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看盛會萬人聚小鎮 缺妝奁一女泣空房
關燈
小
中
大
倘是不給女兒帶去,将來仍不免被他人得去,究竟女兒是自己的親骨血,來得親近,不如應許了女兒,讨她歡喜,便笑着道:“我道是什麼大事,原來是這麼一些些的事情,為何不早說呢,你怕将來吃虧,這個容易,隻須把你爸爸開的當店,帶一家過去,可不是就不吃了虧了呢。
我去向你爸爸說吧。
” 劉太太的父親,自然是無可無不可的,隻要女兒不錯過吉時,嫁了過去,小夫婦和好,别說是一家當店,便是把自己所有的店家一齊變了姓劉,也是願意。
這般一來,劉錫彤又平空添了一家十餘萬兩銀子本錢的當店,劉太太才歡歡喜喜的嫁給了劉錫彤,劉錫彤平空得了這麼多的妻财,心中得意,自不必說,因了妻子手中有百萬家私,怎敢有半點違反、自然言聽計從,劉太太說東,劉錫彤不敢說西,劉家一切的事情,都由着劉太太作主。
家中婢仆有的是劉太太贈嫁過來,當然唯劉太太命是聽,其餘劉家原有的仆人,同了新雇過門的婢仆,知道劉太太是個大财主,不論什麼事情,都由劉太太手中發放,那一個敢不奉承聽從。
便是劉錫彤自己知道所過的快活日子,都仗着妻子的家私而來,也不敢不聽妻子的指揮。
又加着劉太太自幼在家中,度慣如意日子,嬌養已慣,稍不稱心,即大呼大罵,好得劉錫彤卻是奴隸生性,隻要日子過得快活,一切都肯,對于這種妝台奴隸,越發心甘情願,終日侍候着太太,讨太太歡喜,因此把個劉太太,捧上了三十三天。
家中一概事務,不要說是内裡一切,便是劉錫彤到外去的事情,也非得太太應許,不能亂走一步。
劉錫彤起初,因了妻子是個财主,要讨他歡喜,自己方可度得快活日子,自不免事事請示,讨妻子的歡心。
漸漸地把劉太太的氣焰,步步高升,自己的主義,件件壓低,到了後來,竟把妻子真個視若玉皇大帝,不敢稍有違背。
無論是外面家内的事務,劉太太說怎麼辦理,便得怎麼辦理,劉錫彤那裡敢說半個不字。
都是由劉太太發令,劉錫彤如捧着聖旨般的前去承辦,在揚州一地,那一個不知道劉錫彤是個挂名主人,懼内大王,劉太太太權在握,一呼百諾,好不稱心如意。
可是劉太太到了這個地步,心中還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心中覺得不快。
隻因劉太太嫁到劉家,雖是帶着七八十萬家産,一家典當,隻是母家還有一大半的家财,留在家中,沒有帶到劉家。
自己父母年紀已老,将來百年之後,若是自己不趕緊設法把剩下的家私,搬到劉家,豈不是白白便宜了繼承的兄弟,而且自己父母應嗣的兒子,是族中很窮的一房,自己從小便瞧不起這窮小子,如何願意,非得趁着父母未死之時,全部搬運過來,方趁了心頭之願。
想定主義,即天天借着探望記念父母,到自己家中,計算這一大半的家财,劉太太的父母,對于這個女兒向來鐘愛非凡,臨嫁的一天,還被女兒兩點清淚,哭掉了一家典當。
自古道美人一笑值千金,劉太太的一哭,竟值了十餘萬金。
老夫婦兩對這個寶貝女兒,可算是疼愛得到至矣盡矣。
如今見女兒嫁了劉錫彤,小夫婦恩恩愛愛,女兒的氣勢,高長無比,心中自甚歡樂。
女兒見仍舊想到老夫婦倆,不忘孝道,朝夕同着女婿,承歡膝下,覺得總算沒白疼了女兒。
那裡知道女兒女婿的到來。
乃是探望這一大半的家私,老夫婦二人心中一歡喜,越發的疼愛起女兒來,連着女婿劉錫彤,也一同疼愛起來,隻要女兒開口,沒有不應之理。
好得老夫婦倆也抱了情願傳給女兒女婿,不願傳給不是親骨血的嗣子的想法。
事有湊巧,這個應嗣的族子年紀尚隻有八九歲光景,人事不知,他的父親卻是個古道正氣的秀才,家中雖貧,絕不到外面來借貸一兩半錢,隻仗了教讀過那清苦生涯,明知道自己兒子應嗣給劉太太的父親,有着百萬家私,倘是不加顧問,不免被劉太太奪去。
可是此時,讀書人隻尚氣節,不以金錢為重,不肯自墜志氣,倒便宜了個劉錫彤。
欲知劉太太究竟得到家财沒有,且看下回分解。
我去向你爸爸說吧。
” 劉太太的父親,自然是無可無不可的,隻要女兒不錯過吉時,嫁了過去,小夫婦和好,别說是一家當店,便是把自己所有的店家一齊變了姓劉,也是願意。
這般一來,劉錫彤又平空添了一家十餘萬兩銀子本錢的當店,劉太太才歡歡喜喜的嫁給了劉錫彤,劉錫彤平空得了這麼多的妻财,心中得意,自不必說,因了妻子手中有百萬家私,怎敢有半點違反、自然言聽計從,劉太太說東,劉錫彤不敢說西,劉家一切的事情,都由着劉太太作主。
家中婢仆有的是劉太太贈嫁過來,當然唯劉太太命是聽,其餘劉家原有的仆人,同了新雇過門的婢仆,知道劉太太是個大财主,不論什麼事情,都由劉太太手中發放,那一個敢不奉承聽從。
便是劉錫彤自己知道所過的快活日子,都仗着妻子的家私而來,也不敢不聽妻子的指揮。
又加着劉太太自幼在家中,度慣如意日子,嬌養已慣,稍不稱心,即大呼大罵,好得劉錫彤卻是奴隸生性,隻要日子過得快活,一切都肯,對于這種妝台奴隸,越發心甘情願,終日侍候着太太,讨太太歡喜,因此把個劉太太,捧上了三十三天。
家中一概事務,不要說是内裡一切,便是劉錫彤到外去的事情,也非得太太應許,不能亂走一步。
劉錫彤起初,因了妻子是個财主,要讨他歡喜,自己方可度得快活日子,自不免事事請示,讨妻子的歡心。
漸漸地把劉太太的氣焰,步步高升,自己的主義,件件壓低,到了後來,竟把妻子真個視若玉皇大帝,不敢稍有違背。
無論是外面家内的事務,劉太太說怎麼辦理,便得怎麼辦理,劉錫彤那裡敢說半個不字。
都是由劉太太發令,劉錫彤如捧着聖旨般的前去承辦,在揚州一地,那一個不知道劉錫彤是個挂名主人,懼内大王,劉太太太權在握,一呼百諾,好不稱心如意。
可是劉太太到了這個地步,心中還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心中覺得不快。
隻因劉太太嫁到劉家,雖是帶着七八十萬家産,一家典當,隻是母家還有一大半的家财,留在家中,沒有帶到劉家。
自己父母年紀已老,将來百年之後,若是自己不趕緊設法把剩下的家私,搬到劉家,豈不是白白便宜了繼承的兄弟,而且自己父母應嗣的兒子,是族中很窮的一房,自己從小便瞧不起這窮小子,如何願意,非得趁着父母未死之時,全部搬運過來,方趁了心頭之願。
想定主義,即天天借着探望記念父母,到自己家中,計算這一大半的家财,劉太太的父母,對于這個女兒向來鐘愛非凡,臨嫁的一天,還被女兒兩點清淚,哭掉了一家典當。
自古道美人一笑值千金,劉太太的一哭,竟值了十餘萬金。
老夫婦兩對這個寶貝女兒,可算是疼愛得到至矣盡矣。
如今見女兒嫁了劉錫彤,小夫婦恩恩愛愛,女兒的氣勢,高長無比,心中自甚歡樂。
女兒見仍舊想到老夫婦倆,不忘孝道,朝夕同着女婿,承歡膝下,覺得總算沒白疼了女兒。
那裡知道女兒女婿的到來。
乃是探望這一大半的家私,老夫婦二人心中一歡喜,越發的疼愛起女兒來,連着女婿劉錫彤,也一同疼愛起來,隻要女兒開口,沒有不應之理。
好得老夫婦倆也抱了情願傳給女兒女婿,不願傳給不是親骨血的嗣子的想法。
事有湊巧,這個應嗣的族子年紀尚隻有八九歲光景,人事不知,他的父親卻是個古道正氣的秀才,家中雖貧,絕不到外面來借貸一兩半錢,隻仗了教讀過那清苦生涯,明知道自己兒子應嗣給劉太太的父親,有着百萬家私,倘是不加顧問,不免被劉太太奪去。
可是此時,讀書人隻尚氣節,不以金錢為重,不肯自墜志氣,倒便宜了個劉錫彤。
欲知劉太太究竟得到家财沒有,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