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二年。
乙酉。
冬十月。
己卯朔。
享太廟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行禮 ○上躬祀堂子 ○頒順治三年時憲曆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以甲喇章京劉武元、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天津兵備道。
○庚辰。
遣廣東道禦史王昌允、巡按山西。
○敖漢部落多羅郡王固倫額驸班第入觐。
賜蟒緞等物 ○遣八旗官兵駐防順德、濟南、德州、臨清、徐州、潞安、平陽、蒲州、八城。
每旗分駐一城。
每城協領一員。
滿洲章京四員蒙古漢軍章京各二員。
兵丁各六百名。
○辛巳。
調狹西清軍道佥事徐養元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提調湖北學政督糧道佥事趙漁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提調湖南學政 ○壬午。
以郎廷弼為工部啟心郎。
法特哈、為北城理事官。
調吏部理事官朱瑪喇為戶部理事官。
○以鑲紅旗漢軍甲喇章京柯汝極、正黃旗漢軍甲喇章京熊仁、各管本旗梅勒章京事鑲黃旗漢軍傅大受鑲紅旗漢軍佟榮年、王元柱、正黃旗漢軍伊哈納、管甲喇章京事正白旗滿洲嶽達尼為前鋒參領 ○朝鮮國遵谕、解白米五萬七百八十餘石至 ○癸未。
戶部議覆鳳陽巡撫趙福星疏言、南逃鄉紳、聞風向化、次第來歸。
均為朝廷臣子、何忍令其失業。
漂泊無依。
似應免其籍沒、以廣皇仁。
從之。
○升山西巡撫馬國柱、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儲 ○以故明參政王<王晉>、為狹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清軍驿傳道佥事衣惟孝、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調河南管河道佥事張國泰為狹西按察使司佥事、管督糧道參議事 ○甲申工部奏請以修造故明崇祯陵餘銀、更建享殿從之 ○乙酉。
都察院奏言、南京既改為江南省、應增江南道禦史一員複設巡視上江、下江、禦史二員。
并設巡倉禦史一員。
從之。
○遣湖廣禦史柯士芳、巡視長蘆鹽政。
○丙戌。
禁投誠官員自叙章奏。
允通政使司請也。
○丁亥。
以除服遣内大臣宗室錫翰祭昭陵 ○戊子。
賜攝政王多爾衮、輔政王濟爾哈朗和碩肅親王豪格、馬各一匹。
王等跪受入武英殿叩首謝恩出上遣冷僧機、巴哈、謂攝政王曰凡遇朝賀大典、朕受王禮若此等小節、不必行此大禮。
王曰上年幼沖、臣不敢違禮。
俟上春秋鼎盛、凡有寵恩、自不敢辭。
○招撫大學士洪承疇疏報、徽州一府、夙負險阻。
故明翰林金聲、甘心悖逆。
陰結閩寇。
受唐王僞敕。
起鄉兵十餘萬、制造甲胄槍炮等項。
分布山隘、以拒我師。
臣奉貝勒令、會同固山額真葉臣等、一面進剿。
一面分發告谕、宣揚朝廷德意。
茲提督總兵張天祿、同總兵蔔從善、李仲興、劉澤泳等、由旌德縣進兵。
連破十餘寨。
馳至績溪縣。
生擒金聲、并僞官四員。
俱斬于軍。
師至徽州、駐營城外。
不令一兵入城。
出示安民、市肆如故。
嗣後撫輯招谕事宜、俟臣等商确奏聞。
得上□日覽卿奏、徽郡已經收服。
兵不入城。
秋毫無擾。
具見運籌制勝。
紀律嚴明。
朕甚嘉悅。
有功鎮将及在事文武各官、通着察明叙錄。
撫輯善後、及招谕事宜、俱聽卿商确便宜行。
該部知道。
○己醜。
遣廣東道試禦史鄧孕槐、巡視上江。
廣西道禦史史詥、巡視下江。
○庚寅。
免直隸寶坻縣荒地額賦 ○辛卯外藩蒙古二十七旗頭目來朝。
宴赉如例 ○壬辰。
午刻日生左右珥。
上生背氣一道。
色青赤 ○免山西太原等處災荒額賦 ○癸巳。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班師還京上出正陽門、于南苑北迎之陳設大纛十杆。
作樂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禦幄。
諸王列侍左右。
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及出師王、貝勒、各官朝見。
行三跪九叩頭禮。
和碩豫親王起近上前跪、行抱見禮。
嗣承澤郡王碩塞、亦近前跪、行抱見禮。
投誠諸王各官、亦行禮分坐。
賜茶畢。
還宮。
○甲午以故明佥事道韓文鏡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杭嚴道 ○乙未革鳳陽巡撫趙福星職下刑部逮問。
以福星不行奏請、擅以其弟景星、為守備故也 ○丙申。
以故明鄖陽撫治苗胙土、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
○丁酉。
刑部右侍郎提橋引疾乞歸。
許之 ○時故明唐王僭号福建。
魯王竊據浙江馬士英等兵渡錢塘去杭州城十裡、立五營。
平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遣滿漢官兵進剿。
未至。
馬士英兵渡江去。
總督張存仁、總兵官田雄、追斬五百餘級。
以捷聞 ○己亥。
禮部奏言、圜丘、方澤、社稷三壇、如遇皇上親祭、應照故明
乙酉。
冬十月。
己卯朔。
享太廟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行禮 ○上躬祀堂子 ○頒順治三年時憲曆 ○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以甲喇章京劉武元、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天津兵備道。
○庚辰。
遣廣東道禦史王昌允、巡按山西。
○敖漢部落多羅郡王固倫額驸班第入觐。
賜蟒緞等物 ○遣八旗官兵駐防順德、濟南、德州、臨清、徐州、潞安、平陽、蒲州、八城。
每旗分駐一城。
每城協領一員。
滿洲章京四員蒙古漢軍章京各二員。
兵丁各六百名。
○辛巳。
調狹西清軍道佥事徐養元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提調湖北學政督糧道佥事趙漁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提調湖南學政 ○壬午。
以郎廷弼為工部啟心郎。
法特哈、為北城理事官。
調吏部理事官朱瑪喇為戶部理事官。
○以鑲紅旗漢軍甲喇章京柯汝極、正黃旗漢軍甲喇章京熊仁、各管本旗梅勒章京事鑲黃旗漢軍傅大受鑲紅旗漢軍佟榮年、王元柱、正黃旗漢軍伊哈納、管甲喇章京事正白旗滿洲嶽達尼為前鋒參領 ○朝鮮國遵谕、解白米五萬七百八十餘石至 ○癸未。
戶部議覆鳳陽巡撫趙福星疏言、南逃鄉紳、聞風向化、次第來歸。
均為朝廷臣子、何忍令其失業。
漂泊無依。
似應免其籍沒、以廣皇仁。
從之。
○升山西巡撫馬國柱、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儲 ○以故明參政王<王晉>、為狹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清軍驿傳道佥事衣惟孝、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密雲兵備道。
調河南管河道佥事張國泰為狹西按察使司佥事、管督糧道參議事 ○甲申工部奏請以修造故明崇祯陵餘銀、更建享殿從之 ○乙酉。
都察院奏言、南京既改為江南省、應增江南道禦史一員複設巡視上江、下江、禦史二員。
并設巡倉禦史一員。
從之。
○遣湖廣禦史柯士芳、巡視長蘆鹽政。
○丙戌。
禁投誠官員自叙章奏。
允通政使司請也。
○丁亥。
以除服遣内大臣宗室錫翰祭昭陵 ○戊子。
賜攝政王多爾衮、輔政王濟爾哈朗和碩肅親王豪格、馬各一匹。
王等跪受入武英殿叩首謝恩出上遣冷僧機、巴哈、謂攝政王曰凡遇朝賀大典、朕受王禮若此等小節、不必行此大禮。
王曰上年幼沖、臣不敢違禮。
俟上春秋鼎盛、凡有寵恩、自不敢辭。
○招撫大學士洪承疇疏報、徽州一府、夙負險阻。
故明翰林金聲、甘心悖逆。
陰結閩寇。
受唐王僞敕。
起鄉兵十餘萬、制造甲胄槍炮等項。
分布山隘、以拒我師。
臣奉貝勒令、會同固山額真葉臣等、一面進剿。
一面分發告谕、宣揚朝廷德意。
茲提督總兵張天祿、同總兵蔔從善、李仲興、劉澤泳等、由旌德縣進兵。
連破十餘寨。
馳至績溪縣。
生擒金聲、并僞官四員。
俱斬于軍。
師至徽州、駐營城外。
不令一兵入城。
出示安民、市肆如故。
嗣後撫輯招谕事宜、俟臣等商确奏聞。
得上□日覽卿奏、徽郡已經收服。
兵不入城。
秋毫無擾。
具見運籌制勝。
紀律嚴明。
朕甚嘉悅。
有功鎮将及在事文武各官、通着察明叙錄。
撫輯善後、及招谕事宜、俱聽卿商确便宜行。
該部知道。
○己醜。
遣廣東道試禦史鄧孕槐、巡視上江。
廣西道禦史史詥、巡視下江。
○庚寅。
免直隸寶坻縣荒地額賦 ○辛卯外藩蒙古二十七旗頭目來朝。
宴赉如例 ○壬辰。
午刻日生左右珥。
上生背氣一道。
色青赤 ○免山西太原等處災荒額賦 ○癸巳。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班師還京上出正陽門、于南苑北迎之陳設大纛十杆。
作樂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禦幄。
諸王列侍左右。
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及出師王、貝勒、各官朝見。
行三跪九叩頭禮。
和碩豫親王起近上前跪、行抱見禮。
嗣承澤郡王碩塞、亦近前跪、行抱見禮。
投誠諸王各官、亦行禮分坐。
賜茶畢。
還宮。
○甲午以故明佥事道韓文鏡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杭嚴道 ○乙未革鳳陽巡撫趙福星職下刑部逮問。
以福星不行奏請、擅以其弟景星、為守備故也 ○丙申。
以故明鄖陽撫治苗胙土、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
○丁酉。
刑部右侍郎提橋引疾乞歸。
許之 ○時故明唐王僭号福建。
魯王竊據浙江馬士英等兵渡錢塘去杭州城十裡、立五營。
平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遣滿漢官兵進剿。
未至。
馬士英兵渡江去。
總督張存仁、總兵官田雄、追斬五百餘級。
以捷聞 ○己亥。
禮部奏言、圜丘、方澤、社稷三壇、如遇皇上親祭、應照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