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 山道彎彎路難測
關燈
小
中
大
天虹出了西安城,沿着一條黃土公路向北走去。
看來他的腳步頗為矯健有力。
如果比起剛從家鄉出走時那個歪歪扭扭的樣兒,真是大大不同了。
由于一再輕裝,書籍隻剩下有限的幾本,行李已大為減輕,并且打成了背包的樣式,盡管很不規範。
再加上目标明确,意志堅定,腳步也顯得麻利爽快。
這時他惟一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躲過國民黨特務的攔截。
聽人說三原以北設有卡子,将到三原他就下了公路,轉入一條山野小徑。
已是秋末冬初,黃土高原上的景色是頗為單調的。
地裡的莊稼早已收割完了,山上的草已經枯黃。
放眼望去,田野間一片黃色,再沒有别的顔色了。
隻是偶爾在山崖邊、河谷裡有一排排挺拔的白楊,傲立在寒風裡。
但是高原上的天空,卻顯得格外湛藍、深邃和高遠,使人的心胸異常開闊。
路上行人稀少,村莊也不稠密,有時走上一二十裡,才在山坳崖畔間看見一些窯洞,這就是村落了。
天虹踽踽獨行,不免有些寂寞,便唱幾句抗戰歌曲和家鄉小戲作為排遣。
這天走到中午時分,腹中有些饑餓。
擡頭一看,前面山腳拐彎處,坐着幾個人。
天虹走近,才看出是兩男一女,正守着山壁上一股微弱的泉水吃幹糧。
其中一個男的約有二十五六歲,留着大背頭,戴着近視鏡,身着灰色長袍,像是個知識分子。
那個女的穿着藍陰丹士林旗袍,約有二十上下,像是個學生。
還有一個大約十五六歲,一臉稚氣,隻能說是個孩子。
他們拿着小茶缸一邊從石壁上接泉水,一邊啃着很硬的幹糧。
“歇歇再走吧!”那個留着大背頭的人打招呼說。
天虹見對方一片好意,便謙和地笑了一笑,停住了腳步。
同時他肚子裡咕咕亂叫,也的确該吃點東西了。
他放下行李,從挎包上解下缸子,先接了些泉水喝,然後就坐下來吃那梆梆硬的鍋盔。
“你是從哪裡來的?”那個留大背頭的問他。
“從河北,現在已經是淪陷區了。
” “你想到哪兒去呀?” “我,這個……想做點兒生意糊口。
”他的臉紅了一紅。
不想話剛出口,那個女郎就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天虹登時弄了個大紅臉。
“恐怕你是到‘那邊’去吧?”女的微笑着說,“我們也是到‘那邊’去的。
” 天虹不好意思地點頭默認。
既然窗戶紙已經捅破,他也便反問: “你們是從哪裡來的?” “我是從上海逃出來的。
反正學是上不成了。
” “你在那裡上什麼學校?” “上海光華大學。
” “噢!”天虹帶着敬意地“噢”了一聲,心裡想,“怪不得她那樣落落大方,從大地方來的人就是不同。
” “這一位呢?”他問那個十五六歲的青年。
“他是我弟弟,你還看不出嗎?”女的又笑着說,“就看了一本斯諾的《西行漫記》,就吵着要來。
” 天虹仔細一看那個小青年,果然與她眉眼相似,便笑起來。
“我是無錫人,一直在家鄉教書。
這次是從無錫逃出來,在路上認識她的。
”那個大背頭說。
目标既然相同,正好結伴同行。
大家
看來他的腳步頗為矯健有力。
如果比起剛從家鄉出走時那個歪歪扭扭的樣兒,真是大大不同了。
由于一再輕裝,書籍隻剩下有限的幾本,行李已大為減輕,并且打成了背包的樣式,盡管很不規範。
再加上目标明确,意志堅定,腳步也顯得麻利爽快。
這時他惟一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躲過國民黨特務的攔截。
聽人說三原以北設有卡子,将到三原他就下了公路,轉入一條山野小徑。
已是秋末冬初,黃土高原上的景色是頗為單調的。
地裡的莊稼早已收割完了,山上的草已經枯黃。
放眼望去,田野間一片黃色,再沒有别的顔色了。
隻是偶爾在山崖邊、河谷裡有一排排挺拔的白楊,傲立在寒風裡。
但是高原上的天空,卻顯得格外湛藍、深邃和高遠,使人的心胸異常開闊。
路上行人稀少,村莊也不稠密,有時走上一二十裡,才在山坳崖畔間看見一些窯洞,這就是村落了。
天虹踽踽獨行,不免有些寂寞,便唱幾句抗戰歌曲和家鄉小戲作為排遣。
這天走到中午時分,腹中有些饑餓。
擡頭一看,前面山腳拐彎處,坐着幾個人。
天虹走近,才看出是兩男一女,正守着山壁上一股微弱的泉水吃幹糧。
其中一個男的約有二十五六歲,留着大背頭,戴着近視鏡,身着灰色長袍,像是個知識分子。
那個女的穿着藍陰丹士林旗袍,約有二十上下,像是個學生。
還有一個大約十五六歲,一臉稚氣,隻能說是個孩子。
他們拿着小茶缸一邊從石壁上接泉水,一邊啃着很硬的幹糧。
“歇歇再走吧!”那個留着大背頭的人打招呼說。
天虹見對方一片好意,便謙和地笑了一笑,停住了腳步。
同時他肚子裡咕咕亂叫,也的确該吃點東西了。
他放下行李,從挎包上解下缸子,先接了些泉水喝,然後就坐下來吃那梆梆硬的鍋盔。
“你是從哪裡來的?”那個留大背頭的問他。
“從河北,現在已經是淪陷區了。
” “你想到哪兒去呀?” “我,這個……想做點兒生意糊口。
”他的臉紅了一紅。
不想話剛出口,那個女郎就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天虹登時弄了個大紅臉。
“恐怕你是到‘那邊’去吧?”女的微笑着說,“我們也是到‘那邊’去的。
” 天虹不好意思地點頭默認。
既然窗戶紙已經捅破,他也便反問: “你們是從哪裡來的?” “我是從上海逃出來的。
反正學是上不成了。
” “你在那裡上什麼學校?” “上海光華大學。
” “噢!”天虹帶着敬意地“噢”了一聲,心裡想,“怪不得她那樣落落大方,從大地方來的人就是不同。
” “這一位呢?”他問那個十五六歲的青年。
“他是我弟弟,你還看不出嗎?”女的又笑着說,“就看了一本斯諾的《西行漫記》,就吵着要來。
” 天虹仔細一看那個小青年,果然與她眉眼相似,便笑起來。
“我是無錫人,一直在家鄉教書。
這次是從無錫逃出來,在路上認識她的。
”那個大背頭說。
目标既然相同,正好結伴同行。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