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三國十大謀士 作者:wubo593
關燈
小
中
大
喜歡三國,不僅因為三國有武将們馳騁沙場的雄姿,也有三國謀士們智計超人的策劃。
對于三國,有人把它當成一部智慧寶典,可以說它完全當得起這個稱号,因為三國中有太多的能人異士,更有許多讓人折服他們智慧的奇謀跌計。
這裡我略去了一些智謀過人将領,如周瑜、陸遜、鄧艾、鐘會等。
第十位:徐庶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對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新野任命徐庶當軍師,以弱勝強,幫助劉備取得對曹軍的勝利,并且擊敗曹軍名将曹仁。
在軍事上生存為劉備赢得了生存的空間。
徐庶的才能堪比諸葛亮,曹操的大謀士程昱謙虛地說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
曹操了解倒徐庶為人至孝,把他的母親帶到許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騙到了許都,結果徐庶的母親自殺身亡,徐庶從此也情緒低落,一蹶不振,滿身才氣不得施展,湮沒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曆史中。
徐庶的結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賢若渴。
令人痛心的是,他在這之後沒有任何的作為,仿佛遠離了三國時代,違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華也象流水一樣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後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随了袁紹。
袁紹并非沒有才能,數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确的決策。
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确的建議。
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
顔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議不得采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争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歎息。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大才者不拘小節”,而郭嘉就是這樣一位不拘小節的“大才”。
郭嘉行為平時較為放縱,陳群多次向曹操“彙報”,曹操在嘉獎陳群的同時,非但未對郭嘉毫無責罰,反而更加重用。
事實證明,郭嘉并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後的從軍生涯中,郭嘉屢出奇計,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勳。
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從袁紹處轉投曹操時,曹操與他談論天下事。
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 “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這時三國志裡的評價。
的确,郭嘉思維敏銳,見地超人。
特别是對當時局勢及人物動機分析相當準确。
他視江東猛虎孫策為“一人之敵”,孫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斷之準簡直有如神助;袁紹死後,二袁兄弟還有一定實力,郭嘉建議: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争心生。
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以及劉表對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等事實都證實了郭嘉的先見之明。
在平定河北後,勸曹操輕兵徑襲,徹底消滅了當時割據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
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郭嘉,還有一個“遺計定遼東”,其實這是曹操自己的計策,不過這也比較符合郭嘉以思維見長的特點。
郭嘉在三十八歲病死,曹操常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
如三國志中記載: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
臣策未決,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赤壁之敗,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可見在曹操的内心深處,是真的對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緬懷。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可以說荀攸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
荀彧推薦荀攸後,曹操即刻招來了荀攸,并對荀彧、鐘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荀攸開始任太守,後升任尚書,以後曹操任他為軍師,在左右出謀畫策。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谟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顔子、甯武不能過也。
”三國演義中顔良文醜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
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曹操為張繡所敗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
對于三國,有人把它當成一部智慧寶典,可以說它完全當得起這個稱号,因為三國中有太多的能人異士,更有許多讓人折服他們智慧的奇謀跌計。
這裡我略去了一些智謀過人将領,如周瑜、陸遜、鄧艾、鐘會等。
第十位:徐庶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對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新野任命徐庶當軍師,以弱勝強,幫助劉備取得對曹軍的勝利,并且擊敗曹軍名将曹仁。
在軍事上生存為劉備赢得了生存的空間。
徐庶的才能堪比諸葛亮,曹操的大謀士程昱謙虛地說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
曹操了解倒徐庶為人至孝,把他的母親帶到許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騙到了許都,結果徐庶的母親自殺身亡,徐庶從此也情緒低落,一蹶不振,滿身才氣不得施展,湮沒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曆史中。
徐庶的結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賢若渴。
令人痛心的是,他在這之後沒有任何的作為,仿佛遠離了三國時代,違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華也象流水一樣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後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随了袁紹。
袁紹并非沒有才能,數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确的決策。
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确的建議。
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
顔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議不得采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争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歎息。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大才者不拘小節”,而郭嘉就是這樣一位不拘小節的“大才”。
郭嘉行為平時較為放縱,陳群多次向曹操“彙報”,曹操在嘉獎陳群的同時,非但未對郭嘉毫無責罰,反而更加重用。
事實證明,郭嘉并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後的從軍生涯中,郭嘉屢出奇計,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勳。
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從袁紹處轉投曹操時,曹操與他談論天下事。
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 “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這時三國志裡的評價。
的确,郭嘉思維敏銳,見地超人。
特别是對當時局勢及人物動機分析相當準确。
他視江東猛虎孫策為“一人之敵”,孫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斷之準簡直有如神助;袁紹死後,二袁兄弟還有一定實力,郭嘉建議: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争心生。
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以及劉表對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等事實都證實了郭嘉的先見之明。
在平定河北後,勸曹操輕兵徑襲,徹底消滅了當時割據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
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郭嘉,還有一個“遺計定遼東”,其實這是曹操自己的計策,不過這也比較符合郭嘉以思維見長的特點。
郭嘉在三十八歲病死,曹操常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
如三國志中記載: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
臣策未決,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赤壁之敗,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可見在曹操的内心深處,是真的對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緬懷。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可以說荀攸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
荀彧推薦荀攸後,曹操即刻招來了荀攸,并對荀彧、鐘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荀攸開始任太守,後升任尚書,以後曹操任他為軍師,在左右出謀畫策。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谟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顔子、甯武不能過也。
”三國演義中顔良文醜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
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曹操為張繡所敗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