚曰:禅祭重事,王不可不出。
翼日,羣臣入,王亦入,汝愚率百官詣梓宮前,太後垂簾,汝愚奏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嘉王為太子,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旨,取太皇太後處分。
太後曰: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汝愚袖出所拟太後指揮以進,雲皇帝以疾,未能執喪,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帝。
太後覽畢曰:甚善。
乃命汝愚谕旨,扶皇子詣幾筵殿,哭盡哀,遂衮服出就重華殿登位,是為甯宗。
留正字仲至。
葉适,字正則,永嘉人,學者号水心先生。
汝愚,字子直,餘幹人,追封沂公,谥忠定。
仛音托) 韓仛冑,弄國柄,貶竄宗臣。
(韓仛胄,皇後季父也,仛冑欲推定策功,趙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也,何可言功?但遷仛冑防禦使。
仛冑大失望,然以傳導诏旨,浸見親幸,時時乘間竊弄威福,遂謀去汝愚。
以京镗與汝愚有隙,引居政府,镗曰:彼宗姓也,誣以謀危社稷,則一網打盡矣。
仛冑然之,以秘書監李沭嘗有怨于汝愚,使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罷其位。
遂罷汝愚,出知福州,中丞謝深甫等又論汝愚冒居相位,今既罷免,乞令奉祠請咎,命提舉洞霄宮,仛胄尤必欲寘汝愚于死,禦史胡纮遂上言汝愚倡引為徒,謀為不軌,因條奏其十不遜,複竄汝愚于永州。
汝愚至衡州,衡守錢鍪承仛冑密谕,窘辱百端,汝愚暴卒,天下寃之) 用内批,禁僞學,驅除正士。
(初,韓仛冑謀去趙汝愚,問計于知閣事劉弜,弜曰:惟有用台谏耳。
仛冑問若何而可,弜曰:禦筆批出是也。
仛胄遂以内批,拜給事中謝深甫為中丞,複用内批,以其黨劉德秀為禦史,由是言路皆仛冑之人,排斥正士。
侍講朱熹,因進講畢,極言陛下即位未旬月,而進退宰臣,移易台谏,中外鹹謂左右或竊其柄,臣恐主威下移矣。
仛胄大怒,以内批罷熹。
自程颢程頤傳孔孟之學,其徒楊時傳之羅從彥,從彥傳之李侗,熹師侗,緻知力行,其學大振,流俗醜正,多不便之,遂有道學之名,陰以攻诋。
及仛冑用事,士大夫素為清議所擯者,乃教以凡相與異者,皆道學之人也,陰疏熹門人姓名授之,俾以次斥逐。
或又為言,以道學目之,則有何罪。
當名曰僞學,由是善類皆不自安。
博士孫元卿袁燮、國子正陳武皆罷,司業汪達辨之亦被斥,以學士葉翥知貢舉,翥奏言:僞學之魁,以匹夫竊人主之柄,乞将語錄之類,盡行除毀;是科取士,梢涉義理者,悉皆黜落;六經語孟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
遂诏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并于奏牍前聲說非僞學之人。
會鄉試漕司前期取家狀,必令書以不是僞學五字。
胡纮與熹有隙,為疏草授禦史沈繼祖,評熹十罪,且言熹剽竊張載程頤之餘谕,簧鼓後進,收召四方無行義之徒,以益其黨;其徒蔡元定,佐熹為妖,乞送别州編管。
熹落職罷祠,竄元定于道州,尋以知綿州。
王沇上疏,乞置僞學之籍,于是得以着籍者,趙汝愚劉正周必大王蔺四人為之首,朱熹彭龜年汪逵蔡元定呂祖泰等,凡五十九人。
道州,今屬永州府。
綿州,今屬成都府。
朱熹父松,字喬年,婺源人。
熹字符晦,居崇安,扁讀書室曰紫陽書堂,複築室建陽,号雲谷老人。
其草堂曰晦庵,自号曰晦翁,晚居考亭精舍,号滄洲病叟,最後号遯翁。
封徽國公,谥曰文。
蔡元定,字季通,建陽人,學者稱西山先生,谥文節。
必大,字洪通,吉水人,谥文節。
龜年,清江人,谥忠肅) 衆讒谄,繩附膻,犬吠雞鳴。
(仛胄封平原郡王,加太傅太師,時政府樞密台谏侍從皆出其門,羣小滿朝,競為讒谄,如許及之之由窦尚書屈膝,執政陳自強之稱恩主恩父,陳松獻妾名曰松壽,仛冑曰:奈何與大谏同名?曰:欲使賤名嘗達鈞聽耳。
而蘇師旦周筠,又仛胄厮役,亦得預聞國政。
仛冑愛妾張譚王陳四人,皆封郡夫人,其次有名位者又十人。
或獻北珠冠四枚,仛冑以遺四人,其十人亦欲得北珠冠,知臨安府趙師《睾廾》,亟市北珠制十冠以獻,十人喜,為求遷官,拜工部侍郎。
仛冑嘗過南園山莊,顧竹籬草舍曰:此真田舍間氣象,但欠犬吠雞鳴耳。
俄聞犬嗥叢薄,視之乃師《睾廾》也。
仛冑大笑,聞者鄙之。
顧氏曰:小人附韓氏以求美官,種種然若蒼蠅之觸曉窗) 歡樂極,悲哀來,朝堂生故。
(顧氏曰:邊鄙告甯,則朝堂生故,不至于極敗大壞不已) 伐金诏,思立着,蓋世功名。
(時金為北鄙阻《革業》等部所擾,兵連禍結,國勢日弱,有勸仛冑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恢複之議遂起,聚财募卒,出封椿庫,黃金萬兩,以待賞功。
乃降诏,略曰: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蠢茲醜虜,猶托要盟,朘生靈之資,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謂之當然。
含垢納污,在人情而已極;聲罪緻讨,屬胡運之将傾。
兵出有名,師直為壯。
言乎遠,言乎近,孰無忠義之心;為人子,為人臣,當念祖宗之憤。
直學士院李璧之詞也) 蜀吳曦,獻地圖,通金背叛。
(吳曦,璘孫珽子也,時為殿前副都指揮使,自以世守西蜀,為國藩屏,而身留行都,不得如志,乃以賄賂宰輔,規圖帥蜀。
仛冑許之,以為興州都統制。
曦至興州,譛副都統制王大節罷之,兵權悉歸于曦,異志遂成。
會仛胄定議伐金,仡命曦練兵西蜀,以程松為四川宣撫使,曦副之。
曦陰遣其客姚淮源獻關外階成和鳳四州于金,求封蜀王,因持重按兵河池。
仛冑日夜望其進兵,使者相繼。
曦恐謀洩,乃遣人攻秦隴,與金人力戰,以堅仛冑之心。
金人許封之,約曰:若按兵閉境,使其師東下,無西顧之憂,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康王故事。
因命完顔綱經略之。
曦陰遣人送款于綱,綱遣張仔會之,曦言願附金之情,仔請曦告身為報,曦盡出以附仔,綱乃以金主璟命,遣馬良顯持诏書金印立曦為蜀王。
曦密受之,遂還興州,遣任辛奉表,獻蜀地圖及吳氏譜牒于金。
興州,今漢中府沔縣。
階,今州。
成,今縣。
和,今西和縣,俱屬鞏昌府。
鳳,今鳳縣。
屬漢中府。
秦隴,今秦州隴西縣。
興元,今漢中府) 賴安丙,誅逆黨,克複階成。
(吳曦遣将利吉,引金兵入鳳州,以四郡付之。
曦即興州為行宮,自稱蜀王,召随軍轉運使安丙為丞相長史。
丙度不能脫,乃陽與而陰圖之。
監興州合江倉楊巨源,謀讨曦,丙屬眉州人陳夢錫以書緻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為逆賊丞相長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奮起,必得豪傑,乃滅此賊。
巨源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會興州中軍正将李好義,亦結軍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等,謀誅曦,欲奉丙主事,巨源往與約,遂定計。
好義等突入僞宮,大呼曰:奉朝廷密诏,以安長史為宣撫,令我誅反賊。
曦衛兵千餘聞有诏,皆棄挺而走。
巨源持诏,乘馬自稱奉使入内戶,曦啟戶欲逸,李貴即前執之,刃中曦頰,曦反撲貴仆于地,好義急呼王換斧其腰,曦始縱貴,貴遂斫其首,馳告丙,宣诏撫定城中,盡收曦黨殺之,傳首臨安。
衆推丙權四州宣撫使,巨源好義謂丙曰:曦死,賊破膽矣,關外四州,為蜀要害,盍乘勢複取之?丙乃分遣好義等複西和階成鳳州及大散關。
合江,今縣,屬泸州。
眉州,今四川直隸州。
大散關,在今寶雞縣南五十二裡,通褒斜大路) 安豐破,江淮騷,追求首禍。
(仛冑以諸路兵伐金,招撫使郭倪攻宿州,大敗;副使皇甫斌,敗績于唐州;江州都統王大節攻蔡州亦潰。
金仆散揆遂分兵九道南下,揆引兵至淮,遣人密測淮水,惟八疊灘可涉,揚兵下蔡,聲言欲渡。
守将何汝勵,悉衆屯花靥以備之,揆乃遣賽不等潛師渡八疊,官軍不虞其至,潰走,揆遂奪穎口,陷安豐軍,進圍和州,屯于瓦梁河,以控真揚諸州之沖,乃張旗幟于沿江上下,江表大震。
金纥石烈于仁複陷滁州,入真州,寇六合,郭倪遣兵救之,敗績,倪棄揚州走,淮西鎮縣,皆沒于金。
仛冑以師出屢敗,谕督視江淮軍馬丘崈遣劉佑持書币議和于揆。
揆曰:稱臣割地,獻首禍之臣,乃可。
崈複遣王文往,言用兵乃蘇帥旦等所為,今已貶黜。
揆曰:仛胄若無意用兵,師旦豈敢專擅?文還,仛冑複使方信儒如金議和,金複書曰:若能稱臣,即以江淮之間取中為界,且斬元謀奸臣,函首以獻,及添歲币并犒師銀,方可。
信儒還報,言敵所欲者五事:一割兩淮,二增歲币,三索歸正人,四犒軍銀,五不敢言。
仛冑固問之,信儒徐曰:欲得太師頭耳。
仛冑大怒,貶信儒官,複遣右司郎中王柟如金。
安豐,今鳳陽府壽州。
唐州,今山西平陽府。
蔡州,今汝甯新蔡縣。
和州,今江南直隸州。
滁州,今屬廬州府。
六合,今縣,屬江甯府) 本希榮,反重辱,函首胡庭。
史彌遠,誅仛冑,結交楊後。
(自興兵以來,公私力屈,仛冑以金人欲罪首謀,乃複銳意出師,中外憂懼。
禮部侍郎史彌遠入對,請誅仛冑以安邦。
皇後楊氏亦怨仛冑初不欲立己,使皇子榮王俨具疏,言仛冑再啟兵端,将不利于社稷。
帝不答,後從旁力贊之,帝始允可,乃命後兄楊次山與彌遠共圖之,彌遠自懷中出禦批雲:韓仛冑久任國柄,輕啟兵端,使南北生靈枉罹兇害,可罷平章軍國事。
仍命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以兵三百防護。
翌日仛冑入朝,震以兵擁至玉津園,殛殺之,遣使即韶州誅蘇師旦。
後王柟還,持金書,求函仛冑首以贖淮南,诏百官議,尚書樓鑰曰:和議重事,待此而決,奸宄已斃之首,又何足惜。
命臨安府斵棺取首枭之,遂以仛冑及師旦之首付柟,送金師,以易淮陝侵地。
柟以首至金,金主璟懸二首,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于軍器庫,乃命罷兵。
仛胄既誅,彌遠遂擅權用事,楊後内專國政,彌遠表裡相結,權勢熏灼,宰執待從台谏藩阃,皆所引薦,莫敢誰何) 使心機,壞家法,易置儲君。
(帝太子詢卒,國本未立,命選太祖十世孫教育宮中,于是立沂王嗣子貴和為皇子,更名竑。
初,燕懿王德昭之後,希瓐之子與莒母全氏,家于山陰,慶元人餘天錫為史彌遠府童子師,告還鄉秋試,彌遠以帝未有儲嗣,而沂王近屬亦未有後,欲借沂王置後為名,陰擇宗室中可立者,以備皇子之選,乃密語之曰:今沂王無後,宗子賢厚者,幸俱以來。
天錫渡浙,舟抵越西門,過全保長家避雨,保長知其為丞相客,具雞黍,甚肅,二子侍立。
天錫問之,保長曰:此吾外孫趙與莒與芮也。
天钖憶彌遠言,及還臨安,告之,彌遠使天錫密谕保長,還撫于其父家,遂載至臨安。
及貴和立為皇子,乃補與莒秉義郎,賜名貴誠,立為沂王後。
時楊後專政,彌遠擅權,皇子心不平,嘗書楊後及彌遠之事于幾上,曰:彌遠當決配八千裡。
又嘗呼彌遠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則恩州也。
彌遠聞之,思以處竑,而竑不知。
一日與國子學錄鄭清之曰:皇子不堪負荷,聞後沂邸者甚賢,今欲擇講官,君其善訓導之,事成,彌遠坐,郎君坐也,然言出于彌遠之口,入于君之耳,一洩則族矣。
清之許之。
彌遠日媒孽竑之失言于帝,觊帝廢竑立貴誠,而帝不悟。
慶元,今甯波府) 元太祖,起幽燕,中原膽碎。
(蒙古奇渥溫鐵木真,金授為察兀秃魯,猶中國之招讨使也。
至是兵勢浸強,稱帝于斡難河,是為元太祖。
時金主衛王永濟即位,有诏至蒙古,傳言當拜受。
鐵木真問曰:新君為誰?使者曰:衛王也。
鐵木真遽南面唾曰: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遂與金絕,數侵掠金西北地境,其勢大盛,金人皇皇。
蒙古遂取金西京及恒撫州,複遣其子窩闊台等,分取雲内東勝武朔豐靖等州。
由是西北諸州,皆降蒙古,未幾,陷金燕京) 金宣宗,渡淮水,殺氣憑陵。
(金胡沙虎弑其主永濟,而立升王玽,是為宣宗。
時宋以金有蒙古之難,遂與金絕,罷金歲币。
金有王世安者,獻取盱眙楚州之策,金主以為淮南招撫使,遂有南侵之謀。
朮虎高琪複勸侵宋,以廣疆土,金主遂命鳥古論慶壽完顔賽不,帥師南侵,遂渡淮,犯光州慶壽,分兵犯樊城,圍棗陽光化軍。
盱眙,今縣,屬鳳陽府。
樊城,在今襄陽府城北,與襄陽對峙。
棗陽光化,今二縣俱屬襄陽府) 宋理宗,沂王子,中宮策立。
(甯宗疾笃,史彌遠矯诏以貴誠為皇子,改名昀,甯宗崩,彌遠遣皇後兄子谷石以廢立事白後,後不可,谷等一夜七往返,後終不許,谷等拜泣曰:内外皆巳歸心,苟不立之,禍變必生,則楊氏無噍類矣。
後良久曰:其人安在?彌遠即于禁中遣快行宣昀,令之曰:今所宣,是沂靖惠王府皇子,非萬歲巷皇子。
昀入宮見後,後拊其背曰:汝今為吾子矣。
彌遠引昀至柩前舉哀畢,遂即位,尊楊後曰皇太後,垂簾專聽政。
沂王名柄,孝宗孫。
昀音鈞) 害濟王,貪聚斂,委政奸臣。
(帝既即位,封竑為濟王,出居湖州。
史彌遠忌之,詐言竑有疾,令餘天錫召醫人往視之,天錫至,逼竑缢于州治,以疾薨聞。
人以濟王不得其死,論者紛起,彌遠遂專任憸壬以居台谏,一時君子,貶斥殆盡。
帝德其立己,悉委政彌遠,拜太師左丞相,封會稽郡王。
後帝以諸路用兵,國用不足,遂務為聚歙,而民生蹙,國勢傾矣) 焚楚州,寇揚州,李全作亂。
賴兩趙,奮兵擊,收複淮城。
(初,金濰州李全,起兵于金為亂,率衆來歸,以功遷京東河北鎮撫副使,驕暴難制,潛蓄異心。
朝廷以許國為淮東制置使,兼知楚州,國至鎮,痛抑北軍。
全自青州來谒,國端坐受拜,全大怒,既而全欲往青州,恐國苛留,自計曰:彼所争者,拜耳。
更折節為禮。
國大喜曰:吾折伏此虜矣。
全往青州,遣劉慶福還楚作亂,國晨起視事,忽露刃充庭,國厲聲曰:不得無禮。
矢已及颡,流血蔽面而走,亂兵害其家,兩司積蓄,盡為賊有。
明日國缢于途,朝廷不問。
後全為蒙古圍于青州,遂降蒙古。
朝廷改楚州為淮安軍,全自青州複入淮安,外恭順朝廷以就錢糧,陰以貿貨輪蒙古,朝廷亦以全往來山東,得以少寬北顧之憂,遣饷不絕。
全欲先據揚州以渡江,分兵狥通泰以趨海,其下皆曰:通泰鹽場在焉,莫若先取為家計。
全乃徑搗鹽城入據之。
時朝廷以趙方之子趙範趟葵,節制鎮江滁州軍馬。
通判攝州事趙璥夫,亟迓趙範于鎮江,範亦刻日約葵,葵帥軍赴之。
時全攻泰州,知州宋濟迎降。
全将趨揚,聞範葵已入揚城,乃曰:我計先取揚州渡江,爾曹勸我取通泰。
今二趙已入揚州,江其可渡耶?既而曰:今惟有徑搗揚州耳。
遂悉衆寇揚州。
至灣頭,據運河之沖,宗雄武獻策于全曰:城中素無薪,若築長圍,三城自困。
全乃列砦圍三城,以持久困官軍。
全張蓋奏樂于平山堂,布置築圍,範葵悉精銳數千而西,取官軍素為賊所易者,張其旗幟以易之。
全望見果喜。
範麾兵并進,葵親搏戰,賊欲走入土城,官軍已塞其甕門,全窘,從數十騎北走,葵蹙之,全趨新塘。
新塘淖深數尺,會久晴,浮戰塵如燥壤,全騎過之,皆陷淖中,不能自拔。
葵軍追及,奮長鎗亂剌之,全死。
餘黨欲還淮安,奉全妻楊氏為主,範葵追擊,大破之,乃散去。
範葵複帥步騎攻鹽城,屢收賊衆,遂薄淮安城,殺賊萬計,淮安五城俱破。
淮北賊歸赴援,舟師又剿擊,焚其水栅,賊始懼。
全妻楊氏謂鄭衍德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也。
遂絕淮而去。
其黨即遣馮垍等納款軍門,淮安始平。
濰州,今登州府濰縣。
通泰二州,屬揚州府。
鹽城,今縣,屬淮安府。
灣頭,即茱萸灣,在揚州城東北九裡。
平山堂,在蜀岡上,宋郡守歐陽修建。
趙範,字武仲,衡山人。
楊氏名妙真) 仗胡馬,掃邊塵,謀吞西夏。
(宋寶慶三年,蒙古鐵木真伐夏,盡克夏城邑,夏主睍出降,遂絷以歸,而西夏亡) 孟無庵,身百戰,并力平金。
(以孟宗政子珙為京西兵馬钤轄,蒙古遣王檝來京湖議夾攻金,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以聞,朝臣皆以為可遂複雠之舉,帝命嵩之報使許之。
時蒙古攻汴,金主守緒出奔河北,複由歸德走蔡州,蒙古都元帥塔察兒使檝至襄陽,約攻蔡州。
嵩之命珙等帥師赴之,塔察兒遣張柔帥精兵薄城,柔中流矢如猬,珙救之,挾柔以出。
明旦珙殊死戰,進逼柴潭,立栅潭上,命諸将拔柴潭樓。
蔡州恃潭為固,外即汝河,珙鑿堤,潭決入汝水,寔以薪葦,蒙古亦決練河,兩軍皆濟,攻其外城,破之。
兩軍合攻西城,克之,隊堕其城。
先是金尚書右丞完顔忽斜虎築寨浚濠為備,及西城堕,軍未能入,但于城上立栅自蔽,忽斜虎日夕禦戰,珙下令銜枚,師向南門,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萬衆競登,大戰城上。
金鳥古論鎬及其将帥二百人迎降,乃四面夾攻,南面守門者棄門走,門西開,珙招塔察兒等之師以入,金主自缢。
諸将舉火焚之,珙乃與塔察兒分其骨以還,金遂亡。
珙凡身親百戰,以緻平金,其臨将吏,面色凜然,無敢涕唾者,退則焚香掃地,隐幾危坐,若蕭然事外者。
自号無庵承士,拜甯武節度使,封漢東公。
及卒,谥忠襄。
柴潭,在汝甯府城外。
孟珙,字璞玉,棗陽人) 纔滅金,先敗盟,元兵又至。
(時南北盟好已定,趙範趙葵欲因滅金之後,乘時撫定中原,建守河據收複三京之議。
乃命趙範移司黃州,刻日進兵。
範參議官邱嶽曰:方興之敵,新盟而退,甯肯捐所得以與人耶?範不聽,帝複诏知廬州全子才,合淮西兵萬人赴汴。
金故将李伯淵等誅崔立以降,葵将楊誼等帥兵入洛陽。
蒙古聞之,引兵南下,至洛陽,誼軍潰。
葵子才皆棄汴而歸,蒙古使王檝來言曰:何為而敗盟也。
自是河淮之間,無甯日矣。
後蒙古改國号曰大元) 據西湖,一窪水,怎濟蒼生。
(是時川蜀襄漢之地,無歲不幹戈,瘡痍滿目。
元已盡有西北中原,宋止據江浙一隅,宋亡之勢,于此已成。
西湖,在杭州府城西,周回三十裡。
窪,深水也,又曲也) 史嵩之,毒賓僚,每遭堂食。
(史嵩之久在相位,心術回邪,蹤迹詭秘。
時以終喪去位,元耆舊德,次第收召。
杜範入相,八十日而卒。
範延徐元傑議政,多所裨益。
六月朔,元傑當侍立。
先一日,谒丞相範锺歸,是夕熱大作,夜四鼓,指爪忽裂以死。
左司谏劉漢弼,亦每以奸邪未盡屏汰為慮,未幾而腫疾暴死。
時謂諸公皆中毒,堂食無敢下筯者。
初,嵩之從子璟卿嘗上書谏嵩之,言甚切至,居無何,璟卿暴卒,相傳亦嵩之緻毒雲) 丁大全,逐宰相,夜調台兵。
(時帝年寝高,閻貴妃專寵,頗預國政。
右司谏丁大全,谄事内嬖,竊弄威福,右丞相董槐惡其為人,大全遣客私于槐,槐曰:吾聞人臣無私交,幸為謝丁君。
大全度槐終不容己,乃日求槐短。
槐入對,極言大全邪佞,大全益怨之,乃上章劾槐。
章未下,大全夜半以台檄調隅兵,露刃圍槐第,驅迫之出,绐令與槐至大理寺,欲以此脅之。
須臾出北關,棄槐而散,槐徐步入大理寺,罷相之制始下,物論大駭。
大全既逐槐,益恣橫用事) 表章着,諸大儒,關閩濂洛。
(周敦頤,道州營道人,博學力行,得孔孟之本原。
神宗朝,曆知南康軍,築室于蓮花峯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學者稱為濂溪先生。
程颢,河南人,敦頤為南安司理時,父晌為通判使,颢與弟頤往受業,得聞道于敦頤。
神宗召寫宗正寺丞,未至而卒,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頤學本于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标指,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
着易春秋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為諸儒倡。
平素誨人不倦,故學者多出其門,哲宗時累官至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學者稱為伊川先生。
張載,長安人,少喜談兵,又訪釋老,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與颢頤論道學之要,渙然自得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神宗以為崇文院校書,尋辭歸,與諸生講學,每告以變化氣質之道。
其學以易為宗。
後召同知太常禮院卒。
載學古力行,為關中人士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
南劍将樂人楊時,聞颢兄弟講孔孟絕學于河洛,遂以師禮見颢于穎昌。
及歸,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及颢卒,又師頤于洛,後四方之士,不遠千裡從之,号曰龜山先生。
高宗時為侍郎兼侍講,時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而伊洛之學始入于閩。
後以龍圖合直學士緻仕卒。
南劍羅從彥,徒步往從,見時三日,曰:不至此,幾虛度一生矣。
延平李侗,又學于從彥,得伊洛之正。
徽州婺源朱熹,初為泉州同安主簿,罷歸,從侗學焉。
其學窮理緻知,反躬實踐,而以居敬為主。
築室武夷山下,四方道學之士,從之者加市。
學者稱為晦庵先生,天下仰之,如泰山北鬥。
曆仕高孝光甯,官至秘閣修撰卒。
至是帝表章先哲,追崇大儒,诏曰:孔子之道,自孟轲後不得其傳,至我朝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真見實踐,深探聖域,千載絕學,始有指歸。
中興以來,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裡渾融,使大學論孟中庸之書,本末洞徹,孔子之道益以大明。
朕每觀五臣論著,啟沃良多,今視學有日,其令學官列諸從祀,以示崇獎之意。
遂加封敦頤汝南伯,載郿伯,颢河南伯,頤伊陽伯,熹徽國公。
營道,山名,營水出焉,在永州府道州。
南康軍,今江西南康府。
蓮花峯,在廬山。
湓江,一名湓浦,在九江府。
濂溪,在道州,今九江府城南有溪,亦名濂溪。
南劍,今延平府。
婺源,今縣,屬徽州府。
同安,今縣,屬泉州府。
武夷山,在建甯府崇安縣,有神降此,自稱武夷君,列仙傳:篯铿二子,長曰武,次曰夷。
敦頤,字茂叔,追封道國公,谥曰元。
程颢父晌,字伯溫,洛陽人。
颢字伯淳,谥曰純。
頤字正叔,谥曰正。
張載,字子厚,郿人,谥曰明。
楊時,字中立,谥文靖。
從彥,字仲素,木沙縣人,徙家陽平,學者稱豫章先生,谥文貞。
李侗,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谥文靖) 朱紫陽,繼春秋,綱目書成。
(神宗元豐七年,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戊寅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周恭帝己未,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至孝宗隆興八年,朱熹因之,作通鑒綱目,仿春秋大書以為之綱,三傳分注以為之目,凡五十九卷。
至是帝诏經筵,兼進講通鑒綱目,并诏以通鑒綱目送國子監刊進。
春秋三傳,左邱明為魯太史,受經于仲尼,為經作傳為左傳;公羊受經于子夏,為公羊傳;谷梁亦受經于子夏,為谷梁傳。
邱明,魯人。
公羊名高,齊人。
谷梁名淑,字符始,一名赤,魯人) 賈似道,把朝權,通降誤國。
(賈似道,賈貴妃弟也,恃寵不檢。
帝以貴妃故,累遷至京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
時蒙古主入寇,忽必烈将兵渡淮,尋帥衆渡江,圍鄂州,中外大震。
帝拜似道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援鄂,蒙古攻城甚急,城中死傷者至萬三幹人,似道大懼,乃密遣宋京詣蒙古營,請稱臣納币。
忽必烈不許,會蒙古主蒙哥卒于台州城下,合州守臣王堅使阮思聰踔急流走鄂,以訃聞,忽必烈亦聞阿藍塔兒等謀立阿裡不哥,乃急圖解歸襲位。
适似道再遣京至,請稱臣,割江南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許之,遂拔砦而去,留張傑閻旺以偏師候湖南兀良合台之兵。
兀良合台亦解潭州圍,引兵趨湖北,傑旺作浮橋于新生矶,兀良合台亦至,傑等濟師北還。
似道命夏貴以舟師攻斷浮橋,殺殿卒百七十人,乃匿議和稱臣納币之事,以所殺獲俘卒殿兵,上表言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
以似道有再造功,召入朝,加少師,封衛國公。
似道于是權傾中外矣。
乃令其客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頌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
會忽必烈既立,欲來修好,乃以學士郝經來告即位,且征前日請和之議。
似道恐經至謀洩,竟拘留于真州之忠勇軍營。
經上表曰:願附魯連之義,排難解紛;豈知唐儉之徒,款兵誤國。
又數上書,極陳和戰利害,且請入見及歸國,皆不報,卒至元兵大舉,國至于亡) 買公田,立關會,害殺生靈。
(賈似道以國計困于造楮,富民困于和籴,思有以變法,而未得其說。
知臨安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獻買公田之策,似道乃命殿中侍禦史陳堯道等上疏,請行祖宗限田之制,将官戶田産逾限之數,抽三分之一,回貴以充公田,但得一千萬畝之數,則每歲可收六七百萬石之米。
其于軍饷,沛然有餘,可免和籴,可以饷軍,可以住造楮币,可平物價,可安富室。
一事而五利興矣。
帝從之,诏買公田,置官田所,以良貴提領。
初買田,猶有抑強嫉富之意,繼而敷派,除二百畝以下者免,餘各買三分之一,其後雖百畝之家亦不免。
立價以租一石,償十八界會子四十,而浙西之田,石租至有直千缗者,亦就此價。
浙西六處買田三百五十餘萬畝。
初買之時,務欲數多,不計田之美惡,及收租之時,田畝或少或瘠,佃人或貧或頑,凡有不足,悉取償于田主,于是六郡之人,莫不破家失業矣。
自甯宗之世,會子壅滞,物價踴甚,至是似道以物貴由于楮賤,楮賤由于楮多,乃更造銀關,每一準十八界會之三,自制其印如賈字狀行之,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會于官,廢十七界會不用,銀關行,物益貴,楮益賤) 宋度宗,不知機,仍尊師相。
(度宗名禥,榮王與芮之子,理宗崩即位。
帝以似道有定策功,加太師,每朝,必答拜,稱之曰師臣而不名) 觑襄樊,如草芥,棄與他人。
(蒙古主謀入寇,命阿朮與劉整經略襄陽,阿朮駐馬虎頭山,顧漢棗白河口曰:若築壘于此,以斷宋饷道,襄陽可圖。
遂城其地,又造船五千艘,日習水軍,得練卒七萬,遂築圜城以逼襄陽。
又築長圍,起萬山包百丈山,令南北不通。
又築岘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亘諸堡,以立久駐必取之基。
尋圍樊城,遂城鹿門。
襄樊之圍日急,而賈似道或累月不朝,有用邊事者,辄加貶斥。
一日,帝問曰:襄陽之圍,已三年矣,奈何?似道曰:北兵已退,陛下何從得此言?帝曰:适有女嫔言之。
似道诘其人,誣以他事賜死。
由是邊事雖日急,無敢言者。
襄樊被圍四年,守将範天順牛富,力戰不為衂。
初襄樊兩城,漢水出其間,知襄陽府呂文煥,植木江中,鏁以鐵絚,上造浮橋,以通援兵,樊亦恃此為固。
至是阿朮以機鋸斷木,以斧斷絚,燔其橋,襄兵不能援,乃以兵截江,而出銳師薄樊城,城遂破,天順等死之。
襄陽亦久困援絕,文煥每一巡城,南望恸哭而後下;每告急于朝,似道累上書請行邊,而陰使台谏上章留己,卒無援襄之意。
至是蒙古阿裡海涯至城下招論文煥,文煥遂以襄陽叛。
襄樊既失,則東南不可守矣。
虎頭山,在襄陽府西南八裡。
白河,在府城東北。
萬山,在府城西一十裡。
百丈山,在府城南三十裡。
岘山,在府城南七裡。
鹿門山,在府城東南三十裡) 半閑堂,鬬蟋蟀,蕪湖潰敗。
(初,襄樊圍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閑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
取宮人葉氏及娼尼有美色者為妾,日即淫樂,與博徒縱博。
嘗與群妾踞地鬬蟋蟀,狎客戲之曰:此軍國重事耶?時蒙古改國号曰元,阿朮自襄樊既下,與阿裡海涯同請南侵,元主乃下诏數似道背盟拘使之罪,命伯顔總諸道兵,與阿朮呂文煥劉整等大舉入寇,漢陽鄂州黃州江州安慶,皆降于元,朝廷大懼。
羣臣上疏,以為非師相親出不可,似道不得已,始開都督府于臨安,以孫虎臣總統諸軍,然畏劉整,不敢發。
會整死于無為軍,似道喜曰:吾得天助也。
乃上表出師,抽諸路精兵十三萬人以行,金帛辎重之舟,舳舻相銜百餘裡。
由新安池口以進,次于蕪湖,複使宋京如元軍,請稱臣,奉歲币,如開慶約。
伯顔答書曰:欲和則來面議。
似道不答,乃以精銳七萬餘人,盡屬虎臣,軍于池州下流之丁家洲。
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似道自将後軍軍魯港。
伯顔分步騎夾岸而進,麾戰艦合勢沖虎臣軍,阿朮以劃船數千乘風直進,虎臣前鋒将姜才方接戰,虎臣遽過其妾所乘舟。
衆見之,讙曰:步帥遁矣。
軍遂亂。
貴不戰而走,以扁舟掠似道船,呼曰:彼衆我寡,勢不支矣。
似道錯愕失措,遽鳴钲收軍。
諸軍回棹前走,伯顔以步騎左右犄之,殺溺死者,不可勝計,水為之赤,軍資器械,盡為元所獲。
似道乃與虎臣單舸奔還揚州。
葛嶺,在杭州府武林山,葛洪曾居此。
無為軍,今廬州府無為州。
新安,今徽州府。
池口,即池州府貴池。
丁家洲,在今銅陵縣東北二十裡。
魯港,即魯明江,在蕪湖縣西南三十裡) 木綿庵,遭鄭虎,結子收成。
(樞密陳宜中,初附似道,得驟登政府。
及堂吏翁應龍自軍中以都督府印還,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宜中意其已死,即上疏乞誅似道,以正誤國之罪。
太皇太後謝氏不許,止罷平章都督府。
台谏皆疏乞誅之,乃降似道三官,婺州居住。
婺人聞似道至,率衆為露布逐之,複诏徙于建甯府,禦史孫嵘叟等又疏劾之,乃诏赍授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
遣使監押之貶所。
會稽縣尉鄭虎臣,以其父嘗為似道所配,欣然請行。
似邁時寓建甯之開元寺,侍妾尚數十人,虎臣悉屏去,撤轎蓋,暴行秋日中,窘辱備至。
及至漳州木綿庵,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恨。
遂拘其子與妾于别館,即廁上拉其胸殺之。
後陳宜中至福州,捕虎臣斃于獄。
初,似道嘗齋雲水千人,有一道士至門求齋,主者以數足辭之,道士堅求不去,于門側齋焉。
覆其缽于案,衆舉之不動,似道自往舉之,有詩雲:得好休時即好休,收花結子在綿州。
果有木綿之驗。
虎臣,字廷翰,福安人) 顯昰昺,軟脽脽,弟兄三個。
(《顯-頁》昰昺,皆度宗子也。
度宗崩,次子顯立,是為恭帝。
顯北狩,庶兄益王昰立,是為端宗。
昰崩,弟昺立,是為帝昺) 人心離,天命去,閩廣飄零。
(元伯顔入臨安,執恭帝北行。
顯母楊淑妃與其弟楊亮節,負帝與廣王昺如溫州,航海至福州。
陳宜中張世傑等奉昰即位于福州,封昺為衛王。
元分道寇閩廣,世傑等奉帝航海至泉州,複走潮州惠州,崩于嶺南之碙州。
羣臣多欲散去,陸秀夫曰:度宗一子尚在。
乃奉昺于碙州即位,又遷舟廣州新會之厓山。
碙州,在今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一百四十裡,屹立海中,乃雷化犬牙處。
厓山,在今新會縣南八十裡海内,延袤八十餘裡,山巅有元将張弘範紀功刻石) 錢塘潮,偏生的,三日不至。
(錢塘江潮,每日夜二至。
至是元兵分駐江沙上,杭人多幸之,而錢塘潮汐三日不至。
錢塘,今縣,屬杭州府,其江在将城東南錢塘門外,源發自徽州,曲折而東以入海,故名浙江。
每歲八月十八日,杭人競出觀潮,善泅者泝濤出沒,謂之弄潮) 兩大星,中天鬬,南者先沉。
(恭帝德佑元年,有二星鬬于中天,一星隕。
帝昺時有大星南流,隕海中,小星千餘随之) 李潭州,守孤城,合門受刃。
(湖南提刑李芾,遣兵入援,恭帝以芾知潭州。
芾至潭,元遊騎已入湘陰益陽諸縣,城中守卒不滿三千。
芾栅江修壁,及元兵至,芾慷慨登陴,與諸将分地而守,日以忠義勉将士,死傷相籍,人猶飲血乘城,殊死戰。
元阿裡海涯督戰益急,次湟水以樹梯沖城,城中大窘,力不能支。
元兵蟻附而上,知衡州尹谷,時寓城中,合家自焚。
芾命酒酹之,因留賓佐會飲,夜傳令,猶手書盡忠字為号。
飲達旦,諸賓佐出,芾坐熊湘閣,召帳下沈忠,遺之金,曰:吾力竭,分當死。
吾家人亦不可辱,汝盡殺之,而後殺我。
忠辭不能,芾固命之,忠泣,乃取酒飲家人盡醉,徧刃之。
芾引頸受刃。
忠縱火焚其居,還家殺妻子,複至火所大恸,自刎。
潭民聞之,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缢林木者相望。
湘陰益陽二縣,俱屬長沙府。
湟水,在今桂陽州。
熊湘閣,在長沙府城内) 徐太學,同男女,焚死梯雲。
(太學生徐應镳,與其子琦松女元娘,登經德齋梯雲樓,縱火自焚。
作詩曰:二男并一女,從我上梯雲。
學仆覺之,滅火,應镳遂與二男一女俱赴井死。
應镳,江山人,谥正節先生) 元伯顔,下江南,三川席卷。
(初,元以伯顔總諸道兵,直下江南,所在迎降。
恭帝遣禦史楊應奎上傳國玺以降,伯顔受之,遂入臨安) 半逃城,半獻冊,趙氏無人。
(初,伯顔南下,知漢陽軍王儀以城降,張宴然以鄂州降,陳奕以黃州降,呂師夔以江州降,範文虎以安慶降,池守王起元棄城遁,都統張林以池州降。
及似道之師潰于蕪湖江上,于是鎮江甯國隆興江陰守臣棄城遁,太平和州無為軍俱降,行宮留守趙溍棄建康而遁,都統徐旺榮迎降,知常州趙與鑒遁,州人王良臣等以城降。
元兵既近,臨安戒嚴,樞密曾淵子左司谏潘文卿等數十人皆遁,朝中為之蕭然。
太皇太後诏牓朝堂雲: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工,未嘗有出一言以救國者,内而庶僚畔官離次,外而守令委印棄城,生何面目對人?死亦何以見先帝?然亦不能禁也) 李庭芝,張世傑,鐵心不改。
(初,元兵東下,所過迎降,制置使兼知揚州李庭芝,率勵所部固守。
元阿朮遣李虎持招降榜入城,庭芝殺虎,焚其榜,人人感激自奮。
阿朮築長圍困之,城中食盡,死者枕籍,而庭芝之志益堅。
會伯顔至灣頭,乃議深入,徑趨臨安。
及臨安陷,元以恭帝北行,至瓜州,庭芝與守将姜才,涕泣誓将士出奪之,乃将兵夜搗瓜州,衆擁帝避去。
才追戰至浦子市,夜猶不退,卒不克而止。
阿朮以太皇太後诏賜庭芝曰: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準守之?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之,阿朮複遣使持元主诏招之,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其诏于陴上。
會福州使至,端宗召庭芝為右丞相,才為保康軍承宣使,庭芝乃命制置朱煥守揚,而自與才将兵趨泰州,将東入海。
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阿朮帥兵追庭芝及之,庭芝走入泰州,會才疽發背,不能戰,泰州守将孫貴等,開北門納元兵。
庭芝赴蓮池中,水淺不死,遂與才俱被執。
阿朮皆殺之。
張世傑初屯郢州,及诏勤王,乃将兵入衛,伯顔進次臯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等白太後遣使迎降,世傑與文天祥請移三宮入海,而己帥衆背城一戰。
宜中不許。
世傑以不戰而降,遂去至定海。
及二王走溫州,召之,世傑以所部兵來,遂入閩,奉益王即位,以世傑為樞密副使。
元軍寇閩,世傑奉帝航于海。
及元将劉深襲帝于潮州之淺灣,世傑戰不利,奉帝走秀山,複遷碙州。
及帝崩,世傑與陸秀夫複奉衛王即位,而厓山在新會巨海中,與奇石山相對,世傑以為天險,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駐。
元都元帥張弘範由潮陽港入海,至甲子門,獲斥堠将,知帝所在,乃至厓山。
世傑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
遂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海中,中舻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居其間,為死計。
弘範由山東轉南入大洋,世傑力戰禦之。
世傑有甥韓,在元軍,弘範三使韓招之,世傑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義不可移耳。
弘範乃四分其軍,令李恒乘早潮攻其北,世傑殊死戰。
至午潮上,弘範以舟攻其南,世傑南北受敵,遂大潰。
乃斷維,以十六舟奪港而去。
将趨占城,土豪強之還廣東,乃回舟舣南恩之海陵山,散潰稍集。
謀入廣,飓風大作,将士勸世傑登岸,世傑曰:無以為也。
登柁樓露香祝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
一君亡,複立一君,今又亡。
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别立趙氏,以存祀耳。
若天不欲我存趙氏,則大風覆我舟。
舟遂覆,世傑溺死。
保康軍,今鄖陽府保康縣。
臯亭山,在杭州城東北。
定海,今縣,屬甯波府。
占城,即占城國。
海陵山,在肇慶府陽江縣西南七十裡大海中。
庭芝,字祥甫,先汴人,後徙随之應山縣。
世傑,範陽人) 陳文龍,謝枋得,義骨芳馨。
(元兵入閩,知興化軍陳文龍,發民固守。
阿剌罕遣使招之,文龍斬之,使部将林華伺元兵于境上。
華反導元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欲降之。
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不屈。
械送杭州,不食死。
元呂師夔狥江東,知信州謝枋得迎戰,敗績,棄家變姓名,奔建陽之唐石山。
元人入信州,執枋得之妻李氏,及二子一女,李氏不屈死,二子熙之定之得還,母夫人以老得免。
後元使侍禦史程文海至江南訪求人才,薦遺士三十人,枋得亦在列。
枋得方居母喪,遺書文海曰:某所以不死者,以母在耳。
先妣已終,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
卒不行。
時枋得設蔔肆于建陽驿傍,福建參政魏天佑朝京,佯召枋得入城蔔易,逼以北行,枋得知不可免,即不食。
二十餘日不死,乃複食,惟茹少蔬果,積數月困殆。
及至燕,問太後攢所及瀛國公所在,再拜恸哭,疾甚。
留夢炎使醫持藥雜米飲進之,枋得怒,擲之地,不食五日死。
文龍莆田人。
枋得,字君直,弋陽人,世稱疊山先生,谥文節。
年三十,與文天祥同榜) 陸秀夫,義不辱,負君投海。
(時播越海濱,簽書樞密陸秀夫,獨俨然正笏,立如治朝。
或時在行間,凄然泣下,以朝衣收淚,衣盡濕,左右無不悲恸。
至是張世傑與元人戰于厓山,軍潰,秀夫走帝舟,帝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先驅其妻子人海,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即負帝同溺。
後宮諸臣從死者衆。
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因得帝屍。
楊太後聞帝崩,大恸曰:我忍死出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亦赴海死。
秀夫,字君實,鹽城人。
年十九,與天祥同榜) 文天祥,歌正氣,柴市成仁。
(初,理宗拔文天祥進士第一,度宗時官直學士,以與賈似道不合罷之。
後為江西提刑,聞勤王之诏,将兵赴阙。
恭帝遣楊應奎請降于元,應奎還言伯顔欲執政面議,乃以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往元軍。
伯顔顧其舉動不常,留之軍中,遣随祈請使北行。
天祥自鎮江亡入真州,遂由通州浮海如溫州,以求二王。
端宗即位,天祥至行都,以為樞密使,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敗元軍于雩都,複吉贛諸縣,進圍贛州。
元李恒遣兵援贛,而自将襲天祥于興國。
天祥潰走循州,收兵出海豐縣,複次麗江浦。
衛王即位,加天祥少保信國公。
天祥屯潮陽,讨劇盜陳懿劉興于潮,興死,懿遁,以海舟導元張弘範兵濟潮陽。
天祥帥麾下走海豐,先鋒将張弘正追之,天祥方飯五坡嶺,弘正兵突至,衆不及戰,天祥遂被執。
至潮陽,弘範釋其縛,以客禮之,天祚固請死,弘範不許。
及厓山破,弘範謂天祥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泣曰:國亡不能救,死有餘罪,況敢貳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赴燕。
道經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猶生,乃複貪。
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寝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守之。
元丞相博羅等召見于樞密院,欲使拜,天祥長揖不屈。
博羅欲殺之,元主不可,乃囚于獄。
作正氣歌,略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溟。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将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哭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洌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何足論。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單送窮北,鼎錐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缪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會元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