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關燈
小
中
大
存古作的軀殼耳。
凡未經他的“裝修”的,氣魄皆很偉大,線條使色,都比較的老練、大膽。
今日壁畫的作家,僅存于西北一隅,而人皆視之為工匠,和土木工人等量齊觀,所得也極微少,無怪他們的堕落。
再過幾年,恐怕連這類的“匠人”也不易找到了。
北方的佛教勢力實在是太微弱了,除了一年一度或數度的廟會之外,差不多終年是沒有香火的。
有香火的幾個廟,不過是娘娘廟、城隍廟及關帝廟、玉皇廟等寥寥數座而已。
為了生活的壓迫,連宗教的崇拜也都專趨于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系的神祇們身上,釋迎、如來之類,隻好是關上大門喝西風了。
故北方的廟宇,差不多不容易養活多少個僧侶。
像靈隐寺及普陀山諸寺之每寺往往住着數百千個和尚的簡直是沒有。
這有名的古刹華嚴寺,不過住着幾個很窮苦的看守人而已,而其衣衫的破爛,殊有和這沒落的古廟相依為命之概。
北方的廟宇,聽說,隻有喇嘛廟還可以存在,每廟也常住着數百人。
其經濟的來源卻是從蒙古王公們那方面供給的居多,然今日也漸漸的日見其衰頹了。
上華嚴寺的大殿上的佛像以及布置,都和江南及北平的不同。
殿很大,共有九九八十一間。
還是遼代的建築,曆經喪亂,巍然獨存。
佛像極莊嚴,至晚是金元時代的東西。
供養佛前的花瓶,是石頭造的。
像後的焰光極繁缛絢麗,和永樂時代的木版雕刻的佛像有些相同。
無疑的,木雕是從這實物上仿得的。
“大雄寶殿”四字是宣德二年(1427)寫的。
又有“調禦丈夫”一額,是萬曆戊午年(1618)馬林所題。
此外,便無更古的題記了。
走過一條街便是下華嚴寺。
一走進寺門,覺得氣魄沒有上寺大,眼界沒有上寺敞。
但當小和尚們——這裡還有幾個和尚及沙彌,廟宇保存得也還好——把大殿的門打開了時,我們的眼光突為之一亮,立刻喊出了詫異和贊歎之聲。
啊,這裡是一個寶藏,一個最偉大的塑像的寶藏!從不曾見過那麼多的那麼美麗的塑像擁擠在一起的。
這裡的佛像确有過于擁擠之感,也許是從别的地方搬運了些過來的吧。
簡直像個博物院。
上寺給我們的是衰敗沒落的感覺,到這下寺卻使我們感到走進一個保存古物的金庫裡去。
上寺的佛像是莊嚴的,但這裡的佛像,特别倚立着的幾尊菩薩像,卻是那樣的美麗。
那臉部,那眼睛,那耳朵,那雙唇,那手指,那赤裸的雙足,那婀娜的細腰,幾乎無一處不是最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範型。
那倚立着的姿态,嬌媚無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院的VenusdeMefo有些相同麼?那衣服的褶痕、線條,哪一處不是柔和若最柔軟的絲布的,不像是泥塑的,是翩翩欲活的美人。
地山曾經在北平地攤上買到過一尊木雕的小菩薩像,其姿勢極為相同。
當為同時代之物。
大約還是遼代的原物吧?否則,說是金元之間的東西,是決無疑問的。
在明代,便不見了那飛動、那切娜的作風了。
明的塑像往往是莊嚴有餘,生動不足的。
清代的作物,則隻有呆闆的形象,連莊嚴慈祥的表情也都談不到了。
眼前便有一個好例:在這寶庫裡,同時便有幾尊清代的塑像雜于其間,是那樣的猥瑣可憐! 我看了又看,相了又相,爬上了供桌,在佛像菩薩像之間,走着,相着,贊歎着。
在殿前殿後轉了好幾個彎。
要是我一個人在這裡的話,便住在這裡一天兩天三天都還不能看得飽足的。
可惜天已正午,不能不走。
走出這擁擠的寶殿時,還返顧了好幾次! 殿内有“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為金天眷三年(1140)雲中段子卿撰。
原來這裡是一個藏經殿。
殿的四周,經閣尚存,但不知是否原物。
打開了經閣看時,金代的藏經當然是不翼而飛了,但其中還藏着一部《正統藏》,殘阙頗多,有的僅存經皮。
趙城縣廣勝寺所藏的一部《金藏》或與這寺有些淵源關系吧。
回到車上,匆匆的吃了午飯。
司令部的招待員不久便來,說雲岡的汽車道已經修好了。
我們便興沖沖的又上了載重汽車,是帶着那樣的興奮和期望走向我們的更偉大的佛教的寶藏雲岡去! 在雲岡預定至少要住兩天。
凡未經他的“裝修”的,氣魄皆很偉大,線條使色,都比較的老練、大膽。
今日壁畫的作家,僅存于西北一隅,而人皆視之為工匠,和土木工人等量齊觀,所得也極微少,無怪他們的堕落。
再過幾年,恐怕連這類的“匠人”也不易找到了。
北方的佛教勢力實在是太微弱了,除了一年一度或數度的廟會之外,差不多終年是沒有香火的。
有香火的幾個廟,不過是娘娘廟、城隍廟及關帝廟、玉皇廟等寥寥數座而已。
為了生活的壓迫,連宗教的崇拜也都專趨于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系的神祇們身上,釋迎、如來之類,隻好是關上大門喝西風了。
故北方的廟宇,差不多不容易養活多少個僧侶。
像靈隐寺及普陀山諸寺之每寺往往住着數百千個和尚的簡直是沒有。
這有名的古刹華嚴寺,不過住着幾個很窮苦的看守人而已,而其衣衫的破爛,殊有和這沒落的古廟相依為命之概。
北方的廟宇,聽說,隻有喇嘛廟還可以存在,每廟也常住着數百人。
其經濟的來源卻是從蒙古王公們那方面供給的居多,然今日也漸漸的日見其衰頹了。
上華嚴寺的大殿上的佛像以及布置,都和江南及北平的不同。
殿很大,共有九九八十一間。
還是遼代的建築,曆經喪亂,巍然獨存。
佛像極莊嚴,至晚是金元時代的東西。
供養佛前的花瓶,是石頭造的。
像後的焰光極繁缛絢麗,和永樂時代的木版雕刻的佛像有些相同。
無疑的,木雕是從這實物上仿得的。
“大雄寶殿”四字是宣德二年(1427)寫的。
又有“調禦丈夫”一額,是萬曆戊午年(1618)馬林所題。
此外,便無更古的題記了。
走過一條街便是下華嚴寺。
一走進寺門,覺得氣魄沒有上寺大,眼界沒有上寺敞。
但當小和尚們——這裡還有幾個和尚及沙彌,廟宇保存得也還好——把大殿的門打開了時,我們的眼光突為之一亮,立刻喊出了詫異和贊歎之聲。
啊,這裡是一個寶藏,一個最偉大的塑像的寶藏!從不曾見過那麼多的那麼美麗的塑像擁擠在一起的。
這裡的佛像确有過于擁擠之感,也許是從别的地方搬運了些過來的吧。
簡直像個博物院。
上寺給我們的是衰敗沒落的感覺,到這下寺卻使我們感到走進一個保存古物的金庫裡去。
上寺的佛像是莊嚴的,但這裡的佛像,特别倚立着的幾尊菩薩像,卻是那樣的美麗。
那臉部,那眼睛,那耳朵,那雙唇,那手指,那赤裸的雙足,那婀娜的細腰,幾乎無一處不是最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範型。
那倚立着的姿态,嬌媚無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院的VenusdeMefo有些相同麼?那衣服的褶痕、線條,哪一處不是柔和若最柔軟的絲布的,不像是泥塑的,是翩翩欲活的美人。
地山曾經在北平地攤上買到過一尊木雕的小菩薩像,其姿勢極為相同。
當為同時代之物。
大約還是遼代的原物吧?否則,說是金元之間的東西,是決無疑問的。
在明代,便不見了那飛動、那切娜的作風了。
明的塑像往往是莊嚴有餘,生動不足的。
清代的作物,則隻有呆闆的形象,連莊嚴慈祥的表情也都談不到了。
眼前便有一個好例:在這寶庫裡,同時便有幾尊清代的塑像雜于其間,是那樣的猥瑣可憐! 我看了又看,相了又相,爬上了供桌,在佛像菩薩像之間,走着,相着,贊歎着。
在殿前殿後轉了好幾個彎。
要是我一個人在這裡的話,便住在這裡一天兩天三天都還不能看得飽足的。
可惜天已正午,不能不走。
走出這擁擠的寶殿時,還返顧了好幾次! 殿内有“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為金天眷三年(1140)雲中段子卿撰。
原來這裡是一個藏經殿。
殿的四周,經閣尚存,但不知是否原物。
打開了經閣看時,金代的藏經當然是不翼而飛了,但其中還藏着一部《正統藏》,殘阙頗多,有的僅存經皮。
趙城縣廣勝寺所藏的一部《金藏》或與這寺有些淵源關系吧。
回到車上,匆匆的吃了午飯。
司令部的招待員不久便來,說雲岡的汽車道已經修好了。
我們便興沖沖的又上了載重汽車,是帶着那樣的興奮和期望走向我們的更偉大的佛教的寶藏雲岡去! 在雲岡預定至少要住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