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關燈
倚任,遂良無忌。

    (太宗寝疾,長孫無忌褚遂良,受遺诏輔政,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汝無憂天下。

    尋崩,太子治即位,是為高宗。

    以無忌為太尉,遂且為吏部尚書,同三品。

    遂良,字登善,錢塘人) 納父妾,貶耆舊,漸不聰明。

    (初,太宗納故荊州都督武士彟女,立為才人。

    太宗崩,帝拜為昭儀,帝欲廢皇後王氏而立昭儀為後,恐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長孫無忌第,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缯錦十車以賜無忌。

    帝因言皇後無子以諷之,無忌對以他語,帝與昭儀皆不悅而罷。

    後召無忌遂良等入内殿,帝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立為後,何如?遂良曰: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非有大故,不可廢也。

    明日,帝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請擇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衆所共知,萬代之後,謂陛下為何如主,臣今忤陛下意,罪當死。

    因置笏于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

    帝大怒,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

    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帝乃貶遂良為潭州都督,尋改貶遠州刺史。

    武氏又以無忌受重賞而不助己,深怨之,會人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罪,敕許敬宗鞫之,敬宗因誣季方欲與無忌謀反,帝乃削其官封,黔州安置。

    韓瑗涕泣極谏曰:陛下無故棄逐舊臣,恐非國家福。

    不聽。

    潭州,今湖弙長沙府。

    黔州,今大名府開州。

    彟,音獲。

    獠音聊) 果然是,雉兒懦,不堪負荷。

    (初,太宗疑帝柔弱,密謂長孫無忌曰:雉奴懦,恐不守社稷。

    英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

    無忌固争以為不可,乃止。

    雉奴,帝小字) 任中宮,稱二聖,背禮忘恩。

    (武後名曌。

    性明敏,涉獵文史,帝每視事,後垂簾于後,政無大小,皆預聞之,大權悉歸中宮,帝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武後母章氏,夜蘿兩日同排于太空而生後。

    曌,音照) 王皇後,蕭淑妃,二妪骨醉。

    (皇後王氏寵雖衰,帝未有廢意也。

    會武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帝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視之,女已死矣。

    即驚啼,問左右,皆曰:皇後适來此。

    帝大怒曰:後殺吾女。

    昭儀因泣數其罪。

    後無以自明,帝乃廢後為庶人,與淑妃蕭氏并囚于别院。

    帝嘗念之,間行至其所呼之,王後泣對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得再見日月,幸甚。

    帝曰:朕即有處置。

    武後聞之大怒,遣人斷去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俱死。

    又斬之) 長發尼,權在手,痖氣吞聲。

    (初,帝為太子,入侍太宗,見武氏悅之。

    太宗崩,武氏出為尼,忌日帝詣寺行香,見之泣,時淑妃有寵,王後疾之,後陰令長發,納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

    武氏亦屈身忍辱,奉順帝意。

    帝大寵幸,排羣議而立之。

    及得志,專作威福,帝動為所制,不勝其忿。

    會宦者王伏勝,發其使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為厭禱事,帝密召上官儀議之,儀請廢之。

    帝即命草诏,左右奔告于後,後遽詣帝自诐,帝羞縮不忍,乃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于是後使許敬宗誣奏儀與伏勝,殺之。

    顧氏曰:後以虺蜴之心、豺狼之性,一旦太阿在手,女可殺,子可殺,皇後可殺,而何有于李氏哉) 唐中宗,癸未年,殘冬即位。

    (高宗弘道元帝癸未冬十二月,帝崩,太子哲即位,是為中宗) 武則天,稱太後,自主朝廷。

    (初,高宗上元元年,帝稱天皇,後稱天後。

    後遺诏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中宗立,尊天後為皇太後,政事鹹取決焉。

    後中宗複位,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甲申年,二月間,裴炎作禍。

     被雌龍,生毒害,貶做廬陵。

    (中宗改元嗣聖,元年正月,立妃韋氏為皇後。

    先是高宗疾甚,夜诏裴炎,受遺诏輔太子,次年甲申二月,中宗欲以後父元貞為侍中,中書令裝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元貞,何不可,而惜侍中耶?炎懼,白太後,密謀廢立。

    太後集百官于幹元殿,勒兵宣令廢中宗為廬陵王,遷于房州。

    胡氏曰:裴炎但知元貞與己分權,不若倚後為重,而不為唐室遠慮,以啟革命屠戮之禍,罪不止于廢君已也。

    廬陵,縣名,屬吉安府) 豫王旦,順母情,暫登龍扆。

    (太後立高宗第八子豫王旦為皇帝,居别殿,不得有所預,政事皆決于太後。

    旦後為睿宗。

    豫,唐州名,今河南汝甯府) 母居中,立年号,溷亂文明。

    (睿宗二月,改中宗嗣聖元年為文明元年。

    九月,太後臨朝,複改文明為光宅元年) 庚寅歲,奪朝權,稱周改号。

    (庚寅七年,太後改元天授。

    九月,侍禦史傅遊蓺上表請改國号曰周,賜皇帝姓武氏。

    擢遊蓺為給事中。

    于是百官宗戚百姓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蓺所請,太後禦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

    周為太後父士彟始封國也。

    并改用周正建子,上尊号曰聖神皇帝,受尊号于萬象神宮。

    旗幟尚赤,改置社稷宗廟,以武氏祖配上帝,尋自加越古之号,又自号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賜君王,姓武氏,泯滅宗親。

    (太後以豫王旦為皇嗣,賜姓武氏。

    先是太後遣将軍邱神績殺故太子賢于巴州,潛謀革命,稍除宗室。

    琅琊王沖越王貞等,密謀匡複,與諸王往來納結,未定而沖先發,遽起博州,貞狼狽應之,亦舉兵于豫州,諸王皆不敢發。

    沖為門者所殺,貞自殺,太後遂大殺唐宗室,使周興按之,收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公譔等,迫使自殺。

    霍王元軌江都王緒東莞公融範陽王霭,坐與二王通謀,皆殺之,又殺汝南王炜鄱陽公諲等十二人,徙紀王慎于巴州,道卒。

    八男相繼被誅,又殺鄭王儆等六人,旋殺澤王上金許王素節,誅其諸子,又殺豫章王亶南安王頔等十二人。

    鞭殺故太子賢之子安樂王光順,又殺南安王颍禹公昭,及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勳李策李越李黯李立李英李志業李知言李元貞,唐之宗室,于是殆盡。

    共幼弱者,亦流嶺南。

    琅邪,郡名,故城在青州府諸城東南琅邪山下。

    越,州名,今紹興府。

    博州,今東昌府。

    黃,縣名,屬登州府。

    江都,縣名,屬揚州府。

    範陽,今順天府。

    澤許,皆州名。

    南安,縣名,屬泉州府) 白馬主,蓮花郎,穢污宸極。

    (懷義本姓馮,名小寶,因高祖女千金公主以進,得幸于太後,乃度為僧,改名懷義,以為白馬寺主。

    太後托言懷義有巧思,使入宮營造,補阙王求禮表請閹之,表寝不出。

    太平公主薦張昌宗張易之入侍禁中,二人年少美姿容,皆得幸于太後,以昌宗為散騎常侍,易之為司衛少卿。

    武承嗣三思,皆候其門庭,争執鞭辔。

    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時人或譽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蓮花。

    内使楊再思曰:乃蓮花似六郎耳。

    二人常傅朱粉,衣錦繡,賞賜不可勝計,後以易之為奉宸令,封昌宗邺國公,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内供奉。

    右補阙朱敬則曰:陛下内寵,易之昌宗足矣,而侯祚等明白媒衒,雲陽道壯偉,過于懷義,求入供奉,醜慢無恥。

    太後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始自西域以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胪寺,遂取寺為名,創蓋白馬寺,在河南府城東,即僧寺之始。

    太平,縣名,屬平陽府。

    ) 來俊臣,索元禮,羅織威刑。

    (太後自以久專國玫,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欲大誅殺以威之。

    有胡人索元禮,因告密擢為遊擊将軍,令按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自變量十百人,周興來俊臣之徒效之。

    興屢遷至秋官侍郎,俊臣至禦史中丞,皆養無賴數百人,意所欲陷,則使數處俱告之,辭狀俱同。

    既下獄,則以威刑脅之,無不誣服。

    又造告密羅織經一卷,網羅無辜,織成反狀,其訊囚酷法,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号,中外畏之,甚于虎狼) 李敬業,駱賓王,勤王空檄。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

    會柳州司馬英公李敬業及弟敬猷唐之奇駱賓王魏司溫等,皆失職怨望,乃謀起兵揚州,以匡複廬陵王為辭,複稱嗣聖元年。

    移檄州縣,略曰:僞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隐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殺子屠兄,弒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君之愛子,幽之别室,賊之宗盟,委以重任,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在。

    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太後見檄,問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遣大将軍李孝逸讨之。

    敬業取潤州,孝逸擊之,因風縱火,敬業大敗,其将王那相斬敬業等首來降。

    柳州,屬弙西。

    潤州,今鎮江府。

    敬業,世績孫,嗣摟英國公。

    駱賓王,義鳥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海内稱四傑) 狄仁傑,張柬之,救正殷勤。

    (司空梁公狄仁傑,太後信重之,謂之國老而不名。

    仁傑深沉鄭重,彌縫救正,太後為之感悟,還廬陵于東宮。

    大後嘗問仁傑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

    仁傑曰: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太後擢為洛州司馬。

    仁傑曰:臣所薦者宰相,非司馬也。

    遂遷柬之為秋官侍郎,後以同平章事。

    柬之密謀匡複,與仁傑前後所薦桓彥範敬晖等數十人,卒成反正之功。

    洛州,今河南府。

    仁傑,字懷英,太原人,谥文惠。

    柬之,字孟将,襄陽人,谥文貞。

    彥範,字士則。

    敬晖,字仲晔,谥肅愍) 廬陵王,十五年,房州聽命。

    (太後廢帝為廬陵王,自嗣聖元年甲申遷于房州,至戊戌始還東都,凡一十五年。

    房州,今鄖陽府房縣) 子侄親,鹦鹉夢,取至東宮。

    (時武承嗣武三思營求為太子,狄仁傑從容言于太後曰:文皇帝親冒鋒镝,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夫帝以二子托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

    太後意稍悟,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鹦鹉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

    兩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太後由是不立承嗣三思,而托言廬陵有疾,遣使召至,複立中宗為皇太子,賜姓武氏,居東宮。

    元人詩曰:一語喚回鹦鹉夢,九霄奪得鳳皇還) 乙巳年,春正月,五龍返正。

    (神龍元年乙巳春正月,太後疾甚,昌宗易之居中用事,張柬之與天官侍郎崔元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己謀誅之。

    柬之乃與羽林大将軍李多祚、右羽林将軍楊元琰定謀,又用彥範晖皆為羽林将軍,委以禁兵。

    時太子于北門起居,彥範晖谒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柬之等帥羽林軍五百人至元武門,遣多祚等詣東宮,迎太子,斬關而入,斬易之昌宗于庑下,進至太後所寝長生殿。

    太後驚起,問曰:亂者誰耶?多祚等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

    太後見太子曰:小子既誅,可還東宮。

    彥範進曰: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願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于是以太後制,命太子監國。

    明日,太後傳位于太子,中宗複位。

    太後徙居上陽宮。

    北門,唐分宰相為南司,故稱南牙;宦寺為北司,故稱北門。

    長生殿,初太宗建溫泉宮于骊山下,至明皇改為華清宮,内有飛霜九龍長生明珠等殿,在西安府臨潼縣東南。

    上陽宮,隋炀帝建,在河南府阌鄉縣舊湖城縣西北) 十六載,複稱唐,李氏乾坤。

    (當太後改号時,鳳閣舍人張嘉福使王慶之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者,而以李氏為嗣乎?太後不從。

    羅長源曰:武氏一亂,幾以不唐。

    自庚寅七年,太後改國号為周,至乙巳,凡十六年,始複國号曰唐) 憂變喜,死複生,不知忌憚。

    (帝初遷房州,日昃憂懼,海聞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殺。

    及複位,倚任中官,寵用武氏) 越昏愚,越懵懂,怎做人君。

    (時諸武之勢複振,柬之等數勸帝誅之,不聽。

    柬之等或撫床歎憤,或彈指出血,曰:主上昔為英主,今反如此,知複奈何?) 想當日,為輕許,外家天日。

     恰回朝,仍追念,海誓山盟。

    (帝在房州,與後韋氏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簐。

    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複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

    至是複位,後遂幹預朝政。

    帝每臨朝,後必施帷帳,坐于殿上,如武後在高宗之世矣) 妻煽禍,女持權,五王戮死。

    (上官儀女婉兒,沒入掖庭,帝拜為婕妤,武三思通焉。

    婉兒又薦三思于韋後,亦與後通,帝遂拜三思為司空。

    帝女安樂公主适三思子崇訓,公主賣官鬻獄,勢傾朝野,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

    自請為皇太女,帝亦不譴責。

    敬晖等表以諸武封建如舊,乞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武三思忌之,以崔湜鄭愔為謀主,與韋後日夜谮晖等恃功專權,不若封以王爵,罷其政事。

    帝遂封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元暐為博陵王,皆罷政事,大權盡歸三思。

    三思尋陰令人疏皇後穢行,牓于天津橋,請加廢黜。

    帝大怒,命李承嘉窮核其事,承嘉言敬晖等所為,帝乃長流敬晖于瓊州,彥範于瀼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環州,元暐于古州。

    崔湜說三思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者,湜薦大理正周利用,乃使攝侍禦使,奉使嶺外。

    比至,柬之元暐已死,遇彥範于貴州,令左右縛之,曳于竹槎之上,肉盡至骨,乃杖殺之;得晖,剮而殺之;恕己素服黃金,利用逼之使飲野葛汁,盡數升,不死,不勝毒憤,掊地,爪甲殆盡,仍捶殺之。

    安樂,唐所置縣,今臨洮府狄道縣是。

    平陽,今平陽府。

    扶陽,縣名,故址在思南府城西北。

    漢陽,縣名,屬漢陽府。

    南陽,縣名,屬南陽府。

    博陵,今定州。

    天津橋,在河南府城外西南,架洛水,隋炀帝建,用大船連以鐵鎖,南北夾起四樓。

    唐貞觀中,始甃石為岸,即宋邵雍聞杜鵑處。

    瓊州,今瓊州府。

    瀼州,弙州化外,唐置瀼州。

    泷州,今肇慶府。

    環州,今慶陽府環縣。

    古州,莫詳沿革,惟黎平府城西六十裡有古州八萬洞軍民長官司。

    貴州,貞觀中所改,今梧州府郁林州。

    安樂公主,名裹兒,再适武延秀) 寵仇雠,輕社稷,愛子遭刑。

    (武三思先在武後朝營求為太子,幾危社稷,至是帝寵任三思,與之同議政事,數微服幸其第。

    及賜敬晖等五人王爵,罷其政事,三思令百官修複太後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帝太子重俊,非韋氏所生,後惡之,三思尤忌之。

    驸馬武崇訓,又教安樂公主請廢太子。

    太子積不能平,與李多祚矯制,發羽林兵殺三思崇訓于其第。

    太子與多祚斬關而入,叩閣,索上官婕妤。

    帝乃與韋後安樂公主婕妤登元武門樓以避之。

    宮闱令楊思勖,斬多祚前鋒,多祚軍奪氣,帝俯謂多祚所将千騎曰:汝輩皆朕宿衛之士,何為從多祚反?苟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

    于是千騎斬多祚等,餘衆皆潰,太子亦為左右所殺。

    帝以其頭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枭之朝堂。

    後臨淄王隆基讨誅諸韋曰:我曹為此,以狥社稷。

    及内外皆定,降基乃出迎相王,王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汝之力也) 戲燈市,禦梨園,荒淫酒色。

    (帝與韋後微行,觀燈于市裡,縱宮女數十人出遊,多不歸者。

    又禦梨園,命三品以上抛球拔河。

    韋巨源唐林璟衰老,随絙踣地不能興,帝與韋後妃主,臨觀大笑。

    梨園有二,一在西安府雲陽廢縣,漢武帝置;一在京兆府通化門外,唐文宗命王涯取開元雅樂,按之既成,獻之于此。

    拔河,戲名也,清明節以大麻絙,兩頭系千餘小繩,數人執之争挽,力弱者為輸。

    又一說:以麻絙巨竹,分朋而挽水,謂之拔河) 點宮中,雙陸籌,醜行邪心。

    (帝嘗使韋後與武三思雙陸而自為點籌。

    上官婕妤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以求進達) 桑條韋,同女枭,餅中藏藥。

     苦炎天,神龍殿,做了寃魂。

    (初,宮中言皇後衣笥裙上有五色雲見,上令圖示百官,葉志忠奏:昔神堯未受命,天下歌桃李子;文皇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陳樂;則天未受命,天下歌妩媚娘;皇後未受命,天下歌桑條韋。

    謹上桑條韋歌十二篇,請編諸樂府,皇後祀先蠶,則奏之。

    帝悅。

    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宗楚客圖危社稷。

    帝面诘之,欽融抗言不撓,楚客矯制撲殺之,帝意怏怏。

    由是後及其黨始懼,恐事洩。

    帝女安樂公主,亦欲後臨朝,以己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于景龍四年庚戌六月,因餅中進毒,帝遂崩于神龍殿。

    桑條韋,永徽末,裡歌有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樂。

    許州,屬開封府。

    神龍殿,在西南府城内) 相王子,李三郎,興兵讨亂。

    (相王即豫王旦。

    先武後立為皇嗣,中宗複位,封豫王,為安國相王。

    三郎名隆基,相王第三子。

    讨亂注見下。

    相,州名,今河南彰德府) 斬元兇,誅惡黨,貶降奸臣。

    (中宗崩,韋後令上官昭容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帝,皇後攝政,改元景隆,諸韋勸後以韋氏子弟領南北軍,宗楚客說後宜革唐命、謀害少帝。

    又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去之。

    适相王子臨淄王隆基,罷潞州别駕在京師,密謀匡複,會兵部侍郎崔日用以楚客謀告隆基,降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前朝邑尉劉幽求等,謀先事誅之,微服入苑中。

    逮夜,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如此,時不可失。

    于是果毅葛福順直入羽林營,斬諸韋典兵者以狥,曰:韋後酖殺先帝,今夕當共誅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羽林士皆欣然聽命。

    隆基勒兵入元武門,斬韋後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

    比曉,乃迎相王,入輔少帝,閉城門收捕諸韋親黨,及宗楚客張嘉福葉靜能等誅之,諸韋襁褓兒無免者。

    武氏宗屬,亦誅竄殆盡。

    宰相蕭至忠等,皆貶官降秩有差。

    溫,縣名,屬懷慶府。

    臨淄,縣名,屬青州府。

    朝邑,今西安府同州) 唐睿宗,乘機會,再登宸極。

    (相王旦,中宗之弟。

    初,武後立以為帝,尋廢之,至是劉幽求請早即位,遂以少帝制,傳位相王。

    時少帝猶在禦座,太平公主進曰:此非兒座。

    遂提下之,相王即位,是為睿宗。

    立降基為太子) 太平主,倚親妹,複逞兇心。

    (太平公主,帝妹也,以與太子共誅韋氏有功,益為尊重。

    帝嘗與議政,宰相進退,系其一言,權傾人主,其門如市。

    公主初以太子年少,頗易之,既而憚其英武,數為流言,雲太子非長不可立。

    每觇伺其所為,纖悉必聞于帝。

    與益州長史窦懷貞,結黨以危太子。

    益州,今成都府) 坐朝堂,剛三載,青宮禅位。

    (帝在位三年,欲傳位太子,太子固辭。

    帝曰:汝為孝子,何必柩前然後即位?太子乃嗣位,是為元宗明皇帝,尊帝為太上皇) 鋤太平,竄崔湜,女禍纔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

    與仆射窦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崔湜蕭至忠等謀廢立,荊州長史崔日用入奏事,言于帝曰:太平謀逆有日,萬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

    帝曰:恐驚動太皇。

    日用曰: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上皇矣。

    帝乃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内給事高力士等定計,以兵士三百餘人入虔化門,執至忠羲殺之,懷貞自缢死。

    太平公主亡入南山,三日乃出,賜死于家。

    崔湜盧藏用俱坐私侍公主,長流嶺南,尋以湜與逆謀,追賜死。

    岐薛,二州名。

    岐,今鳳翔府) 唐明皇,勤國政,開元大治。

    (帝即位,改元開元。

    開元之初,帝勤于國政,勵精圖治,幾緻太平) 相姚崇,任宋璟,四海平甯。

    (姚崇本名元之,因避開元尊号,複名崇。

    帝以崇為紫微令,後崇薦弙州都督宋璟自代。

    崇善隐變,璟善守法,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四海平甯。

    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始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剌同名,武後時以字行,更名元之,後又更名崇,硖石人,谥文獻。

    宋璟,字廣平,南和人) 長枕被,花萼樓,鹡鸰敦誼。

    (宋王成器申王成義,帝兄也;岐王範薛王業,帝弟也;幽王守禮,帝從兄也。

    帝素友愛,初即位,為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寝。

    聽朝罷,多從諸王遊。

    又于宮西南置樓,西曰花萼相輝,南曰勤政務本。

    帝或登樓,聞王奏樂,則召升樓同宴,或幸其所居,賞赉優渥。

    時有鹡鸰千數,集麟德殿廷樹,翔栖浃日。

    魏光乘作頌,以為天子友悌之祥。

    花萼勤政二樓,在西安府治東南) 選名臣,為刺史,民瘼留神。

    (帝留心民瘼,制選台閣名臣,出為諸州刺史。

    後帝自選諸司官長有聲望者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百官餞于洛濱,供張甚盛,自書十韻詩賜之) 天寶後,養奸邪,荒于政事。

    (開元二十九年後,改元天寶。

    帝在位歲久,漸恣奢欲,怠于政事。

    罷丞相張九齡等,而更用李林甫牛仙客陳希烈等,又楊國忠安祿山等一班奸邪,蔽主亂政,不可勝言) 寵楊妃,成女禍,敗壞彜倫。

    (帝武惠妃薨,後宮無當意者,或言惠妃子壽王妃美,帝見而悅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為女官,号太真,更為壽王娶郎将韋昭訓女為妃,潛内太真宮中,寵遇如惠妃,遂冊為貴妃。

    自是穢德亂政,不十年而天下亂矣) 洗兒會,費金錢,昭陽粉黛。

    (營州雜胡安祿山,姓康氏,初名阿荦山,母再适安氏,冒其姓。

    後部落破散,遂逃依張守珪,養以為子。

    後為平盧讨擊使,性狡黠,善巧事人。

    帝左右至平盧者,祿山皆厚賂之,争譽其賢,累遷平盧範陽河東節度使。

    每入朝,寵待甚厚,谒見無時。

    命楊铦姊弟,皆與祿山叙兄弟,因得出入禁中,遂請為貴妃兒。

    祿山生日,帝及貴妃賜予甚厚。

    逮三日,召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之,使宮人以彩輿舁之,帝聞後宮喧笑,問故,左右以貴妃洗祿兒對,帝自往觀之,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盡歡而罷。

    自是祿山出入宮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帝亦不疑。

    妃姊三人,并承恩澤,封為韓虢秦國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資。

    杜甫詩曰:虢國夫人承寵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顔色,淡埽蛾眉朝至尊。

    又詩曰:昭陽殿裡第一人。

    蓋以飛燕比貴妃也。

    長恨歌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亡顔色。

    又曰:昭陽殿裡恩愛絕。

    營州,今昌黎縣。

    平盧,今永平府。

    範陽,今順天府。

    河東,今平陽府。

    韓虢秦,三州名。

    韓,今洛陽襄垣縣。

    虢,今河南府陝州。

    秦,今鞏昌府。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徙河南,後徙杜陵。

    肅宗拜為右拾遺,後嚴武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世号詩史) 荔枝香,明駝進,踐走紅塵。

    (貴妃喜食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驿遞之。

    嶺南産一種核最小者,味尤美,謂之香荔枝,帝幸骊山,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遂名曲曰荔枝香。

    駝卧腹不帖地,屈足,漏明則走千裡,故曰明駝。

    木蘭辭曰:願借明駝千裡足。

    唐制:驿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

    楊妃私發明駝,使賜安祿山荔枝。

    杜牧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字牧之,詩情豪邁,人号小杜,以别杜甫) 李林甫,擅朝權,傾危國勢。

    (初,帝欲相李林甫,問于張九齡,九齡曰:宰相系國安危,若用林甫,恐異日為宗社之憂。

    帝不從,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複可憂,深居禁中,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于林甫。

    林甫日短九齡于帝,從九齡既罷,林甫欲蔽主擅權,明謂諸谏官曰:明主在上,将順不暇,烏用多言。

    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辄去,悔之何及。

    自是谏争路絕。

    林甫城府深密,好以甘言陷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世謂其口有蜜、腹有創。

    欲盡除不附己者,知吉溫羅希奭為吏深刻,引為殿中侍禦史,随林甫所欲深淺,鍛煉成獄,無能脫者。

    時人謂之羅鉗吉緑。

    帝賜林甫爵晉公,或時不視朝,百司悉集林甫門第,台省為空。

    屢起大獄,誅逐貴臣,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

    凡在相位一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帝不之寤也) 安祿山,範陽反,曳落河兵。

    (唐興以來,邊帥皆用中原名臣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

    李林甫欲杜邊帥入相之路,奏言文臣為将怯,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則習戰,寒族則無黨。

    帝悅其言,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精兵鹹戌北邊。

    故用安祿山,由平盧累遷專制三道。

    祿山知中國武備盡弛,陰蓄異志,殆将十年。

    以帝待之厚,欲俟帝晏駕,然後作亂。

    會國忠屢言祿山且反,數以事激之,祿山由是決意遽反。

    适有奏事官自京帥還,祿山詐為敕書,示諸将曰:有密旨,令祿山将兵入朝讨楊國忠。

    衆愕然,于是發所部兵,反于範陽。

    初,祿山養同羅奚契丹降者八千餘人,謂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壯士也,皆骁勇善戰,一可當百。

    明皇分天下為十五道,三道,平盧範陽河東也。

    同羅,北邊種名。

    奚契丹,東胡種名) 顔平原,連主盟,二十四郡。

    (平原太守顔真卿,先知祿山且反,因淋雨完城浚濠,料丁壯,實倉庫。

    祿山以其書生易之,及反,牒真卿将兵防河津,真卿遣平原司兵李平間道奏之,上始聞河北郡縣皆從賊,歎曰: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耶。

    及平至,大喜曰:朕不識顔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真卿召募勇士,旬日至萬餘人,谕以舉兵讨賊,士皆感憤,由是諸郡多應之,共推真卿為盟主,軍事皆禀焉。

    平原,郡名,今濟南府德州。

    河津,縣名,屬平陽府。

    河北一道,領二十四郡。

    真卿,字清臣,封魯國公,谥文忠) 哥舒翰,哭出關,陷了神京。

    (帝以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車于潼關。

    或說楊國忠曰: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豈不危哉。

    國忠懼,會有告祿山将崔幹佑在陝,兵弱無備,帝趣翰進兵,翰奏曰:祿山久習用兵,是必羸師誘我。

    若往,正堕其計。

    且諸軍征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郭子儀李光弼,亦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潼關大軍,惟應固守以敝之。

    國忠疑翰謀己,謂翰逗留,帝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

    翰不得已,撫膺痛哭,引兵出,遇賊于靈寶西原。

    幹佑據險,乘高下木石,擊殺甚衆,官兵大敗。

    翰獨與百餘騎走入關,幹佑進攻潼關,克之,蕃将火拔歸仁等執翰以降。

    翰麾下赴帝告急,國忠首倡幸蜀,帝然之,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奔蜀。

    賊将孫孝哲遂進陷西京。

    陝,州名。

    靈寶西原,今河南府陝州靈寶縣。

    高平之地曰原。

    潼關,在西安府華陰縣東。

    蜀,今成都府。

    西京,即長安) 戰抖擻,馬嵬坡,玉環殒碎。

    (帝初出奔,命龍武大将軍陳元禮整六軍從之,明日至馬嵬驿,将士饑疲,皆憤怒,元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

    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诐以無食,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

    追殺之,并殺韓國秦國夫人。

    帝聞諠嘩,出門勞慰,令收隊,軍士不應。

    帝使高力士問之,元禮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帝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将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頤陛下審思之。

    将士安,則陛下安矣。

    帝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以羅巾缢殺之,輿屍置驿庭,召元禮等入視之,乃釋甲謝罪,軍士皆呼萬歲,始整部伍為行計。

    國忠妻子及虢國夫人走陳倉,縣令薛景僊誅之。

    馬嵬驿,在鹹陽西,今西安興平縣正西二十五裡,有馬嵬坡。

    初,術士李遐周先有詩曰:若逢山下鬼,環子系羅衣。

    玉環,楊妃小字也。

    六軍,萬二千五百人為軍,禁旅之名,謂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也。

    吐蕃,西羌種名) 險滴溜,連雲棧,曲寫淋鈴。

    (帝幸蜀,謂張野狐曰:此去劍門,烏啼花落,水綠山青,無非助朕之悲悼耳。

    入陝斜谷,屬霖雨彌旬,于棧道中聞鈴聲與雨相應,帝既悼貴妃,因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

    連雲棧,在褒城縣。

    斜谷,在郿縣西南三十裡,谷之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連雲棧,在褒斜中,即張良說高祖燒絕處,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

    唐人詩:梁川秦嶺西,棧道與雲齊) 劈钿合,與金钗,鴻都道士。

    (初,貴妃入宮,帝賜以金钗钿合。

    及妃死,帝自蜀歸,為上皇,惟妃是念。

    有鴻都道士自蜀來,言有李少君之術,帝大喜,道士乃竭其術以索之。

    至于蓬島高山上,署曰玉妃太真院,道士扣扉,道所從來。

    太真出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已還事。

    言訖憫然,取金钗钿合,各劈其半投之曰:為謝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道士歸奏之,帝益嗟悼不已) 楊柳眉,芙蓉面,長恨歌聞。

    (元和中,白居易作長恨歌,紀貴妃始末。

    略曰:馬嵬山下土泥中,不見玉顔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雲雲。

    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貶江州司馬,自曰風月主人。

    居東都,号醉吟先生。

    居香山,稱香山居士。

    贈右仆射,谥曰文) 空記憶,忠良言,曲江先見。

    (開元中,安祿山讨奚契丹敗績,張守珪奏請斬之,帝惜其才,敕令免官,以白衣将領。

    張九齡固争曰:失律喪師,不可不誅,且祿山狼子野心,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

    帝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

    竟赦之。

    至是帝在蜀,思九齡先見,為之流涕,遣中使至曲江祭之,厚恤其家。

    張九齡,字子壽,追封始興伯,谥文獻。

    父為弙東韶州别駕,因家曲江。

    弙興記曰:非韶州曲江。

    今為南雄之始興,宅址尚在) 辜負了,梨園子,凝碧号聲。

    (帝精曉音律,初置左右教坊,選樂工宮女數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子弟。

    及長安陷,祿山搜捕,俱送洛陽。

    宴其羣臣于凝碧池,梨園子弟歔欷泣下,賊皆露刃睨之,樂工雷海清,不勝悲憤,擲樂器于地,西向痛哭。

    祿山怒,支解之。

    凝碧池,在西安府城東南四十裡唐禁苑中) 唐肅宗,自靈武,從權受命。

    (明皇初立子忠王玙為皇太子,改名亨,至是明皇發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帝命太子宣慰之。

    父老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取長安。

    太子不可。

    子建甯王倓等執鞚谏曰: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複?殿下不如收兵西北,克複二京,以迎至尊。

    子弙平王俶,亦勸太子留。

    父老擁太子馬不得行,太子乃使俶馳白帝,帝曰:天也。

    命分後軍二千人從太子,又宣旨欲傳位太子。

    太子不受,遂留,馳至平涼。

    朔方留後杜鴻漸等迎之,遂至靈武。

    河西司馬裴冕與鴻漸等請遵馬嵬之命,不許。

    箋五上,乃許之,遂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尊帝為上皇天帝。

    建甯,郡名,今雲南府。

    弙平平涼,皆府名。

    朔方,今陝西甯夏衛。

    靈武故城,在甯夏衛城南。

    河西,今甘肅鎮是。

    鴻漸,字子巽) 借番兵,回纥國,掃蕩夷氛。

    (帝雖用朔方之衆,欲借兵于外夷以張軍勢,以炖煌王承寀與仆固懷恩使回纥請兵。

    回纥懷仁可汗遣子葉護将兵至鳳翔,帝使弙平王俶及郭子儀等進複長安。

    陳于香積寺北澧水之東,賊将十萬,陳于其北。

    李嗣業身先士卒,所向摧靡,賊伏精騎于陳東,欲襲官軍,仆固懷恩引回纥就擊,盡殺之。

    嗣業又與回纥出賊陳後,與大軍夾擊,賊大潰,其将安守忠等夜遁,大軍遂入西京,守忠等走保陝,安祿山子慶緒,悉發洛陽兵,就守忠等步騎,猶十五萬。

    子儀等與賊遇于新店,回纥自南山襲其背,于黃埃中發十餘矢,賊驚顧曰:回纥至矣。

    遂潰。

    懷恩等分道追之,慶緒帥其黨走河北,官軍遂入東京。

    回纥,單于别種。

    鳳翔,府名。

    澧水,源出西安府城南五十裡終南山下。

    陜,州名。

    南山,在河南府城西南三十裡,漢服虔謂南山伊阙是也,俗名龍門山。

    東京,今河南府。

    ) 任李郭,奮幹戈,重興社稷。

    (初,安祿山反,明皇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

    李光弼時為子儀兵馬使,後子儀薦光弼,以為河東節度使。

    及帝即位靈武,子儀光弼将兵五萬,自河北至靈武,人始有興複之望。

    帝以子儀為靈武長史,光弼為北都留守,身經百戰,克複兩京,剿除安史,皆二公力也。

    後子儀爵汾陽王,光弼臨淮王。

    汾陽,縣名,厲汾州府。

    子儀,華州鄭人,賜号尚父,谥武忠。

    光弼,柳州人,谥武穆) 賴巡遠,保江淮,死捍朝廷。

    (真源令張巡,起兵雍邱讨賊,大敗之于甯陵。

    與賊将楊朝宗戰,複大破之。

    敕以巡為河南節度使副使,會賊将尹子奇寇睢陽,睢陽太守許遠告急,巡自甯陵赴之。

    賊悉衆逼城,巡督勵将士,晝夜苦戰。

    遠謂巡曰:遠懦不善用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請公為遠戰。

    自是遠但調軍糧、修戰具,戰鬬籌劃,一出于巡。

    巡屢與子奇戰,敗之。

    巡将南霁雲,射子奇,中其左目,幾獲之,賊乃遁。

    旋複征兵數萬攻睢陽,城中食盡,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千六百人,皆病不堪鬬,遂為所圍。

    巡乃修守具,使霁雲告急于臨淮賀蘭進明,進明擁衆不救,霁雲囓落一指,以示進明曰:霁雲既不達主将之意,請留一指以示信!賊圍益急,議者欲棄城東走,巡遠謀曰: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

    且我衆饑羸,走必不達,不如堅守。

    時城中将士,人廪米日一合,雜以茶紙樹皮為食。

    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

    賊登城,将士病不能戰,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城遂陷,巡遠俱被執,子奇問曰:聞君每戰,眦裂齒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販,但力不能耳。

    子奇以刀抉其口視之,所餘纔三四。

    并巡将南霁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皆被殺。

    巡死,顔色不變。

    緻遠于洛陽,遠亦死于偃師。

    真源,今省入歸德府鹿邑縣。

    雍邱,今開封府杞縣。

    甯陵縣,屬開封府。

    睢陽,今歸德府。

    臨淮,今省入鳳陽府泗州。

    偃師,縣名,屬河南府。

    張巡,南陽人。

    許遠,新城人。

    霁雲,頓邱人) 彭原驿,忘軍旅,嬌妻博戲。

    (帝妃張良娣,性巧慧,能得帝意。

    時帝在靈武,李泌勸幸彭原,俟西北兵至,進幸扶風以應之。

    帝從之,至彭原。

    廨舍隘狹,帝與良娣博,打子聲聞于外,泌言諸軍奏報停壅,帝乃潛刻幹樹雞為子,不欲有聲。

    範氏曰:明皇播遷,宗社焚毀,社稷邱墟,而肅宗于軍旅之中,與婦人博戲,豈非以位為樂乎!彭原,今慶陽府率州。

    扶風,今鳳翔府。

    良娣,女官名。

    樹雞,即木耳樹,朽則生,幹則稍堅,刻以為棋,擲之不響) 興慶宮,惑讒佞,老父傷心。

    (帝立張良娣為皇後,以宦者李輔國兼太仆卿。

    後與輔國相表裡,幹預朝政。

    自兩京收複,迎上皇還西京,上皇愛興慶宮,移居之,多禦長慶樓。

    父老過者,往往瞻拜呼萬歲。

    又常召将軍郭英乿等上樓賜宴。

    輔國言于帝曰: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陳元禮高力士謀不利于陛下。

    今六軍将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

    帝泣曰:聖皇慈仁,豈容有此。

    對曰:上皇無此意,其如羣小何?帝泣不應。

    會帝不豫,輔國與張後謀,矯稱帝語,迎上皇遊西内,輔國将射生五百騎,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興慶宮湫隘,迎上皇遷居西内。

    上皇驚,幾墜馬,遂如西内。

    侍衛兵纔尪老數十人,元禮力士皆不得留左右。

    輔國與六軍大将素服請罪,帝曰:卿等防微杜漸,以安社稷,何懼也。

    上皇由是日以不怿,因不茹葷,辟谷,浸以成疾。

    興慶宮,元宗所建,在西安府治東南五裡,唐南内也。

    至德中,擇善騎射者千人為射生手,号英武軍) 張皇後,阻朝參,離其父子。

    (帝脅于張後,不敢朝參上皇,但遣人起居。

    山人李唐見帝,帝方抱幼女,謂唐曰:朕念之,卿勿怪也。

    唐曰:太上皇思見陛下,計亦如陛下之念公主也。

    帝泫然泣下,然畏張後,不敢詣西内) 李輔國,害中宮,惡報相尋。

    (初,張後與輔國表裡用事,晚更有隙。

    帝疾笃,後召越王系,選宦官授甲,以誅輔國。

    内射生使程元振黨于輔國,知其謀告之,輔國勒兵遷後于别殿。

    明日帝崩。

    輔國遂殺後及系) 唐代宗,經離亂,老于軍旅。

    (初,肅宗至靈武,以子廣平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日與郭子儀等身經戰陣,收複兩京,後遂立為太子,更名豫。

    至是即位,是為代宗) 仗賢能,憑武勇,僇力成功。

    (帝賴李泌郭子儀等同心協力,故太原捷,河東平,兩京複,奄有河北,迎複上皇,以成其功) 下馬拜,葉護鹵,華夷手額。

    (初,肅宗借兵回纥,欲速得京師,與回纥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纥。

    及克兩京,回纥葉護欲如約,帝時為廣平王兼天下兵馬元帥,乃拜于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複取矣。

    願至東京乃如約。

    葉護驚躍下馬,答拜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

    軍民胡虜見廣平王拜者,皆泣曰:廣平王真華夷之主。

    肅宗聞之曰:朕不及也。

    回纥俗号太子曰葉護) 割三鎮,授賊徒,仆固懷恩。

    (帝以仆固懷恩有平河朔功,以為河北副元帥。

    賊将李懷仙,殺史思明于朝義,取其首獻懷恩以降。

    薛嵩田承嗣亦降,嵩等迎懷恩,拜于馬首,乞行間自效。

    懷恩亦恐賊平寵衰,遂奏以薛嵩為相衛邢洛貝磁六州節度使,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坊禦使,懷仙仍故地為盧龍節度使,分帥河北與三鎮,自為黨援。

    朝廷亦厭苦兵革,苟冀無事,因而授之。

    河北,道名,今為大名府。

    相州,今漳德府。

    衛州,今衛輝府。

    邢州,今順德府。

    浴州,今廣平府。

    貝州,屬廣平府。

    磁州,屬彰德府。

    魏,今大名府。

    博,今東昌府。

    德州,屬濟南府滄州。

    瀛州,今河間府。

    盧龍,今永平府) 痛愛弟,死無辜,懷雠父母。

    (初,肅宗在靈武時,李輔國險狡,陰附于張良娣。

    帝弟建甯王倓,數于肅宗前诋讦二人罪惡。

    二人遂谮于肅宗曰:倓恨不得為元帥,将謀害廣平王。

    肅宗怒,賜倓死。

    時帝即謀去良娣二人,李泌曰:王不見建甯之禍乎?但盡人子之孝,良娣婦人,委曲順之,亦何能為。

    帝恨而止) 寵兇閹,能假手,進爵功臣。

    (張後欲誅李輔國,謀洩,輔國遣使者逼後下殿,幽而殺之。

    帝懷後殺建甯之雠,而德輔國殺張後之功,益加尊寵,進輔國爵博陸王。

    博陸,今平陽府平陸縣) 回轉意,惡專權,芟其首臂。

    (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帝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

    帝内不能平。

    又以輔國有殺張後之功,不欲顯誅之,夜遣盜入其室,竊輔國首及一臂而去,仍敕有司捕盜,遣中使存問其家) 二三心,無主宰,不算賢君。

     過委靡,欠剛明,宦官用事。

    (帝明不足以燭理,武不足以決疑,威權倒置,委靡莫振,寵用宦官,蒙蔽日深。

    ) 魚朝恩,程元振,先後憑陵。

    (帝以宦官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禁兵,朝恩脅制朝野,專權擅政。

    每奏事,以必允為期。

    朝廷政事有不預者,辄怒曰: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先是宦者程元振,帝以為骠騎大将軍,元振專權自恣,人畏之甚于李輔國,諸将有大功者,皆忌嫉害之。

    吐蕃入寇,元振不奏,緻帝狼狽出奔。

    及诏征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莫有至者) 吐蕃來,幸陝州,四方俱叛。

    (吐蕃入寇,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邊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

    虜至泾州,刺史高郓叛降,為鄉導,過邠州,至奉天武功,京師震駭。

    诏以雍王适為關内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以禦之。

    子儀閑廢日久,部曲離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騎而行,至鹹陽,吐蕃二十餘萬衆渡渭,循山而東。

    子儀奏請益兵,元振遏之,吐蕃渡便橋,帝倉猝不知所為,出幸陝州。

    吐蕃遂入長安,子儀引三十騎,自禦宿川而東,收兵商州。

    諸将聞子儀至,皆聽命,子儀使将軍長孫全緒将二百騎出藍田,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燃火以疑吐蕃。

    百姓绐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軍至矣。

    吐蕃遁去。

    初,帝至陝,柳伉疏曰:吐蕃犯阙,無人力戰,此将帥叛也;疏元功,委近習,無人犯顔,此公卿叛也;出都百姓奪府庫,此三輔叛也;召兵無隻輪入關,此四方叛也。

    泾州,屬平涼府。

    邠州,屬西安府。

    奉天,今幹州。

    武功鹹陽,皆縣名。

    商州藍田,俱屬西安府。

    便橋,長安北面西門曰便門,漢武帝于此作橋,跨渭水以趨茂陵,其橋與便門相對,因曰便橋,長三百八十步,又名渭橋。

    禦宿川,在西安府城西南四十二裡,一名華嚴川。

    陝州,屬河南府) 賴汾陽,身餌虜,挽轉乾坤。

    (仆固懷恩初為郭子儀前鋒,以功為河北副元帥,至是反誘回纥吐蕃等數十萬入寇,又以朔方兵繼之,京城大震,征兵諸道,多不應。

    帝召子儀使屯泾陽,吐蕃等合兵圍之。

    會懷恩中途暴疾死,二寇聞懷恩死,争長不相睦,子儀使牙将李光瓒說回纥,欲與共擊吐蕃,回纥不信,曰:郭公在此,可得見乎?子儀曰:今衆寡不敵,昔與回纥契約甚厚,不若挺身說之。

    諸将請選鐵騎五百衛從,子儀曰:适足為害耳。

    郭晞谏曰:大人國之元帥,奈何以身為虜餌。

    子儀曰:今戰則父子俱死,而國家危,往以至誠與之言,從則四海之福。

    遂與數騎出,使人傳呼曰:令公來。

    回纥大驚,其大帥藥葛羅執弓注矢立于陳前,子儀免冑釋甲,投鎗而進,諸長相顧曰:是也。

    皆下馬羅拜。

    子儀亦下馬,前執藥葛羅手,讓之曰:汝回纥有大功于唐,唐之報汝亦不薄,奈何負約,深入吾地,棄前功而助叛臣乎?藥葛羅曰:懷恩言天可汗已晏駕,令公亦捐館,我是以來,今皆不然。

    懷恩又為天所殺,我曹豈肯與令公戰乎。

    子儀說之曰:吐蕃所掠之财,不可勝載,此天賜汝也。

    全師而繼好,破敵以取富,為汝之計,孰便于此。

    藥葛羅曰:吾為懷恩所誤,負公誠深,今請盡力擊吐蕃以謝過。

    子儀因取酒與其長共飲,藥葛羅因與子儀共執酒為誓,諸長喜曰:軍中巫言,此行安穩,不與唐戰,見一大人而還。

    今果然矣。

    遂定約而還,吐蕃聞之,夜遁。

    泾陽,縣名,屬西安府) 置高座,講仁王,僧尼受寵。

    (内出仁王經二寶輿,以人為菩薩鬼神之狀,導以音樂鹵簿,百官迎從,至資聖西明寺,置百高座議之。

    魚朝恩作章敬寺,帝幸之,度僧千人。

    帝常于禁中飯僧百餘人,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

    胡僧不空,官至卿監,爵為國公,出入禁闼,勢移權貴。

    良田美利,多歸僧寺。

    鹵簿,車駕行幸,羽儀雙導曰鹵簿,鹵大楯也,以甲為之,所以捍敵者。

    甲楯部伍之次,皆着之簿籍。

    一書曰:鹵音垆,謂垆香導引儀衛耳) 任軍中,立節度,藩鎮繁興。

    (山南東節度使來瑱死,軍中推梁崇義為帥,帝不能讨,因诏以崇義為節度留後。

    平盧将李懷玉,逐其節度使侯希逸,軍中奏懷玉為帥,帝遂诏以懷玉為節度使留後,賜名正己。

    幽州将朱希彩,殺其節度使李懷德,帝遂诏以希彩權知留後。

    盧龍孔目官殺希彩,經略副使朱泚弟滔,潛使人于衆中大言曰:節度使非朱副使不可。

    衆從之,泚遂權知留後。

    帝即诏以泚為節度使。

    淮西将李希烈,逐其節度使李忠臣,帝诏以希烈為留後,尋命為淮西節度使。

    時諸鎮節度使成德李寶臣、魏博田承嗣、相衛薛嵩、廬龍李懷仙,收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自署将吏,不供貢賦,與山南東道梁崇義及李正己,皆結為婚姻,互相表裡。

    帝專事姑息,逐殺節度者,命知留後;權知留後者,即為節度。

    藩鎮遂強悍,不能複制。

    山南東,今襄陽府。

    淮西,今河南府。

    成德,今真定府。

    魏,今大名府。

    相衛,今彰德府。

    盧龍,今永平府盧龍縣。

    俱鎮名。

    成德領常冀深趙四州,魏博領貝魏博相磁洛衛七州,盧龍領幽涿營瀛莫平薊妫檀九州島) 唐德宗,振紀綱,厲精思治。

    (代宗崩,太子适即位,是為德宗。

    帝初甚清明,振饬紀綱,興利剔弊,矯代宗之失,懲宦官之蠹,天下以為太平之治可望) 削煩苛,罷貢獻,美政宣行。

    (帝罷梨園,罷客省,罷榷酒,一切煩苛盡削除之。

    又诏罷四方貢獻,時澤州上慶雲圖,帝曰:朕以時和年豐為嘉祥,以進賢顯忠為良瑞,如慶雲芝草、珍禽奇獸,何益于人?自今有此,毋得上獻。

    初外國累獻馴象,帝曰:象費豢養而違物性。

    命縱之。

    又以内莊宅官租充軍儲,出宮女數百人。

    種種美政,中外皆悅,淄青軍士,至投兵相顧曰:明主出矣,吾屬猶反乎。

    澤州,屬山西。

    淄,今濟南府。

    青,今青州府) 不旋踵,用奸臣,掊克聚斂。

    (時盧杞為相,因兩河用兵,月費錢百三十餘萬缗,常賦不供,遂增商稅為什一,诏各道稅錢毎千增二百。

    又用太常博士韋都賓陳京判度支,趙贊等議掊克聚斂,民力始竭。

    ) 括商錢,稅間架,苦害生靈。

    (韋都賓陳京請括富商錢,出萬缗者,借其餘以供軍。

    又括僦櫃質錢,凡蓄積錢帛粟米者,皆借四分之一,封其櫃窖。

    百姓為之罷市。

    趙贊奏行間架稅,每屋兩架為間,上屋稅錢二千,中稅千,下稅五百。

    于是愁怨之聲,盈于遠近) 朱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