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遠過化貞。
迨大兵既敗,先奔榆關,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
若誅化貞而寬廷弼,罪同罰異,非刑也。
俱坐斬。
周朝瑞言廷弼有才,請令戴罪守山海關。
疏四上,并寝。
顧大章會谳時,援議能議勞例,言化貞宜誅,廷弼宜戍,不從。
後二人皆入受賄案内) 呈遼傳,盜軍資,熊亡門戶。
(廷弼在獄,大學士馮铨顧秉謙素憾之,因侍講筵,出書肆所刊遼東傳進呈上覽,言廷弼所作,希脫死罪,帝命殺之。
禦史梁夢環希忠賢旨,奏廷弼侵盜軍資十七萬,劉徽奏廷弼家資百萬,宜入官。
忠賢追贓,廷弼家貧無償,姻族皆破家。
江夏知縣王爾玉,索廷弼子貂襲珍玩不獲,将撻之,長子兆珪自刭死,其母稱寃,爾玉去兩婢衣,杖四十,遠近嗟歎。
崇祯元年,乃诏免追贓,大學士韓爌為訟寃曰: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門戶。
诏還其首,許歸葬) 借芝崗,殺楊左,傳首邊城。
(廷弼,字芝岡。
初,魏忠賢欲殺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以移宮罪輕,惟封疆案大。
因汪文言會為廷弼求緩決,許魏珰四萬金,既而不與,故魏珰借文言為題,謂文言求脫楊鎬廷弼罪,徧賂楊左諸人,于是坐名追贓,無得免者。
在魏珰無大憾于廷弼,不過借廷弼以殺諸人。
既殺諸人,不得不并殺廷弼,此廷弼之所以死也。
廷弼傳首九邊。
後五年,始殺王化貞。
廷弼,江夏人) 垂信史,纂要典,矯誣宸翰。
(給事霍維華上言挺擊紅丸移宮三案曰:選侍請封,請封妃也,妃未封,而況于後?請不得,而況自後?不封不後,而況于垂簾?其難移宮者,重選侍之罪,而張擁戴之功也。
神祖笃愛震器,始終不渝,倘果如奸邪所稱廢立之謀,則九阍邃密,乃藉一風顯之張差乎?神祖升遐,先帝哀毀緻疾,孫慎行借題紅丸,誣先帝為受鸩,加從哲以弒逆,鄒元标等從而和之,委身門戶,敗壞生平,乞嚴谕纂修實錄諸臣,将公忠發憤如劉廷元等,與假借誣蔑如王之寀孫慎行楊漣左光鬥等,一應章疏單揭,備細搜錄,宣付史館,以垂信史。
徐景濂亦疏請修纂無輕言弒逆,以傷主德,以玷國史。
科臣楊所修請命史臣将三案前後編次成書,刊行天下。
爰命修三朝要典,已而顧秉謙進三朝要典,起乙卯,終辛酉,忠賢矯宸翰序之) 魏廣微,缙紳簿,邪正私分。
(閣臣魏廣微,因楊漣疏中有門生宰相語,恨之。
有謂廣微者曰:漣攻魏公,波及閣下,公知其故乎?曰:不知。
曰:出疏者漣,造意者光鬥,潤色者缪昌期也。
于是廣微以己意,用墨筆點缙紳一簿,分差等,其人則葉向高、韓爌、何如寵、錢謙益、成基命、缪昌期、姚希孟、陳子壯、侯恪、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鬥、魏大中、黃尊素、周宗建、李應升等約六七十人,目為邪人,密達忠賢,以漸擯斥。
複手書所欲超用之人黃克缵、王紹徽、王永光、徐大化、霍維華、阮大钺等五十六人,指為正人,以次點用。
韓爌,蒲州人。
謙益,字受之,号牧齋,常熟人。
南星,字夢白,号修龍,高邑人) 倪義子,田大哥,忠良遭陷。
(提督太監金良輔,劾禦史倪文煥,文煥求解于崔呈秀,引入珰幕,青衣叩頭,珍奇盈列,求為忠賢義子。
閱數日,具疏劾周順昌以逢其意,忠賢悅,自此入幕用事。
廠衛田爾耕,拜忠賢為幹父,呼田大哥,一切廠衛屈陷忠良、坐贓拟罪,俱出其手) 崔呈秀,一般兒,彪虎馳名。
(先是左都禦史高攀龍,疏參貪污禦史崔呈秀,革職聽勘。
呈秀微服持賂叩忠賢,願為忠賢子,呼之以父。
忠賢大悅,出中旨,免勘起用,曆升至兵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仍兼左都禦史,時稱魏黨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為五虎。
武臣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為五彪) 天鑒錄,同志錄,更誣點将。
(先崔呈秀為工部侍郎,興造皇極殿,魏忠賢督殿工,每與呈秀屏人密語。
呈秀書東林黨人姓名,進天鑒錄,首列葉向高、韓爌、孫承宗、劉一燝、趙南星、楊漣、高攀龍、左光鬥、孫居相、李邦華、喬允升、王洽、曹于汴、李騰芳、錢謙益、姚希孟,次列東林之黨孫鼎相、徐良彥、熊明遇、沈惟炳、熊奮渭、侯恪等。
又進同志錄,首列詞林部院卿寺則陳宗器、韓維思、易應昌、張潑等,台省則黃尊素、李應升、劉芳、張慎言、惠世揚、房可壯、章允儒、劉弘化、侯恂、遊士順等,部屬則賀烺、張光前、孫必顯、汪如亨等。
又列真心為國不附東林顧秉謙、魏廣微、王紹徽、王永光、霍維華、徐大化、周應秋、崔呈秀、閻嗚泰、王在晉、楊維垣、卓邁、倪文煥、李魯生、吳淳夫、孫國珍、劉廷元等。
又有點将錄,首曰天罡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時雨葉向高、浪子錢謙益、聖手書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鄭鄤、霹靂火惠世揚、大刀楊漣、智多星缪昌期等,共三十六人;地煞星神機軍師顧大章、早地忽律遊大任、鼓上皂汪文言等,共七十二人) 李織造,印空疏,藁起貞欽。
(蘇杭織造太監李實,惡署蘇州事松江同知楊姜強項,誣劾之。
巡撫周起元疏稱姜廉實不法,忠賢斥姜為民。
起元複參實貪恣,侵及忠賢,忠賢方欲殺周宗建、高攀龍、周順昌、缪昌期、李應升、黃尊素,乃遣取實空疏印紙,令其黨李永貞李朝欽起藁,誣起元幹沒帑金十餘萬,與攀龍等往來講學,遂逮起元追贓,斃于獄,并逮宗建等六人。
缇騎四出。
挾威橫行。
周起元,字仲先,海澄人,谥忠惠) 周宗建,缪昌期,斃于棰楚。
(禦史周宗建先劾魏忠賢,内雲:目既不識一丁,心複不谙大義。
至是逮至诏獄,許顯純坐以得熊廷弼銀一萬三千兩,酷刑追贓,棰楚較衆更毒。
宗建偃卧,不能出聲。
顯純罵曰:此時尚能說魏公不識一丁否。
竟斃于獄。
左谕德缪昌期,典試湖廣,策語侵忠賢,頗銜之,以昌期負文名,人望所屬,不即發。
及楊漣二十四罪疏,知昌期屬草,忠賢深恨之。
韓爌去,趙南星高攀龍逐,楊左削奪,昌期日慷慨置酒餞别。
忠賢使人詈于朝曰:昌期何人,尚留此送客耶?矯旨勒間住。
至是逮獄,顯純坐贓三千兩,立限追比,五毒備至,卒斃于獄。
周宗建,字季侯,吳江人,谥忠毅。
缪昌期,字當時,江陰人,谥文貞) 讀漣疏,加評注,炮烙非刑。
(中書吳懷賢閱揚漣二十四罪疏,擊節痛快,遂加圈評,旁注曰:當如任守忠實時安置。
适工部吳昌期忤珰,懷賢遺書稱之,有事極必反、反正不遠,詞多激烈,對人辄寓感憤。
同官傅應星,忠賢甥也,聞之以告,又陰構逆仆程遠德,陷以富貴,将平日圈注疏槀書底盡送忠賢。
忠賢大怒曰:甚等官兒,敢如此犯我,速處死他。
徑差旗尉百餘,矯旨下獄,非刑炮烙而死) 魏破卵,高溺池,李黃斃獄。
(魏忠賢欲認魏大中同宗,大中拒不允,誣以熊楊賄賂被逮。
子學洢,徒跣攀号,欲随之北,大中曰:覆巢甯有完卵耶,父子俱斃,無益也。
學洢尾缇騎,微服間行,抵京,邏卒四布,則變姓名,晝伏夜出,以救其父。
迨榜掠益毒,欲擊登聞鼓,上書自刎,而父已坐贓死。
方溽暑,旨故遲不下,越六七日,始出屍牢穴中,屍潰甚慘。
學洢扶榇歸,朝夕号哭,勺水不進而死。
高攀龍削籍家居,杜門著書,聞缇騎至,前一夜溺園池死。
遺疏曰:臣雖削籍,舊屬大臣,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則辱國。
謹北面以效屈平之遺。
君恩未報,願結來生。
殁時北面端立,履無泥滓。
忠賢複逮其子世儒。
禦史李應升劾忠賈有疏,劾魏廣微有疏,皆切齒恨之,及駕帖至,應升一無他顧,惟入慰父母,即登舟。
坐贓四千兩,拷死。
禦史黃尊素先論忠賢疏,有阿保重于趙娆、禁旅近于唐末等語,忠賢欲殺之。
缇騎至蘇州,适城中擊死逮周順昌旗尉,城外并擊逮尊素者,焚其舟,沉駕帖于河。
尊素囚服馳詣獄。
顯純坐贓二千八百兩,酷刑榜掠。
前一日,獄吏曰:公休矣,内傳欲斃公。
尊素于三木上賦詩,是夜斃之。
高攀龍,字存之,無錫人,谥忠憲。
李應升,字仲達,江陰人,谥忠毅。
尊素,字真長,餘姚人,谥忠端) 逮順昌,出東廠,義變吳門。
(魏大中被逮過吳,吏部郎周順昌相持痛哭,以女許配其孫允袡,忠賢義子倪文煥以締婚事,劾順昌削籍,李實複參順昌等六人,缇騎逮系。
順昌囚服赴使署開讀,巡撫毛一鹭至署,士民數萬人,佥曰吏部忠清亮節,當請兩台疏救。
諸生王節等遮一鹭痛訴,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語,缇騎厲聲曰:東廠提人,鼠輩敢爾。
大呼囚安在。
市人顔佩韋奮臂曰:吾謂天子诏耳,東廠何得逮官?首擊之,萬衆蠭起,立斃一人,旗尉竄伏,諸司不相顧。
順昌彷徨立,久之,步詣府署,既就獄,許顯純鍛煉坐贓三千兩,每當拷掠。
罵不絕口,顯純抉其齒,順昌噀血唾其面,罵益厲,遂于中夜斃之。
一鹭捕佩韋馬傑沈揚楊念如周文元論死,臨刑,語知府寇慎曰:公好官,當知我等好義,非倡亂也。
監司張孝流涕而斬之,葬虎邱旁,題曰五人之墓。
順昌,字景文,号蓼州,吳縣人,谥忠介。
王節,字貞明,長洲人) 阿中旨,撰獎勅,曹瞞九錫。
(忠賢竊柄,動曰中旨,兵科李魯生阿意上言:執中者帝,宅中者王,旨不自中出而誰出。
時論鄙之,凡陵工殿工告成及緝奸奏捷等事,俱予忠賢封蔭,建坊加祿米,賜敕旌獎約百道,閣臣撰敕,全仿曹操九錫文為之) 閻鳴泰,媚七祠,順命歸心。
(明紀列傳載:遼東巡撫閻鳴泰,去任家居,因與忠賢同鄉,深相交結,起總督薊遼保定軍務,進兵部尚書,加少保,進少師。
于所部崇奉忠賢建七生祠,稱公頌德,專事谄谀。
有民心依歸、即天命向順語,聞者咋舌。
此生祠所自始也) 頌功德,九千歲,祠盈天下。
(浙撫潘汝祯,建忠賢生祠于西湖,聞于朝,賜名普德;織造李實,請令杭衛百戶李尚文守祠。
勒石紀功,閣臣施鳳來撰文,張瑞圖書丹。
自是效尤徧天下:蘇州建普惠祠,松江建德馨祠者,巡撫毛一鹭、巡按王拱也;淮安立瞻德祠,揚州立沾恩祠者,漕運郭尚友、巡按宋祯模許其孝也;山西立報功祠者,總督張樸、巡撫曹爾祯、巡按劉弘光也;湖廣立隆仁祠者,巡撫姚宗文、巡按溫臯谟也;登萊立報德祠者,巡撫李嵩也;濟甯立昭德祠,河東立褒勳祠者,巡撫李精白、巡按李燦然黃憲卿也。
其詣祠祝贊雲:堯天巍蕩,帝德難名。
精白憲卿又建祠德州,其拜谒祝詞雲: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
遠近駭異。
河南立戴德祠成德祠者,巡撫郭增光、巡按鮑奇谟、守道周锵也;巡撫黃運泰立祠天津,迎忠賢像,如迎诏儀:既升座,率文武列階下,五拜三稽首,已詣像前緻祝,稱某事賴九千歲扶植,稽首謝。
某月荷九千歲拔擢,稽首謝。
還就班,稽首拜如初,乃退。
巡撫朱童蒙建祝恩祠于延綏,用琉璃瓦;巡撫劉诏、巡按倪文煥,建崇功祠于密雲,金像用冕旒;三邊總督史永安建祠于固原;巡撫則秦士文建祠于宣府,王點建嘉德祠于大同,袁崇煥建祠于甯遠,張鳳翼建祠于保定;巡鹽禦史龔萃肅建祠于長蘆;知府颉鵬建崇德祠于徽州;郎中何宗聖建顯德祠于房山,曾國祯建隆恩祠于蘆溝橋;指揮李之才建祠于南京。
福建絕未有請,江西最後。
方題請賜隆德祠者,巡撫楊廷憲巡按劉述祖也。
至都城内外,建祠尤多:崇文門内立廣仁祠,宣武門外立茂勳祠者,府尹李春茂、通判孫如冽、督學李蕃、五城禦史黃憲卿、王大年、汪若極、張樞、智铤、主事張若愚,争先獻媚,十裡之内,棟宇相望。
上林一苑,建至四祠。
庶吉士李若琳建永愛祠于林衡署中,監丞張永祚立洽恩祠于嘉蔬署中,立存仁祠于良牧署中。
一祠之費,或數十萬金,攘人田墓,伐人樹木,非派裡民,即侵公帑。
其疏祠揄揚,一如頌聖,上食享祀,一如王公。
像以沉香為之,肺腸以金玉珠寶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
髻上穴空,以簪四時香花。
一祠木像頭稍大,冠不能容,匠人削以稱冠,小豎抱頭痛哭責匠人) 誅東林,比正卯,孔子同尊。
(監生陸萬齡上言: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
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黨人。
宜建祠國學西,與孔子并尊。
許之) 七年内,剝元氣,亂階既釀。
(帝在位七年,忠賢專擅威福,邪黨橫行。
明紀曰:一時朝臣,非頌忠賢功德,即追論東林,削奪追贓,殆無虛日。
以良忠良橫遭慘毒,國家元氣剝削無餘。
亂階自此釀矣) 奢崇明,安邦彥,據府圍城。
(四川永甯宣撫使奢崇明,猓猡種也,性陰鸷,佯為恭順。
時以邊事急,征四方兵,崇明疏請提兵三萬赴援,遣其将樊龍樊虎至重慶。
巡撫徐可求點核發饷,饷弗繼,龍等遂鼓衆反,舞槊直刺可求,一擁而上,道府廳縣總兵參将等皆死之,遂據重慶。
分兵一扼夔州水口,一踞綦江遵義,一踞泸州,一截川西棧道,全蜀震動。
崇明尋自号大梁王。
貴州水西土目安堯臣死,子安位幼,安邦彥挾之反,時四十八馬頭,與土目安邦俊等蠭起和之。
都司楊明廷以三千人敗沒于畢節,炎方松林皆不守,平彜衛亦破。
邦彥自統蜀賊苗人數萬,進圖貴州,自号四裔大長老。
二賊至崇祯二年,總督朱燮元讨平之) 白蓮教,聞香教,棒棰并起。
(郓人徐鴻儒,以白蓮教惑衆,聚黨數千人。
又深州人王森,曾救一妖狐,狐斷尾令藏之,招人,人聞異香,多歸附之,号聞香教。
森死,遺赀巨萬,子好賢藉其赀以結客,有異志。
景州人于弘志,立捧棰會,聚惡少年,好賢與通,密約鴻儒于八月望日三方并起。
鴻儒先發,據梁家樓,攻陷郓城。
其時四川亦有白蓮妖賊洪衆劉應選等,助賊蠭起) 安民王,群煽惑,剪紙成兵。
(艾山賊劉永明,稱安民王,以二十八人塗面,稱二十八宿,聚黨數萬,合鄒滕賊共十七枝。
曹州賊張世佩,身匿紙人數千,号四大金剛。
妖首金科,托天魔下界、真主出世之言,移山倒海、剪紙成兵之術,又有神腿善走者傅報聲息,簧惑愚民) 徧甸服,匝中邦,幾于瓦解。
(鄭以偉曰:猰貐徧于甸服,鲸鲵匝于中邦,若非天之祚明,幾于土崩瓦解) 薦異才,叩将略,止請天神。
(主事譚謙益,薦異才宋明時有将略。
叩其中藏,不過書符作法,請玉帝之敕旨,調天阙之神兵而已) 論其後,流賊擾,懷宗禍烈。
蘊積薪,叢伏莽,熹實亡明。
(谷應泰曰:鴻儒既磔,亂令亟行,從此鴻蜚滿野,苌楚無家,政敝民流,積薪蘊火。
人以為潢池雲擾,禍烈于懷宗,予以為東陵伏莽,釁叢熹宗也。
後三年而餘孽聚泗州,李自成起米脂,明竟以亡,悲夫!) 熹無嗣,衆奄謀,蘇民懾逆。
(帝不豫。
無嗣,召皇弟信王入見,谕以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信王惶恐不敢當,再托以善事中宮,及委用忠賢語。
信王出,帝崩,忠賢自出請王入,王危甚。
羣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厥明,羣臣入哭。
忠賢在喪次,目且腫,無所言。
少頃,獨呼兵部尚書崔呈秀入,屏人語移時,秘不得聞。
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乃立信王。
蔣鐄曰:熹宗大漸,聞逆奄聚謀勸進曰:不爾便是死路。
呈秀顧首鼠曰:不見曩歲江南之變乎?然則蘇民實有社稷功。
蓋陰懾逆謀而不覺也!) 立信王,臨朝日,忽聽天鳴。
(熹宗崩,次日嫡弟信王由檢即位,改元崇祯,是為懷宗端皇帝,後谥莊烈帝。
初即位,于中極殿受朝毋賀,朝時天忽嗚) 滅客氏,效李園,國興入夢。
(初,忠賢肆惡,皆客氏成之。
每晤,必屏宮人,密語移時。
在宮中乘小轎,自視為帝八母之一,往私宅,内偉數十人,着紅玉帶前驅,客氏盛服靓妝,乘輿至幹清宮,亦不下呼殿。
侍從之盛,遠過聖駕,燈炬簇擁,熒然白晝。
别私宅廳事,自管事至近侍,挨次叩頭,老祖太太千歲之聲,喧阗震天。
每日三時,辍禦膳以賜。
至是籍其家,命太監王文政查詢,得宮人有姙者八人,欲如李園故事。
帝大怒,立命赴浣衣局掠死,子國興昏愚,與人坐,辄欠伸入夢鄉,至是伏誅,嬰孩赴市,有盹睡未醒者) 讀錢疏,殄逆惡,獨運神明。
(主事錢元悫上言:先帝假忠賢以事權,羣小稱功頌德,如王莽之符命;列爵畀于乳臭,如梁冀之五侯;私人分置要津,如王衍之狡窟;珍寶藏積肅甯,如董卓之郿塢;誅鋤士類,如節甫之鈎黨;陰養死士,如桓溫之複壁。
嘉興貢士錢嘉征,列忠賢十罪:曰并帝,傳旨必曰朕與廠臣;曰蔑後,害皇親張國紀,以危中宮;曰弄兵,内操禁中;曰無二祖列宗,違訓幹預朝政;曰克削藩封,薄三王賜赉,自享公侯土田;曰無聖,生祠與太學并列;曰濫爵,三殿成,爵上公;曰邀邊功,冒封侯伯;曰傷民财,剝民脂膏,祠徧天下;曰亵名器,義孫崔铎,呈秀子,登賢書。
疏上,忠賢憤甚,哭訴于帝。
帝命内侍讀疏,使忠賢跪聽,震恐喪魄。
帝出忠賢于鳳陽,籍其家。
越二日,帝谕兵部曰:逆惡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良,罪當死,姑從輕,降發鳳陽,不思自懲,素蓄亡命,環擁随護,勢若叛然。
着錦衣衛擒來治罪。
忠賢宿阜城尤家店,其黨密報上旨,是夜忠賢同李朝欽自經。
法司追論其罪,命磔忠賢屍于河間。
明紀曰:時珰勢甚熾,帝不動聲色,神明獨運,誅殄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頌聖智焉) 諸義子,衆公侯,誅屍谪戍。
(忠賢義子崔呈秀,先奪情視事,至是命回籍守制,給事許可征劾之,下吏部勘處。
呈秀歸薊州,列姬妾,羅諸珍異器縱飲,飲一巵,即擲壞之,飲已自經。
廷議呈秀死有餘辜,命法司按律戮屍薊州,暴其罪于天下。
将五虎五彪下法司議罪,呈秀已伏法,李夔龍、吳淳夫、倪文煥、田吉,追贓遣戌。
田爾耕、許顯純死,崔應元、孫雲鶴、楊寰戍邊,尋複誅爾耕顯純,天下快之。
魏良卿先封肅甯伯,進封甯國公,複以廠臣安攘天下,封魏鵬翼安平伯;三殿告成,加甯國公良卿太子太傅,襲伯爵。
錦衣指揮魏明望,進秩少師,封魏良棟為東安侯。
良棟僅三歲,鵬翼二歲。
世襲。
至是皆骈首就戮) 焚要典,定逆案,七等分刑。
(侍講倪元璐上言:三案哄于清流,而要典成于逆豎,其議不可不兼行,而其書不可不速毀,假閹豎之權,役史臣之筆,當毀一;未易代而有編年,不直書而加論斷,當毀二;矯誣先帝,僞托宸篇,既不可比司馬光資治之書,不得援宋神宗手序為例,當毀三。
翻即紛嚣,改亦多事,惟有毀之而已。
帝從其言。
忠賢既伏法,帝欲因台谏定逆案,曰:忠賢一人在内,苟非外庭助虐,何遽至此?論以贊導擁戴頌美附谄分為目,屬大學士韓爌李标錢龍錫、尚書王永光喬永升、左都曹于汴參定,以七等定罪:首逆淩遲者,魏忠賢客氏;首逆同謀,決不待時六人,崔呈秀、魏良卿、侯國興、李永貞、李朝欽、劉若愚;交結近侍,秋後處決者十九人,劉志選、梁夢環、倪文煥、田吉、劉诏、薛貞、吳淳夫、李夔龍、曹欽承、許志吉、孫如冽、陸萬齡、李承祚、田爾耕、許顯純、崔應元、楊寰、孫雲鶴、張體幹;交結近侍次等,遣戍者十一人,魏廣微、周應秋、閻嗚泰、霍維華、徐大化、潘汝祯、李魯生、楊維垣、張讷、郭欽、李之才;交結近侍第三等,配贖為民者,顧秉謙、馮铨、張瑞圖、來宗道、王紹徽、郭允厚、張我續、曹汝祯、孟紹虞、馮嘉會、李春晔、邵輔忠、呂純如、徐兆魁、薛鳳翔、孫傑、楊夢衮、李養德、劉廷元、曹思誠、範濟世、張樸、黃運泰、郭尚友、李從心、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詞頌照不謹例,革職閑住者,黃立極等四十四人;谄附擁戴軍犯,内監李實等十五人;又逆孽軍犯,魏志德等三十五人。
诏刊示中外) 六大苦,概施恩,還贓釋罪。
(戶部郎中劉應選上六大苦:一逮系,二獄死,三追贓,四仕途去就,五新進禁锢,六廷臣被劫。
帝然之,命逮死各臣贓銀盡免追,釋其家屬。
王安着還原官,家産仍給與子侄。
又谕萬燝寃死,解到贓銀三百兩,給還其家,以旌忠直。
萬燝,字符白,新建人) 罷各道,鎮守監,不許觀兵。
(帝谕兵部:先朝于宣大薊遼東江,分遣内臣協鎮,一柄兩操,甚無閑也。
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俱聽經略節制) 愛百姓,饬監司,官須稱職。
(帝召廷臣及各省監司于平台,問各藩臬道以地方事。
對畢,谕以正己率屬,愛養百姓,用命有顯擢,不則罰随之。
各退謝。
召左都禦史闵洪學,谕曰:巡按賢,則守臣皆賢,若巡按不肖,其誤非小。
屢饬回道嚴核,何近日不稱職之多也!) 同輔臣,閱章奏,初政精明。
(帝論内閣:朕欲與大小臣工,日籌庶務,而諸司各有職掌,恐不暇給,惟是輔臣,左右弼予。
自今非盛暑祁寒,朕當時禦文華殿閱奏章。
每禦殿,翰林科道各二人備宣讀,中書舍人二人侍班。
帝勸精圖治,銳意太平,崇祯初政,天下翕然稱之) 務苟且,事派捐,饷加剿練。
(時都城鬥米三百錢,帝憂之,廷臣各陳方略,帝曰:莫若蠲助為便。
召考選諸臣進,問兵食計,知縣曾就義曰:守令廉,即加派以濟軍需,未為不可。
拔第一,即有剿饷練饷之加。
侍郎劉宗周言:一歲之中,助陵工,助城工,助馬價,時奉急公之旨,諸臣毋乃沾沾有市心乎?禦史詹爾選上言:一切苟且之政,有難殚述。
帝怒,問何為苟且,對曰:即捐助一事,亦苟且也。
宗周,字啟東,号念台,會稽人) 任中官,為監紀,不信初心。
(帝初年,罷内臣協鎮,至二年,即以中官曹化淳提督東廠。
京師戒嚴,以王應朝監視行營。
由是沿邊諸鎮,盡設監視。
及流寇蔓延,以各路兵将功罪,應有監紀,用陳太金等監曹文诏左良玉等軍。
時監紀之設、止多一扣饷之人,監紀欲滿,則督撫鎮道皆有所恃以飾功掩過,故邊吏皆樂有監視,而帝方倚任中官,不察也。
謂總監以總督體統行事,監司皆行屬禮。
後帝谕部院:朕初撤還内鎮,己巳之冬,京都被兵,朕不得已,用成祖監理之例,分遣各鎮監視,添設兩部總理。
今兵饷稍清,其盡行撤回,以信朕之初心。
張彜憲竣漕回監,惟關甯近邊高起潛兼監兩鎮,暨内臣提督如故。
然此後倚任益專,嘗遣侍郎張元佐守昌平,又遣内臣提督天壽山,即日往。
帝語閣臣曰:内臣即日就道,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 戊辰歲,甫改元,亂倡嘉胤。
(崇祯元年,延安饑,府谷民王嘉胤率不沾泥楊六郎等掠富家粟,捕之急,遂倡亂。
巡撫胡廷晏曰:此饑氓,徐自定。
于是有司不以聞,盜益恣,合衆聚延慶之黃龍山。
谷應泰曰:懷宗戊辰即位,而自成諸賊以是歲起延安,禍本相尋,若與俱始!) 李自成,張獻忠,嘯聚同羣。
(米脂人李自成,性狡黠,善走能騎射。
家貧,為驿書。
嘉胤亂,自成往投焉。
參政洪承疇擊賊,破之,不沾泥等皆俘,自成走匿山澤得免。
會都城警,诏天下勤王,山西巡撫耿如杞入援,兵噪于涿鹿,叛走秦晉山谷間,自成出與之合,旬日衆至萬餘,推高迎祥為首,稱闖王。
稱自成為闖将。
已而官軍擊斬迎祥,羣盜推自成為闖王。
延安人張獻忠,陰謀多智,亦從嘉胤為亂。
賊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強。
後率衆就撫于洪承疇,複叛随賊首迎祥紫金梁等,轉寇山西郡縣) 自名号,分大營,三十有六。
(副總兵曹文诏,擊斬王嘉胤于陽城,其黨複推王自用為首,号曰紫金梁。
其黨自相名目,有老回回、八金剛、闖王、闖将、八大王、掃地王、闖塌天、破甲錐、邢紅狼、亂世王、混天王、顯道神、鄉裡人、活地草等,分為三十六營) 齊出關,各分犯,獾穴皇陵。
(陝西賊四十萬出關,分為三:一自陝州上平陽,入晉;一自武關向襄陽,入楚;一自盧氏東向,分犯河南北。
河南北諸賊,複分為三:一走伊汝,陷荥汜東摽及鄭州,複分道犯商城;一自葉蔡,南圍汝甯;一自懷慶渡河,掠歸德睢汝陳許等州。
李自成獨留秦中,為承疇所敗,突出潼關。
張獻忠東走,掠廬鳳安慶,遂陷鳳陽,焚皇陵樓殿,斫松柏三十萬株,殺守陵太監六十餘人,縱高牆罪宗百餘人。
幽宮不保,諸臣忌諱,不敢聞,尋以獾穴為解。
後巡按吳振纓以變聞,帝孝服避殿,祭告太廟) 秦楚豫,随地流,中原蹂躏。
(先是陝西郡縣,為流寇攻掠殆遍,三邊總督洪承疇,所在斬獲有功,帝進承疇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陝湖廣軍務。
承疇自甘肅旋帥東行,秦賊聞承疇至,悉衆東奔,分道盡入河南。
給事常自裕上言:中原天下安危所系,今羣盜蜂屯伊嵩宛雒之間,而以數千官軍東西堵拒,賊何所畏,而不長驅乎?又命楚撫盧象升總理軍務。
承疇剿寇西北,象升剿寇東南。
時秦賊一字王等,部衆二十萬,撞天王統十七萬,自潼關出犯阌鄉靈寶,大衆東行,塵埃漲天,闊四十裡,絡繹百裡。
左良玉與祖寬兩軍,遙望山頭,不敢邀擊。
後祖寬破賊整齊王于九嵩,副将祖大樂敗賊于永城,斬賊首混天王。
羣盜屢衂,然散而複合,遊突無定。
自群盜由秦擾豫三年,夾河千裡,雞犬無聲,關市盡空,杳非人境。
賊無可掠,而象升合大軍于中原,羅而蹙之,羣盜盡入楚。
象升随地進剿,會京師戎嚴,命總理象升督各鎮兵入援,象升北去,賊老回回等盤據鄖襄,休糧息馬,秋高足食,乃以全軍合曹操闖塌天諸賊,共二十萬,沿江而下蕲黃六合,所在告警,烽火及于儀揚矣) 八大王,同曹操,屯據襄鄖。
(總兵左良玉陳洪範,大破賊于鄖西,張獻忠精銳俱盡,乃乞降于洪範,自言能制鄖襄荊承數百裡内外無一賊。
總理熊文燦撫之,獻忠率部曲居白沙界山,文燦議饷三萬人,獻忠乞饷十萬人。
文燦遷延不能應,獻忠聲言寄家口于谷城,入據守之,分屯羣盜于四郊。
賊羅汝才亦就撫,文燦安其衆于房竹間,汝才遙與獻忠為聲援。
獻忠潛勾諸賊為犄角,遂殺谷城知縣阮之钿以叛,汝才九營并起應之。
汝才即号曹操者) 衣錦繡,返延安,晝遊衒亂。
(李自成出河南,左良玉敗之于朱仙鎮。
自成誘别部賊當官兵,而自奔漢南,循南山險阨,遵商雒而行,複出陝西,自鄜州至延綏,分陷米脂延安綏德,自成本延安人,至是再入延安,衣錦繡晝遊,衒其親戚故從,亂者益衆) 牛金星,李公子,仁義傳聞。
(盧氏舉人牛金星,以磨勘被黜,往見自成,遂為謀主。
祀縣前兵部尚書李精白子舉人李信,嘗出粟赈荒,鄉人稱李公子賢,時有誣公子通賊者,捕送獄。
杞民殺令,破械出之,往投自成,更名李岩,授将軍。
自成所至屠戮,岩勸其拊循百姓,以收人心,由是自成不妄殺。
又勸赈濟饑民,民皆稱李公子仁義兵,傳聞者以為自成,不知其為李岩也) 考當日,衆總戎,頗多戰績。
(戰績注見下文) 洪承疇,盧象升,所在成擒。
(先是洪承疇巡撫陝西,承疇在在堵剿,降不沾泥,殺雙翅虎,縛紫金龍,降混天猴,擒點燈子等賊。
又大捷于西澳,斬墜無算,甯塞寇盡。
以鐵角城為邊盜薮,偕副總兵曹文诏擊破之,斬可天飛,生擒獨行狼等。
羣賊每聞承疇至,即先逸去,轉戰四載,斬級三萬,以勤王入援,改薊遼總督,以鄖撫盧象升為總理。
時闖場天八大王搖天動七賊,連兵數十萬,攻滁州,象升馳援,戰于城東五裡橋,賊大潰,積屍相枕。
又九條龍張胖子陷谷城,象升追敗之,殺黑煞神飛山虎,祖大樂又由光鄧夾擊,江北賊略盡。
大寇俱遁秦楚萬山中。
後象升以入援,進軍巨鹿,檄援不應,孤軍至蒿水橋,戰死。
盧象升,字建鬥,宜興人,追谥忠烈) 奔盩鄠,困車箱,自成降縛。
(初,洪承疇率曹文诏先後剿賊,斬獲甚衆,群盜奔散。
李自成與張獻忠奔盩鄠間,總督陳奇瑜困李自成于漢中車廂峽。
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刍,多死,弓矢俱脫。
自成大窘,面縛乞降。
奇瑜許之,給免死牌回籍。
由是縱橫,遂不可制) 敗富平,屯武功,求撫逃奔。
(總兵左光先,擊自成于高陵富平間,多所斬獲,自成佯求撫于監軍道劉三顧。
三顧逆其詐,入堡自守,賊走泾原。
洪承疇邀擊,連敗之,退屯武功。
計窮乞撫以緩兵,複連營走漢中,東走邠甯環慶。
會承疇以甯夏兵變旋師,自成收餘燼複振) 左良玉,扼武關,計窮自缢。
(秦兵大破李自成于函谷,自成衆散略盡,竄走漢南。
秦兵蹙之于北,左良玉阨武關以南,自成窮蹙,不得他逸,食且盡,自經者數四,養子李雙喜救之。
自成因令軍中盡殺所掠婦女,以五十騎沖圍而南) 同其弟,一隻虎,三敗襄城。
(起孫傳庭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兵剿寇。
傳庭知賊家口在唐縣,入城盡殺之,賊滿營痛哭,傳庭自朱仙鎮而南,自成将步騎逆戰,官軍擊斷自成坐纛,賊披靡。
遣其弟一隻虎逆戰,三戰三北,自成奔襄城,諸軍逼之,自成挑土築牆自守) 破瑪瑙,潰潛山,屍盈溝壑。
(崇祯十三年,平賊将軍左良玉,大破張獻忠于太平縣之瑪瑙山,斬首萬級。
獻忠精銳俱盡,遁走興歸山中。
後十五年,獻忠陷六安,謀渡江入南京,總兵黃得功劉良佐逐之,賊走潛山,命一堵牆為殿,營于山上,步騎九十哨,分營為四。
得功等疾趨奮擊,賊踰崖跳澗四潰,斬首萬餘,獻忠潰圍走。
一堵牆伏林中,焚殺之,填屍溪壑,臭達百裡。
賊腹心謀士婦豎俱盡) 萬監軍,七股賊,扼斬夔門。
(永州府推官萬元吉,督帥楊嗣昌辟為軍前監紀,時羅汝才過天星七股盡入蜀,陷大昌,犯夔州。
元吉扼夔門,與左良玉川撫邵捷春俱會,時總兵鄭嘉棟副将張應元汪雲鳳賀人龍等四面蹙賊,斬賊首東山虎,擒賊首自來虎闖塌天一杆鎗掠山虎流金錘金狗兒滾地狼等一百四十九人,前後斬賊七千九百餘級,颠墜死者徧山谷。
于是托天王即常國安降于應元,小秦王金翅鵬降于嗣昌,整十萬過天星即惠登相掃地王皆降。
獻忠遁巴巫間,汝才與之合謀,渡河西走) 戰雖勝,意主撫,官賊旋叛。
(王嘉胤初亂,總督楊鶴主撫,與陝撫劉廣生遣官持牌四出招賊,賊魁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俱給牌免死,安置延綏河西。
其淫掠如故,民毒益甚,有司莫敢告。
于是有官賊之謠,後賊為洪承疇所逐,竄漢中,川兵扼巴西諸險,賊饑無所得食,乃乞降于總督陳奇瑜,凡數萬人。
奇瑜專主招撫,受其降,檄諸軍按甲無動,遣官監護降者。
檄所過郡邑,具糗粻傳送之。
既度棧道,已出險,數萬衆漸不受約束,仍事殺掠,遂盡殺監護官五十員,攻陷城邑,勢不可遏。
奇瑜始悔其見愚,後以熊文燦統理山陝川湖軍務,次于襄陽,遣副将龍石田撃革裡眼射塌天破之,老回回奔棗陽,曹操奔内浙山中,勢孤守險自保。
文燦左良玉進兵浙川,招安羣賊。
會孫傳庭洪承疇出潼關入援,曹操謂為剿己,率九營乞撫,文燦檄止諸軍,授曹操為遊擊将軍,供億甚備。
曹操名羅汝才,既受撫,分屯房竹,自言不願受官,并不貪饷,願為百姓,耕田此中而巳。
文燦一切為羁糜,檄汝才解散諸衆,不聽。
張獻忠亦就撫屯谷城,汝才與為聲援,未幾俱叛) 楊嗣昌,因将印,兩帥離心。
(熊文燦主撫偾事,大學士楊嗣昌請督師南讨,帝賜尚方劍,并督師輔臣銀印,宴于平台後殿,帝手觞嗣昌三爵,賜詩。
嗣昌以左良玉兵強,可倚以破賊,表良玉佩平賊将軍印,良玉進止,不從節度。
副将賀人龍所統陝兵,骁勇善戰,嗣昌密疏,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将印。
既而良玉有瑪瑙之捷,度未可動,複奏留良玉,佩印如故,别加人龍總鎮銜,須後命。
人龍初聞大将之拜,踴躍動三軍,既報寝,乃怏怏,良玉知其故,意亦恨。
當獻忠之遁伏興歸也,千餘殘寇可盡,乃良玉以奪印懷慚,人龍複以歸印觖望,遂逡巡不複深入,緻獻忠複熾。
皆由失兩帥之心,玩寇故也。
嗣昌,字文若,武陵人,總督鶴之子) 空歸路,度巫山,襄陽被陷。
(賊先入蜀,連汝才獻忠凡九股,後七股相繼俱降,惟汝才與獻忠合,将南竄。
萬元吉欲從間道出梓潼,扼歸路以待賊,嗣昌檄諸軍蹑賊急追,不得距賊,遠令他逸。
諸将皆盡向泸州,賊折而東返,歸路盡空,不可複遏。
賀人龍頓兵廣元不進,正總統猛如虎及賊于開縣,獻忠憑高而望,見如虎後軍無繼,大敗如虎,兵馬仗軍符盡失。
賊東走巫山。
初,賊西渡違河,嗣昌策其必入秦,令左良王自興歸趣漢中。
及賊東走,複檄良玉自夷夔進剿,使十九返,良玉曰:向依督師令,瑪瑙山安得功乎?遂撤興房兵趨漢中。
賊下夔門,無一人攔截者,賊既度巫山,盡夜疾走興房山中,由當陽走宜城,偵襄陽無備,簡二十騎持符僞為官兵,至城下,守者驗符信,啟關,賊既入,即大呼殺門者,城中先伏賊百餘,俱起應之,賊大隊疾馳至,門洞開,襄陽遂陷。
副使張克儉、知府王承曾等,俱死之) 喪兩藩,飲福祿,沙市殉身。
(襄陽既陷,賊焚襄王府,執王。
默忠據坐王宮,坐王堂下,勸以卮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遠在蜀,今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
因縛王殺之,投屍火中。
是時李自成圍河南府,福王募死士逆戰,賊引退。
會陝西叛兵數百逃至河南,巡撫招入守禦,事聞,诏逮叛兵首惡解京,叛兵懼,陰勾自成襲河南,為内應。
自成至,叛兵迎之,賊遂入,焚福王府,王缒城走,士民被殺數十萬。
迹王在迎恩寺,執之,置酒大會,以王為俎,雜鹿肉食之,号福祿酒。
楊嗣昌以連失二郡,喪兩親藩,遂自盡于沙市。
鄖撫河撫,皆以自盡聞。
其子以病卒報,帝為傷悼曰:嗣昌功雖未成,盡瘁可憫。
其賜祭!) 羣歸并,十六年,止存闖獻。
(自崇祯元年,陝西饑民倡亂,群盜蠭起,擾亂秦晉楚豫吳蜀諸省,至崇祯十六年,羣盜除殺死及弱者降于官軍,其強者俱為闖賊所并。
惟革裡眼名賀人龍,與左金王即蔺養成,意不相下,闖賊置酒宴左革,殺之席上。
羅汝才營于鄖陽,闖賊數十騎突入其營,汝才卧未起,入帳中斬其頭,一軍皆嘩。
闖賊以大隊兵脅之,七日始定。
又攻殺袁時中。
羣賊至是俱盡,惟老回回名馬守應,亦為闖賊所部。
自後止闖獻兩大賊,陸沉中原矣) 屠蕲黃,破武漢,驅溺人民。
(時左良玉避李自成東下,楚兵盡随而東,蕲黃一帶,城守無兵。
張獻忠自潛山敗走入楚,乘虛襲陷蕲州蕲水,皆屠之。
疾馳至黃州,乘大霧攻陷之,據府自稱西王,沿江而上,悉師破漢陽,從鴨蛋州渡江,逼武昌城下,攻武勝門。
武昌武備積弛,初闖獻交窺江漢,佥議損赀募兵,适承天德安潰兵俱下,楚王盡募為軍鋒,号楚府兵。
至是新募兵内應,開保安文昌二門納賊,賊入,執楚王,以棕輿沉王于江,屠戮城中士民數十萬,投屍于江。
尚餘數十萬人,以騎兵夾道悉自漢陽門驅入江中,浮屍蔽江而下,武昌魚不可食。
獻忠居楚王宮,改武昌府為天授府,鑄西王之寶,開科取士) 兩不下,勢相圖,獻騷長嶽。
(初,獻忠與自成并起延西,以狡詐相雄長。
及洪承疇敗自成于梓潼,幾殲之,自成孑身入楚,依獻忠,不許至竹溪,獻忠謀殺之。
自成獨乘騾,日行六百裡,至淅川老回回營,卧疾半年,仍出剽掠。
獻忠自陷襄陽,自以威名遠出自成右,屢勝而驕,為左良玉大敗于信陽。
獻忠負重創,易服夜竄,衆散且盡。
時自成踞河雒,有衆五十萬,獻忠從數百騎來歸,自成欲屈之,獻忠不為下。
自成怒,欲殺之,獻忠乃晝夜東馳,與回革諸賊合出,攻舒城,陷毫州廬州六安,為總兵黃得功等敗于潛山,乃西走,陷靳黃,破漢陽。
自成聞之怒,榜示遠近曰: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
及聞取武昌,複遣人賀之曰:老回回已降,曹革左已殺,行将及汝矣。
獻忠得書而懼,又聞左良玉從蕲州而上,乃為浮橋于金口,悉衆西渡向嶽州。
沅撫李幹德以兵守城陵矶,三戰三捷,獻忠乃悉衆圍嶽州,百道俱攻,遂陷嶽州。
欲北渡,蔔于洞庭神,不吉,忽大風覆舟,因複還嶽州,盡殺所掠婦女,焚其舟,陸行向長沙。
人民已先走,幹德奉吉王惠王走衡州,長沙陷。
由是全楚騷亂,江西郡縣亦陷沒) 入成都,奉天殺,僭王西京。
(獻忠拆桂王府材,至長沙造宮殿。
聞自成據西安僭位号,四顧歎曰:吾亦何遽為彼下哉!遂棄長沙,率步騎數十萬,由荊入夔,陷涪州泸州,圍重慶屠之。
瑞王阖宮被害,由是所至官民自亂,無不破竹下者。
進陷成都,蜀王阖宮遇害。
獻忠僭位号,稱大西國,即西王位,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親信四大将叙功,以荀可旺為平東将軍,劉文秀為撫南将軍,李定國為安西将軍,艾奇能為定北将軍。
大索全蜀紳士,至成都殺之。
懸榜開科取士,不至者孥戮。
既至以兵圍之,盡殺于西門外青羊宮,凡二萬二千三百人,棄筆硯如邱冢,蜀士類俱盡。
會川人所在起兵恢複,獻忠恨之,聞自成敗奔,棄陝走商洛,謀乘間襲西安,而盡殺川人,以絕顧望。
先分兵計殺,凡一兵殺男子一百,女倍之。
計殺衛軍七十五萬,兵二十三萬,家口不計。
次殺民之釋道醫蔔諸人,凡三十餘萬,家口不計。
更命四大将捱戶殺,名曰草殺。
撫南一路,殺男子九千九百六十萬,女八千八百萬。
平東安西定北三路殺數略同。
于是川民殺且盡。
以平全川土寇功,勒石頌德,乃發成都,由漢川金堂前行,自雲我奉天司殺,自始起迄今,已幾及十之七矣。
恨其三未盡,吾殺當止冬仲之望。
蓋賊于是日伏誅雲) 李自成,卷楚豫,方思據地。
(初,自成流劫秦晉楚豫,攻剽半天下。
然志樂狗盜,所至焚屠。
既而連陷荊襄鄢郢,席卷河南,有衆百萬,始侈然以為天下莫與争,思據城邑、擅名号矣。
羣賊推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修襄王宮殿,據襄陽曰襄京,設官分職) 顧君恩,策緩急,勸定三秦。
(自成議所向,牛金星請先取河北,直搗京師。
楊承裕欲先據留都,斷漕運。
獨顧君恩曰:否否,先據留京,勢居下流,難濟大事,共策失之緩;直搗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
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巳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國立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進退有餘,方為全策。
賊從其計) 号大順,改永昌,稱王全陝。
(自成由豫入潼關,陷華陰,屠渭南,陷華州,屠商州,關中瓦解,遂入西安。
據秦王府,随攻陷榆林甯夏,三邊俱沒。
自成久觑尊号,懼獻忠老回回相結為患,既入秦,通好獻忠,獻忠厚币遜詞以報,自成喜。
遂稱王于西安,國号大順,改元永昌) 入山西,争迎順,直陷京城。
(自成既定全陝,無後顧,長驅而東,渡河入山西,蒲州汾州太原平陽皆陷。
賊遣僞牌徧行山西郡縣,望風迎款。
進攻代州,克甯武關,長驅下大同宣府,入保定,抵居庸關,陷昌平,焚十二陵享殿,京師以西,聞風瓦解。
賊直入彰義門,京城陷) 李建泰,破家财,兆先杆折。
(帝憂寇,臨朝而歎,大學士李建泰進曰:臣晉人,頗知寇中事,願以家财佐軍,可資數月糧。
臣請提兵四行。
帝行遣将禮,以特牲告廟,賜宴餞行,曰:先生之去,如朕親行。
建泰頓首起行,帝目送之。
是日大風揚沙,占曰:不利行師。
建泰禦肩輿,不數武,杆折。
識者知其不祥。
建泰原以家财可恃,比出都,聞山西烽火甚急,家已破,進退失措,因遲行,逡巡畿内而已) 有幾人,可能似,甯武将軍。
(自成攻代州,甯武總兵周遇吉力戰,殺賊萬人,兵少食盡,退守甯武關,賊薄關傳檄:五日不下且屠。
遇吉發大炮擊賊,殺萬餘人,會火藥盡,或勸歸款,遇吉曰:戰三日,殺賊且萬,何怯耶!能勝之,一軍盡為忠義;萬一不支,縛獻我,若輩可無恙。
乃開門奮擊,殺數千人,賊将退。
或為賊策曰:我衆彼寡,但以十擊一,蔑不勝矣。
請去帽為識,見戴帽者擊之,賊複進疊戰,脫帽以自别。
官軍且盡。
遇吉阖室自焚,揮刀突陣,中流矢被執,罵賊不屈,死之。
自鹹歎曰:使守将盡如周将軍,吾安得至此!) 況兼着,檄勤王,縱賊入衛。
(流賊之亂,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等先後逐賊,賊勢甚窘。
會邊關屢陷,京師頻年戒嚴,檄各鎮兵勤王,先召象升入衛,後又調承疇傳庭入衛。
剿賊之兵,屢撤北去,賊剽掠城邑,任其蹂躏,盤踞深山,休糧息馬。
秋高食足,複出狂逞,歲以為常) 兵既微,饷又阙,饑馑頻仍。
(河南巡撫秦所式上言:闖曹蹂躏八十餘城,革左由宛汝跨江漢,此流寇之大略也。
辦賊必須兵,今河南兵不滿萬,此主兵之大略也;用兵必裕饷,河南五郡淪沒,河北強半蒿萊,撫鎮阙饷,五月有餘,此糧饷之大略也;轉饷必須民,自經寇十餘載,人煙幾斷,至于稚子荷戈,老婦嗚柝,此民生之大略也。
是時賊肆殺掠,白骨縱橫,又年年各省荒旱饑馑,民父子相食。
保定巡撫徐标入對曰:臣自江淮來,數千裡蕩然一空,蓬蒿滿路,雞犬無聲,曾不見一耕者。
帝欷歔泣下) 因失事,徒誅了,撫臣十一。
(崇祯朝,巡撫被誅者十一人:山西耿如杞,以兵變死;登萊孫元化,以陷城死;山東顔繼祖,大同張翼明、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并以失事死。
惟薊鎮王應豸,以克饷死;宣府李養沖,以侵漁死) 溫體仁,輔殘刻,經畫無聞。
(大學士溫體仁,以摘發錢謙益受主知,遂入相。
時帝英明,憤廷臣苞苴亡狀,體仁以殘刻輔之,圜扉之内,候訊追比,趾相屬者千餘人。
性忌而險,初藉周延儒入,旋以權相軋,周去而溫獨存,同官文震孟何吾驺錢士升,皆先後抵牾罷。
自佐政以來,邊檄潢池之警,漫無經畫,惟斤斤自守,不殖貨賄,故上始終敬信之。
體仁,字長卿,号圓峤,烏程人。
震孟,字文起,吳縣人) 事壅蔽,周延儒,莫籌一策。
(禦史吳執中,論大學士周延儒攬權壅蔽,塘報章奏,有一字涉邊疆盜賊,辄借軍機密封下部。
明畏廷臣摘發短長,他日敗可捷聞,功可罪案也。
延儒受主眷最深,當中外交讧,無能畫一策,惟屍居内閣。
後吳昌時事發,諸珰發其蒙蔽狀,賜死。
延儒,字玉繩,宜興人) 辨理欲,黃道周,忠佞徒争。
(先是兵部尚書楊嗣昌母服纔五月,帝改禮部兼東閣大學士,仍署兵部侍講學士,黃道周上言:朝廷即乏人,何必破非常之格,以奉不祥之人?帝不怿,問道周曰:朕聞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
爾前疏果無所為乎?道周曰:天人止是義利,臣所惜者綱常名教,非私也。
自信其無所為。
帝曰:少正卯亦稱聞人,惟行僻而堅,言僞而辨,不免孔子之誅。
道周曰:少正卯欺世盜名,臣無其心。
臣今日不盡言,則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則陛下負臣。
帝曰:爾讀書有年,祇成佞耳。
道周複曰:忠佞二字,不敢不辨。
臣在君父之前,獨立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谄面谀為忠乎?帝怒,切責之。
道周,字幼立,号石齋,漳州鎮海衛人) 倪元璐,虛實策,不曾施用。
(侍讀倪元璐上制實八策,曰離敵交、繕旁邑、優守兵、靖降戎、益寇饷、儲邊才、奠辇毂、嚴教育。
又制虛八策,曰正根本、伸公議。
宣義問、一條教、慮久遠、昭激勸、厲名節、明駕馭。
上令确奏伐交實計,其制虛策,不必繼陳。
元璐請盡撤監視内臣,不報) 會真保,棄甯遠,策又遲行。
(前總督餘應桂奏:賊衆百萬,非全力注之不可。
天下鎮将,左良玉、吳三桂,并高傑、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合之,調赴軍前,會師真保之間。
督撫之外,加一督帥,如史可法王永吉其人,賜以尚方,懸公侯之賞,以鼓勵之,庶賊可滅也。
給事吳麟征,請棄山海關外甯遠前屯,徙吳三桂入關,屯宿近郊,以衛京師。
廷臣皆以棄地非策,不主其議。
後賊警益急,始诏封吳三桂平西伯,左良玉甯南伯,餘俱進爵,命勤王,而皆不得至。
乃下麟征徙甯遠疏,飛檄趨三桂入關,而賊騎已過昌平矣) 也增兵,守陴的,飯無炊具。
(命内監分守九門,禁兵皆南征,太倉久罄,京城内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議增兵外城則内阙,增兵内城則外阙,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羸弱五六萬人。
内閹數千人,守陴不充,無炊具,市飯為餐,給饷人僅百錢,無不解體) 也措饷,甘資寇,不助軍興。
(帝按勳戚大珰,征其助饷。
遣太監徐高谕嘉定伯周奎為倡,奎謝無有。
高拂然起曰:外戚如此,國事去矣,多金何益?奎奏捐萬金,帝勒其二萬,奎密書皇後求助,後應以五千金,奎匿二千,僅輸三千金。
太監王之心最富,僅獻萬金,諸内官各大書于門曰:此房急賣。
複雜出玩好諸物于市以求售。
大學士魏藻德首書百金,陳演訴清苦,最後每省限額浙江六千、山東四千,時論上等三萬金,皆無應。
後賊拷王之心,追十五萬,他金銀器玩稱是。
周奎抄見銀五十二萬,珍币複數十萬) 廟堂上,問方略,默無一語。
(賊息告急,召文武大臣科道于中極殿,問今日方略。
有言守門乏員,當今之急,無如考選科道。
又召對平台,問戰守策,衆臣默然。
帝歎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遂拂袖起。
以舉朝無人,常泣下。
廷臣長策,惟閉門止出入,餘無一籌) 啟僞封,讀移檄,扼腕酸心。
(帝視朝,忽得僞封,啟之,詞甚悖,末雲限三月望日至順天會同館繳。
一時相顧失色。
賊又移檄遠近,有雲君非甚喑,孤立而炀竈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甚至賄通公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闾左之脂膏盡竭。
又雲公侯皆食肉纨袴,而倚為腹心;太監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
獄囚壘累,士無報禮之人;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歎。
讀之多為扼腕) 滿京内,賈吏輩,皆賊間諜。
(賊久窺畿輔空虛,潛遣其黨辇金錢氈罽,飾為大賈,列肆都門。
更遣奸黨挾赀充衙門掾吏,專刺陰事,纖悉必知。
都中日遣撥馬探之,賊黨即指示告賊,賊掠之入營,厚賄結之,撥馬多降賊,無一騎還者) 諸鎮軍,各監視,首作降臣。
(遣内官監制各鎮,太監高起潛監甯前鎮,盧惟甯監天津,方正化監真定保定,杜勳監宣府,王夢弼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監衛輝,楊茂林監大同,李宗允監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西協。
降臣注見杜太監句下) 杜太監,衣绯袍,缒城請遜。
(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绯袍八驺,郊迎三十裡。
自成抵京師,對彰義門設座,晉王代王左右席地坐,杜勳侍其下,呼城上人莫射,欲入城,王承恩缒之上。
入見大内,盛稱賊勢大,皇上可自為計。
昌平守陵太監申芝秀降賊,亦缒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諸内臣請留勳,勳曰:有秦晉二王為質,不返則二王不免矣。
乃縱之出,仍缒下) 吾黨貴,仍自在,空炮乘城。
(杜勳出,語守城内臣王則堯褚憲章曰:吾黨富貴自在也。
時京軍無饷,驅守多不至,每堵一人多不及。
襄城伯李國祯馳阙下雲:守軍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複卧如故。
帝命内臣俱守城,内臣嘩曰:文武官何為?又曰:我輩月食五十萬,請如己巳所派數,俱乘城。
帝括中外庫金二十萬犒軍。
賊至,炮聲不絕,仰語守城者曰:亟開門,否且屠矣。
守者俱空炮向外,不實鉛子,徒以硝焰嗚之。
猶揮手示賊退,炮乃發。
賊驅居民填壕内,發大炮,誤傷數十人,守者驚潰,傳城陷,合城号哭奔竄) 曹化淳,開彰義,内城俱陷。
(時守門皆内官為政,内官坐城上,以令箭下,門立啟,無敢诘問。
勳戚大臣,坐視而已。
太監曹化淳獻城,開彰義門,賊率大隊入,恣殺掠。
帝急召閣臣入,曰:卿等知外城破乎?曰:不知。
帝曰:事急矣,今出何策?俱曰:陛下之福,自當亡慮。
如其不利,臣等巷戰。
是夕,帝不能寝,内城陷,一閹奔告,帝曰:大營兵安在?答曰:兵散矣,皇上宜急走!其人即出,呼之不應) 賜朱書,集百官,不聽鐘聲。
(帝同王承恩幸南宮,登萬歲山,望烽火燭天,徘徊踰時。
回幹清宮,朱書谕内閣,命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内外諸軍事,夾輔東宮。
内臣持至閣,閣臣已散,置幾上而返。
帝禦前殿,鳴鐘集百官,無一人至者。
仍回南宮) 周奎卧,純臣辭,東華不啟。
(帝以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
太子走詣周奎第,奎卧未起,叩門不得入,因走匿内官外舍,後為内官所獻,自成留之西宮,封為宋王。
太子不為屈。
是時帝命進酒,連沃數觥,歎曰:苦我民爾!易靴,手持三眼鎗,雜内豎數十人,騎而持斧,出東華門。
内監守城疑有内變,矢石相向。
至朱純臣第,阍人辭焉,帝太息而去。
走安定門,門堅不可啟,天且曙,遂返) 周後經,公主刃,連殺妃嫔。
(帝語皇後曰:大事去矣。
皇後泣曰: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
遣之出,後自經。
召公主至,年十五,歎曰:爾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揮刀,斷左臂未殊死,手栗而止。
命袁貴妃自經,系絕,久之蘇,帝拔劍刃其肩。
又刃所禦妃嫔數人) 死社稷,志先定,南遷不聽。
(先是帝命府部大臣各條戰守事宜,左都李邦華少詹項昱、右庶子李明睿,各言南遷,及東宮監撫南京。
帝驟覽之,怒甚,曰: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分憂,而謀若此!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複多言。
督師李建泰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往,帝論闾臣曰: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棱,朕将何往!) 啟秘室,閱圖像,天數分明。
(大内有秘室,鐍鍵甚嚴,相傳劉誠意藏秘記于内,非大變,戒忽啟。
至是事急啟,得繪圖三軸,末一軸圖像诰肖禦容,穿白背心,左足跣,披發中懸,于今無異,誠天數也) 壽皇亭,發覆面,天昏地慘。
(帝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經,披發,禦藍衣,跣左足,右朱履。
太監王承恩從死焉) 衣前書,念百姓,誤朕諸臣。
(帝自經,衣前書曰: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又書一行: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猶謂閣臣得朱谕,讵無知者) 殓柳棺,覆蓬廠,哀鳴羣象。
(賊問帝所在,大索不得。
次日始知崩于煤山。
賊以雙扉舁帝後屍于東華門側,斂以柳棺,覆以蓬廠,莫敢有往哭者。
賊經象房橋,羣象哀嗚,淚下如雨) 李國桢,三件事,身殉田陵。
(帝後梓宮于東華門外設廠,過者莫進視,襄城伯李國祯去帻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賊執見自成,複大哭,頭觸階,血流被面。
自成以好語誘降,國祯曰:有三件事,從我即降。
一祖宗陵寝不可發,一須葬先帝以天子禮,一太子二王不可害。
自成悉諾之,以天子禮藁葬先帝于田貴妃墓,惟國祯一人斬衰徒步往葬。
至陵襄事畢,恸哭作詩數章,遂于帝後寝前自缢) 有志者,不遭污,宮人二百。
(時宮中大亂,諸賊帥率騎環甲執兵先入清宮,諸宮人逸出,遇賊複入。
宮人魏氏大呼曰:賊入大内,我輩必遭所污,有志者早為計。
遂躍入禦河死,頃間從死者積二百人) 費氏女,年十六,殺賊完貞。
(自成同僞都督劉宗敏等數十騎入大内,太監杜之秩曹化淳前導,賊分宮嫔各三十人,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亦各數人。
宮人費氏,年十六,投眢井,賊鈎出之,見其姿容,争相奪。
費氏绐曰:我長公主也,必告汝主。
擁見自成,内官審非是,賞部校羅賊,費複绐曰:我實天潢之胤,惟擇吉日成禮,死生惟命。
賊喜,置酒極歡,費氏懷利刃,俟賊醉,斷其喉,立死,因自刎) 十七載,死疆場,許多殉難。
(崇祯元年起,流賊擾亂一十七年。
京師未陷之先,督撫鎮将及大小文武陣亡與殉難者,姑記其略:佥事郭景嵩死葭州,劉應向死鄜州,穎州知州尹夢鳌、通判趙士寬阖室俱死,總兵汪雲鳳于巴霧河戰死,參将劉士傑郭關如于開縣戰死,總兵曹文诏戰刎于娑羅寨,守禦劉光耀戰死于東岡。
編修胡守恒,為獻忠陷舒城,刃其腹。
廬州知府鄭履祥,城陷死。
守道許文岐因破蕲州死。
副使樊維城,破黃州,罵賊死。
長史徐學穎破武昌死。
參将崔文榮戰死,輔臣賀逢聖投墩子湖死,禦史劉熙祚守永州不屈死。
獻忠陷重慶,巡撫陳士奇死;陷成都,巡撫龍文光死。
自成陷河南,兵部尚書呂維祺不屈死;秦督傅宗龍,戰項城,被執罵賊死;陝撫汪喬年,發自成先冢,得小蛇,斬蛇以狥。
與自成戰襄城,被執見殺。
破南陽,總兵猛如虎死。
破汝甯,保督楊文嶽罵賊,以大跑擊胸死。
破承天,巡撫宋一鶴巷戰死,知縣蕭漢自經死。
陷麻城,知縣李貞罵賊死。
陷保康,知縣石惟壇死。
陷渭南,秦督孫傳庭沒于陣,知縣楊暄不屈死。
陷商州,商雒道黃世清不屈死,陝撫馮師孔戰死。
西安陷,按察黃炯、右都禦史焦源溥罵賊死,副使祝萬齡,拜先聖,自經死。
陷榆林,副使都任阖室自經死。
總兵尤世威焚家百口,突戰死。
陷慶陽,兵備段複興董琬死。
陷甘州,甘撫林日瑞、總兵郭天吉、同知藍台等并死之。
入保定,禦史餘毓峒,毆賊帥投井死。
入甯武,總兵周遇吉戰死。
入真定,叛兵劫總督徐标,被殺。
入宣府,巡撫朱之馮自刎。
陷昌平,總兵李守鑅自刎死) 九健卒,侍道憲,義骨同馨。
(獻賊攻長沙,推官蔡道憲挽強弩射之,獻忠怒,攻三日夜,城陷,執道憲。
健卒林國俊等九人,待道憲不去。
賊一日計誘道憲降,不屈,國俊曰:如吾主可降,亦去矣,不至今日。
賊雲:爾主不降,爾亦不得生。
國俊曰:若我輩願生,亦去矣,不至今日。
賊并殺之。
内四卒奮然曰:願且延旦夕,葬主骸而後受刃。
賊義而許之,四卒解衣,裹骸葬之南郭畢,俱自經死) 城陷後,從君亡,一門元璐。
(自成陷京師,戶部尚書倪元璐聞難,乃衣冠向阙北謝天子,南謝母,索酒酹漢壽亭侯像前,谕家人曰:吾死,慎勿棺衾,以忠吾痛。
若必欲殓,必大行殓,方收吾屍。
乃缢死。
一門殉節十有三人。
三日後,賊突入見之,顔色如生,賊驚避去) 施邦曜,淩義渠,義不偷生。
(左副都施邦曜,聞變痛哭,題詞于幾曰: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
遂自缢。
仆解之,複蘇,更飲藥死。
大理卿淩義渠聞難,以首觸柱流血,盡焚生平著述,服绯正笏,望阙拜,複南向拜,遺書上其父,乃系帛奮身,絕吭而死) 範景文,投古井,麟征褫服。
(大學士範景文,知事不可為,不食三日,召對,聲不能續;城陷,再拜自經。
家人解之,潛赴龍泉庵古井死。
太常少卿吳麟征,守西直門,城陷,入三元祠,作書訣家人曰:身無匡救,法應褫服。
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足矣,罪臣吳麟征絕筆。
投缳死。
景文,字質公,吳橋人。
麟征,海鹽人) 于騰蛟,汪檢讨,夫婦同繩。
(光祿寺署丞于騰蛟,冠帶,呼妻亦衣命服,同缢死。
檢讨汪偉,聞賊近都城,累日不食。
妻耿氏曰:苟事不測,請從君死。
城陷,為兩缳于梁間,偉以便就右,耿就左。
既皆缢,耿曰:止止,雖在颠沛,夫婦之序,不可失也。
複解缳正左右序而死) 王家彥,李邦華,奮身自盡。
(兵部侍郎王家彥,守得勝門,城陷,家彥投城下,不死,折臂足,仆掖入民舍,自缢死。
左都李邦華聞難,曰:但得為東宮導一去路,死庶無憾。
已矣勢不可為。
走文丞相祠,再拜自經祠中。
賊至,見其冠帶危坐,争前執之,乃知其死,驚避去。
邦華,字懋明,吉水人) 王禦史,子之栻,先後同心。
(禦史王章巡阜城門,賊緣堞上,持刀問曰:降否?章叱曰:不降!賊以刀築其膝,仆地死。
子之栻,後亦死難于閩,甚烈,與章同) 劉理順,馬世奇,全家盡節。
(中允劉理順題壁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
酌酒自盡。
妻萬氏妾李氏及子孝廉并仆婢十八人,阖門缢死。
賊至其居,曰:此吾鄉杞縣劉狀元也,居鄉厚德,奉李将軍令護衛公,何遽死也?下拜而去。
時謂臣死君,妻死夫,子死父,仆死主,一家殉難者,以劉狀元為最。
谕德馬世奇聞變,曰:是當死。
家人曰:奈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作書别母。
妾朱氏李氏,盛服前曰:主人盡節,吾二人亦欲盡節。
拜辭已,入室并缢。
世奇笑曰:若年少,遂能死乎!朝服再拜,自缢。
理順,字複禮,杞縣人。
世奇,字君常,号素修,無錫人) 母和妻,弟共子,孟與金成。
(刑部侍郎孟兆祥守正陽,賊至,死于門下。
妻何氏亦死。
子進士章明收葬父母畢,亟歸與其妻王氏曰:吾不忍大人獄死,吾往從大人。
妻曰:爾死吾亦死。
遂自缢,章明亦死。
員外金铉,賊攻城急,铉跪母章氏前曰:兒受國恩,義在必死,今得僻地藏母,幸速往。
母曰:爾受國恩,我獨不受國恩乎?事急,庑下井是我死所也。
铉恸哭辭母,出視事。
城陷,铉投禦河死,報至,母章氏投井死。
妻王氏亦死。
其弟錝哭曰:母死,我必從。
棺斂其母,葬三日,投井死。
郎中成德,詣東華門,陳雞酒哭奠梓宮前,賊以刀脅之,不為動。
歸寓,跪母張氏前恸哭,母曰:我知之矣。
入室自缢,妻張氏亦死。
一子六歲,德撲殺之,然後自殺。
兆祥,字允吉,澤州人。
金铉,字伯玉,号在六,大興人。
成德,懷柔人) 陳禦史,兩同盡,罵賊趙譔。
(禦史陳良谟将自盡,謂妾時氏曰:汝幸有娠,倘生男,可延陳氏脈。
時氏曰:主人死,妾将誰依?與為賊辱,不如無子。
請先死以絕君念。
遂自缢,良谟與之同盡。
禦史陳純德,提督北直學政,至易水,試未畢,聞賊警奔還,城陷自盡。
禦史趙譔,巡視中城,捕賊間諜誅之,城陷獲譔,譔瞋目大罵,賊怒,殺于白帽胡衕。
良谟,字賓日,鄭州人。
趙譔,字鎮所,昆明人) 周鳳翔,吳甘來,詩泣忠魂。
(右庶子周鳳翔,赴哭梓宮,恸絕,歸寓遺書訣父,複作詩一首,有碧血九泉依聖主、白頭二老哭忠魂之句,向阙再拜自缢,二妾從之俱死。
給事吳甘來,城陷,疾趨皇城,不得入,返寓作書,以後事托其兄泰來,泰來子家儀奔至,相與恸哭,甘來曰:我不死,無以見君。
汝父死,無以養親。
古者兄弟同難,必存其一。
冠帶北向拜五,南向拜四,賦絕命詩一首,引佩帶自缢死。
鳳翔,山陰人。
甘來,字和受,新昌人) 偪寫诏,宋觸階,投河滕阮。
(中書宋天顯,賊逼寫僞诏,天顯擲筆大罵,觸階死。
又中書膝之所阮文貴,皆投禦河死) 鞏驸馬,縛子女,舉火全焚。
(驸馬都尉鞏永固,從帝突圍,不得出,歸書壁曰:世受國恩,身不可辱。
以繩縛子女五人于樂安公主柩前,縱火焚室自刎) 劉文炳,申嘉胤,同時投井。
(新樂侯劉文炳,帝召文炳與驸馬率家丁,欲于崇文門突圍出,不得。
帝回宮,文炳曰:身為國戚,當與國同難。
有女弟适李少寡,召歸,與弟左都督文耀,驅子孫男女及妹十六人,盡投大井中,縱火焚賜第。
文炳文耀俱投火死。
祖母瀛國夫人,帝外祖母也,年九十八,投井死。
太仆寺丞申嘉胤,亦投井死。
嘉胤,永年人) 惠安伯,宣城伯,水火捐生。
(惠安伯張慶臻,城陷,盡散财物,置酒一家聚飲,積薪四圍,全家燔死。
宣城伯衛時春,聞變合家赴井死,無一存者) 湯布衣,許秀士,書身絕命。
(布衣湯之瓊,見梓宮過,恸哭觸石死。
長沙生員許琰聞變,悲号欲絕,遍體書崇祯聖上四字,絕粒七日而死) 其餘人,難盡紀,明史留名。
(吏部員外許直,副兵馬姚成,郎中李逢甲,主事王锺彥,經曆張應選,儒士張世禧同子懋賞懋官,俱自缢死。
衛經曆施溥飲藥死。
東宮侍衛周鏡,都指揮王國興,指揮李若珪,錦衣指揮李若琏,皆自缢死。
千戶高文采,一家十七人,皆自殺。
經曆毛維章,太監王德化,俱被殺。
王之俊自缢。
英國公張世澤,清平伯吳尊周,陽武侯薛濂,博平侯郭振明,永甯伯王長錫,皆死之。
其未殉節,被賊拷掠,如陳演、魏藻德、方貢貞、邱瑜亦自盡。
自成禁諸軍,不敢入殉節諸臣之家) 十八子,射天下,白衣作祟。
(初,牛金星蔫蔔者宋獻策善河洛數,見自成,獻圖谶雲:十八子來主神器。
自成悅,拜軍師,至是京城陷,自成氈笠缥衣,乘鳥駁赢,同金星等五騎自西長安門入,彎弓仰天大笑,至承天門,顧盻自得,指門榜語諸賊曰:我一矢中其中字,必一統。
射之中天字下,自成愕然。
金星進曰:中其下,當中分天下。
自成喜,投弓而笑,入登皇極殿,據黼坐。
大學士魏藻德、成國公朱純臣,率文武百官入賀。
陳演勸進,不許。
賊每升禦座,辄目眩頭暈,見白衣人數丈長者前立) 選朝官,分三等,發拷金銀。
(自成召見京朝官,自金星以下六政府尚書宋企郊等皆雜坐,以次呼名。
自特推何瑞征四人外,自成選七十三人,金星選二十七人。
分為三等,奏聞發榜名具六等降賊案,既而俱不用,用其要者,餘發權将軍拷掠索金。
自嘉定伯成國公陳演魏藻德下,皆熨體炙項、夾胫箍腦無甯日,于是諸官乃稍稍竄去。
計進拷索銀七千萬,侯家十三,閹人十四,官十二,占商十一。
餘宮中内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
賊聲言得自内帑,惡拷索名也) 鑄銀玺,皆不成,謀馳歸陝。
(鑄永昌錢,字不成文。
鑄金玺,又不成。
镕金餅,每餅幹兩,竅其中,貫以鐵絙,凡數萬餅。
括騾車千駞千,謀載歸陝。
嘗曰:陝吾父母國形勝,朕将建都焉,富貴歸故鄉,十燕京豈易一西安哉) 吳三桂,招不應,師乞皇清。
(初,總兵吳三桂入援,抵豐潤,聞京城陷,頓兵山海關,乞師大清,發鐵騎五萬,以英王豫王分領入關。
自成挾三桂父襄作書招之,不應。
自成率精銳六萬挾太子二王及襄向永平,三桂擊賊于關門,敗之紅花澱,又敗于關,又敗于遷安,斬僞将軍谷可成。
劉宗敏堕馬,左光先負創走,自成還京帥。
▼璜按舊載有三桂已遣降在道,聞其妾陳沅為賊得,乃拒關) 将敗奔,忽僭位,焚宮出走。
(自成戰敗,将奔還京,忽僭位于武英殿,衮冕列仗受朝賀。
癫眩,鴻胪贊拜不成列,命牛金星行郊天禮。
是夜焚宮殿,旦明出走,居民升屋擲屋礫,奮挺大呼殺賊,婦女擊銅盎澡器助之,賊人馬相蹂踐,死者數萬) 殺李岩,逃謀主,獻策金星。
(初,自成親信李岩,岩有大略,自成忌之。
及聞河南北反正,殺僞官,岩請以兵狥。
金星微言曰:河南岩故鄉,其意叵測,十八子豈岩耶?自成乃殺岩。
至是獻策金星皆道亡,自成無與為謀矣) 失辎重,中流矢,盜羣瓦解。
(自成出齊化門西走,吳兵輕騎追之,賊馬騾皆重載,自蘆溝至固安,百裡内所棄财物婦女塞路,賊衆皆散去。
追至保定,賊還兵死鬬,盡失其辎重。
追至真定,複拒戰。
三桂分關兵滿兵番休戰。
流矢中自成首,拔營走山西,追及關而止) 出龍駒,棄秦晉,入楚奔辰。
(自成至平陽,分兵守山西,複遣賊出潼關,攻掠河南。
三桂入山西,自成走西安,搜全陝兵,悉銳逆戰。
大兵沖堅而入,斬賊将馬世耀劉宗敏等,賊大潰。
順治二年春二月,自成棄西安,出商州龍駒寨,走武關,入襄陽,宋企郊等皆道亡。
自成至武昌,左良玉已南下,武昌虛無人,與李過等居武昌五十日。
夏四月,由金牛保安走鹹甯蒲圻,南奔辰州) 黔陽還,羅公山,草頭衮冕。
(自成奔辰,将合獻忠不得,留屯黔陽,乏食,四出抄掠。
會川湖總督何騰蛟屯兵辰州,攻之,自成還過通城,命其部衆先發,自成二十騎殿後。
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上有神廟,自成單騎登山,村民慮為刦盜,争取所荷锸擊之,自成格闘,積雨,人馬陷泥淖中,村民揮鉏碎其顱,翻腦漿于地,血肉漫漶,不知其何賊也。
既斃,剝甲裳,見龍衣金印,眇左目,驚為自成。
截其首,從山前逃,騎兵候久迹之,已無首矣。
村民以其首獻騰蛟,騰蛟曰:吾聞李錦亦眇一目,得非錦耶?驗之左胪,傷于镞,曰:是矣。
俎其頭祭烈皇帝,飛書奏捷于福建唐王。
李過聞自成死,勒兵還赴,結草為首,以衮冕塟之羅公山下,滅一村而去。
諸賊奉李過為主,即一隻虎也,更名繡,入湖南山中。
唐王遣馬知祥招之,封自成妻高氏忠義夫人,賜繡名赤心) 黃虎賊,鹽亭界,一矢銷魂。
(張獻忠黃面長身虎領,人号黃虎。
獻忠最雠川人,既殺民盡,并欲屠川民之為兵者。
時賊将劉進忠所部川兵多,計欲執進忠而坑其衆,進忠率一軍俱逃。
大兵進漢中,進忠迎降,為鄉導。
南行遇獻忠于鹽亭界上,是日大霧,前不見馬。
獻忠方曉行,聞介馬聲,彎弓前至鳳凰坡,進忠認之曰:此獻賊也。
發一矢洞脅,急回走,而矢叢于背,大呼墜地。
賊将王尚禮尚負其屍走,既而棄去,支離之。
獻忠四将複據川,詐言獻婢老腳有遺腹輔孤,而實無有。
後安西附桂王入雲南) 隻落得,闖獻名,罪無差等。
(自成獻忠,當時皆以闖賊獻賊名之。
谷應泰曰:論者以獻猶據蜀,闖賊犯阙,按法行誅,薄乎減等。
而不知獻亂以來,财賦绌于吳楚,士馬斃于荊襄,民命塗于中野。
夫是以瓦解土崩,一蹶而壞。
獻之與闖,厥罪惟均,窮奇梼杌,豈可差等乎哉) 聚人屍,供打亮,殺盡生靈。
(獻忠強不及自成,狡谲過之。
性嗜殺,與自成比,楚蜀之間,所至屠戮無遺。
每夜分念無可殺,殺其妻,左右莫敢诤。
既而以不诤殺左右。
每雷電作,詐謂衆曰:有天旨,命剿絕諸人,吾敢違天哉。
自成為人不甚長,高顴深《出頁》,鸱目豺聲。
性慘酷,鉗鑿錘鋸,不離左右,日斮足剖心琢腦截脅為戲。
下城踰一日,殺十之三。
再日殺十之七,三日屠之。
殺人數萬,聚屍為燎,名曰打亮。
每城陷,步兵環堞下,馬兵徼之,如覆海然,無一人脫者。
其時郡縣邱墟,白骨縱橫,生靈荼毒,幾無噍類) 在事後,論成敗,懷亡明社。
實流毒,自熹廟,休怨崇祯。
(谷應泰曰:周業衰于幽厲,不在《單心》狐;漢道替于桓靈,豈關蜀郡。
故明不亡于武皇者,以孝宗之蘊澤厚;而明無救于懷宗者,以熹廟之流毒長也) 星入月,星下移,明知數定。
(崇祯十七年正月夜,星入月中,占雲:星入月中,國破君亡。
二月,欽天監奏帝星下移) 報明雠,驅枭獍,聖主澄清。
(大清攝政王緻書史可法,内雲:闖賊犯阙,肆虐君親。
吳三桂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爰整貔貅,驅除枭獍,報爾君父之雠,彰我朝廷之德。
可法,字道鄰,祥符人) 明一代,十七朝,幾人有道。
遡開基,好制度,漢主唐君。
大宗起,仁宣孝,成康文景。
從此外,多半是,寵任閹人。
違家法,滅禁碑,觀兵預政。
(注見正統王振盜禁碑句下) 任錦衣,東西廠,怙寵淫刑。
(楊守陳曰:國朝設錦衣衛為親軍,職任雄要,其掌禦乘輿,則奉車都尉之職也;其掌徒隸、察舉官邪,則司隸校尉之職也;其掌徼巡京師,禦非常、察奸宄,則執金吾之職也;其掌刑獄逮系,則又兼廷尉之職也。
任其職者,往往怙寵恃勢,淫刑黩貨,辄偾事以賈禍。
又王弇州錦衣志,稱太祖十五年設錦衣衛指揮使一人,同知二人,佥事三人,鎮撫二人,所統曰将軍力士校尉。
太祖時,時有誅殺或下鎮撫司雜治,取诏行,毋經法曹。
燕王既即位,擢紀綱為都指揮佥事,治錦衣親兵,典治诏獄。
尋别置東廠,中貴人重者,始出領廠事八十人,人取捷悍利牙爪者,其鈎察出入帷簿間。
錦衣理其牍,而中貴人得持牍徑至上禦所,稍出衛上。
成化中,尊寵太監汪直,别為置西廠,所領缇騎倍東廠,得糺察中外文武大小及民間事。
傳及後世,如劉瑾魏忠賢等,皆分領廠務,用其私人為錦衣,羅織鍛煉,忠良橫遭荼毒,馴至于亡) 擅威福,恣兇狠,忠良僇辱。
(注見前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事下) 到頭來,遭若輩,賣國開門。
(注見前曹化淳句下) 嘉隆萬,兩三朝,言官搏擊。
重私交,立門戶,攪亂朝廷。
(注見前嘉靖隆慶萬曆鷹犬搏擊立門戶句下) 真理學,接程朱,統承一脈。
(宣德中,曹端為霍州學正,笃尚理學,教人務躬行實踐。
所箸有四書詳說、孝經述解、性理文集、儒家宗統等書。
晚年得太極之旨,為川月交輝圖,學者稱月川先生,霍人稱白雲先生。
正德時,大司馬彭辛庵澤,稱月川為本朝理學之冠。
天順中,處士吳與弼,以李賢石亨薦,遣行人赍勅币聘至京,授為左谕德,以疾辭不受。
賜勅褒嘉,赉以銀币,叮咛毋忘著述,以繼前賢。
弼條陳十事,表謝而去。
布衣陳真晟,務為聖賢踐履之學,有功于主敬,嘗曰:大學誠意為鐵門關,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
用伊川故事,詣阙上程朱正學纂要。
禮部侍郡兼學士薛瑄,其為學,一言一動,必合于禮。
嘗言讀書窮理,須有實見,然後驗于身心。
所著有讀書錄二十卷。
成化中,廣東布政陳選,布衣韋帶,客至,瓦器蔬食,相對無愧色。
其志以聖賢自期,操履誠殷,海内士大夫,鹹欽仰之。
廣東舉人陳憲章,究心理學諸書,卒未有得,乃靜坐一室中,以明心見性為務,嘗曰:為學須在靜坐中養出個端倪,方有商量處,未可便靠書冊也。
遊太學,為羅倫莊昹所推重,歸而四方從學者日衆,以彭韶薦,授檢讨,人稱白沙先生。
處士胡居仁,其學以忠信為本,以力行為要。
因以敬名齋,動靜語默,造次不違。
與人講學,謂第一怕識見不真,第二怕工夫間斷。
所著有居業錄、敬齋錄。
正德時,祭酒蔡清,飾躬勵行,必準古人。
平生好學不倦,安貧守己。
所著有易學蒙引、五書蒙引。
學者宗之,稱虛齋先生。
新建伯王守仁,生平以講學自任,其論學者有曰: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
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
設此方便,本來面目,即吾聖人所謂良知。
格物緻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耳。
又曰: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謂之神,以其流傳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
陰極陽,陽極陰,苟吾良知之說明,則凡若此類者,皆可不言而喻。
又曰:養德養身,隻是一事,果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專志于是,則精住氣住神住,而仙家所謂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
嘉靖中,南京禮部尚書章懋,潛心理學,于書無所不讀,身體力行,四方學者多從之。
登仕籍五十年,立朝無四十日,有難進易退之節。
天下高之,稱楓山先生,有楓山語錄、闇然子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與弼,号康齋,撫州人。
真晟,字剩夫,漳州人。
陳選,号克庵,臨海人,谥恭愍。
憲章,字公甫,新會人。
居仁,字叔心,餘幹人。
蔡清,字介夫,号虛齋,晉江人。
莊昹,字孔旸,江浦人。
章懋,字德懋,号楓山,谥文悫,蘭溪人) 或雲禅,或請祀,訾議紛纭。
(王守仁讨平八寨,以病歸,卒于南安。
世宗以守仁未經奏請,擅離重地,無人臣禮,又學術事功,多有可議,命廷臣集勘。
桂萼謂守仁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緻之論,知衆論之不與,則着晚年論定之書;号召生徒,互相唱和,門人為之辨謗,至謂杖之不死,投之江不死,幾無忌憚。
但其功足錄,免奪伯爵,申禁邪說,以正人心。
陳獻章之學,專于主靜明心,以經書為糠粃,與程朱異尚,以故當時推尊者固多,訾議者亦不少。
如章楓山胡敬齋羅整庵,皆訾其為禅。
尹蹇齋曰:我朝理學之士,薛文清瑄陳克庵選為最,胡敬齋居仁羅一峯倫章楓山懋亞之,陳白沙獻章,隻味禅會。
莊定山昶,隻是一個詩人。
陳剩夫是狷介之士,其學識,敬齋猶未及。
鄒吉士智忠鲠名臣,不必廁于道學。
又曰:楊方震所稱理學,前有曹月川端,後有何椒邱喬新,邵二泉寶,羅整庵欽順,皆當續入。
陳建曰:方震理學錄,載康齋而不及月川,豈薄其為教官耶?萬曆十二年,禦史詹事講請以守仁獻章從祀學宮,下廷臣雜議,科道請以吳與弼、章懋、雛守謙、胡居仁、王艮、陳真晟、蔡清、羅倫、黃仲昭、曹端、呂柟、羅欽順并議。
于是議祀者紛紛,而王用汲诋守仁為邪說,李桢诋守仁為亂儒,石星謂守仁獻章不當立門戶講學,邱橓謂守仁為禅,時大臣有素不喜王氏學者,乃折衷其說,止請允祀居仁,餘請姑已之,以俟論定。
大學士申時行上言:守仁言緻知,出于大學;言良知,本于孟子。
獻章言主靜,沿于周敦頤程颢,非自創一門戶也。
其謂禅家宗旨者,必外倫理、遺世務而後可,今孝友如獻章,出處如獻章,而謂之禅可乎?氣節如守仁,文章功業如守仁,而謂之禅可乎?或謂從王則廢朱,不知道固互相發明,且朱陸并祀矣,朱學不聞以陸廢,今獨以王廢乎?請祀二臣,而并及居仁。
神宗曰:皇祖世宗,嘗稱守仁有用道學,其與獻章居仁,俱從祖孔廟。
尹直瑣辍錄載:吳與弼受聘至京,迂陋可鄙,既歸,矜肆無故态。
他日以弟不檢,自褫冠囚首,詭訟府庭。
張元祯作書切責,謂當上告素王,正名讨罪,豈容久竊虛名,為名教之罪人。
紀略曰:近日楊少宰時喬雲,弼自辭宮谕歸,絕口不言官爵,以庶人服,力田終身。
時撫守張璸與之不合,欲壞其節,嗾他人代其弟訟之,遣人持牒往攝。
弼以庶人服往,張守加以侮慢,弼無愠色。
元祯始輕信其事,後乃釋然,遂為千古不洗之誣雲。
羅倫,字彜正,号一峯,谥文毅,永豐人。
羅欽順,字允升,号整庵,谥文莊,泰和人。
呂柟,字仲木,谥文簡,高陵人。
邵寶,字國賢,無錫人,谥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
陸九淵,字子靜,居象山,号象山先生,谥文安。
元祯,字廷祥) 最難受,舉朝臣,每遭廷辱。
(曆朝廷杖言臣,習以為常。
甚有杖斥二三百人者) 更可憐,殺不怕,多少忠魂。
(建文死亂之臣,愈殺愈烈;嘉靖天啟之臣,愈殺愈谏) 計前後,五元功,并無一利。
(陳建曰:太祖開國元功,文臣韓國公李善長,以嫌賜死。
成祖靖難,元功淇國公邱福,胪胸敗沒削爵,全家谪海南。
景帝禦虜元功兵尚于謙讒僇。
天順複辟,元功忠國公石亨下獄論斬,大學士徐有貞下獄流金齒。
世宗入繼,定策元功大學士楊廷和,以議禮奪官,子锢滇海。
五元功皆不利焉) 是和非,長共短,節略評論。
休道是,絮叨叨,繁言寡要。
都隻為,關鍵處,開卷須明。
(胡維元序紀略書曰:開國靖難,土木複辟,繼統乾坤之晦明不一态,中有大禮大獄大役大兵,尤我明關鍵處。
至如辟統定鼎之英雄,浴日補天之豪傑,與争儲争禮死難死忠之節烈,一開卷而指諸掌上,乃真稱紀而核,略而要也) 定功罪,判賢愚,俟修明史。
試毀譽,嚴折衷,必考來因。
拍幾掌,贊幾聲,河清海晏。
恨一回,罵一陣,賊子奸人。
繼光祿,續成書,少資清聽。
有許多,翻覆局,詳奉知音。
二百餘,明世界,狐塵兔迹。
感皇天,生盛世,代代升平。
耕田鑿井思堯舜去暴除殘望武湯 勢鬧朝堂似錦,亂離世界如麻。
戰場骨屑卷塵沙,闖獻千年唾罵。
二百餘年興廢,一朝過眼風花。
堪啼堪笑又堪嗟,不比戲場诨話。
西江月 從此太平億萬衤冀風調雨順樂無疆
迨大兵既敗,先奔榆關,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
若誅化貞而寬廷弼,罪同罰異,非刑也。
俱坐斬。
周朝瑞言廷弼有才,請令戴罪守山海關。
疏四上,并寝。
顧大章會谳時,援議能議勞例,言化貞宜誅,廷弼宜戍,不從。
後二人皆入受賄案内) 呈遼傳,盜軍資,熊亡門戶。
(廷弼在獄,大學士馮铨顧秉謙素憾之,因侍講筵,出書肆所刊遼東傳進呈上覽,言廷弼所作,希脫死罪,帝命殺之。
禦史梁夢環希忠賢旨,奏廷弼侵盜軍資十七萬,劉徽奏廷弼家資百萬,宜入官。
忠賢追贓,廷弼家貧無償,姻族皆破家。
江夏知縣王爾玉,索廷弼子貂襲珍玩不獲,将撻之,長子兆珪自刭死,其母稱寃,爾玉去兩婢衣,杖四十,遠近嗟歎。
崇祯元年,乃诏免追贓,大學士韓爌為訟寃曰: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門戶。
诏還其首,許歸葬) 借芝崗,殺楊左,傳首邊城。
(廷弼,字芝岡。
初,魏忠賢欲殺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以移宮罪輕,惟封疆案大。
因汪文言會為廷弼求緩決,許魏珰四萬金,既而不與,故魏珰借文言為題,謂文言求脫楊鎬廷弼罪,徧賂楊左諸人,于是坐名追贓,無得免者。
在魏珰無大憾于廷弼,不過借廷弼以殺諸人。
既殺諸人,不得不并殺廷弼,此廷弼之所以死也。
廷弼傳首九邊。
後五年,始殺王化貞。
廷弼,江夏人) 垂信史,纂要典,矯誣宸翰。
(給事霍維華上言挺擊紅丸移宮三案曰:選侍請封,請封妃也,妃未封,而況于後?請不得,而況自後?不封不後,而況于垂簾?其難移宮者,重選侍之罪,而張擁戴之功也。
神祖笃愛震器,始終不渝,倘果如奸邪所稱廢立之謀,則九阍邃密,乃藉一風顯之張差乎?神祖升遐,先帝哀毀緻疾,孫慎行借題紅丸,誣先帝為受鸩,加從哲以弒逆,鄒元标等從而和之,委身門戶,敗壞生平,乞嚴谕纂修實錄諸臣,将公忠發憤如劉廷元等,與假借誣蔑如王之寀孫慎行楊漣左光鬥等,一應章疏單揭,備細搜錄,宣付史館,以垂信史。
徐景濂亦疏請修纂無輕言弒逆,以傷主德,以玷國史。
科臣楊所修請命史臣将三案前後編次成書,刊行天下。
爰命修三朝要典,已而顧秉謙進三朝要典,起乙卯,終辛酉,忠賢矯宸翰序之) 魏廣微,缙紳簿,邪正私分。
(閣臣魏廣微,因楊漣疏中有門生宰相語,恨之。
有謂廣微者曰:漣攻魏公,波及閣下,公知其故乎?曰:不知。
曰:出疏者漣,造意者光鬥,潤色者缪昌期也。
于是廣微以己意,用墨筆點缙紳一簿,分差等,其人則葉向高、韓爌、何如寵、錢謙益、成基命、缪昌期、姚希孟、陳子壯、侯恪、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鬥、魏大中、黃尊素、周宗建、李應升等約六七十人,目為邪人,密達忠賢,以漸擯斥。
複手書所欲超用之人黃克缵、王紹徽、王永光、徐大化、霍維華、阮大钺等五十六人,指為正人,以次點用。
韓爌,蒲州人。
謙益,字受之,号牧齋,常熟人。
南星,字夢白,号修龍,高邑人) 倪義子,田大哥,忠良遭陷。
(提督太監金良輔,劾禦史倪文煥,文煥求解于崔呈秀,引入珰幕,青衣叩頭,珍奇盈列,求為忠賢義子。
閱數日,具疏劾周順昌以逢其意,忠賢悅,自此入幕用事。
廠衛田爾耕,拜忠賢為幹父,呼田大哥,一切廠衛屈陷忠良、坐贓拟罪,俱出其手) 崔呈秀,一般兒,彪虎馳名。
(先是左都禦史高攀龍,疏參貪污禦史崔呈秀,革職聽勘。
呈秀微服持賂叩忠賢,願為忠賢子,呼之以父。
忠賢大悅,出中旨,免勘起用,曆升至兵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仍兼左都禦史,時稱魏黨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為五虎。
武臣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為五彪) 天鑒錄,同志錄,更誣點将。
(先崔呈秀為工部侍郎,興造皇極殿,魏忠賢督殿工,每與呈秀屏人密語。
呈秀書東林黨人姓名,進天鑒錄,首列葉向高、韓爌、孫承宗、劉一燝、趙南星、楊漣、高攀龍、左光鬥、孫居相、李邦華、喬允升、王洽、曹于汴、李騰芳、錢謙益、姚希孟,次列東林之黨孫鼎相、徐良彥、熊明遇、沈惟炳、熊奮渭、侯恪等。
又進同志錄,首列詞林部院卿寺則陳宗器、韓維思、易應昌、張潑等,台省則黃尊素、李應升、劉芳、張慎言、惠世揚、房可壯、章允儒、劉弘化、侯恂、遊士順等,部屬則賀烺、張光前、孫必顯、汪如亨等。
又列真心為國不附東林顧秉謙、魏廣微、王紹徽、王永光、霍維華、徐大化、周應秋、崔呈秀、閻嗚泰、王在晉、楊維垣、卓邁、倪文煥、李魯生、吳淳夫、孫國珍、劉廷元等。
又有點将錄,首曰天罡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時雨葉向高、浪子錢謙益、聖手書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鄭鄤、霹靂火惠世揚、大刀楊漣、智多星缪昌期等,共三十六人;地煞星神機軍師顧大章、早地忽律遊大任、鼓上皂汪文言等,共七十二人) 李織造,印空疏,藁起貞欽。
(蘇杭織造太監李實,惡署蘇州事松江同知楊姜強項,誣劾之。
巡撫周起元疏稱姜廉實不法,忠賢斥姜為民。
起元複參實貪恣,侵及忠賢,忠賢方欲殺周宗建、高攀龍、周順昌、缪昌期、李應升、黃尊素,乃遣取實空疏印紙,令其黨李永貞李朝欽起藁,誣起元幹沒帑金十餘萬,與攀龍等往來講學,遂逮起元追贓,斃于獄,并逮宗建等六人。
缇騎四出。
挾威橫行。
周起元,字仲先,海澄人,谥忠惠) 周宗建,缪昌期,斃于棰楚。
(禦史周宗建先劾魏忠賢,内雲:目既不識一丁,心複不谙大義。
至是逮至诏獄,許顯純坐以得熊廷弼銀一萬三千兩,酷刑追贓,棰楚較衆更毒。
宗建偃卧,不能出聲。
顯純罵曰:此時尚能說魏公不識一丁否。
竟斃于獄。
左谕德缪昌期,典試湖廣,策語侵忠賢,頗銜之,以昌期負文名,人望所屬,不即發。
及楊漣二十四罪疏,知昌期屬草,忠賢深恨之。
韓爌去,趙南星高攀龍逐,楊左削奪,昌期日慷慨置酒餞别。
忠賢使人詈于朝曰:昌期何人,尚留此送客耶?矯旨勒間住。
至是逮獄,顯純坐贓三千兩,立限追比,五毒備至,卒斃于獄。
周宗建,字季侯,吳江人,谥忠毅。
缪昌期,字當時,江陰人,谥文貞) 讀漣疏,加評注,炮烙非刑。
(中書吳懷賢閱揚漣二十四罪疏,擊節痛快,遂加圈評,旁注曰:當如任守忠實時安置。
适工部吳昌期忤珰,懷賢遺書稱之,有事極必反、反正不遠,詞多激烈,對人辄寓感憤。
同官傅應星,忠賢甥也,聞之以告,又陰構逆仆程遠德,陷以富貴,将平日圈注疏槀書底盡送忠賢。
忠賢大怒曰:甚等官兒,敢如此犯我,速處死他。
徑差旗尉百餘,矯旨下獄,非刑炮烙而死) 魏破卵,高溺池,李黃斃獄。
(魏忠賢欲認魏大中同宗,大中拒不允,誣以熊楊賄賂被逮。
子學洢,徒跣攀号,欲随之北,大中曰:覆巢甯有完卵耶,父子俱斃,無益也。
學洢尾缇騎,微服間行,抵京,邏卒四布,則變姓名,晝伏夜出,以救其父。
迨榜掠益毒,欲擊登聞鼓,上書自刎,而父已坐贓死。
方溽暑,旨故遲不下,越六七日,始出屍牢穴中,屍潰甚慘。
學洢扶榇歸,朝夕号哭,勺水不進而死。
高攀龍削籍家居,杜門著書,聞缇騎至,前一夜溺園池死。
遺疏曰:臣雖削籍,舊屬大臣,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則辱國。
謹北面以效屈平之遺。
君恩未報,願結來生。
殁時北面端立,履無泥滓。
忠賢複逮其子世儒。
禦史李應升劾忠賈有疏,劾魏廣微有疏,皆切齒恨之,及駕帖至,應升一無他顧,惟入慰父母,即登舟。
坐贓四千兩,拷死。
禦史黃尊素先論忠賢疏,有阿保重于趙娆、禁旅近于唐末等語,忠賢欲殺之。
缇騎至蘇州,适城中擊死逮周順昌旗尉,城外并擊逮尊素者,焚其舟,沉駕帖于河。
尊素囚服馳詣獄。
顯純坐贓二千八百兩,酷刑榜掠。
前一日,獄吏曰:公休矣,内傳欲斃公。
尊素于三木上賦詩,是夜斃之。
高攀龍,字存之,無錫人,谥忠憲。
李應升,字仲達,江陰人,谥忠毅。
尊素,字真長,餘姚人,谥忠端) 逮順昌,出東廠,義變吳門。
(魏大中被逮過吳,吏部郎周順昌相持痛哭,以女許配其孫允袡,忠賢義子倪文煥以締婚事,劾順昌削籍,李實複參順昌等六人,缇騎逮系。
順昌囚服赴使署開讀,巡撫毛一鹭至署,士民數萬人,佥曰吏部忠清亮節,當請兩台疏救。
諸生王節等遮一鹭痛訴,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語,缇騎厲聲曰:東廠提人,鼠輩敢爾。
大呼囚安在。
市人顔佩韋奮臂曰:吾謂天子诏耳,東廠何得逮官?首擊之,萬衆蠭起,立斃一人,旗尉竄伏,諸司不相顧。
順昌彷徨立,久之,步詣府署,既就獄,許顯純鍛煉坐贓三千兩,每當拷掠。
罵不絕口,顯純抉其齒,順昌噀血唾其面,罵益厲,遂于中夜斃之。
一鹭捕佩韋馬傑沈揚楊念如周文元論死,臨刑,語知府寇慎曰:公好官,當知我等好義,非倡亂也。
監司張孝流涕而斬之,葬虎邱旁,題曰五人之墓。
順昌,字景文,号蓼州,吳縣人,谥忠介。
王節,字貞明,長洲人) 阿中旨,撰獎勅,曹瞞九錫。
(忠賢竊柄,動曰中旨,兵科李魯生阿意上言:執中者帝,宅中者王,旨不自中出而誰出。
時論鄙之,凡陵工殿工告成及緝奸奏捷等事,俱予忠賢封蔭,建坊加祿米,賜敕旌獎約百道,閣臣撰敕,全仿曹操九錫文為之) 閻鳴泰,媚七祠,順命歸心。
(明紀列傳載:遼東巡撫閻鳴泰,去任家居,因與忠賢同鄉,深相交結,起總督薊遼保定軍務,進兵部尚書,加少保,進少師。
于所部崇奉忠賢建七生祠,稱公頌德,專事谄谀。
有民心依歸、即天命向順語,聞者咋舌。
此生祠所自始也) 頌功德,九千歲,祠盈天下。
(浙撫潘汝祯,建忠賢生祠于西湖,聞于朝,賜名普德;織造李實,請令杭衛百戶李尚文守祠。
勒石紀功,閣臣施鳳來撰文,張瑞圖書丹。
自是效尤徧天下:蘇州建普惠祠,松江建德馨祠者,巡撫毛一鹭、巡按王拱也;淮安立瞻德祠,揚州立沾恩祠者,漕運郭尚友、巡按宋祯模許其孝也;山西立報功祠者,總督張樸、巡撫曹爾祯、巡按劉弘光也;湖廣立隆仁祠者,巡撫姚宗文、巡按溫臯谟也;登萊立報德祠者,巡撫李嵩也;濟甯立昭德祠,河東立褒勳祠者,巡撫李精白、巡按李燦然黃憲卿也。
其詣祠祝贊雲:堯天巍蕩,帝德難名。
精白憲卿又建祠德州,其拜谒祝詞雲: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
遠近駭異。
河南立戴德祠成德祠者,巡撫郭增光、巡按鮑奇谟、守道周锵也;巡撫黃運泰立祠天津,迎忠賢像,如迎诏儀:既升座,率文武列階下,五拜三稽首,已詣像前緻祝,稱某事賴九千歲扶植,稽首謝。
某月荷九千歲拔擢,稽首謝。
還就班,稽首拜如初,乃退。
巡撫朱童蒙建祝恩祠于延綏,用琉璃瓦;巡撫劉诏、巡按倪文煥,建崇功祠于密雲,金像用冕旒;三邊總督史永安建祠于固原;巡撫則秦士文建祠于宣府,王點建嘉德祠于大同,袁崇煥建祠于甯遠,張鳳翼建祠于保定;巡鹽禦史龔萃肅建祠于長蘆;知府颉鵬建崇德祠于徽州;郎中何宗聖建顯德祠于房山,曾國祯建隆恩祠于蘆溝橋;指揮李之才建祠于南京。
福建絕未有請,江西最後。
方題請賜隆德祠者,巡撫楊廷憲巡按劉述祖也。
至都城内外,建祠尤多:崇文門内立廣仁祠,宣武門外立茂勳祠者,府尹李春茂、通判孫如冽、督學李蕃、五城禦史黃憲卿、王大年、汪若極、張樞、智铤、主事張若愚,争先獻媚,十裡之内,棟宇相望。
上林一苑,建至四祠。
庶吉士李若琳建永愛祠于林衡署中,監丞張永祚立洽恩祠于嘉蔬署中,立存仁祠于良牧署中。
一祠之費,或數十萬金,攘人田墓,伐人樹木,非派裡民,即侵公帑。
其疏祠揄揚,一如頌聖,上食享祀,一如王公。
像以沉香為之,肺腸以金玉珠寶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
髻上穴空,以簪四時香花。
一祠木像頭稍大,冠不能容,匠人削以稱冠,小豎抱頭痛哭責匠人) 誅東林,比正卯,孔子同尊。
(監生陸萬齡上言: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
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黨人。
宜建祠國學西,與孔子并尊。
許之) 七年内,剝元氣,亂階既釀。
(帝在位七年,忠賢專擅威福,邪黨橫行。
明紀曰:一時朝臣,非頌忠賢功德,即追論東林,削奪追贓,殆無虛日。
以良忠良橫遭慘毒,國家元氣剝削無餘。
亂階自此釀矣) 奢崇明,安邦彥,據府圍城。
(四川永甯宣撫使奢崇明,猓猡種也,性陰鸷,佯為恭順。
時以邊事急,征四方兵,崇明疏請提兵三萬赴援,遣其将樊龍樊虎至重慶。
巡撫徐可求點核發饷,饷弗繼,龍等遂鼓衆反,舞槊直刺可求,一擁而上,道府廳縣總兵參将等皆死之,遂據重慶。
分兵一扼夔州水口,一踞綦江遵義,一踞泸州,一截川西棧道,全蜀震動。
崇明尋自号大梁王。
貴州水西土目安堯臣死,子安位幼,安邦彥挾之反,時四十八馬頭,與土目安邦俊等蠭起和之。
都司楊明廷以三千人敗沒于畢節,炎方松林皆不守,平彜衛亦破。
邦彥自統蜀賊苗人數萬,進圖貴州,自号四裔大長老。
二賊至崇祯二年,總督朱燮元讨平之) 白蓮教,聞香教,棒棰并起。
(郓人徐鴻儒,以白蓮教惑衆,聚黨數千人。
又深州人王森,曾救一妖狐,狐斷尾令藏之,招人,人聞異香,多歸附之,号聞香教。
森死,遺赀巨萬,子好賢藉其赀以結客,有異志。
景州人于弘志,立捧棰會,聚惡少年,好賢與通,密約鴻儒于八月望日三方并起。
鴻儒先發,據梁家樓,攻陷郓城。
其時四川亦有白蓮妖賊洪衆劉應選等,助賊蠭起) 安民王,群煽惑,剪紙成兵。
(艾山賊劉永明,稱安民王,以二十八人塗面,稱二十八宿,聚黨數萬,合鄒滕賊共十七枝。
曹州賊張世佩,身匿紙人數千,号四大金剛。
妖首金科,托天魔下界、真主出世之言,移山倒海、剪紙成兵之術,又有神腿善走者傅報聲息,簧惑愚民) 徧甸服,匝中邦,幾于瓦解。
(鄭以偉曰:猰貐徧于甸服,鲸鲵匝于中邦,若非天之祚明,幾于土崩瓦解) 薦異才,叩将略,止請天神。
(主事譚謙益,薦異才宋明時有将略。
叩其中藏,不過書符作法,請玉帝之敕旨,調天阙之神兵而已) 論其後,流賊擾,懷宗禍烈。
蘊積薪,叢伏莽,熹實亡明。
(谷應泰曰:鴻儒既磔,亂令亟行,從此鴻蜚滿野,苌楚無家,政敝民流,積薪蘊火。
人以為潢池雲擾,禍烈于懷宗,予以為東陵伏莽,釁叢熹宗也。
後三年而餘孽聚泗州,李自成起米脂,明竟以亡,悲夫!) 熹無嗣,衆奄謀,蘇民懾逆。
(帝不豫。
無嗣,召皇弟信王入見,谕以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信王惶恐不敢當,再托以善事中宮,及委用忠賢語。
信王出,帝崩,忠賢自出請王入,王危甚。
羣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厥明,羣臣入哭。
忠賢在喪次,目且腫,無所言。
少頃,獨呼兵部尚書崔呈秀入,屏人語移時,秘不得聞。
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乃立信王。
蔣鐄曰:熹宗大漸,聞逆奄聚謀勸進曰:不爾便是死路。
呈秀顧首鼠曰:不見曩歲江南之變乎?然則蘇民實有社稷功。
蓋陰懾逆謀而不覺也!) 立信王,臨朝日,忽聽天鳴。
(熹宗崩,次日嫡弟信王由檢即位,改元崇祯,是為懷宗端皇帝,後谥莊烈帝。
初即位,于中極殿受朝毋賀,朝時天忽嗚) 滅客氏,效李園,國興入夢。
(初,忠賢肆惡,皆客氏成之。
每晤,必屏宮人,密語移時。
在宮中乘小轎,自視為帝八母之一,往私宅,内偉數十人,着紅玉帶前驅,客氏盛服靓妝,乘輿至幹清宮,亦不下呼殿。
侍從之盛,遠過聖駕,燈炬簇擁,熒然白晝。
别私宅廳事,自管事至近侍,挨次叩頭,老祖太太千歲之聲,喧阗震天。
每日三時,辍禦膳以賜。
至是籍其家,命太監王文政查詢,得宮人有姙者八人,欲如李園故事。
帝大怒,立命赴浣衣局掠死,子國興昏愚,與人坐,辄欠伸入夢鄉,至是伏誅,嬰孩赴市,有盹睡未醒者) 讀錢疏,殄逆惡,獨運神明。
(主事錢元悫上言:先帝假忠賢以事權,羣小稱功頌德,如王莽之符命;列爵畀于乳臭,如梁冀之五侯;私人分置要津,如王衍之狡窟;珍寶藏積肅甯,如董卓之郿塢;誅鋤士類,如節甫之鈎黨;陰養死士,如桓溫之複壁。
嘉興貢士錢嘉征,列忠賢十罪:曰并帝,傳旨必曰朕與廠臣;曰蔑後,害皇親張國紀,以危中宮;曰弄兵,内操禁中;曰無二祖列宗,違訓幹預朝政;曰克削藩封,薄三王賜赉,自享公侯土田;曰無聖,生祠與太學并列;曰濫爵,三殿成,爵上公;曰邀邊功,冒封侯伯;曰傷民财,剝民脂膏,祠徧天下;曰亵名器,義孫崔铎,呈秀子,登賢書。
疏上,忠賢憤甚,哭訴于帝。
帝命内侍讀疏,使忠賢跪聽,震恐喪魄。
帝出忠賢于鳳陽,籍其家。
越二日,帝谕兵部曰:逆惡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良,罪當死,姑從輕,降發鳳陽,不思自懲,素蓄亡命,環擁随護,勢若叛然。
着錦衣衛擒來治罪。
忠賢宿阜城尤家店,其黨密報上旨,是夜忠賢同李朝欽自經。
法司追論其罪,命磔忠賢屍于河間。
明紀曰:時珰勢甚熾,帝不動聲色,神明獨運,誅殄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頌聖智焉) 諸義子,衆公侯,誅屍谪戍。
(忠賢義子崔呈秀,先奪情視事,至是命回籍守制,給事許可征劾之,下吏部勘處。
呈秀歸薊州,列姬妾,羅諸珍異器縱飲,飲一巵,即擲壞之,飲已自經。
廷議呈秀死有餘辜,命法司按律戮屍薊州,暴其罪于天下。
将五虎五彪下法司議罪,呈秀已伏法,李夔龍、吳淳夫、倪文煥、田吉,追贓遣戌。
田爾耕、許顯純死,崔應元、孫雲鶴、楊寰戍邊,尋複誅爾耕顯純,天下快之。
魏良卿先封肅甯伯,進封甯國公,複以廠臣安攘天下,封魏鵬翼安平伯;三殿告成,加甯國公良卿太子太傅,襲伯爵。
錦衣指揮魏明望,進秩少師,封魏良棟為東安侯。
良棟僅三歲,鵬翼二歲。
世襲。
至是皆骈首就戮) 焚要典,定逆案,七等分刑。
(侍講倪元璐上言:三案哄于清流,而要典成于逆豎,其議不可不兼行,而其書不可不速毀,假閹豎之權,役史臣之筆,當毀一;未易代而有編年,不直書而加論斷,當毀二;矯誣先帝,僞托宸篇,既不可比司馬光資治之書,不得援宋神宗手序為例,當毀三。
翻即紛嚣,改亦多事,惟有毀之而已。
帝從其言。
忠賢既伏法,帝欲因台谏定逆案,曰:忠賢一人在内,苟非外庭助虐,何遽至此?論以贊導擁戴頌美附谄分為目,屬大學士韓爌李标錢龍錫、尚書王永光喬永升、左都曹于汴參定,以七等定罪:首逆淩遲者,魏忠賢客氏;首逆同謀,決不待時六人,崔呈秀、魏良卿、侯國興、李永貞、李朝欽、劉若愚;交結近侍,秋後處決者十九人,劉志選、梁夢環、倪文煥、田吉、劉诏、薛貞、吳淳夫、李夔龍、曹欽承、許志吉、孫如冽、陸萬齡、李承祚、田爾耕、許顯純、崔應元、楊寰、孫雲鶴、張體幹;交結近侍次等,遣戍者十一人,魏廣微、周應秋、閻嗚泰、霍維華、徐大化、潘汝祯、李魯生、楊維垣、張讷、郭欽、李之才;交結近侍第三等,配贖為民者,顧秉謙、馮铨、張瑞圖、來宗道、王紹徽、郭允厚、張我續、曹汝祯、孟紹虞、馮嘉會、李春晔、邵輔忠、呂純如、徐兆魁、薛鳳翔、孫傑、楊夢衮、李養德、劉廷元、曹思誠、範濟世、張樸、黃運泰、郭尚友、李從心、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詞頌照不謹例,革職閑住者,黃立極等四十四人;谄附擁戴軍犯,内監李實等十五人;又逆孽軍犯,魏志德等三十五人。
诏刊示中外) 六大苦,概施恩,還贓釋罪。
(戶部郎中劉應選上六大苦:一逮系,二獄死,三追贓,四仕途去就,五新進禁锢,六廷臣被劫。
帝然之,命逮死各臣贓銀盡免追,釋其家屬。
王安着還原官,家産仍給與子侄。
又谕萬燝寃死,解到贓銀三百兩,給還其家,以旌忠直。
萬燝,字符白,新建人) 罷各道,鎮守監,不許觀兵。
(帝谕兵部:先朝于宣大薊遼東江,分遣内臣協鎮,一柄兩操,甚無閑也。
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俱聽經略節制) 愛百姓,饬監司,官須稱職。
(帝召廷臣及各省監司于平台,問各藩臬道以地方事。
對畢,谕以正己率屬,愛養百姓,用命有顯擢,不則罰随之。
各退謝。
召左都禦史闵洪學,谕曰:巡按賢,則守臣皆賢,若巡按不肖,其誤非小。
屢饬回道嚴核,何近日不稱職之多也!) 同輔臣,閱章奏,初政精明。
(帝論内閣:朕欲與大小臣工,日籌庶務,而諸司各有職掌,恐不暇給,惟是輔臣,左右弼予。
自今非盛暑祁寒,朕當時禦文華殿閱奏章。
每禦殿,翰林科道各二人備宣讀,中書舍人二人侍班。
帝勸精圖治,銳意太平,崇祯初政,天下翕然稱之) 務苟且,事派捐,饷加剿練。
(時都城鬥米三百錢,帝憂之,廷臣各陳方略,帝曰:莫若蠲助為便。
召考選諸臣進,問兵食計,知縣曾就義曰:守令廉,即加派以濟軍需,未為不可。
拔第一,即有剿饷練饷之加。
侍郎劉宗周言:一歲之中,助陵工,助城工,助馬價,時奉急公之旨,諸臣毋乃沾沾有市心乎?禦史詹爾選上言:一切苟且之政,有難殚述。
帝怒,問何為苟且,對曰:即捐助一事,亦苟且也。
宗周,字啟東,号念台,會稽人) 任中官,為監紀,不信初心。
(帝初年,罷内臣協鎮,至二年,即以中官曹化淳提督東廠。
京師戒嚴,以王應朝監視行營。
由是沿邊諸鎮,盡設監視。
及流寇蔓延,以各路兵将功罪,應有監紀,用陳太金等監曹文诏左良玉等軍。
時監紀之設、止多一扣饷之人,監紀欲滿,則督撫鎮道皆有所恃以飾功掩過,故邊吏皆樂有監視,而帝方倚任中官,不察也。
謂總監以總督體統行事,監司皆行屬禮。
後帝谕部院:朕初撤還内鎮,己巳之冬,京都被兵,朕不得已,用成祖監理之例,分遣各鎮監視,添設兩部總理。
今兵饷稍清,其盡行撤回,以信朕之初心。
張彜憲竣漕回監,惟關甯近邊高起潛兼監兩鎮,暨内臣提督如故。
然此後倚任益專,嘗遣侍郎張元佐守昌平,又遣内臣提督天壽山,即日往。
帝語閣臣曰:内臣即日就道,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内臣耶?) 戊辰歲,甫改元,亂倡嘉胤。
(崇祯元年,延安饑,府谷民王嘉胤率不沾泥楊六郎等掠富家粟,捕之急,遂倡亂。
巡撫胡廷晏曰:此饑氓,徐自定。
于是有司不以聞,盜益恣,合衆聚延慶之黃龍山。
谷應泰曰:懷宗戊辰即位,而自成諸賊以是歲起延安,禍本相尋,若與俱始!) 李自成,張獻忠,嘯聚同羣。
(米脂人李自成,性狡黠,善走能騎射。
家貧,為驿書。
嘉胤亂,自成往投焉。
參政洪承疇擊賊,破之,不沾泥等皆俘,自成走匿山澤得免。
會都城警,诏天下勤王,山西巡撫耿如杞入援,兵噪于涿鹿,叛走秦晉山谷間,自成出與之合,旬日衆至萬餘,推高迎祥為首,稱闖王。
稱自成為闖将。
已而官軍擊斬迎祥,羣盜推自成為闖王。
延安人張獻忠,陰謀多智,亦從嘉胤為亂。
賊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強。
後率衆就撫于洪承疇,複叛随賊首迎祥紫金梁等,轉寇山西郡縣) 自名号,分大營,三十有六。
(副總兵曹文诏,擊斬王嘉胤于陽城,其黨複推王自用為首,号曰紫金梁。
其黨自相名目,有老回回、八金剛、闖王、闖将、八大王、掃地王、闖塌天、破甲錐、邢紅狼、亂世王、混天王、顯道神、鄉裡人、活地草等,分為三十六營) 齊出關,各分犯,獾穴皇陵。
(陝西賊四十萬出關,分為三:一自陝州上平陽,入晉;一自武關向襄陽,入楚;一自盧氏東向,分犯河南北。
河南北諸賊,複分為三:一走伊汝,陷荥汜東摽及鄭州,複分道犯商城;一自葉蔡,南圍汝甯;一自懷慶渡河,掠歸德睢汝陳許等州。
李自成獨留秦中,為承疇所敗,突出潼關。
張獻忠東走,掠廬鳳安慶,遂陷鳳陽,焚皇陵樓殿,斫松柏三十萬株,殺守陵太監六十餘人,縱高牆罪宗百餘人。
幽宮不保,諸臣忌諱,不敢聞,尋以獾穴為解。
後巡按吳振纓以變聞,帝孝服避殿,祭告太廟) 秦楚豫,随地流,中原蹂躏。
(先是陝西郡縣,為流寇攻掠殆遍,三邊總督洪承疇,所在斬獲有功,帝進承疇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陝湖廣軍務。
承疇自甘肅旋帥東行,秦賊聞承疇至,悉衆東奔,分道盡入河南。
給事常自裕上言:中原天下安危所系,今羣盜蜂屯伊嵩宛雒之間,而以數千官軍東西堵拒,賊何所畏,而不長驅乎?又命楚撫盧象升總理軍務。
承疇剿寇西北,象升剿寇東南。
時秦賊一字王等,部衆二十萬,撞天王統十七萬,自潼關出犯阌鄉靈寶,大衆東行,塵埃漲天,闊四十裡,絡繹百裡。
左良玉與祖寬兩軍,遙望山頭,不敢邀擊。
後祖寬破賊整齊王于九嵩,副将祖大樂敗賊于永城,斬賊首混天王。
羣盜屢衂,然散而複合,遊突無定。
自群盜由秦擾豫三年,夾河千裡,雞犬無聲,關市盡空,杳非人境。
賊無可掠,而象升合大軍于中原,羅而蹙之,羣盜盡入楚。
象升随地進剿,會京師戎嚴,命總理象升督各鎮兵入援,象升北去,賊老回回等盤據鄖襄,休糧息馬,秋高足食,乃以全軍合曹操闖塌天諸賊,共二十萬,沿江而下蕲黃六合,所在告警,烽火及于儀揚矣) 八大王,同曹操,屯據襄鄖。
(總兵左良玉陳洪範,大破賊于鄖西,張獻忠精銳俱盡,乃乞降于洪範,自言能制鄖襄荊承數百裡内外無一賊。
總理熊文燦撫之,獻忠率部曲居白沙界山,文燦議饷三萬人,獻忠乞饷十萬人。
文燦遷延不能應,獻忠聲言寄家口于谷城,入據守之,分屯羣盜于四郊。
賊羅汝才亦就撫,文燦安其衆于房竹間,汝才遙與獻忠為聲援。
獻忠潛勾諸賊為犄角,遂殺谷城知縣阮之钿以叛,汝才九營并起應之。
汝才即号曹操者) 衣錦繡,返延安,晝遊衒亂。
(李自成出河南,左良玉敗之于朱仙鎮。
自成誘别部賊當官兵,而自奔漢南,循南山險阨,遵商雒而行,複出陝西,自鄜州至延綏,分陷米脂延安綏德,自成本延安人,至是再入延安,衣錦繡晝遊,衒其親戚故從,亂者益衆) 牛金星,李公子,仁義傳聞。
(盧氏舉人牛金星,以磨勘被黜,往見自成,遂為謀主。
祀縣前兵部尚書李精白子舉人李信,嘗出粟赈荒,鄉人稱李公子賢,時有誣公子通賊者,捕送獄。
杞民殺令,破械出之,往投自成,更名李岩,授将軍。
自成所至屠戮,岩勸其拊循百姓,以收人心,由是自成不妄殺。
又勸赈濟饑民,民皆稱李公子仁義兵,傳聞者以為自成,不知其為李岩也) 考當日,衆總戎,頗多戰績。
(戰績注見下文) 洪承疇,盧象升,所在成擒。
(先是洪承疇巡撫陝西,承疇在在堵剿,降不沾泥,殺雙翅虎,縛紫金龍,降混天猴,擒點燈子等賊。
又大捷于西澳,斬墜無算,甯塞寇盡。
以鐵角城為邊盜薮,偕副總兵曹文诏擊破之,斬可天飛,生擒獨行狼等。
羣賊每聞承疇至,即先逸去,轉戰四載,斬級三萬,以勤王入援,改薊遼總督,以鄖撫盧象升為總理。
時闖場天八大王搖天動七賊,連兵數十萬,攻滁州,象升馳援,戰于城東五裡橋,賊大潰,積屍相枕。
又九條龍張胖子陷谷城,象升追敗之,殺黑煞神飛山虎,祖大樂又由光鄧夾擊,江北賊略盡。
大寇俱遁秦楚萬山中。
後象升以入援,進軍巨鹿,檄援不應,孤軍至蒿水橋,戰死。
盧象升,字建鬥,宜興人,追谥忠烈) 奔盩鄠,困車箱,自成降縛。
(初,洪承疇率曹文诏先後剿賊,斬獲甚衆,群盜奔散。
李自成與張獻忠奔盩鄠間,總督陳奇瑜困李自成于漢中車廂峽。
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刍,多死,弓矢俱脫。
自成大窘,面縛乞降。
奇瑜許之,給免死牌回籍。
由是縱橫,遂不可制) 敗富平,屯武功,求撫逃奔。
(總兵左光先,擊自成于高陵富平間,多所斬獲,自成佯求撫于監軍道劉三顧。
三顧逆其詐,入堡自守,賊走泾原。
洪承疇邀擊,連敗之,退屯武功。
計窮乞撫以緩兵,複連營走漢中,東走邠甯環慶。
會承疇以甯夏兵變旋師,自成收餘燼複振) 左良玉,扼武關,計窮自缢。
(秦兵大破李自成于函谷,自成衆散略盡,竄走漢南。
秦兵蹙之于北,左良玉阨武關以南,自成窮蹙,不得他逸,食且盡,自經者數四,養子李雙喜救之。
自成因令軍中盡殺所掠婦女,以五十騎沖圍而南) 同其弟,一隻虎,三敗襄城。
(起孫傳庭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兵剿寇。
傳庭知賊家口在唐縣,入城盡殺之,賊滿營痛哭,傳庭自朱仙鎮而南,自成将步騎逆戰,官軍擊斷自成坐纛,賊披靡。
遣其弟一隻虎逆戰,三戰三北,自成奔襄城,諸軍逼之,自成挑土築牆自守) 破瑪瑙,潰潛山,屍盈溝壑。
(崇祯十三年,平賊将軍左良玉,大破張獻忠于太平縣之瑪瑙山,斬首萬級。
獻忠精銳俱盡,遁走興歸山中。
後十五年,獻忠陷六安,謀渡江入南京,總兵黃得功劉良佐逐之,賊走潛山,命一堵牆為殿,營于山上,步騎九十哨,分營為四。
得功等疾趨奮擊,賊踰崖跳澗四潰,斬首萬餘,獻忠潰圍走。
一堵牆伏林中,焚殺之,填屍溪壑,臭達百裡。
賊腹心謀士婦豎俱盡) 萬監軍,七股賊,扼斬夔門。
(永州府推官萬元吉,督帥楊嗣昌辟為軍前監紀,時羅汝才過天星七股盡入蜀,陷大昌,犯夔州。
元吉扼夔門,與左良玉川撫邵捷春俱會,時總兵鄭嘉棟副将張應元汪雲鳳賀人龍等四面蹙賊,斬賊首東山虎,擒賊首自來虎闖塌天一杆鎗掠山虎流金錘金狗兒滾地狼等一百四十九人,前後斬賊七千九百餘級,颠墜死者徧山谷。
于是托天王即常國安降于應元,小秦王金翅鵬降于嗣昌,整十萬過天星即惠登相掃地王皆降。
獻忠遁巴巫間,汝才與之合謀,渡河西走) 戰雖勝,意主撫,官賊旋叛。
(王嘉胤初亂,總督楊鶴主撫,與陝撫劉廣生遣官持牌四出招賊,賊魁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俱給牌免死,安置延綏河西。
其淫掠如故,民毒益甚,有司莫敢告。
于是有官賊之謠,後賊為洪承疇所逐,竄漢中,川兵扼巴西諸險,賊饑無所得食,乃乞降于總督陳奇瑜,凡數萬人。
奇瑜專主招撫,受其降,檄諸軍按甲無動,遣官監護降者。
檄所過郡邑,具糗粻傳送之。
既度棧道,已出險,數萬衆漸不受約束,仍事殺掠,遂盡殺監護官五十員,攻陷城邑,勢不可遏。
奇瑜始悔其見愚,後以熊文燦統理山陝川湖軍務,次于襄陽,遣副将龍石田撃革裡眼射塌天破之,老回回奔棗陽,曹操奔内浙山中,勢孤守險自保。
文燦左良玉進兵浙川,招安羣賊。
會孫傳庭洪承疇出潼關入援,曹操謂為剿己,率九營乞撫,文燦檄止諸軍,授曹操為遊擊将軍,供億甚備。
曹操名羅汝才,既受撫,分屯房竹,自言不願受官,并不貪饷,願為百姓,耕田此中而巳。
文燦一切為羁糜,檄汝才解散諸衆,不聽。
張獻忠亦就撫屯谷城,汝才與為聲援,未幾俱叛) 楊嗣昌,因将印,兩帥離心。
(熊文燦主撫偾事,大學士楊嗣昌請督師南讨,帝賜尚方劍,并督師輔臣銀印,宴于平台後殿,帝手觞嗣昌三爵,賜詩。
嗣昌以左良玉兵強,可倚以破賊,表良玉佩平賊将軍印,良玉進止,不從節度。
副将賀人龍所統陝兵,骁勇善戰,嗣昌密疏,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将印。
既而良玉有瑪瑙之捷,度未可動,複奏留良玉,佩印如故,别加人龍總鎮銜,須後命。
人龍初聞大将之拜,踴躍動三軍,既報寝,乃怏怏,良玉知其故,意亦恨。
當獻忠之遁伏興歸也,千餘殘寇可盡,乃良玉以奪印懷慚,人龍複以歸印觖望,遂逡巡不複深入,緻獻忠複熾。
皆由失兩帥之心,玩寇故也。
嗣昌,字文若,武陵人,總督鶴之子) 空歸路,度巫山,襄陽被陷。
(賊先入蜀,連汝才獻忠凡九股,後七股相繼俱降,惟汝才與獻忠合,将南竄。
萬元吉欲從間道出梓潼,扼歸路以待賊,嗣昌檄諸軍蹑賊急追,不得距賊,遠令他逸。
諸将皆盡向泸州,賊折而東返,歸路盡空,不可複遏。
賀人龍頓兵廣元不進,正總統猛如虎及賊于開縣,獻忠憑高而望,見如虎後軍無繼,大敗如虎,兵馬仗軍符盡失。
賊東走巫山。
初,賊西渡違河,嗣昌策其必入秦,令左良王自興歸趣漢中。
及賊東走,複檄良玉自夷夔進剿,使十九返,良玉曰:向依督師令,瑪瑙山安得功乎?遂撤興房兵趨漢中。
賊下夔門,無一人攔截者,賊既度巫山,盡夜疾走興房山中,由當陽走宜城,偵襄陽無備,簡二十騎持符僞為官兵,至城下,守者驗符信,啟關,賊既入,即大呼殺門者,城中先伏賊百餘,俱起應之,賊大隊疾馳至,門洞開,襄陽遂陷。
副使張克儉、知府王承曾等,俱死之) 喪兩藩,飲福祿,沙市殉身。
(襄陽既陷,賊焚襄王府,執王。
默忠據坐王宮,坐王堂下,勸以卮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遠在蜀,今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
因縛王殺之,投屍火中。
是時李自成圍河南府,福王募死士逆戰,賊引退。
會陝西叛兵數百逃至河南,巡撫招入守禦,事聞,诏逮叛兵首惡解京,叛兵懼,陰勾自成襲河南,為内應。
自成至,叛兵迎之,賊遂入,焚福王府,王缒城走,士民被殺數十萬。
迹王在迎恩寺,執之,置酒大會,以王為俎,雜鹿肉食之,号福祿酒。
楊嗣昌以連失二郡,喪兩親藩,遂自盡于沙市。
鄖撫河撫,皆以自盡聞。
其子以病卒報,帝為傷悼曰:嗣昌功雖未成,盡瘁可憫。
其賜祭!) 羣歸并,十六年,止存闖獻。
(自崇祯元年,陝西饑民倡亂,群盜蠭起,擾亂秦晉楚豫吳蜀諸省,至崇祯十六年,羣盜除殺死及弱者降于官軍,其強者俱為闖賊所并。
惟革裡眼名賀人龍,與左金王即蔺養成,意不相下,闖賊置酒宴左革,殺之席上。
羅汝才營于鄖陽,闖賊數十騎突入其營,汝才卧未起,入帳中斬其頭,一軍皆嘩。
闖賊以大隊兵脅之,七日始定。
又攻殺袁時中。
羣賊至是俱盡,惟老回回名馬守應,亦為闖賊所部。
自後止闖獻兩大賊,陸沉中原矣) 屠蕲黃,破武漢,驅溺人民。
(時左良玉避李自成東下,楚兵盡随而東,蕲黃一帶,城守無兵。
張獻忠自潛山敗走入楚,乘虛襲陷蕲州蕲水,皆屠之。
疾馳至黃州,乘大霧攻陷之,據府自稱西王,沿江而上,悉師破漢陽,從鴨蛋州渡江,逼武昌城下,攻武勝門。
武昌武備積弛,初闖獻交窺江漢,佥議損赀募兵,适承天德安潰兵俱下,楚王盡募為軍鋒,号楚府兵。
至是新募兵内應,開保安文昌二門納賊,賊入,執楚王,以棕輿沉王于江,屠戮城中士民數十萬,投屍于江。
尚餘數十萬人,以騎兵夾道悉自漢陽門驅入江中,浮屍蔽江而下,武昌魚不可食。
獻忠居楚王宮,改武昌府為天授府,鑄西王之寶,開科取士) 兩不下,勢相圖,獻騷長嶽。
(初,獻忠與自成并起延西,以狡詐相雄長。
及洪承疇敗自成于梓潼,幾殲之,自成孑身入楚,依獻忠,不許至竹溪,獻忠謀殺之。
自成獨乘騾,日行六百裡,至淅川老回回營,卧疾半年,仍出剽掠。
獻忠自陷襄陽,自以威名遠出自成右,屢勝而驕,為左良玉大敗于信陽。
獻忠負重創,易服夜竄,衆散且盡。
時自成踞河雒,有衆五十萬,獻忠從數百騎來歸,自成欲屈之,獻忠不為下。
自成怒,欲殺之,獻忠乃晝夜東馳,與回革諸賊合出,攻舒城,陷毫州廬州六安,為總兵黃得功等敗于潛山,乃西走,陷靳黃,破漢陽。
自成聞之怒,榜示遠近曰: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
及聞取武昌,複遣人賀之曰:老回回已降,曹革左已殺,行将及汝矣。
獻忠得書而懼,又聞左良玉從蕲州而上,乃為浮橋于金口,悉衆西渡向嶽州。
沅撫李幹德以兵守城陵矶,三戰三捷,獻忠乃悉衆圍嶽州,百道俱攻,遂陷嶽州。
欲北渡,蔔于洞庭神,不吉,忽大風覆舟,因複還嶽州,盡殺所掠婦女,焚其舟,陸行向長沙。
人民已先走,幹德奉吉王惠王走衡州,長沙陷。
由是全楚騷亂,江西郡縣亦陷沒) 入成都,奉天殺,僭王西京。
(獻忠拆桂王府材,至長沙造宮殿。
聞自成據西安僭位号,四顧歎曰:吾亦何遽為彼下哉!遂棄長沙,率步騎數十萬,由荊入夔,陷涪州泸州,圍重慶屠之。
瑞王阖宮被害,由是所至官民自亂,無不破竹下者。
進陷成都,蜀王阖宮遇害。
獻忠僭位号,稱大西國,即西王位,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親信四大将叙功,以荀可旺為平東将軍,劉文秀為撫南将軍,李定國為安西将軍,艾奇能為定北将軍。
大索全蜀紳士,至成都殺之。
懸榜開科取士,不至者孥戮。
既至以兵圍之,盡殺于西門外青羊宮,凡二萬二千三百人,棄筆硯如邱冢,蜀士類俱盡。
會川人所在起兵恢複,獻忠恨之,聞自成敗奔,棄陝走商洛,謀乘間襲西安,而盡殺川人,以絕顧望。
先分兵計殺,凡一兵殺男子一百,女倍之。
計殺衛軍七十五萬,兵二十三萬,家口不計。
次殺民之釋道醫蔔諸人,凡三十餘萬,家口不計。
更命四大将捱戶殺,名曰草殺。
撫南一路,殺男子九千九百六十萬,女八千八百萬。
平東安西定北三路殺數略同。
于是川民殺且盡。
以平全川土寇功,勒石頌德,乃發成都,由漢川金堂前行,自雲我奉天司殺,自始起迄今,已幾及十之七矣。
恨其三未盡,吾殺當止冬仲之望。
蓋賊于是日伏誅雲) 李自成,卷楚豫,方思據地。
(初,自成流劫秦晉楚豫,攻剽半天下。
然志樂狗盜,所至焚屠。
既而連陷荊襄鄢郢,席卷河南,有衆百萬,始侈然以為天下莫與争,思據城邑、擅名号矣。
羣賊推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修襄王宮殿,據襄陽曰襄京,設官分職) 顧君恩,策緩急,勸定三秦。
(自成議所向,牛金星請先取河北,直搗京師。
楊承裕欲先據留都,斷漕運。
獨顧君恩曰:否否,先據留京,勢居下流,難濟大事,共策失之緩;直搗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
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巳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國立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進退有餘,方為全策。
賊從其計) 号大順,改永昌,稱王全陝。
(自成由豫入潼關,陷華陰,屠渭南,陷華州,屠商州,關中瓦解,遂入西安。
據秦王府,随攻陷榆林甯夏,三邊俱沒。
自成久觑尊号,懼獻忠老回回相結為患,既入秦,通好獻忠,獻忠厚币遜詞以報,自成喜。
遂稱王于西安,國号大順,改元永昌) 入山西,争迎順,直陷京城。
(自成既定全陝,無後顧,長驅而東,渡河入山西,蒲州汾州太原平陽皆陷。
賊遣僞牌徧行山西郡縣,望風迎款。
進攻代州,克甯武關,長驅下大同宣府,入保定,抵居庸關,陷昌平,焚十二陵享殿,京師以西,聞風瓦解。
賊直入彰義門,京城陷) 李建泰,破家财,兆先杆折。
(帝憂寇,臨朝而歎,大學士李建泰進曰:臣晉人,頗知寇中事,願以家财佐軍,可資數月糧。
臣請提兵四行。
帝行遣将禮,以特牲告廟,賜宴餞行,曰:先生之去,如朕親行。
建泰頓首起行,帝目送之。
是日大風揚沙,占曰:不利行師。
建泰禦肩輿,不數武,杆折。
識者知其不祥。
建泰原以家财可恃,比出都,聞山西烽火甚急,家已破,進退失措,因遲行,逡巡畿内而已) 有幾人,可能似,甯武将軍。
(自成攻代州,甯武總兵周遇吉力戰,殺賊萬人,兵少食盡,退守甯武關,賊薄關傳檄:五日不下且屠。
遇吉發大炮擊賊,殺萬餘人,會火藥盡,或勸歸款,遇吉曰:戰三日,殺賊且萬,何怯耶!能勝之,一軍盡為忠義;萬一不支,縛獻我,若輩可無恙。
乃開門奮擊,殺數千人,賊将退。
或為賊策曰:我衆彼寡,但以十擊一,蔑不勝矣。
請去帽為識,見戴帽者擊之,賊複進疊戰,脫帽以自别。
官軍且盡。
遇吉阖室自焚,揮刀突陣,中流矢被執,罵賊不屈,死之。
自鹹歎曰:使守将盡如周将軍,吾安得至此!) 況兼着,檄勤王,縱賊入衛。
(流賊之亂,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等先後逐賊,賊勢甚窘。
會邊關屢陷,京師頻年戒嚴,檄各鎮兵勤王,先召象升入衛,後又調承疇傳庭入衛。
剿賊之兵,屢撤北去,賊剽掠城邑,任其蹂躏,盤踞深山,休糧息馬。
秋高食足,複出狂逞,歲以為常) 兵既微,饷又阙,饑馑頻仍。
(河南巡撫秦所式上言:闖曹蹂躏八十餘城,革左由宛汝跨江漢,此流寇之大略也。
辦賊必須兵,今河南兵不滿萬,此主兵之大略也;用兵必裕饷,河南五郡淪沒,河北強半蒿萊,撫鎮阙饷,五月有餘,此糧饷之大略也;轉饷必須民,自經寇十餘載,人煙幾斷,至于稚子荷戈,老婦嗚柝,此民生之大略也。
是時賊肆殺掠,白骨縱橫,又年年各省荒旱饑馑,民父子相食。
保定巡撫徐标入對曰:臣自江淮來,數千裡蕩然一空,蓬蒿滿路,雞犬無聲,曾不見一耕者。
帝欷歔泣下) 因失事,徒誅了,撫臣十一。
(崇祯朝,巡撫被誅者十一人:山西耿如杞,以兵變死;登萊孫元化,以陷城死;山東顔繼祖,大同張翼明、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并以失事死。
惟薊鎮王應豸,以克饷死;宣府李養沖,以侵漁死) 溫體仁,輔殘刻,經畫無聞。
(大學士溫體仁,以摘發錢謙益受主知,遂入相。
時帝英明,憤廷臣苞苴亡狀,體仁以殘刻輔之,圜扉之内,候訊追比,趾相屬者千餘人。
性忌而險,初藉周延儒入,旋以權相軋,周去而溫獨存,同官文震孟何吾驺錢士升,皆先後抵牾罷。
自佐政以來,邊檄潢池之警,漫無經畫,惟斤斤自守,不殖貨賄,故上始終敬信之。
體仁,字長卿,号圓峤,烏程人。
震孟,字文起,吳縣人) 事壅蔽,周延儒,莫籌一策。
(禦史吳執中,論大學士周延儒攬權壅蔽,塘報章奏,有一字涉邊疆盜賊,辄借軍機密封下部。
明畏廷臣摘發短長,他日敗可捷聞,功可罪案也。
延儒受主眷最深,當中外交讧,無能畫一策,惟屍居内閣。
後吳昌時事發,諸珰發其蒙蔽狀,賜死。
延儒,字玉繩,宜興人) 辨理欲,黃道周,忠佞徒争。
(先是兵部尚書楊嗣昌母服纔五月,帝改禮部兼東閣大學士,仍署兵部侍講學士,黃道周上言:朝廷即乏人,何必破非常之格,以奉不祥之人?帝不怿,問道周曰:朕聞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
爾前疏果無所為乎?道周曰:天人止是義利,臣所惜者綱常名教,非私也。
自信其無所為。
帝曰:少正卯亦稱聞人,惟行僻而堅,言僞而辨,不免孔子之誅。
道周曰:少正卯欺世盜名,臣無其心。
臣今日不盡言,則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則陛下負臣。
帝曰:爾讀書有年,祇成佞耳。
道周複曰:忠佞二字,不敢不辨。
臣在君父之前,獨立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谄面谀為忠乎?帝怒,切責之。
道周,字幼立,号石齋,漳州鎮海衛人) 倪元璐,虛實策,不曾施用。
(侍讀倪元璐上制實八策,曰離敵交、繕旁邑、優守兵、靖降戎、益寇饷、儲邊才、奠辇毂、嚴教育。
又制虛八策,曰正根本、伸公議。
宣義問、一條教、慮久遠、昭激勸、厲名節、明駕馭。
上令确奏伐交實計,其制虛策,不必繼陳。
元璐請盡撤監視内臣,不報) 會真保,棄甯遠,策又遲行。
(前總督餘應桂奏:賊衆百萬,非全力注之不可。
天下鎮将,左良玉、吳三桂,并高傑、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合之,調赴軍前,會師真保之間。
督撫之外,加一督帥,如史可法王永吉其人,賜以尚方,懸公侯之賞,以鼓勵之,庶賊可滅也。
給事吳麟征,請棄山海關外甯遠前屯,徙吳三桂入關,屯宿近郊,以衛京師。
廷臣皆以棄地非策,不主其議。
後賊警益急,始诏封吳三桂平西伯,左良玉甯南伯,餘俱進爵,命勤王,而皆不得至。
乃下麟征徙甯遠疏,飛檄趨三桂入關,而賊騎已過昌平矣) 也增兵,守陴的,飯無炊具。
(命内監分守九門,禁兵皆南征,太倉久罄,京城内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議增兵外城則内阙,增兵内城則外阙,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羸弱五六萬人。
内閹數千人,守陴不充,無炊具,市飯為餐,給饷人僅百錢,無不解體) 也措饷,甘資寇,不助軍興。
(帝按勳戚大珰,征其助饷。
遣太監徐高谕嘉定伯周奎為倡,奎謝無有。
高拂然起曰:外戚如此,國事去矣,多金何益?奎奏捐萬金,帝勒其二萬,奎密書皇後求助,後應以五千金,奎匿二千,僅輸三千金。
太監王之心最富,僅獻萬金,諸内官各大書于門曰:此房急賣。
複雜出玩好諸物于市以求售。
大學士魏藻德首書百金,陳演訴清苦,最後每省限額浙江六千、山東四千,時論上等三萬金,皆無應。
後賊拷王之心,追十五萬,他金銀器玩稱是。
周奎抄見銀五十二萬,珍币複數十萬) 廟堂上,問方略,默無一語。
(賊息告急,召文武大臣科道于中極殿,問今日方略。
有言守門乏員,當今之急,無如考選科道。
又召對平台,問戰守策,衆臣默然。
帝歎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遂拂袖起。
以舉朝無人,常泣下。
廷臣長策,惟閉門止出入,餘無一籌) 啟僞封,讀移檄,扼腕酸心。
(帝視朝,忽得僞封,啟之,詞甚悖,末雲限三月望日至順天會同館繳。
一時相顧失色。
賊又移檄遠近,有雲君非甚喑,孤立而炀竈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甚至賄通公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闾左之脂膏盡竭。
又雲公侯皆食肉纨袴,而倚為腹心;太監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
獄囚壘累,士無報禮之人;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歎。
讀之多為扼腕) 滿京内,賈吏輩,皆賊間諜。
(賊久窺畿輔空虛,潛遣其黨辇金錢氈罽,飾為大賈,列肆都門。
更遣奸黨挾赀充衙門掾吏,專刺陰事,纖悉必知。
都中日遣撥馬探之,賊黨即指示告賊,賊掠之入營,厚賄結之,撥馬多降賊,無一騎還者) 諸鎮軍,各監視,首作降臣。
(遣内官監制各鎮,太監高起潛監甯前鎮,盧惟甯監天津,方正化監真定保定,杜勳監宣府,王夢弼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監衛輝,楊茂林監大同,李宗允監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西協。
降臣注見杜太監句下) 杜太監,衣绯袍,缒城請遜。
(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绯袍八驺,郊迎三十裡。
自成抵京師,對彰義門設座,晉王代王左右席地坐,杜勳侍其下,呼城上人莫射,欲入城,王承恩缒之上。
入見大内,盛稱賊勢大,皇上可自為計。
昌平守陵太監申芝秀降賊,亦缒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諸内臣請留勳,勳曰:有秦晉二王為質,不返則二王不免矣。
乃縱之出,仍缒下) 吾黨貴,仍自在,空炮乘城。
(杜勳出,語守城内臣王則堯褚憲章曰:吾黨富貴自在也。
時京軍無饷,驅守多不至,每堵一人多不及。
襄城伯李國祯馳阙下雲:守軍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複卧如故。
帝命内臣俱守城,内臣嘩曰:文武官何為?又曰:我輩月食五十萬,請如己巳所派數,俱乘城。
帝括中外庫金二十萬犒軍。
賊至,炮聲不絕,仰語守城者曰:亟開門,否且屠矣。
守者俱空炮向外,不實鉛子,徒以硝焰嗚之。
猶揮手示賊退,炮乃發。
賊驅居民填壕内,發大炮,誤傷數十人,守者驚潰,傳城陷,合城号哭奔竄) 曹化淳,開彰義,内城俱陷。
(時守門皆内官為政,内官坐城上,以令箭下,門立啟,無敢诘問。
勳戚大臣,坐視而已。
太監曹化淳獻城,開彰義門,賊率大隊入,恣殺掠。
帝急召閣臣入,曰:卿等知外城破乎?曰:不知。
帝曰:事急矣,今出何策?俱曰:陛下之福,自當亡慮。
如其不利,臣等巷戰。
是夕,帝不能寝,内城陷,一閹奔告,帝曰:大營兵安在?答曰:兵散矣,皇上宜急走!其人即出,呼之不應) 賜朱書,集百官,不聽鐘聲。
(帝同王承恩幸南宮,登萬歲山,望烽火燭天,徘徊踰時。
回幹清宮,朱書谕内閣,命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内外諸軍事,夾輔東宮。
内臣持至閣,閣臣已散,置幾上而返。
帝禦前殿,鳴鐘集百官,無一人至者。
仍回南宮) 周奎卧,純臣辭,東華不啟。
(帝以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
太子走詣周奎第,奎卧未起,叩門不得入,因走匿内官外舍,後為内官所獻,自成留之西宮,封為宋王。
太子不為屈。
是時帝命進酒,連沃數觥,歎曰:苦我民爾!易靴,手持三眼鎗,雜内豎數十人,騎而持斧,出東華門。
内監守城疑有内變,矢石相向。
至朱純臣第,阍人辭焉,帝太息而去。
走安定門,門堅不可啟,天且曙,遂返) 周後經,公主刃,連殺妃嫔。
(帝語皇後曰:大事去矣。
皇後泣曰: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
遣之出,後自經。
召公主至,年十五,歎曰:爾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揮刀,斷左臂未殊死,手栗而止。
命袁貴妃自經,系絕,久之蘇,帝拔劍刃其肩。
又刃所禦妃嫔數人) 死社稷,志先定,南遷不聽。
(先是帝命府部大臣各條戰守事宜,左都李邦華少詹項昱、右庶子李明睿,各言南遷,及東宮監撫南京。
帝驟覽之,怒甚,曰: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分憂,而謀若此!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複多言。
督師李建泰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往,帝論闾臣曰: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棱,朕将何往!) 啟秘室,閱圖像,天數分明。
(大内有秘室,鐍鍵甚嚴,相傳劉誠意藏秘記于内,非大變,戒忽啟。
至是事急啟,得繪圖三軸,末一軸圖像诰肖禦容,穿白背心,左足跣,披發中懸,于今無異,誠天數也) 壽皇亭,發覆面,天昏地慘。
(帝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經,披發,禦藍衣,跣左足,右朱履。
太監王承恩從死焉) 衣前書,念百姓,誤朕諸臣。
(帝自經,衣前書曰: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又書一行: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猶謂閣臣得朱谕,讵無知者) 殓柳棺,覆蓬廠,哀鳴羣象。
(賊問帝所在,大索不得。
次日始知崩于煤山。
賊以雙扉舁帝後屍于東華門側,斂以柳棺,覆以蓬廠,莫敢有往哭者。
賊經象房橋,羣象哀嗚,淚下如雨) 李國桢,三件事,身殉田陵。
(帝後梓宮于東華門外設廠,過者莫進視,襄城伯李國祯去帻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賊執見自成,複大哭,頭觸階,血流被面。
自成以好語誘降,國祯曰:有三件事,從我即降。
一祖宗陵寝不可發,一須葬先帝以天子禮,一太子二王不可害。
自成悉諾之,以天子禮藁葬先帝于田貴妃墓,惟國祯一人斬衰徒步往葬。
至陵襄事畢,恸哭作詩數章,遂于帝後寝前自缢) 有志者,不遭污,宮人二百。
(時宮中大亂,諸賊帥率騎環甲執兵先入清宮,諸宮人逸出,遇賊複入。
宮人魏氏大呼曰:賊入大内,我輩必遭所污,有志者早為計。
遂躍入禦河死,頃間從死者積二百人) 費氏女,年十六,殺賊完貞。
(自成同僞都督劉宗敏等數十騎入大内,太監杜之秩曹化淳前導,賊分宮嫔各三十人,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亦各數人。
宮人費氏,年十六,投眢井,賊鈎出之,見其姿容,争相奪。
費氏绐曰:我長公主也,必告汝主。
擁見自成,内官審非是,賞部校羅賊,費複绐曰:我實天潢之胤,惟擇吉日成禮,死生惟命。
賊喜,置酒極歡,費氏懷利刃,俟賊醉,斷其喉,立死,因自刎) 十七載,死疆場,許多殉難。
(崇祯元年起,流賊擾亂一十七年。
京師未陷之先,督撫鎮将及大小文武陣亡與殉難者,姑記其略:佥事郭景嵩死葭州,劉應向死鄜州,穎州知州尹夢鳌、通判趙士寬阖室俱死,總兵汪雲鳳于巴霧河戰死,參将劉士傑郭關如于開縣戰死,總兵曹文诏戰刎于娑羅寨,守禦劉光耀戰死于東岡。
編修胡守恒,為獻忠陷舒城,刃其腹。
廬州知府鄭履祥,城陷死。
守道許文岐因破蕲州死。
副使樊維城,破黃州,罵賊死。
長史徐學穎破武昌死。
參将崔文榮戰死,輔臣賀逢聖投墩子湖死,禦史劉熙祚守永州不屈死。
獻忠陷重慶,巡撫陳士奇死;陷成都,巡撫龍文光死。
自成陷河南,兵部尚書呂維祺不屈死;秦督傅宗龍,戰項城,被執罵賊死;陝撫汪喬年,發自成先冢,得小蛇,斬蛇以狥。
與自成戰襄城,被執見殺。
破南陽,總兵猛如虎死。
破汝甯,保督楊文嶽罵賊,以大跑擊胸死。
破承天,巡撫宋一鶴巷戰死,知縣蕭漢自經死。
陷麻城,知縣李貞罵賊死。
陷保康,知縣石惟壇死。
陷渭南,秦督孫傳庭沒于陣,知縣楊暄不屈死。
陷商州,商雒道黃世清不屈死,陝撫馮師孔戰死。
西安陷,按察黃炯、右都禦史焦源溥罵賊死,副使祝萬齡,拜先聖,自經死。
陷榆林,副使都任阖室自經死。
總兵尤世威焚家百口,突戰死。
陷慶陽,兵備段複興董琬死。
陷甘州,甘撫林日瑞、總兵郭天吉、同知藍台等并死之。
入保定,禦史餘毓峒,毆賊帥投井死。
入甯武,總兵周遇吉戰死。
入真定,叛兵劫總督徐标,被殺。
入宣府,巡撫朱之馮自刎。
陷昌平,總兵李守鑅自刎死) 九健卒,侍道憲,義骨同馨。
(獻賊攻長沙,推官蔡道憲挽強弩射之,獻忠怒,攻三日夜,城陷,執道憲。
健卒林國俊等九人,待道憲不去。
賊一日計誘道憲降,不屈,國俊曰:如吾主可降,亦去矣,不至今日。
賊雲:爾主不降,爾亦不得生。
國俊曰:若我輩願生,亦去矣,不至今日。
賊并殺之。
内四卒奮然曰:願且延旦夕,葬主骸而後受刃。
賊義而許之,四卒解衣,裹骸葬之南郭畢,俱自經死) 城陷後,從君亡,一門元璐。
(自成陷京師,戶部尚書倪元璐聞難,乃衣冠向阙北謝天子,南謝母,索酒酹漢壽亭侯像前,谕家人曰:吾死,慎勿棺衾,以忠吾痛。
若必欲殓,必大行殓,方收吾屍。
乃缢死。
一門殉節十有三人。
三日後,賊突入見之,顔色如生,賊驚避去) 施邦曜,淩義渠,義不偷生。
(左副都施邦曜,聞變痛哭,題詞于幾曰: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
遂自缢。
仆解之,複蘇,更飲藥死。
大理卿淩義渠聞難,以首觸柱流血,盡焚生平著述,服绯正笏,望阙拜,複南向拜,遺書上其父,乃系帛奮身,絕吭而死) 範景文,投古井,麟征褫服。
(大學士範景文,知事不可為,不食三日,召對,聲不能續;城陷,再拜自經。
家人解之,潛赴龍泉庵古井死。
太常少卿吳麟征,守西直門,城陷,入三元祠,作書訣家人曰:身無匡救,法應褫服。
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足矣,罪臣吳麟征絕筆。
投缳死。
景文,字質公,吳橋人。
麟征,海鹽人) 于騰蛟,汪檢讨,夫婦同繩。
(光祿寺署丞于騰蛟,冠帶,呼妻亦衣命服,同缢死。
檢讨汪偉,聞賊近都城,累日不食。
妻耿氏曰:苟事不測,請從君死。
城陷,為兩缳于梁間,偉以便就右,耿就左。
既皆缢,耿曰:止止,雖在颠沛,夫婦之序,不可失也。
複解缳正左右序而死) 王家彥,李邦華,奮身自盡。
(兵部侍郎王家彥,守得勝門,城陷,家彥投城下,不死,折臂足,仆掖入民舍,自缢死。
左都李邦華聞難,曰:但得為東宮導一去路,死庶無憾。
已矣勢不可為。
走文丞相祠,再拜自經祠中。
賊至,見其冠帶危坐,争前執之,乃知其死,驚避去。
邦華,字懋明,吉水人) 王禦史,子之栻,先後同心。
(禦史王章巡阜城門,賊緣堞上,持刀問曰:降否?章叱曰:不降!賊以刀築其膝,仆地死。
子之栻,後亦死難于閩,甚烈,與章同) 劉理順,馬世奇,全家盡節。
(中允劉理順題壁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
酌酒自盡。
妻萬氏妾李氏及子孝廉并仆婢十八人,阖門缢死。
賊至其居,曰:此吾鄉杞縣劉狀元也,居鄉厚德,奉李将軍令護衛公,何遽死也?下拜而去。
時謂臣死君,妻死夫,子死父,仆死主,一家殉難者,以劉狀元為最。
谕德馬世奇聞變,曰:是當死。
家人曰:奈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作書别母。
妾朱氏李氏,盛服前曰:主人盡節,吾二人亦欲盡節。
拜辭已,入室并缢。
世奇笑曰:若年少,遂能死乎!朝服再拜,自缢。
理順,字複禮,杞縣人。
世奇,字君常,号素修,無錫人) 母和妻,弟共子,孟與金成。
(刑部侍郎孟兆祥守正陽,賊至,死于門下。
妻何氏亦死。
子進士章明收葬父母畢,亟歸與其妻王氏曰:吾不忍大人獄死,吾往從大人。
妻曰:爾死吾亦死。
遂自缢,章明亦死。
員外金铉,賊攻城急,铉跪母章氏前曰:兒受國恩,義在必死,今得僻地藏母,幸速往。
母曰:爾受國恩,我獨不受國恩乎?事急,庑下井是我死所也。
铉恸哭辭母,出視事。
城陷,铉投禦河死,報至,母章氏投井死。
妻王氏亦死。
其弟錝哭曰:母死,我必從。
棺斂其母,葬三日,投井死。
郎中成德,詣東華門,陳雞酒哭奠梓宮前,賊以刀脅之,不為動。
歸寓,跪母張氏前恸哭,母曰:我知之矣。
入室自缢,妻張氏亦死。
一子六歲,德撲殺之,然後自殺。
兆祥,字允吉,澤州人。
金铉,字伯玉,号在六,大興人。
成德,懷柔人) 陳禦史,兩同盡,罵賊趙譔。
(禦史陳良谟将自盡,謂妾時氏曰:汝幸有娠,倘生男,可延陳氏脈。
時氏曰:主人死,妾将誰依?與為賊辱,不如無子。
請先死以絕君念。
遂自缢,良谟與之同盡。
禦史陳純德,提督北直學政,至易水,試未畢,聞賊警奔還,城陷自盡。
禦史趙譔,巡視中城,捕賊間諜誅之,城陷獲譔,譔瞋目大罵,賊怒,殺于白帽胡衕。
良谟,字賓日,鄭州人。
趙譔,字鎮所,昆明人) 周鳳翔,吳甘來,詩泣忠魂。
(右庶子周鳳翔,赴哭梓宮,恸絕,歸寓遺書訣父,複作詩一首,有碧血九泉依聖主、白頭二老哭忠魂之句,向阙再拜自缢,二妾從之俱死。
給事吳甘來,城陷,疾趨皇城,不得入,返寓作書,以後事托其兄泰來,泰來子家儀奔至,相與恸哭,甘來曰:我不死,無以見君。
汝父死,無以養親。
古者兄弟同難,必存其一。
冠帶北向拜五,南向拜四,賦絕命詩一首,引佩帶自缢死。
鳳翔,山陰人。
甘來,字和受,新昌人) 偪寫诏,宋觸階,投河滕阮。
(中書宋天顯,賊逼寫僞诏,天顯擲筆大罵,觸階死。
又中書膝之所阮文貴,皆投禦河死) 鞏驸馬,縛子女,舉火全焚。
(驸馬都尉鞏永固,從帝突圍,不得出,歸書壁曰:世受國恩,身不可辱。
以繩縛子女五人于樂安公主柩前,縱火焚室自刎) 劉文炳,申嘉胤,同時投井。
(新樂侯劉文炳,帝召文炳與驸馬率家丁,欲于崇文門突圍出,不得。
帝回宮,文炳曰:身為國戚,當與國同難。
有女弟适李少寡,召歸,與弟左都督文耀,驅子孫男女及妹十六人,盡投大井中,縱火焚賜第。
文炳文耀俱投火死。
祖母瀛國夫人,帝外祖母也,年九十八,投井死。
太仆寺丞申嘉胤,亦投井死。
嘉胤,永年人) 惠安伯,宣城伯,水火捐生。
(惠安伯張慶臻,城陷,盡散财物,置酒一家聚飲,積薪四圍,全家燔死。
宣城伯衛時春,聞變合家赴井死,無一存者) 湯布衣,許秀士,書身絕命。
(布衣湯之瓊,見梓宮過,恸哭觸石死。
長沙生員許琰聞變,悲号欲絕,遍體書崇祯聖上四字,絕粒七日而死) 其餘人,難盡紀,明史留名。
(吏部員外許直,副兵馬姚成,郎中李逢甲,主事王锺彥,經曆張應選,儒士張世禧同子懋賞懋官,俱自缢死。
衛經曆施溥飲藥死。
東宮侍衛周鏡,都指揮王國興,指揮李若珪,錦衣指揮李若琏,皆自缢死。
千戶高文采,一家十七人,皆自殺。
經曆毛維章,太監王德化,俱被殺。
王之俊自缢。
英國公張世澤,清平伯吳尊周,陽武侯薛濂,博平侯郭振明,永甯伯王長錫,皆死之。
其未殉節,被賊拷掠,如陳演、魏藻德、方貢貞、邱瑜亦自盡。
自成禁諸軍,不敢入殉節諸臣之家) 十八子,射天下,白衣作祟。
(初,牛金星蔫蔔者宋獻策善河洛數,見自成,獻圖谶雲:十八子來主神器。
自成悅,拜軍師,至是京城陷,自成氈笠缥衣,乘鳥駁赢,同金星等五騎自西長安門入,彎弓仰天大笑,至承天門,顧盻自得,指門榜語諸賊曰:我一矢中其中字,必一統。
射之中天字下,自成愕然。
金星進曰:中其下,當中分天下。
自成喜,投弓而笑,入登皇極殿,據黼坐。
大學士魏藻德、成國公朱純臣,率文武百官入賀。
陳演勸進,不許。
賊每升禦座,辄目眩頭暈,見白衣人數丈長者前立) 選朝官,分三等,發拷金銀。
(自成召見京朝官,自金星以下六政府尚書宋企郊等皆雜坐,以次呼名。
自特推何瑞征四人外,自成選七十三人,金星選二十七人。
分為三等,奏聞發榜名具六等降賊案,既而俱不用,用其要者,餘發權将軍拷掠索金。
自嘉定伯成國公陳演魏藻德下,皆熨體炙項、夾胫箍腦無甯日,于是諸官乃稍稍竄去。
計進拷索銀七千萬,侯家十三,閹人十四,官十二,占商十一。
餘宮中内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
賊聲言得自内帑,惡拷索名也) 鑄銀玺,皆不成,謀馳歸陝。
(鑄永昌錢,字不成文。
鑄金玺,又不成。
镕金餅,每餅幹兩,竅其中,貫以鐵絙,凡數萬餅。
括騾車千駞千,謀載歸陝。
嘗曰:陝吾父母國形勝,朕将建都焉,富貴歸故鄉,十燕京豈易一西安哉) 吳三桂,招不應,師乞皇清。
(初,總兵吳三桂入援,抵豐潤,聞京城陷,頓兵山海關,乞師大清,發鐵騎五萬,以英王豫王分領入關。
自成挾三桂父襄作書招之,不應。
自成率精銳六萬挾太子二王及襄向永平,三桂擊賊于關門,敗之紅花澱,又敗于關,又敗于遷安,斬僞将軍谷可成。
劉宗敏堕馬,左光先負創走,自成還京帥。
▼璜按舊載有三桂已遣降在道,聞其妾陳沅為賊得,乃拒關) 将敗奔,忽僭位,焚宮出走。
(自成戰敗,将奔還京,忽僭位于武英殿,衮冕列仗受朝賀。
癫眩,鴻胪贊拜不成列,命牛金星行郊天禮。
是夜焚宮殿,旦明出走,居民升屋擲屋礫,奮挺大呼殺賊,婦女擊銅盎澡器助之,賊人馬相蹂踐,死者數萬) 殺李岩,逃謀主,獻策金星。
(初,自成親信李岩,岩有大略,自成忌之。
及聞河南北反正,殺僞官,岩請以兵狥。
金星微言曰:河南岩故鄉,其意叵測,十八子豈岩耶?自成乃殺岩。
至是獻策金星皆道亡,自成無與為謀矣) 失辎重,中流矢,盜羣瓦解。
(自成出齊化門西走,吳兵輕騎追之,賊馬騾皆重載,自蘆溝至固安,百裡内所棄财物婦女塞路,賊衆皆散去。
追至保定,賊還兵死鬬,盡失其辎重。
追至真定,複拒戰。
三桂分關兵滿兵番休戰。
流矢中自成首,拔營走山西,追及關而止) 出龍駒,棄秦晉,入楚奔辰。
(自成至平陽,分兵守山西,複遣賊出潼關,攻掠河南。
三桂入山西,自成走西安,搜全陝兵,悉銳逆戰。
大兵沖堅而入,斬賊将馬世耀劉宗敏等,賊大潰。
順治二年春二月,自成棄西安,出商州龍駒寨,走武關,入襄陽,宋企郊等皆道亡。
自成至武昌,左良玉已南下,武昌虛無人,與李過等居武昌五十日。
夏四月,由金牛保安走鹹甯蒲圻,南奔辰州) 黔陽還,羅公山,草頭衮冕。
(自成奔辰,将合獻忠不得,留屯黔陽,乏食,四出抄掠。
會川湖總督何騰蛟屯兵辰州,攻之,自成還過通城,命其部衆先發,自成二十騎殿後。
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上有神廟,自成單騎登山,村民慮為刦盜,争取所荷锸擊之,自成格闘,積雨,人馬陷泥淖中,村民揮鉏碎其顱,翻腦漿于地,血肉漫漶,不知其何賊也。
既斃,剝甲裳,見龍衣金印,眇左目,驚為自成。
截其首,從山前逃,騎兵候久迹之,已無首矣。
村民以其首獻騰蛟,騰蛟曰:吾聞李錦亦眇一目,得非錦耶?驗之左胪,傷于镞,曰:是矣。
俎其頭祭烈皇帝,飛書奏捷于福建唐王。
李過聞自成死,勒兵還赴,結草為首,以衮冕塟之羅公山下,滅一村而去。
諸賊奉李過為主,即一隻虎也,更名繡,入湖南山中。
唐王遣馬知祥招之,封自成妻高氏忠義夫人,賜繡名赤心) 黃虎賊,鹽亭界,一矢銷魂。
(張獻忠黃面長身虎領,人号黃虎。
獻忠最雠川人,既殺民盡,并欲屠川民之為兵者。
時賊将劉進忠所部川兵多,計欲執進忠而坑其衆,進忠率一軍俱逃。
大兵進漢中,進忠迎降,為鄉導。
南行遇獻忠于鹽亭界上,是日大霧,前不見馬。
獻忠方曉行,聞介馬聲,彎弓前至鳳凰坡,進忠認之曰:此獻賊也。
發一矢洞脅,急回走,而矢叢于背,大呼墜地。
賊将王尚禮尚負其屍走,既而棄去,支離之。
獻忠四将複據川,詐言獻婢老腳有遺腹輔孤,而實無有。
後安西附桂王入雲南) 隻落得,闖獻名,罪無差等。
(自成獻忠,當時皆以闖賊獻賊名之。
谷應泰曰:論者以獻猶據蜀,闖賊犯阙,按法行誅,薄乎減等。
而不知獻亂以來,财賦绌于吳楚,士馬斃于荊襄,民命塗于中野。
夫是以瓦解土崩,一蹶而壞。
獻之與闖,厥罪惟均,窮奇梼杌,豈可差等乎哉) 聚人屍,供打亮,殺盡生靈。
(獻忠強不及自成,狡谲過之。
性嗜殺,與自成比,楚蜀之間,所至屠戮無遺。
每夜分念無可殺,殺其妻,左右莫敢诤。
既而以不诤殺左右。
每雷電作,詐謂衆曰:有天旨,命剿絕諸人,吾敢違天哉。
自成為人不甚長,高顴深《出頁》,鸱目豺聲。
性慘酷,鉗鑿錘鋸,不離左右,日斮足剖心琢腦截脅為戲。
下城踰一日,殺十之三。
再日殺十之七,三日屠之。
殺人數萬,聚屍為燎,名曰打亮。
每城陷,步兵環堞下,馬兵徼之,如覆海然,無一人脫者。
其時郡縣邱墟,白骨縱橫,生靈荼毒,幾無噍類) 在事後,論成敗,懷亡明社。
實流毒,自熹廟,休怨崇祯。
(谷應泰曰:周業衰于幽厲,不在《單心》狐;漢道替于桓靈,豈關蜀郡。
故明不亡于武皇者,以孝宗之蘊澤厚;而明無救于懷宗者,以熹廟之流毒長也) 星入月,星下移,明知數定。
(崇祯十七年正月夜,星入月中,占雲:星入月中,國破君亡。
二月,欽天監奏帝星下移) 報明雠,驅枭獍,聖主澄清。
(大清攝政王緻書史可法,内雲:闖賊犯阙,肆虐君親。
吳三桂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爰整貔貅,驅除枭獍,報爾君父之雠,彰我朝廷之德。
可法,字道鄰,祥符人) 明一代,十七朝,幾人有道。
遡開基,好制度,漢主唐君。
大宗起,仁宣孝,成康文景。
從此外,多半是,寵任閹人。
違家法,滅禁碑,觀兵預政。
(注見正統王振盜禁碑句下) 任錦衣,東西廠,怙寵淫刑。
(楊守陳曰:國朝設錦衣衛為親軍,職任雄要,其掌禦乘輿,則奉車都尉之職也;其掌徒隸、察舉官邪,則司隸校尉之職也;其掌徼巡京師,禦非常、察奸宄,則執金吾之職也;其掌刑獄逮系,則又兼廷尉之職也。
任其職者,往往怙寵恃勢,淫刑黩貨,辄偾事以賈禍。
又王弇州錦衣志,稱太祖十五年設錦衣衛指揮使一人,同知二人,佥事三人,鎮撫二人,所統曰将軍力士校尉。
太祖時,時有誅殺或下鎮撫司雜治,取诏行,毋經法曹。
燕王既即位,擢紀綱為都指揮佥事,治錦衣親兵,典治诏獄。
尋别置東廠,中貴人重者,始出領廠事八十人,人取捷悍利牙爪者,其鈎察出入帷簿間。
錦衣理其牍,而中貴人得持牍徑至上禦所,稍出衛上。
成化中,尊寵太監汪直,别為置西廠,所領缇騎倍東廠,得糺察中外文武大小及民間事。
傳及後世,如劉瑾魏忠賢等,皆分領廠務,用其私人為錦衣,羅織鍛煉,忠良橫遭荼毒,馴至于亡) 擅威福,恣兇狠,忠良僇辱。
(注見前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事下) 到頭來,遭若輩,賣國開門。
(注見前曹化淳句下) 嘉隆萬,兩三朝,言官搏擊。
重私交,立門戶,攪亂朝廷。
(注見前嘉靖隆慶萬曆鷹犬搏擊立門戶句下) 真理學,接程朱,統承一脈。
(宣德中,曹端為霍州學正,笃尚理學,教人務躬行實踐。
所箸有四書詳說、孝經述解、性理文集、儒家宗統等書。
晚年得太極之旨,為川月交輝圖,學者稱月川先生,霍人稱白雲先生。
正德時,大司馬彭辛庵澤,稱月川為本朝理學之冠。
天順中,處士吳與弼,以李賢石亨薦,遣行人赍勅币聘至京,授為左谕德,以疾辭不受。
賜勅褒嘉,赉以銀币,叮咛毋忘著述,以繼前賢。
弼條陳十事,表謝而去。
布衣陳真晟,務為聖賢踐履之學,有功于主敬,嘗曰:大學誠意為鐵門關,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
用伊川故事,詣阙上程朱正學纂要。
禮部侍郡兼學士薛瑄,其為學,一言一動,必合于禮。
嘗言讀書窮理,須有實見,然後驗于身心。
所著有讀書錄二十卷。
成化中,廣東布政陳選,布衣韋帶,客至,瓦器蔬食,相對無愧色。
其志以聖賢自期,操履誠殷,海内士大夫,鹹欽仰之。
廣東舉人陳憲章,究心理學諸書,卒未有得,乃靜坐一室中,以明心見性為務,嘗曰:為學須在靜坐中養出個端倪,方有商量處,未可便靠書冊也。
遊太學,為羅倫莊昹所推重,歸而四方從學者日衆,以彭韶薦,授檢讨,人稱白沙先生。
處士胡居仁,其學以忠信為本,以力行為要。
因以敬名齋,動靜語默,造次不違。
與人講學,謂第一怕識見不真,第二怕工夫間斷。
所著有居業錄、敬齋錄。
正德時,祭酒蔡清,飾躬勵行,必準古人。
平生好學不倦,安貧守己。
所著有易學蒙引、五書蒙引。
學者宗之,稱虛齋先生。
新建伯王守仁,生平以講學自任,其論學者有曰: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
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
設此方便,本來面目,即吾聖人所謂良知。
格物緻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耳。
又曰: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謂之神,以其流傳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
陰極陽,陽極陰,苟吾良知之說明,則凡若此類者,皆可不言而喻。
又曰:養德養身,隻是一事,果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專志于是,則精住氣住神住,而仙家所謂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
嘉靖中,南京禮部尚書章懋,潛心理學,于書無所不讀,身體力行,四方學者多從之。
登仕籍五十年,立朝無四十日,有難進易退之節。
天下高之,稱楓山先生,有楓山語錄、闇然子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與弼,号康齋,撫州人。
真晟,字剩夫,漳州人。
陳選,号克庵,臨海人,谥恭愍。
憲章,字公甫,新會人。
居仁,字叔心,餘幹人。
蔡清,字介夫,号虛齋,晉江人。
莊昹,字孔旸,江浦人。
章懋,字德懋,号楓山,谥文悫,蘭溪人) 或雲禅,或請祀,訾議紛纭。
(王守仁讨平八寨,以病歸,卒于南安。
世宗以守仁未經奏請,擅離重地,無人臣禮,又學術事功,多有可議,命廷臣集勘。
桂萼謂守仁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緻之論,知衆論之不與,則着晚年論定之書;号召生徒,互相唱和,門人為之辨謗,至謂杖之不死,投之江不死,幾無忌憚。
但其功足錄,免奪伯爵,申禁邪說,以正人心。
陳獻章之學,專于主靜明心,以經書為糠粃,與程朱異尚,以故當時推尊者固多,訾議者亦不少。
如章楓山胡敬齋羅整庵,皆訾其為禅。
尹蹇齋曰:我朝理學之士,薛文清瑄陳克庵選為最,胡敬齋居仁羅一峯倫章楓山懋亞之,陳白沙獻章,隻味禅會。
莊定山昶,隻是一個詩人。
陳剩夫是狷介之士,其學識,敬齋猶未及。
鄒吉士智忠鲠名臣,不必廁于道學。
又曰:楊方震所稱理學,前有曹月川端,後有何椒邱喬新,邵二泉寶,羅整庵欽順,皆當續入。
陳建曰:方震理學錄,載康齋而不及月川,豈薄其為教官耶?萬曆十二年,禦史詹事講請以守仁獻章從祀學宮,下廷臣雜議,科道請以吳與弼、章懋、雛守謙、胡居仁、王艮、陳真晟、蔡清、羅倫、黃仲昭、曹端、呂柟、羅欽順并議。
于是議祀者紛紛,而王用汲诋守仁為邪說,李桢诋守仁為亂儒,石星謂守仁獻章不當立門戶講學,邱橓謂守仁為禅,時大臣有素不喜王氏學者,乃折衷其說,止請允祀居仁,餘請姑已之,以俟論定。
大學士申時行上言:守仁言緻知,出于大學;言良知,本于孟子。
獻章言主靜,沿于周敦頤程颢,非自創一門戶也。
其謂禅家宗旨者,必外倫理、遺世務而後可,今孝友如獻章,出處如獻章,而謂之禅可乎?氣節如守仁,文章功業如守仁,而謂之禅可乎?或謂從王則廢朱,不知道固互相發明,且朱陸并祀矣,朱學不聞以陸廢,今獨以王廢乎?請祀二臣,而并及居仁。
神宗曰:皇祖世宗,嘗稱守仁有用道學,其與獻章居仁,俱從祖孔廟。
尹直瑣辍錄載:吳與弼受聘至京,迂陋可鄙,既歸,矜肆無故态。
他日以弟不檢,自褫冠囚首,詭訟府庭。
張元祯作書切責,謂當上告素王,正名讨罪,豈容久竊虛名,為名教之罪人。
紀略曰:近日楊少宰時喬雲,弼自辭宮谕歸,絕口不言官爵,以庶人服,力田終身。
時撫守張璸與之不合,欲壞其節,嗾他人代其弟訟之,遣人持牒往攝。
弼以庶人服往,張守加以侮慢,弼無愠色。
元祯始輕信其事,後乃釋然,遂為千古不洗之誣雲。
羅倫,字彜正,号一峯,谥文毅,永豐人。
羅欽順,字允升,号整庵,谥文莊,泰和人。
呂柟,字仲木,谥文簡,高陵人。
邵寶,字國賢,無錫人,谥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
陸九淵,字子靜,居象山,号象山先生,谥文安。
元祯,字廷祥) 最難受,舉朝臣,每遭廷辱。
(曆朝廷杖言臣,習以為常。
甚有杖斥二三百人者) 更可憐,殺不怕,多少忠魂。
(建文死亂之臣,愈殺愈烈;嘉靖天啟之臣,愈殺愈谏) 計前後,五元功,并無一利。
(陳建曰:太祖開國元功,文臣韓國公李善長,以嫌賜死。
成祖靖難,元功淇國公邱福,胪胸敗沒削爵,全家谪海南。
景帝禦虜元功兵尚于謙讒僇。
天順複辟,元功忠國公石亨下獄論斬,大學士徐有貞下獄流金齒。
世宗入繼,定策元功大學士楊廷和,以議禮奪官,子锢滇海。
五元功皆不利焉) 是和非,長共短,節略評論。
休道是,絮叨叨,繁言寡要。
都隻為,關鍵處,開卷須明。
(胡維元序紀略書曰:開國靖難,土木複辟,繼統乾坤之晦明不一态,中有大禮大獄大役大兵,尤我明關鍵處。
至如辟統定鼎之英雄,浴日補天之豪傑,與争儲争禮死難死忠之節烈,一開卷而指諸掌上,乃真稱紀而核,略而要也) 定功罪,判賢愚,俟修明史。
試毀譽,嚴折衷,必考來因。
拍幾掌,贊幾聲,河清海晏。
恨一回,罵一陣,賊子奸人。
繼光祿,續成書,少資清聽。
有許多,翻覆局,詳奉知音。
二百餘,明世界,狐塵兔迹。
感皇天,生盛世,代代升平。
耕田鑿井思堯舜去暴除殘望武湯 勢鬧朝堂似錦,亂離世界如麻。
戰場骨屑卷塵沙,闖獻千年唾罵。
二百餘年興廢,一朝過眼風花。
堪啼堪笑又堪嗟,不比戲場诨話。
西江月 從此太平億萬衤冀風調雨順樂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