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管分守嶺東道參議事。
貢生曾弘、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嶺東道進士張元琳、為按察使司佥事、管分守嶺西道參議事。
舉人李光垣、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嶺西道。
進士王芋、為按察使司佥事、羅定道舉人郭炜、為按察使司佥事、海北道進士劉霖懋、為按察使司佥事、南韶兵巡道。
○升江南江甯府知府李正茂、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荊西道。
○昂邦章京阿山卒。
○丙辰。
初。
三等梅勒章京阿桑、以酒醉不許入直。
阿桑奏言、願戒酒、仍入直内庭。
如再飲、罪當死。
随命照常入直。
至是、阿桑複飲酒。
下刑部、論死。
奏入。
得上□日、阿桑有自錦州來歸功。
免死不許入直内庭。
降為甲喇章京。
○江西巡按吳贊元奏言、江右南、瑞袁三府、先因陳友諒割據倍徵、故明因循未改。
兼以水漂沙塞、虛糧逋欠甚多。
亟請厘定。
令照他郡額賦徵輸。
更行清丈。
各官履畝親查。
現在荒蕪、盡與豁免。
其有近山易旱、近水易潦者、雖系上田、亦當改與輕則、庶賦役均平、而殘黎可生矣。
章下部議。
○丁巳。
以故明編修陳之遴。
為内翰林秘書院侍讀學士。
庶吉士陳于鼎、為内翰林弘文院編修。
○戊午。
寅刻。
有流星大如盞。
色青白。
有光起西北。
至西南。
○己未。
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疏報、故明推官陳子龍、陰受僞魯王部院職銜。
結聯太湖巨寇。
潛通舟山餘孽。
章京索蔔圖計擒之。
子龍投水死。
湖海諸寇、聞風解散蘇松一帶、漸次削平。
○浙閩總督張存仁奏報、海寇周崔芝、據福州鎮東衛、并海口民城、屢肆剽掠副将滿進忠等、分兵擊之。
兩城俱下。
又賊黨岑本高犯浦城。
為副将李繡所敗。
斬獲甚多。
地方平定。
○庚申。
夏至祭地于方澤。
遣兵部尚書阿哈尼堪行禮。
○江西南昌府副将劉一鵬妻蕭氏、值寇亂、拔刃自刎。
妾萬氏、亦同死。
崇仁縣民曹旭妻曾氏、守節十餘年、遇賊、欲污之。
大罵、不屈死。
臨川縣民吳鼎臣妻周氏、為賊所執。
義不受辱。
賊剖其孕。
支解之。
新昌縣民傅廷相妻陳氏、被寇擄、或勸其姑順。
婦正色厲詞。
引頸就戮。
吉水縣民上官肅、上官止、其父龍為賊所執。
欲殺之。
二子泣以身代。
不許。
遂俱遇害。
豐城縣民熊州俊妻甘氏、流寇至其鄉。
州俊與母妻皆遁。
追者踵至。
州俊即舍妻負母而去。
甘氏指道傍水曰。
是吾死所矣。
遂自溺死。
江西巡按吳贊元上其事。
章下禮部。
○辛酉。
遣貴州道監察禦史金志遠、巡視長蘆鹽政。
○投誠伯常應俊、總兵李際遇、馬儒齊、黃明先、丁啟光、副将王士永、一把撒、夏五嶽、賈應逵、駱和蕭、劉方侯、參将喬松、遊擊滕和齊、于起範、馮可松、傅有功、都司馬崇臣、衛士龍、守備李豪、張嵩、閑散官丁啟睿等、坐與賊黨王道士通謀、并其兄弟及子、俱伏誅。
○壬戌。
故明河西道參議段複興、當癸未冬、闖賊臨城、知複興廉介。
誘降不從城陷。
複興先積薪于樓。
令妻妾子女自缢。
縱火焚之。
惟母石氏、複興不忍其死拜辭而去。
母亦登樓赴火。
複興即手刃數賊、自刎而死。
太常寺少卿麻僖、聞流寇入關、即率地方士民死守。
及賊薄城下僖身先登陴。
盡出家資、以犒士民城陷被執、不屈死。
親族子弟五十餘人、俱從死。
故明陝西參議齊之宸妻劉氏、當闖賊圍長安、之宸登城拒守。
劉氏謂其子婦謝氏、孫婦李氏曰。
吾家素以詩禮傳家。
傥此身為賊所污、何以見先人于地下、李氏即自缢。
劉氏喜曰。
孫婦得死所矣。
遂與謝氏投缳死。
西安府韓傑妻張氏、守節三十餘年、值寇變。
即同子婦周氏、相繼投井。
陝西巡按趙<山耑>上其事。
下所司知之。
○癸亥。
上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出正陽門、幸南苑北。
較閱馳馬。
視其先至者、分别等差賞赉。
○賜從多羅貝勒博洛南征病故官兵銀兩、有差。
○乙醜。
以聞廣平定。
遣官祭告福陵。
祝文曰。
仰承天命。
前令征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師南征。
兵渡錢塘江。
寇逆駭散。
居民迎降。
旋克金衢。
浙東甯谧。
遂移師入閩。
擒斬僞唐王朱聿钊等于汀州。
餘黨掃除。
閩中平定。
馬步官兵八萬三千有奇。
望風納款。
又分兵過嶺、進取廣東。
先克潮惠。
僞唐王弟朱聿鐭、妄稱尊号。
竊據城池。
我師進剿、複斬朱聿鐭、及僞周王朱肅<罒水>等十五人。
地方以次削平。
人民悉皆安堵。
是皆太祖神靈默佑、以成此功也。
敬此緻告。
祭告昭陵、祝文同。
○班代、峨齊爾、胡巴津、自蘇尼特來降。
賞衣帽緞布等物。
○遣土默特部落德穆齊達爾漢囊蘇、送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喪還其部。
賞妝蟒緞銀兩等物。
○丙寅。
以甲喇章京李茂、為都督佥事、充鎮守固原總兵官。
牛錄章京王允久、為都督佥事、充鎮守臨洮總兵官。
○丁卯。
谕大學士剛林、祁充格曰。
爾等纂修明史、其間是非得失、務宜據事直書。
不必意為增減。
以緻文過其實。
○補原任薊州道李永昌、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兼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隴右道。
○甯夏巡撫胡全才奏言、邊方書籍淪散。
士子無憑誦法。
請将我朝律典、及性理、通鑒諸書、頒行甯鎮。
以便傳習。
章下禮部。
○戊辰。
禮部奏言、查諸王印文例
貢生曾弘、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嶺東道進士張元琳、為按察使司佥事、管分守嶺西道參議事。
舉人李光垣、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嶺西道。
進士王芋、為按察使司佥事、羅定道舉人郭炜、為按察使司佥事、海北道進士劉霖懋、為按察使司佥事、南韶兵巡道。
○升江南江甯府知府李正茂、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荊西道。
○昂邦章京阿山卒。
○丙辰。
初。
三等梅勒章京阿桑、以酒醉不許入直。
阿桑奏言、願戒酒、仍入直内庭。
如再飲、罪當死。
随命照常入直。
至是、阿桑複飲酒。
下刑部、論死。
奏入。
得上□日、阿桑有自錦州來歸功。
免死不許入直内庭。
降為甲喇章京。
○江西巡按吳贊元奏言、江右南、瑞袁三府、先因陳友諒割據倍徵、故明因循未改。
兼以水漂沙塞、虛糧逋欠甚多。
亟請厘定。
令照他郡額賦徵輸。
更行清丈。
各官履畝親查。
現在荒蕪、盡與豁免。
其有近山易旱、近水易潦者、雖系上田、亦當改與輕則、庶賦役均平、而殘黎可生矣。
章下部議。
○丁巳。
以故明編修陳之遴。
為内翰林秘書院侍讀學士。
庶吉士陳于鼎、為内翰林弘文院編修。
○戊午。
寅刻。
有流星大如盞。
色青白。
有光起西北。
至西南。
○己未。
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疏報、故明推官陳子龍、陰受僞魯王部院職銜。
結聯太湖巨寇。
潛通舟山餘孽。
章京索蔔圖計擒之。
子龍投水死。
湖海諸寇、聞風解散蘇松一帶、漸次削平。
○浙閩總督張存仁奏報、海寇周崔芝、據福州鎮東衛、并海口民城、屢肆剽掠副将滿進忠等、分兵擊之。
兩城俱下。
又賊黨岑本高犯浦城。
為副将李繡所敗。
斬獲甚多。
地方平定。
○庚申。
夏至祭地于方澤。
遣兵部尚書阿哈尼堪行禮。
○江西南昌府副将劉一鵬妻蕭氏、值寇亂、拔刃自刎。
妾萬氏、亦同死。
崇仁縣民曹旭妻曾氏、守節十餘年、遇賊、欲污之。
大罵、不屈死。
臨川縣民吳鼎臣妻周氏、為賊所執。
義不受辱。
賊剖其孕。
支解之。
新昌縣民傅廷相妻陳氏、被寇擄、或勸其姑順。
婦正色厲詞。
引頸就戮。
吉水縣民上官肅、上官止、其父龍為賊所執。
欲殺之。
二子泣以身代。
不許。
遂俱遇害。
豐城縣民熊州俊妻甘氏、流寇至其鄉。
州俊與母妻皆遁。
追者踵至。
州俊即舍妻負母而去。
甘氏指道傍水曰。
是吾死所矣。
遂自溺死。
江西巡按吳贊元上其事。
章下禮部。
○辛酉。
遣貴州道監察禦史金志遠、巡視長蘆鹽政。
○投誠伯常應俊、總兵李際遇、馬儒齊、黃明先、丁啟光、副将王士永、一把撒、夏五嶽、賈應逵、駱和蕭、劉方侯、參将喬松、遊擊滕和齊、于起範、馮可松、傅有功、都司馬崇臣、衛士龍、守備李豪、張嵩、閑散官丁啟睿等、坐與賊黨王道士通謀、并其兄弟及子、俱伏誅。
○壬戌。
故明河西道參議段複興、當癸未冬、闖賊臨城、知複興廉介。
誘降不從城陷。
複興先積薪于樓。
令妻妾子女自缢。
縱火焚之。
惟母石氏、複興不忍其死拜辭而去。
母亦登樓赴火。
複興即手刃數賊、自刎而死。
太常寺少卿麻僖、聞流寇入關、即率地方士民死守。
及賊薄城下僖身先登陴。
盡出家資、以犒士民城陷被執、不屈死。
親族子弟五十餘人、俱從死。
故明陝西參議齊之宸妻劉氏、當闖賊圍長安、之宸登城拒守。
劉氏謂其子婦謝氏、孫婦李氏曰。
吾家素以詩禮傳家。
傥此身為賊所污、何以見先人于地下、李氏即自缢。
劉氏喜曰。
孫婦得死所矣。
遂與謝氏投缳死。
西安府韓傑妻張氏、守節三十餘年、值寇變。
即同子婦周氏、相繼投井。
陝西巡按趙<山耑>上其事。
下所司知之。
○癸亥。
上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出正陽門、幸南苑北。
較閱馳馬。
視其先至者、分别等差賞赉。
○賜從多羅貝勒博洛南征病故官兵銀兩、有差。
○乙醜。
以聞廣平定。
遣官祭告福陵。
祝文曰。
仰承天命。
前令征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師南征。
兵渡錢塘江。
寇逆駭散。
居民迎降。
旋克金衢。
浙東甯谧。
遂移師入閩。
擒斬僞唐王朱聿钊等于汀州。
餘黨掃除。
閩中平定。
馬步官兵八萬三千有奇。
望風納款。
又分兵過嶺、進取廣東。
先克潮惠。
僞唐王弟朱聿鐭、妄稱尊号。
竊據城池。
我師進剿、複斬朱聿鐭、及僞周王朱肅<罒水>等十五人。
地方以次削平。
人民悉皆安堵。
是皆太祖神靈默佑、以成此功也。
敬此緻告。
祭告昭陵、祝文同。
○班代、峨齊爾、胡巴津、自蘇尼特來降。
賞衣帽緞布等物。
○遣土默特部落德穆齊達爾漢囊蘇、送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喪還其部。
賞妝蟒緞銀兩等物。
○丙寅。
以甲喇章京李茂、為都督佥事、充鎮守固原總兵官。
牛錄章京王允久、為都督佥事、充鎮守臨洮總兵官。
○丁卯。
谕大學士剛林、祁充格曰。
爾等纂修明史、其間是非得失、務宜據事直書。
不必意為增減。
以緻文過其實。
○補原任薊州道李永昌、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兼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隴右道。
○甯夏巡撫胡全才奏言、邊方書籍淪散。
士子無憑誦法。
請将我朝律典、及性理、通鑒諸書、頒行甯鎮。
以便傳習。
章下禮部。
○戊辰。
禮部奏言、查諸王印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