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聽秘密昭雪沉冤 訴反平重見天日

關燈
卻說王昕悄悄到了倉前,探得了一些影蹤,把錢寶生、葛三姑二人捉到船中,回到馀杭縣來。

    劉錫彤已得了信,說欽差的官船,直放倉前,心中很是狐疑。

    這時來到馀杭縣碼頭,錫彤早在碼頭上迎接,見官船到來,忙先在岸邊跪下恭請聖安,遞上手本。

    王昕在船上聽得馀杭縣在岸上迎接,即悄悄向差人說了一計,那差人領命,即到岸上請劉知縣下船。

    到了舟上,王昕卻并不見面,引了錫彤到後面一間艙中。

    錫彤一看,裡面早準備下了一張床鋪,鋪上竈具齊備,差人笑道:“請大人不必回去,就在船上住下了一同進京嗎。

    ”錫彤一見,吓得一跳,擁道已被欽差押住,也無法可施,隻得住下,這便是王昕的妙計,怕錫彤一則逃走,二則又化錢運動,這般出其不意,預備下鋪,把他押在船上,那差人自去回複了王昕,又向馀杭縣的差人說了。

    馀杭縣差人聽得老爺押在船上,慌忙回去,報給林氏知道。

    林氏大驚,知是不好,暗想不如自己同了子和,叫了隻舟,帶了銀子,随同官船,一同進京,到京中去想法。

    好得自己的嗣來哥哥,正在京中候補,去年曾信來借錢,沒有答應,想必是窮,這一回隻須多給他一些,自能出力幫忙。

    除此之外,也無别法。

    這時子和也回到家中,聽得父親被押,很是發急聽得林氏說是進京設法,點頭稱好,忙命人叫了隻大舟,收拾了銀子行李下舟,跟了官船同行。

     王昕的官船把錫彤押在船上,即開舟到了杭州,王昕上岸,自有當地官員接過,王昕并不另打公館,即到了巡撫衙門,立即升堂,命差人在監中吊出了楊乃武、小白菜二人,吩咐押解二人,把二人解進京去。

    又把乃武、小白菜二人用秤稱過,吩咐差人道:“這二人如今交給你們,到了京中,倘輕了一斤,重責一百,輕了十斤,重責五百,若有一人發生變故,便把你們幾人抵命。

    若是重了一斤,賞銀一百,十斤賞銀五百,路上好生伺候。

    差人們忙連聲應諾,這便是王昕怕差人得了賄賂,在路上害了二人性命。

    這般吩咐,差人那裡再敢疏忽一些,因此二人一路上很是舒服,一些沒受若楚。

    王昕把錢寶生、三姑二人也交給差人,一同解進京去。

    見事情就緒,也不停留,迳自下船,開回京去,在庭上把三姑送的東西解開一看,卻是隻打簧金表,連着一條表練,上面印着一個劉字,正是劉子和送給小白菜的東西,心中十分奇怪,暗想:“這表要三百餘元一個,自己常想買他一隻,因價錢太貴,沒有買得,如何葛家倒有這般貴重物件呢?而且表練上又印着個劉字,是什麼緣故呢?隻是思想不出,隻好罷了,将表藏過。

    一路上很是平安,隻是後面常跟着一隻大舟,船中有個漂亮少年,便是同錢寶生談話的一個,一問這船,卻是劉錫彤的家眷,心中便懷疑這少年定是錫彤的家族,同這案多少有些關系,當下也不能明白,那裡知道這少年即是劉子和,正是毒死小大的正犯呢。

    那一天到了京中,把一應人犯,交在監中,王昕自去覆旨。

    又同夏中堂醇親王相見,約定俟刑部開審,都去聽審。

    朝廷又派了王昕監審。

    刑部雙大人早定下了日期覆審,查一個水落石出。

     卻說林氏、子和到京中,林氏忙帶了十條金條同了子和,來看嗣來的哥哥林子義。

    林家自林氏出嫁,老夫婦二人相繼去世之後,一應家财,都被林氏帶走,子義嗣進去的時候,隻剩了一所破大房屋,因此把林氏恨如刺骨。

    子義聚妻吳氏,用了幾番苦功,倒也考得功名,在京中候補。

    清朝的候補京官,最是窮困,子義越發的連衣衫不周,除了自己的一身箭衣外套,吳氏的披風,也當掉了。

    去年向林氏借貸,又沒借到。

    今天聽得林氏到來,欲不見面,還是吳氏接了進去。

    林氏見過哥哥,即把錫彤的事情,說了一遍,托子義設法,又取出十條金條,作為謝意,子義當初一理不理,怎當着十條黃澄澄的金子,不由得不動心了,即滿口答應,明天來聽回音。

    林氏、子和告辭回去,子義暗想:這事隻要沒人招出實情,刑部也沒有辦去,使犯人不招,隻須不用刑具,使犯人不受痛苦,這般一想,覺得這事隻須去運動刑部的衙役差人,托他們凡有關系的人,不能用刑,便不妨事了。

    想定主義,即出去找了刑部的衙役頭兒,同他商議,許下了三千五百兩銀子,先付二千五百,一千事情辦好再付。

    衙役頭兒方納,點頭答應。

    子義興匆匆的回去,明天林氏到來,子義即把托好衙役的話,向林氏說了。

    卻說是許下了四千銀子,林氏很是歡喜,即去兌了銀子,交給子義,子義賺了五百,先将二千五百交付妥貼,一千兩存在店上,候事情就緒,再交付他們。

    事情辦好,已到了開審日期。

     這一天早上,醇親王夏同善中堂,都到了刑部大堂,在堂後竊聽。

    王昕卻在堂上設下一座坐下,監督審問。

    刑部雙大人正中坐定,戶部、禮部兩位尚書,在旁陪審。

    一應人犯,俱已提在下面。

    三部衙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