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莫歎行路難
關燈
小
中
大
天虹背着一個很大的包袱,在夜色裡踽踽獨行。
他邊走邊想,既然平漢鐵路已被炸斷,不妨往西南走,這樣不論在什麼渡口過了黃河,就可以搭隴海路的車往西安去了。
但是他從來沒有走過夜路,也沒有背過這樣重的東西。
四野無人,隻有天際一彎尖尖的孤月陪伴着他。
一陣又一陣勁烈的秋風,在黑魆魆的叢林間呼嘯着,隐隐地帶來一種恐怖之感。
尤其經過一片荒涼的墳茔時,他覺得從那些累累的荒冢和松林間,似乎會走出什麼來。
盡管他不相信鬼神,但從幼年起老人們講的那些無數荒誕的故事,仍不免重新複活。
他的頭發豎起來了,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真的覺得身後有什麼東西跟着,不禁毛骨悚然。
而更惱人的,卻是這個包袱。
他覺得它在背上是愈來愈沉重了。
起初他是走一兩裡路休息一次,後來走不上半裡就坐下來。
走到後半夜,已經腰酸背疼,邁不開步子,就像後面被什麼人死死拽着似的。
他舉目一望,不遠處有一座村莊,便勉強掙紮着走到村邊。
他本想找個人家投宿,轉念一想,半夜三更驚醒人家也頗為不便。
這樣,他就找了一個避風處,在一個打谷場的麥稭垛旁邊躺了下來;頭枕着包袱,蓋着那件大棉袍,準備入睡。
盡管秋風卷着落葉,不時地在耳邊嘩嘩作響,畢竟天氣還不算太冷。
他望望西天,彎眉般的新月似乎正對他微笑,不知怎地使他想起碧芳的笑靥。
心想,自己的那封信不知她讀到了沒有,反應如何?她這時正在家裡做什麼呢?這樣想着想着,竟不知不覺地睡熟了。
天亮時,他向村人打聽,才知走出不到三十裡路,實在大為洩氣。
他盤算道,像這樣的速度,何時才能趕到黃河渡口?何時才能趕到西安?更别說幹裡迢迢的延安了。
說不定還有被敵人趕上的可能。
看來,當前最要緊的就是輕裝。
自然,被褥是不能丢的,有限的幾件日用品也不能丢,首先要清理的,就是那些分量最重簡直像磚頭一般的書了。
于是他就打開包袱,着手清理。
魯迅那本雜感集不用說是不能丢的,雖然大部分文章讀過,但還想再讀一遍;杜甫的詩集也不能丢,而且分量不重,丢掉也減輕不了多少;《史記》新買來不久,沒有讀過幾篇難道就這樣丢掉嗎?那本《政治經濟學》固然很厚很重,但到了西北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怎麼能偏偏把它丢棄呢?何況這本書很貴整整花了一塊白洋,又怎麼能夠舍得?這樣掂量來,掂量去,隻好勉強挑出幾本小說,分送給幾個圍觀的孩子,把其餘的書又重新包起來了。
他在小攤上随便買了點油條什麼的,匆匆吃過,就又繼續趕路。
走了沒有多遠他就發現,背上的重量并沒有減輕多少。
這樣吃力地跋涉怎麼能走遠程呢?于是,他下決心,不管那幾本書多麼寶貴都要丢掉。
這樣想着,在經過下一個村莊的時候,他就下了狠心,把那四大卷《史記》,和那本像塊磚頭似的《政治經濟學》送給了一家農戶。
這樣一減,果然背上輕松了許多。
為了趕路,中午隻在一個小吃店裡打了個尖兒。
直走到日落時分,才在一個農家投宿。
這一天,他以為走出很遠,一問,也不過走出五十多裡。
而令人焦心的是,兩隻腳掌疼得厲害,走幾步就得停一停,幾乎不敢沾地。
隻能腳後跟着地,前腳掌側起來走,一歪一扭,簡直就像個小腳女人。
他坐下來,脫去鞋襪一看,才看見每個腳掌上都有一個很大的紫紅色的血泡。
他沒有經驗,不知道該怎樣對付。
為了不誤行程,他隻好掙紮着,找了一根根子拄着,歪歪扭扭地走。
随着腳上打泡,背上的行李又顯得重起來,頗有不堪重負的樣子。
他想,也許再次輕裝,才是趕路的辦法。
于是,他坐在路邊,盤算着該扔掉哪些東西。
想來想去
他邊走邊想,既然平漢鐵路已被炸斷,不妨往西南走,這樣不論在什麼渡口過了黃河,就可以搭隴海路的車往西安去了。
但是他從來沒有走過夜路,也沒有背過這樣重的東西。
四野無人,隻有天際一彎尖尖的孤月陪伴着他。
一陣又一陣勁烈的秋風,在黑魆魆的叢林間呼嘯着,隐隐地帶來一種恐怖之感。
尤其經過一片荒涼的墳茔時,他覺得從那些累累的荒冢和松林間,似乎會走出什麼來。
盡管他不相信鬼神,但從幼年起老人們講的那些無數荒誕的故事,仍不免重新複活。
他的頭發豎起來了,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真的覺得身後有什麼東西跟着,不禁毛骨悚然。
而更惱人的,卻是這個包袱。
他覺得它在背上是愈來愈沉重了。
起初他是走一兩裡路休息一次,後來走不上半裡就坐下來。
走到後半夜,已經腰酸背疼,邁不開步子,就像後面被什麼人死死拽着似的。
他舉目一望,不遠處有一座村莊,便勉強掙紮着走到村邊。
他本想找個人家投宿,轉念一想,半夜三更驚醒人家也頗為不便。
這樣,他就找了一個避風處,在一個打谷場的麥稭垛旁邊躺了下來;頭枕着包袱,蓋着那件大棉袍,準備入睡。
盡管秋風卷着落葉,不時地在耳邊嘩嘩作響,畢竟天氣還不算太冷。
他望望西天,彎眉般的新月似乎正對他微笑,不知怎地使他想起碧芳的笑靥。
心想,自己的那封信不知她讀到了沒有,反應如何?她這時正在家裡做什麼呢?這樣想着想着,竟不知不覺地睡熟了。
天亮時,他向村人打聽,才知走出不到三十裡路,實在大為洩氣。
他盤算道,像這樣的速度,何時才能趕到黃河渡口?何時才能趕到西安?更别說幹裡迢迢的延安了。
說不定還有被敵人趕上的可能。
看來,當前最要緊的就是輕裝。
自然,被褥是不能丢的,有限的幾件日用品也不能丢,首先要清理的,就是那些分量最重簡直像磚頭一般的書了。
于是他就打開包袱,着手清理。
魯迅那本雜感集不用說是不能丢的,雖然大部分文章讀過,但還想再讀一遍;杜甫的詩集也不能丢,而且分量不重,丢掉也減輕不了多少;《史記》新買來不久,沒有讀過幾篇難道就這樣丢掉嗎?那本《政治經濟學》固然很厚很重,但到了西北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怎麼能偏偏把它丢棄呢?何況這本書很貴整整花了一塊白洋,又怎麼能夠舍得?這樣掂量來,掂量去,隻好勉強挑出幾本小說,分送給幾個圍觀的孩子,把其餘的書又重新包起來了。
他在小攤上随便買了點油條什麼的,匆匆吃過,就又繼續趕路。
走了沒有多遠他就發現,背上的重量并沒有減輕多少。
這樣吃力地跋涉怎麼能走遠程呢?于是,他下決心,不管那幾本書多麼寶貴都要丢掉。
這樣想着,在經過下一個村莊的時候,他就下了狠心,把那四大卷《史記》,和那本像塊磚頭似的《政治經濟學》送給了一家農戶。
這樣一減,果然背上輕松了許多。
為了趕路,中午隻在一個小吃店裡打了個尖兒。
直走到日落時分,才在一個農家投宿。
這一天,他以為走出很遠,一問,也不過走出五十多裡。
而令人焦心的是,兩隻腳掌疼得厲害,走幾步就得停一停,幾乎不敢沾地。
隻能腳後跟着地,前腳掌側起來走,一歪一扭,簡直就像個小腳女人。
他坐下來,脫去鞋襪一看,才看見每個腳掌上都有一個很大的紫紅色的血泡。
他沒有經驗,不知道該怎樣對付。
為了不誤行程,他隻好掙紮着,找了一根根子拄着,歪歪扭扭地走。
随着腳上打泡,背上的行李又顯得重起來,頗有不堪重負的樣子。
他想,也許再次輕裝,才是趕路的辦法。
于是,他坐在路邊,盤算着該扔掉哪些東西。
想來想去