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
關燈
小
中
大
●大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錄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
監修總裁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覺羅勒德洪
總裁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一級臣明珠光祿大夫禮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加三級臣王熙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吳正治資政大夫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加一級臣宋德宜等奉敕修
總裁官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六級臣鄂爾泰光祿大夫經筵日講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仍兼管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二級臣張廷玉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五級臣徐本等奉敕恭校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正月天命十一年。
丙寅。
春正月。
乙巳朔 ○己酉。
上谕侍臣曰。
天地法象。
雖高遠難窮。
而理則貞而一也。
故能使日月運行。
風雨調順。
四時不違其序。
化育萬物。
生生不已。
嘗思前人得失之故。
不甚相遠。
如在目前。
行善而得。
行不善而失。
往迹固昭然也。
誠勤於觀覽。
廣加咨詢。
惡者戒之。
善者從之。
則貞一之理。
備於厥躬。
蔔年蔔世。
建無疆之休不難矣 ○上谕貝勒諸臣曰。
人君齋明其心。
以事上帝。
則多受福祉。
至於貝勒諸臣。
翼戴其君。
亦惟存公平誠正之心而已。
為臣者、果能矢志忠良。
與君一體。
時時誡勉民庶。
俾改避遷善。
易俗移風。
則民從而君必倚任矣。
所謂忠良者。
乃公爾忘私。
國爾忘家。
平時則以忠謀國。
臨難則以身殉國也。
君。
猶日也。
與天地一體。
為臣者、果能宣上德意。
如四時之不忒。
亦與君合德矣。
為君者明。
為臣者良。
則庶事修舉矣。
又曰。
從來為帝王者多矣。
求其聰明睿智。
恩溥國人者、則少焉。
譬之麗於天者。
星辰雖衆。
而明如日月者無有也 ○上谕諸貝勒曰。
上天覆育萬物。
公而無私。
非者非、不以國大而庇之。
是者是、不以國小而棄之。
嘗觀曆代帝王。
其初每苦心志。
勞筋骨。
備曆艱難。
而後得成大業。
虞舜躬耕曆山。
克盡孝行。
遂聞於天而登帝位。
漢高祖、一泗上亭長耳。
奮力行間。
躬定禍亂。
遂有天下。
金太祖、服事遼主。
幾被誅。
卒能奮志修身。
收服屬國。
滅遼稱帝。
明太祖、早喪父母。
栖身佛寺。
曆盡艱危。
卒成帝業。
此皆天眷有德。
不以微賤而棄之也。
周宣王時。
有童謠曰。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及幽王寵溺褒姒。
紊亂國政。
西周以亡。
秦始皇、雄據西陲。
吞并海内。
築長城。
防禦邊界。
信方士。
訪求神仙。
自謂一世二世。
以至萬世。
傳之無窮。
乃恣意暴虐。
二世而亡。
宋徽宗招納叛臣。
構兵啟釁。
為金所敗。
父子被執。
身死於外。
金主完顔亮、違悖天常。
荒淫不道。
獲罪於天。
卒被篡弑。
元順帝、不畏天威。
不治國政。
疏斥賢能。
信任奸慝。
緻盜賊起。
國祚遂亡。
此皆天厭兇德。
不以國之大而且強、以庇之也。
今明之君臣。
自恃強大。
蔑視上帝。
任意生殺。
妄啟釁端。
助葉赫侵我疆圉。
毀我廬舍。
奪我禾稼。
肆虐無已。
朕用昭告皇天。
興師征之。
猶不悔悟其非。
自謂以強制弱。
所向無敵。
不知是非自有天鑒。
固不在衆寡大小也。
觀古今典籍。
國雖大。
而曆數将終。
則君臣庸闇。
紀綱倒置。
至於滅亡。
國雖小。
而運祚方興。
則祯祥洊集。
民物蕃盛。
寖以昌熾。
總之皆由天也。
今明災異疊見。
其君臣不務修省。
終必緻天之罰矣。
縱國大兵強。
豈足恃乎。
夫人能引咎修德者、上也。
文過飾非者、下也。
後世子孫。
宜法前代之所以得。
鑒前代之所以失。
遷善改過。
上合天心。
則可以永享鴻祚矣 ○戊午。
上率諸貝勒大臣。
統兵征明。
庚申。
次東昌堡。
翼日、渡遼河。
軍行。
分左右翼。
排列曠野。
一翼直屆南海岸。
一翼越遼東至廣甯大路。
前後相繼。
絡繹不絕。
莫測首尾。
旌旗劍戟如林。
前鋒精銳。
至西平堡。
獲明諜者訊之。
知明右屯衛守兵千人。
大淩河兵五百人。
錦州城兵三千人。
此外人民。
随地散處。
大軍兼程而進。
至右屯衛、其城守參将周守廉、率軍民已遁。
明舟運之糧。
積貯海岸。
上留将八人。
統步
丙寅。
春正月。
乙巳朔 ○己酉。
上谕侍臣曰。
天地法象。
雖高遠難窮。
而理則貞而一也。
故能使日月運行。
風雨調順。
四時不違其序。
化育萬物。
生生不已。
嘗思前人得失之故。
不甚相遠。
如在目前。
行善而得。
行不善而失。
往迹固昭然也。
誠勤於觀覽。
廣加咨詢。
惡者戒之。
善者從之。
則貞一之理。
備於厥躬。
蔔年蔔世。
建無疆之休不難矣 ○上谕貝勒諸臣曰。
人君齋明其心。
以事上帝。
則多受福祉。
至於貝勒諸臣。
翼戴其君。
亦惟存公平誠正之心而已。
為臣者、果能矢志忠良。
與君一體。
時時誡勉民庶。
俾改避遷善。
易俗移風。
則民從而君必倚任矣。
所謂忠良者。
乃公爾忘私。
國爾忘家。
平時則以忠謀國。
臨難則以身殉國也。
君。
猶日也。
與天地一體。
為臣者、果能宣上德意。
如四時之不忒。
亦與君合德矣。
為君者明。
為臣者良。
則庶事修舉矣。
又曰。
從來為帝王者多矣。
求其聰明睿智。
恩溥國人者、則少焉。
譬之麗於天者。
星辰雖衆。
而明如日月者無有也 ○上谕諸貝勒曰。
上天覆育萬物。
公而無私。
非者非、不以國大而庇之。
是者是、不以國小而棄之。
嘗觀曆代帝王。
其初每苦心志。
勞筋骨。
備曆艱難。
而後得成大業。
虞舜躬耕曆山。
克盡孝行。
遂聞於天而登帝位。
漢高祖、一泗上亭長耳。
奮力行間。
躬定禍亂。
遂有天下。
金太祖、服事遼主。
幾被誅。
卒能奮志修身。
收服屬國。
滅遼稱帝。
明太祖、早喪父母。
栖身佛寺。
曆盡艱危。
卒成帝業。
此皆天眷有德。
不以微賤而棄之也。
周宣王時。
有童謠曰。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及幽王寵溺褒姒。
紊亂國政。
西周以亡。
秦始皇、雄據西陲。
吞并海内。
築長城。
防禦邊界。
信方士。
訪求神仙。
自謂一世二世。
以至萬世。
傳之無窮。
乃恣意暴虐。
二世而亡。
宋徽宗招納叛臣。
構兵啟釁。
為金所敗。
父子被執。
身死於外。
金主完顔亮、違悖天常。
荒淫不道。
獲罪於天。
卒被篡弑。
元順帝、不畏天威。
不治國政。
疏斥賢能。
信任奸慝。
緻盜賊起。
國祚遂亡。
此皆天厭兇德。
不以國之大而且強、以庇之也。
今明之君臣。
自恃強大。
蔑視上帝。
任意生殺。
妄啟釁端。
助葉赫侵我疆圉。
毀我廬舍。
奪我禾稼。
肆虐無已。
朕用昭告皇天。
興師征之。
猶不悔悟其非。
自謂以強制弱。
所向無敵。
不知是非自有天鑒。
固不在衆寡大小也。
觀古今典籍。
國雖大。
而曆數将終。
則君臣庸闇。
紀綱倒置。
至於滅亡。
國雖小。
而運祚方興。
則祯祥洊集。
民物蕃盛。
寖以昌熾。
總之皆由天也。
今明災異疊見。
其君臣不務修省。
終必緻天之罰矣。
縱國大兵強。
豈足恃乎。
夫人能引咎修德者、上也。
文過飾非者、下也。
後世子孫。
宜法前代之所以得。
鑒前代之所以失。
遷善改過。
上合天心。
則可以永享鴻祚矣 ○戊午。
上率諸貝勒大臣。
統兵征明。
庚申。
次東昌堡。
翼日、渡遼河。
軍行。
分左右翼。
排列曠野。
一翼直屆南海岸。
一翼越遼東至廣甯大路。
前後相繼。
絡繹不絕。
莫測首尾。
旌旗劍戟如林。
前鋒精銳。
至西平堡。
獲明諜者訊之。
知明右屯衛守兵千人。
大淩河兵五百人。
錦州城兵三千人。
此外人民。
随地散處。
大軍兼程而進。
至右屯衛、其城守參将周守廉、率軍民已遁。
明舟運之糧。
積貯海岸。
上留将八人。
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