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園到宣化
關燈
小
中
大
别緻。
城牆上有一石刻小孩做向下放便勢;下有一猴,頭頂一盤承之。
據車夫說,從前每逢天将雨,盤上便有水漬。
今已沒有這效驗了。
穿城而過,出北門。
北門的城樓,即有名之威遠樓,明代所建,今尚未全頹。
正對此樓,為鎮虜台,台高四丈,遠望極雄壯。
旁有一小阜,名藥王閣。
我們走上去,無一人,屋内皆停棺木。
狗吠聲極兇猛。
一老太婆在最高處出而問客。
語聲不可懂。
她骨瘦如柴,說一聲話,便要咳嗽幾聲。
明白的是肺痨病已到不可救藥的地步,真所謂“與鬼為鄰”的了。
我心頭上覺得有物梗塞,非常難過,便離開了她,向鎮虜台走來。
台下為龍王殿,台上有匾曰“眺遠”。
此台為嘉靖甲寅(1554)所建,登之,可眺望全城。
有明代碑記,凡“鎮虜台”之“虜”字,皆已被鏟去,殆是清代駐防軍人所為。
台下山旁,有洞穴二,初不知為何物,人其中,可容人坐立。
車夫雲:“為一山西客民所居,今已棄之而去。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的穴居。
過鎮虜台,便望見恒山寺(一名北嶽廟)。
寺占一山巅,須過一小河始可達。
山徑已湮沒,無路可上。
行于亂石細草之間,尚不難走。
前殿為安天殿,後殿為子孫娘娘廟。
有順治十年(1653)及乾隆甲午(1774)二碑。
山石皆鐵色。
對河即為龍煙鐵礦辦事處。
本有鐵路支線一,因此礦停工,路亦被拆去。
此礦規模極大,煉礦砂處,在北平之石景山。
恒山寺下葡萄園極多,亦間有瓜田。
平津一帶所需之葡萄,皆由此處供給。
又有天主堂的修道院一,建築不久,式樣似輔仁大學,當為同時所造的。
院主為本國人吳君,在内修道者,有五六十人,都是從遠方來的。
回到城内,遊城中央的鎮朔樓,本為鼓樓,大鼓尚存,今改為民衆教育館,辦事精神很好,圖書有《萬有文庫》等,尚不少。
其北為清遠樓,尚是舊形,原為鐘樓,崇閣三層,為明成化間禦史秦纮所造,因上樓之門被鎖上了,未能上去。
清遠樓正居城的中央,樓下通自衡四達,似峨(格)特式的建築,全是圓拱式的。
甘霖橋東有朝玄觀(亦作朝天觀),有宣德九年(1434)楊榮撰及正統三年(1438)吳大節撰的碑記。
樓閣雖已破敗,而宏偉的規模猶在。
次到介春園(今名玉家花園),園本清初王毅洲(墨莊)的藏書處,乾隆間為李氏所得。
道光十年(1830),始為守備王煥功所得,大加經營,為一邑名勝。
魚池花木,幽雅宜人,今也已衰敗,半淪為葡萄園,聞年可出葡萄八千斤。
園亭的建築大有日本風(味),小巧玲珑。
春時芍藥極盛,今僅存數株耳。
大樹不少,正有兩株絕大的,被斫伐去,斥賣給賈人。
工匠丁丁的在挖掘樹根。
不禁有重讀柴霍夫《櫻桃園》劇之感。
次到彌陀寺。
朝玄觀的道士雲:“先有彌陀,後有宣化,不可不看。
”但此寺今已改為第二師範,僅存明代的銅鐘及大銅佛各一。
其實,彌陀寺乃始建于元中書右丞相安童,元、清皆曾重修。
今碑文皆不見。
銅佛高一丈八尺五寸,重四千餘斤,為明宣德十四年(1439)九月十五日比丘性杲真源募緣建造。
校園中,有大葡萄樹數株,遠者已有六十餘年。
次去參觀一清真寺,脫鞋入殿。
此地教徒約五千人,甚占勢力。
宣化本為李克用的沙陀國城,餘址今尚可辨,又有鎮國府,為明武宗的行在,曾辇豹房珍寶及婦女實其中,稱曰“家裡”,今為女子師範學校。
惜因時促,均未及遊。
宣化城内用水,皆依靠洋河,全城皆有小溝渠,引水入城,飲用,洗濯,及灌溉葡萄園皆用此水。
人工河道,規模之小,似當以此處為最。
城牆上有一石刻小孩做向下放便勢;下有一猴,頭頂一盤承之。
據車夫說,從前每逢天将雨,盤上便有水漬。
今已沒有這效驗了。
穿城而過,出北門。
北門的城樓,即有名之威遠樓,明代所建,今尚未全頹。
正對此樓,為鎮虜台,台高四丈,遠望極雄壯。
旁有一小阜,名藥王閣。
我們走上去,無一人,屋内皆停棺木。
狗吠聲極兇猛。
一老太婆在最高處出而問客。
語聲不可懂。
她骨瘦如柴,說一聲話,便要咳嗽幾聲。
明白的是肺痨病已到不可救藥的地步,真所謂“與鬼為鄰”的了。
我心頭上覺得有物梗塞,非常難過,便離開了她,向鎮虜台走來。
台下為龍王殿,台上有匾曰“眺遠”。
此台為嘉靖甲寅(1554)所建,登之,可眺望全城。
有明代碑記,凡“鎮虜台”之“虜”字,皆已被鏟去,殆是清代駐防軍人所為。
台下山旁,有洞穴二,初不知為何物,人其中,可容人坐立。
車夫雲:“為一山西客民所居,今已棄之而去。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的穴居。
過鎮虜台,便望見恒山寺(一名北嶽廟)。
寺占一山巅,須過一小河始可達。
山徑已湮沒,無路可上。
行于亂石細草之間,尚不難走。
前殿為安天殿,後殿為子孫娘娘廟。
有順治十年(1653)及乾隆甲午(1774)二碑。
山石皆鐵色。
對河即為龍煙鐵礦辦事處。
本有鐵路支線一,因此礦停工,路亦被拆去。
此礦規模極大,煉礦砂處,在北平之石景山。
恒山寺下葡萄園極多,亦間有瓜田。
平津一帶所需之葡萄,皆由此處供給。
又有天主堂的修道院一,建築不久,式樣似輔仁大學,當為同時所造的。
院主為本國人吳君,在内修道者,有五六十人,都是從遠方來的。
回到城内,遊城中央的鎮朔樓,本為鼓樓,大鼓尚存,今改為民衆教育館,辦事精神很好,圖書有《萬有文庫》等,尚不少。
其北為清遠樓,尚是舊形,原為鐘樓,崇閣三層,為明成化間禦史秦纮所造,因上樓之門被鎖上了,未能上去。
清遠樓正居城的中央,樓下通自衡四達,似峨(格)特式的建築,全是圓拱式的。
甘霖橋東有朝玄觀(亦作朝天觀),有宣德九年(1434)楊榮撰及正統三年(1438)吳大節撰的碑記。
樓閣雖已破敗,而宏偉的規模猶在。
次到介春園(今名玉家花園),園本清初王毅洲(墨莊)的藏書處,乾隆間為李氏所得。
道光十年(1830),始為守備王煥功所得,大加經營,為一邑名勝。
魚池花木,幽雅宜人,今也已衰敗,半淪為葡萄園,聞年可出葡萄八千斤。
園亭的建築大有日本風(味),小巧玲珑。
春時芍藥極盛,今僅存數株耳。
大樹不少,正有兩株絕大的,被斫伐去,斥賣給賈人。
工匠丁丁的在挖掘樹根。
不禁有重讀柴霍夫《櫻桃園》劇之感。
次到彌陀寺。
朝玄觀的道士雲:“先有彌陀,後有宣化,不可不看。
”但此寺今已改為第二師範,僅存明代的銅鐘及大銅佛各一。
其實,彌陀寺乃始建于元中書右丞相安童,元、清皆曾重修。
今碑文皆不見。
銅佛高一丈八尺五寸,重四千餘斤,為明宣德十四年(1439)九月十五日比丘性杲真源募緣建造。
校園中,有大葡萄樹數株,遠者已有六十餘年。
次去參觀一清真寺,脫鞋入殿。
此地教徒約五千人,甚占勢力。
宣化本為李克用的沙陀國城,餘址今尚可辨,又有鎮國府,為明武宗的行在,曾辇豹房珍寶及婦女實其中,稱曰“家裡”,今為女子師範學校。
惜因時促,均未及遊。
宣化城内用水,皆依靠洋河,全城皆有小溝渠,引水入城,飲用,洗濯,及灌溉葡萄園皆用此水。
人工河道,規模之小,似當以此處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