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之話

關燈


     我端正了筆等着他。

     七月七夕鵲填橋, 牛郎織女渡天河。

     人人都說神仙好, 一年一度算什麼! “最後一句真好,凡是詠七夕的詩,恐怕不見得有那樣透澈的口氣吧。

    可見民歌好的不少,隻在自己去搜集而已。

    ”擘黃說。

     大家的話匣子一開,沉靜的氣氛立刻打破了,每個人都高高興興的談着唱着,渾忘了皎潔月光與其他一切。

    月已升得很高,倒向西邊的柱影,已漸漸的短了。

     夢旦先生道:“還有一首歌,你們聽人說過沒有?” 采蘋你去問秋英, 怎麼姑爺跌滿身? 他說:“相公家裡回, 也無火把也無燈。

    ” 既無火把也要燈! 他說相公家裡回, 怎麼姑爺跌滿身? 采蘋你去問秋英! “是的,聽見過的。

    ”擘黃說,“但其層次與說話之語氣頗不易分得出明白。

    ” “大約是小姐見姑爺夜間回來,跌了一身的泥,不由得起了疑心,便叫丫頭采蘋去問跟班秋英。

    采蘋回到小姐那裡,轉述秋英的話,相公之所以跌得一身泥者,因由家裡回來,夜色黑漆漆的,又無火把又無燈籠也。

    第二首完全是小姐的話,她的疑心還未釋,相公既由家回,如無火把也要有燈,怎麼會跌得一身泥?于是再叫采蘋去問秋英。

    雖然是如連環詩似的二首,前後的意思卻很不同。

    每個人的口氣也都逼真的像。

    ”擘旦先生說。

     經了這樣一解釋,這首詩,真的也成了一首名作了。

     真鳥仔, 啄瓦檐, 奴哥無“母”這數年。

     看見街上人讨“母”, 奴哥目淚挂目檐。

     有的有,沒的沒, 有人老婆連小婆! 隻願天下做大水, 流來流去齊齊沒。

     這一首也是這一夜采得的好詩,但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

    所謂“真鳥仔”者,即小麻雀也。

    “母”者,即女子也,即所謂公母之“母”是也。

    “奴哥”者,擘黃以為是他人稱他的,我則以為是自稱的口氣。

    茲譯之如下: 小小的麻雀兒, 在瓦檐前啄着,啄着, 我是這許多年還沒有妻呀! 看見街上人家鬧洋洋的娶親, 我不由得雙淚挂眼邊。

     有的有,沒有的沒有, 有的人,有了妻,卻還要小老婆。

     但願天下起了大水, 流來流去,使大家一齊都沒有。

     這個譯文,意思未見得錯,音調的美卻完全沒有了。

    所以要保存民歌的絕對的美,似非用方言寫出來不可。

     這一夜,是在山上說得最舒暢的一夜,直到了大家都微微的呵欠着,方才散了,各進房門去睡。

    第二夜,月光也不壞。

    我卻忙着寫稿子;再一夜,天色卻不佳,夢旦先生和擘黃又忙着收拾行囊,預備第二天一早下山。

    像這樣舒暢的夜談,卻終于隻有這一夜,這一夜呀! 1926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