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嬰衆怒舍命殉龍陽 撫孤茕全身報知己
關燈
小
中
大
芳,又革去前程,大家才消了醋塊,歡然散了。
太守移文申黜之後,也便從輕發落,不曾問那閹割良民的罪。
季芳打了回來,氣成一病,恹恹不起。
瑞郎焚香告天,割股相救,也隻是醫他不轉。
還怕季芳為他受辱亡身,臨終要埋怨,誰想易箦之際,反捏住瑞郎的手道:“我累你失身絕後,死有餘辜。
你千萬不要怨怅。
還有兩件事叮囑你,你須要牢記在心。
”瑞郎道:“那兩樁事?”季芳道:“衆人一來為愛你,二來為妒我,所以構此大難。
我死之後,他們個個要起不良之心,你須要遠避他方,藏身斂迹,替我守節終身,這是第一樁事。
我讀了半世的書,不能發達,止生一子,又不曾教得成人,煩你替我用心訓誨,若得成名,我在九泉也瞑目,這是第二樁事。
”說完,眼淚也沒有,幹哭了一場,竟奄然長逝了。
瑞郎哭得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欲待以身殉葬,又念四歲孤兒無人撫養,隻得收了眼淚,備辦棺衾。
自從死别之日,就發誓吃了長齋,帶着個四歲孩子,還是認做兒子的好,認做兄弟的好?況且作孽的男子處處都有,這裡尚南風,焉知别處不尚南風?萬一到了一個去處,又招災惹禍起來,怎麼了得?畢竟要妝做女子,才不出頭露面,可以完節終身。
隻是做了女子,又有兩樁不便,一來路上不便行走,二來到了地方,難做生意。
躊躇幾日,忽然想起有個母舅,叫做王肖江,沒兒沒女,止得一身,不如教他引領,一來路上有伴,二來到了地頭,好尋生計。
算計定了,就請王肖江來商量。
肖江聽見,喜之不勝道:“漳州原是我祖籍,不如搬到漳州去。
你隻說丈夫死了,不願改嫁,這個兒子,是前母生的,一同随了舅公過活。
這等講來,任他南風北風,都吹你不動了。
”瑞郎道:“這個算計真是萬全。
”就依當初把“郎”字改做“娘”字,便于稱呼。
起先季芳病重之時,将餘剩的産業賣了二百餘金,此時除喪事費用之外,還剩一半,就連夜搬到漳州,賃房住下。
肖江開了一個鞋鋪,瑞娘在裡面做,肖江在外面賣,生意甚行,盡可度日。
孤兒漸漸長成,就揀了明師,送他上學,取名叫做許承先。
承先的資質不叫做穎異,也不叫做愚蒙,是個可士可農之器。
隻有一件像種,那媚眼态度,宛然是個許季芳,頭發也黑得可愛,肌膚也白得可愛。
到了十二三歲,漸漸的惹事起來。
同窗學生,大似他的,個個買果子送與他吃。
他又做陸績懷桔的故事,帶回來孝順母親。
瑞娘思量道:“這又不是好事了。
我當初隻為這幾分顔色,害得别個家破人亡,弄得自己東逃西竄,自己經過這番孽障,怎好不懲戒後人?”就分付承先道:“那送果子你吃的人,都是要騙你的,你不可認做好意。
以後但有人讨你便宜,你就要禀先生,切不可被他捉弄。
”承先道:“曉得。
”不多幾日,果然有個學長挖他窟豚,他禀了先生,先生将學長責了幾闆。
回來告訴瑞娘,瑞娘甚是歡喜。
不想過了幾時,先生又瞞了衆學生,買許多果子放在案頭,每等承先背書之際,張得衆人不見,暗暗的塞到承先袖裡來。
承先隻說先生決無歹意,也帶回來孝順母親。
瑞娘大駭道:“連先生都不軌起來,這還了得?”就托故辭了,另揀個須鬓皓然的先生送他去讀。
又過幾時,承先十四歲,恰好是瑞娘當初受聘之年,不想也有花星照命。
一日新知縣拜客,從門首經過,儀從執事,擺得十分齊整。
承先在店堂裡看。
那知縣是個青年進士,坐在轎上一眼觑着承先,擡過四五家門面,還掉過頭來細看。
王肖江對承先道:“貴人擡眼看,便是福星臨,你明日必有好處。
”不上一刻,知縣拜客轉來,又從門首經過,對手下人道:“把那個穿白的孩子拿來。
”隻見兩三個巡風皂隸,如狼似虎趕進店來,把承先一索鎖住,承先驚得号啕痛哭。
瑞娘走出來,問甚麼原故,那皂隸不由分說,把承先亂拖亂扯,帶到縣中去了。
王肖江道:“往常新官上任,最忌穿白的人,想是見他犯了忌諱,故此拿去懲治了。
”瑞娘顧不得抛頭露面,隻得同了肖江趕到縣前去看。
原來是縣官初任,要用門子,見承先生得标緻,自己相中了,故此拿他來遞認狀的。
瑞娘走到之時,承先已經押出讨保,立刻要取認狀。
瑞娘走到家中,抱了承先痛哭首:“我受你父親臨終之托,指望教你讀書成名,以承先人之志;誰想皇天不佑,使你做下賤之人,我不忍見你如此。
待我先死了,你後進衙門,還好見你父親于地下。
”說完,隻要撞死。
肖江勸了一番,又扯到裡面,商議了一會,瑞娘方才住哭。
當晚就遞了認狀。
第二日就教承先換了青衣,進去服役。
知縣見他人物又俊俏,性子又伶俐,甚是得寵。
卻說瑞娘與肖江預先定下計較,寫了一艙海船,将行李衣服漸漸搬運下去。
到那一日,半夜起來,與承先三人一同逃走下船,曳起風帆,頃刻千裡,不上數日,飄到廣東廣州府。
将行李搬移上岸,賃房住下,依舊開個鞋鋪。
瑞娘這番教子,不比前番,日間教他從師會友,夜間要他刺股懸梁,若有一毫怠惰,不是打,就是罵,竟像肚裡生出來的兒子。
承先也肯向上,讀了幾年,文理大進。
屢次赴考,府縣俱取前列;但遇道試,就被冒籍的攻了出來。
直到二十三歲,宗師收散遺才,承先混進去考,幸取通場第一,當年入場,就中了舉。
回來拜謝瑞娘,瑞娘不勝歡喜。
卻說承先喪父之時,才得四歲,吃飯不知饑飽,那裡曉得家中之事?自他從乳母家回來,瑞娘就做婦人打扮,直到如今。
承先隻說當真是個繼母,那裡去辨雌雄?瑞娘就要與他說知,也講不出口,所以鹘鹘突突過了二十三年。
直到進京會試,與福建一個舉人同寓,承先說原籍也是福建,兩下認起同鄉來,那舉人将他齒錄一翻,看見父許葳,嫡母石氏,繼母尤氏,就大驚道:“原來許季芳就是令先尊?既然如此,令先尊當初不好女色,止娶得一位石夫人,何曾再娶甚麼尤氏?”承先道:“這個家母如今現在。
”那舉人想了一會,大笑道:“莫非就是尤瑞郎麼?這等他是個男人,你怎麼把他刻做繼母?”承先不解其故,那舉人就把始末根由,細細的講了一遍,承先才曉得這段希奇的故事。
後來承先幾科不中,選了知縣。
做過三年,升了部屬。
把瑞娘待如親母,封為诰命夫人,終身隻當不知,不敢提起所聞一字。
就是死後,還與季芳合葬,題曰”尤氏夫人之墓”,這也是為親者諱的意思。
看官,你聽我道:這許季芳是好南風的第一個情種,尤瑞郎是做龍陽的第一個節婦,論理就該流芳百世了;如今的人,看到這回小說,個個都掩口而笑,就像鄙薄他的一般。
這是甚麼原故?隻因這樁事不是天造地設的道理,是那走斜路的古人穿鑿出來的,所以做到極至的所在,也無當于人倫。
我勸世間的人,斷了這條斜路不要走,留些精神施于有用之地,為朝廷添些戶口,為祖宗綿綿嗣續,豈不有益!為甚麼把金汁一般的東西,流到那污穢所在去?有詩為證:陽精到處便成孩,南北雖分總受胎。
莫道龍陽不生子,蛆蟲盡自後庭來。
太守移文申黜之後,也便從輕發落,不曾問那閹割良民的罪。
季芳打了回來,氣成一病,恹恹不起。
瑞郎焚香告天,割股相救,也隻是醫他不轉。
還怕季芳為他受辱亡身,臨終要埋怨,誰想易箦之際,反捏住瑞郎的手道:“我累你失身絕後,死有餘辜。
你千萬不要怨怅。
還有兩件事叮囑你,你須要牢記在心。
”瑞郎道:“那兩樁事?”季芳道:“衆人一來為愛你,二來為妒我,所以構此大難。
我死之後,他們個個要起不良之心,你須要遠避他方,藏身斂迹,替我守節終身,這是第一樁事。
我讀了半世的書,不能發達,止生一子,又不曾教得成人,煩你替我用心訓誨,若得成名,我在九泉也瞑目,這是第二樁事。
”說完,眼淚也沒有,幹哭了一場,竟奄然長逝了。
瑞郎哭得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欲待以身殉葬,又念四歲孤兒無人撫養,隻得收了眼淚,備辦棺衾。
自從死别之日,就發誓吃了長齋,帶着個四歲孩子,還是認做兒子的好,認做兄弟的好?況且作孽的男子處處都有,這裡尚南風,焉知别處不尚南風?萬一到了一個去處,又招災惹禍起來,怎麼了得?畢竟要妝做女子,才不出頭露面,可以完節終身。
隻是做了女子,又有兩樁不便,一來路上不便行走,二來到了地方,難做生意。
躊躇幾日,忽然想起有個母舅,叫做王肖江,沒兒沒女,止得一身,不如教他引領,一來路上有伴,二來到了地頭,好尋生計。
算計定了,就請王肖江來商量。
肖江聽見,喜之不勝道:“漳州原是我祖籍,不如搬到漳州去。
你隻說丈夫死了,不願改嫁,這個兒子,是前母生的,一同随了舅公過活。
這等講來,任他南風北風,都吹你不動了。
”瑞郎道:“這個算計真是萬全。
”就依當初把“郎”字改做“娘”字,便于稱呼。
起先季芳病重之時,将餘剩的産業賣了二百餘金,此時除喪事費用之外,還剩一半,就連夜搬到漳州,賃房住下。
肖江開了一個鞋鋪,瑞娘在裡面做,肖江在外面賣,生意甚行,盡可度日。
孤兒漸漸長成,就揀了明師,送他上學,取名叫做許承先。
承先的資質不叫做穎異,也不叫做愚蒙,是個可士可農之器。
隻有一件像種,那媚眼态度,宛然是個許季芳,頭發也黑得可愛,肌膚也白得可愛。
到了十二三歲,漸漸的惹事起來。
同窗學生,大似他的,個個買果子送與他吃。
他又做陸績懷桔的故事,帶回來孝順母親。
瑞娘思量道:“這又不是好事了。
我當初隻為這幾分顔色,害得别個家破人亡,弄得自己東逃西竄,自己經過這番孽障,怎好不懲戒後人?”就分付承先道:“那送果子你吃的人,都是要騙你的,你不可認做好意。
以後但有人讨你便宜,你就要禀先生,切不可被他捉弄。
”承先道:“曉得。
”不多幾日,果然有個學長挖他窟豚,他禀了先生,先生将學長責了幾闆。
回來告訴瑞娘,瑞娘甚是歡喜。
不想過了幾時,先生又瞞了衆學生,買許多果子放在案頭,每等承先背書之際,張得衆人不見,暗暗的塞到承先袖裡來。
承先隻說先生決無歹意,也帶回來孝順母親。
瑞娘大駭道:“連先生都不軌起來,這還了得?”就托故辭了,另揀個須鬓皓然的先生送他去讀。
又過幾時,承先十四歲,恰好是瑞娘當初受聘之年,不想也有花星照命。
一日新知縣拜客,從門首經過,儀從執事,擺得十分齊整。
承先在店堂裡看。
那知縣是個青年進士,坐在轎上一眼觑着承先,擡過四五家門面,還掉過頭來細看。
王肖江對承先道:“貴人擡眼看,便是福星臨,你明日必有好處。
”不上一刻,知縣拜客轉來,又從門首經過,對手下人道:“把那個穿白的孩子拿來。
”隻見兩三個巡風皂隸,如狼似虎趕進店來,把承先一索鎖住,承先驚得号啕痛哭。
瑞娘走出來,問甚麼原故,那皂隸不由分說,把承先亂拖亂扯,帶到縣中去了。
王肖江道:“往常新官上任,最忌穿白的人,想是見他犯了忌諱,故此拿去懲治了。
”瑞娘顧不得抛頭露面,隻得同了肖江趕到縣前去看。
原來是縣官初任,要用門子,見承先生得标緻,自己相中了,故此拿他來遞認狀的。
瑞娘走到之時,承先已經押出讨保,立刻要取認狀。
瑞娘走到家中,抱了承先痛哭首:“我受你父親臨終之托,指望教你讀書成名,以承先人之志;誰想皇天不佑,使你做下賤之人,我不忍見你如此。
待我先死了,你後進衙門,還好見你父親于地下。
”說完,隻要撞死。
肖江勸了一番,又扯到裡面,商議了一會,瑞娘方才住哭。
當晚就遞了認狀。
第二日就教承先換了青衣,進去服役。
知縣見他人物又俊俏,性子又伶俐,甚是得寵。
卻說瑞娘與肖江預先定下計較,寫了一艙海船,将行李衣服漸漸搬運下去。
到那一日,半夜起來,與承先三人一同逃走下船,曳起風帆,頃刻千裡,不上數日,飄到廣東廣州府。
将行李搬移上岸,賃房住下,依舊開個鞋鋪。
瑞娘這番教子,不比前番,日間教他從師會友,夜間要他刺股懸梁,若有一毫怠惰,不是打,就是罵,竟像肚裡生出來的兒子。
承先也肯向上,讀了幾年,文理大進。
屢次赴考,府縣俱取前列;但遇道試,就被冒籍的攻了出來。
直到二十三歲,宗師收散遺才,承先混進去考,幸取通場第一,當年入場,就中了舉。
回來拜謝瑞娘,瑞娘不勝歡喜。
卻說承先喪父之時,才得四歲,吃飯不知饑飽,那裡曉得家中之事?自他從乳母家回來,瑞娘就做婦人打扮,直到如今。
承先隻說當真是個繼母,那裡去辨雌雄?瑞娘就要與他說知,也講不出口,所以鹘鹘突突過了二十三年。
直到進京會試,與福建一個舉人同寓,承先說原籍也是福建,兩下認起同鄉來,那舉人将他齒錄一翻,看見父許葳,嫡母石氏,繼母尤氏,就大驚道:“原來許季芳就是令先尊?既然如此,令先尊當初不好女色,止娶得一位石夫人,何曾再娶甚麼尤氏?”承先道:“這個家母如今現在。
”那舉人想了一會,大笑道:“莫非就是尤瑞郎麼?這等他是個男人,你怎麼把他刻做繼母?”承先不解其故,那舉人就把始末根由,細細的講了一遍,承先才曉得這段希奇的故事。
後來承先幾科不中,選了知縣。
做過三年,升了部屬。
把瑞娘待如親母,封為诰命夫人,終身隻當不知,不敢提起所聞一字。
就是死後,還與季芳合葬,題曰”尤氏夫人之墓”,這也是為親者諱的意思。
看官,你聽我道:這許季芳是好南風的第一個情種,尤瑞郎是做龍陽的第一個節婦,論理就該流芳百世了;如今的人,看到這回小說,個個都掩口而笑,就像鄙薄他的一般。
這是甚麼原故?隻因這樁事不是天造地設的道理,是那走斜路的古人穿鑿出來的,所以做到極至的所在,也無當于人倫。
我勸世間的人,斷了這條斜路不要走,留些精神施于有用之地,為朝廷添些戶口,為祖宗綿綿嗣續,豈不有益!為甚麼把金汁一般的東西,流到那污穢所在去?有詩為證:陽精到處便成孩,南北雖分總受胎。
莫道龍陽不生子,蛆蟲盡自後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