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
關燈
小
中
大
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川水又東南流出山。
《魏上地記》曰:平城西三十裡,武周塞口者也。
” 按《水經注》撰于後魏太和,去寺之建,不過四五十年,而已繁盛至此。
所謂“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決不是瞎贊。
《大清一統志》引《山西通志》:“石窟十寺,在大同府冶兩三十裡,元魏建,始神瑞,終正光,曆百年而工始完。
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
内有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龛。
”那十寺不知是哪一代的建築。
所滑元載雲雲,到底指的是元代呢,還是指的唐時宰相元載?或為“元魏”二字之誤吧?雲岡石刻的作風,完全是元魏的,并沒有後代的作品摻雜在内。
則所謂元載一定是元魏之誤。
十寺雲雲,也不會是虛無之談。
正可和《水經注》的“山堂煙寺相望”的話相證。
今日所見,石窟之下,是一片的平原,武周山的山上也是一片的平原,很像是人工所開辟的;則“十寺”的存在,無可懷疑。
今所存者,僅一石窟寺,乃是清初所修的,石窟寺的最高處,和山頂相通的,另有一個古寺的遺構。
惜通道已被堵塞,不能進去。
又雲岡别墅之東,破壞最甚的那所大窟,其窟壁上有石孔累累,都是明顯的架梁支柱的遺迹。
此窟結構最為宏偉,難道便是《魏書釋老志》所稱“皇興中又構三級石佛圖”的故址所在麼?這是很有可能的。
今尚見有極精美的兩個石柱聳立在洞前。
經我們三日(11日到13日)的奔走周覽,全部武周山石窟的形勢,大略可知。
武周山因其山脈的自然起訖,天然的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自成一局面,中有山澗将它們隔絕開。
如站在武周河的對岸望過去,那脈絡的起訖是極為分明的。
今人所遊者大抵為中部;西部也間有遊者,東部則問津者最少。
所謂東部,指的是自雲岡别墅以東的全部。
東部包括的地域最廣,惜破壞最甚,洞窟也較為零落。
中部包括今日的雲岡别墅、石窟寺、五佛洞,一直到碧霞宮為止。
碧霞宮以西便算是西部了。
中部自然是精華所在,西部雖也被古董販者糟蹋得不堪,卻仍有極精美的雕刻物存在。
我們11日下午1時20分由大同車站動身,坐的仍是載重汽車。
沿途道路,因為被水沖壞的太多,剛剛修好,仍多崎岖不平處。
高坐在車上,被颠簸得頭暈心跳。
有時,猛然一跳,連座椅都跳了起來。
雙手緊握着車上的鐵條或邊欄,不敢放松一下,弄得雙臂酸痛不堪。
沿武周河而行,中途憩觀音堂。
堂前有三龍壁,也是明代物。
駐紮在堂内的一位營長,指點給我們看道:“對山最高處便是馬武塞,中有水井,相傳是漢時馬武做強盜時所占據的地方。
惜中隔一水,山又太高,不能上去一遊。
” 三十華裡的路,足足走了一個半鐘頭。
渡過武周河兩次,因汽車道是就河邊而造的。
第一次渡過河後,颉剛便叫道: “雲岡看見了!那山邊有許多洞窟的就是。
” 大家都很興奮。
但我隻顧着緊握鐵條,不遑探身外望;什麼也沒有見到,一半也因坐的地方不大好。
“看見佛字峪了,過了寒泉石窟了。
”颉剛繼續的指點道,他在三個月之前剛來過一次。
啊,啊,現在我也看見了,雲岡全景展布我們之前。
幾個大佛的頭和肩也可遠遠的見到。
我的心是怦怦的急跳着。
向往着許久的一千五百年前的藝術的寶窟,現在是要與它相見了! 3時到雲岡。
車停于石窟寺東鄰的雲岡别墅。
這别墅是騎兵司令趙承绶氏建的。
這時,他正在那裡避暑。
因為我們去,他今天便要回大同,讓給我們住幾天。
這裡,一切的新式設備俱全——除了電燈外。
這一天隻是草草的一遊。
隻到石窟寺(一作大佛寺)及五佛洞走走,别的地方都沒有去。
登上了大佛寺的三層高樓,才和這寺内的一尊大佛的頭部相對。
四周都是黃的紅的藍的色彩,都是細緻的小佛像及佛飾。
有點過于絢麗失真。
這都是後人用泥彩修補的,修得很不好,特别是頭部,沒有一點是仿得像原形的。
看來總覺得又稚弱又猥瑣,毫沒有原刻的高華生動的氣勢。
這洞内幾乎全部是彩畫過的,有的原來未毀壞的,其真容也被掩卻。
想來裝修不止一次,最後的一次是光緒十七年興和王氏所修的。
他“購買民院地點,裝采五佛洞,并修飾東西兩樓,金裝大佛全身”。
不能不說與雲岡有功,特别是購買民地,保存石窟的一事。
向西到五佛洞,也因被裝修彩繪而大失原形,反是幾個未被“裝彩”過的小洞,還保全着高華古樸的态度。
遊五佛洞時,有巡警跟随着。
這個區域是屬于他們管轄的;大佛寺的幾個窟,便是屬于寺僧管轄的;五佛洞西的幾個窟,有居民,可負保管之責;再西的無人居的地方,便索性用泥土封閉了洞口,在洞外寫道“内有手榴彈,遊者小心”一類的話,其實沒有。
被封閉的無人看管的若幹洞,也盡有好東西在那裡。
據巡長說,他們每夜都派人在外巡察。
此地現已屬于古物保管會管轄,故比較的不像從前那樣容易被毀壞。
五佛洞西,有幾尊大佛的頭部,遠遠的可望見。
很想立刻便去一遊。
但暮色漸漸的籠罩上來,像在這古代寶窟之前,挂上了一層紗簾。
我們隻好打斷了遊興,回到雲岡别墅。
武周山下,靠近西部,為雲岡堡,一名下堡,堡門上有迎薰、懷遠二額,為萬曆十四年所立。
雲岡山上還有一座土城屹立于上,那便是雲岡堡的上堡。
明代以大同為重鎮,此二堡皆為邊防兵的駐所。
晚餐後,在别墅的小亭上閑談。
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那兩個立柱還朦朦胧胧的可見到。
忽聽到山下人家有擊築奏筝及吹笛的聲音;樂聲嗚嗚、托托的,時斷時續。
我和颉剛及巨淵尋聲而往,聽說是娶親。
正在一個古洞的前面,庭際搭了一個小棚,有三個音樂家在吹打。
賀客不少,新娘盤膝的坐在炕上。
在這古窟寶洞之前,在這天黑星稀的時候,在當前便是一千五百年前雕劃的大佛,便是經曆了不知多少次的人世浩劫的佛室,聽得了這一聲聲的嗚嗚托托的樂調,這情懷是怎
川水又東南流出山。
《魏上地記》曰:平城西三十裡,武周塞口者也。
” 按《水經注》撰于後魏太和,去寺之建,不過四五十年,而已繁盛至此。
所謂“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決不是瞎贊。
《大清一統志》引《山西通志》:“石窟十寺,在大同府冶兩三十裡,元魏建,始神瑞,終正光,曆百年而工始完。
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
内有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龛。
”那十寺不知是哪一代的建築。
所滑元載雲雲,到底指的是元代呢,還是指的唐時宰相元載?或為“元魏”二字之誤吧?雲岡石刻的作風,完全是元魏的,并沒有後代的作品摻雜在内。
則所謂元載一定是元魏之誤。
十寺雲雲,也不會是虛無之談。
正可和《水經注》的“山堂煙寺相望”的話相證。
今日所見,石窟之下,是一片的平原,武周山的山上也是一片的平原,很像是人工所開辟的;則“十寺”的存在,無可懷疑。
今所存者,僅一石窟寺,乃是清初所修的,石窟寺的最高處,和山頂相通的,另有一個古寺的遺構。
惜通道已被堵塞,不能進去。
又雲岡别墅之東,破壞最甚的那所大窟,其窟壁上有石孔累累,都是明顯的架梁支柱的遺迹。
此窟結構最為宏偉,難道便是《魏書釋老志》所稱“皇興中又構三級石佛圖”的故址所在麼?這是很有可能的。
今尚見有極精美的兩個石柱聳立在洞前。
經我們三日(11日到13日)的奔走周覽,全部武周山石窟的形勢,大略可知。
武周山因其山脈的自然起訖,天然的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自成一局面,中有山澗将它們隔絕開。
如站在武周河的對岸望過去,那脈絡的起訖是極為分明的。
今人所遊者大抵為中部;西部也間有遊者,東部則問津者最少。
所謂東部,指的是自雲岡别墅以東的全部。
東部包括的地域最廣,惜破壞最甚,洞窟也較為零落。
中部包括今日的雲岡别墅、石窟寺、五佛洞,一直到碧霞宮為止。
碧霞宮以西便算是西部了。
中部自然是精華所在,西部雖也被古董販者糟蹋得不堪,卻仍有極精美的雕刻物存在。
我們11日下午1時20分由大同車站動身,坐的仍是載重汽車。
沿途道路,因為被水沖壞的太多,剛剛修好,仍多崎岖不平處。
高坐在車上,被颠簸得頭暈心跳。
有時,猛然一跳,連座椅都跳了起來。
雙手緊握着車上的鐵條或邊欄,不敢放松一下,弄得雙臂酸痛不堪。
沿武周河而行,中途憩觀音堂。
堂前有三龍壁,也是明代物。
駐紮在堂内的一位營長,指點給我們看道:“對山最高處便是馬武塞,中有水井,相傳是漢時馬武做強盜時所占據的地方。
惜中隔一水,山又太高,不能上去一遊。
” 三十華裡的路,足足走了一個半鐘頭。
渡過武周河兩次,因汽車道是就河邊而造的。
第一次渡過河後,颉剛便叫道: “雲岡看見了!那山邊有許多洞窟的就是。
” 大家都很興奮。
但我隻顧着緊握鐵條,不遑探身外望;什麼也沒有見到,一半也因坐的地方不大好。
“看見佛字峪了,過了寒泉石窟了。
”颉剛繼續的指點道,他在三個月之前剛來過一次。
啊,啊,現在我也看見了,雲岡全景展布我們之前。
幾個大佛的頭和肩也可遠遠的見到。
我的心是怦怦的急跳着。
向往着許久的一千五百年前的藝術的寶窟,現在是要與它相見了! 3時到雲岡。
車停于石窟寺東鄰的雲岡别墅。
這别墅是騎兵司令趙承绶氏建的。
這時,他正在那裡避暑。
因為我們去,他今天便要回大同,讓給我們住幾天。
這裡,一切的新式設備俱全——除了電燈外。
這一天隻是草草的一遊。
隻到石窟寺(一作大佛寺)及五佛洞走走,别的地方都沒有去。
登上了大佛寺的三層高樓,才和這寺内的一尊大佛的頭部相對。
四周都是黃的紅的藍的色彩,都是細緻的小佛像及佛飾。
有點過于絢麗失真。
這都是後人用泥彩修補的,修得很不好,特别是頭部,沒有一點是仿得像原形的。
看來總覺得又稚弱又猥瑣,毫沒有原刻的高華生動的氣勢。
這洞内幾乎全部是彩畫過的,有的原來未毀壞的,其真容也被掩卻。
想來裝修不止一次,最後的一次是光緒十七年興和王氏所修的。
他“購買民院地點,裝采五佛洞,并修飾東西兩樓,金裝大佛全身”。
不能不說與雲岡有功,特别是購買民地,保存石窟的一事。
向西到五佛洞,也因被裝修彩繪而大失原形,反是幾個未被“裝彩”過的小洞,還保全着高華古樸的态度。
遊五佛洞時,有巡警跟随着。
這個區域是屬于他們管轄的;大佛寺的幾個窟,便是屬于寺僧管轄的;五佛洞西的幾個窟,有居民,可負保管之責;再西的無人居的地方,便索性用泥土封閉了洞口,在洞外寫道“内有手榴彈,遊者小心”一類的話,其實沒有。
被封閉的無人看管的若幹洞,也盡有好東西在那裡。
據巡長說,他們每夜都派人在外巡察。
此地現已屬于古物保管會管轄,故比較的不像從前那樣容易被毀壞。
五佛洞西,有幾尊大佛的頭部,遠遠的可望見。
很想立刻便去一遊。
但暮色漸漸的籠罩上來,像在這古代寶窟之前,挂上了一層紗簾。
我們隻好打斷了遊興,回到雲岡别墅。
武周山下,靠近西部,為雲岡堡,一名下堡,堡門上有迎薰、懷遠二額,為萬曆十四年所立。
雲岡山上還有一座土城屹立于上,那便是雲岡堡的上堡。
明代以大同為重鎮,此二堡皆為邊防兵的駐所。
晚餐後,在别墅的小亭上閑談。
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那兩個立柱還朦朦胧胧的可見到。
忽聽到山下人家有擊築奏筝及吹笛的聲音;樂聲嗚嗚、托托的,時斷時續。
我和颉剛及巨淵尋聲而往,聽說是娶親。
正在一個古洞的前面,庭際搭了一個小棚,有三個音樂家在吹打。
賀客不少,新娘盤膝的坐在炕上。
在這古窟寶洞之前,在這天黑星稀的時候,在當前便是一千五百年前雕劃的大佛,便是經曆了不知多少次的人世浩劫的佛室,聽得了這一聲聲的嗚嗚托托的樂調,這情懷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