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廟
關燈
小
中
大
,不多說了。
二 昨天,早餐後,一個人出去散步。
在北面的一帶山地上漫遊着。
山勢都不高峻,山坡平衡之至,看不見一點岩石。
足下是軟滑滑的,一點履聲都沒有。
那草原上的綠草簡直便是一床極細厚的地氈,踏在上面,溫适極了。
太陽光一點都不熱。
山底下便是矮伯格河環之而流。
中途遇見保安處的軍事教官劉建華君,随走随談,談得很久。
他參加過好幾次的抗日戰,這可傷心的往事,不能不令人想起來便悲憤交集。
上午往遊百靈廟。
百靈廟,漢名廣福寺,占地極廣;凡有大小佛殿及“經堂”十一座;大小的喇嘛住所一百數十處,共有六百餘間屋,可容得下三千餘衆。
但現在住着的,不過數百人。
廟為康熙時所建,聖祖西征,曾在這裡住得很久。
民國三年(1914)時,張治曾駐此,曾經過一次大戰,廟全被焚毀,現在的廟,是民國十年(1912)後重建的,規模遂遠遜于前。
正殿及白塔,正對着廟前的突出的一峰,這峰名女兒山。
相傳,康熙怕女兒山要産生真命天子,便特建此廟以鎮壓之。
殿門上有梵符、符傍,注着漢字雲:“凡在此符下經過一次者,得消除千百世之罪孽。
”前殿之“經堂”,正中為班禅駐此時誦經處。
四周皆壁畫,氣韻還好,當出于大同、張家口的畫人手筆。
畫皆釋迦故事,唯有數尊喜歡佛,較異于他處。
後殿為供佛之所。
如來像的下方,别有頭戴黃尖帽,身披黃袍的大小坐像數尊。
其面貌和一般的佛像大異,鼻扁,額平,顴骨凸出,極肖蒙人。
初以為蒙佛,問了翻譯,才知道是黃教祖師的真容。
這位宗教改革家,在西藏史上是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的。
殿的東隅,置一金色的柱形物,分三層,為宇宙的象征。
下層為地,做圓形;中層為水,亦圓形而有波浪紋;上層為天,做樓閣層疊狀。
水的四面,有二傘形及日、月二形,此亦藏物。
出正殿,又進幾個佛殿去參觀,規模有大小,而結構無殊,便也懶得去追曆十一殿了。
出廟,在山坡上散步。
太陽光漸漸的猛烈起來,有點夏天的氣候了。
山頂有一白色石堆,插有木杆無數,成為鬥形。
木杆上懸挂着許多彩色的綢布,上有經文。
此種石堆,名為“鄂博”,本為各旗分界之用,同時也成了祀神之所。
我們坐在這“鄂博”的陰影下閑談着。
趙君說起蒙古所以定陰曆三月二十一日為大祭成吉思汗日者,非為他的生忌死忌,而是他的一個特殊的戰勝紀念日。
是日為黑道日,本不利于出兵。
但他每在黃道日出兵必敗,特選這個黑道日出兵,遂獲大勝。
後人遂定這個奇特的日子為大祭日。
不覺的,太陽已經在天的正中了。
我們趕快的向“包”走回。
飯後,午睡了一會。
“包”内悶熱甚,大有住在沙漠上的意味。
夜間,趙君請了兩個奏樂的人來。
因為隻有兩個人,故隻能奏兩種樂器。
一吹笛,一拉胡琴。
奏的音調,極似《梅花三弄》,但他們說,是古調,名《阿四六》。
這種音調,我疑心确是由蒙古高原傳到内地來的。
次換用胡琴和馬頭琴合奏,馬頭琴是件很奇特的樂器,蒙名“胡爾”或“尚爾”,弦以馬尾制成,飾以馬首形。
相傳系成吉思汗西征時所制的。
每一彈之,馬群皆靜立而聽。
馬頭琴聲宏濁悲壯,間以胡琴的尖烈的咿啞聲,很覺得音韻旋徊動人,雖然不知道奏的是什麼曲。
最後,是馬頭琴的獨奏。
極慷慨激昂,抑揚頓挫之至,沒有一個人不為之感動的。
奏畢,争問曲名,并求重奏一次。
他們說,這曲名《托倫托》,為成吉思汗西征時制。
奏樂者去後,餘興未盡,又由韓君他們唱《托倫托》曲及情歌《美的花》,歌唱出來的《托倫托》曲較在樂器上奏的尤為壯烈,确具騎士在大草原上仰天長歌的情懷。
《美的花則若泣若訴,郁而不伸。
反複的悲歎其情人的被奪他嫁,但歎息聲裡,也帶着慷慨的氣概,不那麼靡靡自卑。
“包”内客人們散去時,已經午夜。
盤膝坐得腰酸,走出“包”外,全身舒直了一下。
夜仍是黑漆漆的,伸手不見掌,但天空卻燦燦爛爛的綴着滿空的星鬥。
銀河橫亘于半天,成一半圓形,恰與地平線相接。
此奇景,不到此,不能見到。
12時睡。
相約明早到康熙營子去,又要去考察一般蒙人所住的“包”。
明日午後,尚約定看賽馬會和“摔跤”。
三 前昨二日由百靈廟寄上一信。
此二信皆系由郵差騎馬遞送,每兩天一班,每班需走三天才到綏遠。
故此二信也許較這封信還要遲到幾天呢! 百靈廟地方,很可留戀。
昨日(14日)上午,7時方才起床,夜間睡得很熟,9時左右
二 昨天,早餐後,一個人出去散步。
在北面的一帶山地上漫遊着。
山勢都不高峻,山坡平衡之至,看不見一點岩石。
足下是軟滑滑的,一點履聲都沒有。
那草原上的綠草簡直便是一床極細厚的地氈,踏在上面,溫适極了。
太陽光一點都不熱。
山底下便是矮伯格河環之而流。
中途遇見保安處的軍事教官劉建華君,随走随談,談得很久。
他參加過好幾次的抗日戰,這可傷心的往事,不能不令人想起來便悲憤交集。
上午往遊百靈廟。
百靈廟,漢名廣福寺,占地極廣;凡有大小佛殿及“經堂”十一座;大小的喇嘛住所一百數十處,共有六百餘間屋,可容得下三千餘衆。
但現在住着的,不過數百人。
廟為康熙時所建,聖祖西征,曾在這裡住得很久。
民國三年(1914)時,張治曾駐此,曾經過一次大戰,廟全被焚毀,現在的廟,是民國十年(1912)後重建的,規模遂遠遜于前。
正殿及白塔,正對着廟前的突出的一峰,這峰名女兒山。
相傳,康熙怕女兒山要産生真命天子,便特建此廟以鎮壓之。
殿門上有梵符、符傍,注着漢字雲:“凡在此符下經過一次者,得消除千百世之罪孽。
”前殿之“經堂”,正中為班禅駐此時誦經處。
四周皆壁畫,氣韻還好,當出于大同、張家口的畫人手筆。
畫皆釋迦故事,唯有數尊喜歡佛,較異于他處。
後殿為供佛之所。
如來像的下方,别有頭戴黃尖帽,身披黃袍的大小坐像數尊。
其面貌和一般的佛像大異,鼻扁,額平,顴骨凸出,極肖蒙人。
初以為蒙佛,問了翻譯,才知道是黃教祖師的真容。
這位宗教改革家,在西藏史上是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的。
殿的東隅,置一金色的柱形物,分三層,為宇宙的象征。
下層為地,做圓形;中層為水,亦圓形而有波浪紋;上層為天,做樓閣層疊狀。
水的四面,有二傘形及日、月二形,此亦藏物。
出正殿,又進幾個佛殿去參觀,規模有大小,而結構無殊,便也懶得去追曆十一殿了。
出廟,在山坡上散步。
太陽光漸漸的猛烈起來,有點夏天的氣候了。
山頂有一白色石堆,插有木杆無數,成為鬥形。
木杆上懸挂着許多彩色的綢布,上有經文。
此種石堆,名為“鄂博”,本為各旗分界之用,同時也成了祀神之所。
我們坐在這“鄂博”的陰影下閑談着。
趙君說起蒙古所以定陰曆三月二十一日為大祭成吉思汗日者,非為他的生忌死忌,而是他的一個特殊的戰勝紀念日。
是日為黑道日,本不利于出兵。
但他每在黃道日出兵必敗,特選這個黑道日出兵,遂獲大勝。
後人遂定這個奇特的日子為大祭日。
不覺的,太陽已經在天的正中了。
我們趕快的向“包”走回。
飯後,午睡了一會。
“包”内悶熱甚,大有住在沙漠上的意味。
夜間,趙君請了兩個奏樂的人來。
因為隻有兩個人,故隻能奏兩種樂器。
一吹笛,一拉胡琴。
奏的音調,極似《梅花三弄》,但他們說,是古調,名《阿四六》。
這種音調,我疑心确是由蒙古高原傳到内地來的。
次換用胡琴和馬頭琴合奏,馬頭琴是件很奇特的樂器,蒙名“胡爾”或“尚爾”,弦以馬尾制成,飾以馬首形。
相傳系成吉思汗西征時所制的。
每一彈之,馬群皆靜立而聽。
馬頭琴聲宏濁悲壯,間以胡琴的尖烈的咿啞聲,很覺得音韻旋徊動人,雖然不知道奏的是什麼曲。
最後,是馬頭琴的獨奏。
極慷慨激昂,抑揚頓挫之至,沒有一個人不為之感動的。
奏畢,争問曲名,并求重奏一次。
他們說,這曲名《托倫托》,為成吉思汗西征時制。
奏樂者去後,餘興未盡,又由韓君他們唱《托倫托》曲及情歌《美的花》,歌唱出來的《托倫托》曲較在樂器上奏的尤為壯烈,确具騎士在大草原上仰天長歌的情懷。
《美的花則若泣若訴,郁而不伸。
反複的悲歎其情人的被奪他嫁,但歎息聲裡,也帶着慷慨的氣概,不那麼靡靡自卑。
“包”内客人們散去時,已經午夜。
盤膝坐得腰酸,走出“包”外,全身舒直了一下。
夜仍是黑漆漆的,伸手不見掌,但天空卻燦燦爛爛的綴着滿空的星鬥。
銀河橫亘于半天,成一半圓形,恰與地平線相接。
此奇景,不到此,不能見到。
12時睡。
相約明早到康熙營子去,又要去考察一般蒙人所住的“包”。
明日午後,尚約定看賽馬會和“摔跤”。
三 前昨二日由百靈廟寄上一信。
此二信皆系由郵差騎馬遞送,每兩天一班,每班需走三天才到綏遠。
故此二信也許較這封信還要遲到幾天呢! 百靈廟地方,很可留戀。
昨日(14日)上午,7時方才起床,夜間睡得很熟,9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