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
關燈
小
中
大
佛像,不知其幾千幾百,功力之偉大,歎觀止矣!
向西為第二大窟。
這一窟,也在民居的屋後,保存得甚好。
正中為一大坐佛,高亦在六十呎左右。
兩壁有二佛像,一立一坐,此二像的頂上,其“寶蓋”卻是雕成像戲院包廂似的,三壁的浮雕,也皆完好。
再西也為一大窟(第三窟)。
正中一大佛為立像,高約七十呎,體貌莊嚴之至。
袈裟半披在身上;而袈裟上卻刻了無數的小佛像,像雖小而姿态卻無粗率草陋者。
兩旁有四立佛。
東壁的二立佛間,諸雕像都極隽好。
特别是一個被袈裟而手執水瓶的一像,面貌極似阿述利亞人,袈裟上的紅色,至今尚新豔無比。
這一像似最可注意。
窟門口的西壁上,有刻石一方,題雲:“大茹茹……可登□□斯□□□鼓之□嘗□□以資征福。
谷渾□方妙□。
”每行約十字,共約二十餘行,今可辨者不到二十字耳,然極重要。
大茹茹即蠕蠕國。
這在魏的曆史上是極重要的一個發現。
茹茹國竟到雲岡來雕像求福,這可見此地在不久時候,便已成了東亞的一個聖地了。
再西為第四大窟,破壞最甚。
一大佛盤膝而坐,曝露在天日中,左右有二大佛龛,尚有一二壁的浮雕還完好。
因為此處光線較好,故遊人們都在此大佛之下攝影。
據說,此像最高,從頂至通,有七十歎以上。
再西為第五大窟,亦有一大坐佛,高約六十歎,東西壁各有一立佛。
西邊的一佛已被毀去。
由此再往西走,便都是些小像小龛了;在那些小龛小像裡,卻不時的可發現極美麗的雕像。
各像坐的姿态,最為不同,有盤膝而坐者,有交膝而坐者,有一膝支于他膝上,而一手支頤而坐者,處處都是最好的雕像的陳列所。
惜頭部被竊者甚多,甚至有連整個小龛都被鑿下的。
到了碧霞宮止,中部便告了段落。
碧霞宮為嘉慶十年所修,兩壁有壁畫,是水墨的,畫得很生動。
頗疑中部的第五部分的相連續的五個大窟,便是昙曜最初所開辟的五窟。
五尊大佛像是昙曜時所雕刻的,其壁上及前後左右的浮雕及侍像,也許是當地官民及外國人所捐助的,也未必是一時所能立即完全雕刻好。
每一個大窟,其經營必定是很費工夫的。
無力的或力量小些的人民,便在窟外雕個小龛,或開辟一小窟,以求消災獲福。
西部是從碧霞宮以西直到武周山的盡西頭處。
山勢漸漸的向西平衍下去,最西處,恰為武周河的一曲所擁抱着。
這一路向西走,共有二十多個洞窟,規模都不甚大。
愈向西走,愈見龛小,且也愈見其零落,正和東部的東首相同。
故以中部的第三部分,假設為昙曜最初所選擇而開辟的五窟,是很有可能的,那地位信在正中。
西部的二十餘窟,被古董販子析去佛頭不少。
幾個較好的佛窟,又都被堵塞住了,而以“内有手榴彈”來吓唬你。
那些佛像,有原來的色彩尚完整存在者。
坐佛的姿勢,隽好者不少。
立像的衣襞,有翩翩欲活的。
在中段的地方,一連四個洞,俱被堵塞,而标日“内有手榴彈”。
西部從罅中望進去,那頂壁的色彩是那樣的古豔可喜! 西鄰為一大窟,土人說,内為一石塔。
由外望之,頂壁的色彩也極隽美。
再西有一佛龛,佛像已為風雨所侵剝,而龛上的懸帏卻是細膩輕軟若可以手攬取。
再西的各小窟及各龛則大都破敗模糊,無足多述。
這樣的匆匆的巡覽了一遍,已經是過了一整天,連吃午飯的時間都忘記了。
把雲岡諸石窟的大勢綜覽了一下,如以中部的第五部分為中心,則今日的大佛寺、五佛洞和東部的大佛圖的遺址,都是極宏大的另成段落的一部分。
高到五十呎至七十呎的大佛,或坐或立的,計東部有一尊,中部的大佛寺有一尊、五佛洞現存二尊域當有三尊,一尊已毀)。
連同中部的第五部分五尊,共隻有九尊或十尊。
《山西通志》所謂十二龛及一說的所謂的二十尊,都是不可靠的。
這一夜終夜的憧憬于被堵塞的那幾個大窟的内容。
恰好,第二天,趙司令來到了别墅。
我們和他商議打開洞門的事。
他說:“那很容易,吩咐他們打開就是了。
”不料和看守的巡長一商量,卻有許多的麻煩。
非會同大同縣的代表,古物保管會的代表及本地的村長村副眼同打開,眼同封上不可。
說了許久,巡長方允召集了村長村副去打開洞門,先打東部“石窟寒泉”的一洞。
他們取了長梯,隻拆去最高的牆頭的一段。
高高的站在梯頭向下望,實在看不清楚。
跳又跳不下去,這洞内是一座石塔,塔的背後有佛像。
因為忙亂了半天,還隻開了一個洞,便隻好放棄了打開西部各洞的計劃,一半也因為打開了,負責任太大。
13日的下午,一吃過飯,便到武周山的山頂上去閑逛。
從雲岡别墅的東首山路走上去,不一會便到了“雲同東岡龍王廟鬥母宮”,其中空無人居。
過此,走人山頂的大平原。
這平原約有數十頃大小,上有和尚的墳塔三座,一為萬曆時的,一為康熙時的,其一的銘志看不清了。
有農人在那裡種麥種菜,我們又向西走,進人雲岡堡的上堡,堡裡連一間破屋也沒有,都夷為菜圃麥田,有一人裸了全身在耙地。
望見遠山上烽火台好幾座綿延不斷,前後相望。
大概都是明代所建的。
再向西走,到了玉皇閣,那也是一個小廟,空無人居。
由此廟向下走,下了山頭,便是武周河邊。
“斷岸千尺,江流有聲”,正足以形容這個地方的景色。
下午4時,動身回大同,仍坐的載重汽車。
大雨點已經開始落下,但不久便放晴。
下了不過十多分鐘的雨,不料沿途從山上奔流下來的雨水卻成了滔滔的洪流,沖壞了好幾處的大道。
汽車勉強的冒險而過。
到了一個橋邊,山洪都從橋面上沖下去,激水奔騰,氣勢極盛,成了一道濁流的大瀑布,轟轟隆隆之聲,震撼得人心跳。
被阻在那裡,二十多分鐘,這道瀑布方才勢緩聲低,汽車才得駛過。
有沒經過這種情形的,簡直想不到所謂“山洪暴發”的情形是如何的可怕。
過了觀音堂,汽車本來是在幹的河床上走的,這次卻要在急水中走着了。
7月13日夜
這一窟,也在民居的屋後,保存得甚好。
正中為一大坐佛,高亦在六十呎左右。
兩壁有二佛像,一立一坐,此二像的頂上,其“寶蓋”卻是雕成像戲院包廂似的,三壁的浮雕,也皆完好。
再西也為一大窟(第三窟)。
正中一大佛為立像,高約七十呎,體貌莊嚴之至。
袈裟半披在身上;而袈裟上卻刻了無數的小佛像,像雖小而姿态卻無粗率草陋者。
兩旁有四立佛。
東壁的二立佛間,諸雕像都極隽好。
特别是一個被袈裟而手執水瓶的一像,面貌極似阿述利亞人,袈裟上的紅色,至今尚新豔無比。
這一像似最可注意。
窟門口的西壁上,有刻石一方,題雲:“大茹茹……可登□□斯□□□鼓之□嘗□□以資征福。
谷渾□方妙□。
”每行約十字,共約二十餘行,今可辨者不到二十字耳,然極重要。
大茹茹即蠕蠕國。
這在魏的曆史上是極重要的一個發現。
茹茹國竟到雲岡來雕像求福,這可見此地在不久時候,便已成了東亞的一個聖地了。
再西為第四大窟,破壞最甚。
一大佛盤膝而坐,曝露在天日中,左右有二大佛龛,尚有一二壁的浮雕還完好。
因為此處光線較好,故遊人們都在此大佛之下攝影。
據說,此像最高,從頂至通,有七十歎以上。
再西為第五大窟,亦有一大坐佛,高約六十歎,東西壁各有一立佛。
西邊的一佛已被毀去。
由此再往西走,便都是些小像小龛了;在那些小龛小像裡,卻不時的可發現極美麗的雕像。
各像坐的姿态,最為不同,有盤膝而坐者,有交膝而坐者,有一膝支于他膝上,而一手支頤而坐者,處處都是最好的雕像的陳列所。
惜頭部被竊者甚多,甚至有連整個小龛都被鑿下的。
到了碧霞宮止,中部便告了段落。
碧霞宮為嘉慶十年所修,兩壁有壁畫,是水墨的,畫得很生動。
頗疑中部的第五部分的相連續的五個大窟,便是昙曜最初所開辟的五窟。
五尊大佛像是昙曜時所雕刻的,其壁上及前後左右的浮雕及侍像,也許是當地官民及外國人所捐助的,也未必是一時所能立即完全雕刻好。
每一個大窟,其經營必定是很費工夫的。
無力的或力量小些的人民,便在窟外雕個小龛,或開辟一小窟,以求消災獲福。
西部是從碧霞宮以西直到武周山的盡西頭處。
山勢漸漸的向西平衍下去,最西處,恰為武周河的一曲所擁抱着。
這一路向西走,共有二十多個洞窟,規模都不甚大。
愈向西走,愈見龛小,且也愈見其零落,正和東部的東首相同。
故以中部的第三部分,假設為昙曜最初所選擇而開辟的五窟,是很有可能的,那地位信在正中。
西部的二十餘窟,被古董販子析去佛頭不少。
幾個較好的佛窟,又都被堵塞住了,而以“内有手榴彈”來吓唬你。
那些佛像,有原來的色彩尚完整存在者。
坐佛的姿勢,隽好者不少。
立像的衣襞,有翩翩欲活的。
在中段的地方,一連四個洞,俱被堵塞,而标日“内有手榴彈”。
西部從罅中望進去,那頂壁的色彩是那樣的古豔可喜! 西鄰為一大窟,土人說,内為一石塔。
由外望之,頂壁的色彩也極隽美。
再西有一佛龛,佛像已為風雨所侵剝,而龛上的懸帏卻是細膩輕軟若可以手攬取。
再西的各小窟及各龛則大都破敗模糊,無足多述。
這樣的匆匆的巡覽了一遍,已經是過了一整天,連吃午飯的時間都忘記了。
把雲岡諸石窟的大勢綜覽了一下,如以中部的第五部分為中心,則今日的大佛寺、五佛洞和東部的大佛圖的遺址,都是極宏大的另成段落的一部分。
高到五十呎至七十呎的大佛,或坐或立的,計東部有一尊,中部的大佛寺有一尊、五佛洞現存二尊域當有三尊,一尊已毀)。
連同中部的第五部分五尊,共隻有九尊或十尊。
《山西通志》所謂十二龛及一說的所謂的二十尊,都是不可靠的。
這一夜終夜的憧憬于被堵塞的那幾個大窟的内容。
恰好,第二天,趙司令來到了别墅。
我們和他商議打開洞門的事。
他說:“那很容易,吩咐他們打開就是了。
”不料和看守的巡長一商量,卻有許多的麻煩。
非會同大同縣的代表,古物保管會的代表及本地的村長村副眼同打開,眼同封上不可。
說了許久,巡長方允召集了村長村副去打開洞門,先打東部“石窟寒泉”的一洞。
他們取了長梯,隻拆去最高的牆頭的一段。
高高的站在梯頭向下望,實在看不清楚。
跳又跳不下去,這洞内是一座石塔,塔的背後有佛像。
因為忙亂了半天,還隻開了一個洞,便隻好放棄了打開西部各洞的計劃,一半也因為打開了,負責任太大。
13日的下午,一吃過飯,便到武周山的山頂上去閑逛。
從雲岡别墅的東首山路走上去,不一會便到了“雲同東岡龍王廟鬥母宮”,其中空無人居。
過此,走人山頂的大平原。
這平原約有數十頃大小,上有和尚的墳塔三座,一為萬曆時的,一為康熙時的,其一的銘志看不清了。
有農人在那裡種麥種菜,我們又向西走,進人雲岡堡的上堡,堡裡連一間破屋也沒有,都夷為菜圃麥田,有一人裸了全身在耙地。
望見遠山上烽火台好幾座綿延不斷,前後相望。
大概都是明代所建的。
再向西走,到了玉皇閣,那也是一個小廟,空無人居。
由此廟向下走,下了山頭,便是武周河邊。
“斷岸千尺,江流有聲”,正足以形容這個地方的景色。
下午4時,動身回大同,仍坐的載重汽車。
大雨點已經開始落下,但不久便放晴。
下了不過十多分鐘的雨,不料沿途從山上奔流下來的雨水卻成了滔滔的洪流,沖壞了好幾處的大道。
汽車勉強的冒險而過。
到了一個橋邊,山洪都從橋面上沖下去,激水奔騰,氣勢極盛,成了一道濁流的大瀑布,轟轟隆隆之聲,震撼得人心跳。
被阻在那裡,二十多分鐘,這道瀑布方才勢緩聲低,汽車才得駛過。
有沒經過這種情形的,簡直想不到所謂“山洪暴發”的情形是如何的可怕。
過了觀音堂,汽車本來是在幹的河床上走的,這次卻要在急水中走着了。
7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