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
關燈
小
中
大
小屋一間,貼着“小廚房”字樣。
忠義宮中,滿挂着仙佛的“照相”,陰影憧撞,鬼形可怖。
聞民國十八、九年(1929—1930)間,扶乩之風最盛,此皆其所遺之痕迹。
道人雲:“近來已衰落了。
”但觀其陳列之物很整齊、很新鮮,似還有人在開壇搗鬼。
園中有濁水一池,遊人們多坐在池邊納涼,池中一無所有。
公園四周,多樹“格言畫”牌,每牌畫一個故事,表現“孝梯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的訓條。
西北軍的傳統的老信念也。
次到地藏寺,一進門,開殿門的人便給我們一個警告:“有汗的不要進去。
”其實我們都已走得汗出。
“為什麼?”“洞裡頭冷,怕着涼。
”進洞,确是很冷,和外面溫度至少相差十五度。
原來此殿是就山洞而造的。
驟由太陽的炎光中走到這洞裡,覺得很爽快。
沒有人肯聽警告者的話。
殿裡很黑暗,柱上都盤着龍,不是彩畫的,是泥和木塑成的,張牙舞爪,形狀可怕,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的這樣的“龍柱”。
旁有風神祠及倉神殿。
倉神殿亦為扶乩之所,陳列的鬼影不少。
風神詞惜因門鎖閉,未得進去,不知風神果做何狀。
寺内有康熙、乾隆、嘉慶各時代的碑。
一陣風來,天井中亭角的風鈴當當作響,清脆可聽。
這聲音,在南方似已不易聽到了。
次到市圈,即所謂上堡(一名新堡)者是。
堡修于明萬曆時,為對蒙交易之所。
有萬曆四十四年(1616)汪道亨所作“新城來遠堡題名記”,今尚存。
殆為張垣最古的一碑。
聞在中俄通商、庫倫貿易未斷之前,此處商業甚盛。
還有醫院一所,今則半成頹垣廢瓦,空無居人,僅有軍士數人看守耳。
軍士們作業甚勤,提筐倒土,執鏟去泥,無役不作。
即擡士時,亦開正步走。
我們去時,正有兵士數人被罰跪于道旁。
堡上最高處為關嶽廟,規模甚大,其戲台乃在市圈廣場之一邊。
廟中有“合聖佛壇”,亦為扶亂的地方。
次到舊堡,亦有城,甚大。
有玉皇閣,在城邊上,就城為廟,可望見全部商業地及四山。
道人遙指道:“對山是宋主席新建的觀音寺,還沒有完工呢。
”綠山之中,一大塊的白茫茫的新斫的山岩,即為其地。
歸時,往恰安市場,大似北平頭發胡同的舊貨市,不過所售者非舊物耳。
張垣風光,和東南及冀魯都不相同。
我們到處所見皆為新鮮的事物,幾乎是帶着好奇的心去考察。
這裡沒有舊的文化,沒有像大同那樣的驚人的古迹,甚至沒有像宣化那樣漂亮的建築和樓牌。
這裡始終是一個商業的中心,從明代到民國初元都是在這樣的情形底下發展着,但現在卻形勢全非了!那地方的險要是什麼人都知道的。
西北幾省的存亡,幾以此一要塞的保全與否為關鍵;甚至在遠東的國際戰争上,也是握着極重要的關鍵。
目前的這樣熙熙攘攘的景象,果能保持到幾時呢? 車正從一所戲園邊經過,悲壯凄涼的秦聲正從園中透出。
忠義宮中,滿挂着仙佛的“照相”,陰影憧撞,鬼形可怖。
聞民國十八、九年(1929—1930)間,扶乩之風最盛,此皆其所遺之痕迹。
道人雲:“近來已衰落了。
”但觀其陳列之物很整齊、很新鮮,似還有人在開壇搗鬼。
園中有濁水一池,遊人們多坐在池邊納涼,池中一無所有。
公園四周,多樹“格言畫”牌,每牌畫一個故事,表現“孝梯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的訓條。
西北軍的傳統的老信念也。
次到地藏寺,一進門,開殿門的人便給我們一個警告:“有汗的不要進去。
”其實我們都已走得汗出。
“為什麼?”“洞裡頭冷,怕着涼。
”進洞,确是很冷,和外面溫度至少相差十五度。
原來此殿是就山洞而造的。
驟由太陽的炎光中走到這洞裡,覺得很爽快。
沒有人肯聽警告者的話。
殿裡很黑暗,柱上都盤着龍,不是彩畫的,是泥和木塑成的,張牙舞爪,形狀可怕,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的這樣的“龍柱”。
旁有風神祠及倉神殿。
倉神殿亦為扶乩之所,陳列的鬼影不少。
風神詞惜因門鎖閉,未得進去,不知風神果做何狀。
寺内有康熙、乾隆、嘉慶各時代的碑。
一陣風來,天井中亭角的風鈴當當作響,清脆可聽。
這聲音,在南方似已不易聽到了。
次到市圈,即所謂上堡(一名新堡)者是。
堡修于明萬曆時,為對蒙交易之所。
有萬曆四十四年(1616)汪道亨所作“新城來遠堡題名記”,今尚存。
殆為張垣最古的一碑。
聞在中俄通商、庫倫貿易未斷之前,此處商業甚盛。
還有醫院一所,今則半成頹垣廢瓦,空無居人,僅有軍士數人看守耳。
軍士們作業甚勤,提筐倒土,執鏟去泥,無役不作。
即擡士時,亦開正步走。
我們去時,正有兵士數人被罰跪于道旁。
堡上最高處為關嶽廟,規模甚大,其戲台乃在市圈廣場之一邊。
廟中有“合聖佛壇”,亦為扶亂的地方。
次到舊堡,亦有城,甚大。
有玉皇閣,在城邊上,就城為廟,可望見全部商業地及四山。
道人遙指道:“對山是宋主席新建的觀音寺,還沒有完工呢。
”綠山之中,一大塊的白茫茫的新斫的山岩,即為其地。
歸時,往恰安市場,大似北平頭發胡同的舊貨市,不過所售者非舊物耳。
張垣風光,和東南及冀魯都不相同。
我們到處所見皆為新鮮的事物,幾乎是帶着好奇的心去考察。
這裡沒有舊的文化,沒有像大同那樣的驚人的古迹,甚至沒有像宣化那樣漂亮的建築和樓牌。
這裡始終是一個商業的中心,從明代到民國初元都是在這樣的情形底下發展着,但現在卻形勢全非了!那地方的險要是什麼人都知道的。
西北幾省的存亡,幾以此一要塞的保全與否為關鍵;甚至在遠東的國際戰争上,也是握着極重要的關鍵。
目前的這樣熙熙攘攘的景象,果能保持到幾時呢? 車正從一所戲園邊經過,悲壯凄涼的秦聲正從園中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