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般若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般若大甲胄輪。

    善男子,菩薩般若有二種相。

    一者世間。

    二者出世間。

    雲何菩薩世間般若。

    謂諸菩薩唯依讀誦書寫聽聞。

    為他演說三乘正法。

    欲求除滅一切衆生無明黑暗。

    欲求發起一切衆生大慧光明。

    謂於如來所說種種與聲聞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

    或於如來所說種種與獨覺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

    或於如來所說種種與無上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

    不求賢聖無漏道支不求聖道不求聖道所攝解脫不行寂靜真實般若。

    常行有見有相般若。

    如是般若有取有著。

    是名菩薩世間般若。

    如是般若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此不名為大甲胄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诃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雲何菩薩出世般若。

    謂諸菩薩精勤修習菩提道時。

    随力讀誦聽聞書寫。

    為他演說三乘正法。

    而於其中依無所得方便而祝無所行動無所思惟無有根本。

    以如虛空心普寂滅心無增減慧無取著心無生滅心無退轉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實際心法界心無我心無分别心寂滅安忍離分别心。

    善巧安住無成壞地。

    善巧安住無住無著勝妙慧地。

    如是般若無取無著。

    是名菩薩出世般若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般若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

    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名為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有二種相。

    一者世間。

    二者出世間。

    雲何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

    謂諸菩薩或為自利或為他利或為俱利。

    常懷彼此示現種種工巧伎術。

    為自及他得成熟故。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

    以四攝事成熟有情。

    是諸菩薩自住大乘。

    於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若諸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微妙甚深法教令其修學。

    或勸勤修諸聖靜慮。

    或為開示最勝義谛勸令修行超四颠倒。

    覺悟四種無堕法性。

    或令趣入四無礙解。

    或複乃至勸令安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有馀無馀道及道果。

    趣入巧智令其成熟。

    若諸有情貪求名稱利養富貴。

    諸根躁擾善根未熟。

    勸令讀誦諸阿笈摩及毗奈耶阿毗達磨。

    或勸讀誦除佛所說順解脫論令其成熟。

    若諸有情不樂布施。

    勸令惠舍種種珍财令其成熟。

    若諸有情暴惡不仁勸令修學四種梵祝若諸有情心多忿恚勸令修忍。

    若諸有情心多懈怠勸修精進。

    若諸有情心多散亂勸修靜慮。

    若諸有情具足惡慧為說正法謂以記說教誡方便令其成熟。

    若諸有情不敬三寶具無依行勸受三歸令敬三寶或勸受學近事律義。

    或勸受學近住律儀令其成熟。

    或勸修習種種工巧伎術業處令其成熟。

    如是等菩薩摩诃薩種種世間巧方便智過克伽沙菩薩摩诃薩以是一切書論工巧伎術業處加行精進巧方便智。

    摧伏一切外道異學。

    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

    此巧方便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亦作一切佛法依因。

    亦是善巧諸行依處。

    亦是善巧任運無思滅退堕法。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依明師不依善友。

    修行世間善巧方便。

    是諸菩薩愚於世間善巧方便向諸惡趣。

    不能随順安住出世巧方便智。

    亦非一切真實福田。

    不能善巧知諸有情根行差别。

    以於善巧方便愚故。

    為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及於大乘根未熟者,宣說大乘令其修學。

    又為大乘法器有情。

    宣說聲聞獨覺乘法。

    令修聲聞獨覺乘行。

    為獨覺乘法器有情說聲聞乘。

    令其修習聲聞乘行。

    為聲聞乘法器有情說生死法令其愛著。

    不為宣說厭生死法。

    又於善巧方便愚故。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

    廣說乃至執著邪見。

    為彼宣說甚深大乘。

    不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

    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又於善巧方便愚故。

    乃至若諸有情樂修淨戒令修布施。

    若諸有情樂修安忍。

    勸舍安忍令修淨戒。

    若諸有情樂修精進勸舍精進令修安忍。

    若諸有情樂修靜慮勸舍靜慮令修精進。

    若諸有情樂修般若勸舍般若令修靜慮。

    如是菩薩愚於世間善巧方便。

    不能真實利樂有情。

    與諸有情為惡知識。

    此巧方便依有所得。

    有所執著。

    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

    如是世間善巧方便。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此不名為大甲胄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诃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雲何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

    謂諸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